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隨筆

清明節1.76W

在學習和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的隨筆

清明節的隨筆1

記得有位畫家朋友曾跟我提起,他說二十四節氣中最堪入畫的當數“清明”了。我很贊同他的說法,其實,清明本身就是一幅淋漓的水墨,亦濃亦淡,或在眼前展現,或在心底流連。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每到清明時分,杏花帶雨而開,梨花伴露而眠,垂柳隨風而舞,浮萍逐波而行……駐足在春天的曠野,映入眼簾的是長河落日,是羣山盡染,是野渡橫舟,是炊煙裊裊,伴着純樸的雞鳴、犬吠和牛哞,還有那麥苗拔節的聲音……那種美是質樸的美,原始的美,自然的美,美中還透着一股子靈性,承載着心靈的歸宿,承載着歲月的研磨。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清明是淡雅的,淅淅瀝瀝的小雨洗去了塵世的鉛華,它不需要多少濃豔色彩,一個牧童、一個酒家,甚至只要一抹輕煙或幾筆墨柳便可勾勒出它的輪廓。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油畫畫的是眼中的畫,水墨畫的卻是心中的畫,心的靈動就是水墨,虛實在心,濃淡在情。濃,源自糾結;淡,出於釋懷。“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亦是濃釅的,有時也需要濃墨重彩,因爲清明節還是一個祭祀祖先、掃墓懷古的節日。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清明雨打溼了衣服,清明雨打溼了腳步。撐一把小傘,踏上了小路,默默地走向你的住處,野花綴滿那座土丘,多麼美麗又寂寞的小屋……”一首《清明雨》,又何嘗不是一幅經典的水墨?它打溼過我的臉,也打溼過我的心,讓我在那悽美的旋律中獨自燃起一炷心香,默默懷念那些已逝去卻永遠刻在風中的名字,有我們的先烈,有我們的親人,也有我們的故友。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淡,到了極致;濃,也到了極致。當你的思緒如行雲流水般涌現,自己的心田就是一張宣紙,每個人都能揮灑出自己的情感,你可以寄託哀思,也可以訴說離愁。

清明節的隨筆2

清明時節,灰暗的天空佈滿愁雲,濛濛的細雨似蒼天哭泣的淚水,肆無忌憚地散落在幽深的油茶林裏,淚光閃閃的樹葉在陰冷的微風中顫抖着;墳前,那一堆堆青草,一叢叢野花淚眼婆娑;如血的杜鵑花,也在風雨中哽咽着,那哭紅了雙眼的片片落紅,倦縮在草叢裏低聲哀嘆。

佇立於母親墳前,心潮起伏,淚如泉湧,往事一幕又一幕地在眼前浮現……

村前,那條彎彎的小河,正在悄悄地流淌,年年歲歲、朝朝暮暮,就像我心底裏最深切的懷念。暮色裏,我看見母親揹着魚簍在河邊撿田螺,捉小魚;那凍得通紅的雙腳,那單簿的背影,曾無數次闖進我的夢裏,醒來時,淚水早已打溼了我頭下的枕巾。

屋後,那連綿的羣山,黃了又綠,綠了又黃,山風吹來,煙波渺渺,正在訴說着母親勤勞的一生。晨霧中,我看見母親提着籃子在林子裏採蘑菇、扯小筍;那鮮美的蘑菇湯、那香脆的臘肉炒筍子,至今還在我的眼前飄香。如今,大酒店、小餐館多如牛毛,但我再也嘗不到那種帶有濃濃母愛的美味佳餚。

徘徊在芳草青青的田間地頭、聞着泥土的淡淡清香,我似乎看見母親拖着瘦少的身軀,在烈日下在寒風中辛勤勞作;那憔悴的面容,那長滿老繭的雙手,永遠地烙進了我的心裏,伴我走過了生命裏每一個春秋夏冬。

走進破舊的老屋,撫摸着沾滿灰塵的竈臺,我彷彿看見母親正站在竈臺旁燒火、做飯;凝視笨重的石磨,回味着逝去的童年,我彷彿看見母親正在吃力地磨着豆花。那陳舊的扁擔,那鏽跡斑斑的鋤頭,那熟悉的風車…無不記載着母親一生的艱辛。

日落西山、倦鳥歸林,滿頭白髮的老母親,坐在門前的竹椅上,癡癡地眺望着村口那條唯一通往外面的小路,盼望着她的女兒早點回家;十五年過去了,母親眼角映着的牽掛,那思兒的點點淚花,依然在我的心頭縈繞……

雨還在浙浙瀝瀝的下過不停,猶如我傷痛的淚水在心中流淌。強忍心中的悲痛,擦乾臉上的淚水,懷着一顆虔誠、感恩的心,跪在母親墳前,燒上幾摞紙錢,點燃幾根香燭,表達女兒對母親深深的思念;鏟上一堆新土,插上幾支鮮花,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願:天國裏的母親好好安息吧!

