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雷雨》讀後感(集合15篇)

讀後感1.49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雷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雷雨》讀後感(集合15篇)

《雷雨》讀後感1

一個悽靜的夜晚,我來到了周公館前,踟躇,猶豫,我是否該進去看她——一個同時失去兒子和愛人,又失去丈夫的女人?

敲開周公館的大門,一個女人從走廊上靜靜走來,陰鷙而沉鬱,穿着一身鑲灰花邊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滿圓的暮色裏,散發着猶豫的芬芳.

“你來了,隨便坐.”

自從周樸園的和侍萍相繼死去後,我成了她最好的朋友.雖然每次她的話不多,但我從她大而灰暗的眼睛裏已經看出這個曾經近乎瘋癲的女人的心慢慢地死去。

“想通了,便不在痛苦。”

這個可憐的女人。曾經的敢愛敢恨,曾經的強烈反抗,曾經的叛逆掙扎,在她的身上都已找不到半點痕跡。

她是這個年代裏唯數不多的個性派女性,有自己的思想,敢於作出自己的.決定,即使成爲封建婚姻的犧牲品後,仍敢於衝破封建綱常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然而現在……不知道當她回憶自己曾說“我不好似周樸園的妻子,不好似周衝的母親”時,會有什麼感想

“我那麼,可他卻從未愛過我 。”

真的很爲她鳴不平,她是個最令人憐憫的女人,如一匹執拗的馬,毫不猶豫地踏着艱難的老道。當週萍試圖帶走四鳳時,她再也忍不住了,看着自己心愛的男人和自己的僕人私奔,任何女人都是受不了的。愛恨交織燒燬了她的思想,她只剩下一具充斥着仇恨的軀殼。妒火和仇恨驅使她一一個庸俗女人的方式去報復周萍,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兒子來達到自己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目的。我看不起周萍這樣的男人,他不配擁有繁漪的愛。天真的繁漪以爲周萍真的愛她,真願意陪她到天涯海角,廝守到天荒地老,愛她到海枯石爛。當繁漪把自己的一切——性命,名譽交給周萍之後,她就什麼也不顧了。可是周萍太讓她失望了,一個男人不能爲他的愛負責那還算什麼男?人?爲什麼他不能拋棄封建倫常的羈絆呢?雖然繁漪做了所謂罪大惡極的事情——拋棄了神聖母親的天職,違背了一個母親最基本的天性,但我會流着眼淚哀悼這個可憐的女人,我會原諒她。

“太太,請喝茶。”僕人的話打斷了我的沉思。

“太太!”“太太!”“太太?”

面前的繁漪閉上了眼睛,她真的累了

她去了,但像她這樣的愛,遺世獨立,至淨至美,淡雅清芬,永遠令人迷醉神往。

《雷雨》讀後感2

在愛情的國度裏,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享有幸福的權利。可是偏偏在現實的世界中,悲劇卻一再上演。就像發生在曹禺先生創作的 《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身上的事情那樣,充滿了無可奈何。

身爲煤礦公司董事長周樸園明媒正娶的妻子的繁漪,其實一直都缺少兩樣東西——快樂與幸福。她會回想過去,憶起當年的周樸園追求年輕貌 美的她時,對她種種討好的情形;再看看現在,他,冷漠,甚至是殘酷的,這時在她心裏泛起的不僅是酸楚,更是一種悲哀。

繁漪是可憐的。對於周樸園來說,她的充其量不過是一顆在家族利益 的前提下,不知不覺犧牲掉了自己幸福的棋子。在當時的中國,女子的地位並不高,而幾乎大多數的女人都只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堅實的依靠,所以尋找到一個好歸宿就成了她們唯一的人生目標。當年的繁漪是單純的,也正是因爲單純,她看不透周樸園溫柔背後的冷漠和體貼背後的算計。她相信了那張由假情假意堆砌成的魔鬼的'臉,更認爲自己的幸福就在眼前。可是萬萬沒想到,她這種心理,造成的是今天自己的悲劇。

婚後的周樸園,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過往的種種溫柔都在一瞬間蕩然無存。“丈夫”只成了一個能證明繁漪在周公館裏身份的標籤。偌大的周家大宅沒有家的溫暖,卻成了困住心靈的牢籠。寂寞的繁漪就這樣在一天又一天的時光中等待死亡。忽然一絲陽光透過層層的黑暗照到了繁漪——她遇到了年輕氣盛的周家大少,周萍。這個比繁漪小了少許年歲的男人,用他的叛逆與熱情徹徹底底得喚醒了潛藏在繁漪心中渴望被愛的靈魂。於是他們開始了一段火熱的地下情。繁漪拋開“繼母”這個稱謂的束縛,爲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義無反顧地與周萍暗地來往,以爲終於等到了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愛情。然而周萍在愛上女僕魯四鳳後,卻開始躲避她,甚至要與繁漪撇清關係。這讓繁漪再一次地崩潰了。誰都有享有幸福的權利,可是爲什麼她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玩弄與拋棄!她開始緊逼周萍,低聲下氣地哀求,無計可施下的威脅也多次被搬上臺面。她只是想要留下屬於自己的愛情,難道這也錯了嗎?

