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有關路遙《人生》的讀後感

讀後感1.86W

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經典爲什麼會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到底帶給我們什麼?一直也在閱讀經典,渴望從前人的作品中,獲得閱讀的快樂、認同和感動,更想從中收穫知識,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經典照亮不了我們的人生,卻可以激起我們的思考與困惑,也爲我們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導。

有關路遙《人生》的讀後感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小說以改革初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爲背景,着力塑造了高加林這一當代中國農村富有歷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寫了他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過程,他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主要矛盾,也讓我們在閱讀之餘對愛情、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

初讀《人生》,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過於糾纏複雜的愛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癡情,黃亞萍的絕情,張克南的真情……就這樣交織在一起,促使我們思考何爲愛情,怎麼對待愛情。千百年來,人們也都在探索它的奧祕,可它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雖然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我們卻可以判斷什麼不是愛情,也許,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悲劇,一開始就已經註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開心的日子裏,也始終想着怎樣走出貧瘠的山川。他最初會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許是他做農民的困頓與需要安慰的心理。並不是說他看不起農民,他是農民的兒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經歷漸漸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沒有想過要像父親一樣一輩子做個農民。但巧珍對加林的愛卻是不附加條件的,沒有前提,無怨無悔,愛得純粹,愛得徹底,愛得讓人痛徹心扉。

大馬河橋上,雪花飄揚。分手的時刻,巧珍哽咽地說:“加林哥,我儘管愛你愛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識字,給你幫不上忙,還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搖搖晃晃跨上自行車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愛情的過程異常動人,愛情的結果卻很殘酷。沒有終成眷屬,難道我們就不需要愛情了嗎?當然不是,生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愛情也是。儘管結果可能不夠圓滿,可是僅憑結果評價愛情顯然不夠客觀,沒有過程的風風雨雨,沒有兩個人的相濡以沫,結果也許只是不幸地開始。從悲劇的本身我們看到的不應該只是悲劇,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氣與激情,我們也正是從那些遺憾和悔恨中不斷成熟成長起來,而這正是愛情甚至生命價值的體現。

愛情是無常的,幸福卻是真實的。對於巧珍來說,馬拴的一句話“我一輩子就是當牛做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鄉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這何嘗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萬,存於心而不是顯於形。對於高加林來說,做了場好夢,猛摔下來,他也不該惋惜,他的愛情不在這裏。

1992年黃土高原開始落雪的時節,路遙離開了他熱情謳歌的這個世界,離開了我們,時年42歲。雖然他不是一個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難和殘酷寫出來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處在於真誠,在於他儘可能地挖掘與表現了每個人本身潛在的樸素而又寶貴的精神,把年輕人的貧窮、窘迫寫得如此無辜、純潔甚至可愛、可敬,這纔是路遙的不同凡響之處。

貧窮不是罪過,寒酸不是低賤,落魄依然純真,這正是高加林們心靈的詩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這樣的人猶如一個貴族,應當得到尊重。《人生》能夠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於此。對於衆多渴望憑一己之力在社會上立足的求學者、打工者來說,他們依舊面臨着殘酷的生存壓力,而《人生》中那種不屈不撓的信仰,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爲苦苦掙扎和奮鬥中的青年帶來溫暖和撫慰,給以他們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柳青的話,既是對我們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對《人生》的註解。

我們的人生該怎麼走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