清明節的隨筆3

“節近清明,一池春綠蛙催雨。”如果撇開上墳祭祖的習俗不講,清明節是一個飽含詩意的節日。《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藤蔓綠了柵欄,四溢的芬芳瀰漫空中,令人心曠神怡。

北宋有《清明上河圖》傳世,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其實,清明不僅是一幅民俗畫,更是一幅山水畫。在一個人的不同時期,清明節的色彩是不同的,從年少時的色彩斑斕,逐漸變色,變得有些灰暗,從暖色調轉變成了冷色調。當人到中年,有的親人會不幸離自己而去。因而當清明臨近,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便越來越深,就像清明的雨總如約而至,那麼冰冷那麼潮溼。

年少時,成長在親人的關心、愛護之下,衣食無憂,對世界的認識都停留在美好的層面。那時的清明草兒很青,花兒很香,天空很藍,雲淡風輕。大人手裏的紙錢、祭品,墳前升起的縷縷青煙,在自己這裏沒有絲毫哀傷的意味,那時候的自己不諳世事。少不更事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爲你不知道的真相永遠不會傷害你,不會讓你心痛。

生命的年輪在原本空白的認知上打上了印記,漸漸地,知道什麼是醜、什麼是美,什麼是錯,什麼是對。當歲月的滄桑撕破了懵懂的外衣,痛覺神經開始甦醒。在人生的道路上,辣苦甜酸輪番向自己襲來,全然不管你是否已經準備好。看着自己從小長大的親人會老去,再後來有的親人會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任憑眼淚在你的臉頰肆虐。當人沉溺於悲傷而無法自拔時,看什麼都是灰色的,一切事物的色彩都被剝離,這個時期的清明節自然是灰色的。

而當人從稚嫩走向成熟,看世界的眼光才趨於平衡和真實。他會看到清明時節的爛漫,也會體味清明時追憶往事的痛楚。他用誠摯的心去準備祭品,到先人墳前掃墓,遙寄哀思。清明的雨營造出了恰當的哀思氛圍,爲煙雨清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年齡段的清明是青色的,是景物的綠色和心情的藍色調和之後的色彩。

其實,清明應該是屬於暖色系的,因爲清明是個飽蘸親情的節氣,是提醒人們不要數典忘祖的節,一個“情”字便可詮釋清明的真諦!

清明節的隨筆4

又是一年清明時,起風。思緒隨着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只是在這懷念的季節裏,想起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於是,淡淡的哀愁隨着清波盪開,盪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瞧,飄飄灑灑,悽悽冷冷,絲絲細雨,溼潤心頭,也喚醒我。滴滴答答,似乎很雜亂,又似乎很有律動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輕輕地走在這林間路上,享受着這難得的安靜。低頭沉思,想起那個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樣,沉醉於這清明雨之中。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細雨紛紛,讓人感受到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於是,他寫下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裏,我理所當然地想起已故的親人。他們走,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但卻免不多愁善感幾回。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杜牧或許與我同樣的心情。看那春雨溼衫,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又平添一層愁緒。於是,他寫下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覺,我的愁緒彷彿收斂回來。人生自古誰無死,何必傷感離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許明白人世間分分離離,故寫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絕句。行人也不願繼續哀愁下去,或許想散散心頭愁緒,於是借問酒家何處,而遙指杏花村卻令所有人豁然開朗。或許人生總有那麼一些死結,需要別人幫我們解開,而杜牧這句,寫得實在深得人心,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

喜歡,很是喜歡。喜歡寫這首詩的高明的詩人,寫得自如之極,興味隱躍,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喜歡清明,那種感覺,很是輕鬆很是愜意。楊柳拂過心頭,悄悄地盪開那顆憂愁的心……

清明節的隨筆5

清明節的時候,古人有掃墓、踏青、插柳等習俗,還有放風箏、盪鞦韆等活動。朝廷還往往在清明這一天賜給近臣“新火”。這是因爲寒食禁火,到清明節重新起火的緣故。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唐時,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賜近臣戚里,本朝因之。”說的是,清明的時候,鑽榆木柳木的“火種”來賜給大臣。所以,唐代詩人韋莊在《長安清明》詩裏對唐代的清明習俗描述道:“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在清明的習俗中,都牽涉到插柳的活動。插柳,也稱“戴柳”,就是把柳枝攀折下來插在屋檐下或門窗上,或者是把柳枝插在頭上、鬢上,或者編個柳葉圈戴頭上。民間有“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和“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等俗語。

那麼,清明節爲什麼要插柳呢?這還得從寒食節說起。據說,寒食那天,介子推和老母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等到了第二年,晉文公和羣臣去祭奠介子推,卻見柳樹上柳枝飄拂,柳芽萌出。晉文公就編了一個柳條圈戴在頭上,因此演變成民間年年插柳的習俗。

有傳說認爲,插柳的習俗是緣於歌妓對北宋詞人柳永的悼念。柳永風流倜儻,與歌妓們交情深厚,爲她們寫了許多詞。他死後,歌妓們每逢清明相約去他墓前致祭,又折路邊楊柳插在頭上以示悼念,逐漸成爲習俗。但是插柳的風俗應早於宋代,這也只是文人的逸聞罷了。

有人認爲清明插柳是因爲柳樹生命力強,寓意長壽、祛邪。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古人認爲柳樹還是“擊鬼的利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這似乎又和掃墓有關了。活人去掃死人墓,又怕鬼魅附身,於是折柳抵擋一陣。爲大家熟識的觀音菩薩就是用柳枝揮灑甘露爲人間祛邪消災的。

清明節的隨筆6

青春的芽苞雖是短暫,在那憂傷的清明節前,凋謝枝頭,令人嘆惋,可是啊,春天的凋零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涅槃,更高層次的再生喲!

