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有關讀後感的作文合集九篇

讀後感1.05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讀後感的作文合集九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關於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天藍色的彼岸。

主要內容是:小男孩哈里因車禍去了另一個世界——天藍色的彼岸。在哪裏,他碰到了一個叫阿瑟的幽靈,他們兩個結伴偷偷留下了凡間,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事情……變成幽靈的他去了他的學校,看到了同學們,也看到了同學們爲他種的樹和貼在黑板上那滿滿的祝福,也知道了平日裏和他是死對頭的傑菲竟然那麼想和他做好朋友,他被深深地感動了。阿瑟趕上了去往天藍色彼岸的最後一班車,可哈里還是不願回去,他回了家,看到了全家人爲他傷心的樣子,他堅定自己的信念,用自己堅定的信念來對平日裏最不合的姐姐深深地道歉。他把一切做完後,踏上了彩虹橋,通往天藍色的彼岸。

哈里因爲在出門前對姐姐說了仇恨的話,在另一個世界一直處於抱歉和自責中,知道以特殊的方式說出了自己的抱歉,心靈才得以寧靜。世界上沒有後悔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要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如果你是哈里,就會感覺,或者是一件特別美好,特別快樂的事情。不要總以爲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不要再死亡逼近的時候才懂得親情的珍貴。

生命是珍貴的,是脆弱的,也是短暫的,珍惜在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學會在生的時候,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你不在了,但生活還在”生活不會因你而改變,不要自己總是把自己當做主角、世界的中心,地球不可能沒了你就不轉,“決不要在你怨恨的時候讓太陽下山”也許當人們時刻意識到自己在今晚躺下,明天早晨再也起不來的時候,纔會覺得生命如此珍貴。

這本書用詩一般的語言說出了很深刻的哲理,給我很深的啓迪。作文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麼餘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餘秋雨引領着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着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版權所有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爲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着。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着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爲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方彥博閱讀第174天《做最好的自己》這個故事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塞翁失馬,焉如非福”。人生在世,磨難如影相隨。有退多事情從眼前來看,好像是壞事,可是從長遠來看,地也可能正是幸福和快樂的根源。要善詩生活中的的不幸,相信:有時生活中暫時的不幸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至到的收穫和快樂。

蔣抒彤閱讀第一百九十天:人可以有很多願望,好的願望和壞的願望都有。但是,如果你許的願望會使你慢慢變壞或者會將你的記憶慢慢偷走,那最好還是不要許這些願望了。

夏子勝閱讀第183天,《最小的星星也閃光》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正是差異組成了生活的多姿多彩,相信每一片葉子都是美的。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能發光的星星,有的孩子之所以還沒有讓你看到光芒,是因爲我們太習慣被耀眼光芒的星星給吸引了眼球,而忽略了告訴那些微弱的小星星發光的正確方法,給他們提供發光的天空。

邱右浩閱讀第164天《伊索寓言—人and狐狸》續後感,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在極度憤怒的時後也不能被仇恨遮住了眼睛,否則可能傷害了自己。

邱左浩閱讀第169天《兩個仇人》仇恨會矇蔽眼睛使他看不清世界。

張正閱讀第193天《會唱歌的貓》:我們的母親給了我們的生命,我們應該珍惜它。

夏子勝閱讀第182天《溫暖的'聲音》只要人與人之間還存在信賴,大家就都能敞開愛的胸懷。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能把整個世界擁入懷抱,世間的聲音再怎麼()繁雜,總有一種聲音能溫暖你的心。聲音能夠傳遞溫暖,聲音能消除我們的擔心和焦慮,聲音能傳遞愛。有了大愛的心,我們就會更加隨心所欲地釋放自己愛的能量,只要人人都把愛的聲音傳遞出來,整個世界都是溫暖的。

董晨軒閱讀第193天《危險,大冒險。》講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危險一個人提了所有的危險。

