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隨筆[共14篇]

清明節4.02K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爲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隨筆[共14篇]

清明節隨筆 篇1

清明時節到了,這是我們祖國的傳統節日。

每到清明時節的時候,會讓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傷感,是不是真的應驗了唐代詩人杜牧的那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爲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着。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着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甦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季節。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在緬懷過去。

清明時節,是我最有一次傷感的節日,我從來都沒有感到過這樣的傷感,或許這是我對先人的懷念吧。

清明節隨筆 篇2

兒時,對於清明的印象是簡單而又清晰的。記憶中的清明,是簡簡單單一幅圖畫,畫上是幾簇山楂花、幾根系着冥花的青棍、幾縷佛前的香霧。

那時對清明的意義的理解甚是淺薄,只是爲着那些一年才接觸一次的、對小孩子來說還算新奇的東西,便年年盼着清明的到來。記得初次讀到“清明時節雨紛紛”時就覺得驚奇,因爲我的記憶中的清明都是暖日,和着輕柔的春風,蝶戲花間,蜜蜂在一畦畦油菜地裏忙碌。我們就從油菜花間的田埂走過,摟着一捆青棍,偶爾冥花被什麼東西勾住了取不下來,也會引起我們的笑聲在溫暖的陽光中盪漾,便更不能體會“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滋味。那些厚厚的數級石階對我們而言便是一種挑戰,當我們在氣喘吁吁之前,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俯瞰腳下的那片廣闊的沃土、層疊的'梯田、隱隱約約綴得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時,愉悅的心情便從心底滋生出來了,不有得歡呼雀躍。直至開始上墳,乖乖地按着大人們的叮囑做好後,所關心的事也只有放鞭炮和採山楂花了,至於在這塊土地上安息着誰,反正我們也並未曾見過。那時的清明,就這樣一路充滿樂趣地過去了。

那個時候,你只需帶着一顆真摯的童心、一份準備時刻迎接、擁抱、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就足夠了。

而如今,隨着年齡逐步地增長,往年一直輕快而過的清明愈來愈沉重起來。並不僅僅因爲已經懂得清明是個用來祭奠、緬懷的日子,還因爲突然發覺,漸漸逝去的,除了時間和人,還有周圍的一些事物,於是,內心變得空落落地。

油菜地已然越來越少了,盛開的只有同樣嫩黃的白菜花,也不見了蝴蝶。石階大多數已被水泥路覆蓋,不再蜿蜒,不再錯落有致,而是像一眼能望到底的、斜斜鋪着的銀白色地毯,沒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上墳的路突然變得輕鬆起來,因爲腳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加快了,只是極目遠眺,看到的也只是稀疏的幾枝紅色山楂,粉色、紫色、白色的竟全都不見。

唯一不變的,只古寺裏清脆而熟悉的木魚聲,就連爐中的香,也已經換了又換,一股淡淡的香味在寺中瀰漫,連同縷縷不絕的輕煙逐漸消散。輕步走過佛像前,每邁一步都是慎重而安靜的。面對它們,已由最初的敬畏變爲了一種虔誠。於是雙手合十,祈禱過後於香爐中插上三柱香,不待它們靜靜地燃完,便轉身離開。離開時,仍舊很安靜,你能聽見風掃過竹葉的聲音,如山林的囈語。

又一年的清明過去,我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但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清明節隨筆 篇3

哀思日活動結束了,整個活動開展的還是比較順利,有自己摸索到一些的經驗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一、經驗談話的不充分

因爲剛好是清明節後回來開展活動,因此在活動前我先開展了關於清明的談話活動:“在清明放假的三天中,你們都去了哪些地方呀?”孩子們都很願意說,有的說去外婆家了,有的說去遊樂場了。但是孩子對於上墳掃墓的經驗都沒有,於是我簡單的和孩子說了關於上墳掃墓的相關事宜。但是因爲之前準備的不是很充分,所以怎麼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說給孩子聽,讓孩子更能理解關於清明還需要改進。