和着清風晾曬,脫其嫩稚,伴着炊煙殺青,斂其豐腴。拾一堆山竹,再添一把松針,燃起篝火烘焙,煙溫香暖中出落成纖纖美人,婷婷玉立,含而默默,始爲上品中之佳品!佳品中之絕品也!在春後的時節,燒一壺清泉,把她沖泡,未見其形已聞其香!

暗香氤氳,嫋嫋娜娜。看其形,觀其姿,嘆其舞,驚其顏,儀態萬千,風情萬種!鮮活一波春水,清綠一片心空!啜一口清甜,聞一絲香遠!

清明節的隨筆7

清明節那一天,我們一家人包括周邊的親戚都去奧林匹克吃飯,結果忘記了要不要上管樂叫上了妹妹,我們準備出發了。

來到奧林匹克,妹妹踏着她的小腿走上了舞臺,在那裏蹦蹦跳跳,看到我們一個個追着她跑,玩的更是不亦樂乎,最後,她還是服服帖帖的跟着我們吃飯了,結果到了吃飯的時候,她又開始鬧了,想爬上飯桌玩,在我們的合力阻止下,她,終於停下了鬧騰,安安靜靜的吃飯。

我們一家人坐在飯桌上有說有笑,吃着美味的飯,開開心心的,連別人都羨慕的看着我們。

吃飯的時候,我使勁往碗裏挑吃的,顧不上吃,碗裏的東西已經滿滿的,我纔開始吃。

身旁的奶奶見我有些吃的夾不了,起身幫我一個一個夾,就這樣,我的碗又滿了,歐耶!

直到吃飽,自己碗裏還有半碗飯,看着這半碗飯,感覺實在吃不下了,就直接拋棄了,就跟妹妹開始玩。

妹妹一會兒往臺中心跑,一會兒往邊上走,看的我都心慌慌的,害怕妹妹隨時隨地會摔下來,所以,我做了個明智的做法,拉上大妹一起看着!不過,大妹來幫忙,我基本上沒啥作用了,就在那默默的看着她們兩個在那裏嗨皮,自己又回到坐位上。

回家時,妹妹還是不肯走了,直接賴在那裏了,我想想也是醉了,抱她哭!不抱又回不了家!大家都對妹妹軟聲軟氣的說:君君,回家了,不然我走了。妹妹跟沒聽到似的(雖然她可能聽不懂),自顧自在那裏玩。我二話不說抱起她走人!結果她以爲我在和她玩,使勁推我,臉上掛滿了花晚上,約了妹妹去打籃球,結果打了一會便沒興趣了。

清明節的隨筆8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清明節的隨筆9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此時的清明雖沒有春雨紛紛,但空氣中瀰漫着的灰色調顯得感傷濃重,花兒似乎也憂憂黯然。

今天的小樹林比往常安靜了許多,我和刑姐照常一起練習太極步伐。暖暖的空氣流動着,此時還有一種異樣的聲音蒼涼傳來:“由悲痛的凝噎,變成沉悶的哭泣”。我發現這悲愴是一個男人的眼淚:他說他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妻子就在幾天前,離他而去,在這花開的季節,卻像落花一樣消逝了,從此天上人間兩相隔。不思量,自難忘,田間孤墳話淒涼……思妻心重,忍不住失聲痛哭。寂寞石凳,孤苦仃影。我不由得感嘆清明美麗的悲傷:人間四月繁花萬種,芳菲濃;陽光明媚滿面春風。也是思念親人悲切時,離愁別緒亦悠悠。滴滴淚水的哭訴,讓我感覺歲月無情,人生無常又無奈,時光如梭,歲月輪迴有始有終;在世人生,一秋草木,最終迴歸自然成泥做塵。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勸慰似乎顯得蒼白無力,徒增傷悲……只希望請春風把溫暖帶給他,散盡悲傷,放眼春光無限,珍惜以後的生活。

我們離開小樹林,刑姐,我、老師默默無語的走在返回的小路上,樹蔭下,地面草叢,星星點點無數朵藍色的花兒突然晃動着我的眼睛,我驚喜地說:好多漂亮的小花!刑姐說:滿天星;老師說:滿天的星星都跑到這裏來了……呵呵、是啊!真好,你看它們眨着清亮的小眼睛,露着迷人的微笑,和着春風舞動,溫婉雅緻。有時的美好不是在遙遠的前方等待,而是就在我們的腳下,只不過腳步匆忙錯過而已。這小花兒多麼神奇,就這麼一小點兒,集聚一起載歌載舞,驚現清明。原來是她輕柔地告訴我們:清明雖是哀思親人的季節,卻也是美好的季節……請珍惜沾滿雨露的青春年華。

