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

電影1.85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津湖電影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

《長津湖》,讓觀衆對此有了更深的感觸:這些回家的烈士,可能是個脾氣倔強、從不服輸的愣頭青,可能是個希望早日和家人團聚的老兵,可能是個重情重義、時刻想着別人的好兄長……他們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和今天身邊可愛的年輕人一模一樣,就好像是我們的朋友、兄弟。

他們很“普通”,可在國家和民族面對挑戰的關鍵時刻,他們又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護佑着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偉大的英雄也是最可愛的“人”,這正是廣大觀衆看完後紅了眼眶的原因。

從“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到對複雜人性的刻畫和塑造,這不光是電影敘事語言的轉換,也是國產電影審美風格的不斷更新。可感的電影藝術才能真正動人,宏大的敘事、偉大的時代應該投射在具體的人物和生活之中。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伍千里及時阻止了弟弟殺害已經沒有抵抗能力的美軍指揮官。他說得很清楚:有些槍可以打,但也有些槍可以不打。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中國以前不會,現在不會,將來更不會主動挑起戰端。這個道理不需要過多的闡釋,就隱藏在電影的鏡頭語言之中。

《長津湖》正和越來越多的優秀國產主旋律電影一起,把“中國故事”“中國精神”講得越來越精彩、生動。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2

抗美援朝戰事一場難以忘卻的戰事,是一場戰強敵、驅惡魔的生死大搏鬥!是一場百萬中華優秀子孫再次涌現豪邁氣概的英雄讚歌與神聖洗禮!抗美援朝戰事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偉大的抗美援朝戰事是一場偉大的人民戰爭!

我們衷心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體將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地懷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體將士不愧爲中華民族最可愛的人。抗美援朝英烈永垂不朽!讓我們懷念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楊連娣、李家發、楊育才、任光華、孫一增等30萬2千7百24名功臣及5953功勳集體。

抗美援朝戰爭歷時二年零九個月02天。即: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雙方爲統一問題爆發全面內戰,內戰一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就立即決定出兵武裝干涉。6月27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我國臺灣海峽, 7月1日美軍投入侵朝作戰。7月7日在常任理事國蘇聯缺席的聯合國大會的情況下,美組建聯合國軍(美、英、法、土耳其等16國)侵入朝鮮半島,朝鮮內戰演變成局部國際戰爭,10月1日美軍越過三八線,10月11日攻佔平壤,美斷言戰爭在“感恩節“前結束,佔領全朝鮮。

10月3日凌晨1時,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希望通過他和印度政府將中國政府對朝鮮局勢的嚴正立場轉告美國政府。周恩來說:“美國軍隊正企圖超越'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這樣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請把這點報告貴國政府總理。……我們主張和平解決,使朝鮮事件地方化。我們至今仍主張如此。”

1950年10月8日(歷史性時刻)發佈命令,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任副司令員兼副政委,洪學智、韓先楚任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25萬大軍(初始階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步兵38、39、40、50、66軍,炮兵1師28師,工兵4團、6團)

至1953年4月底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總兵力達130萬餘人。

196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

抗美援朝戰爭經歷了十餘次大的戰役:

《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21日——11月5日。該役殲敵1萬5千餘人。起到了穩定戰局,取得了首次與聯合國軍交戰取勝的戰例。粉碎了聯合國軍在感恩節前結束(佔領全朝鮮)戰爭的企圖和幻想。

《第二次戰役》1950年10月6日——10月24日。該役殲敵3萬6千餘人。收復平壤,涌現了楊根思抱起炸藥包衝向敵羣的英雄壯舉。創造了在一戰中殲敵(美軍)一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彭總喊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38軍萬歲的口號。清川江——三所裏“狹窄地帶”被美軍稱爲死亡谷,“月亮是中國人的。”

《第三次戰役》1950年12月——1951年1月8日。該役殲敵1萬9千餘人。

突破三八線。1951年1月14日中朝軍隊攻佔漢城。

《第四次戰役》1951年1月25日——1951年4月21日。該役殲敵7萬8千餘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增兵入朝。

