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7篇[精華]

讀後感2.69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傅雷家書》讀後感7篇[精華]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自古以來,含蓄內斂的中國人就喜歡將自己的內心寄託在豐富的文字之中,而書信這一特殊的文體更是遠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最爲真切、自然、樸素的文字,筆之所及,心之所想。

《傅雷家書》由傅雷先生及其夫人於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的186封家書摘編而成,是傅雷夫婦與兒子傅聰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的實錄,是家人之間性情中的文字,不經意的筆墨之間展示出了一箇中國家庭嚴謹、刻苦的家教,以及不失溫馨、詩意的家風傳統。作爲一個非藝術專業的普通人,我不認識父子筆下諸位赫赫有名的藝術家,聽不懂樂器節奏旋律的轉換,看不懂他們筆下高深的專業術語......但是透過家人之間細膩的文字,我們卻可以發現背後那份厚重、質樸、真切的情愫和智慧。這些書信不僅僅是傅聰、傅敏成長的教育真言,亦是我們思想成長的指路明燈。

家人深情、細緻動人

面對兒子遠離祖國赴波蘭學習生活這一境況,他們的內心是不捨的、是痛苦的。無數個日夜,傅雷夫婦輾轉難眠,清燈孤影,提筆傾訴着難掩的思念。“園丁以血淚灌溉出來的花果,遲早要送到人間去讓別人享受,可是在離別的關心怎麼免得了割捨不得的情緒呢?”從細碎平常的生活瑣事到嚴謹細緻的專業指導到謙遜自愛的修養塑造,無不體現着父母的那份深情。這也讓我想起龍應臺的.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是最爲微妙的。小的時候,我們是父母手中的風箏,父母奮力奔跑,巧借微風,讓我們得以起飛。而我們也自以爲是地認爲遠方廣闊的天空遠遠勝過父母手中那一方小小的溫暖之地。而當我們漸行漸遠,見識過天空雲深霧重的迷茫,聽到過耳旁寒風呼嘯的淒冷,也感受到獨身漂泊的那份辛苦,回望時才發現我們離放風箏的父母太過遙遠......而想重回那份溫暖之地,我們又要面臨遙遠的距離、高空的壓力、時間的催促,我們有着太多太多的無奈。

外出工作幾年,最爲難熬的日子便是各種假期,放下繁瑣的工作,靜下心來,才發現身旁都是陌生的臉孔,當你想要逛街時猛然發現竟無人可尋時,我不禁格外思念家的溫度。思及此,撥通家的電話,那端傳來熟悉的聲音:“家裏的雞蛋存了好多,有時間回來拿。”“屋後的橘子今年長得特別多,都給你留着呢。”......我知道,即使相隔再遠,父母依舊牢牢握着那份維繫着我高飛的那根細絲線。傅雷先生說“人不是會在不知不覺中,生活在至愛的親人身上嗎?”他能清楚地記得兒子的第八封信和第九封信隔了一個月零三天,時隔八個多月也記得外國評論家對兒子音樂的評價,兩個月零一個星期未收到隻字片語......我想這並不僅僅只是這家人的特例吧,多麼細緻而深沉的愛啊,多麼偉大而無私的中國父母啊。

嚴於律己、貴在堅持

“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告訴我們對待學習和工作,不能只是依靠一時的熱情,熱情可以帶給我們動力,但卻不能帶來長久的勝利。

作爲父親,他爲兒子對音樂的熱情而喜悅,當他聽着兒子描述俄國鋼琴家的演奏,自己難以抑制的激動時,父親必然會爲兒子找到音樂上的知己而高興,但是他也會告訴兒子要儘量剋制自己的神經敏銳,真正的藝術家是能在任何時候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在兒子爲了諸多的音樂會奔走時,他又苦心勸說放棄一些不必要的演奏,專心堅持每一天的練習。他告訴兒子:“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他以一個過來人沉穩、睿智的眼光指導着兒子,傳授自己人生的智慧。

隨處讀來,字裏行間有反覆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般的交心,有師長的嚴厲教育,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些是千年修來的福氣。正是這份嚴格、這份堅持使得傅聰能更好地應對學習和工作中的種種挑戰,迎來好的收穫。

回想自己,也常常爲一時的熱情左右,而缺乏真正的堅持。正值青春給自己立了不少flag:要看多少書,要去多少地方拓展眼界,要寫多少文字......但是真正能完成的卻有多少呢?對我們來說,樹立理想並不難,真正難的是爲了理想而堅持。

待人真誠、民族情懷

傅雷先生教育兒子的信條是“先爲人,次爲藝術家,再爲音樂家,終爲鋼琴家。”對於如何“爲人”,在先生的心中是具體而細緻的,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言行舉止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只是彈琴時搖擺的身形,細小的手部動作,都有着自己的標準。

傅雷先生將自己對祖國的那份忠誠與愛灌注在每一個文字之中,雖然生活苦難的魔爪不斷壓榨他身心,但傅雷先生卻一直企盼國家的復興。他一生都秉承着信念,從未放棄,他相信毛主席是睿智而有預見性的,一定可以帶領中國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對人生哲思的思考,對音樂藝術的熱愛期盼,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化解滲透,這一切敦促着他永遠秉承一顆赤子之心,樂觀向上地化解時代的傷痛,拓寬着生命的寬度,也見證他們父子之間赤子之心的傳承。