清明節的隨筆10

清明時節,行走在祭奠親人的路上,假如能遇到杜牧的那場雨,穿過歲月的風塵,穿過塵世的燈紅酒綠,飄灑在紙灰飛揚的嫋嫋青煙裏,吟唱着淡淡憂傷,溼潤着深深思念,再好不過了。

其時,春暖大地,沉睡的萬物漸次復甦,一切都是那麼嬌嫩、脆弱。百草漸次轉綠,楊柳的新芽,嫩黃如雛鳥的喙。陽光也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照在身上,柔柔暖暖的,沒有一點兒跋扈氣。世界嬌小脆弱得讓人情不自禁地去疼惜。曾經朝夕相處的親人,如今在另一個遙遠虛空的地方,再也觸碰不到,壓抑在心頭的潮溼和憂傷,愈來愈重,愈來愈濃,只有藉助清明的微雨,才能緩慢悠長地釋放出來。

清明的雨,細細綿綿,如煙,似霧,與自然界的新綠落紅,塵世衆生的淡淡哀愁,交融成一幅意境迷離的黑白寫意畫。清明雨,中國的雨,從古下到今。除了千古傳頌的杜牧《清明》一詩,歷代詩詞中,都不乏清明雨的身影。晚唐韓偓(wò)的《殘花》:“黃昏月下惆悵白,清明雨後寥梢紅。”溫庭筠《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南唐馮延巳《蝶戀花》:“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宋代蔡伸《菩薩蠻》:“杏花零落清明雨。”趙令畤《蝶戀花》:“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清代戲曲家洪昇的《長生殿》第三十九出《私祭》中的《鎖南枝》:“你看鶯亂飛,草正芳,恰好應清明雨飄蕩。”

清明,一詞千鈞!它連接生死,牽手陰陽。我們在煙雨濛濛中走向墓地陵園,走近長眠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而遠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希望現在的我們,可以笑對生活!我們不哭,但來場清明雨吧,讓鋪天蓋地、連天接地的雨,將我們心底悠長的追思和懷念,傾訴給遠在天堂的親人。

清明,楊柳淡如煙,細雨淡如煙,活着的親人對逝者的追思和懷念,也如煙霧般,綿綿長長地淡遠無邊……

清明節的隨筆11

清明節,是世人悼念已逝的親朋好友于尊重之人的節日,其中掃墓是清明節鮮明的代表性活動,但是隨着一個個清明節的到來又流去,其節日的代表性活動也露出了種種醜陋的一面,不得不令人爲之思考。

革命先烈之墓誰人真誠來掃?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爲什麼大地常春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這是紅歌《英雄讚歌》裏邊的一段歌詞,正如歌曲所表達的意思,我們國家如今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裕都離不開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所打下的堅實基礎。可是,在清明節的到來,世人有幾位真心到不是親人而勝似親人的烈士陵園爲先烈去掃墓?不錯,如今清明地是有許多單位或機關集體組織到烈士陵園掃墓,可是對於這些組織的集體掃墓,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什麼?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他們掃墓時手中高舉的橫幅:某某學校、某某機關之類等等;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他們掃墓時手中高舉的相機,然後第二天在電視或報紙上看到‘某某單位機關於清明節集體到某某烈士陵園掃墓’之類的新聞。倘若這些團體在烈士陵園好好掃墓在如此這般也罷,而我所看到他們掃墓時的嚴肅和認真只有旁人照相取材時的僅有,而過後則恢復了原有的輕鬆,一路談笑風生,如此行爲豈不做作?先烈的英魂豈容這般褻瀆?清明節你們掃墓如此這般,那麼平日呢?平日裏你們會想起到烈士陵園掃墓嗎?清明節,如今到底還能有多少人真誠到烈士陵園掃墓?

清明節掃墓的鋪張浪費攀比之風

記得以前清明節爲祖先掃墓,燒點紙錢然後在虔誠祭拜一翻即可,可是如今放眼祭品市場,紙錢、紙人、紙房、紙車等等之些,祭品多的可謂是眼花繚亂,而這些祭品也是價格不菲,我曾問過一位老人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老人毫不猶豫的說:沒什麼用,掃墓只要是真心祭拜就行。既然沒什麼用,怎麼還有那麼多人大方的買這些祭品呢?其中原因不外乎面子工程,只要自己朋友爲祖先掃墓時買這些東西當祭品燒給祖先,自己不這樣做,豈不就顯的很沒面子?於是,我比你、你比他,慢慢的就形成一股攀比之風,而要搭上這股攀比之風就需要花費很多不應該花費的金錢,其實清明節掃墓我們祭拜祖先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就行,當然,燒些紙錢也未嘗不可,但是虛榮攀比而造成的鋪張浪費實在不可,這樣你們這些子女把祖先當作什麼了?是尊敬的祖先?還是互相攀比滿足虛榮心的工具?!

清明節假期掃墓變爲出外遊玩現象

早在零七年國家已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些傳統節日定爲法定節日,併爲之設了假期,目的是爲了讓人民對這些傳統節日引起重視,可是當人們生活質量的漸而提高,遊玩享樂成爲人們的‘第二生活’,如今國家安排祭拜先祖的清明假期也被人們當作休閒娛樂之日,一年有很多天很多節日可以用來出外遊玩,爲什麼要利用具有如此意義的清明節呢?難道清明節沒有人值得自己爲之掃墓嗎?