二、故事內容的選擇

因爲小班幼兒有一定的移情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的感情,所以想借助卡通故事這樣的形式來幫助孩子理解親人的離開,但是《長大也要做個好爺爺》是關於大班的生命教育繪本,繪本內容很長,有些話語對小班孩子來說晦澀難懂。雖然我已經把故事部分內容刪減掉,但是這樣整個故事就相對不完整,不能很好的體現小小熊和熊爺爺的情感,也就對之後的分離不能有深刻的感受,所以說出了這個繪本以外,有沒有更好的'故事內容可以來給孩子閱讀、欣賞,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合適小班幼兒的內容呢?

三、自身情感體驗的缺少

哀思日,讓孩子感受體驗哀思的情緒,除了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孩子瞭解這種情緒,那對於孩子自身的體驗來說,怎樣去做呢?這是本次活動開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自己開展活動中存在的困惑。因爲孩子還很小,他們很少有這種親人離去的體驗,包括我設想的最喜歡的動物離開了,孩子也基本沒有這樣的體驗。所以整個活動孩子對哀思的情緒情感體並不強烈,很難體會。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對哀思這種並不常遇到的情緒有了初步的瞭解和體驗,他們知道當親人離去時會難過、會傷心、會想念。通過折小船祈福祝願,孩子們非常開心的參與,他們幫助小小熊帶給熊爺爺美好的祝福和想念,這是孩子們內心最純真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整個活動我覺得得到了昇華之處。

清明節隨筆 篇4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學校舉辦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掃墓活動。

清晨,我們早早地來到了學校,在操場上集合。沒大一會兒,開着“四輪”麪包車的校長便來到我們眼前。我們大吃一驚,平常穿着華麗高貴衣服的校長,今天卻變成了一個“拾破爛”的(因爲今天穿的很樸素,所以稱之爲“拾破爛”的)“小老頭”。我們笑着問校長:“大貴人變拾破爛的啦?”校長一身嚴肅,說:“今天我們是去掃革命烈士的'墓,穿那麼好乾嗎啊!”說完,又向我們擠了擠眼,我們再一次笑起來。

說着,說着,我們便上了車,來到了革命烈士的墓前。我們掃了墓,祭奠了他們。我站在烈士墓前,想了很多:我們之前的先驅們,爲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爲了能使我們的祖國解放,曾不惜獻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我們有什麼理由辜負他們的希望,有什麼理由辜負他們的期望。爲了之前的先驅們;爲了自己的父母;爲了生我們養我們的祖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有什麼理由使我們愛貪玩。

所以,我立志:一定要好好學習,爲了自己,爲了父母,爲了祖國,爲了先驅們。

清明節隨筆 篇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時故鄉已是萬物復甦,麥子吐穗,柳樹吐芽,草長鶯飛,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面對此情此景,我總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也時常回憶起兒時的清明節……

兒時的清明節習俗豐富多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期間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也有踏青遊玩的爽朗歡笑聲,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富有特色讓人難忘的節日。

在故鄉,清明節當天每家每戶都有在大門兩側插柳枝的習俗,聽娘講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爲了辟邪,讓家家戶戶圖個吉慶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們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因爲家裏安排採摘柳枝的任務,通常是由我與哥哥去完成的。柳樹長在離家不遠的西灣邊,下午放學後,我們便急匆匆地放下書包,如同放飛的小鳥蹦蹦跳跳,唱着不知名的歌兒來到了目的地。望着一排排舒展着嫩綠色枝條的楊柳,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蕩去,像一羣身着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啓發,讓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在哥哥的慫恿下,我如同靈巧的猴子,不出三下兩下,便一溜煙竄到了柳樹杈上,開始攀折柳枝,不一會便夠了滿滿一抱,哥哥負責帶回家中,由母親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門兩側。此時,我依舊鑽在樹杈上去攀折柳枝,開始了我下一項做哨子的遊戲。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能夠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壯的樹枝,最好透着青色,沒有一點疤痕,是柳樹中長得最旺盛的枝條。因爲只有這樣的柳枝,做出來的哨子,聲音纔會響亮耐久。當我看中一根柳枝後,迅速攀爬過去,將枝條握在手中輕輕折斷後,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扭動柳枝皮,讓皮和幹脫節後,然後從大頭往下慢慢抽下……此時假若用嘴輕輕地吸一下潔白的枝幹,有一種青青的、甜甜的、略帶點苦澀的滋味。我從柳樹上下來以後,把柳皮用刀子割齊,稍微一壓,這樣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裏,嗚嗚的吹着,走在大街上,被圍觀的人注視着,那份愜意,那份舒心,如同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一樣,真是幸福極了!