傅雷先生曾經說過:“唯有民族自豪與賞識別人兩者結合起來,纔不致淪爲狹窄的沙文主義,在個人也不致淪爲自大狂自溺狂,而且這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交融。”在他的心中,對於他人真誠無私的愛與民族的大愛是維繫個人素養品質的重要部分,也是個人待人處事的立世原則。他不止一次地提醒兒子國內的青年們一個個都在覺醒,但苦於沒有材料,希望兒子出於道義上惡責任,儘可能地幫助他人,將國外的思潮彙報,多麼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啊。待人真誠、尊重關愛是一直融入在他的教育之中的,作爲父親,他並不是用高高在上的語氣教育兒子,而是將兒子當成自己的知己,與他平等真誠的交流。他會跟兒子一起探討演奏停歇間隙大拇手指是否要放在其他手指之下,會認真聽取其對傅敏是否立即停學的意見,會爲兒子是否轉往蘇聯學習羅列一條條建議......這種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傅聰、傅敏的成長的沃土,也鑄就了他們真誠、熱情、無私的品質。

反觀如今的家庭,高高在上的父母權威,灌輸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毫無發言權的兒女處境這些種種,是否值得我們去反思?

一本好書的意義並不僅僅侷限在讀的當下,更多的是閱讀之後的意義。我想要是人人都能去看一看《傅雷家書》,人人都能去品一品文字背後的真情,相信我們一定會更好地理解父母、砥礪前行。趁着這個長長的寒假,回望父母之恩,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一聲“我愛你們!”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讀完《傅雷家書》,心裏很久久都不能平靜,有一些東西在心裏一直迴盪着……

傅雷,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文藝理論批評家,傅雷的一生,是中國人嚴重的“君子”外國人口中的“紳士”。當我們聽到“傅雷”這個名字時,也許我們首先想起的是他在翻譯、文藝評論做出的卓越貢獻,想到的是他個人的才華和藝術成就,但在《傅雷家書》裏,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傅雷作爲藝術家的另一面,面對社會環境的紛雜卻始終不改一顆赤誠的心;面對工作、生活的忙碌,卻始終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對孩子的心靈安慰和陪伴,作爲一個父親,對於孩子的愛真切流露,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個人成長髮展,給出合適的建議,面對孩子,坦然承認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給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更在孩子專業的路上給出合適的建議和意見,陪伴並指導孩子一直向前走着……那些淳淳教導,那些殷切的關懷,在一封封家書裏,讓我看到一個偉岸的父親溫柔的光輝!

——父愛自然而真實的流露,讓孩子感覺到愛就在身邊。在所有的信裏,對傅聰的稱呼有:親愛的聰兒、聰,親愛的.孩子、孩子、聰、聰兒…就那麼自然的喊着孩子的名字,說着親愛的孩子,就像孩子就站在自己面前一般;在書信裏談及自己對孩子的思念,也非常自然,“親愛的聰,你的信今天終於收到了,很快蔚。你走後,我們心裏的矛盾真是無法形容,當然爲你的前途,我們應該慶幸,你又那麼好的機會,在幸運也沒有了,可是一想到那麼長的別離,總有些不舒服…;親愛的聰,我差不多無時無刻不在念着你!…平日沒有一天不想到你,只是癡癡地等着你的來信,雖然知道你忙,不到十天左右休想有信,但心裏總禁不住存着希望……

我坐不住了,腰裏疼痛難忍,只希望你來封長信安慰安慰我們…孩子,要記得”家書抵萬金“啊……這樣的話語,很多很多,我們常說父愛是內斂的,也許正是這種思想的誤導下,很多家庭中,父親的形象往往是嚴肅、難以接近,不如母親那樣靠近孩子,好像這樣才顯得父親夠威嚴,多少孩子在心裏呼喊着”爸爸“,但是當面卻不敢和孩子說話,到了成年之後,更難和父親親近,只是有事了才說事,家庭裏,親人間反而多了一種距離感,像傅雷這樣,坦然的和孩子訴說自己的想念,告訴孩子自己有多麼想念、多麼愛,甚至告訴孩子我們需要你的安慰,這樣親近的父子關係是多麼的難得,生活裏又何其少見?往往人們好像都忘了——愛,需要表達!

——要做父親,更要做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在傅雷與傅聰的書信裏,涉及的話題非常廣泛生活裏的衣食住行自是不少,更多的是關於傅聰的學習和演奏相關的話題,有建議傅聰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日程,如何與導師交流溝通,專業上還需要增加哪方面的學習等等,許多生活的細節也不漏過,如:在傅聰打算換老師時,特意寫一封信,提醒傅聰如何真誠的面對老師,得到老師的諒解和同意;在面臨愛情時,一再的提醒,要有節制,不可荒廢了自己;面對婚姻,告訴孩子不能面面俱到,要更具有包容性,甚至有一次談到傅聰外出做客衣着禮儀是否恰當…

當然,傅雷在書信裏也不忘告訴孩子自己的生活:參加會議有什麼收穫,做什麼工作,取得什麼進展,和妻子外出遊玩沿途感受,談論對一些藝術作品的看法,對一些問題,自己持什麼看法,甚至專門在書信裏和傅聰談自己讀辯證唯物主義基本知識的感想,談論當時國家制定的五年計劃的特點,並結合傅聰的專業學習,由此及彼,聯繫實際談開…洋洋灑灑數千言,就像面對自己同齡的朋友一樣,在這樣的書信裏,我看到的更是一個父親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推心置腹的談自己、談對方,在兒子面前坦然承認自己性格上的缺點與不足,並以此提醒傅聰要避免自己的錯誤……這樣的父子關係,心靈上沒有距離,而能夠達成這樣的親密的朋友關係,是多麼難得而可貴!