《第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1951年6月10日。逼近漢城,幾經拉鋸戰。基本穩定在三八線上。

大規模的運動戰基本結束。

《美軍發動夏季攻勢》1951年6月起,被殲2萬2千餘人。

《美軍發動秋季攻勢》1951年10月。夏秋攻勢中美軍及聯軍共傷亡15萬7千餘人。

《美軍發動絞殺戰》1951年8月——10月22日。中朝投入艱苦卓絕的“反絞殺戰”的鬥爭。鐵道兵楊連娣英勇犧牲,美軍空中轟炸鐵路、公路、橋樑、工廠。空軍英雄大隊長洪智慧創擊落美空軍王牌飛行員戴維斯的戰例。美軍戰機被擊落106架。

《美軍發動細菌戰》1952年初。在朝鮮境內、中朝邊境、中國東北地區。遭到全世界的強烈譴責。

《美軍發動金化攻勢》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俗稱上甘嶺戰役)。美軍被殲2萬5千餘人。美軍發射炮彈190萬發,山頭被炸平1——2米。該戰役涌現了黃繼光捨身堵槍眼的英雄壯舉。創造出坑道戰的有效戰法。

《金日成戰役》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該役殲敵7萬8千餘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主動發動。重點打擊南朝鮮軍(李承晚不肯坐到談判桌上來,並揚言單獨作戰,要打到鴨綠江)創造了奇襲白虎團的經典戰例。是朝鮮戰爭的最後一戰。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鮮戰事進行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金日成在平壤簽字、彭德懷在開城簽字、克拉克在奎山簽字。

朝鮮戰爭美軍、南朝鮮共傷亡109萬餘人,其中美軍傷亡39萬7千餘人;志願軍傷亡36萬餘人。

同志們!朋友們:

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了。但世界並不太平。

我們熱愛和平,我們珍視和平!我們應該更加珍視中朝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的抗美援朝勝利成果!不要忘記中朝人民共同的使命,“脣亡齒寒”的硬道理,要銘記於心!只有漢奸賣國賊纔會去蓄意惡毒破壞中朝友誼。只有漢奸賣國賊纔會去獻媚美帝。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勝利萬歲!!!

中朝人民血盟友誼萬歲!!!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3

一、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刻的教育意義。

電影《長津湖》是以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爲背景。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本應該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此時,朝鮮三八線以南的地區,美帝開始發動侵略戰爭。戰爭雖然沒有打到我國境內,但敵軍一旦突破“三八線”則會影響到我國東北地區的安全。

於是,毛主席決定讓志願軍協助朝鮮,在朝鮮戰場上解決這場戰爭。

我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在及其惡劣的條件下,晝伏夜行,忍受着酷寒和飢餓,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絲毫沒有退縮,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艱難萬險,超過常人的勇氣和信念,以少打多,以步槍對抗敵人的飛機大炮將美國王牌之師包圍在長津湖地區,扭轉了戰爭的不利局面。最終粉碎了美軍長官麥克阿瑟想要在聖誕節前的佔領朝鮮後凱旋的美夢。

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身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安定和平的生活。

我們也應當永遠銘記革命先烈,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電影情節

電影是以歷史事件爲背景,展現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役。或許是受電影片長的影響,我個人覺得電影情節前後表達得有些分散,沒有那麼的連貫。這一點也是我覺得電影不完美的地方。

電影是由陳凱歌、林超賢和徐克三位導演聯合執導,每個導演的特點都有展現,但是不同導演風格也使得整個電影有種“鳳頭豬肚豹尾”感覺,各個部分都很精彩,但是連在一起感覺有點彆扭。

其中給我印象的最深的兩個情節:

一個情節是:

我方用繳獲的坦克與美軍的坦克炮口對炮口正面交鋒,千鈞一髮之際,雙方同時發射了炮彈,兩枚炮彈的外殼摩擦,改變了敵軍炮彈的行駛軌跡,幸運地沒有擊中我方坦克,而我方炮彈命中對方坦克。

這樣的拍攝情節很藝術,炮彈劃出炮筒的慢鏡頭記錄,有幾分“讓子彈再飛一會”的感覺。

另外一個情節便是:

歷史的長津湖戰役中,有這樣一副畫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由於志願軍戰士長時間在寒冷的雪地上埋伏,很多戰士凍成冰雕。最讓人震驚的是他們凍死的姿勢依然是端着槍聚精會神的注意敵軍的情況,槍口依舊對着敵人衝上來的方向。

而在電影中,這個場景也有展現。但當敵人的長官看到上面的這一幕時,竟然對犧牲的中國志願軍敬了個軍禮。看到這裏,我難免有些跳戲。

戰爭環境下,敵人之間還會相互敬禮嗎?這一幕我有點想不透。

三、不同的人物形象

電影中的幾個人物作文吧的鮮明的個性特點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伍仟裏&伍萬里

電影有一條人物線,就是伍家的兄弟倆,哥哥七連連長伍仟裏,弟弟新兵伍萬里。他們還有個大哥叫伍佰裏。哥三個:佰裏、仟裏和萬里。不知道編劇給主人公起名字的時候,是不是隱含着“前赴後繼”的意思。

哥倆所在的部隊是七連,說起七連讓我不得不聯想到《士兵突擊》裏的鋼七連,《我的團長我的團》裏面的軍隊也是七連,也許《長津湖》的七連是《士兵突擊》的鋼七連的前身。

這些劇的編劇都是蘭曉龍,或許這些都是蘭曉龍“部隊系列”的組成部分。

正如《士兵突擊》裏的歌唱的那樣:“一聲霹靂一把劍,一羣猛虎鋼七連;鋼鐵的意志鋼鐵漢,鐵血衛國保家園;殺聲嚇破敵人膽,百戰百勝美名傳;攻必克,守必堅,踏敵屍骨唱凱旋!”

伍仟裏

伍仟裏是電影中的主要人物,現在也是七連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軍隊中承上啓下的關鍵人物,接替哥哥伍佰裏成爲了七連連長,帶領還未成年的弟弟伍萬里從一個稚嫩的生瓜蛋子逐步蛻變成爲在戰場上勇於殺敵的戰士。

伍萬里

伍萬里的人物形象或許代表了很多軍隊當中的新生力量,他們加入部隊有各種各樣的夢想和理由。但是,都是從一個稚嫩的生瓜蛋子,經過在部隊的不斷磨鍊蛻變成爲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

而伍萬里的成長曆程也是軍隊的發展壯大的過程。

七連炮排排長——雷公

雷公我覺得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人物個性,看上去憨憨的,爲人很善良。

敵人空投了一枚標記彈,標記了我軍的位置。雷公爲了掩護戰友引開敵人,自己甘願當成活靶子,最後被彈片擊中而犧牲。

雷公的憨憨的樣子,有點像《西遊記》的土地公公,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沒有不知道的事情。用拇指計算出射程擊中敵人的火力基點,帶個耳朵的擴音裝置儼然便成爲了“順風耳”。

七連指導員——梅生

本打算退伍回家的指導員梅生,剛剛到家,看到戰爭打響的消息,便一無返顧地重新回到老部隊,與戰友一起上戰場殺敵。

作爲人父的他,參加這場戰役的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夠生長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

爲了大家,不惜捨棄小家,也是想要表達的感情基調。

四、寫在最後

問“誰是最可愛的人?”

“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因爲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4

昨晚與學生共同觀看了《長津湖》這部戰爭史詩般的影片,感觸頗深。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真實、客觀的再現了當年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戰爭史實。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這場出征對新中國來說是首次出境作戰,但卻並非是中國人第一次入朝作戰。縱觀中國歷史,能夠基本實現統一的朝代大都會在朝鮮半島打一仗,但這一次的出境作戰卻那麼地特殊,不論是毛澤東還是任何中國領導人事前大概都不會想到,新中國剛剛建立便要經受如此嚴峻的考驗。當時的我們的軍隊從未有出境作戰的經驗,更遑論需要面對的對手是以美國爲首的所謂“聯合國”軍,這幾乎意味着要同大半個世界進行戰鬥!即便如此,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是唱着“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出發了,雖然在當時人的眼中,這歌聲更帶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