清明日,掃墓時;爲祖先,爲先烈。鋪長浪費攀比不可取,認真虔誠用心就足矣;出外遊玩莫爲之,只因清明的意義。逝去故人在哪裏?你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窩裏。

清明節的隨筆12

今天是四月四日,學校放清明節假。我回到家鄉和親人們一起過清明節。

早上的時候,媽媽和奶奶早早就起牀,要做許多的事情,到市場買菜、肉,其中有蔥、荷蘭豆、豬腸子、豆腐、豬肉、豬肚。媽媽買完各種東西后,就回家當場和爸爸一起殺雞、炒菜、買鞭炮……做清明掃墓前的準備。媽媽叮囑我們說:飯後不要亂跑,上午準備出發去掃墓。

媽媽、爸爸、奶奶、二伯、二伯母等一直在做準備工作,從早上忙到中午。差不多11點的時候,我們帶着汽水和啤酒,還有雞鴨、米、水果、鞭炮等供品,帶着裝滿黃草紙,冥幣等祭祀品的麻袋就出發。哥哥是負責扛所有的汽水和啤酒,雖然很重但卻堅持扛到目的地,因爲媽媽相信他的實力。相對來說,我拿的東西是很輕的,但責任重大:一不心可能引起大爆炸,我拿的是鞭炮。

我們走很長的一段路,終於到達目的地,哥哥累的氣喘吁吁,而我也累的心臟怦怦直跳。我和哥哥最先到達墓地,後面的一羣慢慢纔跟上來。

二伯一上來就二話不說,拿起鋤頭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後的野草和爛泥清理起來,清理乾淨後,就叫爸爸到附近的泥地裏,拿起鋤頭挖幾塊大的泥塊。我、哥哥還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塊。我們把石塊搬到墓前,接着大家把帶來的紙錢統統交給二伯,二伯把疊得整整齊齊的紙錢分別放在石碑的東西南北方向,用石頭壓着。此後,奶奶把盛兩碗乾飯用兩雙筷子插在飯的中央,再在墓碑前擺上各種供品。然後奶奶就拿出一麻袋的黃紙和冥錢,讓我們分別把它們搓得均勻。哥哥搓得最搞笑,他使盡力氣地搓,像打沙包一樣用力地打着,使冥錢都均勻散開而他的拳頭的皮搓破。紙錢搓好以後,表哥就把火點着,點燃香燭,紙錢一疊一疊地燒,在燒紙錢的過程中,由於風勢很大,使得周圍的乾草燃起來,我們趕緊拿起樹枝撲打火焰,撲滅火焰後,又鋤一條防火隔離帶。接着把還沒有燒完的.紙錢再燒起來。這時候,天上下起雨,表哥說:“糟糕,下雨。“姑和媽媽卻不慌張,她們異口同聲地說:“下錢羅,下錢羅,祖宗在保佑我們今年賺大錢!”。幾位表哥們點燃“浪漫禮花”,隨着“呼--啪啪啪”響三聲,那禮炮就像離弓的箭一樣,在空中跳舞幾圈後爆炸,顯得絢麗多彩。雨此時也停,天空又出現太陽。

我們全體成員在鋪氈子的墓碑前齊齊地跪下來,隨着二伯的叫聲又跪又拜,我們在默默祝願祖宗在九泉下安息,祈禱祖宗保佑我們下一代興旺發達。

最後,我們打開帶來的東西,午飯就在墓前吃,含義是邀請祖宗和我們一起吃飯。我覺得這頓飯很好吃,也覺得清明節掃墓是一件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情。

清明節的隨筆13

今天是乙未年的清明節,又到祭奠先祖的時候了。因爲一些年來經常在外“打工”,以及其它原因,已有七、八年的清明節沒有回老家祭奠先祖了。今年早已做好了清明節無論如何也要回去的計劃,但因這幾天一直陰雨不斷,再加上一些特殊原因,只得放棄清明節的回家祭祖計劃。

之前的一些清明節,當沒有回老家的時候,我往往會在駐地附近找個高昂之處,面對家鄉的方向跪拜,再把幾張冥錢,連同寫的幾句寄託哀思的文字一起點燃,了結思親念祖的殷殷心事……如在福建、在陝北等地時,我都是這樣辦的。在渭南家中時,我多是上到渭南南塬之頂,站在塬邊的最高、最佳處,面對家鄉方向,跪拜在地,並點燃寫着哀思的文字紙張。

放棄了回家祭祖的計劃,那就按常規去渭南南塬吧。但天公不作美,雨不停地下了幾天。你看,前天和昨天,一會兒小雨,一會兒中雨,斷斷續續地下着,昨晚雨也沒有停歇。

今天早晨,我五點鐘就起牀了,電腦上顯示的天氣預報是“小雨”,我再拉開窗簾一看,天色陰沉沉的,樓下的地面溼漉漉的,窗口上方的遮雨篷不時地響着“嘀嗒—嘀嗒—”的聲音,空中好像還零零星星地飄着細細的雨絲。這樣的天氣,上渭南南塬的打算恐怕又得“泡湯”了。如果上不了南塬,那就站在我的北屋窗前,面對家鄉所在的方向祭奠吧。