清明節吃雞蛋是我們那兒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習俗,就如同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兒時,清明節早上的飯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爲母親要給我們煮雞蛋吃了,這對於一年裏難得吃上一次雞蛋的我們來說,似乎從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開始期盼這一天了。清明這天,母親起個大早,把家中積攢多日老母雞下的雞蛋,從罈子裏小心翼翼的拿出來,用清水洗乾淨,放在鍋裏給我們煮着吃。此時,我與姐姐哥哥趕緊從被窩裏爬起來,圍攏着母親……當藍色的火苗舔着鍋底,鍋內的水早已沸騰,雞蛋散發出的香氣也隨處四溢。此時我們的口水幾乎就要流出來了……這不,雞蛋剛一出鍋,我們便每人一個拿在手裏,不停地上下翻動着,還沒等到雞蛋完全冷涼,便搶先在桌子上磕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早飯後,我留一隻感覺皮特別硬的雞蛋,用大紅紙把雞蛋皮染紅,便拿着出去,在人羣中開始炫耀,找同伴們開始參加碰雞蛋的遊戲。當然碰蛋也是有學問的,因爲蛋的兩頭硬,特別是最尖的那頭最硬,中間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頭來碰,再說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動出擊,這樣纔會把對方的蛋碰碎機率就大。勝利者,當然會得意洋洋,失敗者,臉上面帶沮喪,只能無奈的把碰破的雞蛋由自己解決掉了……勝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對手來“決鬥”。當然,我也碰上過不厚道的小夥伴,他用家中的鵝蛋來碰我的雞蛋,當然鵝蛋一定會勝出;還有慌亂中,故意用食指骨節碰雞蛋的,當然是雞蛋要破了。但“伎倆”被識破後,都是一致被譴責的。譴責歸譴責,事情過後,我們依然還是好朋友。事後,我也曾帶着疑問和困惑多次跟問母親,詢問清明節吃雞蛋、撞雞蛋的意義,母親告訴我,這不僅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其中還寄寓着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不解的搖了搖頭……

清明是寄託哀思之日,是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對先祖的追思之時。在我們農村,掃墓的習俗都是趕在清明的前一天進行。小時候我依稀記得,父親總愛帶上我去上墳的場景。在母親的囑託下,我第一次極不情願的尾隨在父親身後,帶上祭品,慢騰騰地來到了兩個土丘面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從遠處看樣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問。此時我靜靜地注視着父親,看着他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乾淨以後,用鐵杴漫上新土並逐一拍實,接着用磚塊壓好墳頭紙。並將帶來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專注地點燃了香火……伴隨着燃燒的黃表紙,和升起的嫋嫋煙霧,父親嘴裏不知在小聲嘀咕着些什麼。但見他表情嚴肅,氣氛凝重……看着父親一本正經的動作,不懂事的我總覺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爲什麼,父親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也跟着蹲下,並對着土包磕了兩個響頭,“爲什麼呀?”我當然不樂意,再說“這是什麼東西呀,又爲什麼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問。只見父親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輕輕地對我說道:“星兒,這兩個小土包裏埋着你的爺爺和奶奶,他們爲了咱們家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我心裏頓時覺得非常難過。卻始終不明白爺爺奶奶去世後爲什麼會埋在這裏呢?年幼的我,彷彿什麼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後,我還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學着父親的姿勢對着墳墓拜了兩下。因爲我從父親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他的心裏非常難過,我這樣做的目的或許是對父親最大的安慰吧!

