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5篇

讀後感1.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5篇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

作者毛姆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沉悶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擁有可愛好客的妻子,面容姣好、健康的一雙兒女,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感到穩定的生活狀態下,在一天寄出了一封信件給相伴17年的妻子,大概內容爲:房子裏的一切我都安排好了,我不會在家裏迎接你和孩子們了,下定決心和你分開過,此刻我人已經到了巴黎。

但沒有說明詳細的離開原因,妻子和家裏的親戚都在猜測,斯特里克蘭到底是爲什麼離開在大多數人看來穩定的生活狀態,隻身一人跑到了巴黎,但絕大多數的猜測都是“女人”,因爲愛上了一個女人跑到巴黎,拋妻棄子;而作者“我”則是受斯特里克蘭夫人之託,前去巴黎看看斯特里克蘭到底是什麼情況,當“我”在巴黎看到斯特里克蘭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裏,內心難以相信,而他在那裏開啓了自己畫畫的天地,在追逐畫畫夢想的過程中,經歷了物質上的匱乏,病痛的折磨,有兩段婚外情,最後死在了一個小島上,但他的畫作在他死後卻讓人們一擲千金,“我”由最開始的不能理解到見證一系列事件發生後由此成爲整個故事的講述者。

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是多麼的格格不入,他突如其來的出走去到巴黎追逐自己的繪畫夢想,這裏的夢想的確不是大衆傳播出來的價值觀中的夢想,不是藍領白領之上的那個金領,不是獵人給麻雀設的圈套裏的那點兒米粒,感覺像是和現實背道而馳,大多數本本分分過日子的人應該都無法認可克里斯特蘭的這一決定,作爲一個女人,如果將我放在斯克裏特蘭太太的角度我應該也是無法接受的!現實中大多數女子都是想擁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和一份穩定的生活狀態,其實寫到這裏我的思想是很糾結的,同樣身爲女子,但相比較年代的不同,與時俱進下教育文化對個人心靈思想的滋養有了以下的內容。

摘錄了本書第四十一章的內容和我的個人感想

當一個女人愛你的時候,直到她佔有了你的靈魂才能心滿意足。因爲她是弱者,所以具有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佔有和統治,她就不會甘心。她的思想狹隘,所以對不能掌握的抽象之物就深惡痛絕,滿腦子都是物質的東西,對男人的理想充滿妒忌。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高處徜徉,她卻尋求用收支賬本把他囚禁在日常生活的'圈子中,你還記得我妻子嗎?我看出布蘭奇一點一點地施展出她所有的伎倆,帶着無限的耐心,她準備誘捕我,囚禁我。她想把我拉下來直至和她一樣的水平,她對我什麼也不關心,只想讓我成爲她的獵物。她願意爲我做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一個我真正想要的事情:那就是讓我一個人待着。

從斯特里克蘭留下字條給他的老婆孩子後,到獨自一人來到巴黎追尋自己畫畫的夢想,“我”一路看着這些事情的發生,最開始是不理解,在斯特里克蘭後面對待斯特羅伊夫的種種不屑一顧、冷漠、不知感恩,並且因爲斯特里克蘭的原因導致布蘭奇死亡,“我”氣憤,不想理斯特里克蘭,而這段摘錄恰恰把斯特里克蘭內心的想法寫出來了,從一個女性的角度去看待這樣一段文字,不免反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毛姆寫出這樣一個人也是爲了把這一類男性的思維表達給大衆吧!也讓作爲女性我會反思,如果我作爲當事人,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會促使自己怎麼樣行動呢?

曾經看過一句話,大致是這樣子的“好的愛情是讓彼此成爲更好的樣子,愛不是負擔,要折斷你的翅膀,真正愛你的人會希望看到你展翅飛翔的模樣”。

文中的小女人思想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過通過閱讀,我們反省自身,讓一本本知識的積累幫助我們跳出小女人思想,因爲關注自身的成長,會給彼此自由的空間,所以愛不是佔有,我不需要去想着如何才能佔有一個男人的靈魂,因爲那樣反而會失去我自己的靈魂。

小說之所以存在是因爲它可以給與我們釋放現實,實現理想的空間,也許在我們有代入感的去看一本小說時那原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也實現了片刻,跳出這本書,迴歸生活,還是相信大多數男人都是有擔當和責任的,斯特里克蘭也並非是沒有這些,只是他更服從宿命,夢想擊中了他,就像他說的,“我跟你說過我必須畫畫。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進水裏,那麼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勁也好,都是無關緊要的:他要麼掙扎着爬出來,要麼就被淹死”。

大多數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在讀後把感悟上升到理想這樣的高度,如同這本書名背後的含義: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的皎潔則象徵着理想與崇高,所以本篇讀後感對這一部分沒有進行過多的表達,加入了自己從愛情中女性看待理想的角度。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2

“有些人,一出生就好像被拋到了一個本不屬於他的地方。或者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或者與家庭觀念相沖突,甚至對自己當下的身份缺乏認同,似乎某個遠方纔是冥冥之中的家鄉。”偶然間看到這句話吸引我讀完了這本《月亮與六便士》。

