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精品)桃花源記讀後感

讀後感2.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桃花源記讀後感

桃花源記讀後感1

懷着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麼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彷彿我已經深入其中。小溪兩岸羣山連綿,順着小溪走,一個神祕的地方出現了,桃花盛開,到處生機勃勃。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着,它們像一羣頑童,爭先恐後地讓人們來觀賞自己的豔麗丰姿。小草帶着泥土的芳香鑽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豔的春裝;小鳥們從家裏飛了出來,唱着動聽的.歌。

跟着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夥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爲自己的生活播種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羣羣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着,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着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裏的池塘真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於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並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麼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爲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麼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麼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爲他人着想,爲他人考慮,不要只想着自己,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裏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爲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髒的思想通通從靈魂裏清楚。

作爲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爲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讀後感2

再讀《桃花源記》不再是當初的那份淺薄,也不是爲了觀賞桃林的美景或欽慕桃花源中人的高尚品格。而是一種對人生的領悟,對生命的昇華。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款待;離開桃花源後,太守派人探訪及劉子驥探尋桃花源沒有實現的故事,儘管故事引人入勝,但我總有些感受想一吐爲快,那就是:

漁人不守信用

在那個戰火紛紛的時代,每個難民都希望有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都希望在那兒隱居下來避免戰爭的波及。因此,漁人發現了桃花源這個世外桃源。桃花源中人也不得不擔心漁人把這片沒有世俗紛爭的土地告知與天下,讓這片寶地踏進世俗凡塵之中。當時難民凡是知道的,必定會爭先恐後地進入桃花源,到時候村民的清靜生活將會被打破。所以村民特意在漁人臨走之前告誡他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世人。而漁人卻不講信用,將此事告訴其他人。

由此,我就想到在當今社會上的誠信的喪失。可是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立身之本,可以得到其他人的褒獎或尊重,它可以使你在社會上或多或少地方便許多或得到他人的幫助。若是失信,在社會上你做什麼事都會困難,有阻礙,比如不能購買火車,飛機票等,不受他人所信所用,受到別人的指責或辱罵……嚴重的話,你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或許都很艱難。總之,講誠信對你在今後的道路上更是百利無一害,失信則百害無一利。

世外桃源---桃花源

這篇文章中桃花源是一個主要敘述對象之一,它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土地,沒有世俗紛爭,塵俗凡事,實實在在的世外桃源。在裏面的人都過着平淡清靜,自食其力,和諧安寧的生活。

其實在當今社會上追求的也是這種生活,但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都追求的是物質上的生活,在環境意識,保護費物質文化遺產意識,思想等方面都較爲淡薄,這種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社會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只是一種願望。現在的人們幾乎都在追求電玩,享受,吃喝玩樂,醉生夢死的人生。我根據這樣的社會現實,不得不讓我杞人憂天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發展。我還記得有一位名人曾說過:“要改變他人的思想是一件最困難的事。”

讀完《桃花源記》,我感概萬分!但最後我還是要希望現在的年青人在人生的路上,充滿着蓬朝氣,帶着一顆無畏的心,攜着成熟,懷着理性上路吧,去追求比桃花源中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世外桃源真正永遠屬於我們!

桃花源記讀後感3

陶淵明做過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夢裏,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裏充滿了桃花的清香,粉紅的花瓣簌簌落下,灑滿了一地。翠綠翠綠的青草織成了一張綠毯,與花瓣粉綠相間,顯得浪漫而又神祕,讓人忍不住去探尋桃林的祕密。於是小心翼翼穿過一道幽深狹窄,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開朗,讓人大吃一驚,山洞裏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這裏的地面平坦寬廣,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羊腸小道交錯在一起,隱隱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雞鳴狗叫。穿着奇異服裝的男女來來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樂地生活着。這裏的人們善良、淳樸,過着原始的躬耕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忘卻了世俗的紛擾,靠着自己勤勞的雙手,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閒適恬淡,怡然自得。這裏,就是桃花源。陶淵明把這個夢記述下來,於是就寫成了《桃花源記》。

每當我讀《桃花源記》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一副人們自由和樂生活的景象,彷彿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鋤而歸。多麼美好的景象啊。可惜,這只不過是一個幻想罷了。

可是想到現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想着獲得更多的利益,卻丟失了誠信,丟失了友善,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彼此之間的爾虞我詐與明爭暗鬥讓每個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變得小心翼翼。前段時間的“扶不扶”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爲了利益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徹底打破,誰也不知道你救的人會不會“反咬你一口”,所以還是束手旁觀,明哲保身,萬事無憂。這是何等的.悲哀!