記得上國小時,每年清明節學校會經常組織去烈士墓祭掃,這對我們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以班爲單位,列隊從學校出發。班長打着少先隊旗在前面帶路,我們則雄赳赳氣昂昂在後面跟着,大家一路高歌唱着《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隊歌,此時路兩邊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開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們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歡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爲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軀,歡快的是我們走出校園可以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期間向烈士墓獻的花圈,是我們頭幾天用買來的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的,花以白色爲主調,間隔置以黃色和藍色的花,花的形狀有菊花、玫瑰花和細條葉狀花,這些做法至今我還記得清楚楚。每次祭掃活動都有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蹟及老師對我們的鼓勵,接着是我們學生的宣誓儀式,每隻高舉過頭頂的小手下是挺得筆直的胸膛,每顆小小的心靈滿懷着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紅色接班人”,堅定了我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清明節期間,盪鞦韆也是我們那裏的習俗之一。作爲大人和小孩都能娛樂的活動,鞦韆受到人們的喜愛。我清楚記得村裏的鞦韆高七米左右,大人們可以站在踏板上蕩,也可以坐着蕩,單人蕩也可,雙人蕩也可以。對此我們只有用羨慕的眼光,看着他們站在鞦韆上,腿一曲一直前後擺動,衣服隨之舞動就像蝴蝶紛飛。那時因爲我們個頭小,力氣也小,只能在家中讓父母找兩棵相鄰的大樹,綁上一根結實的木棍當橫樑,橫樑上放兩個結實的大鐵環,繩子中間穿上一塊木板,兩頭連在鐵環上,這樣就構成了童年時我們簡單而喜愛的鞦韆了。清明期間,我在姐姐的幫助下,一屁股坐好,兩手攬住繩索,便晃了起來,並一邊唱着“盪鞦韆,盪鞦韆,一蕩蕩過柳樹梢,摘朵白雲懷中抱,送給爺爺把背。鞦韆鞦韆高高,蕩呀蕩過樹梢,樹梢點頭微笑,誇我是勇敢的寶寶。”的兒童歌謠。是啊,童年的樂趣隨着鞦韆的盪漾而不斷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時節,有明媚陽光相伴,鳥語花香作陪,在這充滿生氣的季節裏,大都數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出遊渴望,兒時的我們同樣也是如此,平日裏,我們利用放學的時間結伴去山裏或者小溪邊玩耍,那時候大自然是我們的親密玩伴,雖然大家沒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樣也挺多挺有趣。記得村子裏有一條小溪淌過,我與小夥伴們放學後,挽起褲腿,常常一塊去捉螃蟹、撈蝦米。如果不去溪邊玩耍,就是在大山裏遊逛,當自己置身於青山懷抱中,頓覺空氣清新,鳥鳴山澗,每一處風景都那麼賞心悅目。有時候,春雨過後,我與村裏的小夥伴們拎着籃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筍,偶爾也會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饞。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和山間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騎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曬太陽,就能打發掉春天裏一整個下午的愜意時光。等太陽下山了,就帶着曬得通紅的臉蛋,趕着牛兒回家了。當然最有趣的還是三年級那年,我跟着老師參加的踏青活動。大家揹着書包,繫着紅領巾,一列隊伍歡樂地走在春遊的路上。隊伍在路上行進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喊班上某個歌喉好的同學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歡樂無比。到達目的地以後,大家分頭坐下,全班圍成一個圈,玩着丟紅領巾、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或者三五圍城一個小團體,大家彼此交換着各自帶的零食。現在想來那份歡樂、那份真情,那份友誼,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啊。