它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從名字直白的理解,也許月亮代表着崇高的理想,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則代表了現實與卑微。小說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一位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紀人,他的相貌很平凡,只不過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一個恪盡職責的丈夫和父親,而他的家庭也如同世間無數對夫妻一樣感情十分融洽,讓人心生豔羨之感。作者寫道,這種生活模式給人以安詳親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河,蜿蜒流過綠茸茸的牧場,與鬱郁的樹蔭交相掩映,直到最後瀉入煙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卻總是那麼平靜,總是沉默無言、聲色不動,你會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突然有一天,一切常規都被他打破,他離開了原本創造的一切生活,離開妻子孩子,獨自一人逃到巴黎開始畫畫。讀到這裏時我一邊覺得疑惑,爲何他能果斷拋棄如此幸福穩定的生活,一邊卻被他的一意孤行堅持自我所打動,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裏,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輾轉流離的他最終選擇拋棄文明世界,遠遁到南太平洋與世隔絕的一個島嶼,在那裏找到了靈魂的歸處,創造出了一幅幅令世人震驚的藝術作品。

書中的部分情節讓我對這位畫家一度感到不滿,從丈夫和父親的角度來說,他一定是不合格的。拋家棄子、傷害危難時期幫助自己的朋友,視倫理爲無物,藐視時間道德價值,無情而冷漠,用瘋子來形容他不以爲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同時又是個天才,中年時期沒有任何基礎,即使生活拮据到快要死去,他絲毫沒有動搖,手中的畫筆似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從不在意任何人的評價,燃盡一生去追求純粹的藝術。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只看到了月亮。每個人都有其複雜性,不同的選擇使我們的人生角色在做一道道加法,而文中他卻丟棄了社會中的各種角色,努力掙脫束縛只爲了遵從他內心的聲音——追求藝術。每個人面臨問題的選擇不同,正是在不斷的選擇中造就了各色各樣鮮活的人。如同書中的施略夫特是最早發現主人公才能的人,在危難時伸出援手卻被背叛時依然出於內心對天才的愛惜選擇默默離開,妻子在得知丈夫離開時強大的報復心以及丈夫成名後的虛榮心與她原本溫柔可愛的形象大相徑庭。也許我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更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任何人,但我無法否認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原來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裏的。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一位叫阿伯拉罕的'醫生。學生時期的他對於外科手術是個天才,沒有人不承認他的才華過人。然而面對人人豔羨的最佳選擇,他堅持留在了亞歷山大港做一名檢疫員。書中是這麼描寫的:“他從甲板上看着這座陽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看着碼頭上的人羣。突然間感到一陣狂喜,有一種取得無限自由的感覺。他覺得自己好像回到了老家,他當時當地就打定主意,今後的日子都要在亞歷山大度過了。”一個人因爲看到另一種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義,只經過半小時的考慮就甘願拋棄一生的事業前途,這需要很強的個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磅,就是成功嗎?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爲對於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可以看出這兩個角色有着相同的特質。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模糊卻認同的東西。主人公在臨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是個天才,他只是離家後笨拙的開始學畫,堅持內心,在無人問津的小島上心滿意足的度過了一生。而阿伯拉罕醫生同樣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成功,選擇了一個小城市胸懷坦蕩的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的選擇,都註定會不被理解。同樣是天才,一位選擇了純粹的理想,人們認爲他是個瘋子,另一位選擇了平凡的快樂,人們認爲他是個傻子,但二者都樂在其中。既然免不了被評判,我們爲何不無視這些外界的評價堅持自我呢。主人公最終是創造出了驚世駭俗的藝術作品,而天才只是萬分之一,現實中多是碌碌無爲的平凡人。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答案,無論外在因素是怎樣,無論我們是不是天才,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一生爲之努力的東西的自由,當我們敢於無視外界評價,努力堅持自己的時候,我們本身就已經處於自由之中了。不管是主人公、阿伯拉罕還是我們,始終追求的無非是不辜負來這世界一遭,能夠心滿意足的度過快樂順遂的一生。很多事情縱然拼命也沒能夠達到終點,是否我們就應該後悔當初的選擇呢。我想內心的富足正是在我們每一次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的時候積攢下來的,一切經歷都是探險,在未知中探索自我,找到自己願意爲之堅持一生的東西。如同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說到,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自己的路。我試着描述出想要的生活卻始終無法得到清晰的答案,但我想只要還有學習新知識時的激動,品嚐美食時的快樂,與親人朋友相處時的真實,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張薇)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3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爲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擡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棄妻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我想我願意成爲這樣子的一個人,夢想一旦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聖。當時的生活是刻板規矩的理性的節奏,在這樣的環境下,她的創造性日益萎縮,於是他選擇了畫畫。藝術是極大自主獨立的性的東西,而畫恰是畫家情感的真實流露。書中曾寫道:“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國家的冬天是什麼樣子的,他們那兒的冬天特別長,又陰又冷。他們喜歡看我畫中的意大利,他們希望意大利就是這個樣子的,那也是我來這個國家之前所想象的意大利。”一幅幅畫寄託了畫家的精神嚮往,也蘊含了買畫人對美的期待和對真實的追求,而不是所謂虛假的'面具。

