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寒衣節

寒衣節風俗

寒衣節8.45K

寒衣節風俗1

寒衣節的習俗風俗

寒衣節風俗

寒衣節,俗稱“十月一”、又叫“臘冥陰節”、“燒衣節”等,這一天,是合葬、遷墳、燒紙等祭奠的節日,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中元節並稱爲中國民俗節日中的三大鬼節。寒衣節裏,人們要爲亡人燒寒衣,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家人試穿;男人們則在這一天整理火爐。寒衣節吃什麼?人們吃餃子、麪條等食物來度過寒衣節。

麪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爲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麪、莜麪。寒衣節吃麪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麪條是不錯的選擇。平時應酬較多的人,喝酒後最宜吃碗陽春麪,不僅解酒,還能起到養胃補身的功效。

冬天是吃蘭州拉麪最好的季節。炸醬麪是幾種風味面中營養搭配最合理的。刀削麪由於製作工藝的差別,面較硬且不易消化,所以青年人可以多嘗試,而老年人就不該多吃了。吃麪條應該多搭配一些蔬菜、蛋類食品。

紅豆飯

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爲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爲: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爲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紅豆的表皮緻密而堅實,需要提前浸泡處理一下,否則蒸出來會很硬。傳統的紅豆飯做法是將紅豆事先泡水數小時,讓其喝飽水後,有時候還需要提前煮一下紅豆,然後再與大米一起蒸煮。現在可以稍微提前泡一下紅豆(也可不泡),然後用高壓鍋直接蒸煮,半個小時,軟糯香甜的紅豆飯就可以出鍋了。

逆餈

在惠州傳統的風俗中,“十月朝”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傳統的祭牛節。在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種叫“逆餈”的傳統食品。惠州人認爲,牛爲人類辛勤勞動了一年,要慰勞慰勞牛。

除了做些逆餈供奉牛神外,還有一些農戶將菜葉包裹着逆餈來喂牛,祈求它身強體健。剩下的逆餈除了自己吃外,還會送給親朋好友。久而久之,這逆餈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食品之一。

餈粑

“十月朝,餈粑碌碌燒。”這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餈粑。十月七年級恰逢秋收完畢,勤勞的客家人會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後,以糯米爲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做成應節食物餈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吃餈粑最過癮的吃法就是吃烤餈粑,冬日的山區陰寒潮溼,爲了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大夥圍坐一團。將餈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餈粑在炭火中漸漸鼓脹,嘰嘰作響,表皮微微隆起後像個大包子。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騰出,用口撕咬外酥內軟外黃裏白,似一個“金包銀”的餈粑拿在手裏軟乎乎的,但千萬要注意避免燙了口舌。

餃子

洛陽有話雲:“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七年級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

民間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麪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搭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寒衣節的禁忌有哪些

一、寒衣節禁談婚嫁

寒衣節是民間傳統祭祀的節日,即民間流傳的鬼節,這天是祭奠祖先緬懷親人的日子,是個傷悲沉痛的日子,不適宜婚嫁喜慶的`氣氛,同時,寒衣節婚嫁給新人姻緣會蒙上不長久的陰影。

二、寒衣節忌喬遷

寒衣節是民間傳統祭奠亡親的重要日子,十一寒衣節,路人忙祭拜,據老一輩人講,寒衣節在道路兩旁有亡親收寒衣的陰魂,如果在寒衣節喬遷,會有亡魂跟隨喬遷路人到家,對喬遷新宅不利。

