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品15篇)

讀後感2.74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品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爲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後,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然後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爲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爲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後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於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後終於與劉備會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爲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後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矇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爲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麼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爲他提供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

《三國演義》讀後感2

劉備此人,在這個故事中的表現,分明看得出,是個很能把我局勢的人,他很想擁有徐州,但是徐州不是個安全的地方,袁術,袁紹,曹操,呂布等等,各路人馬都想吃掉這塊肉。所以劉備的拒絕也是有些道理的,特別是第一次的拒絕,可能是真的不敢要這個地方,因爲曹操還沒走,正興師問罪而來。第二次的`的拒絕,應該是因爲劉備還要收買人心,人心不向,則難以讓老百姓心悅誠服,畢竟陶謙在徐州經營了那麼多年,來個外人,說拿走就拿走是不合適的。那麼在第三次讓徐州中,我們看到劉備提出應該讓陶謙之子階梯徐州牧,這說明劉備還存在接手徐州的大問題,那就是名正言順,古代,是非常講究這一點的,地方諸侯的交替和天子一樣,也有很多類似正統的觀念。那麼在陶謙要求親口要求不傳位給其子的時候,劉備恐怕已經迫不及待了。此時,劉備是民心所向,言正名順了。

那麼曹操在這個故事中的表現又如何呢?曹操在起義之前,是因爲孟德獻刀的事情而不得不走的。那時候,我們對曹操的看法是具備英雄俠義之氣,有膽有識,敢爲人所不爲,替天行道。然後,在其家人被陶謙手下殺害之後,曹操變得很不理智了,似乎看到了他的血腥殘忍的一面,張闓一人之過,怎麼能殃及老百姓呢?這一路,曹操所到之處,都是兇殘殺戮,連百姓都不放過。這就太說不過去了,好像從曹操到徐州之間的路上,所有的百姓都是曹操的殺父仇人似的,這種做法,讓曹操失去了民心,也爲劉備的取代徐州打下了基礎,何況後來曹操又不得不撤併,等於又賣了一個極大的人情給劉備,所以,曹操所爲,得罪了部分百姓,但是結交了諸侯(劉備),也算是有利有弊了。

曹操和劉備在三讓徐州的故事中,曹操沒有因爲一時的衝動而貽誤大事,最終選擇離開,劉備因爲解圍也得到了民心和徐州。也正是如此,最後曹操回到自己的大本營,得到了天子的請求,帶兵進京,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如果曹操屠戮了徐州百姓,那麼以後會不會讓他帶兵進京,還是個大問號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3

--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這本書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記載了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一段歷史變化。這本書也是我最愛看的書,書中的情節有時會讓人流淚,有時會讓人拍手稱好,總能讓人廢寢忘食。

它主要記載了漢建寧四月開始,皇宮出現種種不祥之兆,各種禍端接踵而來,以致天下大亂。隨後有三個人獲得道術,治病拯救百姓而贏得民心,收得徒弟數萬之衆,便起兵造反最後導致全國烽煙四起,諸侯割據,此時出現了歷史上的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他們幾經周折,奮力拼殺,勢力逐漸壯大了起來。爲了光復漢室劉備廣羅人才,他三顧茅廬,請了聰明過人的諸葛亮當軍師並立國,國號爲蜀。而這時候漢丞相曹操打敗另一軍閥袁紹而統一了北方,國號爲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軍威大振,勢不可擋。他欲奪取霸主地位,於是舉兵南下想統一長江以南的地盤。劉備聯合當時江東諸侯孫權(國號爲吳)在長江以南的赤壁與曹操展開決戰,孫、劉利用妙計火燒連營使曹操大敗而歸,這樣就爲三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國之間爲了各自達到統一也不斷髮動戰爭,但最後還是形成了統一的中國。

《三國演義》裏面有許多經典人物,他們的許多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比如說諸葛亮,他輔佐劉備,爲蜀國強大和統一,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聯想到現在,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和強大就需要這樣的`人才,國家要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

《三國演義》裏也有遺臭萬年的人物,如劉禪(劉備的長子)樂不思蜀,如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企圖謀反,但諸葛亮早已算到,便派人在他自大是除掉了他。

《三國演義》還描述了許多戰爭的場面,戰爭無非就是百姓遭殃,戰爭參與的人員來自百姓,戰爭中死傷最多的是百姓。戰爭導致了百姓流離失所,百姓便變成了最終受害者。只有遠離了戰爭,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世界才能夠變得美好、和諧。

希望《三國演義》的戰爭場面在中國,不,在世界不再重演!