語言原本是我們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當我們發現語言也會成爲謊言時,斯特克李蘭敏銳地選擇了用畫發聲。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好的畫,通常都是有氣味》。我們都向往誠信,因爲當謊言被戳破的時候,噩耗便會不請自來,而氣味正是被賦予了真實的特性。我們可以看到桃花盛開,卻不曾知曉落花時的滄桑;我們可以看到網上一句句優美的詩詞,卻不曾真正的體會到詩人對春天欣欣向榮的讚歎;我們可以在照片中看到親人的笑容,卻不曾將笑容映在眼裏。在畫中,斯特里克蘭找到了屬於靈魂的自由。他的一副靜物畫,畫裏的一個盤子上有很多橙子,那盤子甚至都不是圓的,橙子則偏向一邊。他的肖像畫,要比真人大一點,看起來非常難看。世界上有太多世俗阻礙了人們思想的開放,當我們提出一個新的觀念時,不合潮流的評論便噴涌而現,可是他並不需要迎合,不需要理解,在孤獨中專注於自己的創作。所以後來他成爲了天才,全世界都同意了這個觀點。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滿天都是世俗的眼光,他卻成爲了傳奇。而現在的我們,能否爲了心中的理想,奮不顧身,甚至奮鬥到底?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4

一位步入老年的男人,大紅鬍子拉碴,行爲怪癖。他是斯特里克蘭,毛姆筆下的主角,令人厭惡又同時令人尊敬。

他是一個毫無感情可言的人,腦子裏也許只有畫畫。他放棄了證券經紀人的職位,拋棄了家庭,捨棄了富貴安逸,去到巴黎。這樣做的目的卻只是一個:畫畫。畫畫對他的誘惑勝過一切,飢寒與病痛都不能阻止他作畫的慾望。這些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斯特里克蘭從未得到任何人的充分理解,他的一舉一動都難以被旁人猜測。加上他猙獰的面容,更加使人望而卻步,害怕接近他。他給外人的感受從來是矛盾的,甚至讀者對這個角色的感受也是交雜不清的。

在斯特里克蘭身邊也是一大折磨。他生病了,服侍他的人得不到感謝;他經濟困難,資助他的.人沒有回償。斯特里克蘭完完全全掉入了畫畫的魔咒,於他,根本沒有人情。但同時,所謂的好友也對他懷着一種期待,一種渴望:期待他的畫能出名,渴望他能一鳴驚人。這種矛盾的心情簡直折磨死人。

不過,話說回來,斯特里克蘭到底值不值得尊敬?他到底是討厭的死心眼還是偉大的藝術家?誰也成就不了一個人,但單憑着一個人也無法成就自己——只有自己獲得突破並且讓他人看到,這個人才能“成就自己”。斯特里克蘭苦心於作畫,獻身於藝術,本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他也能被認爲值得尊敬的大家。不過,懂藝術的人認同他,不懂藝術的人只能袖手旁觀,即使略知一二也對他的認知變了味道。他成了一個棄妻棄子的負心漢……

他對外人的感染力不紮實、不堅定,沒能抓住人們的眼球,沒能“規範”人們的認識。即使他在藝術領域多有成就,也絕對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博得信賴與欣賞。他的追求如月,很美好很誘人,但他忽視了生存的根本,沒能珍惜每一枚“六便士”。

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月”,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自己嚮往的,青睞的東西。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夙願,不同的夙願如不同的月。究竟是月朗星稀還是衆星捧月,依人而定。有些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裏,追求自己的目標,飛向高空的圓月,他們總有一種捉摸不透的仙氣,難以接近但卻有不可否認的抱負理想。更多的人追求彎月,希望身邊的明星同自己一道發光,把黑夜的天空照得更閃耀。

“人生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求星辰的人。”他放棄城市,來到落後的島嶼,與土著交往,摒棄了紅塵,靠近了星辰。那種活得毫無束縛,隨心而行的人,就像書中的斯特里克蘭,將抽象的理想無止境地放大,成爲理想與現實的天平上下沉的一邊。如此不諳塵世的男人,固然難以在城市立足。

然而他用畫筆和顏料勾勒出的塵世和現實,最終成了真正塵世與現實中的稀有財富。

一位逃離都市的男人,將靈魂寄託在畫筆上,將精神展現在畫布上。他是斯特里克蘭,毛姆筆下的主角,永遠令人尊敬。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5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爲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擡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我覺得《月亮和六便士》是這樣一個故事:全世界都在追逐着夢想和成功,思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着他的噩運。所謂噩運,就是說思特里克蘭德被夢想擊中、被夢想脅迫。這裏所說的夢想是真正的夢想,不是父母、老師、輿論繪製出那個藍圖。

於是他疾步如飛,如願以償地追上了他的噩運。他在巴黎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裏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後來他又淪落街頭成了碼頭工人。又過了幾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身患重病,雙目失明,臨死之前叫妻子把他的作品付之一炬。15年之內,這個倫敦的股票交易員風馳電掣,越過城市、越過大洋、越過文明、越過階級,越過人性,終於追上了命運這匹烈馬。