三、寒衣節忌病人出院

寒衣節這天陰氣重,這些陰氣會着附在陽氣不足的人身上,而住院病人剛剛恢復身體健康,陽剛之氣不足,如果在寒衣節出院,在歸途中可能會有濁氣附身對身體健康不利。

四、寒衣節忌開業慶典

寒衣節是民間祭祀的節日,不適宜開業慶典,因爲開業慶典可能會有鳴樂燃放鞭炮的習俗,這樣情況會驚擾前來取寒衣的魂靈,另外,開業慶典喜慶的氣氛不適宜寒衣節思親的基調。

五、寒衣節忌晾曬衣被

寒衣節午後不要晾曬衣物,被子,因爲午後陽氣慢慢衰減,陰氣加重,民間認爲,午後晾曬衣被會有邪氣附着,會給人帶來不好的流年。

六、寒衣節婦女體弱者忌逗留野外

寒衣節忌諱身體羸弱者和婦女長時間在野外逗留,因爲寒衣節當天陰氣重,在野外長時間逗留會引發邪氣附身,給人的身體和運勢帶來不利。

七、寒衣節祭拜忌餓肚子

寒衣節是祭拜先祖,緬懷親人的日子,在祭拜之前,要吃飽飯喝好水才能前往祭拜,因爲餓肚子會造成身體空虛,體力匱乏,容易引發邪氣上身,再者過度傷悲容易引發各種不測。

八、寒衣節祭奠結束忌回頭

寒衣節祭拜結束後不要回頭看,特別是晚上在路上遇到聲音不要應聲,不要長時間在野外停留,否則會引發邪氣跟隨。

寒衣節傳說古詩

蔡倫剛發明造紙時,買賣很好。

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裏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纔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爲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七年級,因此,後人都在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寒衣節風俗2

1、晉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裏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爲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2、洛陽

洛陽話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七年級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市區、偃師、宜陽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七年級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後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爲“遊魂路鬼”送寒衣,爲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爲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出嫁的媳婦逢十月七年級,得爲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奏起鼓樂助興。

3、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七年級以前就要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它是用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一般是一張紙破三條或四條。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則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則印上紅色圖案(一般均爲牡丹、菊花、蝴蝶的連續圖案)。也有用素色紙的。總之,只是象徵性的東西。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裏焚化。還有的更爲講究的富人,則是請冥衣鋪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襖、皮褲等高級冬裝。不論用什麼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爲主,一併裝在包裹內,供罷焚化。

宅府門第,在祠堂裏設奠;一般人家則將包裹當成主位,在堂上設奠,多以三碗水餃爲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鮮果品、滿漢糕點、冷葷熱炒,均無定例。焚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次序行四叩首禮(謂“神三鬼四”)。祭罷,或送墳地,或在門口焚之。老喪一律不舉哀。

4、魯

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爲無後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爲題材製作紙紮供陰間娛樂。

5、南京

南京地區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裏,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七年級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後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穫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嚐新。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

寒衣節風俗3

山東淄博習俗:

農曆十月七年級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爲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爲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老北京人的習俗:

過去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這種風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寫的很詳細,所謂“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等等。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每年到十月七年級,人們總是預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後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後,據說在清代,還要頒發曆書,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舊時的北京,大小衚衕中,常看到有人背一個布包,手中拿一疊子曆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曆,賣皇曆。”這也算是舊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的“寒衣節”:

是日,人們把各色彩紙糊成的冥衣,裝在一紅紙袋裏,上寫亡者的身份和姓名。七年級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後拿到門外焚化,以示對亡人的記掛,祈求賜福保佑,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嘗新。

山西寒衣節習俗: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裏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爲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注意事項與禁忌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爲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七年級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因爲陰曆十月一是陰間的節日,鬼門敞開,精靈活躍,所以人們有很多的忌諱。儘量少出遠門,尤其是婦女忌出行,就是那些膽小的男人們出遠門的時候,也要帶上桃木符或硃砂包之類的避鬼驅邪之物,彷彿只有這樣心裏才踏實,才真正感覺到百分百的“安全感”。

寒衣節風俗4

寒衣節的風俗習慣你知道嗎?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衆稱爲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爲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由來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爲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寒衣節習俗變遷

古時,在十月七年級的前一天,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裏人丁越興旺。節日當天,則由族長帶領家族中的男姓,擡着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前祭拜,叫“上大墳”。

現已改爲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如今,十月七年級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淡化,許多人特別是城裏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各地寒衣節的風俗

山東

農曆十月七年級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爲祖先捎去過冬衣服。

山東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爲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老北京

過去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這種風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寫的很詳細,所謂“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等等。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每年到十月七年級,人們總是預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後再焚化了。

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後,據說在清代,還要頒發曆書,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舊時的北京,大小衚衕中,常看到有人背一個布包,手中拿一疊子曆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曆,賣皇曆。”這也算是舊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

是日,人們把各色彩紙糊成的冥衣,裝在一紅紙袋裏,上寫亡者的.身份和姓名。七年級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後拿到門外焚化,以示對亡人的記掛,祈求賜福保佑,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嘗新。

