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科普知識

什麼是地震餘震

餘震是在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小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次主震發生以後,緊跟着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一般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下面是有關於地震餘震的相關介紹,歡迎閱讀了解。

什麼是地震餘震

發生原因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爲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

打一個形象的比方,餘震好比人說話的回聲,雖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地震強,但威力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餘震的出現是在大震之後,其能量雖不足爲患,但多次餘震也會造成災害的。

美國地質調查的KarenFelzer和加州大學的Emily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發生在南加州的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地震中餘震的數據之後得出了這一結論,他們的工作可能影響關於餘震發生的預測(來源:Nature441735)。

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累積。主震發生過後的一段時間跨度內,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爲餘震的二次震動。到目前爲止,科學家認爲餘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爲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餘震的這種機制。但Felzer和Brodsky認爲事實並非如此。

科研人員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間,發生在南加州的數千次主震震級在2~4級、餘震震級大於2的地震和主震震級在5~6級、餘震震級大於3級的地震精確數據。他們發現,在距離震中50km之外,餘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更確切地說,他們發現至震中距離與餘震次數約呈指數-1.35左右衰減。他們說這意味着一個平穩的量引發了整個運作過程,在50公里的距離中靜態壓力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因此“動態應力”是餘震的罪魁禍首。他們還指出,地震波在距離上的衰減遵循指數規律。

研究者說這個結果將對地震過後預測餘震的發生產生影響。Brodsky說:“我們研究餘震預測的一個關鍵點是,餘震發生可能性與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換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概率意義上預測在某點是否有餘震。”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爲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

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級地震,雖然專家稱這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破壞性不大。但是請注意,餘震的長短在於持續時間,是相對不間斷的,也就是說餘震是依發生時間順序,在次數和強度上都逐漸減弱。科學家稱,主震發生後的第二天,餘震數量大約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餘震數量則是第一天的1/10。唐山自1976年地震之後稍有餘震,但是間斷34年後再震,無論是從時間次數還是震級上都不符合餘震的定義。

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在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繫或有共同的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的總稱。

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爲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爲前震;主震後在同一震區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爲餘震。

序列分類

主震型

主震的震級高,很突出,主震釋放的能量佔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爲“主震餘震型”和前震主震餘震型”兩類;

震羣型

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

孤立型

其主要特點是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餘震。

類型差別

前震、主震、餘震是地核移動的表現形式(應力積累釋放除外),地震開始移動,岩漿就發生波動,推動地殼振動,稱爲前震;岩漿發生頂頭峯時產生的振動是主震,殘餘岩漿的波動,地核的復原間接的推動地殼振動是餘震,由於地核的復原比原先移動的動量大,故餘震比前震大。地震前後相當於岩石蠕動應變恢復過程。前震、主震、餘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現象,國外很多人把時間間隔不大、同一地點的地震分別列爲次數是不對的,沒有認識到地核移動的根本規律,也有的餘震間隔數天,這是地震時有一部分能量儲存在地殼下,積累多了就釋放出來,是地震時的應力釋放,和地球內部能量積累釋放產生的地震不是一個概念。

注意事項

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閃淳昌2008年5月15日做客強國論壇,談到了面對餘震應該注意的事項。

他說,首先我們要依靠先進的科學監測設備、加強監測監控。那麼對於受災的廣大羣衆或者在震區的廣大羣衆,在發生餘震的時候第一要冷靜、不要驚慌。

另外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位置要有所注意,你比如說你在房子裏,那麼就要重點的到哪去避災呢?就是跨度比較小或者是三角的房子裏就比較安全了。

還有一個知識就是美國救援專家跟我們提出來說,他說我們有些人一說地震就往桌子地下跑、牀底下跑,他說這個要特別引起重視,這不一定是正確的。他們做過多次實驗,就是把人體模特往桌子底下放,然後放在堅固的桌子和牀的旁邊,最後房子倒塌以後,在底下的全部壓碎了,而在旁邊的是完好的。就是說明在這樣一個擠壓的空間,往往建築給你留下了一個生存的空間,就是我們在房間裏要儘量的蹲下來,在牀和桌子的高度之下,但是不要爬進去,這樣可能會減少傷亡。

如果你正在街道上,應該避免高層建築,特別是一些玻璃幕牆,另外要避開高壓線路。

如果在山區一樣要避開陡崖,儘可能到空曠的地區去,在不同的地點應該採取不同避災的方式以減少傷亡。

標籤:餘震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