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聊齋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2.3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聊齋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聊齋讀後感(精選5篇)

  聊齋讀後感1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裏記錄奇異的故事。

蒲松齡從小就喜愛民間文學,喜好蒐集民間奇聞異事,他一生貧困潦倒,當了三十多年的農村教書先生。但是,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爲創作《聊齋志異》做了一定的準備。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風俗民情開闊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各階層人物,特別是官僚縉紳和下層歌姬,爲他在《聊齋志異》中塑造各種官僚豪紳和衆多女性形象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孤憤,人物形象刻畫得鮮明生動,多談狐、鬼、花、妖。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他們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抨擊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表達了作者既有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官狼狽爲奸的鞭打,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稱讚。

《鬼哭》就是一個典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謝遷之變時,賊人佔據王七襄的房子,官兵入城平定賊患,剿滅了盜賊。王學使派人處理掉家裏的屍體。從此,宅子裏總是出現鬼哭,直到做道場超度他們,這才滅除鬼患。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爲人兇狠殘暴,鬼也不會怕他,公道正直,鬼也會感化。以‘人’的面目出現還不能嚇住‘鬼’,請不要裝扮成一副‘鬼’模樣來嚇‘人’!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鬼神之分。那些損人利己,殘害百姓,助紂爲虐,仗勢欺人的人在人們心目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助人爲樂,無私奉獻,尊老愛幼的人在人們心目中就是“神”。以前的封建社會讓人們無法安居樂業,但現在雖說科技發展迅速,人們不必爲吃飽穿暖而發愁,但總有一些貪官、小人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到目的,決不罷休。這些人是社會的敗類,是國家的恥辱。

世界上總有善惡之分,我們雖然不能做什麼,但是可以適當的改變。讓善良多一點,惡毒的人少一點,甚至使這個世界沒有惡,只有善,讓世界變成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園。

  聊齋讀後感2

一笑之知,許之以身,世人或異其癡;彼田橫五百人,豈盡愚哉!在中國的古代,有着各式各樣的寫妖魔鬼怪的故事,吳承恩的《西遊記》,道出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堅決。無論魔有多強,終究難擋去西天拜佛求經的決心。《封神演義》中便是一夥只知苦苦哀求紂王,只爲求榮華富貴和普通生活的而效忠於紂王奇能異士到最終能以天下大義而奮起伐紂。但《聊齋志異》不同,其中雖與上述相同都是在寫鬼怪,但其中的鬼怪並非只有一羣爲着天下大義而來的,他們更是從凡人中來。

《聊齋志異》中的鬼怪或是向小翠那樣爲報答救命之恩而來到凡人中亦或是如庚娘那般被人殘害而被迫成了鬼魂,但寫鬼怪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發現其中的凡人是如何對待這樣一羣鬼怪的,鬼怪與他們同屬三界的一部分,但很多的鬼怪卻是由他們而起,他們害怕甚至厭惡鬼怪,四處請高人或法師散盡千金來祛除鬼怪,但卻從未想過那些鬼怪從何而來,王十八厭惡甚至是痛惡做鬼的庚娘,而自己卻又慾望薰心強佔她,辛十四娘苦勸馮生要交益友,切莫太注重友情,要儘量遠離楚公子,而他始終是聽不盡這忠言,直到被楚公子害的入獄,辛十四娘用盡辦法救他最終甚至連狐仙身份暴露而不得不離開,直到這時馮生才知道後悔。

聊齋中的鬼有時候甚至比人更有情誼,而人間的人有時卻又比鬼怪更讓人寒心或可怕,小翠幫元豐家度過多次劫難,而其父母卻因爲她摔碎一個古董花瓶而對這個兒媳破口大罵毫無一點情面保留,卻殊不知小翠幫他們度過的劫難早已遠勝過花瓶的價值,足見小翠的人間之人只知眼前利益,而忘記美好的來源!!聶小倩迷惑之人都是那些貪財好色之輩,死的大多數是該死之人,而燕赤霞卻只是一味降妖,從不過問妖的好壞,只知人該活,妖該死。直到遇見寧採臣時,聶小倩寧願冒着被姥姥殺死,被燕赤霞打得魂飛魄散也要幫寧採臣逃出那個無盡的深淵。聶小倩是如此,庚娘是如此,辛十四娘亦是如此。可見無論是人亦或是妖都會有情,都知道哪些事值得用生命去守護,也許的身份早已有閻羅殿選好,但心卻可以自己選擇,有着人皮卻沒有着向善的心,那他的可怕遠遠超過任何一隻妖。