——既是孩子忠實的聽衆,又是孩子人生路上那座明亮的燈塔。家書中,傅雷與傅聰交流最多的是專業的探討和學習、生活的習慣於要求。一邊聽着傅聰的各個階段的演奏唱片,一邊密切關注藝術屆對傅聰的評論,同時傅雷始終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對藝術,對音樂的鑑賞能力,然後誠懇的提出自己的鑑賞意見,我想,某種程度上,傅雷是熱愛藝術的,也更因爲父親這個角色,讓他對藝術傾注了更多的心力,不停的進步和成長,因爲父親這個角色的需求,促使他在藝術評論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在多封書信中,不止一次的要求傅聰多寫信、多發表感想、多報告計劃,原因不單純是因爲想要知道服從的近況,而是通過與傅聰的交流中發現問題,進而在回信中提出建議和要求!”做爸爸的不要求你什麼,只要求你多寫信,多寫有內容有思想實質的信。爲了你對爸爸的愛,難道辦不到嗎?我也再三告訴過你,你一邊寫信整理思想,一邊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新觀念;無論對人生,對音樂,對鋼琴技巧,一定隨時有新的啓發,可以幫助你今後的學習。這樣一一舉數得的事怎麼沒勇氣去幹呢?…“這些平實而有效的建議,慢慢地隨着書信潛入了傅聰的心裏,傅聰取得那麼高的藝術成就,除了個人天賦、勤奮努力之外,與傅雷時時的督促和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生的路上,在藝術追求的路上,這個父親就如同一座光明的燈塔般照亮着孩子前進的路,讓孩子不至於走偏!

——用言行告訴孩子,如何永遠帶着一顆熱氣騰騰的心去愛自己的家人。如果說,傅雷寫給傅聰的信已經成了一種父子相惜相伴的交流習慣,那麼寫給彌拉(傅聰之妻)的信,則完全是一個長者對親人的關愛,不僅僅是愛屋及烏,對這個幾乎從未謀面的兒媳,本能的付出自己的關愛,真切的去關懷,真誠地去交流,同時又細心的從傅聰交流,詢問彌拉對自己的看法,如有意見一定要詳細告知,自己會尊重米拉的看法,糾正自己的教導方式……這種發自內心的關懷和尊重多麼的打動人心!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前段時間吃燒烤,老蹦力邀,跑友煽呼,外加酒精的作用,我不自量力加入了“大戶人家跑步讀書羣”,積極響應團長的倡導——“做個有文化的跑者”,讓身體和思想都得在路上,我翻翻書架,找本《傅雷家書》,激發靈感。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是傅雷先生作爲一個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1966年9月3日半夜,傅雷夫婦上吊自殺,自殺時地上鋪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害怕踢倒板凳驚擾到樓下的人,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最後的體面。有人評價說:“粗鄙與文雅的差距就是一牀棉被”“帶走了一個時代的優雅與溫厚。”心懷敬重,我就在9月用讀《傅雷家書》來緬懷這兩位偉大的知識分子吧。

《傅雷家書》收錄了傅雷先生和夫人自1954年到1966年給兒子傅聰的家信。這些寫在紙上的家常話,成爲傅雷先生思想的折光。金庸評價此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家書內容有所分工,父親側重思想教育、藝術探討,母親側重日常瑣事的指點與提醒,純真、質樸洋溢在字裏行間,令人感動。家書中展示的純良家風,是傅雷夫婦留給兒子最寶貴的家產,也讓後世讀者受益頗多。

傅雷字怒安,他的性格人如其名脾氣剛烈,說一不二,但他能夠與兒子推心置腹地聊音樂見解、唐詩宋詞、外國人文、人生觀以及爲人處世的方法、對待男女情感以及婚姻的態度……林林總總,事無鉅細。

傅雷不僅是著名的翻譯家,還是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藝術鑑賞家,更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是不折不扣的大師,這本書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大師,學習大師育兒的成功經驗,學習大師的高尚情操,學習大師的爲人處事。

兒子傅聰20歲小有成就離開上海去北京求學,後又去波蘭求學、比賽。傅雷對孩子的愛柔腸百轉,字裏行間流露出一位父親對兒子毫無保留的脈脈溫情:“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我從來沒愛你像現在這樣愛得深切”。

從書中可以看出,傅雷是非常細心的一個人,他對兒子的關懷無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爲人處世,傅雷愛兒子,但卻不溺愛兒子,他對兒子悉心培養,希望他成爲一個時刻愛國、淡泊名利的人。

書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字眼——很久沒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興又激動,又或是“五十多天沒給你寫信了,千言萬語,無從下筆;老不寫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估計傅雷夫婦等待兒子書信等的都有點焦慮了。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消息,哪怕明知道孩子一切都挺好,但是將要看到或已經看到孩子寫的隻言片語仍能激動萬分。

這一點孩子離開父母去遠方,父母體會較多。我們孩子上大學後第一學期跟我們聯繫比較少,今年暑假離家前她媽媽跟她交流之後,本學期,孩子微信上冒泡次數多了,吃飯經常曬個圖,別人看似這無聊的曬飯,也足以讓我們做父母的激動不已,每次有孩子發消息的提示,明知沒啥大事,我都有一種莫名的好奇與興奮,急於知道孩子發的啥,就是看了圖片也要用手指劃拉大,還要細細看看具體吃的都有啥,穿的都有啥,瘦了沒,邊上照相的還有誰,在這點上,所有的父母可能跟傅雷當時情況類似吧。

