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推薦)《三字經》讀後感15篇

讀後感3.1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三字經》讀後感1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讀“三字經”,每天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們會排着整齊的隊伍,象唱歌一樣的齊聲朗讀,對於“三字經”的內容沒有太多的理解,現在,再次聽到一年級的小同學們背誦“三字經”的時候,我彷彿又看到了我們的'樣子。

“三字經”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特別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句話,使我深有感觸、至今難忘。這個故事講了孟子的母親,爲了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遷住所,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就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來讓孟子明白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像孟子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家樓上住了幾個小朋友,對門鄰居叫陳方儀,我們都學習鋼琴,練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晚上我在看電視,這時響起了鋼琴聲,我知道陳方儀在練琴了,這鼓勵我馬上也去練琴,我們相互影響,已經堅持學習了四年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樓上的鄰居叫朱熹,他上五年級了,跟誰都合得來,不管是上國中的大哥哥,還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喜歡跟他玩兒,跟他在一起,我學會了要和別人友好相處。讓我更深刻理解了孟母擇鄰處的重要作用。

我像大海里的一隻小船,“三字經”就像一個燈塔,它永遠指引我行駛的方向。

《三字經》讀後感2

暑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三字經》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來歷代對兒童的啓蒙讀物,一直廣爲流傳。

這本書裏講了許多經典的歷史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早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寒,只能住在破房子裏,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學着哭喪,孟母很着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邊有個肉鋪,小孟子又學着剁肉,孟母更着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學校附近,這次他受到了學習氛圍的薰染,變得彬彬有禮。這讓我知道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另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黃香溫習。東漢時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他母親早故,和父親相依爲命,家裏很窮。夏天,由於火辣辣的太陽照射的緣故,晚上的.溫度很高,他擔心父親睡不着,就把枕頭扇涼快了;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他就先睡下,溫暖了枕頭和席子,讓父親能夠安寢。這個故事讓我感悟到做小輩的應該對長輩孝順,並努力付諸於實踐當中。

三字經還講了從伏羲到元朝的歷史間發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歡,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發人深思,建議小朋友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哦。你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

好書伴我成長,看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開卷有益呀!

《三字經》讀後感3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本《三字經》,我可開心了。

書中寫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就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而我理解是,人小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只是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同,長大了就會有好、有壞。所以,我們平時交朋友,要交善良、愛學習的朋友,不能交行爲不好,不愛學習的朋友,否則你學了他會走上歧途的。在我們周圍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個同學他原本學習很好,品質也不錯。可是他一不小心交了一個愛打遊戲的朋友,結果他每個星期都泡在網吧裏,沒錢用還到家裏偷拿,成績更是一落千丈。真是不要啊!

書中還寫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爲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通過學習,就無法瞭解爲人處世的道理。我的'理解是,即使你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但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不經歷磨練,長大了只會一事無成。我曾經讀過《傷仲永》的故事,仲永小時候是那麼聰明,被稱爲神童。但後來稍大一點後就不再發奮努力,他的父親只是帶着他四處參加宴會,浪費了時間,荒廢了學業,最後成了一個平平常常的人。真是讓人心痛啊!

雖然,《三字經》到我手上才幾天,雖然,我只讀了其中的一兩句,但我已經喜歡上了這本書,相信它會讓我瞭解許多道理,我一定好好讀完它。

《三字經》讀後感4

每當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三字經》裏的“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一片段。它告訴我“成事貴在堅持!”

“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一片段資料講的是:宋朝有個樑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一個人光有才華還不夠,還要有對自己夢想,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堅持才能取得勝利。正如樑灝一樣,多次科舉都未果。但是,他在沒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時候,並沒有從此一跌不振,放棄追逐自己的夢想。而是,重整旗鼓,再度參加科舉,直到考中狀元。正是他那份夢想的力量和那份堅定執著的精神,最終纔有考中科舉,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的場面。

樑灝的對夢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使我想起了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尋找適合做燈泡的材料時,一次一次地試驗,一次一次地失敗,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沒找到適宜的材料。應對失敗、挫折、他人的冷嘲熱諷他仍不放棄,之後,找到了適宜的材料即鎢絲做燈絲,成功發明了燈泡。讓燈泡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愛迪生和樑灝一樣,對夢想總是那樣堅持追求。讓我再度相信“成事貴在堅持!”

