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元宵節

【精品】元宵節的風俗作文四篇

元宵節1.08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元宵節的風俗作文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元宵節的風俗作文四篇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 篇1

昨天是元宵節,是春節最後一天。晚上,我一吃完晚飯,就迫不及待地拿着魔棒花燈,和媽媽一起到樓下玩。

到了樓下廣場,我向四周一看,已經有許多小朋友跟着大人出來玩了。他們也像我一樣,個個挑着花燈。那些花燈形態各異,有汽車花燈,有紙兔花燈,有啦啦棒花燈……其中有個小女孩可有趣了:頭上戴着一對“牛角”,她只要一按按鈕,那對“牛角”就亮了起來,還不停地唱着歌,十分引人注目。

我們走出大門,看到一羣人正圍着什麼東西,我們十分好奇,便湊了過去,一看,原來他們在買花炮。那些五顏六色花炮令人眼花繚亂。我買了一盒響炮和一捆手搖煙花,又到超市買了個打火機。我和媽媽來到花壇旁,點燃了一根手搖煙花。我拿着手搖煙花甩來甩去。它一會兒變成紅色,一會兒變成黃色,一會兒變成紫色,一會兒變成綠色,美麗極了。我想,這煙花應該叫變色煙花纔對。放了會兒手搖煙花,我又去放響炮,媽媽接着繼續放手搖煙花。我把響炮在擦紙上擦了一下,然後把它扔了出去。只聽“砰”一聲,響炮炸開了,我和媽媽都嚇了一跳。

快樂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回家時間到了,我戀戀不捨地跟媽媽回家了。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 篇2

吃元宵是元宵節的一個特點,也是元宵節的飲食風俗。

元宵俗名湯圓。傳說起源於春秋末期。唐代稱爲“面繭”、“圓不落泥”。宋代稱爲“圓子”、“糰子”。

元宵的種類很多,餡有多種多樣,有香、辣、甜、酸、鹹五種。其中甜餡有豆沙、芝麻、棗泥、百果、花生、杏仁、山楂等等;另有酸菜、肉丁、火腿丁、蝦米、豆乾、茼蒿等做餡的。做法有“包湯圓”、“搖元宵”兩種。熟食方法有煮、炸和蒸三種。每當元宵節來臨,各地都有元宵、湯圓食品,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吃元宵的目的是祈求家庭團圓,追求親情的凝聚力。元宵的作用,本爲節日食品,但是又爲敬神之物,後來又取其外形圓,而有“團團圓圓”之意。臺灣民謠曰:“吃了湯圓,好團圓。”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 篇3

今天是正月十四。今晚華燈初上,皓月當空,萬里無雲。

在馬路兩旁、人行道邊,甚至連路燈上都有一個個漂亮、秀氣得花燈。家家戶戶也都掛起啦紅燈籠。夜晚,那一盞盞花燈閃亮時,是多麼讓人愉快!

我和媽媽從市委往家走,最熱鬧得地方要數城建局和公安局門前啦。

城建局門前人山人海,交通都堵塞啦。各種各樣得花燈非常好看,有孔雀開屏燈、年年有餘燈、童男童女燈……最引人入勝得是一隻超級大得老虎,它得眼睛碩大,張開得嘴巴甚至可以讓我在裏面躺下睡一覺!大家紛紛在“老虎”前拍照留念。

公安局門前得燈也是車水馬龍,人們也是在門前拍照留念。最特別得是公安局門前得燈籠啦。各式燈籠大大小小,在大門得正上方有一個體形碩大得燈籠,裏面十幾個小燈泡,我就奇怪:這麼大得一個燈籠,燈泡不會掉下來嗎?困惑得我擡起頭打量着它。啊,我看到大燈籠裏還有一個小燈籠!噢,原來如此。

元宵節除啦看花燈就是猜燈謎啦。我家門前就有猜燈謎得地方,猜對一個還有獎品呢!

今天一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猜燈謎。我猜中啦好幾個,到啦兌獎處兌啦七道,結果全對啦!經詢問才知道獎品是圍裙和袖套,雖然不太滿意,但我還是抱着七套獎品開心地回家啦。

分配獎品啦!“奶奶家兩套、姥姥家兩套,大伯家一套……”忙得不亦樂乎。

元宵節得夜晚,我希望老師可以佈置一項特殊得作業——看月亮!因爲十五得晚上,大家都在急急忙忙地收拾開學要用得東西,哪有閒功夫看月亮呀!再說啦“十五有月亮十六圓”嘛!

祝大家元宵節開心、快樂!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 篇4

農曆一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一月爲元月,古人稱夜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一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爲漢文帝。因爲平息諸呂的日子是一月十五日,此後每年一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一月十五日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一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一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爲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糉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一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爲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