陶淵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極點卻又無力挽回,只能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文學創作中。他寫出《桃花源記》,就是爲了激起人們對誠信,對友善的人際關係的嚮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建設的社會的理想模板嗎?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處,桃花源是與世隔絕的。須知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整體,科技發展迅速,只有開放才能跟緊世界的腳步。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國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所以,以桃花源爲模板,一個誠信、友善、開放的社會纔是理想的社會。

建設理想社會的重擔就落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我們一定要發揚刻苦精神,努力學習,重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將其發揚光大,並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示,爲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桃花源記讀後感4

文章的作者陶淵明,關於他,應當說是歷史上的一個名人,不僅因爲他爲我們留下了美麗的詩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爲五斗米折腰”“安貧樂道”這已成爲歷代知識分子心中的高風亮節。其實作爲陶淵明來講,何嘗不想“兼濟天下”,只是因爲晉朝時的黑暗,司馬兄弟視正直的知識分子如洪水猛獸,一再地鎮壓打擊。這才使陶淵明走上了“老莊之路”正是他棄官爲民的這段時間,爲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流傳至今的詩歌,散文,這些已經成爲我們文學史上的寶貴遺產。

一個是不爲世人所知的“桃花源”,另一個則是不爲桃花源中的人所知的“漢與魏晉”作者沒有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態度,只是如一幅白描的畫卷,展示給讀者,孰優孰劣,全在讀文章的人。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有跡可尋。

由於“武陵打魚人”的進入,使得桃花源裏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麼,他們是羨慕那還是想往,其中有一句話可以表明他們的態度:“此中人語云:不足與外人道也”由此可見,他們並不想讓外面的人知道他們,實際上就是表明:他們並不願意走出去。由此,作者的立場顯現了出來。

“比較”或許是人們普遍的心態,正是從有了這篇文章開始,不知有多少人把他們生活中的世界與“桃花源”相比,結果越來越多的人將“桃花源”看做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更有甚者,認爲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與馬克思描寫的“共產主義”相差無幾,只是“物質”貧乏了一些。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作者描寫桃花源的'本意,實際上是對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現實社會進行了鞭笞。而我們從歷史的記載中,也可以得出“漢朝”儘管創立了一個強大的封建社會,但是有多少無辜的百姓死於戰亂中,多少英雄豪傑死於“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規則裏;魏晉更是充滿了權利的爭奪,以至於“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與其生活在一個這樣的亂世,真不如終老在桃花源裏。

常見有的朋友,將“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提將出來,做一比喻,來諷刺那些“孤陋寡聞”“不知道外面還有更美好的事物”的人。細細想來,這種比喻實在是與原文作者的主旨不符。作者之所以寫出這篇文章,並不是諷刺“桃花源裏的人是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它告訴人們,漢朝與魏晉的人們沒有福氣生活在“桃花源”裏實在是一種遺憾啊。

桃花源記讀後感5

文字優美,故事動人,一篇桃花源記,大千世界有了詩情畫意,芸芸衆生有了陶醉嚮往。

巍巍權勢終將被歷史淹沒,赫赫財富終將被時間流逝,煌煌功名終將被世人淡忘,浩浩學識終將被光陰塵封。

征戰殺伐、皇圖霸業何如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人生愜意,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何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界美好,廊腰縵回、矗不知乎幾千萬落何如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隨意,能言善辯、才智超羣何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真誠?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世界原本如此美麗,人類何須再有建設創造?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已經如此淳樸善良,人類何須再傳春秋大義?

桃花美景,人生何求?淳樸善良,戰亂何來?

四代昏聵,三國殺伐,兩晉混亂,一代英明,怎如生活在桃花源神仙般的人生?