葉姿葶閱讀第185天《陽光姐姐小說派》之《討厭的新規定》這個故事說:我討厭老師說的新規定1.書包要掛在矮?竦墓匙由希?商焱顯詰厴希?嗨懶恕?/p>

張於錚:閱讀第193天《三十六計》之《王允巧施連環計》王允針對呂布和董卓都是好色之徒的特點,用美人計讓他們自相殘殺。他最後讓呂布刺殺了董卓,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20xx年7月,這是我來到實驗的有一個暑假。

爲了在暑假期間不斷充實老師們的生活,學校給我們佈置了“三個一”工程:讀一本書、到企業鍛鍊、寫一篇教學或管理的論文。

讀一本書:《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書中通過一個神話故事,給我們講述關於心想事成的提示、探索、引導等。故事大致內容是關於一個農夫阿南爲迎娶公主踏上了一段尋求“祕密”的旅程,在一個神祕學院學成“心想事成”,之後又遇見了“心想事成”的創始人“王子”,在“王子“的指引下,他最終學會了心想事成的真正的祕密,而他也明白了,其實他真正所愛的人其實並非公主,而是那個對他無微不至的宮女。

心想事成,我想是每個人的願望吧。要如何使人相信,真的可以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呢?我帶着這個問題看完了全書以後才知道,這個心想事成的方法,是不能轉讓的,要本人親自去實踐。一邊看,我一邊將這本書與我自己所有的知識(包括宗教、哲學,甚至武學等知識)融合貫通在一起,用多個不同的角度去聯想和分析,嘗試以自己最易接受的途徑去理解這裏所闡述的觀點。

  一、認同的觀點:

書中從科學的角度講到萬物之間頻率共振和宇宙中正負能量的吸引原理,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有形的世界也受到無形的世界的掌控,這個無形的世界,有其內在的運作規律。因爲宇宙萬物都有各自不同的頻率,頻率相近的事物就會產生共振,正面的能量能聚集吸引過來,負面的能量也互相吸引,所以掌握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趨吉避凶”了。

對於張德芬老師的這一觀點我很贊同。

  二、聯繫實際:

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行爲,行爲影響我們的結果,所以心想事成就要先改變我們的思想,更深刻地說應該是先形成我們強烈的信念。這個信念必須是正面的積極的,正面的東西才能產生正面的能量,向宇宙不斷地發放這個強烈的信息,將美好的事物吸引過來,通往心想事成之路。凡是我們所關注的,一定會因我們所聚焦的能量而擴大、增強,凡是我們所抗拒的,亦會更加地持續,因爲抗拒而賦予了它能量,它的能量會因我們的抗拒而增強,形成一個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從周圍招引這些事物來到我們的生命中。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明明很不喜歡某種負面情緒,但卻一直在生活中招惹到它的原因。嫉妒、怨恨、怒氣等都是負面的能量,當我們升起負面能量時,其實會讓我們想要的東西離自己更遠。消極負面的思想只會吸引到不良的人和事到我們的身邊,我們身上積壓的情緒是一種堵塞的能量,它們會阻礙宇宙的能量流向自己,因此,我們要關注所有正面的事物,時刻保持積極的思想。

20xx年是我剛剛來到實驗,我所任教的班級都是高一的新生。剛開始覺得他們挺聽話的,可是慢慢的發現他們的本性越來越明顯了,上課的時候偶爾也會給我製造點小麻煩看見我生氣了就會以另一種方式讓我無法生氣,真是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慢慢的自己也摸索到了一點小規律,他們要是跟不聽話的,我就用眼睛瞪着那個製造麻煩的當事人,知道教室裏邊的安靜爲止。不管我多麼厭惡他們的吵鬧,我都不能表現在臉上,對於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一微笑對之。這一年的工作讓我收穫了很多之前從來沒有接觸到過的,漸漸地他們也喜歡上了我的課堂,雖然在教學方法上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學生們能夠每天都擁有一節與衆不同的課堂。

  三、反思重構:

在實驗短短的一年時間了,有過成功的時候,也有過失敗的時候,正如張德芬老師所說的,我們要正確看待自己,認清自己負面的觀念和情緒,並取而代之以積極的信念和情緒。這是心想事成的前提,因爲負面的態度是實現願望的阻礙,只有清除了這一阻礙,“心想”與“事成”之間才能一路暢通。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因爲科學,我們人類纔可以生存,比如說:電燈、電視、冰箱……它們都是經過科學家發明的。在《中國孩子最想知道的100個迷》中,爲我們兒童寫了全部好奇的事件,比如有宇宙、地球、科學、生物、海洋、生命、自然、文化藝術、歷史等領域,包羅萬象,並融合了研究成果,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案以及嚴謹、科學和一絲不苟的啓迪。文字雖少,但非常容易理解。它告訴我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它讓我們對科學充滿無限熱愛,它讓我們看了之後就覺得心潮澎湃、恍然大悟。我讀了之後很受啓發。

《中國孩子最想知道的100個迷》這本書每個迷都有相應的圖片,每個圖片又是那麼的形象逼真—珍貴的生物,神奇的水底世界。科學家用電腦做的示意圖,讓我們身臨其境,讓那些抽象的文字變得栩栩如生。我們通過圖片看到了千變萬化的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動物,浩瀚無邊的宇宙,鮮爲人知的歷史和驚險無比的探險。激起了我們對科學的熱愛。 《中國孩子最想知道的100個迷》中寫了每個迷 的所有可能性,讓我們對科學充滿了興趣,激發了我們熱愛科學,努力探索,將來解開一個個迷題。 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如:揭開中國神農架神祕面紗,詭祕的幽靈島。哈哈!多有意思啊!讓人一看就很好奇,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回事,讓我們勇於去探索。

《中國孩子最想知道的100個迷》這本書告訴我,世界是多麼的精彩,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長大爲祖國的科學事業添磚加瓦。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這是一個鄉村男孩與一個城市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銅,女孩叫葵花。城市女孩葵花跟隨爸爸來到了一個叫大麥地的村莊生活,孤單寂寞的她認識了一個同樣沉默寡言而且不會說話的鄉村男孩青銅。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貧窮但善良的青銅家認領了她,葵花和青銅成爲了兄妹相稱的朋友。在粗茶淡飯的生活中,一家人爲了撫養葵花費盡了心思,而青銅更是在沉默中無微不至地呵護着葵花:爲了葵花上學,青銅放棄了自己的上學夢想;爲了讓葵花照一張相,青銅在寒冷的冬天把自己腳上的蘆花鞋也買了;爲了葵花晚上寫作業時不去別人家“借燈光”,青銅捉來螢火蟲做了十盞南瓜花燈;爲了葵花報幕時的美麗,心靈手巧的青銅做了一串閃亮的冰項鍊;爲了讓葵花看馬戲是有個好位置,青銅一聲不響地頂着葵花站了一個晚上。

不僅是青銅,葵花也爲這個家、爲青銅付出了許多許多:學校組織的拍照活動她沒參加,爲了給自己貧困的家庭省錢;每天放學和哥哥一起去採蘆葦,爲了能多編些蘆花鞋去賣;自己一個人偷偷的跑到江南撿銀杏、考試故意考差,爲了賺錢、省錢給奶奶看病;用各種辦法教她的啞巴哥哥寫字,爲了讓哥哥在別人面前自信起來、擡起頭來。在充滿了天災人禍的歲月裏,青銅一家齊心協力,艱難、困苦而又快樂地生活着。

葵花12歲那年,命運將她召回了原先居住的城市,這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了。然而,在葵花走後的那一天,青銅望着那片它和葵花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遇見的河流,用生平最大的力氣,從心底高聲喊出了一個名字——“葵—花—!!”着強而有力的喊聲震撼了每一個讀者的靈魂

這本書表現了孩子、朋友之間的友誼,家人之間的親情和人與人之間的愛,還反映了鄉村孩子童年的苦難生活,字裏行間無不充盈着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人間真情,這種真情無不溼潤着每一位讀者的眼睛、震撼着每一位讀者的心靈。

讀後感的作文 篇7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麼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並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裏面仍然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爲,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主觀意願。教師的權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纔是最好的師生關係。師生雙方都要處於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上,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走神,當然能夠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聽講!老實膽小的可能嚇一跳,趕快坐好,但過一陣可能又故態復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會臉色不善,甚至嘴裏咕嚕咕嚕地嘟囔,雖然老師是好意,但傳遞到學生心裏卻成了惡念,課堂的氣氛就有了火藥味。有時課堂上學生竟然和老師頂嘴,僵持起來大家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老師曲則全,表揚旁邊的同學來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請走神者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地暗示一下,同樣是批評提醒,轉一個彎,大家心平氣和,彼此相安無事,這樣豈不是更好?