《三國演義》讀後感4

記得幾個月前有一檔節目叫“易中天品三國”,看了幾集,便勾起了我對三國的熱愛。

東漢末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徹底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中國進入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時代:三國時代。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完美的再現了這一段歷史。其作者羅貫中用真實的筆觸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大戰:赤壁之戰,關雲長水淹七軍;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足智多謀的孔明,一身是膽的子龍,驍勇善戰的關、張。正因如此,《三國演義》成了我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

《三國演義》不僅情節曲折,也不失兄弟情義。“劉關張桃園結義”,體現了古人的豪爽、重情義的特點。三人先前還互不認識,卻因志同道合而成爲結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他們事後的作爲也驗證了這句話。

後來,關羽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着實讓我爲他的重情義而感動。即使“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關於仍不忘兄弟,不背情義。與後文的劉禪“樂不思蜀”形成鮮明對比。而下一章“過五關斬六將”更讓我吃了一驚。曹操對關羽有恩,可關羽卻因爲兄弟團聚心切,竟連殺曹操部下六將!可見,關羽對兄弟之間的'情義真是可比海深啊。

《三國演義》還揭示了一些惡人的可恥的行爲,而他們也吃到惡果。董卓生性殘暴,奢侈荒淫。他在城郊用二十五萬民工修建了一座豪華堅固的城堡,稱爲“郿塢”。裏面抓了年輕姑娘八百餘人,供他玩樂。大司徒王允早看他不爽,便讓歌姬貂蟬巧施離間,最終讓董卓義子呂布親手殺死董卓,惡貫滿盈的董卓終沒能逃過暴屍街頭的下場。

呂布也殘暴跋扈,在守沛城時,更是喝酒後就打罵屬下,最終也被幾名屬下綁到曹操那,結束了一生。

《三國演義》人類文學史上一顆明珠,給予我們的不僅是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更是對戰爭,對社會,對友情的思考。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三國,不管你喜歡三國中的哪些人物,都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是個羣雄逐鹿,展示才華的大時代。《三國演義》正是這樣一部對於三國時代故事加以演繹修飾的書籍,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見其重要程度。讀後感欄目爲您提供了《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在家的時候一本《三國演義》使我愛不釋手,裏面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重情重義的關羽;仁義的劉備;陰險毒辣的曹操這些都被我深深吸引,我用了一個月把它看完

這本書裏勾勒出了很多生動故事,令我最難忘的還要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把每個人的.特點都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三國演義》中令我欣賞的人是曹操,雖然大家都認爲曹操奸詐,但他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是值得學習的。他爲了選拔的更多的有用人才,打破依據封建德行和門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頒佈了一道《求賢令》,引得無數英雄競相來投奔。那裏形成了猛將如雲的場面。其中,張遼的威武兇猛更是讓人害怕,“張遼”兩字,都嚇得不敢哭了。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對人才的渴望也是一樣的,每個團隊中的領軍人物,也應該善用人才,使每個人都人盡其才,共同讓自己的團隊邁向成功。

但曹操也是有很多缺點的,在人才濟濟的曹營裏目空一切,驕傲自滿,在“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本來曹操的兵力是佔有優勢的,卻被周瑜用火攻破,落了個敗仗,這不就是驕兵必敗的表現嗎?因此,一次考試的成功是不能驕傲自滿的,要謙虛謹慎,爭取每次都取得好的成績。

《三國演義》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這個陷阱還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書像一條河,有的已經隨着波浪漂流走了;有的已經失去了昨日的光彩;但有一本書卻像刀子一樣深深地刻在我心裏,那就是《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爲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爲題材來敷演,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鉅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爲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爲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着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不知怎麼了,本書使我膽大了起來。以前,我一看到有人在放擦炮,我就捂着耳朵,跑的遠遠地。看着鞭炮有沒有放了。但自從看了《魯濱遜漂流記》後,我不再害怕了。都不捂着耳朵在看了。有時還自己放了玩玩。