繁漪,是爲愛情而瘋狂的女人。對愛情的執着,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掏心掏肺,無怨無悔的付出,都被無情的鞭撻着。女人在愛情裏不是隻有被動的接受,而是應該得到幸福。但當時的社會,有錢人那種處處以利益爲準則的心理,也只能預示着繁漪的悲劇了。

《雷雨》讀後感3

縱觀《雷雨》我眼前分明突兀“作孽”二字。不公平的命運,無人道的社會讓善良的人善良地死去,正義的人正義地消亡,而唯獨讓那奸詐險惡的人呼風喚雨,坐吃金山。那作孽的日子如“雷雨”般傾狂而至。

周樸園你還記得熱戀時的海誓山盟嗎?還記得兩廂廝守是的甜言蜜語嗎?不,當你熱血沸騰得要取回一個富家小姐時,那些愛意無半點溫熱,那些情便以成往事。你無情得將剛生下小孩才三天的侍萍趕出家門。身子正虛弱的她還要拉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這不聲明要泯殺那無辜的母女嗎?只因你得貪慾讓侍萍走上絕路。而上天連一個了結的機會都不給侍萍,她獲救並揹着那塊隱痛的疤清貧度日。隨讓侍萍把一切都看得很明白而走出那段被棄的陰霾要多少個以淚洗面的日夜。那年那歲她的內心是那般“雷雨”傾狂。天成全了你的無情!

天讓恩怨重逢。當侍萍已由當年的嬌女到如今人老珠黃時,偏又遇到那曾讓她恨入骨髓的人——周樸園。周樸園做戲般聲稱自己紀念着侍萍當年的總總時,侍萍居然被感動了,周樸園的虛僞開始顯露。如他果真這麼惦記着侍萍,當初爲什麼那麼絕情的將侍萍拋棄,爲何不千方百計得找回侍萍。形式上空洞的紀念只如冰冷的紙上行墨沒有溫熱只有險惡。他只是在爲自己的罪行找一個唯美的'託詞,以證明自己是多麼有情有義。而他咄咄逼人的破口說出“是誰指使你來的?!!”纔回到本真。圓滑疑心濃厚的面目終顯。當他面對侍萍,處心積慮來掩飾醜惡時他的內心是那般“雷雨”傾狂。

魯大海與周樸園不僅是悲劇的蔓延,又是兩種階級的對立。周樸園喪盡天良的剝削,壓迫,與魯大海矢志不移的反抗成爲上代恩怨的再續。魯大海的耿直與放抗熱情讓人折服。而在周樸園這老奸巨猾得人面前他卻那麼稚嫩,天真。一切都由周樸園一手操控,把玩掌中。看來要對付惡勢力單有一股熱情是徒勞的。當魯大海得知礦上工人已經妥協上工時,自己遭背叛,他的內心是那般“雷雨”傾狂。

《雷雨》是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是對人心的窺視。而它反應的人情冷暖,世道險惡並不是指定格於那個時代。今朝的霓虹高廈間又有多少“雷雨”傾狂而來。

《雷雨》讀後感4

我重讀《雷雨》,依舊對他二人頗有感觸。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構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衝。

周蘩漪。她瘋了,不斷地有人說她瘋了,周樸園,周萍,讀者,最後她真的瘋了。作爲妻子,她揹着丈夫偷人;作爲繼母,她與兒子通姦。她辛辣,她尖銳,她魅惑,她也勇敢。她無視那些所謂的“金科玉律”,衝破道德的枷鎖,違揹人倫。是誰迫她如此這般?是那死氣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蠻橫專制的周樸園?是年輕男人的氣息與誘人的愛情?或許,她只不過是生錯了年代。

社會對女性的性愛壓抑,專制男人對女人的統制,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這個年代造成了一個雷雨式的人物的爆發,其中就有一個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個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兒子周衝不知爲何沒有她那動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許是劇中最脫離“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個孩子,有點傻氣的孩子。我曾經也大概地看過人藝的話劇《雷雨》。從那時到現在,我一直都驚歎於曹禺大師對戲劇的掌握。他巧妙地將一個大家庭幾十年的恩怨情愁濃縮到一天來表現,濃縮到四幕,兩個場景來表現。集中的地點和時間所表現的東西卻並不單薄,有畸形的愛,突破束縛的勇氣,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堅信和宿命的痛苦。圍繞着八個人物,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同時,我也生動地看到戲劇這種文學題材的特點。這部劇作爲一個經典,的確是值得每一個文學愛好者閱讀的.。