傅雷要求兒子的擇偶標準“本質善良,天性溫厚,胸襟開闊”,夫妻相處要“尊重、諒解、寬容”日子過久了“夫婦到後來完全是一種知己朋友,也即是所謂的終身伴侶。”根據個人半生的觀察與體會,傅雷的這些標準、要求與觀點,非常接地氣,放眼過去、現在與將來的中國文化圈,百分百適用。第一、現如今,人們擇偶可能看家境、看文憑、看工作的多,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東西“善良,溫厚,胸襟”,有了這三樣根本的東西,家庭才能長久不衰;第二、夫妻過日子難免磕磕絆絆,意見不同、家境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就需要“尊重、諒解、寬容”,需要換位思考,一切過不去的坎,想不開的結也就過去了;第三、夫妻過日子久了,也就缺乏了激情,不可能天天製造浪漫,夫妻就成了知己朋友、生活上的伴侶、困難時的戰友,相幫相扶,走好一生。話又說回來,夫妻要同心,離不開根本的品質“善良,溫厚,胸襟”。

“人生沒有一樁幸福是不要付出代價的,東邊佔了便宜,西邊就得吃虧”這句話反映了傅雷先生對得到和失去辯證關係的理解。人不應總想的佔便宜,付出與收穫是一種平衡,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應該戒除不勞而獲的思想,也要戒除少勞多獲的思想。

“培養自己以便對社會對人類有所貢獻”“人的偉大在於幫助別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養和積聚更大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絕對不是盲目的'自我擴張。”這句話能感受到傅雷先生的奉獻精神,他認爲人的一生是用來給社會和人類做貢獻的,要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說到這,我想起了跑團定期組織大家獻血,獻完血有人問我圖啥,我說不圖啥,有人說可能把獻的血都賣了,我說總歸把血用在需要的人身上救人了就行了。在此,爲我們跑團無私獻血的跑友們點贊,我們都是好樣的,希望把這種奉獻活動發揚廣大、傳播更遠、傳承更久。

看《佛雷家書》,我心裏一直出現的“任老師家書”。我家姑娘在15歲離家去西工大附中求學,去學校的前兩個月,班上學霸雲集,市第一、區第一、縣第一比比皆是,孩子心情緊張焦慮,壓力太大晚上睡不着覺,經常半夜打電話哭訴,我家任老師就打電話發短信,講道理、舉例子,不斷排解孩子心中的焦慮,一步步給孩子樹立信心,發的短信累計幾萬字,愛通過電話短信穿透了漫漫黑夜,經過近三個月的努力,終於使孩子走出了焦慮的泥潭,開始了愉快的高中學習,成績越來越好,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俗話說,家書抵萬金,家書是家風的文字傳承;家書是另一種陪伴,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家書是力量的源泉;家書是指路明燈;家書是穿越時空的溫暖。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寒假有三本學校要求必讀的書,其中一本是《傅雷家書》。

金庸先生曾評價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這是這本書最精闢的概括,但是對於傅雷與兒子傅聰的父子關係可不是這樣僅僅二十幾個字一樣。作爲一個孩子,我起初認爲傅雷對待傅聰是在實施強制性家長制。

從書中看,傅雷是一個在生活中對於一些“chores”(乏味的重複性例行公事)上極其嚴苛挑剔的人。作爲中國君子,他適時教導改正兒子的舉止、做人行事的態度和方法,關心他到了規定大衣的擺放位置,或者是信件的落款稱呼,教導他從社會倫理到樂理、國學、外國文學等方面,照料他到無微不至,關注他到片刻不停。但是類似不回家書都會受到責備、做決定一律經過父母的這些瑣碎而又吹毛求疵的章法規矩,這就有些敏銳且反常了,這種過於關心孩子生活的方式會不會有些太過?我是越看越不明白,於是也就不免想弄明白。

翻看一些資料發現,正當壯年時期的傅雷對於教育自己的孩子過於嚴格。同樣地,在《傅雷家書》“代序”的作者,同時也是傅雷的老友樓適夷的一句話中,也可以讀出早期傅雷的教育方式。“傅雷的孩子們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畏畏縮縮,大氣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門了,纔敢放心地大聲笑鬧。”他是一個“嚴父”,嚴到他硬性要求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怎樣表達,不能容忍有任何逾矩行爲。世人皆知傅雷對作品相當嚴苛把關,絕不允許出毛病。殊不知,在教育孩子上,他也同樣嚴苛,更是硬生生把孩子當作了自己的校稿,幾乎到了苛求的地步,一遍一遍抽打,正如身爲翻譯家的傅雷最拿得出手的一招——一遍一遍斟酌字眼一樣。從日常生活到課業選擇,比方上桌是否妨礙了同席的別人,吞嚥咀嚼是否有教養……這完全都是傅雷的行事作風,他照搬到了孩子身上,要求兩個兒子都必須無條件服從他的命令,包括重大選擇,完全由父親傅雷決定,孩子沒有自主權。