現在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清明節已經上升爲國家法定節假日,裏面不僅融合着文化元素,同時更多地的包含了經濟元素,缺少的卻是兒時的那份溫馨、純真、和諧與快樂,看來這些美好的場景溫馨的故事只能在記憶中尋找罷了……

清明節隨筆 篇6

清明節放假,許多小朋友都跟父母一起去給去世的祖輩上墳、掃墓。

收假回來後的那天早上,課間自由活動時,謝泰文跟我聊了起來。

謝泰文:“老師,昨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鄉下看我的老祖祖了。先坐車,又走了好遠的路,還爬了山。”

師:“哦!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的`老祖祖一定很喜歡你了。”

謝泰文:“那,老師,是不是我去看他們,他們就很喜歡我,如果我不去,他們就不想我了。”

師:“當讓不是了,你去不去看他們,他們都一樣想你、喜歡你啊!”

謝泰文:“哦!”

師:“那你想他們嗎?”

謝泰文:“想!”

師:“所以你應該去看看他們啊!他們想你,卻不能來看你,你想他們,你可以去看他們,如果你不去,他們還以爲你不想他們,會難過呢。你說是麼?”

謝泰文:“噢!當真的誒,他們來不了,我可以去。今年去了,明年我還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去。每年我都要去。”

看着他那懂事的樣子,我真喜歡他。同時更加意識到,清明節是中國幾千年一直流傳下來的祭奠祖輩的一個重要節氣。從法定假這個層次來說,就顯出這個節氣是傳統文化的一大重要內容,是對人們進行尊老愛幼傳統美德教育的一大素材,其中的教育精髓更應該滲透到幼兒的情感教育中.

清明節隨筆 篇7

今天是清明節,天上下着小雨。跟往常一樣,我和外婆、爸爸、媽媽等一起去祭拜死去的外公。

我們在清明節前一天買好錢紙、蠟燭、鞭炮、香。準備在清明節時給外公送去。早上,吃過早餐後。我和爸爸、媽媽就把昨天買好的東西用袋子裝好。踏上了上山的路。到了墳地裏。外婆把蠟燭和香點燃,把蠟燭插在墓碑前,然後把香分成三份,我一份,爸爸一份,外婆自己一份。然後對着外公的墳鞠了三個躬,嘴裏還念着:“保佑圓兒將來考上大學,保佑浩宇健康成長。”

爸爸隨後也對着外公墳前鞠了三躬。然後外婆把我拉到墳前,也鞠了三躬。然後叫我把袋子裏的`錢紙全部燒完。我在燒錢紙的時候,一直在心裏唸叨:外公,我給您多燒點,但願您在下面過得舒適。燒完錢紙,爸爸把鞭炮擺在旁邊,點燃後,我們躲在另一邊。放完鞭炮後。我們幾個又把外公墳旁邊的雜草砍掉。

搞完了。我們三個又向家裏走去。在路上,我一直在想,外公這一生都在爲我們後代着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做個有出息的人,讓外公在下面替我高興。到家裏,阿姨在廚房忙着。到了晚上,吃晚飯的時候,阿姨擺好了碗筷,我準備去夾我的最愛,可是,外婆叫住了我,然後,把好菜夾到一個碗裏,把筷子插在飯裏,然後鞠了一躬,鞠躬後還留了一個空座。

吃完飯後,我望着天上的雨,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隨筆 篇8

清明節自己能幹什麼的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也是有個期待吧,我們清明節的話這邊的志願活動也是很多,比如說掃墓啊計劃啊什麼的,但是因爲我都很多都是在今天就必須去完成了之後,很多都是提前完成到清明節那一天的話,大家也有自己的事情做,所以就只能去安排出現假的時間去完成那一些志願活動吧,但是因爲我們今天是滿課嗎,有課比較多排不出來時間,雖然說晚上也是可以去做的,但是因爲你好像找不到時機,最後就只能是不了了之,自己的朋友他也有在抱怨說爲什麼我們的課就這麼忙呢?在今天到其實自己現在想一想就會覺得他雖然說口頭上說很積極很向上的,希望說可以去做更多積極向上的事情,但是其實等他真正有機會去做這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又行動不起來,反正他現在就給我這種感覺,但是自己又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找他口頭上還是比較積極的,這也是能夠從側面去推動自己過更加積極向上的'生活。