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但是這也更多的是對世界的一種感覺,不僅僅存在於某個歷史某個時期,這也正是我在這個時代去讀的時候,還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衝,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裏,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脫,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覆覆地掙扎,甚至死成爲了唯一的解脫。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我想這也正是一種無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爲自己作品集寫後記的時候說:“今天看來,必然有很多缺點和謬誤”,然後他談到沒有寫一個無產階級人物,沒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卻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會跨越時代,跨越階級。

《雷雨》讀後感5

讀了《雷雨》之後,深有感慨。《雷雨》的幾個人物,他們的性格各不一樣,給人以一種靈魂的詮釋。

《雷雨》沒有童話的天真,沒有愛情故事的浪漫,沒有喜劇的快樂,沒有悲劇的悽慘。它更多的是,給人一種解讀的機會,讓羣衆認認真真地讀一讀這個家庭所產生的一切。曹禺手下,只但是是幾幕的對話,但是卻是這麼深刻的,卻是這麼強烈的,讓一種思想靜靜的侵入你的內心深處,慢慢品嚐人性。這是一件多麼的嚴厲,但是對於書中的人物,總覺得,他們是那樣的可笑,那樣的滑稽。

我想說說周繁漪,這麼一個具有火熱的心靈的女性,真的很不輕易。嫁給一個毫不在於自我的丈夫,擁有一段被人看作完美而背後卻比任何人都慘痛的婚姻。他的親生兒子,愛上了下人的女兒,下人的女兒,又與自我苦苦相愛的大少爺相戀。故事看似複雜,實際很簡便,他爲了愛,而追求自我的幸福,追求原應屬於自我的一切。不希望任何一種幸福從指尖流過。可惜了,也是因爲他總是在愛的執着如軟弱之中徘徊,讓他一步一步地 走向了黑暗的深淵。

這個家族最後悲劇的置成元素,有好多好多:周樸園的荒唐,周繁漪的不檢點,周萍的'懦弱與軟弱,周衝的天真不懂事,四鳳的異想天開,還是什麼?但是,也不妨那樣想一想,也是因爲了周樸園的荒唐,周繁漪的堅貞與執着,不更是難能可貴。又會有誰像她那樣,怔怔的表現一個女生的驚人的內心世界。周繁漪追求愛情,爲自我所愛的人而去愛,視爲不檢點的話,只能說,她的命運太喜劇化了。倘若周萍不再懦弱與軟弱,堅持下來當初與周繁漪,可令看爲年紀大他幾歲的女性的愛情,那麼,他們會離開這個陰暗的家族。繼續一段常人無法想象的日常,這是多麼的艱難,以致於,周萍沒有堅持下來……

但是,讀懂了這個家族的命運後,我會覺得,那樣的一個女性,是偉大的,它即使不是生長在太陽下純潔的百合,但是,確是讓旁觀者永遠不能體味芳香的黑色鬱金香。

對於《雷雨》,真的很好看,若是有誰的思想,能夠創造那樣一個深刻,震撼的故事,只但是是簡簡便單的對白,就足以洗滌一下心靈的污垢了!

《雷雨》讀後感6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這是張愛玲曾經寫給胡蘭成的話,雖時隔了半個世紀,我認爲這依就是最理性的話之一。

張愛玲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蒼連、涼無望的,牽手過後便是放手,“死聲契闊”卻還要說永不分離。是啊,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個謊言的世界,當愛情之花溫柔的凋謝時,才明白真愛只是美麗的童話。其實,所謂的愛情在冥冥之中,蒼天早已有所註定。

想起了繁漪,一個在《雷雨》中被愛情傷的體無完膚的女子。繁漪,她就像一個活死人,有着一顆被愛情遺忘的冰冷的心。但是愛情始終是女性永恆的期待,無論你身處在怎樣的環境之中,你依然渴望一把像火一樣的愛情點燃你內心冰冷的墳墓。正如繁漪一樣,她十八年來陪着一個暴躁專橫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而周萍,正好是點燃她內心之火的救命稻草。

我認爲在《雷雨》中,繁漪是個罪人,也是個受害者。她就像在黑暗之中鏗然而泊的血蓮,冷漠。詭異。妖豔。將生命之火點燃到像光電一樣白熱,但你卻如同燈絲一般短促,將生命頓時化爲烏有。“也許愛與恨正是《雷雨》所要表達的主題,周樸園。魯侍萍哪一個不是恩怨情仇,只是繁漪將愛與恨詮釋的更加淋漓盡致罷了。”