《月亮與六便士》並不單純是一個勇敢追夢的故事;也並非批判現實,彷彿大多數人心中都有一個崇高的的夢想,是那遙不可及的月亮;可還是要穿梭於高樓大廈之間,穿梭於燈紅酒綠的夜色裏,爲了養家餬口,卑躬屈膝地撿拾散落地面的六便士。因爲思特里克蘭德所做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思特里克蘭德那樣與世俗一刀兩斷,不管不顧,再不回頭。也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要以現實爲代價,也就是說,月亮與六便士並不矛盾。每個人都應該也都有權力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不可企及的.月亮,還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應該是能照亮我們內心的追尋之路。

未來我們會面對太多這樣那樣的選擇,會站在合適各式各樣的十字路口。相信只要是心之所向,不管我們追求的夢想是高雅還是庸俗,不管是月亮還是六便士,都可以光芒萬丈。

願我們明心知往,力行求至。好比思特里克蘭德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6

思特里克蘭德的前半生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過得四平八穩、波瀾不驚,但他的後半生用世俗的角度來看,卻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範疇而顯得荒誕不羈,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是失敗的。在他的眼中,自己的生命不需要和普世道德有什麼交集,更不用去在意世俗的指點與眼光,雖然在倫理道德上令人不齒,但只要不負內心的熱情與理想,自己的一生過的就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能用簡單的成功或是失敗來評判。

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兩點一線是穩定,成爲大股東、左右逢源,有着穩定的收入何嘗不是另一種穩定?只不過人生贏家比起凡夫俗子來說擁有更多的金錢與權力而已。

歸根結底,我們都只不過是在滾滾紅塵中追逐着滿地的六便士,這並不可恥,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生活也都有不同的`期許和理解,既然如此,憑什麼能大言不慚地斷言別人的穩定是在浪費生命,自己的努力就是無價之寶呢?

《月亮與六便士》雖然在表面上講述了一名狂熱的藝術家燃盡生命之火照亮熱情與夢想的一生,但在我看來,毛姆並不是在讚美藝術之光的偉大,更不是在慫恿人們都窮盡一生去追尋心目中崇高的月亮,而是在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也都有權力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不可企及的月亮,還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應該是能照亮你內心的追尋之路。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7

沒翻開之前,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因爲我實在想不出月亮和六便士有什麼關係,但我縱然無數次路過書店看到了它,也沒有把他帶回家。直到去年臨近寒假,我和一個好友談起喜歡的作家和書,她給我推薦了這本書,說是她近期最愛,她簡單地給我講了這個故事的大概,我一聽就被這曲折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在去北京旅行的路上,我一直帶着它。

毛姆是個很有意思的作家,看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的幽默和智慧,恰如他在本書開篇所講到的那樣:藝術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藝術家的人格,他的人格完全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在本書中,他談論了不少觀點,作家追求的回報到底是什麼?金錢?名利?都不是,應該是揮灑在字的快樂和傳播思想的愜意,至於其他的,那就隨便吧,別去在意讚美或詆譭、失敗或成功。這種精神境界值得當下浮躁的壇裏很多作家學習,也值得我們學習。

主人公名叫斯特里克蘭,本是在一家證券交易所上班,有美麗的妻子,兒女雙全,照理說這樣的日子是完美的,但是突然之間,他背上了拋棄妻子——"負心漢"的罵名,一個人去了巴黎。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和所有的人一樣,認爲他是在外面有了女人,和女人私奔去了巴黎,而其實他是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巴黎學畫畫。他和妻子本可以過着外人看起簡單美好的生活,這種生活就好像書中描述的那樣"讓你想起平靜的涓涓細流,蜿蜒流淌過翠綠的牧場和宜人的樹蔭,最終涌入浩瀚的海洋。但大海是如此平靜,如此沉默,如此漠然,乃至你突然感到莫名的焦躁。

或許是我的想法比較奇怪吧,反正早在那個時候,我就強烈的感覺到,絕大多數人共有的`這種生活是不完美的,我承認這種生活有其社會價值,我明白,循規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氣方剛的我想踏上坑爲狂野不羈的旅途,我認爲我應該提防這些安逸的歡樂,我心裏渴望過上更危險的生活,我隨時願意奔赴陡峭險峻的嶺和暗流洶涌的海灘,只要我能擁有改變——改變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帶的刺激。"或許正是因爲主人公心中還尚存的一絲激情,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走這條路,即使以後的幾十年他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甚至衣不蔽體,但是他樂在其中,毫不介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這是他的獨到之處,世間真的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這樣灑脫。

我們不知道自己何以會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後將會去往何方。我們必須保持非常卑微的心態。我們必須懂得安詳的美好。我們必須守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以免引起命運女神的注意。這纔是生活的智慧吧!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8

本文是袁老師學生周新梅的周作業之一。作者在閱讀《月亮與六便士》後有些感悟,現將其分享給大家。

最近閱讀了《月亮和六便士》(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王晉華譯,20xx.6,光明日報出版社),這本書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描述了一位在倫敦有着不錯收入的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的繪畫後,離開家庭,隻身前往巴黎繪畫,後來到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小島,並在此病逝的故事。