老子認爲,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着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爲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爲到達有爲,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讀後感的作文 篇8

幸福是什麼?大概一百個人,有着一百種不同的理解。有時,享受是一種幸福;有時奉獻是一種幸福;有時,經受災難也是一種幸福……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感恩也是一種享之不盡的幸福呢?

無意間,我翻到了《母女情》這樣一篇文章:一個女孩她的出生沒有給任何人帶來一絲的歡悅 ,更多的是痛苦和艱熬,小小的她,奪去了母親年輕的生命。這人可憐的孩子在沒有母愛的屋檐下度過了八個春秋。九歲那年一個女人的到來,又在她幼小的心靈上重重一擊。面對這個她毫無瞭解的繼母,她能做的只有冷漠,繼母並不在意,她真的很關心小女孩。世間沒有消融不化的冰雪,日久見真情,女孩終於接受了她。這一故事給了我很多啓示。

愛是平等的,同時又是自私的。愛是有限的,愛——一種無形的語言。表達愛有多種方式,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感恩。

母親爲了我們任勞任怨,費盡心機。在母親下班歸來,爲她倒一杯涼茶解渴;在母親空閒時,多陪陪母親,帶母親去散散步,談談心,在母親煩燥不安時,多安慰安慰她,哄哄她……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這首歌我們依稀耳聞。母親嘮叨,母親煩,在此之餘,殊不知,千金難得的母愛之水又被你貪婪地汲取了一口。

我們已長大成人,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母親就好像冬日裏的一把火,那柔光四溢的陽光。把甜美的乳汁無私地撒向大地,撒給她可愛的兒女們。所以我們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慈祥的愛和可親可敬的母親大人,願她們健康長壽。

母親的笑依稀耳聞,那是春天怒放的花蕾,溫暖着我冰冷的心,母親的話是甘甜的溪水,流淌在我心……

母愛,是我們灰心喪氣時,一縷縷燦爛的陽光。照亮心房;母愛是我們心靈空虛時,一滴滴甘甜的雨露,滋潤心田。落葉歸根,烏鴉反哺,感恩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用心報答,真情實意母親就知足了。

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感恩就是幸福。

讀後感的作文 篇9

年末夜讀,寒氣環繞,安坐於書桌前,敲打着鍵盤。

關注李政濤教授緣於火車校長推薦的一篇關於小組合作探究的文章,近來又品讀李教授的著作《重建教師的精神宇宙》和《教育常識》,收穫頗豐。

教育之所以重要,無非是因爲它與每個人的人生同在。作爲教師,思考今日教育的起點,不再是我們要給學生什麼樣的教育,而是我要給學生什麼樣的人生。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人生:有的教育讓人獲得自由和解放,從而擁有自由創造的人生,有的教育則使人受到束縛和壓制,度過的是充滿枷鎖的一生;有的教育賦予人生以尊嚴和價值,有的教育則會降低人生的層次降落到動物和工具的層次。

教育是他人和自我的生命能量彼此轉化生成的過程。面向他人的教育,指向他人,致力於有計劃、有目的地影響和改變他人的生命,因此可稱爲他向教育。教育的全部神聖和莊嚴均來源於此這是一項改變他人、提升他人生命境界的事業。面向自我的教育,以自我爲教育對象,目的在於自我的完善與發展。我向教育,其實就是自我教育,它追求的是自我的不斷更新再生。教育的過程,是在他向教育與我向教育之間穿梭或穿越的過程,更是二者之間雙向轉化的過程。