喜歡繁漪,覺得她很可愛,也許這樣的用詞不是很恰當,但我認爲她的可愛就在於她的不可愛,她用一種傳統一種端莊,一種賢妻良母去野性的愛一個人。套用《士兵突擊》許三多的說話方式,這比大膽還大膽。

至於周萍,我不喜歡他。他根本沒有愛過繁漪,他說“我尊敬父親”,我敬佩父親,多麼虛僞,他見着四鳳,覺着她有“青春”她有美貌,就因爲這一點,他根本就配不上繁漪。

周萍死了,在驚心動魄的雷雨之夜,愛與恨的嘶殺之中死了,當一切又迴歸平靜時,我們應該明白,愛恨終究不能長久,繁漪只是做了那個年代的犧牲品。

愛是什麼?“只不過是你傷我,我傷他,痕已請,痛尚存”,爲此而已。它就如同神與佛與輪迴,與一切宗教信仰一樣,一直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心證罷了。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雷雨》讀後感7

上個暑假讀完了《雷雨》,好巧不巧是個雷雨天。在怒吼之後歸於沉默的驚雷中,我似乎在窗櫺上瞥見了一個女人的身影——蘩漪。

她是個真正的女人,卻被捆綁在無愛的舊式婚姻之中。周萍的出現讓她無處寄託的愛火找到了歸宿,所以她不顧一切地去愛他,衝破倫理綱常,不顧封建約束,不是作爲母親,而是作爲一個女人去愛他。曹禺說“她的生命燒到電火一樣的白熱,也有它一樣的短促”。她完完全全是靠愛活着,她將她的一切情感都埋在了周萍身上,至於別的一切,其實不過是那場轟轟烈烈的愛分化的結果。所以她嫉惱四鳳、她恨周樸園、她不顧一切地愛周萍,當這一切過分強烈的情感彙集於一個柔弱的女子身上時,就像雷電擊中她一般,她開始燃燒。但周萍是軟弱的,他對蘩漪的愛是以對父親的恨爲基石的。他無法給蘩漪她想要的東西,她過分熱烈的愛甚至讓他感到害怕。所以他去愛四鳳,想要離開他所做過的錯事。他對蘩漪的愛只是一種報復性的快感,但蘩漪卻在每一個幽靈般的夜晚將自己焚燒殆盡。周萍愈是堅定,她的愛火就更加熾熱,最後那把火無以爲繼,她只能任由火焰吞噬自己。

其實從一切故事開始之前,她進入周家的那一天,她的不羈就註定了她的靈魂永遠無法被束縛在周家的沉鬱與周樸園的淫威之中。她極端的矛盾與極端的愛恨,成就了那個雨夜的慘劇。她“沉靜的、憂煩的”外形下隱藏着不爲人知的決心,隱藏着一個女人畢生的愛與恨,在那個雷雨夜撕扯開一切的包裝,展露出真實的樣貌。

或許真正釀成這場慘劇的不僅是周萍的背叛,更是她內心深埋的不甘。她比誰都更明白,明白她的'生命依附於周萍,一旦他離開,她就只能是周家大宅子裏的一個無所歸屬的幽靈。所以她甚至願意和四鳳共享周萍,只爲了讓她的生命能夠有所寄託,能夠不被周家的沉鬱所消磨。她是咆哮的雷雨,是吞噬一切的黑夜,用自己將周圍的所有所有都燃燒得乾乾淨淨。

我愛她的純粹、愛她的瘋狂、愛她的大膽,也痛惜她的悲慘。於是每一個雷雨夜,我似乎都能看見一個女人在慘白的雷電中飄蕩,她有着大而灰暗的眼睛和高鼻樑,令人覺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間看出來她是憂鬱的。

“她覺得自己的夏天已經過去,西天的晚霞早暗下來了。”

《雷雨》讀後感8

先得講講曹禹。其人原名萬家寶,出身於一舊軍官家庭,其父極專制,大概也是《雷雨》中周樸園的靈感之源吧?曹禹寫此劇時時值1933年,中國文化受外來文化衝擊影響較大,不少“洋物”出現在劇中,多少決定了劇情發展。有人說這是一篇悲劇,這我到是贊同的,確實故事結束三人死去,兩人發瘋,而這一切都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同時地發生了。這樣的結局多少有點令人震動。