在書中,思特里克蘭德爲了自己的理想與自由放棄了銀行的舒適工作,義無反顧的開始了自己的繪畫生涯。他離開家時身上只帶了100法郎,這些錢根本支撐不了他太久,因此他經歷了很多苦難,貧窮、飢餓、疾病等等,運氣好的話靠朋友才能渡過難關。爲了能買到塗料、畫布以支撐自己的繪畫理想,他還做過碼頭工人,最後他漂泊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在那裏度過了對他來說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並且創造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被世人所稱讚,最終死在了那裏。而在此之前,沒有幾個人對他的`畫作能欣賞的來,也沒有人支持他、看好他,都認爲他是一個笑話,但思特里克蘭德並不在乎世人的看法,仍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讀完整本書最大的感受是活出真實的自我,做適合自己的選擇。思特里克蘭德通過義無反顧的繪畫來活出自我,而在書裏的最後布呂諾船長則認爲,好好生活便是自我的實現,這是兩種不同的選擇。

書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種生活模式給人以安詳親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河,蜿蜒流過綠茸茸的牧場,與鬱郁的樹蔭交相掩映,直到最後瀉入煙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卻總是那麼平靜,總是沉默無言、聲色不動,你會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也許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種怪想法,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一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裏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佈的海灘的。”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只是這芸芸衆生中極其平庸的一份子,大部分人是爲了生存而生活,也正是這些人叫喊着渴望着過不平庸的生活,但又不爲之付出努力,也沒有活出自我的勇氣,這種內心的矛盾也註定了平庸的一生。當然,若是選擇坦然面對並接納這樣平庸的自己,我們也會因此而不普通。

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在於自己是如何選擇的,做自己認爲正確的事,做對自己、對社會有利的事就好。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無視人們異樣的眼光,不求所有人理解自己,而只是不斷奔赴自己嚮往的生活,追逐真實的自我。儘管現實中有冷漠、虛僞、殘酷,仍保持一顆熾熱的心使自己活的充實而美好,不求最好,只求適合。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9

這是一本很古老的書籍,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本書中“月亮”是遠大理想的象徵,而“六便士”則是蠅頭小利的象徵。一個人是擡頭望月,志存高遠,還是低頭看地,追逐小利,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大多數人既喜歡月亮,也喜歡六便士,所以成不了藝術家,也成不了佛,偶爾瘋魔片刻,平日裏昏昏然沉溺於俗世,爲了六便士摸爬滾打,讀了這篇書評,方纔開悟,果然,月亮和六便士都是既偉大又平凡,誰也不比誰高貴。

斯特里克蘭最後,也沒有爲了當初拋棄妻兒而內疚,勾引朋友的妻子而後悔,傷害了所有人,最後成就了自己。未免太自私了太無情了,但內心也是孤單的,可能這就是人性的本能吧,只是世人用事物所裝飾。不被自我和別人所察覺,我們只是比野獸多了更多的思考,人類得到了很好的進化吧。一個人可以既高貴又低俗,既是月亮又是六便士,在不同的人面前,做着不同的人,可能這大概就是人性!人生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追逐星辰的人。

在我們周圍滿地都是六便士,所以偶爾要擡頭看看月亮!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0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後悔卻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裏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擡起頭看到了月光。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世界,而六便士則象徵現實的世俗世界,月亮與六便士則是兩個世界的角逐。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住着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是理想世界。大多數人還是嚮往走進理想世界,但是,卻都情不自禁地,一生扎入現實世界,一往而深,不能自拔。

每個人在踏入社會,承擔一些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之前,都在嚮往着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例如說我們小時候常說,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老師,我要當醫生……諸如此類,又有多少人實現了呢!

隨着我們不斷長大,我們考慮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慢慢地開始不再只是擡頭看天上的月亮,我們開始低頭,去尋找地上的便士。我們開始爲了生活,爲了家庭,爲了責任,不斷奔波不斷改變自己,開始放棄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想到曾經那個單純的自己,懷念那段無憂無慮追逐夢想的時光。

記得騰訊視頻今年出了一檔《一本好書》的節目,這檔節目的第一期就是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節目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示了這本書,雖然只是選取了其中部分角色和場景,但是卻讓我們對斯特里、德克、毛姆等人的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我們常問,追求理想到底是什麼?斯特里告訴我們,追求理想就是意味着放棄穩定和舒適,接受風險、未知甚至是貧窮。就像毛姆在書中說的一樣,“我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裏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妄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所以,斯特里放棄了舒適的生活,過上了只想畫畫的他自認爲快樂的生活。

不管別人怎麼說,他只是反覆強調:我必須畫畫。

當你仰望月亮的時候,你無法照顧家人。當你養家的時候,你要低頭撿起六便士。現實世界充滿名利、誘惑、豐裕、舒適,理想世界則充滿自由、孤獨、卑微,甚至絕望。不管選擇是什麼,我想說的是,便士很重要,但是在追逐便士的路上只要不忘初心就好,每個人都在月亮與便士中間掙扎,只要對自己的選擇不後悔就好。