我愛《三國演義》,它給了我信心,給了我優美的語言,給了我,這本書任我百看不厭,我十分喜歡它。

《三國演義》讀後感7

最近我讀完了《三國演義》,故事裏的英雄豪傑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正義仁慈的劉玄德,武藝高強的關雲長,英俊勇敢的趙子龍……他們又文又武,可以說是天衣元縫。他們一生都在戰爭中度過,在那麼多的戰鬥裏,最讓我難忘的是火燒赤壁。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劉備火燒赤壁、曹操中了龐統的連環計,把船都用木板連起。火勢順大風,直撲曹操的戰船和營寨,曹操的船都連起來,無法逃脫,再加上週瑜陸路攻擊,損失了上幾十萬人馬與上千只戰船,曹操的身邊只有一百多人,逃走的路上,遭張飛、趙雲等人攔路斬殺,又被劫走糧草,最終敗走華容道,百餘人只剩下二十幾人,讓曹操損失大,打擊極大,曹兵一下子失去戰鬥能力。

三國時代,吳、魏、蜀三國,勢力也非常大,可是都敗在了大晉之下,只因三國後期國王都軟弱無能,蜀國劉禪沉迷與女色,不管國家大事;魏國內部發生爭執,司馬炎對曹奐不滿,趕了曹奐,當了皇帝;吳國孫皓投降,三國結束,西晉開始。

《三國演義》裏的英雄,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關羽對劉備忠義,過五關斬六將,不畏任何困難,也要回到劉備身邊,教會了我對人在忠義;張飛對士兵暴躁,經常鞭打士兵,最終被士兵刺死,教我對人不要暴躁;諸葛亮足智多謀:木牛流馬、空城計、草船借箭,教我要會隨機應變,還有許多英雄都教給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在生活中,這些道理也是經常可以用到的,一個驕傲自滿,就可以用關羽敗走麥城來勸告他;一個人在事業上遇到困難,幾位朋友來幫他出主意,可他只聽取與他關係最好的朋友的'意見,不聽其他人的主意,就可以用馬謖失街亭來勸告;一個人爲了達到自己報仇的目的,盲目地“進攻“,可沒有一次成功,可以用“陸遜火燒連營”來勸阻他。這些道理無處不在,讓人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終身受益。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演義》是明朝羅貫中寫的一部小說,它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爲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被列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中。它依靠一定的歷史背景,配上一定的聯想和想象在進行人物塑造加工,把每個人物形象都描寫得栩栩如生。

羅貫中在著作時,刻意傾向於蜀國,把劉備寫的十分仁慈大義,把諸葛孔明寫的足智多謀,來表現其人物形象。

而劉備,諸葛亮等人都是整本小說行文的線索,一開始桃園三結義,把趙雲收入麾下,再到後來請諸葛孔明出山相助,劉備的實力正在一步步增強,到後來智取荊襄九郡,入主西川,平定漢中,劉備開始稱帝。但這也是蜀國慢慢開始衰弱的前兆,個員老將都老了,關羽,張飛相繼被殺,黃忠戰死,劉備也託孤白帝城,趙雲、馬超病死,最後諸葛孔明獨木難支,也“隕大星漢丞相歸天”。然後蜀國基本都完了。

我認爲,劉備讓關羽駐守荊州就是錯的,若關羽不死,那蜀國也不會那麼早衰弱。因爲關羽自恃武藝高強,剛愎自用,不聽勸誡,驕傲自大,最後纔會中了陸遜的詭計。反之如果常山趙子龍來守荊州,那他就不會失了荊州了。若劉備討伐吳國時,帶上諸葛孔明,那也不會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了。還有,如果諸葛亮當時聽了劉備的遺囑,不讓馬謖守街亭,那也不會北伐失敗了。所以都是是一個個小錯誤導致了蜀國的衰弱與最後的滅亡。所以這都是十分遺憾的.。在羅貫中的筆下《三國演義》就是個悲劇。

但是,我認爲《三國演義》太過誇張了,把一些人物都神化了,太不真實。例如,諸葛亮夜觀天象而知道一些將要發生的事情,他在平定南蠻時還能見到山神,又如於吉、左慈等道士有甚深法力,還有關羽死後竟然能夠附體呂蒙,在戰場中顯聖,首級的眼睛還能動! 太不可思議了!