其實人人都怕鬼,但在聊齋裏鬼卻有時比人更有真情,他們沒有以天下大任爲己任的想法,他們或許只是爲了保留人間那麼一點正義而捨棄生命,或者僅僅爲了自己愛的人能留在世間好好生活。他們不被世人接受,卻有時比世人更有感情,他們不屬於人間,卻能讓人間多一點溫暖。

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報,獨何人哉!

  聊齋讀後感3

提起《聊齋志異》我想人們都會想起張國榮版的《倩女幽魂》,電影中的許多情節都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通過《倩女幽魂》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聊齋志異》的魅力。這本書雖然講得都是這些神狐鬼寐的故事,但它們有的`揭露封建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舉制度的弊病,有的表現青年男女衝破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以懲惡揚善爲主,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一個個故事,它還通過讓我們閱讀這些故事從而領會到一個個意味深長的道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郭沫若先生爲蒲松齡故居寫的對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也正正說明了蒲松齡文筆的厲害之外,更說明了《聊齋志異》的魅力和其深刻的寓意。《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後”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裏行間無不飽含着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從中我感受到,萬事萬物都不能只用眼前所見到的去判斷其好壞,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還水不可斗量。”

《聊齋》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在康熙時期的中後期,也就是蒲松齡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幾個?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們未必都會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大膽地揭開了所謂“盛世”下的“爛疤”替那些飽受迫害的下層人民提出控訴!

《司文郎》中顛倒黑白的考舉制度;《公孫夏》中在人間花錢買官到了地府也不罷休的文盲市儈;《成仙》中被比喻爲“不拿戈矛的強盜”的當官者;《促織》中只顧自己一時興趣導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昏庸皇帝……更有甚者,蒲松齡義正詞嚴地在《夢狼》中變相地大罵特罵不顧黎民百姓生死存亡,只知邀功、升官、“惡狼”……於是,一篇篇諷刺鞭撻現實社會腐敗骯髒的經典作品在他手中誕生了。

我感受最深的則是《促織》。《促織》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宣德年間,主人公成名是個老實迂訥的秀才。他多次考試不中,於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選上去做了里正,專門負責蒐羅良種的蟋蟀。然而華陰縣本來就不是盛產蟋蟀的地方,往往是爲了一隻蟋蟀動輒好幾戶人家傾家蕩產,老實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計去尋找蟋蟀,結果經常逾期無法完成任務,屢遭毒打。好不容易在一個駝背巫婆的指導下抓到了一隻強健俊美的蟋蟀,卻又被好奇貪玩的兒子不小心弄死,兒子畏罪投井,後經搶救挽回了性命。而成名也是命不該絕,居然又捕到了一隻善斗的小蟋蟀,上級爲此大爲高興,又暗中照顧成名,使他當上了舉人。

其中我體會到在當時科舉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殘。然而到了現在,雖然我們現在的社會哪些貪官沒有作者那個年代的猖狂,但是現在新聞裏不時就會有哪裏的官員貪污,很多次的事故追查都最後歸根到底都是有官員收受賄賂。說到底都是錢在搞鬼,和《聊齋》裏所寫的官員並無不同,在《聊齋》中這些貪官最終都會有老天爺收拾,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聽天由命。我們所活在的這個時代賦予了我們比先人們更多權力與自由,我們更要拿起自己的“武器”去捍衛我們的正義,而不是爲了那隻“蟋蟀”去埋沒自己。《聊齋》除了以狐、妖、仙、鬼,來概括當時封建社會的複雜關係,表現了我國17世紀的社會面貌和風氣,更通過這些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寶》、《連城》、《蓮香》等等。《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小說有它鮮明的特點:作家多通過非現實的幻想的世界的人與事來表現強烈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來表現他的愛情理想。再作家筆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儘管性情各異,但大多美麗聰明,善良無私,不圖富貴,不慕權勢,以才德取人,愛的忠誠,愛的堅貞,歷經禍患而不渝。她們來去自如,離合隨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矯情,不虛僞,生氣勃勃,一往無前。她們再沒有戀愛自由的封建社會,獲得了幸福的愛情。