故事牽涉到的是兩家人,其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魯家丈夫魯貴,妻子魯侍萍,侍萍婚前曾與周家老爺周樸園發生地下感情,當侍萍生下大海和周萍後被周樸園所拋棄,便與魯貴結婚,生一女曰魯四鳳。周樸園與蘩漪結婚生下週衝。而後魯貴、四鳳爲求生計,至周家作傭人。蘩漪勾引周萍,而周萍卻衷情於四鳳。其間人物關係到四幕結束終於真相大白。四鳳受刺激跑出門不慎觸電線,周衝撿電線,結果兩人觸電而亡。周萍隨後自殺,留下兩家做妻子的雙雙發瘋。對於周樸園來說,在那個雷雨的晚上,這個可恨的男人被驚呆了。他一切的掩飾被撕得面目全非,經營了幾十年的大廈瞬間坍塌,他只好呆呆地望着半瘋半顛的侍萍、蘩漪,自殺的周萍,觸電而死的'周衝、四鳳,離家不再回來的大海。他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命運的懲罰在他身上顯現,可以說,雷雨中他品嚐的苦果,點燃的火苗摧毀的不僅是周公館,還有他所代表的那個必然要滅亡的階級。

曹禹寫這部戲劇,字裏行間對悲劇的結局有所鋪墊。文中兩次提到花園中的電線落地,正爲四鳳與周衝之死張了本。由於這部四幕劇只發生在一天之中,必穿插了天氣變化,從第二幕開幕,天氣開始起風,一切都有要下雷陣雨的預兆,而全劇四分之三的情節在壓抑的自然環境中進行,怎不令人心情壓抑?

這出悲劇在這兩個不幸的家庭中出現,是早有預料的,作者藉此無情地毀慘了舊社會的家庭與社會,無辜的人和有罪的人一同走向毀滅……

正如曹禹所講的:“《雷雨》所顯示的的並不是因果關係,並不是報應,而是我所覺得的‘殘忍’。這確實爲一部‘殘忍’又不得不發人深思的劇作。”

《雷雨》讀後感9

《雷雨》,“到底什麼纔是公正”這個問題在我腦中徘徊了好久。爲什麼故事的結局那個最該死、最該瘋的人安然無恙?爲什麼那麼多無辜的人就死的死

瘋的瘋呢?

周樸園,故事的源頭,作爲一箇舊社會的資本家,言行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圖和陰險狡詐。假如當初他沒有拋棄魯侍萍,那魯四鳳、繁漪就不會出現,那麼周萍的兩段戀情就不會發生,那麼慘劇也不會發生。可這只是個假設,事實上因爲他的貪婪,他的無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導致悲劇的發生,但是到了最後,魯四鳳、周衝、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他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麼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呢?從一直隨身帶着的舊傢俱一直保留着夏天關窗的習慣,到幾十年都一直穿着的舊襯衣,都可以看出,樸園對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實樸園愛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幾年前那個美麗溫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現在他眼前的這個女人。周樸園所期望的是“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實際上它是一個醜陋的、混亂的家庭。妻子繁漪與他感情不和,處處與他針鋒相對,並且與大兒子周萍有私情。二兒子表面上對他畢恭畢敬,實際又敬又怕,不願與他多接觸,周樸園在這個家裏,空有家長的尊嚴卻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間的真情。所以當年那個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託。他的所作所爲,只是爲了填補自己空虛的心,當他思念的侍萍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慌了陣腳,資本家的勢利、狡詐暴露無疑。他認爲侍萍會來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舊帳,害怕自己的名譽和財產受到威脅。這樣,一前一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便把他的嘴臉暴露了出來,鮮明的性格躍然紙上。

曹禹最喜歡繁漪這個角色,但他沒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發瘋是她唯一的下場,因爲她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一個佔有慾如此強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後,她只能瘋。我也很可憐她,兩個男人都拋棄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爲是的愛情中毫無頭緒地磕碰,也許她只有這個下場,也是因爲作者憐惜她,確實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憐的女人!

矛盾的衝突穿插在文章的字裏行間,每個人也由矛盾的驅使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下場,似乎唯獨周樸園的例外,可我還是不明白,他爲什麼苟活。試問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憐,還是活着的人可憐呢?他看着身邊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這個感覺吧!

《雷雨》讀後感10

“轟隆隆”,一場雷雨從天灑下,給人震撼,不禁又使人想到那部驚世之作《雷雨》,想到那爲我們留下寶貴精神財富的曹禺,想到以感恩的心來讀它。

四幕情節,高潮起伏,跌宕不已

第一幕

四鳳與魯貴的對話,周樸園與周繁漪的衝突尤爲精彩。只貪幕錢財,輕個人感情的魯貴只是爲了那幾十元錢與女兒鬧,逼迫四鳳,若不給錢就說與大少爺的事,可見他對金錢的追求的了何種地步。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東方葛朗臺般鮮活的人物形象

周樸園與周繁漪,雖爲夫妻但沒有感情,繁漪吃了好多年的藥,吃膩了,不願意吃了,而周樸園卻逼着她喝下去,但只是爲了建立一個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家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形象。