但是他也確實是很忙的,就本來我們星期六也是要去做志願活動的,那是因爲我們最後他因爲要開會嘛,很多時候就是自己現在都屬於那種比較閒的狀態,但是他就因爲部門上的事情啊以及加入的那一些活動,就她也加了一個潮劇,就我們那邊的本來也是自己要加入的,可能是因爲自己錯過了報名的時間,但也覺得還行吧,就雖然說錯過了,但是自己就也因此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畢竟他現在很多時間都花在這件事情上了,雖然說最後也有搞頭,但是自己也覺得他其實確實是有從這件事情中得以成長吧,但也佔據了他太多的時間了。

但只要他樂在其中就行了,就是他要是沒有太多抱怨的話,那也行也沒有關係的,只要他覺得做這件事情她有所收穫,然後他也不會覺得這件事情浪費了他太多的時間,那其實這件事情對他來說浪費再多的時間也是有意義的吧,反正自己是有這麼去想的,就一個方面是替他覺得不值得,但是另一方面又爲她感到感悟性,所以自己又覺得自己也應該是去找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去做吧,畢竟大家的日子都那麼有規律的進行着,就只有自己的日子是那麼的想嗎?然後毫無計劃,一天天的也不知道究竟完成了哪一些事情,雖然說自己也很享受這樣子的生活,就你不需要去計劃說需要去完成一些什麼事情,但每一天又好像有一些小成就感,自己也很喜歡這一種狀態的,但是又覺得看着大家都是這麼過日子的,自己又覺得不甘心,自己就這麼散漫的過日子。

清明節隨筆 篇9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如:緬懷祖先思念親人的清明節;全家團聚、歡聲笑語的春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端午節;張燈結綵的元宵節等等,蘊含了我國人們尊老敬老、愛國愛民、團結友愛的優良品德。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也是民族發展的基礎。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它寄託了人們對整個民族的憧憬,也是弘揚與傳承民族精神的.一種有效表現形式。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獨特的淵源。

幼兒園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對孩子進行傳統節日的教育:

1、加強教師傳統節日教育水平的專題培訓

2、保證傳統節日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的開展

3、傳統節日教育滲透於一日生活中

4、區域活動中開展傳統節日教育

5、環境創設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

6、家園結合中強化傳統節日教育

清明節隨筆 篇10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日暖風薰,翠柏凝春,更顯得鬱鬱蔥蔥。爲表達我們告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靈,星期五我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了英雄紀念碑,深深地緬懷革命先烈們的豐功偉績。

我們排着長龍般的隊伍來到了英雄紀念碑前。最爲顯眼的就是那塊高大而飽含風雨的石碑。上面寫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金黃色的字。隨着哀樂的響起,主持人宣佈祭奠儀式正式開始。我校少先隊員代表向烈士敬獻花圈,然後同學們默哀一分鐘。在這悄然寂靜的時間裏,我想起了那些長眠在烈士墓裏的烈士們,想到他們爲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想到他們浴血奮戰壯烈犧牲的身影……正如《我站在鐵索橋上》中的“勇士們哪,攀着一根根鐵索。冒着密密的彈雨,衝破了敵人的`火網!當年激烈戰鬥的場地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灑過熱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

此時此刻,我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當然,在每年的祭奠儀式上,總有一羣可愛的小同學將要成爲少先隊員。接下來我們遊烈士陵園。站在那一朵朵小白花面前,我的心情更加凝重了。是革命先烈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的事蹟將永載史冊,他的精神與日月同輝,永世長存!