山西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裏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爲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洛陽

洛陽話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七年級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部分地區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七年級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後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爲“遊魂路鬼”送寒衣,爲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爲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山東

山東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爲無後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爲題材製作紙紮供陰間娛樂。

寒衣節大家在祭拜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哦。

寒衣節風俗5

2023寒衣節時間是哪一天

2023年寒衣節時間:11月13日,當天是星期一。農曆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後的第一天,古時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注意寒冬的到來。這一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爲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爲祖先、亡人也一併送去過冬寒衣。

送寒衣送真衣服嗎

寒衣節送寒衣送的不是真衣服,而是紙衣服。

寒衣節是中國四大鬼節之一,而自古以來就有“十月一送寒衣”的說法,在冬季來臨的`時候,我們活着的人都會倒騰一下衣櫃,添加一些衣服,準備好棉衣過冬。那麼也不要忘記了逝去的親人,在十月一這一天爲他們燒去一些用紙疊成的禦寒的衣物,免得在陰間挨冷受凍。

寒衣節燒紙有什麼講究

時間上可以提前不推遲

寒衣節當天送寒衣是最合適的。但並不是說一定要在當天進行,如果節日當天有事不方便的話,也可以提前送寒衣。提前會顯得比較周到,如果推遲就是錯過了寒衣節的日子。所以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後!

燒焚要乾淨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爲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在特定的地方燒冥紙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但不要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自古以來就是燒給好兄弟的,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容易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心懷緬懷之情

祭拜送寒衣之時,大家要心懷感恩與緬懷之情,不要睹物傷情,憂傷悲痛,因爲這個時間正是陰氣旺盛的時間,你的傷心難過,容易招來陰邪之氣上身,影響身心健康,不得不防。反而應開開心心,讓冥界先人也感受到你生活的很開心快樂,這種和諧的氣氛是最好的。

寒衣節風俗6

寒衣節的民間風俗

寒衣節的習俗:燒寒衣

1、準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2、進行拜祭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某某呀,你活着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3、其他風俗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爲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着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麪、莜麪。

寒衣節是什麼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衆稱爲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節,還有下元節並稱爲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爲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吃什麼風俗食物

1.麪條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爲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麪、莜麪。寒衣節吃麪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麪條是不錯的'選擇。平時應酬較多的人,喝酒後最宜吃碗陽春麪,不僅解酒,還能起到養胃補身的功效。

冬天是吃蘭州拉麪最好的季節。炸醬麪是幾種風味面中營養搭配最合理的。刀削麪由於製作工藝的差別,面較硬且不易消化,所以青年人可以多嘗試,而老年人就不該多吃了。吃麪條應該多搭配一些蔬菜、蛋類食品。

2.紅豆飯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爲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爲: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爲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紅豆的表皮緻密而堅實,需要提前浸泡處理一下,否則蒸出來會很硬。傳統的紅豆飯做法是將紅豆事先泡水數小時,讓其喝飽水後,有時候還需要提前煮一下紅豆,然後再與大米一起蒸煮。現在可以稍微提前泡一下紅豆(也可不泡),然後用高壓鍋直接蒸煮,半個小時,軟糯香甜的紅豆飯就可以出鍋了。

3.逆餈在惠州傳統的風俗中,“十月朝”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傳統的祭牛節。在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種叫“逆餈”的傳統食品。惠州人認爲,牛爲人類辛勤勞動了一年,要慰勞慰勞牛。

除了做些逆餈供奉牛神外,還有一些農戶將菜葉包裹着逆餈來喂牛,祈求它身強體健。剩下的逆餈除了自己吃外,還會送給親朋好友。久而久之,這逆餈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食品之一。

4.餈粑“十月朝,餈粑碌碌燒。”這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餈粑。十月七年級恰逢秋收完畢,勤勞的客家人會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後,以糯米爲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做成應節食物餈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吃餈粑最過癮的吃法就是吃烤餈粑,冬日的山區陰寒潮溼,爲了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大夥圍坐一團。將餈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餈粑在炭火中漸漸鼓脹,嘰嘰作響,表皮微微隆起後像個大包子。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騰出,用口撕咬外酥內軟外黃裏白,似一個“金包銀”的餈粑拿在手裏軟乎乎的,但千萬要注意避免燙了口舌。