第二幕

周樸園與魯侍萍相遇。周樸園在家遇見魯侍萍,他開始並不知道他是侍萍,只是打聽一下關於侍萍的事情,後來經過對話知道了站在面前的就是魯侍萍時,態度立刻轉變,喝問:“你來幹什麼?”後來想用錢來打發她走,而侍萍卻撕了支票。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被拋棄人的悲慘形象。

第三幕

主要講述在魯貴家中,魯貴與魯大海的衝突。

第四幕

最精彩的一幕。四鳳與周萍想要一起走,侍萍知道真相,不同意,在他們的苦苦哀求下,侍萍雙手合十,祈禱着上天若要懲罰這違揹人倫道德的事,就來懲罰她自己,剛要放他們走。周繁漪卻衝了出來,在於周萍的對話瘋狂起來,叫來了周樸園,最終周樸園說出了真相,周萍呆在那,四鳳衝了出去,周衝也跟着出去,伴隨着兩聲慘叫,兩人雙雙觸電身亡,周萍也飲彈自盡。

悲慘的結局,給人以震撼和無限的想象,本是美好的愛情卻發展到最終的死亡,這隻能怪這腐朽的舊制度。是這舊制度產生的人導致這一切,人們的心都被利益染黑了,心中只有錢,去不顧別人的死活,如文章中的魯貴與周樸園。正是由於這,進而產生了悲劇的魯侍萍與四鳳,瘋狂的周繁漪,以及無辜的周衝。

作者曹禺這篇著作,揭示舊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命運,寄託了對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有人評價:作者追求的,是“大融合”的戲劇境界,他包含了人類戲劇的精華。是莎士比亞,易卜生,契訶夫,奧尼爾的融合,是東方文學與西方的融合。

我們記住了《雷雨》,亦不能忘記他的偉大的作者,我們應懷着感恩的心去讀書,且不止這,應該懷着感恩的心讀千萬本書,感恩這些偉大的作者們。

《雷雨》讀後感11

在三十年時間長河的流逝中,新舊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一個新舊性質的家族在這炫麗的撞擊中走向泯滅。這是一個註定的悲劇,一個徹頭徹尾底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本由曹禺所寫的《雷雨》便是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悲劇。它讓我們在悲中反思,在悲中覺醒。

故事的核心人物周樸園出身地主家庭,但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曾與婢女侍萍熱戀並育有一子,可卻最終拋棄了侍萍,娶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大家小姐,侍萍也被迫跳江,生死不明。難道他不愛侍萍嗎?他以"萍"字爲兒子取名證明他的確是愛過的,只是他的愛無法讓他從封建泥潭裏掙脫出來,無法使他看破這金錢利益下的種種誘惑。是的,他沉淪了,徹底地成爲一個一味剝削下層人民的資本家。爲了賺錢,他視人命如草芥,以犧牲工人的生命來獲取利益。那個時代,那個混亂的時代讓他放棄了愛,更放棄了人性,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而周樸園的長子周萍與繼母蘩漪相戀,因爲這段不倫的關係,他苦悶,他彷徨。最終,他選擇放棄了這段感情,並與婢女四鳳相愛,可當四鳳是他同母異父的妹妹的身份大白時,一切甜蜜的外表之下是罪惡的深淵,讓他失去了光明,永淪黑暗,並選擇了以死亡來尋找救贖,祭奠他的愛與罪。這個殘酷的悲劇恰恰是上一輩所釀造的,而那個黑暗的時代就是這一切悲劇的根源,周萍的悲劇只是當時千萬悲劇中被今日之人所窺見的其中一個罷了。

而蘩漪是封建大家族觀念下的犧牲品。她漂亮、年輕、聰慧,但她卻沒有生機,如同一具木偶。她渴望衝破條條框框的`約束,渴望得到屬於一個人的自由,但她終生都只是華麗棺材裏的死人罷了,擁有的只是肉卻失去了靈。她所珍視的一切,她的愛人和她的兒子全都埋藏在那個雷雨天的夜晚,在痛苦之中她瘋了。

這場雷雨,驚醒的不應僅是那一代人,那個腐朽的舊社會,更應驚醒當代中國青年,驚醒今天乃至未來的社會。今天的我們更應努力警醒自我,讓這個悲劇只是過去的悲劇,而絕不會是以後的悲劇。我們要盡吾輩之力,造就一個光明且繁榮的新時代,讓國人有靈,讓國家有明。

《雷雨》讀後感12

一個故事,醞釀於眼前蟬鳴、蛙噪、雷響的夏日裏的鬱熱的周公館,一出悲劇發軔於三十年前無錫冬天裏那條冰冷的河。他們與周公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在雷雨滂沱、電閃雷鳴之下痛苦地尋找着;他們在閃電交加中絕望着與掙扎着;他們在霹雷聲中爆發着、瘋狂着、死亡着。愛恨與情仇連綿三十年,情感與理智碰撞三十年。