安息吧,先烈們!你們的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勇往直前!我們一定不辜負你們的期望,爲了實現你們沒實現的願望,我們會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告慰你們不逝的靈魂!

清明節隨筆 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那一首《清明》,寄託給我們以思念,相隔數千年,在那落雨的春日之中,寂寥無聲。——題記

我常想:清明,大概是個不太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在這時,想起已逝的親人、朋友,許多人多會不禁潸然淚下——這情,這景,可有誰會開心高興呢?可至少我是爲他們高興的。

清明,掃墓,除盡那墓前的灰塵,放上作爲供品的水果,點心。焚上幾根香,嫋嫋煙霧升起,籠罩在墓碑前,寂寞而憂傷。也許,那是一座無名的墓,墓碑孤獨地矗立在野地上。然,那是,一個鮮活生命長眠的地方。那不是無主之地,那是他們的,庇佑親人的最終愛念;最後的.篇章。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清風瑟瑟拂過面頰,好像葬禮上的悲涼樂章。親人們,朋友們長眠於這廣袤的大地之中,也許數百年後,也許數千年後,他們終究會歸於塵土。而這裏,是他們最後的歸宿,他們人生路途的終點站。可人生沒有最終篇章,那清明中的一抹微笑,是親朋好友對他們最後的悼念……

在清明時節踏青,不知是誰提出的,我想,在清明時,走過那一片青翠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晨露中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溫暖的草地。尋找着永遠離開的人,他們在這裏留下的痕跡;——帶着對已逝之人的思念,帶着他們對這世間的最後一絲眷戀……清明,掃墓,是對已逝之人的悼念;清明,落雨,是自然對親人的勸慰;清明,踏青,是對已逝之人的懷念。

清明這一個節日,是我們對已逝的親人朋友在這世界上最後一點留存痕跡的證明——證明他們作爲一個鮮活的生命,曾活在這世界上。

試問:那“路上行人”爲何“欲斷魂”?因爲,他們,在懷念在思念,也在想念啊!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長?它也許很短,在不經意間逝去,可它同樣也很長。在即將逝去的那一刻,留在了在很多很多人的心裏,永不泯滅。

謹以此文,記清明。

清明節隨筆 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到清明節,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老爸去公墓祭奠太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節早上,我便與老爸早早地起來,驅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的供品、鮮花、紙元寶和冥幣。於是,我們四個人便啓程去北鎮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的天氣,雖沒有詩中描寫的紛紛細雨,但有涼涼的春風吹拂。我平時也沒有起牀這麼早,穿的比較單薄,不時地打一個寒顫,我好久沒出遠門了,一路上我沒一絲睏意。奶奶又對我和老爸講述了已故太爺太奶的音容笑貌,陳年往事。我聽得特起勁。過去的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的了,其中的生活艱辛,對於生於九零後的我可能沒能全部理解,但通過奶奶將近一小時的講述,我腦海裏浮現了許多情景,使我就、覺得,太爺、太奶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我暗想,太爺、太奶,您們在天堂那邊還好嗎?

一路上,老爸將車開得平穩,也許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的山腳下的空地中停滿了大小的車,行人手持鮮花,絡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的味道。偶爾,驚聞刺耳的爆竹,嫩綠的小草從土裏像衛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裏。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着祭祀先人,各個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的。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的公墓,擺好供品,鮮花和香爐。老爸教我點好三柱香並行了跪拜禮。我的思緒便隨着老爸點好的紙錢飄逸。由於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着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老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着的'紙錢,同時說:“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我的眼淚差一點流下來。火燒得很旺,山上的風不時的將紙灰吹起,烘烤着我,我通身暖和。這暖和好比是來自太爺的擁抱。我心裏默記着……我學着老爸的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說上幾句話,但我內心對太爺還是挺想念的,也許是血濃與水的緣故吧!我主動拿着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着我輕盈的動作,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李家後繼有人來延續香火的緣故吧!