《三字經》裏的“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一片段給了我這樣的一個啓示: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志願,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去做,是務必會成功的。

《三字經》讀後感5

“頭懸樑,錐刺股”“蘇老泉,二十七”樑灝、祖塋、李泌……這些人都是一些努力學習的人,他們面臨着種種困難,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挺了過去而名揚千古。裏面的每一個典故都讓我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從七歲開始學古琴,到現在已經學了三年了。在周圍熟知的同齡兒童內老師認爲我的琴藝水平還算不錯,但是我自己知道現在的琴藝卻遲遲不能更上一層樓。學古琴是很辛苦的,那是因爲古琴不僅僅是要靠音樂天賦,還要有較強的意境理解能力,和比較深厚的中國文學功底,再加上勤學苦練才能夠學好的.。可是我因爲年齡畢竟比較小,理解能力相應也差,文學功底也很薄弱,再加上現在我也沒有好好達到勤學苦練的地步,每天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練琴任務,以致於我現在古琴琴藝處於瓶頸狀態,琴藝水平停滯不前。爲此我也深深苦惱不已。

自從媽媽要求我讀了以後,尤其是“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給了我深深的啓發,讓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我決定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後就開始認真並且保質保量的完成每天一個小時的練琴任務,還請求媽媽讓我參加加強樂理知識的培訓課程,並且一有空就會去看那些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加強我的文學功底和理解能力,提升我的文學修養。

只要我下定決心,克服困難,付諸行動,相信過不了多久,我的琴藝水平就能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樓了。

向我的目標發起挑戰!

《三字經》讀後感6

在我五年級的暑假,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了《三字經》,翻開這本書,發現每句都是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些趣味。

當我讀到“昔孟母,擇鄰處”時,爸爸就給我講了一個有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體會到了孟母的用心良苦和學習環境的重要,也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爲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們不僅要學習,還應該專心學習,“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們沒有取得好成績,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專心,注意每一個小細節,這樣才能成功。

“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是古人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粒思想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還記得這叫什麼嗎?對,是《三字經》。讀完後,我的感想很多。如我們應該好好回報社會,好好報答父母。《三字經》裏的每一句話,都有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每個故事裏說的都是懂孝敬的古人,這些都是千古留傳的`佳話,它教導着後人,從中能學到怎樣感恩父母。

先從黃香說起吧!黃香,在九歲時,夏天爲了讓父親入睡,他把席子扇涼了讓父親睡。冬天爲了讓父親不涼,先用自己的體溫把被窩弄熱,再讓父親上牀入睡。再說說“盧衣順母”,一個小孩子小時候母親去世了,父親爲他找了一個後媽,後媽很壞,給她親生的穿好的,給他穿盧草做的衣服。後來被父親發現了,父親要休妻子,他懇求父親不要,之後後媽也轉變了,也開始對這孩子很親了。這兩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怎樣孝敬父母。

其實,當父母將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孝敬他們。以前,我們不知道孝敬的真正含義,現在懂了,就要好好的孝敬他們。就是現在的生活再好,也不能忘記“孝敬”二字。

就讓我們一起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吧!

《三字經》讀後感8

前段時間,媽媽給我買了好多書,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其中有一本帶釋義的《三字經》,這是一部國家啓蒙讀物,內容豐富,含義無窮,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我認真地讀了一遍,真的不大懂。我去請教媽媽,媽媽說那是文言文,你看不懂沒關係,你可以一邊看釋義,一邊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幾遍,慢慢就理解了。

我又重新讀起來。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說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步,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說東漢的黃香,九歲的時候能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給哥哥吃,而自己拿最小的那一個。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他人。

想想自己經常對父母發脾氣,和弟妹爭寵,都覺得臉紅。從現在開始,我也要做一個好孩子,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和弟妹分享家庭中的天倫之樂。

《三字經》讀後感9

讀書有法,開卷有益。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因爲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充實,讀書可以令浮躁的生活獲得寧靜。讀書也可以借鑑前人的智慧,獲得對人生的思考……

無論怎樣讀,用什麼方法讀,只要適合你自己就好。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瞭解知識、常識,形成品格習慣。努力做到知行統一,也就達到了讀書的.目的。

隨着年級的升高,同學要了解、學習的內容增加了,學習的任務也增多了。那麼大家爲此準備好了嗎?一個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在每日周而復始的生活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今日事今日畢,不要明日復明日。即便我們只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同學,我們也要去體會堅持的意義。

比如,現在學校爲同學們提供了課後服務的工作,七班一部分同學選擇在學校上課。那麼我們就應該抓緊這個在校的時間,努力完成作業。作業完成以後,再適當的閱讀一些課外讀物。那樣讀起來也會更輕鬆,不是嗎?