愛情最可貴的是什麼呢,最能考驗真愛的是在極度困難時的不離不棄。如果沒有責任,愛情不過是一朵無實的花而已。《畫皮》中王生因貪念女色最終喪命,而其妻子爲了挽救他,膝行求乞,並忍受杖打和食唾之羞,因其不離不棄的情義深深打動了神仙,終於救了王生的一命。這不是一般的愛情,她不是以一時的快樂和浪漫維繫,她是任憑風吹雨也依然堅若磐石的愛情,。在我們痛斥王生昏聵無知時,我們反省過自己嗎,在很多時候也是不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一旦失去了才懂得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蓮香》中,桑生任憑蓮香如何勸說都不願離開害人之鬼,爲了桑生的健康,蓮香默默地跋涉千里提前去山上採藥。後來,桑生果真遭到女鬼的危害,虧得蓮香的藥,桑生菜撿了一條命。我們會覺得蓮香很傻,何苦爲這麼一個不懂得珍惜你的男子付出呢。然而,那是愛情,因爲蓮香癡於他,便終於他。《聊齋》裏面如此癡情無私的女子多的不可勝數,要麼溫柔善良,要麼冰雪聰明,不管如何,只要一眼看上了,便是一輩子的相隨。

在我看來,《聊齋》中的愛情都是人們理想中的愛情。回到現實,在這個物慾的社會中究竟還有多少是真愛呢。許多人或許並不是都奉行拜金主義,但是他們卻太過顧慮物質的生活,從而在選擇伴侶是戴上了“拜金主義”的有色眼鏡,歪曲了愛情。我想現在很多人也對《聊齋》中的愛請充滿了期待。

縱觀明清這麼多部的著作:《三國演義》寫的是三國之爭;《紅樓夢》寫的是兒女情懷;《西遊記》寫的是降妖伏魔;《水滸傳》寫的是英雄好漢,每一本書都在作者濃重的筆墨下綻放着絢麗的光彩。而《聊齋志異》卻與衆不同,別有一番情趣。它寫得不僅僅有對時代的不滿與諷刺,對理想的憧憬,更精彩的是它通過鬼怪之事表現出來,跟容易比人所喜歡和接受。而其中的道理也很深刻,是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儘管神鬼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也要做事頂天立地,把這些作爲我們的監督者。

  聊齋讀後感4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衆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峯。

畫皮是最精彩的,也是最恐怖的。裏面將了以爲窮書生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眼睛大大猶如葡萄,兩條又細又長的柳葉眉,依仗櫻桃小嘴鑲嵌在俊俏的臉蛋上,一頭烏黑髮亮的秀髮。魔鬼般的身材,可她路邊哭。窮書生十分好奇,便問了姑娘的來歷。原來,姑娘是被人販子賣到着而來的。有興在半路逃脫卻不知回家的路,書生出於好心把姑娘帶回了家。晚上,書生在窗旁走過,發現那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脫下了人皮,露出了張牙舞爪的樣子。書生再定睛一看,立刻跌倒在地。因爲他看見了姑娘的真面目,所以女鬼把他的心給掏了出來。家人四處尋醫,終於一個乞丐能醫治他的兒子。但乞丐有一個要求,要大媽吃他吐他的痰,大媽硬吃了下去。回到家中見兒子沒好轉,又撲在兒子胸口大哭。忽然,大媽噁心想吐,一口吐在了兒子胸口;那竟是一顆心,兒子立即醒了過來。大媽請來了大仙把那妖怪收服了……

從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麗的景象深處並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顆純潔、美好加鑽石般透明閃亮的心靈,比海還深比宇宙還深的心靈!