所以《三國演義》這本書有其好的地方,也有其不好的地方。也不是不好,就是太誇張、太神化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9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十分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爲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後,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必須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然後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爲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爲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後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於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齊去找劉備,最後最後與劉備會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爲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述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後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矇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能夠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能夠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正因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麼好的將軍。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關於曹操,有人說他是梟雄,有人說他是奸臣。

是,他是個梟雄。他才識過人,膽略滔天。平黃巾、擒呂布、戰袁紹、克孫權、逐劉備,叱吒風雲,天下無敵。他在董卓肆虐,衆將大哭時說:“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他說:“吾非笑別事,笑衆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他又在殺董卓被喝破時靈機一動謊稱獻刀自救一命。他識人善用,得知袁紹的謀士許攸前來投奔,他不穿鞋便前去迎接;龐統假意投奔,他也大擺酒席款待。要知一向廣傑英才的劉備在見到龐統後也不過是讓他當個縣令隨便打發他而已。他生得平凡,卻活得跌宕,死得雄壯。

這樣的他,不是梟雄麼?

是,他也是個奸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把皇帝和衆臣放在眼裏,在朝堂上作威作福。攻打袁術,軍中無糧,他竟殺了無辜的管糧官以化解軍怨。許攸前來投奔,多次隱瞞。他殺害了叔父一家,還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名句。

這樣的他,不是個奸臣麼?

他即是個梟雄又是個奸臣,其實,他只是個真性情的人,活得瀟灑無縛的.人。他隨心所欲,想笑就笑,該哭就哭,衆人皆醉我亦醉。他很自大,赤壁之戰時,已到末路,他卻還大笑諸葛亮、周瑜不會用兵。赤壁之戰後,曹仁設酒爲他壓驚,他卻大哭道:“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赤壁之戰前,他造連環船,吟詩舞劍、大醉而歸,說:“吾持以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

是啊!大丈夫存於世,當如曹操!

他不像劉備那樣,整日的仁義禮智信;他也不似孫權,猶豫而不果敢。

他說:“如果當君子的代價就是被侮辱、被踐踏、被消滅、甚至被殺的話,我寧願當一個能夠實現自己抱負的奸雄。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僞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能夠從表面就看得出來的,也許你們從前看錯了我曹操,現在又看錯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看錯我……”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歡讀的經典歷史小說。它通過描寫三國時期魏、蜀、吳之間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來表現英雄人物如何利用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形勢,與對手隨機應變、鬥智鬥勇。《三國演義》就像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每讀一次《三國演義》,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其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

挾天子令諸候的曹操平定了北方,率百萬大軍南下,打算一舉掃平蜀漢和東吳。劉皇叔和孫權決定組成抗曹聯軍。諸葛老師是劉皇叔的全權代表,周瑜是孫權軍隊的最高統帥。雖然雙方是聯合軍隊,但周瑜妒忌諸葛老師的才幹,總是給他設絆子,搞破壞。在《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中,周瑜藉口缺少箭支,要諸葛老師十天之內製造十萬支箭,最後陷害沒成功,留下了千古笑柄。

讀着讀着,我想到以前學校裏發生的一件事。那一天,學校舉行語文考試。一位跟我比較要好的同學考出了98分的好成績,我卻只考了86 分。放學回家的時候,我越想越難過,覺得她很有可能是作弊得來的,或者是老師偏心,就故意問她:小李,你這次怎麼考得那麼好啊?當時我有些嫉妒她,因爲我平時的成績都比她好,可是這一次卻被她超過了,心裏覺得很不服氣。有一段時間,都不願跟她說話,和她一起回家了。

讀着讀着,你會發現:周瑜作爲諸葛老師的友軍統帥,不跟諸葛老師好好合作,反而因爲嫉妒,多次設計謀害,最後竟被活活氣死,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終身遺恨。爲什麼要去妒忌別人呢?是怕別人超過自己的成績嗎?這樣的人是沒有勇氣的!當別人取得好成績,受到大家尊重和愛戴,如果我們不去尋找取得好成績的原因,不虛心向他學習,反而諷刺甚至中傷別人,那是多麼愚蠢無能的表現啊!

讀着讀着,我明白了不能妒忌別人的才幹,如果要想取得跟別人一樣的成功,那就努力去做。

你瞧,小時候數學常常考不及格的華羅庚爺爺努力去做了,他後來竟然成爲了數學家!

你瞧,殘疾張海迪阿姨也是努力去做了,她居然掌握了多種語言!