求索終極人生,尋覓世外桃源。

道家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儒家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陶淵明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美麗的桃花相陪,有淳樸的善良相伴,有酒喝,有肉吃,幸福的人生已經完美,生命的價值已經沒有缺憾,一切的努力和追求都將失去意義和價值,一切奮鬥和執着都將破壞美麗和幸福。

美麗和幸福是一件輕鬆和簡單的事情,醜惡和痛苦是一件沉重和複雜的事情,而我們總是把美麗和幸福的人生努力奮鬥成醜惡和痛苦的.生活。

放下紅塵歸隱田園,叩問心靈探索真諦,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人生不能失卻真善美,生命不需要追求假惡醜。

一千六百年後,重讀桃花源記,依舊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桃花,最淳樸的善良,有世界上最真誠的嚮往,最明達的智慧,有世界上最完美的人生,最幸福的生活。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桃花源記,淨化了人類的心靈,昇華了人類的生命,重新定義了價值,再度規劃了人生,爲世界帶來了春天,爲人類帶來了智慧。

一篇桃花源記改變了追求,改變了人生,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民族。從此,天空有了彩虹,沙漠有了綠洲,世界變得美麗,人生變得幸福。

桃花源記讀後感6

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這句話是不是也能夠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麼我不明白,然而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那是一個花繁葉茂的地方,那裏沒有階級之分,每一個人的收穫都同他們的付出成正比,他們用自我的雙手創造一切,雖是濃郁的魚鄉之氣,卻也飽含人情味。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構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或許我這樣說太偏激了,畢竟我的社交圈只有這麼點,我看到的只有這麼多,其他的美麗或醜惡我都聞所未聞。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很淺顯地談。

我小的時候我自認爲自我是個競爭欲和佔有慾都很強的孩子。從來都是想什麼就要什麼,從和哥哥搶玩具到與同桌搶橡皮,從和老師爭答案正確與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紅耳赤。似乎從來都沒委屈過自我。然而那時候的對手都是那麼地和善、友好,過去就算了,又恢復原有的平靜。隨着年齡漸長,這種競爭欲日漸減少,顯得與世無爭一般,而也正是這樣的日子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那些醜惡的慾望。原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狀況也是會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裏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馬大就欺強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爲有錢

有勢就高高在上的僞君子……這一切自然並非我親眼所見,不然我會更憤世嫉俗些,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卻開始讓我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確實,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東西,因爲我浮在表面,渾濁的水域讓一切都看不清楚,於是那些遙遠的臉總是顯得很親切,因爲沒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張面具,至於面具下面的嘴臉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個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處,那些污穢、醜陋、不堪入目的東西就能夠眼不見爲淨。雖然我明白這是種軟弱的行爲,但是當我要觸及它們的時候我並不能像想象的那樣,大義凜然地撕毀來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遠越好。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似乎那些沉於水底的黑暗社會只是我做的一個惡夢,夢醒了,窗外依舊是生機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沒有任何奢望,只是請求:“主啊,讓我的夢快醒來吧。”

桃花源記讀後感7

理想化的情境很美好,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是在當時有幾個人能像陶淵明一樣呢?又有幾個人有他那樣的境界呢?所以,在那個黑暗的社會我們忽略了除他以外的所有人只記住了陶淵明,美其名曰他超凡脫俗。

現實往往很殘酷,如《桃花源中》的那些人,他們也只是逃避現實,而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逃避現實誰都可以做到,但是很多時候社會並不允許。

就像現實中的我們,所遇到的學生比傑哥文中的學生還低幾個檔次,九年級了,竟然還有除了自己名字其他字都不會寫的(和只記住陶淵明對比[呲牙])。義務教育的車輪把這些都滾到了我們農村國中,我們別無選擇。

雖說我的'課堂我做主可以,但是“外界”的壓力如牛毛一般壓着,想只帶着學生讀書慢慢的讀書,不用做那些個專爲考試而設置的題目,可是學校領導不允許,家長不允許,就連學生自己都不允許。學生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歡上課,不喜歡寫作業,但是他們喜歡分數,尤其喜歡高分數啊!

再者,如我一般的年輕的“老教師”16年來一直被浸泡在這樣的環境中,周圍沒有人認可你,鼓勵你,甚至還有意想不到的被打壓和被嫉妒。真的都快把自己練成神了,但畢竟是“凡人”,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不去做,但憑藉着自己的能力卻又沒有能改變一丁點。對於負責任的人來說,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逃離,可是放眼望去,哪怕是單憑幻想,環境都一樣,往哪裏去呢?