71年轉瞬即逝,人們對朝鮮戰爭的瞭解也與日俱增。鬆骨峯戰鬥、上甘嶺戰役等等都因各種文學或影視作品而爲人所熟知,但論艱苦殘酷,論敵人之強大絲毫不在它們之下的長津湖之戰卻鮮爲人知。如今這個遺憾終於被《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戰長津湖》所彌補,它將71年前那場超越人類想象的殘酷戰役展現在了所有讀者的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長津湖發源於長津江,是朝鮮北部的人工蓄水湖。在這裏作戰的志願軍第九兵團是當時中國預備解放x的王牌部隊之一。這樣一支擁有超強戰鬥力的部隊,卻在戰役準備階段就遭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後勤混亂。從戰役準備階段,到入朝作戰都可以說極不充分。對此書中是這樣形容的,“在1950年這個朝鮮50年間氣溫最低的冬天,9兵團每個班十多人只有一兩牀棉被,夜間,戰士們將這一兩牀棉被攤在雪地上,十多個人擠在棉被上互相摟抱取暖以抵禦零下30攝氏度的酷寒,入朝第一天,就凍傷800人。”以至於在這個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天氣中,很多戰士還未投入戰鬥就被活活凍死。這樣的極限嚴寒對於他們的對手--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來說同樣印象深刻,書中引用的美軍士兵回憶錄形容道:“我們所到之處,冰天雪地,平均氣溫在零下20多華氏度。儘管有禦寒的大衣,可是仍然擋不住刺骨的寒風。直到今天,每當我回憶韓戰,總是想到那寒風刺骨的冬天。”但美軍畢竟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當志願軍連吃個土豆都必須用腋窩暖化之後一層層地硬啃之時,美軍卻可以在感恩節肆意地吃火雞大餐。這樣後勤上的巨大差距換了其他任何一支軍隊來恐怕都會絕望。

哲學家薩特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由此可知,信仰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和力量源泉。一旦懷抱信仰,相信未來,就會無所畏懼,創造奇蹟。因此,擁有堅強信仰的志願軍創造了在幾乎沒有補給、嚴格進行隱蔽僞裝的情況下,在極寒的嚴酷境地中,連續行軍10天、平均日行軍30公里的偉大奇蹟。只有這樣的軍隊,才能在後來更爲慘烈的戰鬥中讓世界震驚!

相對於志願軍,敵人軍隊的戰鬥力往往被誤認爲是現代化的科技和武器所帶來的,他們的自身的戰鬥力似乎不值一提,不過是一些少爺兵,怕死且膽小罷了。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戰鬥中,美軍與志願軍一樣,都有着不顧一切的決心,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他們陷入重圍卻並不慌亂,雖然在撤退卻井井有條。他們的殿後部隊盡職盡責的擋住了志願軍的追兵,摧毀了自己認爲重要的軍事物資,他們的開路部隊按照命令,對每一個陣地發起兇猛的衝鋒。在一條橋邊,志願軍捨生忘死兩次炸掉了這座橋,但都被美軍修好。但沒成想,神一般的志願軍敵後偵察兵第三次炸燬了這座橋,這次連橋基都沒給美國人留下。可美國空軍居然從日本調來8套每套重達1.1噸的車轍橋組件空投到美軍陣地,然後在懸崖上僅用兩天不到的時間就架設了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撤退部隊所有車輛的橋樑。記錄展示了這兩支軍隊的可敬可畏之處,一支部隊把人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另一支部隊則展現了工業暴力之美。這兩支軍隊用鋼鐵一般的意志和精神,在這酷寒的冬天,迸發了一場足以閃耀整個世界戰爭史的戰鬥。

實際上,對這場戰鬥而言,窮究戰爭的勝負已毫無必要,不論是志願軍在極端劣勢的條件下擊退美軍還是美軍陸戰1師進行了一場成功地“敦刻爾克大撤退”,這都已經成爲了過去,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雙方軍隊因爲堅定的信仰而表現出的鋼鐵般的意志。唯有堅定的信仰,才能撐起民族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