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2篇)

清明節1.22W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1

古代的體育活動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2篇)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馬術

馬術,是指以賽馬、馬上技巧等爲主要內容的一種體育活動。馬術的起源,以馬的飼養和騎乘爲基礎。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人工飼養的馬的出現大概是在公元前13世紀的商代晚期,但馬術的形成,大致是在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馬術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賽馬,在古代稱之爲“馳逐”或“走馬”。

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的齊威王時期,賽馬活動已經流行於齊國,田忌與齊國諸公子“馳逐重射”時採用孫臏的建議而以弱勝強的故事流傳至今。到了漢代,賽馬活動日益興盛,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也流行於宮廷,漢武帝等都喜愛賽馬活動。漢代賽馬的流行,在考古學上多有反映。

如河南鄭州市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的賽馬圖,在長8。5釐米、寬5釐米的畫面上,繪出二騎士正在揮鞭馳馬比賽的形象;漢代陶俑中,也有騎士賽馬的形象。魏晉以後,賽馬活動長盛不衰,尤其是北方草原地區更是如此。甘肅嘉峪關市魏晉時期壁畫墓中的賽馬圖、山東濟南市發現的唐代賽馬石雕像,以及西藏布達拉宮西大殿壁畫中的賽馬圖等,都是歷代賽馬活動的寫照。

捶丸

捶丸,來源於唐代的“步打球”,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爲非對抗性比賽,取消了球門,該用球穴,球進穴得一分。競賽形式變了,名稱也隨之改變了,叫“捶丸”。“捶”即擊,“丸”即球。

傳統食物

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有句俗話:民以食爲天。不過,對於當今的人們來說,吃的含義早已不僅僅是“餬口”,當然也不只侷限於享“口福”。現在之所以將“吃”上升爲“文化”,是因爲它本身包容着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豐富內涵。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爲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爲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爲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爲主料。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麪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節氣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爲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2

1、踏青

踏青又叫做春遊、古時候叫做探春、尋找春等,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這時候外出踏春早就已成爲風俗。

2、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所以民間就有清明節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

4、放風箏

清明節還有放風箏這一習俗,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清明節的意義

1、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2、掃墓,即爲“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3、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4、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爲一體,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

艾粄

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艾粄的主要原料就是糯米和艾草,它的做法也不是很複雜。因爲艾草做成的食物都會有一種獨特的口感,所以有許多人喜歡吃艾粄。

雞蛋

在清明節食用雞蛋的飲食習俗,起源於先秦時代的.一些地方,古人認爲在清明節的時候吃雞蛋,意味着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有一個好身體。清明節的雞蛋,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用來畫或者是雕刻。只不過畫過的雞蛋還可以吃,雕刻過的雞蛋就只能用來觀賞了。

饊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看見一些地方經常會有賣饊子的小攤。在南方和北方,饊子的做法有着一些差別,南方的饊子比較細緻,而北方的饊子就比較粗糙了。

暖菇包

泰寧一帶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飲食習俗。暖菇包是由一種當地人稱爲暖菇草的東西製作而成的。南方製作的暖菇包形狀和包子類似,而北方製作的暖菇包形狀和餃子類似,不過對於暖菇包的形狀,民間並沒有什麼嚴格的要求。

子推饃

在清明節的時候吃子推饃的飲食習俗,是用來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質的。子推饃有着許多不同的形狀,不同形狀的子推饃要給不同的人吃,男人和女人吃的子推饃形狀就是不一樣的。

清明飯

清明飯顧名思義就是在清明節的時候吃的飯,清明飯是由各種可以食用的青草藥製作而成的。這種飯吃了之後,對人的身體很有好處,因此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標籤: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