或許我這樣的想法過於消極,太過悲觀。可現實就擺在那裏,不動,甚至還越演越烈。

昨天晚上看到以前文章說,爲什麼我們現在教不好學生,因爲我們改變的速度愛學生差太多了,深以爲然。

思想指引着行動。我們的思想還沒得到根本上的改變,可是學生的思想早已變得甩我們好幾條街了。如此劇烈的矛盾我們確實是無能爲力了。

最重要的是,傑哥只是上了一節課,我們是天天都如此。不是有句話說“習慣成自然了”嗎?更多時候不是我們放棄,而是學生自己,學生家長早已放棄了。部分家長(學生)的指導思想是在學校呆着安全,不會出事,三年過後等長大點就可以打工或者做其他事了,真的是思想決定行動。他們沒有哪怕一丁點的目標和動力,這就是現實。這也是生活。

我們每天都是如此。難道我們也要像梭羅一樣跑道瓦爾登湖旁邊去?或者如陶淵明一樣寫出哥《桃花源記》,然後自己去開墾“荒地”?再或者如李白一樣豪放的吼幾句?

我覺得我們更像是杜甫,眼睛看到的都是現實,但是我們沒有杜甫的胸襟,更沒有杜甫的家庭背景。我們需要苟且的活着,僅此而已。

理想很美好,可現實太殘酷。

桃花源記讀後感8

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這句話是不是也能夠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麼我不明白,然而陶淵明把他的夢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那是一個花繁葉茂的地方,那裏沒有階級之分,每一個人的收穫都同他們的付出成正比,他們用自我的雙手創造一切,雖是濃郁的魚鄉之氣,卻也飽含人情味。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構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或許我這樣說太偏激了,畢竟我的社交圈僅有這麼點,我看到的僅有這麼多,其他的美麗或醜惡我都聞所未聞。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很淺顯地談。

我小的時候我自認爲自我是個競爭欲和佔有慾都很強的孩子。從來都是想什麼就要什麼,從和哥哥搶玩具到與同桌搶橡皮,從和教師爭答案正確與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紅耳赤。似乎從來都沒委屈過自我。然而那時候的對手都是那麼地和善、友好,過去就算了,又恢復原有的平靜。隨着年齡漸長,這種競爭欲日漸減少,顯得與世無爭一般,而也正是這樣的日子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那些醜惡的慾望。原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情景也是會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裏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馬大就欺強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爲有錢

有勢就高高在上的僞君子……這一切自然並非我親眼所見,不然我會更憤世嫉俗些,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卻開始讓我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確實,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東西,因爲我浮在表面,渾濁的水域讓一切都看不清楚,於是那些遙遠的臉總是顯得很親切,因爲沒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張面具,至於面具下頭的嘴臉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個究竟。浮在上頭有浮在上頭的好處,那些污穢、醜陋、不堪入目的.東西就能夠眼不見爲淨。雖然我明白這是種軟弱的行爲,可是當我要觸及它們的時候我並不能像想象的那樣,大義凜然地撕毀來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所以我僅有逃,逃得越遠越好。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歡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似乎那些沉於水底的黑暗社會只是我做的一個惡夢,夢醒了,窗外依舊是生機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沒有任何奢望,只是請求:“主啊,讓我的夢快醒來吧。”

桃花源記讀後感9

我一生以捕魚爲生,碰到的事不計其數,但是我最難忘的是那天……我划着我的小船靜靜地在湖上漂流,等待一羣大魚投入網中。不知過了多久,漂了多遠,我忽然感到網向下一沉,我以爲已經來了大魚,當我把網拉上來的時候,我就傻了眼。滿滿一網都是小巧玲瓏的桃花。當我正沉浸於思考——爲什麼只有桃花沒有桃子的問題時。一股清香撲入我的鼻中。放眼四周,都是桃樹,花和草都特別鮮美,桃花紛紛從樹上飄落下來。隱約還有幾隻野兔在奔跑,好像不歡迎我這個來客。我對這裏感到非常奇怪,我有用手輕輕地划動船。我從水裏輕輕地拾起一朵,放鼻子上聞了聞,又添了一下。“好甜呀”我忍不住的說了出來。

我一定要到林子的盡頭,看看到底怎麼回事。我又向前劃了不知多遠,忽然看到了一座光禿禿的大山。在山下,我感到有一股暖風從我身邊吹來。有一個半人多高的.大灌木叢,上面的葉子還時不時的在擺動。這時的我既害怕又好奇。

我害怕裏面萬一有什麼怪獸怎麼辦?我好奇裏面或許有什麼寶藏,夠我家吃喝一輩子。

我最終還是勇敢的撥開灌木叢,有一個小山洞裏面有光。我慢慢地向裏走有一股說不出的緊張。裏面越來越窄,只能容一個人側身走進去。突然我感覺光越來越亮,一下跳出山洞,來到一片小道上。