不難發現,在家中,傅雷作爲父親的權威,不容置喙。通常他和兒子存在不對等地位、權勢、尊卑的對峙中,孩子是弱者,傅雷會表示出十分的強權,不會俯身聽從孩子。孩子會想着給自己辯白,無奈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父親作爲一家之主,還是要做主的,把關最後的決定。傅雷他就是完完全全家中的權威,不會被家中任何人所左右,傅雷一旦打定了主意,用十頭牛來拉,他也不會回頭。他打壓孩子,用棍棒式的父權專制方式解決家庭問題,有些極端。這就似乎應了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以“差序格局”爲中心概念的一番話,鄉土中國的幾大特徵——自我中心的倫理價值觀;禮治秩序,即利用傳統的人際關係和倫理維持社會秩序;長老統治的政治機制尤爲常見、常用,這就是常提的“父權”,在父權爲主的家庭,兒童就是泄氣的沙包,會過得戰戰兢兢。

如若是傅雷壞脾氣正在氣頭上,看到孩子的任何一點不足或是不當就會冒火,在盛怒之下的他連臉都會氣青,當着外人的面把還年幼的孩子拎出家門,厲聲呵喝,無端苛責一番,孩子們嚇得不敢亂說一句,而他的夫人朱梅馥此時會溫言相勸,趕緊調解,讓他趕緊熄火。

所謂“像硬米粒兒一樣的傅雷”無非在指他的面色嚴肅和過分偏執,“說起傅雷,總不免說到他的嚴厲”“傅雷只是不輕易笑”足以看出在家中他不可撼動的權勢。

初爲人父的前些年他從沒有和他的.兩個兒子促膝談心,他也從來沒有給過他們自由和獨立。他的大兒子傅聰在他的決定之下,選擇了鋼琴。鋼琴是傅聰的避難所,可以心無旁騖地練琴練上十幾個小時。

後來傅聰練琴有時懶惰,傅雷以爲是兒子拂逆父親,被他用藤條打得半死,還被父親綁在門口的樹幹上反省。還有次,傅聰因懈怠練琴,傅雷抓起蚊香盤就掄砸了過去,正中傅聰的鼻樑,頓時鮮血如注,此後傅聰的鼻樑上就留下了一道明顯疤痕。傅雷的一生都苛求完美,所以教子甚嚴,傅聰常常因爲不好練琴而受到懲罰。朱梅馥對此無可奈何,只能在一旁無聲地陪着哭。在傅雷眼中,這不過是小教訓,這是家庭教育的常態。這樣的不得當教育所流露的父愛,給了傅聰一個飽受摧折的童年。

壯年之後,逐漸走入中年,隨着人生經歷跌宕離合之後,傅雷的性格變得平和,開始明白了當父親的責任並不是一味抽打孩子,而是要委以生活的能力,給予人格上的訓導、鞭策。作爲父親,傅雷開始給予了孩子細緻、縝密、寬廣且富有深意的指導與交流。

他很悔恨自己壯年時期的做法,於是開始和兒子通過家書溝通,渴望在給他解惑的過程中,將兒時的對兒子的“虐待”一筆勾銷。“可憐的孩子……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麼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裏,對你和你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所以他開始補贖自己的過錯,正好是在傅聰去了波蘭之後,在異國他鄉又隻身一人,身陷痛苦的時候。都說知子莫若父,傅雷也及時地給出回饋和答覆,教導他關於人格的感化與學養的灌輸,加之一些爲人處世的道理。也就是在這段期間,在溝通往來之間,編成了教子“範例”的《傅雷家書》。

傅雷是博物君子,同時也是個容易大動肝火的父親,他的教育並不是失職的。傅雷最終醒悟了,父親這個角色就像是苦修行,孩子總要高飛,不能被自己盯着一輩子,不需要被時常制裁,應換爲修理、打磨,鍛鍊他闖蕩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他的教育出發點並沒有出錯,也是一位盡職的父親,但是對待兒子的態度上出現了些許偏差。他從不寵慣,不敢鬆弛對兒子們的嚴加管束、高壓管制,只是他在親子關係中太過於較真了。

壯年時期的傅雷看上去是個謙謙君子,謙和溫良,在學術上很有成就,有着剛勁、頂真、風骨,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先輩。實際剛開始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一個“僞君子”,有着喜怒無常,陰晴不定的怪脾氣,最終他還是幸運地改正了,重新有了一個圓滿的家庭,一個令他驕傲的兒子。

從古至今,不乏有像是傅雷一樣的學術上成就斐然的人,且擁有着正確可行的教育觀念,正如林長民所說:“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份,先做到友誼的瞭解。”

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夠像傅雷在家書中所說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我們每個人都應擁有一封信——一封名爲家書的信。自古以來,不同的遊子,用筆演繹了不同情感的家書。李商隱的家書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美好展望。張籍的家書是"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紙短情長……之所以叫作家書,而有別於只是一封簡簡單單的信,或許它寄託的更是那來往於家裏與千里之外的說不盡的話語,抒發不完的綿綿情思。《傅雷家書》裏那一封封簡短而深沉的家書,讓傅雷與傅聰這對父子跨越遠洋彼此理解、彼此陪伴,在愛與被愛中行走於它們各自的生命旅程。

傅雷曾在信中多次深深的懺悔和表達自己的歉意——他教子極嚴,有時幾乎不近人情。因此,他深深爲自己摧毀了兒子的快樂童年,以及讓母親精神上受到諸般折磨而懺悔。回憶往事,兒子在他身邊的一點一滴,都化作了他的深刻反思。在兒子身上,他有了更多的體驗:他學會了忍耐,學會了交流技巧,更學會了把感情昇華!“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於惹你厭煩。”這些情深義重的言語,對於這位嚴謹而深沉的父親是當面說不出口的,可誰又能想到他會將這份久久隱藏於心底的話語,讓小小的紙箋承載它的重量呢。都說見字如見人,我想當傅聰在閱讀這些書信的同時,也一定會聯想到父親寫信時深沉的眼眸,依舊嚴峻但略帶輕柔的臉龐,和一次次在教訓自己後痛苦的煎熬。他能不有所感懷嗎?他能不將父親多年以來給自己套上的層層戒備一一化解嗎?