5.餃子洛陽有話雲:“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七年級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

寒衣節風俗7

吃麪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爲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麪、莜麪。寒衣節吃麪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麪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爲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寒衣節風俗8

第一、紅豆飯

在北方,寒衣節這一天,幾乎都會煲一鍋紅豆飯,做法也簡單,就是紅豆和大米洗乾淨,一起煲飯。做出來的飯粉糯有營養,好多人都喜歡吃。由於曬乾的紅豆很硬,不易煮爛,一定要隔天晚上洗淨泡好,第二天才和大米一起煲飯,這樣才煲的綿,粉糯軟爛,好吃。

第二、餈粑

做餈粑的方法也多樣,各個地方也許會有所不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糯米和紅糖水揉成團,然後拿盤子攤開放鍋裏蒸熟,切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加上自己喜歡的調料就可以了。

第三、麪條

在寒冷的大冬天,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簡直是幸福感爆棚,從腳暖到頭。又有養胃暖身的實際效果。麪條的煮法也多樣,可以加雞蛋,也可以放上幾個雲吞一起煮,煮出來湯鮮味美。

第四、餃子

在北方,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逢年過節包很多花樣也多,在寒衣節這一天也會包上暖心的餃子,包餃子也很簡單,懶得自己做餃子皮的,直接在超市買三塊錢的皮就可以做很多了,餡料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比如,三鮮,豬肉白菜,韭菜,豬肉香菇,素菜的。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立馬全身暖和了。感覺除了餃子沒有什麼需要的了。

寒衣紙什麼時候開始燒

寒衣節當天也就是農曆十月七年級燒寒衣紙,具體時間最好在早上6:00左右,可以根據日出時間調整。

按照習俗,是在寒衣節這一天給逝去的親人朋友送寒衣,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如果因爲有事情,寒衣節當天不能前往送寒衣,提前幾天其實也是可以的。

寒衣節燒寒衣的步驟

首先要提前準備好供品。一般在會在當天上午去準備。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接下來就是進行拜祭。人們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寒衣等置於圈內,點火焚燒。

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寒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xx呀,你活着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送寒衣節講究

1、寒衣以自己親手疊的最好。

2、燒化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先人,免得到不了先人手中。

3、凡焚化的衣物、冥鈔等物,一定要焚燒充分,都化成紙灰。相傳,只有充分燃燒,都變成紙灰,這些紙鈔、衣物,才能在陰曹地府使用。不燒盡的話,亡人拿着也沒用。

4、如果不能回家上墳,可在十字路口,衝着家鄉方向燒化紙錢、孤魂野鬼也需要救濟爲親人送寒衣的同時,另外再焚燒一些五色紙,以打發那些祭奠的孤魂,免得去搶先人們的。

關於寒衣節的詩詞

《七絕·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冥途冷遠念家尊。

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七年級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七年級又俗稱授衣節。

《五言·寒衣節》

幽明隔兩界,冷暖總悽悽。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

青煙升浩渺,別緒入雲霓。

舊貌應難忘,慿誰問老衢?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爲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七年級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羣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

寒衣節風俗9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衆稱爲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爲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爲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風俗習慣

農曆十月七年級,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七年級用黍祭祀祖先。農曆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七年級祭新墳的習俗。

農曆十月七年級,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爲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歷史沿革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七年級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爲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衆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七年級又俗稱授衣節。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代《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 ……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教,感遊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 ”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漢族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 ……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諸軍將校皆賜錦袍。 ” (←授衣)(祭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鬆,祭祀墳塋。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爲“寒衣”,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爲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民俗由來

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爲國捐軀者,並撫卹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爲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爲有關漢族民間於十月七年級"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纔出現於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麼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於宋代。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爲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七年級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羣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範杞良。後來,杞良被抓去修築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裏。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爲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後,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爲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後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七年級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七年級燒寒衣”,早已成爲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江蘇“紅豆飯”傳說

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爲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爲: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爲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典故傳說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漢族民間傳說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裏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纔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爲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七年級,因此,後人都在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七年級,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爲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着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祭拜活動

燒寒衣

準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進行拜祭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某某呀,你活着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項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爲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漢族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七年級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漢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其他風俗

漢族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爲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着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漢族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麪、莜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