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科普知識

詩的朗誦技巧

詩的朗誦技巧1

想要把一首詩歌朗誦好,就需要正確的詩歌朗誦的技巧。要朗誦詩歌,就應對詩歌的種類、特點有個大概的瞭解。詩歌是用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來抒發感情和反映生活的。

詩的朗誦技巧

一、深知背景,明確目的。

朗誦詩歌前,應搞清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爲什麼要寫這首詩,瞭解了背景和目的後,會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內容,朗誦時有利於喚起自己的激情,從而很好的表達詩人的意志和胸懷。

二、運用想象,大膽設計

一首詩寫情、寫景、寫人、寫物,雖是各有特色,但都離不開形象,詩人往往在抒發感情時,用形象來表達自己要說的話。我們在進行詩歌朗誦時,要運用形象思維,以“詩情畫意”來豐富自己的想象,同時還要大膽的運用聯想進行設計。

三、節奏和諧,語言流暢。

節奏是語言的音樂性,及其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語音強弱、長短的現象,節奏的輕重緩急是隨着人的情緒起伏和環境的變遷而變化的,詩歌的節奏尤爲明顯。以古詩五言或七言絕句來說,如不掌握其節奏,朗誦後會給人以雜亂無章的感覺,要掌握好節奏,主要是處理好詩歌詞句的停頓及節拍。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詩的朗誦技巧2

散文詩的朗誦技巧一:確定基調

常見的散文詩多是富於理趣的,它常常能夠給人以啓迪,或引發某種情致。不過,即便是在這樣一種類別的文體裏面,依然會形成不同的朗誦基調。

如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其感情色彩是茫然憂傷的,朗誦起來低迴曲折。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說時間匆匆而逝卻又無法挽留,令人不禁掩面嘆息: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

應該說,這段文字也是富於哲理的,但卻沒有使用說明方式,而是以一種特殊的描述方式來表明的。因此採用一種較濃重的感情色彩進行朗誦是合適的。

散文詩的朗誦技巧二:交流定向

散文詩的語言平白如話。它不像古典詩詞那樣文風秀雅,講究平仄、韻律,須要在朗誦中細細品味深意;也不像現代自由體詩那樣情感濃烈,具有鋪排的氣勢。散文詩更接近口語,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受文體特徵的影響,朗誦散文詩時更需要具有對象感和交流感,而且交流的對象可以具體明確一些。比如散文詩《溫柔》中有這樣的句子:

溫柔,你體嘗過嗎?你給予過麼?

朗誦時可以面對一定的方向,甚至是具體的某個聽衆,與其做定向的交流,同時輔以手勢、體態和眼神的配合。將作品中的'“你”與現場聽衆中的“你”合而爲一,能增強朗誦的效果。

散文詩的朗誦技巧三:話由心生

話由心生,簡單來說就是把詩中的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進行朗誦。

把詩中的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不是要作文字上的改動,而是調動自己的思維,真正理解作品的內容,感受文中的情感並引發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處於運動的狀態;在這種處於運動狀態的情感的支配下,運用恰切的表達技巧把文字語言轉化爲有聲語言。

話由心生的關鍵是自己的思想感情要運動,不能只是理性地去理解,還要感性地去體味,只有當自己的思想感情波瀾起伏、奔涌運動起來時,作品中的話才真正成爲了自己心裏的話。

比如,劉增山的作品《秋實》中的一段:

秋天了,成熟的果實卻低下了頭,它不是在孤芳自賞,

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將跌落枝頭。它是在

想:我是怎樣成熟的呢?

在朗誦文中“我(果實)是怎樣成熟的呢”一句時,自己的思維真的要運動起來——不應直接得到思維的結果,而是要有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一定和實際過程的時長一樣,可以瞬間引發,瞬間結束。

散文詩的朗誦技巧四:尋求變化

散文詩文本上的語言平白如話,並不意味着變成有聲語言時要平淡無奇,相反,朗誦時應通過氣息的強弱控制、音色的明暗調製、音高的高低調整、音量的大小強弱、語句的疏密變化、語勢的承接呼應、節奏的對比控縱等等方式來尋求有聲語言表達樣態的變化。

這種變化既能夠將語意表達得更加明晰,將形象刻畫得更加生動,將作品創作得更加完整,同時又能吸引聽衆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興趣,以便產生更好的傳達效果。

標籤:朗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