我驚呆了,裏面有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上面長着一人高的莊稼。還有一座小池塘,荷塘上浮着幾片荷葉,在荷葉上還有幾隻小烏龜在懶懶的曬太陽。在水中還有幾隻小魚悠閒自在的游來游去,這裏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的安寧美好……

我看到裏面有幾個老人孩子,他們看到我都大驚失色。這時有一個老人走了過來,我問道:“這裏是哪呀?”老人嘆了一口氣,說道:“小夥子,我是這裏的村長,這裏是桃花源,都好幾百年了,還是有人進到桃園來了。小夥子你是怎麼進來的?”我又把我進來的情況原原本本的告訴老村長。“既然你能進來也是一種緣分,你先跟我到我家吃頓飯吧!”

這時我剛剛從驚訝中緩過來。我看看他們的衣服,和我們差不多,其他東西和我們也相差無幾。我在老村長家吃飯時,屋外面堆滿了村人。“老伯,你們是怎麼進來的呀?”

“我們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朝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地方。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就再也沒出去過,你是到現在第一個進來的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了?”“老伯,現在是晉朝。從晉朝到現在已經好幾百年了。”我又把我所聽說的事都告訴了村人。我又在桃源歇了幾天,也在這看到了不少外面沒有的東西。我就準備離開了。村人們對我說:“你不要對外面的人說這裏的事。”

我從那以後就把這件事藏在心裏,對誰也未提過。這神奇的經歷好像過去很久,又好像發生在昨天。

桃花源記讀後感10

有點激動地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如此美麗寧靜的天堂深深吸引了我。

有時我會幻想。如果有一天我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裏,那將是多麼完美啊。但那只是幻想。當我慢下來的時候,我會對未知的道有一種失落感。人類的毀滅和人類的不和諧導致了現實社會的冷漠。在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桃花源”;的確是一個人們嚮往的地方,沒有壓迫和剝削突然遇見一片桃花林,兩岸相隔數百步。裏面沒有雜樹。香噴噴的'小草很美味,落下的花朵五彩繽紛,彷彿我已經深深地陷入其中。小溪的兩邊都有山。沿着小溪走着,一個神祕的地方出現了。桃花盛開,處處充滿生機。粉紅色的桃花,一朵接一朵,擠在整個樹枝上,羞澀地相互包圍着。他們就像一羣頑童,爭先恐後地讓人們看到自己的美麗。青草散發出泥土的芬芳,一簇簇,一簇,嫩綠。花兒們也伸展着,打呵欠,伸出它們的小腦袋。孩子們脫下厚重的冬衣,穿上輕盈明亮的春衣。鳥兒飛出了房子,唱着優美的歌。

沿着陶淵明的足跡,我們來到了一片充滿和平與寧靜的桃花源——“這片土地平坦開闊,房子像一座房子,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和竹子,田野裏的交通,雞和狗相互傾聽。”多麼寧靜的一幕啊。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人到田裏去耕種,不怕熱,爲了自己的生命而播種。天空中的荷葉是無限綠的,太陽下的荷花是非常紅的。除了可愛的桃花,還有成羣的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在來來回回地玩耍,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還對我們眨眼。啊,桃花園的池塘真綠,好像是一顆無懈可擊的翡翠。秋水潺潺,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

“黃頭髮,快樂而滿足”;將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表達得淋漓盡致,“以酒殺雞爲食”;作爲一個局外人,人們熱情款待他,並製造了很多噪音。他們不認爲他是局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是如此的單純和善良,但是武陵人不記得善良,並用善良報復敵人,希望擾亂他們平靜的生活,認爲他們可以得到很多財富。他們自私無私。他們只靠錢生活。讓我們仔細想想。在現實社會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嗎?事實上,很多人都是這樣。有無數。正是因爲有這麼多這樣的人,社會才變得如此混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能夠爲他人着想,爲他人學習,而不僅僅是爲自己着想,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當我想到它時,完美的感覺突然停止了。黑暗籠罩了整個天空和人們的心。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作爲現實社會的一員,我們應該承擔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造一個和諧完美的社會。只有笑聲,沒有壓迫,沒有家庭毀滅和死亡。每個家庭都是如此快樂,從靈魂中清除了那些邪惡和骯髒的思想。

作爲一名現代中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長大後爲祖國做出貢獻。

桃花源記讀後感11

看到《桃花源記》這一標題,不由得斷定:這篇文章定是描繪一個世外桃源,人間仙境的寫景文吧!