就像書裏的主人公一樣,放棄了便士去追逐心中的月光,雖然生活很拮据,但是精神上非常富有。如果兩者註定無法兼得,那麼就順從自己的內心吧!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1

之前就聽老師推薦過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買下來,今天中午的時候去書店看了一下,還是有這本書的,我就買了下來。讀更多的書,讀更好的書,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我用了整個下午的時間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通過回憶自己與畫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過往的方式描述了這個畫家的天才之旅。在作者的回憶裏,斯特里克蘭給作者的第一印象就如畫家太太描述的一樣,是個無趣,普通的中年人。有着兩個孩子,過着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好像一眼就能看到未來。

但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男人,居然毫無徵兆的拋棄了家庭,去了巴黎。很多人都說斯特里克蘭是帶着一個女人一起走的.,他愛上了別的女人。作者受這個畫家太太的委託,去了巴黎,見到了斯特里克蘭。事實卻很讓人意外,並沒有什麼女人,而且住的也不是什麼富人區,跟普通旅店相比,普通旅店都顯着奢華。那麼他來到巴黎是爲什麼呢。理由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他要畫畫,這句話從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口中說出,還值得鼓勵,可是一個爲人父的中年男人說出這樣的話。作者和畫家的太太都很難理解。

畫家的太太寧願相信他是愛上了別的女人,而不是爲了什麼理想。外界也是如此,這爲畫家的太太博取了同情,五年以後,畫家的太太過上了優越的生活。作者再次見到斯特里克蘭,他還是穿着五年前的衣服,沒什麼變化,說到變化,就是更加尖酸刻薄了。

斯特里克蘭的生活並不好,沒人願意買他的畫。而且他也不賣,也不展覽,在所有人眼中他是個怪人。還欠了很多錢,還不上錢的時候就會送別人一幅畫,而這些送出的畫也是被主人堆在角落裏,直到斯特里克蘭離世後,他的畫從六便士賣不出去,到價值連城。角落裏的畫重見天日。

斯特里克蘭最後的日子仍在畫畫,被大家評論爲天才。你想得到從未擁有的,就要付出從未付出的。人都是有理想的,很多人過着普通的生活就知足了,成爲不尋常之人,必然要經歷常人未經歷的。斯特里克蘭的勇敢選擇,我們未必會做,但好在我們年輕,趁年輕,追理想,不放棄,必成功!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2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而《月亮與六便士》正是這樣一本“遇上方知有”的書。

一書一世界,字字皆匠心。《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這位大文豪最負盛名的一本小說。從流動的故事中觀人性的枷鎖,以主人公查爾斯之口語問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我聽到故事後不禁地問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月亮是他飽含浪漫色彩的高尚理想,而六便士是無法逃避的現實。在毛姆的精神世界裏,查爾斯帶着自己的“月亮”隨大火逝去,而月光卻永遠的灑向了人間。短短十幾萬字將這個傳奇人物描繪的淋漓盡致。

擡頭便是月亮,滿眼皆是星光。即將畢業的我們,正處於最好的年華,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時的我們自然是能看見頭頂的月亮,可若干年後呢?是否會被物慾橫流所吞噬,風塵僕僕,緊緊攥着六便士呢?中科院博士黃國平在博士答辯中寫道:幾十年的求學經歷、讀書就是他的月亮。年過半百,歷經滄桑,仍初心不改,歸來還是少年。王振義一生嘔心瀝血研製特效藥,卻分毫不取,牡丹花開兩袖清,“大愛”就是他的月亮。湖南女孩鍾芳蓉高分“屈就”歷史系,對古籍文物的熱愛就是她的月亮。無論何時,不論何處,是前輩還是同你我一樣的青年,都有人始終擡頭仰望月亮,滿眼皆是星光。查爾斯是毛姆內心的展現。也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側影。

你望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你亦如是。心中有月亮的人才能真正的被月光所照到。翻開《月亮與六便士》,你從中看見一個爲理想而堅持的查爾斯映射的就是一個不甘墮落的自己。五月是草長鶯飛,是夏花萌動,而未來是萬丈青山,星辰大海。願這個夏天我們都能站在月亮升起的地方。

擡頭便是月亮,滿眼都是星光。我想這是對即將畢業的我們最好的寄語。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題記

你是否認識這樣一個人:年過中年,業績平平,與妻子孩子生活的很融洽?這種人,想必在生活中很常見吧。這本書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人身上發生的種種故事。

可如果突然有一天,這個人突然離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張“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就拋棄了身無分文的妻子兒女跑到了巴黎,你會怎麼想?憎惡,對吧。書中的每一人一開始都是這樣想的,還爲他妻子的悲慘遭遇感到同情。後來,書中的“我”到巴黎與他見面後得知他離家出走不是爲了別的,而是爲了畫畫。你也許會感到驚奇,不可理喻,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再後來,“我”搬到了巴黎,結識了藝術家——施特洛夫,正巧又遇到了他,並且發現他也常常要爲了吃飯發愁,可似乎只要能畫畫,別的也就毫不在乎了。