愛情之純真與親情之可貴,在人生旅途中彌足珍貴,讓人性之美熠熠生輝。《雷雨》卻將之無情地摧殘與毀滅。夫妻相見不相認卻相恨;父子相見不相親卻相鬥;母子相見不相親卻相怨;兄弟相見不相認卻相仇。魯迅說:“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毀滅給人看。”《雷雨》無疑是一部經典的悲劇。兩個家,八個人,匯聚於周公館,一切看似切合,一切實爲必然。他們的命運被一根無形的繩索緊緊地勒住。

對魯侍萍,周樸園先是動過情,有過愛,趕出家門,而後又懷念不已。相愛源於真情,驅逐迫於門第,懷念基於現實婚姻的不如意。再次相遇之時,卻驚恐萬分,威逼利誘。多情與絕情、溫情與冷酷、人情味與銅臭味,就這樣不可思議地交織在一起。“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特立獨行的繁漪堅持做自己,被囚禁的心靈在茫茫尋找中迸發,所愛之人即將遠去之時,枯竭的心靈迸發出血豔火花,一次困獸之鬥,由她親自導演,一個駭人聽聞的真相最終撕開了血盆大口,露出了猙獰的面目。於是,周萍開槍自殺,周衝觸電而亡,繁漪瘋了,侍萍癡呆了。亞里士多德說:“悲劇不應該描述罪大惡極的人走向毀滅。”周樸園依然活着,卻生不如死,孤苦伶仃地品嚐着“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咀嚼着自己骯髒人生結出的惡果。

人性牽制於階級的利益,難以衝破情感的左右,導致必然的毀滅。周樸園如此,魯侍萍、繁漪、四鳳、周衝、周萍、魯大海也如此,或者是爲了擺脫清冷寂寞的生活,或者是爲了追求純粹的愛情,或者是爲了爭取階級兄弟的權益,他們都想主宰自我,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抗爭,情感與門第觀念發生衝突,情感與利益相互較量,情感與倫理道德彼此對峙,最終卻逃避着退讓着妥協着,被命運反覆撕裂着。“相見時難”?反抗也好,軟弱也罷,愛情異化着,親情裂變着。強大的現實就這樣不由分說、無所顧忌地將他們捲入不可逆轉的萬丈深淵。“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在“雷雨”過後煙消雲散般蕩然無存,歷史悄無聲息地翻過一頁又一頁……

《雷雨》讀後感13

這場雷雨下了三十多年,這些年的血淚史,足矣淹沒一個人的本性,足矣改變人的一生。

這聲雷驚天動地,他展現出來舊社會對解放思想的不屈吶喊,這場雨瀰漫世間,他用自己的血肉去證明新思想的頑強與不可抵抗,天地被雷雨覆蓋,這場鬥爭註定要洗刷一切的舊事物,去讓新鮮的陽光照耀大地,讓改革開放的春風去沐浴無數沉浸在黑暗中的人民,當真是雷霆撕天破烏雲,暴雨噴灑浴衆生啊!

周樸園,他因爲家族的壓力而放棄了感情,傷害了一名純潔女子的無瑕之心,他的一生不是自己在活着,即使娶妻生子也無法改變他那木偶一般的人生,一名沒有思想,沒有個人支配權利的生命,他定然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縱然他有華麗的外表,奢侈的家族。

所以,命運的到來是無可改變的,這場雷雨是他命中應有的,魯大海的工人運動正像是一口警鐘,他不光是敲開了無產主義的路途,更是狠狠地向發出了挑戰,魯大海儘管作爲周樸園的兒子,不過自小受盡資本主義的壓迫,那種生活是未經者不可接受的。

雷雨,不僅僅撕開封建的黑暗,他更多的是將農民朋友的淚水全部傾瀉下來,讓那些資本者瞧一瞧,這些用血肉換來的淚水是多麼的猛烈,多麼的富有衝擊震撼力。

當站在工地的工友正在揮那錘頭敲打鋼筋之時,那來自靈魂深處的突然讓他們明白,這個社會應當平當,應該共和。死亡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人活着的時候心卻死了,侍萍,這位生活在周家的僕人,作爲最底層的她沒有任何的話語權,當週樸園奪取了她的貞潔並將其拋棄的時候,她的心已經死了。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魯大海的出世到改革的'運行,給這名身在中老年的媽媽帶來希望,那是雷霆撕裂烏雲背後的光明,儘管很少,但足夠她懷着這個希望活下去。

相比而言,周樸園一直站在家族的巔峯,那種榮耀足矣讓他自吹自擂,可是事實呢,自己的老婆和親生兒子居然發生了不正當的關係,在面對侍萍的瞬間居然想到用金錢去彌補那道無法癒合的傷口,當真是悲天憫人自作多情,其後的那道雷聲徹底的將他變成了活死人,而接下來的暴雨一直下到他發出絕望的同時。

雷雨,他不單單淨化了這個世界,他最可貴的是將其昇華!