開頭呈現出了一個漁夫形象: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不由得眼前一亮,也不禁浮想聯翩:桃花源會是什麼樣的呢?

繼續往下讀,桃花林展現在眼前。芳草萋萋,看起來新鮮美好,落花雜亂地躺在泥土上,一片粉紅,令人神往。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爲何會有小口?口裏有光又是爲何?口的那一邊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漁人此時的想法也跟我一樣,他丟下小船,從口進入,好不容易擠進去後,再走幾步路,眼前的景象令我和漁人豁然開朗。

房屋整齊地排列着,良田、美池、桑竹應有盡有,田間的小路交錯相通,家禽隨處可見。更重要的是,這裏的人們在辛勤地勞作,有說有笑,小孩和老人都怡然自樂,這讓漁夫很驚訝,當今世界的人是不會這樣快樂的!

這裏的人們看到了漁夫都大吃一驚,他們都紛紛請漁夫到他們家中做客,瞭解當今的朝代。經過一番周折後漁人離開了桃花源,讀到這,我停了下來。細細品味着那裏人們的熱情好客,與一個村民說的一句話:不足爲外人道也。我相信他們定不會完全信任漁夫,那他們要幹什麼呢?我繼續往下讀。

果不其然,漁夫找到了太守,請他派人隨他前往桃花林他們尋着先前漁夫記下的標記尋找着他們定會找到的'!我想。那麼桃花源裏的人會怎樣呢?

可看到下面,我不禁皺起了眉,他們迷路了。這根本不現實!再看,南陽劉子驥也未尋到,這樣的結局令我不解,我開始認爲作者陶淵明並不是單純地想去讚美桃花源,而是另有深意。

我們知道,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黑暗的,官場腐敗,社會壓抑人心,整個中國被黑雲籠罩着。而陶淵明竟能寫出如此仙境,那定是他的理想世界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壓迫,沒有悲痛。

真相漸漸清晰了,文章的結尾是再沒有人尋到桃花源,也就暗示了他那樣的時代,是不可能尋到這樣一份光明的。陶淵明在理想與現實中徘徊,用理想來諷刺現實,用現實來擊碎理想,這樣看來,理想是敵不過現實的,這就是讓陶淵明感到痛苦的原因。

或許理想能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撫慰,但它在現實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所以說,接受現實,勇於面對現實,甚至改變現實。或許理想能轉變爲現實。理想與現實,既相互對立又可相互轉換,而這兩種情況是以人們自身爲基礎的,而更深層次的奧祕,等待着我們去探尋。

讓我們心中擁有桃花源,眼中擁有殘酷的現實,看似矛盾,但實則是成功的重要法寶。

桃花源記讀後感12

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這句話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麼我不知道,然而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那是一個花繁葉茂的地方,那裏沒有階級之分,每一個人的收穫都同他們的付出成正比,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切,雖是濃郁的魚鄉之氣,卻也飽含人情味。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或許我這樣說太偏激了,畢竟我的社交圈只有這麼點,我看到的只有這麼多,其他的美麗或醜惡我都聞所未聞。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很淺顯地談。

我小的時候我自認爲自己是個競爭欲和佔有慾都很強的孩子。從來都是想什麼就要什麼,從和哥哥搶玩具到與同桌搶橡皮,從和老師爭答案正確與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紅耳赤。似乎從來都沒委屈過自己。然而那時候的對手都是那麼地和善、友好,過去就算了,又恢復原有的平靜。隨着年齡漸長,這種競爭欲日漸減少,顯得與世無爭一般,而也正是這樣的日子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那些醜惡的慾望。原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情況也是會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裏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馬大就欺強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爲有錢

有勢就高高在上的僞君子……這一切自然並非我親眼所見,不然我會更憤世嫉俗些,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卻開始讓我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確實,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東西,因爲我浮在表面,渾濁的水域讓一切都看不清楚,於是那些遙遠的臉總是顯得很親切,因爲沒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張面具,至於面具下面的嘴臉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個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處,那些污穢、醜陋、不堪入目的東西就可以眼不見爲淨。雖然我知道這是種軟弱的行爲,但是當我要觸及它們的時候我並不能像想象的那樣,大義凜然地撕毀來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遠越好。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似乎那些沉於水底的黑暗社會只是我做的一個惡夢,夢醒了,窗外依舊是生機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沒有任何奢望,只是請求:“主啊,讓我的夢快醒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