不到七點鐘我開始準備早飯,邊做着早飯,沒有想到天色竟然慢慢地明亮起來。吃了早飯,到了八點半的時候,陰雲退去了不少,一時半會不會有雨來臨了。由於天還陰着,爲了以防萬一,我就拿起了一把雨傘,向着南塬的方向走去,準備仍按原計劃上渭南南塬祭奠先祖。

由於剛剛雨停,上塬路上有不少小的水坑,好在塬下的路面上鋪有碎石,並不泥濘;塬坡的路面上雖然很溼,但因坡面較陡,且黃土層透水性較好、雨水下滲很快,所以路面並不滑腳。九點多鐘,我就上到了塬頂。

雨後塬面上的樹木、小麥、油菜和草葉上都掛滿了水珠,我在附近走了一會兒,鞋子和褲腿也被水打溼了。

今天早晨聽陝西廣播電臺預告說,今天九點半要在黃帝陵舉行公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盛大典禮,我一看手錶,恰恰也到了九點半,於是也對着黃帝陵所在的西北方向,在心中祭拜祭拜我們的始祖黃帝……

我爲了響應文明祭祖的倡議,這次就免了點燃冥錢等的過往做法,只是虔誠地跪了下來,口中叨唸着一個個的親人。我先後叫着我最親最愛和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親、母親、三舅、三妗子,說着對他們的思念之語,遙寄我的思念。我雖然盡力控制,不讓自己太過悲傷,但還是難以控制發自內心的感情勃發,仍遮不住眼角的淚花……我想着我那善良、好學的祖父,我那善良、樂觀的外祖父,我那善良、疼愛我的祖母,我那坎坷一生的父親,我那善良、勤勞、任勞任怨、苦病的母親,我那善良、勤勞、對我有無限恩情的三舅三妗子,我是多麼的感謝你們、思念你們呀!我沒有去擦拭這些飽含着親情、悲情的淚水,任它肆意地在我的兩頰流淌……我的親人吶,你的孫子、外孫、兒子、外甥在向你們磕頭了。我沒有向你們盡多少孝心,你們卻已分別離世六十年、五十年、二十二年、十六年、十四年和十三年了,我有愧呀!如果你們有人還在世的話,我一定要讓你們來分享我的快樂,也讓你們及時來解解我的煩心事……

太陽已經半遮半掩地露了出來,我站起身來,向着北北西方向的家鄉瞭望。我的眼光掠過塬邊的樹木,看着塬下渭南城區那一棟棟的高樓大廈,看着遠處那一條條飄動着的灰色雲朵,憶着我的鄉情、鄉愁,念着我的親人、親情,想着七旬過六的我的過往、現今和未來……

清明節的隨筆14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時故鄉已是萬物復甦,麥子吐穗,柳樹吐芽,草長鶯飛,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面對此情此景,我總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也時常回憶起兒時的清明節……

兒時的清明節習俗豐富多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期間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也有踏青遊玩的爽朗歡笑聲,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富有特色讓人難忘的節日。

在故鄉,清明節當天每家每戶都有在大門兩側插柳枝的習俗,聽娘講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爲了辟邪,讓家家戶戶圖個吉慶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們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因爲家裏安排採摘柳枝的任務,通常是由我與哥哥去完成的。柳樹長在離家不遠的西灣邊,下午放學後,我們便急匆匆地放下書包,如同放飛的小鳥蹦蹦跳跳,唱着不知名的歌兒來到了目的地。望着一排排舒展着嫩綠色枝條的楊柳,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蕩去,像一羣身着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啓發,讓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在哥哥的慫恿下,我如同靈巧的猴子,不出三下兩下,便一溜煙竄到了柳樹杈上,開始攀折柳枝,不一會便夠了滿滿一抱,哥哥負責帶回家中,由母親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門兩側。此時,我依舊鑽在樹杈上去攀折柳枝,開始了我下一項做哨子的遊戲。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能夠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壯的樹枝,最好透着青色,沒有一點疤痕,是柳樹中長得最旺盛的枝條。因爲只有這樣的柳枝,做出來的哨子,聲音纔會響亮耐久。當我看中一根柳枝後,迅速攀爬過去,將枝條握在手中輕輕折斷後,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扭動柳枝皮,讓皮和幹脫節後,然後從大頭往下慢慢抽下……此時假若用嘴輕輕地吸一下潔白的枝幹,有一種青青的、甜甜的、略帶點苦澀的滋味。我從柳樹上下來以後,把柳皮用刀子割齊,稍微一壓,這樣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裏,嗚嗚的吹着,走在大街上,被圍觀的人注視着,那份愜意,那份舒心,如同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一樣,真是幸福極了!