《雷雨》讀後感14

戲劇,雖然是人生中的選修課,可它卻能實實在在的提升人的文學素養。而《雷雨》這部戲劇可謂是其中的代表作了,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作品,在細細體味中,你可以體會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人性的複雜以及“周館”大家庭中愛恨交織的家庭關係。初讀時或許有些乏味,可當真正品鑑完後,便會有一種靈魂得到了昇華的感覺。

《雷雨》當中的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活靈活現,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周樸園,他表現的自私冷漠卻又霸氣側漏,似乎想要一切都臣服於他,例如課本中所記述的,他爲了迎娶豪門千金,毫不猶豫的拋棄了自己的原配妻子與親生兒子,在逐漸掌權後又對第二任妻子持續施加壓力,但凡侵犯到他利益的東西,他都會讓其付出代價,在他的心中,自己就是至高無上的。令我不禁懷疑他的`心中究竟有沒有親情,有沒有人間之愛?

可當中還是有些細節能體現出他的情誼,比如第四幕中他對周沖流露出的父子之情,表現出的也僅僅是一個想要多和兒子說說話的孤獨的父親。還有當中他對魯侍萍的想念和眷戀,儘管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後他害怕,恐懼,完全沒有了曾經的溫情,可換個角度想想,一個只以自己爲重的人在經歷了人生中的各種事件後,突然見到昔日的情人,任誰都會先懷疑她來的目的是什麼,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威脅。

《雷雨》這部戲劇,讓我真正看到了人們對生活壓迫的難以忍耐與無法喘息。社會很單純,複雜的是人。人性的極端黑暗折磨着每一個這部劇中的靈魂,使他們焦灼的心情恰似大雷雨前沉悶壓抑的天空,最後在種種壓迫下爆發出來,組成了一場風暴交加的雷雨。但最重要的還是雷雨過後,被殘酷命運所驅使的人們拼死反抗,彰顯着自我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體現了個性,然後雨過天晴,涅槃重生。

儘管《雷雨》里人性是黑暗的,但我們應該始終堅信,在黑暗的盡頭就是光明,在雷雨的盡頭就是晴空,在失敗的盡頭就是成功。困難與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敢面對困難與挫折的畏懼心理,所以,激流勇進,迎難而上吧,我們終會成爲最好的自己,在山頂不期而遇。

《雷雨》讀後感15

  ——題記

讀《雷雨》,我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了它的通篇內容。在感受了其神韻的文字魅力和行雲流水的情節之後,那樣突如其來的死亡的結局,到讓我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復了那些紛亂的情緒,反念想一想,也許“死”,對於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們來說,也算是一種痛徹心志後的解脫吧。拋離愛恨的糾葛,解繫世俗的仇恨,最終還是要把靈魂交還給上帝的。“死亡”一詞其實幾乎貫穿了整部《雷雨》的脈絡,姑且以此爲線索梳理一下思緒,到也不失清晰。從序幕中兩位尼姑談論的鬼神論,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爲了愛而萌生出的懺悔和執着,最終直指那些爲愛徇情的無知青年,每一個佈景和情節都瀰漫着對死亡的輕聲嘆息。死掉的人也許是終會獲得新生的愉悅,而活着的人到是要被一輩子的苦痛所折磨。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註定了這個是一個悲劇。然而悲劇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錫公館的大少爺——周樸園。

就像衆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傭,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倘若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兩人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樸園這個風流少爺雖被她的青春美麗與溫柔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會與她廝守一生?他爲了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了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着患病的二兒子傷心的離開,原一味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誰知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在一起。錯綜複雜的關係又上演了,簡直就是一團糟,最終導致了同母異父的兄妹相愛。身爲他們的母親,侍萍只能接受命運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命運,似乎一切該終結了,偏偏當年的風流少年周樸園在誤會下道出了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這件事害死了3個人……

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讓人心痛?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幾乎是久演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我想,這並不是簡單的故事而已,社會的真實情況應該是故事的原型。這與當時人民的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密不可分。在現今社會,人思想的改變,女人變得堅強、勇敢,絕不會無聲無息受命運的壓制,必會反抗。除了科技發達以外,人文思想的進步也是時代進步的一大標誌。人們常常在知道過去的不幸後,暗自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美好的時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謝新時代,新中國給予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更應感激麗時代給我們的覺悟。沒有過去的悽慘,哪來現在的幸福甜美?

標籤:讀後感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