祭奠完畢,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說太多的話。我感到我長大了,我有大收穫。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爲太爺、太奶掃墓,並對他們說,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清明節隨筆 篇13

很小的時候,我並不清楚清明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只是覺得這一天沒有國慶節、兒童節那樣歡慶熱鬧。人們的臉上少了一份歡笑,多的卻是一份沉重與憂傷。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後,我纔對清明節有所瞭解。婆婆三年前離開了我們,還記得婆婆的棺木被黃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嘩嘩直流。我也說不出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長這麼大第一位親眼目睹離去的親人,我傷心,的是不捨。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像往年一樣到鄉下祭祀掃墓。穿過開滿金黃色油菜花的農田,我放眼望去,山還是那座山,婆婆的墳孤零零地立在那兒,只是墳頭又多了些雜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爺爺的帶領下用鋤頭等工具把雜草清理乾淨,並把它們掃到一塊空地用火燒,聽說是爲防止起山火才選擇在空地的。我看見爸爸在角落燒一種黃色的紙,便好奇地問:“燒這個幹什麼呀?”爸爸回答說:“這是紙錢,燒給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點點頭再也不願多問,因爲我知道,他們心裏很難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嗎?

爺爺點燃了香蠟,伯伯鋪好了墊子,我們長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墳前磕頭。我跪了下來,望着隨風搖曳的燭火,彷彿看到了婆婆那張佈滿皺紋的臉和充滿愛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對我的'愛護與唸叨,也似乎聽到了她用微弱的聲音呼喚着我的小名。記憶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聽爺爺講,她年輕時是位生意能手,那時她家因爲做布匹生意成爲當地的一戶富裕人家。後來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變得一無所有,並逃亡到桃源鄉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勞的雙手堅強地生活。婆婆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因爲舊疾癱瘓了,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幾乎就沒出過門。婆婆雖然手腳不方便,但還是很關心我們,聽爺爺講,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孫後代。

灰濛濛的天依然下着細雨。燭火熄滅了,鞭炮聲震耳欲聾。婆婆,清明節到了,我們又來看您啦!知道我們有多想念您嗎?您聽到我們正在向您問好嗎?您一定也在天上關注着我們吧!這樣您就不會寂寞了。

站在墳前,我一邊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絲寒意,一邊胡思亂想,忽然記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我的臉頰溼溼的,分不清是雨還是淚。

清明節隨筆 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清明節到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在我的家鄉清明節有個習俗,就是做清明粿來祭祖和掃墓。記得每年的清明節前幾天,奶奶都會去採艾草,清明粿是用艾草經過好多道工序做成清明團,再把清明團拌入米粉,拌勻,上鍋蒸熟後,再把麪糰摟搓均勻,揪出一個個小擠子,擀皮包入各種配好的餡料,餡料分甜和鹹兩種口味。我最喜歡用模具印上漂亮的'圖案,剛開始,我把糰子放入模具中,用手把它壓平整,再把模具倒過來,可青團牢牢長在裏面,紋絲不動。奶奶看到後,給我講了要領,要在模具裏先鋪點麪粉,模具翻過來後在桌上敲幾下。我又重新做了一個,果然,一個完整,圖案分明的清明粿展現在我眼前。最後把成型的清明粿放入鍋中蒸,不一會兒一鍋香噴噴的清明粿就出鍋了。

清明節一早,我們帶上清明粿,米,水和一些水果,爸爸還帶上了鋤頭就去了爺爺的墓地。我們到達後,先把東西擺放好,爸爸就開始除墓地周圍的雜草,還疏通了水溝。奶奶站在邊上敘述家裏一年發生的事情。我從來沒見過爺爺,但我想他一定是個慈祥的爺爺。最後奶奶讓我們給爺爺磕頭,希望爺爺保護我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學業有成。

清明節是個讓人有點悲傷的日子。我們要感恩逝去的人給我們留下的美好生活,更要珍惜現在對你付出的人。

標籤:清明節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