清明節吃雞蛋是我們那兒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習俗,就如同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兒時,清明節早上的飯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爲母親要給我們煮雞蛋吃了,這對於一年裏難得吃上一次雞蛋的我們來說,似乎從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開始期盼這一天了。清明這天,母親起個大早,把家中積攢多日老母雞下的雞蛋,從罈子裏小心翼翼的拿出來,用清水洗乾淨,放在鍋裏給我們煮着吃。此時,我與姐姐哥哥趕緊從被窩裏爬起來,圍攏着母親……當藍色的火苗舔着鍋底,鍋內的水早已沸騰,雞蛋散發出的香氣也隨處四溢。此時我們的口水幾乎就要流出來了……這不,雞蛋剛一出鍋,我們便每人一個拿在手裏,不停地上下翻動着,還沒等到雞蛋完全冷涼,便搶先在桌子上磕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早飯後,我留一隻感覺皮特別硬的雞蛋,用大紅紙把雞蛋皮染紅,便拿着出去,在人羣中開始炫耀,找同伴們開始參加碰雞蛋的遊戲。當然碰蛋也是有學問的,因爲蛋的兩頭硬,特別是最尖的那頭最硬,中間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頭來碰,再說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動出擊,這樣纔會把對方的蛋碰碎機率就大。勝利者,當然會得意洋洋,失敗者,臉上面帶沮喪,只能無奈的把碰破的雞蛋由自己解決掉了……勝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對手來“決鬥”。當然,我也碰上過不厚道的小夥伴,他用家中的鵝蛋來碰我的雞蛋,當然鵝蛋一定會勝出;還有慌亂中,故意用食指骨節碰雞蛋的,當然是雞蛋要破了。但“伎倆”被識破後,都是一致被譴責的。譴責歸譴責,事情過後,我們依然還是好朋友。事後,我也曾帶着疑問和困惑多次跟問母親,詢問清明節吃雞蛋、撞雞蛋的意義,母親告訴我,這不僅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其中還寄寓着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不解的搖了搖頭……

清明是寄託哀思之日,是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對先祖的追思之時。在我們農村,掃墓的習俗都是趕在清明的前一天進行。小時候我依稀記得,父親總愛帶上我去上墳的場景。在母親的囑託下,我第一次極不情願的尾隨在父親身後,帶上祭品,慢騰騰地來到了兩個土丘面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從遠處看樣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問。此時我靜靜地注視着父親,看着他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乾淨以後,用鐵杴漫上新土並逐一拍實,接着用磚塊壓好墳頭紙。並將帶來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專注地點燃了香火……伴隨着燃燒的黃表紙,和升起的嫋嫋煙霧,父親嘴裏不知在小聲嘀咕着些什麼。但見他表情嚴肅,氣氛凝重……看着父親一本正經的動作,不懂事的我總覺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爲什麼,父親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也跟着蹲下,並對着土包磕了兩個響頭,“爲什麼呀?”我當然不樂意,再說“這是什麼東西呀,又爲什麼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問。只見父親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輕輕地對我說道:“星兒,這兩個小土包裏埋着你的爺爺和奶奶,他們爲了咱們家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我心裏頓時覺得非常難過。卻始終不明白爺爺奶奶去世後爲什麼會埋在這裏呢?年幼的我,彷彿什麼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後,我還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學着父親的姿勢對着墳墓拜了兩下。因爲我從父親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他的心裏非常難過,我這樣做的目的或許是對父親最大的安慰吧!

記得上國小時,每年清明節學校會經常組織去烈士墓祭掃,這對我們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以班爲單位,列隊從學校出發。班長打着少先隊旗在前面帶路,我們則雄赳赳氣昂昂在後面跟着,大家一路高歌唱着《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隊歌,此時路兩邊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開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們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歡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爲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軀,歡快的是我們走出校園可以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期間向烈士墓獻的花圈,是我們頭幾天用買來的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的,花以白色爲主調,間隔置以黃色和藍色的花,花的形狀有菊花、玫瑰花和細條葉狀花,這些做法至今我還記得清楚楚。每次祭掃活動都有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蹟及老師對我們的鼓勵,接着是我們學生的宣誓儀式,每隻高舉過頭頂的小手下是挺得筆直的胸膛,每顆小小的心靈滿懷着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紅色接班人”,堅定了我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清明節期間,盪鞦韆也是我們那裏的習俗之一。作爲大人和小孩都能娛樂的活動,鞦韆受到人們的喜愛。我清楚記得村裏的鞦韆高七米左右,大人們可以站在踏板上蕩,也可以坐着蕩,單人蕩也可,雙人蕩也可以。對此我們只有用羨慕的眼光,看着他們站在鞦韆上,腿一曲一直前後擺動,衣服隨之舞動就像蝴蝶紛飛。那時因爲我們個頭小,力氣也小,只能在家中讓父母找兩棵相鄰的大樹,綁上一根結實的木棍當橫樑,橫樑上放兩個結實的大鐵環,繩子中間穿上一塊木板,兩頭連在鐵環上,這樣就構成了童年時我們簡單而喜愛的鞦韆了。清明期間,我在姐姐的幫助下,一屁股坐好,兩手攬住繩索,便晃了起來,並一邊唱着“盪鞦韆,盪鞦韆,一蕩蕩過柳樹梢,摘朵白雲懷中抱,送給爺爺把背。鞦韆鞦韆高高,蕩呀蕩過樹梢,樹梢點頭微笑,誇我是勇敢的寶寶。”的兒童歌謠。是啊,童年的樂趣隨着鞦韆的盪漾而不斷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時節,有明媚陽光相伴,鳥語花香作陪,在這充滿生氣的季節裏,大都數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出遊渴望,兒時的我們同樣也是如此,平日裏,我們利用放學的時間結伴去山裏或者小溪邊玩耍,那時候大自然是我們的親密玩伴,雖然大家沒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樣也挺多挺有趣。記得村子裏有一條小溪淌過,我與小夥伴們放學後,挽起褲腿,常常一塊去捉螃蟹、撈蝦米。如果不去溪邊玩耍,就是在大山裏遊逛,當自己置身於青山懷抱中,頓覺空氣清新,鳥鳴山澗,每一處風景都那麼賞心悅目。有時候,春雨過後,我與村裏的小夥伴們拎着籃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筍,偶爾也會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饞。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和山間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騎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曬太陽,就能打發掉春天裏一整個下午的愜意時光。等太陽下山了,就帶着曬得通紅的臉蛋,趕着牛兒回家了。當然最有趣的還是三年級那年,我跟着老師參加的踏青活動。大家揹着書包,繫着紅領巾,一列隊伍歡樂地走在春遊的路上。隊伍在路上行進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喊班上某個歌喉好的同學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歡樂無比。到達目的地以後,大家分頭坐下,全班圍成一個圈,玩着丟紅領巾、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或者三五圍城一個小團體,大家彼此交換着各自帶的零食。現在想來那份歡樂、那份真情,那份友誼,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啊。