葉瀾教授最早提出生命自覺。生命兼有自然、社會和精神等多重屬性,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長變化的有機體。自覺是人的生命成長和發展的基本取向,它強調人的生命發展主要是內在動力主導和自主推進的結果,而非緣於外力的促進。在給予學生豐富、博大、優雅、有品位、自主、自覺和強健有力的精神生活之前,自己先要有同樣甚至更高品質的精神生活,使自我在具有自主、自覺的態度和意識的基礎上,擁有豐沛的情感生活。

教師宇宙的發現和重建,不能仰賴他人,只能寄希望於自身。作爲一個教師,自己的優勢在哪裏?劣勢在哪裏?潛勢又在哪裏?應如何規劃職業生涯?

盧梭指出:人生而自由,但無所不在枷鎖之中。欲打破纏繞身心的諸多枷鎖,不能一味指望他人,自身擁有足夠的打破枷鎖、贏得解放的力量,或許是根本的出路。

教育始終是爲了生命。教育實踐是以生命的成長和發展爲指向與目標的實踐活動,它所做的一切就是爲了把所有的資源都轉化爲促進生命成長和發展的力量。理想的教育之美認定:教育之美,是成長之美,沒在真實、健康、主動地成長。無需教師的存在和教育的力量,人依然會成長,教師的責任就是爲學生確立成長的標杆,營造適合成長的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生命自覺,讓學生的生命自己活、自主成長。

教師是一切可能性背後的驅動力。北京育英學校密雲分校李志欣校長,在他的最新力作《優秀教師的自我修煉》一書中詳細地闡明瞭如何保持融洽的師生關係、與家長合作、處理同事關係等諸多問題的路徑。教師處理好了與他人、與環境、與自我的關係,從而突破成長瓶頸,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的本質一定是靜默的,而不是喧囂的,因爲人的成長,是內在的成長,其過程必然是安靜且樸素的,而不是招搖和華麗的。真正的教育生活,是需要師生共同體驗靜默、思索靜默、實踐靜默的生活。教師的靜默,首先是一種態度和耐心,表現爲對生命花期到來的安然靜待,不催促,不張揚,更不威脅、恐嚇;教師的靜默,也展現爲不急於搶在學生前面提問、質疑,避免匆忙間對學生的表現做出評價,他會主動從課堂的中心退隱,轉而把學生推上教學舞臺的中心,他只是在靜默中觀察、點播和微笑……這樣的教師,是既有靜默之心,也有靜默之能的教師。

能否成爲最美的教育者,取決於教育者對待生命和人性的態度。最美的教育者,是能呵護人性,尊重人性,並善於挖掘、轉化人性的教育者,是對人的生命具有悲憫、仁慈和愛人的教育者。

誰如果不曾經歷漫漫長夜的寂寞煎熬,不曾深深浸潤於孤苦無依的境地,誰就難以走向真正的成熟。這裏的成熟,不是爲人處世的圓滑老道和虛與委蛇,而是在一無所有中仍然擁有自生長的能力,能夠始終保持內在精神力量的自給自足。這樣的成熟並不易獲得,人們習慣於依憑各種標籤或標記,如身份、職務、榮譽、地位和財富等,來展示自己的強大;習慣於製造各種喧鬧和騷動,通過誇張的舞姿和嘶吼,以博取關注;更習慣於朝向外在於己的世界,在追逐式的快跑和趨附中,忘記了本己的自我世界。

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質或根底,在於自我精神力量的生長。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力,歸根結底是人格影響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人格的具體體現。是否熱愛學習、善於學習,也是教師人格的一部分。學習是爲了豐厚教師的積累。教師需要有三大積累:閱讀積累、實踐積累、寫作積累。能否實現積累,取決於有無閱讀和寫作習慣,即學習自覺。

葉瀾教授稱自己爲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她認定教育是一個需要理想打底和理想先行的事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

再見,我的20xx。一個崗位,就是一個平臺,在未來的教育時光裏,放下舊我,走向新我,期盼燦爛如花。

標籤:讀後感 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