過了幾個月,他突然病了,病得很嚴重,於是住進了施特洛夫的家。施特洛夫和他的妻子全心全意地照料他,可等他稍微康復後卻又把施特洛夫趕出自己的`畫室,要求要獨自在裏面作畫——他當時在別人眼中畫得並不好。看到這兒,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氣憤不已,甚至想鑽進書裏狠狠地打他一頓,可這卻不是最嚴重的。後來,等他痊癒後,施特洛夫的妻子竟對他產生了好感,要求跟着他一起走,可憐的施特洛夫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悲慘。

許多年過去了,他離開了巴黎,開始了在馬賽的流浪生活。後來他又去了塔希提島,與當地一名土著女子結婚生子,並在那裏創作出了許多令世人驚歎不已的畫作。不幸的是,他患上了麻風病,雙目失明,痛不欲生。可就算這樣,他也堅持做畫,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秒鐘。

他就是毛姆筆下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或者說著名畫家——高更。

這本書書名中的兩樣東西——“月亮”與“六便士”在書中幾乎就沒有出現過,可是書中的道理也離不開它們的象徵意義。“六便士”是數目較少的一筆錢,非常平常,人人都可以擁有。而“月亮”則是非常遙遠的,在當時人們的眼裏是遙不可及的,並且總是那麼神祕,不可捉摸。斯特里本來擁有着那麼多“六便士”——幸福的家庭,穩定的收入。可他卻並不滿足於此,他追求的是“月亮”,他心目中的月亮。其實在現今社會中許多人都是非常“六便士”的,得到了一點微小的好處,就不願意繼續嘗試追求更加遠大的目標,不願意擡頭看月亮。說得好聽點,這叫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可當你真正去嘗試,而到達了“月亮”的境界時,你就會發現當時的“六便士”是多麼的卑微。

可斯特里這個人說來也很奇怪,他作畫時從來不允許有別人在旁邊——任何人都不行。

畫完的畫也從來不想着賣掉,不輕易拿給人看,甚至有時畫完就扔掉或燒燬。你也許會問,那他畫這些畫到底是爲了什麼呢?書中的“我”通過與他的對話猜測是因爲他能感受到世上一些常人感受不到的獨特的東西,只能通過繪畫把他內心深處的想法表現出來,而等他畫完後就認爲他該做的已經完成了,那些畫也就不重要了,於是毀掉也無所謂。他不求人們理解他,贊同他,只求自己的內心世界得到“解放”,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

你也許還會認爲斯特里有做的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他完全可以與妻子兒女呆在家裏畫畫,爲何一定要離家出走,過着窮困潦倒的日子畫畫呢?這就是斯特里另外一個不同尋常的地方了:他對愛情的看法。他認爲每一個男人都需要經歷一段愛情,但是當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後就不再需要了。他認爲女人總是會想方設法想要討好自己的丈夫,而那會讓女人拖延他們實現理想的腳步。正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寫道:“愛情是一種病,得治。”

這本書中還有一個出彩的地方是作者對人物的分析,把“我”眼中的各種人的行爲分析出了各種可能,並試着用可能性最大的一種說服自己。如果你對這本書還有許多疑問的話,去看原著吧,也許那會使你更好地理解“月亮和六便士”。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4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是是我在公園跑步和遛彎的時候,通過喜馬拉雅APP聽完的。說實話這本書聽的讓我幾度想要放棄,因爲情節實在是讓我討厭。但是出於對於一本名著的尊敬與嚮往,我忍受着厭惡感把這本書聽完。雖然書還是讀起來更好,但是對於這本書我是很慶幸是通過聽書的形式完成閱讀的。如果是通過閱讀,我可能看了三四章就會放棄。

這本書的描寫手法或者說情節的設置在我看來可能不是符合中國人的思想脈絡與閱讀觀念。主題對於中國卷帙浩繁的書卷來說並不缺少此類文章。個人感覺其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或者可以稱之爲一本世界名著的特點所在,當然這並不否定這不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但是我認爲其文字、情節、乃至主題均無法稱之爲世界名著之流。

之前總是能看到豆瓣上說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卡夫卡的什麼什麼之類的,我並沒有閱讀過卡夫卡,但是毛姆的這本書真是讓我失望。讀後感·書中整體上可以說用着欲揚先抑的手法,這本書直到斯特里特蘭到了塔西提的.時候,我才稍微產生了些許同情,前面的情節真的是讓人討厭,尤其是對於女性的描寫,幾乎都是各種近乎於侮辱的描述,對於感情也是無比貶低。當然可能過去的年代裏女性的地位角色都是差不多的,可能是我個人的喜惡比較明顯。

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是在我預知了斯特里特蘭將來的成就的原因,對於他所做的一切都有着解釋,作者一邊極盡可能的貶損主角,但是行文間的認同與讚美讓我覺得極爲矛盾。書中讓我覺得最爲舒暢與對斯特里克蘭產生認同的情節是在結局,老醫生描述斯特里克蘭描繪那幅心中的天堂並燒燬的情節,真是極爲震撼,也真真讓我感受到了作爲有着激情的畫家,和藝術家的崇高。

但這本書最大的問題是讓我覺得彆扭,整本書百分之八十的情節都讓我覺得追求理想如果是這種方式,莫不如放棄,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但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隻有爲了自己的理想,用折磨自己,用自己的痛苦去獻祭才能實現它。