愛是需要沉澱的,一封封家書,便是愛的沉澱。父親曾說:“兒子,要知道你回來的那幾天我和你媽媽有多麼開心嗎?”只此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抒發了那種難以言喻的激動與渴望。在《傅雷家書》裏,我所看到的不是那種直白而肉麻的"我愛你",而是用各種家常話語,在討論與交流中透露出的深沉愛意。我想,這也應是天下父母共同擁有的對孩子們的愛吧,家書讓每個孩子都能深刻地去感受生活的愛。於是,孩子們與家人之間的愛在來來往往的家書中醞釀着,愈變愈濃。

反觀我們所說的代溝,我們並不能將根本原因歸結到年代差異和認知差異上。人與人之間密切聯繫與相知相識的橋樑往往只是一個友好的微笑,一句真誠的問候和一聲輕柔的呼喚。也正因此,一封封家書之於傅雷的是讓他學會了怎樣去理解、溝通和表達愛,使他在兒子的身上有了更多的感受和體驗,讓他的心靈走向另一歷程。他所獲得的正如他所說,“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是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傅雷的家書之於傅聰不光是漫漫學程上的陪伴,更是那種質樸、嚴謹、厚重家風的傳承,它所影響到傅聰的是讓他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逐漸蛻變成爲成熟而穩重的獨立個體。海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並沒有擾亂他的視線,他始終貫穿着那種沉着靜穆的態度和氣質。傅雷舊友樓夷吾曾說他並沒有許多從海外來的那種末世紀的長髮蓄鬚、豔裝怪服的所謂藝術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作爲一名藝術家,在自由幻想的同時,他仍保持着一份樸素而純正的秉性,一份作爲藝術家必須的沉靜。因此,海外求學的他走得更加堅定。縱觀他的人生歷程,是一封封家書將他的生命維繫,也是一封封家書,讓他從與外面的世界相識相知,到真正成爲這個世界上的一個獨立個體。他明白了許多,因而那些曾經與父親的爭論,曾經那些稚氣的行爲,正向他證明父親這個看遍風雲的長一輩的人,其實並無大錯。他像他的父親,在他的身上也流傳着那種樸素、正直、深沉的中國人氣質。也因此,他將西方音樂演繹出了別具一格的東方風味。

傅聰在成長,那種家風也正在代代流傳。在我的印象當中,《顏氏家訓》也流淌着中華傳統家風的鮮活血脈。其中,作者用了極盡厚實真懇的語言告訴他的弟弟們"兄弟者,分形連氣者也。"他用一顆堅定踏實的心教導弟弟們互敬互愛,講信修睦。他是一位忠厚的哥哥,也更如一位滿懷責任的父親,長兄如父,大概說的便是如此吧。而弟弟們也正是在這般質樸的語言中秉持着一世孝義,在謹遵兄長教誨的道途中不忘初心、有所始終。

從竹簡到白紙,家書儼然已成爲一記文化符號。更是被西方人稱之爲"最溫柔的藝術"。從最早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起,家書文化便在中華傳統5000年曆史的長河中積澱。魚傳尺素,鴻雁傳書,目斷鱗鴻,家書文化儼然已經成爲人們寄託情感的精神家園。而這樣的文化早已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並且代代相傳,不斷繼承、演變至今。諸葛亮的《誡子書》教會了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教導弟弟們"困心橫慮正是磨鍊英雄之時,玉汝於成。"《傅雷家書》中的傅雷,即使與兒子傅雷相隔千里,也總不忘教導傅雷如何去與妻子相處,不忘提醒他一個作爲中國藝術家對東方文化應有的守衛和傳承。他們談詩詞,談文化;也談人生,談理想。筆墨之間,是修身、齊家、治業、報國的傳統文化。一封封家書的繼承與傳遞之間,更見證了中國幾千年來思想的變化與時代的變革。家書古老而又厚重,凝結了幾千年來人們的心血,真正展現了銘刻在國人內心深處最真摯的家國情懷。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現在的我們,享受於微信、QQ、電話的便利,卻忘卻了曾經家書帶給我們溫暖的回憶。在這浮躁的時代,手機屏幕上的一句句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又有誰能夠靜下心來去感受那隻言片語的愛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人與人之間的愛也因此變得輕薄浮躁。所以不要忽視,不要遺忘,不要淡了那昔日尺牘信札中熟悉的字跡,質樸的話語……還有那牽腸掛肚的真情。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我講的題目是“成就幸福的人生”。

我們生下來就本能地想獲得幸福,可以說,獲得幸福是我們生活的終極目標。身爲父母的我們,幸福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我們的孩子、來自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如何獲得這種幸福,《傅雷家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啓示。