現在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清明節已經上升爲國家法定節假日,裏面不僅融合着文化元素,同時更多地的包含了經濟元素,缺少的卻是兒時的那份溫馨、純真、和諧與快樂,看來這些美好的場景溫馨的故事只能在記憶中尋找罷了……

清明節的隨筆15

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鬥中遠去。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清明時。每年的清明時節總會有春雨相伴,彷彿老天爺都通曉人意,春風帶着一方鄉土的氣息,吹拂着每一個前來掃墓的人們。因爲這一天,人們都會在這個日子裏祭奠他們心裏最親的故人。

然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卻遠離故鄉,身在海外的建設項目,心中的思念之情瀰漫着全身每一個神經,仔細想想!29年的蹉跎歲月裏,太多摯愛的親人離我而去,如今我又該思念誰呢?

這些天看着親友圈發來的清明掃墓踏青的相片,看着那青山綠水,花枝綻放的自然風光,那人頭涌動的人羣,佈滿在煙霧繚繞的大山陵園之中,滿山遍野的墓碑像一塊塊告示的牌子豎立在青松樹下,人們彎着腰、鞠着躬,那虔誠的景象讓我熱淚盈眶。

清明節這一天,是活着的人與先逝者相聚的日子,只不過一個在人間,一個在地下,彼此無法相見。那種情景,讓每一個逝去親人的家人,深深的感受到那份永別後的淒涼。我們只有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唯一能做的就是告慰他們,告訴他們我們依然記得他們!依然思念他們!依然愛着他們!就在今天,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思念他們!緬懷他們!我們會送上一束鮮花,會點燃一對香燭,會焚燒一摞紙錢,會擺上一些瓜果,會用雙手拂去墓碑上的灰塵,會用金線筆重描墓碑上漸漸褪色的碑文,這些都是我們在尋求心靈的慰寄和寄託心中的哀思。

今年的清明節,我最思念的人,就是剛剛離我而去不久的舅舅,他享年90歲,滿頭銀髮,和藹可親,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他用勤勞的雙手帶大了我的母親,也培育出五個優秀的兒女,他作爲新中國第一批電建人,他把這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電力事業。

茫茫紅塵,陰陽相隔,嗚咽的悽風中您可聽到您最愛的外甥那深情的呼喚!舅舅,您在那邊還好嗎?那個世界可有春風煦暖?那個世界可有陽光燦爛?那個世界可有人爲您遮風擋寒?那個世界可有人爲您噓寒問暖?

寂靜的深夜,緬懷以故的親人,內心的疼痛也瞬間襲來,霎時蔓延全身……

離去便意味着永別,品嚐到了分離的疼痛,又怎能忍心再讓深愛自己的親人牽掛,擔心?

只是,遠去的記憶,逝去的靈魂,在我的心靈之中慢慢的遠去。日月交替,斗轉星移,我的生活依然會繼續,與其沉浸在心酸的疼痛裏,倒不如將這深深的情意珍藏在心底。

人生就像一隻蠟燭,一但點燃就不停的燃燒,一直到最後,火苗漸漸的熄滅,然後一縷青煙冉冉升起。我知道舅舅在這個世界上永遠的消失了,能留在這個世上的只有親人的思念和他的骨灰,每逢清明時,都會有親人來到他的墳頭上一炷香,撒一杯老酒,說上一些思念的話語。

親愛的舅舅;今年的清明節我不能來到您的墳前向你述說我的思念,但我會把心中的這份思念之情,化作一字一句的溫馨話語,讓它載着我這份崇敬的感情,隨着互聯網漂泊吧!願您能感受到我心中這份深深的懷念之情!

我深愛的舅舅,希望您天堂的生活過的開心!快樂!

標籤:清明節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