你瞧還有很多很多。

努力去做吧,成功等着我們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以前只看了《西遊記》和《水滸傳》兩本名著。我一直認爲《三國演義》比較適合男生看,所以就沒有怎麼看。自從周老師規定我們看後,我就愛上了《三國演義》!儘管我記不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三國演義》裏,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儘管諸葛亮的智慧和周瑜不分上下,周瑜曾說:“既生瑜,何生亮?”但是諸葛亮的氣量比周瑜大,這就是諸葛亮勝過周瑜之處。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諸葛亮七擒孟獲。蜀國的南邊有個荒蠻之地,南蠻王就是孟獲,孟獲手下的人都比蜀國的人強壯,光靠硬仗,蜀國是肯定打不贏的,所以得用智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諸葛亮用計在峽谷擒住孟獲的那次。南蠻的三大元帥被諸葛亮打敗後,諸葛亮佈下伏兵,就派了兩員大將引誘孟獲上鉤。兩人假裝戰鬥失敗,引孟獲入峽谷。諸葛亮再派了四名大將,兩名在後面追趕,兩名在前面夾攻。孟獲實在抵擋不住,被魏延活捉了。可是孟獲還是不肯服氣,諸葛亮大方地將孟獲又放了回去。

諸葛亮六次擒住孟獲,孟獲都不服氣,所以每次諸葛亮又都將孟獲放走了。直到第七次,孟獲才輸得心服口服,我覺得孟獲是個頑固不化的人。剛開始我不是很理解諸葛亮爲什麼要這樣做,都抓住孟獲了爲什麼還要將孟獲放回去呢?都已經抓住了,放回去有用嗎?孟獲已經是諸葛亮的手下敗將了,不服也得服啊!諸葛亮這樣做不是多此一舉嗎?如果是我,第一次抓住孟獲了,我就不會將他放回去了,不管他輸得是不是心服口服,反正他已經敗給我了,還放走他幹嘛呢?抓來抓去,總是要被我抓到的,還不如一次抓住不放了呢!到後來,我才真正理解諸葛亮的做法,諸葛亮是爲了讓孟獲輸得心服口服,因爲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

還有許多關於諸葛亮的發明和故事,如諸葛亮發明的孔明燈,他造的牛流木馬,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等……

諸葛亮真是難得一見的奇才,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媽媽不止一遍地告訴我,“我國四大名著,作爲一名中國人是一定要讀的!”可每次看着書櫃裏那厚厚的書和密密的字,實在提不起興趣去讀。寒假裏媽媽陪我到書店買回一本少年兒童版的《三國演義》,還定了用一週時間讀完另加一篇讀後感的任務。

看完第一回《劉關張桃園結義》後,就已被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不再需要媽媽的監督了,只用了三天時間一本書已經翻過了最後一頁。書看完了,但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卻久久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寧死也不忍心拋棄百姓的劉備,足智多謀、鞠躬盡粹的諸葛亮,英勇善戰的關羽,英勇剛正的張飛,樂不思蜀的劉蟬……

最讓我佩服和喜歡的還是諸葛亮了。在《空城計》這一章節中,當曹兵15萬大軍兵臨城下,而城裏只有兩千多名士兵,如何抵擋的.過?情況萬名緊急,但聰明機智的諸葛亮情急之下計謀就來了:他大開城門,讓僅有的士兵都裝扮成老百姓的樣子,在城門口悠閒地掃地,而他本人則登上城牆,平靜地彈起琴來。曹軍被城裏人們的若無其事和諸葛亮的輕鬆悠閒給鎮住了,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還以爲城中會有很多大軍,生怕士兵會打出來,便迅速地帶領軍*向北撤退了……諸葛亮擦去額頭的冷汗,終於鬆了一口氣。一個空城計嚇退敵軍15萬大軍!諸葛亮心裏十萬火急,還要裝作輕鬆悠閒地彈琴,不被敵軍看出破綻,這需要何等的膽識和冷靜啊!

在草船借箭這一回中,上通天文,下識地理的他在大霧中指揮船隻駛往曹軍水營,沒花東吳一分錢,就神奇地拿到了十幾萬支箭。他識破周瑜的想要暗害他的陰謀詭計,巧妙地與之周旋,最後安全脫身……最令人佩服的是,滿腹才華、聰明過人的他對劉備卻是忠心耿耿,最後也因勞累過度而逝世在出征途中……

書中的一個個英雄故事更是不用說的精彩了,我只後悔書看得太遲了。看來,媽媽說要讀一讀中國四大名著的話真是有道理呀,以後我一定要爭取把它們都讀完,怎麼樣?我這篇可以算作《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漫步在三國的古戰場,看到的是驚心動魄的痕跡,撫摩到的是千瘡百孔但依舊倔強不折的長劍,嗅到的是瀰漫在空氣中揮之不去的血腥味,傾聽到的是穿越千年歷史古風的吟唱。