也許畫家的原型就是這樣?我並不瞭解高更,因此無從揣測。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原型是高更給他增加了許多名氣是肯定的。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5

跟隨麥家理想谷讀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想起話題"理想與現實",如果月亮代表理想,那麼六便士就喻指世俗的追求~金錢和功成名就。不同的人自然會作出不一樣的選擇。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確會徘徊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難以決擇,或者說很難兩全。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六便士:或許是無法忍受因爲自己追求時旁人的冷嘲熱諷,也不想父母爲自己擔驚受怕,或者不想旁人用看待異類或瘋子的眼神來評判,所以在現實世界中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把自己塑造成和其他人一樣,從而完成社會的責任,這本也無可厚非。

當大家都低頭撿六便士的時候,小說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卻擡頭看到了天上的月亮。併爲了追求理想燃燒自身---放棄原來舒適的家庭和普通人的快樂生活,捨棄擁有的一切現世的安穩。他的妻子自然無法理解他的瘋狂,原來忠厚老實呆板的丈夫不見了,變成了刻薄、自私無道徳的怪人,外人也覺得他是瘋了,無情無義,這麼決絕的不回頭。弘一法師和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也是在人生的中年四十歲左右,經歷過人生的富貴和風花雪月之後,拋棄妻子兒女決然離開家庭,一個決定畫畫,一個一心修佛,眼裏再無其他。世俗再無法打擾到他,固執地甚至有些偏激地放下所有,不顧他身後的妻子兒女父母的痛苦。

康德曾說"凡人立身行事,務使其行爲堪爲萬人楷模",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無法完全做自己,人是社會中的人,做文明人,必須承擔責任,這就意味着做別人要你成爲的人,並非是他們自己想成爲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爲的人。

而作爲獨立個體的斯特里克蘭以和世俗的責任決裂的姿態做自己喜歡的事,忠誠地做自己,衝破滿是枷鎖的人世,最後在一個遠離喧囂的隔世小島上生活。"那裏完全沒有聲音,那個夜晚是如此美好,乃至於你的靈魂似乎再也忍受不了身體的束縛".或許正是因爲繪畫對斯特里克蘭來說,是一種創造美的過程,他不僅不以爲苦,甚至在靈魂深處感到快樂和自在,不求回報,只是付出,就像獻身於魔鬼一樣,無怨無悔。甚至於弘一法師圓寂之時都沒有多餘的一件物品。

"幸福"兩字的定義在每個人看來都不一樣,你稱之爲蜜糖的東西他可能覺得是砒霜,誰能說物質上的成功是成功的惟一方式呢?斯特里克蘭是一個受本能引導而逐漸剝離社會規則逐漸接近自然的人,或者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野蠻"人。從這點上看,仰望月亮的人比好好過日子的人更需要有一份勇氣。

人生快樂有三個層次,初級的快樂是肉體的快樂,那是飽、暖、物、欲,中級的快樂是精神的快樂,那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遊走天下,高級的快樂是靈魂的快樂,那是付出、奉獻,讓他人因爲你的存在而快樂。

平庸的人只有一條命,叫性命;優秀的人有兩條命,( )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則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們分別代表着生存、生活和使命。斯特里克蘭和弘一大師無疑是靈魂快樂之人,我們常人無法企及。

那麼作爲常人又不甘平庸的人有沒有可行的中間道路?兼顧平衡理想與現實。做一個不只是生存而擁有生活和情趣的人。胡適在致畢業生的一封信裏給出的建議可供參考,或者也叫做中國文人的中庸哲學。

第一個方子只有一句話: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如果你有了一個真有趣的問題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誘你去解決它,天天對你挑釁笑你無可奈何它——這時候,你就會同戀愛一個女子發了瘋一樣,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沒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沒錢也得撙衣節食去巴結她。沒有書,你自會變賣傢俬去買書;沒有儀器,你自會典押衣服去置辦儀器;沒有師友,你自會不遠千里去尋師訪友。你只要能時時有疑難問題來逼你用腦子,你自會保持發展你對學問的興趣,即使在最貧乏的知識環境中,你也會慢慢地聚起一個小圖書館來,或者設置起一所小試驗室來。

第二個方子最爲緊要,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離開學校之後,大家總得尋個吃飯的職業。可是你尋得的職業未必就是你所學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學而實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這種狀況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覺興趣了。爲餬口而做那種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難保持求知的興趣和生活的理想主義。最好的救濟方法只有多多發展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與活動,一個人應該有他的職業,又應該有他的非職業的玩意兒,可以叫作業餘活動。凡一個人用他的閒暇來做的事業,都是他的業餘活動。往往他的業餘活動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因爲一個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樣用他的閒暇時間。他用他的閒暇來打麻將,他就成個賭徒;你用你的閒暇來做社會服務,你也許成個社會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閒暇去研究歷史,你也許成個史學家,你的閒暇往往定你的終身。

第三個方子"你總得有一點信心。"古人說:"信心可以移山。"又說:"只要功夫深,生鐵磨成繡花針。"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