希望同學們從讀書中獲取成長的養分,而不是僅僅看個熱鬧。做一個學習的有心人,做一個自律的人,爲自己樹立目標,做一個持之以恆的人。不要因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爲自己找藉口,現在的努力,都是爲了你自己成長不是嗎?所以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大家在行動努力的時候也會更明確。

《三字經》讀後感10

說起《三字經》,那可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通俗地把它理解爲: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也懂得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國小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

這就是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引領我們走向真確方向的書。

《三字經》讀後感11

在我能記事的時候,我認真讀過《三字經》發現它向我們講述着古人們做人做事的準則,是一本有着啓示性的書,我也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在書中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我就不一一道來了,選兩三個作爲題材吧!

現在的孩子,一點不入古代的.孩子,這要說起孔融讓梨了,他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都是父母讓着,我想吃什麼就向父母要,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好,但是通過學習讓梨的故事,我也經常讓父母先選了。

還有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了才讓父母誰……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爲父母減輕負擔,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勞累,真是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着她,再看看我,真是天壤之別。我現在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麼都不幹,吃飯還特別挑食等等。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把《三字經》又讀了一遍,又有了更大的收穫。爸爸媽媽說:“我也比以前更懂事了。”

《三字經》讀後感12

一直想給年幼的孩子灌輸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國學方面的啓蒙。縱觀國學經典,我首選了《三字經》。開學之前,孩子已經可以部分背誦了,當然,其中內容,孩子還是不可能深知其意的。中華傳統文明博大精深,對具有五千年曆史傳承的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我們應該爲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延續,着力點起希望之火。

本次學習要求是作一篇國學經典讀後感,其實,孩子現在尚不具備獨立的閱讀及理解能力,需要家長深入淺出的學習輔導。於是,我便讓孩子重溫曾經背過的《三字經》,逐步汲取其中的營養精髓。在我的指導和啓發下,孩子對文中的上述一段內容有了粗淺的認識和朦朧的理解。當然,不可能期望一年級的學生對這種歷史掌故的認識有多麼深刻,孩子們能夠粗淺的明白,應該怎樣對待學習,我覺得,已經是不小的進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的孩子,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通過作文體驗,孩子已經知道如何去主動表達一些個人觀點,初步瞭解如何把自己的個人想法變成簡單的文字。孩子的長進令人欣喜,同時也體現了老師們的辛苦,我相信,孩子們在老師的辛勤培育之下,會有一個更加陽光燦爛的未來。

《三字經》讀後感13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國學啓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今天我讀了這本書,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我認爲第一個部分是主要的——人之初,性本善。它講訴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爲有用之材。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本來差距不大,但是因爲後天受到各種外部的影響,所以差距越來越大。如果不去教育或不接受教育,人的本性中壞的一面就會露出來。

我現在經常和一些已經被影響的.人一起玩弄的我都學壞了,我有些不接受教育了。我以後不能和那些人一起“鬼混”了,不然我的學習成績都會降低了,品德弄得不良了。當我想到會變差的時候,我決定不和那些背影響的人一起和接受這種良好的教育。

我們要不和不良的人一起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它是一本好書,光是第一個部分都能令我得到啓發。它令我懂得了不和‘墨’者一起,要和‘朱’者一起,否則受到各種外部的不良影響會讓我們將壞的一面露出來。

《三字經》讀後感14

《三字經》,讀來朗朗上口,讀後感覺很有收穫。

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簡潔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黃香溫席”“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我對“孟母擇鄰”的故事印象比較深刻,“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爲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學那麼辦喪事的人哭泣;母親就帶他把家搬到了鬧市,他又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最後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學堂附近,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還有“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講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紂王朝的殘暴統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周朝是我國曆代朝代中最長久的朝代,讀了《三字經》後,我對周朝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通過《三字經》中對歷史朝代變化的.詳述,瞭解了朝代變化的過程和原因。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學生,猶如一塊璞玉,不經雕琢,怎能成大器?我們從小就應該立下鴻鵠大志,刻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大成爲棟樑之材。

《三字經》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學習……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小一本《三字經》,它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讓我在讀中享受着,成長着。

《三字經》讀後感15

老師經常說我們應該多學習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著,於是我讓爸爸帶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三字經》。雖然當我讀了之後,不是很明白裏面的道理,但是通過爸爸耐心的講解,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書裏面有好多值得我們學習思考的'地方。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子的母親爲了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經搬了三次家。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這個故事使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爲了我的學習花了很多心思。不僅監督我的學習,給我買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品,還請了家教給我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爲他們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爸爸媽媽說我幾句,我還會很不高興。學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父母爲什麼這樣,是希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尊敬兄長的道理。而現在很多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他們惟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沒買到就不高興。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爲父母爲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總之,學了《三字經》後,我的收穫真的很多,也讓我今後長大了能好好做人和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