傾聽着,我感到的只有染血的忠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寒徹透骨的秋風呼嘯滄桑,在伐魏的征途上,他依舊是綸巾羽扇,鶴氅皁絛的穿着。和平日不同的是他的面容異常憔悴,但那明亮的眼睛仍然閃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強支病體,令左右推着小車來到高處瞭望蜀營。營中戰馬嘹亮的嘶鳴,營中各處嫋嫋的炊煙,軍營扎點安排得井井有條。軍糧有條不紊地運籌着。放眼遠處,夕陽在山的盡頭染紅了一片天空。蒼涼山巒披上了一層金黃的落葉,挾萬物而去的長江捲起層層波濤,江山依舊如此多嬌。他硬是從數十萬大軍的夾縫中覓得了一塊基石――荊洲,然後又馬不停蹄地追隨蜀王奪益州。下漢中。以一人之力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一切今非昔比,蜀王臨終託負的使命尚未完成,阿斗年幼,他想要在他有生之年爲他掃平統一天下的一切障礙,他終究是不願意取代阿斗,自己守住這半壁江山。他所想的,也只是爲了幼主,哪怕倍受猜忌,也是如此。又有誰能想到呢,這將是他最後一次視察營寨,最後一次……

傾聽着,我感受到只有滿腹的才華,草船借箭,巧借東風。

他的機智,於百萬精兵強將之中,憑那三寸不爛之舌,奪人性命;他的機智,於短短三天之內,憑那漫天濃霧,借來十萬箭枝。那一年的赤壁,颳着他借來的`東風,硫磺草船燒遍了敵軍的艦隊。火燒連營,有他一半功勞。

傾聽着,我感到的只有悲涼與無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爲了那個三顧詡賢良的人,他傾盡了三千筆墨,描繪一幅錦繡江山;爲了不負天下人,他用盡了一生光陰,只爲換來片刻安寧。他的歲月,落盡了繁華;他的戎甲,染透了鮮血;他的箋書,浸滿了淚水。機智過人又如何?敵不過時光荏苒;未卜先知又如何?敵不過人心叵測;心力交瘁又如何?敵不過功高蓋主。他敗了,敗在那虛僞的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傾聽着千年歷史古風的吟唱,那個時代漸漸遠去,一切皆被黃沙所掩埋。被時間所塵封……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三國演義》,我很喜歡的一部名著,裏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有謹慎多疑的曹操,有誠實守信的魯肅,有心胸狹隘的周瑜。每個人都是現實生活中一類人的縮影,我最喜歡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亮,也是蜀國的知識分子之責。他一生都在爲蜀國出謀劃策,包括《草船借箭》、《空城池計劃》、《赤壁之戰》等。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蜀國和恐怕活不了多久,就會被魏國徹底吞併。而且諸葛亮也很會寫文章,《戒律書》《出師表》都是他寫的。

但是,我最佩服諸葛亮的不是他的才華和謀略,而是他對國家的尊重和信仰。

衆所周知,劉備死後,由扶不上牆的劉禪繼任。但諸葛亮一直輔佐他,完全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嘲笑諸葛亮,說他“愚忠”,不考慮國家。其實我覺得他纔是最尊重國家的人。他輔佐兩代君主共27年,一心只致力於幫助漢朝,而非統一全國。因此,諸葛亮寧願不取代阿逗,也不願違背自己的信念。這就是諸葛亮的優越性,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之前在《拍遍欄杆》裏找到一篇關於諸葛亮的散文,叫做《武侯祠前的'沉思》。樑衡先生回憶了諸葛亮的那些時刻和他死後人們瘋狂修建祠堂的故事。他也有和別人一樣的疑問:“諸葛亮爲什麼不把劉禪換掉?”這是他在書中說的:“如果上天再給他十年時間,他可能會創造出另一個盛漢;如果他不那麼忠誠,他會根據劉備的遺言取代阿逗,也許他會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我胸中滿是‘如果’。我擡頭看時,諸葛亮仍在靜靜地坐着,眼神更明亮、更清晰,他的羽扇似乎剛剛揮動過。我不覺得自己的想象力可笑。我知道他這樣冥想已經有1700年了。他知道命運不可違,英雄不能再造時局。"

是的,諸葛亮知道這一切已成定局,自己也無能爲力,所以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寫到這裏,不禁覺得《三國演義》好像是寫給諸葛亮看的。這是一個悲劇,一個關於諸葛亮的悲劇。

願諸葛亮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