讀《傅雷家書》,一個嚴肅的、有着獨特人格魅力的父親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在傅聰成長最關鍵的十餘年間,傅雷彷彿和兒子一道在國外,看着兒子經歷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重要階段,在藝術、愛情乃至婚姻生活方面,他無時不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傾囊相授。

向傅雷學習,做優秀父母,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父母的角色定位:

父母應該做什麼?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了,然而我們一部分人的認知卻可能存在偏差。一些父母對“家庭教育”的詮釋就是“家庭學習”,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學習。在一項全國性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調查中我們曾瞭解到:一些父母把圍繞着學校教育抓孩子的學習,放在了自身職責的首位。比如有52。5%的家長“爲孩子安排課餘學習的內容”;有34。6%的父母“陪着孩子做功課”;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談話的主題,有高達93。4%是孩子的“學習”;73%是“學校的事情”——孩子的學習成了父母與孩子互動的中心內容。父母把自身的角色定位爲孩子“學習的柺杖”,而不是“做人的嚮導”。

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天資聰穎、學習優秀,考上了名牌大學,卻因爲生活上不會自理而退學;一個研究生因爲害怕單獨與人交往,只好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孩子成才就這樣在家長們的不經意之中成了泡影。

國家教育部、全國婦聯聯合頒發的《家長教育行爲規範》中弘揚的“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主旋律,正是對家長角色的準確定位。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爲準;

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爲要務。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道德傳統與拳拳的愛國熱情。如何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社會公德心纔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事。

二、如何擔當好父母的角色:

1、不斷學習、提升自我:

從《傅雷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傅雷在文學、繪畫、音樂、宗教等諸方面的淵博學識,這與他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是分不開的。所以他才能夠與孩子進行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有時候,我總在想:

當孩子漸漸長大、當他的學識超過我們的時候,我們能與孩子交流一些什麼?當他走到人生中關鍵的幾步時,我們能給予他正確的指導,做好他人生的`導師嗎?

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比較多的家長都會對我說這樣一句話:老師啊,我沒辦法啊,不知道怎麼教他。當我們不知道怎樣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那我們必須要學習,向有經驗的父母學、向孩子的老師學、從書本上獲

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或像今天我們“以書爲友”聚在一塊兒分享交流。另外我們千萬別忘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那就是向我們的孩子學習!傅雷在一封信中這樣說:“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

兒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來,你不知使我對人生多增了幾分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把感情昇華!”像我的兒子,他愛閱讀,他的知識面非常廣,他與我聊天時很多知識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另外他的環保意識、社會公德心,他的善良、他對事物的一些獨特的看法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學習的,我也爲有他這樣一個兒子而自豪、驕傲!

2、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1)“德是爲人之本”!

在全國未成年犯罪調查中我們列出未成年人日常學習生活中涉及的學習功課、健康、體育鍛煉、與同學交往、師生關係、業餘愛好、思想品德、吃飯和穿衣、花錢、心理狀況、閒暇活動等13項內容,考察了父母對孩子是

否關心、關心的程度。結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學生的父母對孩子關心方面的最大差異,非常突出地表現在對孩子思想品德的關心程度不同。普通學生的父親和母親對孩子思想品德的關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項內容之首,

而未成年犯父母對這方面的關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後,說明他們並沒有充分認識“德是爲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輕德”的教育價值觀使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現致命的失誤。

(2)教會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

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埃什爾曼所言:“他們不會行走,不能自己進食,看不到哪裏潛伏着危險,不懂得如何尋找食物和棲身之地,甚至連翻身都不會。嬰兒長大後可能成爲罪犯,可能成爲教師或體育明星,但無論如何,

他們首先要學會怎樣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別人交往,學會掌握判斷哪些行爲是社會所要求和允許的。總而言之,他們必須先要學會怎樣做人。”

教會孩子學會做人,首先要讓孩子明辨是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可爲、什麼不可爲,我們一定要給予孩子明確的標準。

有一個八年級的學生,因爲躲在學校廁所抽菸,被老師發現,進行教育(因爲這個孩子身上還有一些別的問題),老師就邀請他的家長到學校來共同商討如何讓這個孩子改掉一些毛病……家長到學校後,搞笑的一幕出現了:當老師告知家長他的孩子有抽菸的習慣時,家長第一句話是:那不可能,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抽菸。老師指着桌上的一包白沙煙對家長說:剛剛親眼看到他抽菸了,他口袋裏還有一包煙呢。家長的第二句話是:那更不可能了,我的孩子要抽也只會抽芙蓉王。

我不明白這個家長是要做什麼,也不知道這個孩子聽了他父親的話是怎麼想的,但我明白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這個孩子的人生路肯定走得不好,他和他的家長也會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讀《傅雷家書》已經不止一次,一行一行,如同和父母、朋友促膝談心,如同聆聽智者殷殷教誨,一句都捨不得略過;一篇一篇,如同翻閱箱子裏的那些舊信件,一件一件都要查看清楚,一個紙片都要反覆咂摸。《傅雷家書》就是這樣,適合慢慢地品讀,它凝聚了一個嚴父、慈父深沉的愛,也凝聚了一個出色的翻譯家、藝術家睿智的人生見解。所幸,傅聰傅敏都不負父望,一個成爲著名的鋼琴大師,一個成爲英語特級教師;所幸,我們今天還有那麼多的青年學生愛讀《傅雷家書》,從中得到教益,這多少也讓傅雷得到慰藉吧。