  聊齋讀後感5

小時候看到過電視劇《聊齋》,感覺很可怕,特別是剛開始有一個燈籠在黑夜中隨風飄蕩,配合着古怪的音樂,我總是把兩耳緊緊塞住。

終於,工作了以後,我在暑假之餘能認認真真地把它讀完,並寫點自己的感受,與衆人共享。

《聊齋志異》相傳是落第秀才蒲松齡寫的。他屢次科舉都不中,後來在類似現代廣場之類的地方提供席子和零食,讓人講述平生的奇事、怪事,慢慢地積累,寫成了這本書。

確實,書中多是奇事、怪事,但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人和鬼或者的狐的恩怨情愁。對鬼,我們一直再思考,或相信,或反駁,或徘徊。書中有很多鬼,有些鬼,特別是女鬼多以美色獲取男性的陽氣,如李小倩等。這種鬼有兩種結局,一種是受好人的指點轉入正途,一種是被道士等捉拿。受好人指點的多與好人結爲夫妻,過起舉案齊眉的日子,讓人很羨慕。有些鬼是討債的。有討金錢債,有討感情債。書中的講述的一個老翁欠別人的錢,對方死後又投生來討債。有討債就有還債。有的是人情債,有的還的是金錢債。一個酒鬼死後,受到別人的友好款待,爲報恩自己投生做了這個人的孩子。人情債是最難還的,用這個償還不失爲不錯的辦法。比人情債要容易還是是金錢債。書中寫了一個男子借別人一袋糧食,可惜不幸去世,轉世變成恩人的馬,賣了正好是一袋糧食的價值。總之,世界是平衡的,你欠別人的終將還給別人,只是時間和方式的不同而已。

其二:多講因果報應。如某人做了好事,他在遇到困難或者在科舉中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如田七郎的故事。這不但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也教育後人要多爲善。因果報應本是佛家教導俗人多爲善,可見人們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有多重。佛教從漢代傳入我國,因其教義中多有忍耐、遵守等思想,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爲控制人們思想的有利工具。是不是真的有,我不知道。但多做善事,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自己的人生路會越來月寬。

其三,多講色。食、色,人之本性也。在基本的生存滿足後,色就提到日程上來了。在書中,男人都是好色的,只要是漂亮的,不管是人、鬼、狐等,就與之有性。男人的得到色是用自己的才換取的纔是正道的。所以就有了“男才女貌”之說。好色並不是不好,但要看怎麼得到性。這就如“君子愛財,取自有道”相類似。有人在別人困難時爲,就是落井下石,爲道德所不齒;有人以自己的才華吸引異性的眼球,可謂高明。

其四:對孝的提倡。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爲人們所接受和提倡。古有“臥冰求魚”之說。是否真實,我們先不說,就對“孝”我們是提倡的。書中多有涉及。如田七郎的母親就如智者,預言有些事情的後果,讓人佩服,薑還是老的辣。在《封十三娘》中就是因爲張生的孝,十三娘才撮合四娘和張生的婚姻,雖經歷磨難,終花好月圓。孝在古代就是對長輩言聽計從,但在現代它有了新的含義。現在的人多有知識,特別是年輕人和長輩之間在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上有很多的不同,就不能簡單要求言聽計從,要在堅持真理的前提下,以和諧爲原則。

其五:對科舉的嚮往。雖然作者落第了,但對科舉卻很有感情。某書生家貧,但刻苦攻讀,多高榜提名,衣錦還鄉。可見作者對科舉還是在乎的。科舉從隋唐建立以來,隨着時代的變遷,中舉是人數不斷增加,這不但普及了教育,同時也擴大了統治階層。中舉以後就屬於地主階級,也就是統治階級,爲維護自己的統治會添磚加瓦,很少有自斷生路的。但科舉也對知識分子有很多的束縛作用。科舉內容單一,沒現實意義,多以八股爲主,雖然有過改革,。但終被統治者所不認可,自然也不能在社會上留存。八股方便統治者控制人們的思想,鞏固其統治,何去何從是禿子是頭上的蝨子明擺着。

其六:文字簡潔優美,評述得當。古人多講求意境美,所以對周圍的環境的描寫很下工夫,讓事物發生在合適的環境。每個故事後面都有作者對其的評價,可長可短,褒善貶惡,讓人真切感受作者的觀點。

多讀寫書,多讀些好書,多深思一些事情,對自己的文筆、人生都可謂益處多多。真心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把書讀活,讀透,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