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七夕節

今年七夕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2.87W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那麼,今年七夕是幾月幾號?

今年七夕是幾月幾號?

今年七夕是幾月幾號?

據萬年曆可知,2016年七夕節是2016年8月9日,農曆七月初七,星期二。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的起源問題已經成爲學界爭論的焦點。七夕節何以形成、何時形成、在起源上與牽牛織女神話有無關聯,這是在考證七夕節起源時無法迴避的三個方面。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諸說並立。在辨析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關係時亦兼論二者各自起源,但學者們在七夕節起源問題上並未達成共識。就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神話的關係問題來看,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爲二者本無關係,在各自發展中於某一時間合而爲一;二是認爲二者是一非二,在起源上具相互衍生的關係。到底是牛郎織女的的傳說造就了七夕佳節,還是七夕佳節正好遇到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得以流傳至今呢?這就要從兩者出現在人們視野的時間先後來看了。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典籍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大東》:“?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二爲《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神女,不可求死。”這些記錄只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這幾句話描述了織女沒有織布,牽牛不拉車,顯然,此時描繪的織女星和牽牛星主要還是作爲帶有農耕文明和家庭手工業文明的象徵的兩個星宿出現,並沒有出現傳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關係和相關情節,這時的織女與牽牛並沒有產生男女關係。後來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牛郎織女纔開始有了隔河相望的`相思形象。到了東漢時期,演繹成織女七夕渡鵲橋的傳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橋,相傳七日橋首無故皆髡,因爲樑以渡織女故也。”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史記》裏也有記載:“四星在危面,匏瓜。牽牛爲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天官星佔日: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不與織女值者,陰陽不和。”到曹植的《洛神賦》裏,才確定了牛郎織女的夫妻關係。而作爲夫婦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大致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遷。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由此可見,對牛郎織女二星的歌詠,從週末經春秋戰國,再由漢初至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流傳數百年間,才提到七月七日相會。而那時候的七月七日已經是規模不小的歲時節日了。

七夕起源很早,剛開始時只是作爲一個節令。從歷史文獻來看,七夕節起源時間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與星象、物候密切相關。

據說七夕的節日在戰國時期可能就已經有了。據明代羅頎《物源》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但因作者與所載時間相隔太遠,恐不足信。關於七夕乞巧風俗最早的記載當數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文中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爲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中時,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愛連’。” 又載:“漢絲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於襟?。”這兩條記載都可以說明,西漢初宮中過七月七日的盛況,而漢代這些風俗活動中都不見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由此可見,七夕並非是牛郎織女傳說所衍生出來的歲時節日。

標籤:幾號 七夕 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