一、學問第一,真理第一

傅聰出國留學,遠越重洋,內心難免被情感困擾,傅雷以一個過來人的經歷和睿智告訴孩子:“一個藝術家必須能把自己的感情昇華,才能於人有益”,他說,“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沒有變過的”原則。

做好學問,把握真理,纔是人生的根基。談論學問,談論藝術,也就成了《傅雷家書》的一個重要內容。傅雷一再地詢問傅聰:“樂理開始了沒有?”,一再地叮囑傅聰:“樂理可以趁早趕一趕”。樂理是音樂的根基,這個根基是否厚實,決定了這條路能否走得長遠。作爲一個教育家和藝術評論家,傅雷對傅聰藝術上的指引當然遠不止於監督、催促,他的教育如同潺潺的溪流,清澈而源遠流長,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寸空間。面對傅聰音樂會的成績,他指出:“音樂會成績未能完全滿意,還是因爲根基問題,將來多多修養,把技術克服,再把精神訓練得容易集中,一定可大爲改善。”面對傅聰藝術上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他說:“你心靈中最優秀最特出的部分,從人家那兒學來的精華,都要緊緊抓住,深深的種在自己性格里,無論何時何地這部分始終不變,這樣你才能把獨有的特點培養得厚實。”字字句句都是他悟透人生、藝術之後凝聚的精華,字字句句都是至理,字字句句都切中肯綮,又都來得那麼及時。

爲了拓展孩子的藝術視野,傅雷在書信中常常就一場演出或一場畫展甚至一本書、一份稿件探討交流,他叮囑孩子在音樂學習之餘,可以欣賞、領略造型藝術的神韻,以豐富音樂的形象,他也叮囑孩子不要忘卻中國古代文化,和他談論中國古代音樂,給他寄書,《古詩源選》、《唐五代宋詞選》、《元明散曲選》等等,讓他多看幾遍,增加文學知識,拓寬藝術眼界。讀《傅雷家書》,你不禁會感嘆:傅雷是嚴父,也是良師!

二、先爲人,次爲藝術家

無疑,傅雷是以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的高度來培養傅聰的,要成爲藝術家,需要藝術家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然而,藝術家的胸懷、藝術家的慈悲與博愛,需要在爲人處世的點滴中體現,所以,他告誡傅聰,要“先爲人,次爲藝術家”!

翻閱一封封家書,我們隨處可見傅雷用心良苦的教育。傅雷始終以一種藝術家的大人格來期待孩子的成長,教導他成爲於人有益的人。

有益於人,潛心修養,不忘家國。傅聰遊學海外,而國家正發生災難,傅雷在家書中說,“你對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動來表現纔算是真正的感激,一個藝術家必須能把自己的感情昇華,才能於人有益。”他還曾讓傅聰立下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國籍。”家國是一個人的根,而家國情懷,正是爲人的根本。

卓越的人格如何養成?卓越的人格在於對學問的執著追求,傅雷和傅聰探討一篇不太恰當的翻譯稿件,評價說,“毛病就在於他功夫用得不夠,沒吃足苦頭決不能有好成績!”相信,傅雷作爲一個出色的翻譯家,他在這方面是吃盡了苦頭的,沒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艱苦卓絕的奮鬥,怎麼能覓得燈火闌珊處的那個“她”,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呢?卓越的人格還在於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和堅強克服錯誤,傅雷說,“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和結晶嗎?”以此引導和鼓勵傅聰走向藝術的高峯。卓越的人格是傅雷信上說的“心地善良、正值,胸襟寬,能及時改正自己的判斷,不固執己見。”是“光明正大,實話實說。”是“虛心、勇敢、堅韌”,是一個“具有一顆慈悲的心的強者”!

卓越的人格還體現在生活的細小處。比如,對朋友的真誠,他說,“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告誡孩子待朋友不能馬虎;比如,演出中的舉手投足,他告訴孩子,“出行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你要學習的不僅僅在音樂,還要在舉動、態度、禮貌各方面吸收別人的長處。”比如,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恩。點點滴滴,彷彿孩子還在跟前,關懷得那麼體貼、細緻、周到!

三、脈脈溫情,家書抵萬金

一封封書信來往,寫在紙上的一些家常話,讀來平淡之處卻有脈脈溫情,可以說,傅雷夫婦把對兒子全部的愛所有的牽掛都傾注在家書的字字句句中。

對於寫信的目的,傅雷在信中坦言: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的對手”;第二,“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播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

在信中,我們看到父母思念的眼淚;看到父母對孩子點滴進步的狂喜;看到只有最親近的人之間纔會有的最瑣碎的叮嚀;看到父母用畢生的生活經驗凝聚而成的提醒:學習正規化、計劃化,生活科學化;看到父子之間融洽、毫無顧忌地互相傾訴,探討藝術和人生;看到父母雖然逐漸年邁,可也不甘落後,“永遠也想追隨在你們後面”;看到年邁的父母得不到孩子音訊之時的內心的無奈痛苦;我們看到了一個真誠的藝術家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兢兢業業做學問,堂堂正正做人的一生。

孩子遠隔重洋,家書實際上就承載起了父母教子的責任,承載起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還有殷切的希望。正因爲如此重要,所以難怪一次郵局將傅聰比賽後的信件遺失,傅雷半個多月心神不寧;難怪收到信後多少狂喜,反覆念讀,徹夜難眠,“家書抵萬金”,一點都不爲過;難怪有評論說,這是“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聰有父有母如此,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