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精品】端午節週記模板彙編六篇

端午節2.08W

工作在不經意間已經告一段落了,我們或多或少都學到了一些新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週記吧。怎樣寫好週記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週記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端午節週記模板彙編六篇

端午節週記 篇1


每年端午節我都要和爸爸媽媽到鄉下爺爺家過。

早上的時候,我們就一起去集市買艾草,據說他可以驅蚊除蟲,驅災辟邪。我們將買來的艾草放在門口,掛在窗戶上,整個村子在這一天都洋溢在艾草的清香中。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個綠色的海洋,非常漂亮。

到了正午十二點的時候,家裏的長輩就要給晚輩掛五色繩。它有青、白、紅、黑、黃,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五色繩也有各種各樣的類型:長命繩、避邪繩、快樂繩……戴了它,你就會強身健體,長命百歲。

到了下午兩點,孩子們身上都有着“濃郁”的汗臭喂。因此家長總是要給孩子們泡洗澡水洗澡。這洗澡水是由艾草、魚腥草、毛苦草等十餘種草泡成的水,洗了這種水,身上就不會長東西了。

晚飯的時候,餐桌上的菜也各有予以:魚代表年年有餘,豆腐代表清清白白,湯圓代表團圓……

到了晚上,是我們小孩子最開心時,因爲父母要帶我們出來買香包。集市上的香包形態各異,有的香包是圓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還有一些我們叫都叫不出是什麼形狀的。香包也有些大小不一的,大的比臉盆還大,小的卻只有指甲蓋那麼大。奶奶告訴我,香包的寓意是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向暴力的香囊有時是好吃的糖果,有時是小小的豆豆,有時是一些好玩的玩具。

一天過去了,這別具特色的端午節可真令人難忘啊!

端午節週記 篇2

今天下午,我做完作業從書房出來,看見奶奶在餐廳包糉子。於是,我好奇地跑過去,和奶奶學了起來。

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起兩片大糉葉折出一個角,再往摺好的角筒裏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點佐料,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話,接二連三地掉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幫我解圍,把糯米弄掉一些,這才使我“平靜”下來。經過一番小小的挫折,終於到最後一步——扎糉子了。我拿起一根糉繩,一陣五花大綁之後,交給了奶奶,可把奶奶樂透了。

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一門手藝活,包起來還真不容易啊!

端午節週記 篇3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五,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掛香包,划龍舟和掛艾草,那一天早上奶奶準備竹葉,蛋黃和一些材料。

我和奶奶很早起來包糉子,剛開始我包的不太好,後來我越包越順手,奶奶還說我很厲害呢!包完了糉子,奶奶拿去蒸,這時候大家也起來了我和弟弟也把香包拿起來掛著,我們吃完了奶奶煮給我們吃的愛心早餐,大家各自去做我們該做的事,我和弟弟一起去幫忙奶奶打掃家裏。

我知道一個端午節爲什麼要划龍舟和吃糉子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以前有一位臣子他叫屈原有一天有一個壞臣子跟皇上說屈原的壞話,皇上非常生氣,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難過,於是他便跳江死了,皇上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後悔和難過,便派人去把它的屍體撈起來,皇上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便請人做了很多的飯糰讓魚蝦吃飽纔不會吃掉屈原的屍體流傳到現在就是現在的糉子和划龍舟,掛香包和掛艾草則是要驅趕壞東西。

我覺得端午節真是個有趣又忙碌的節日,所以端午節我一定會幫忙爸媽做事情,也助你們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週記 篇4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糉子飄香,華夏大地處處瀰漫着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糉葉淡雅的香味中,陶醉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鼓聲;有岸的地方就會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他仰望蒼天,對當時社會的腐敗十分不滿,他憤怒、哀傷,最後,他吟誦着“世人皆醉我獨醒”,帶着滿腔悲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來扞衛正義。當地的漁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餵魚以保全屈原的屍首。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包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糉子一樣寓意豐富,糉子的形狀棱角分明,象徵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糉子的裏面包着一顆紅棗,象徵着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糉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鄰右里一樣,媽媽便去菜場買包糉子的材料:糯米、糉葉、紅棗……媽媽先把糯米泡好,把糉葉和紅棗洗淨,洗好後,再把紅棗切碎,用調料把紅棗與糯米拌在一塊兒,過了一小時,媽媽開始包糉子了,她先把糉葉折成一個陀螺形,把拌好的糯米用勺子盛在糉葉裏,再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最後用繩子層層纏繞,很快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

開始煮糉子了,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像一個個小鴨子,在水中快樂的游泳。大約一小時後,滿屋飄香,糉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用嘴吹吹,輕輕解開繩子,剝開糉葉,哇!露出泛黃的米粒,咬一口,滿嘴都充滿着糉葉的清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大棗餡兒。糯米的清香與大棗的香甜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

在這糉子飄香的.節日裏,我深深感受到炎黃子孫對屈原的尊重和對祖國的熱愛,立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抱負的小公民。

端午節週記 篇5

每年的端午節,我都在外婆家裏過,過了一個很充分很快樂的一個端午節。

每年的端午節,家裏人都要去割艾草,或是去街上買一些艾草回來,放在門口前,插在後院裏,只要有空的地方你都能看到有艾草立在那裏,整個房子就像被艾草包圍了一樣,一片綠色,像是一片綠色的絲巾。這個艾草它有寓意,艾草能驅蚊除蟲,也可以驅災辟邪。所以每年的端午節大家都會買一些艾草放在家裏面。

到了中午,外婆會給孩子們繫上紅繩,有的系在手腕上,有的系在腳懷上,有的系在脖子上。聽說這紅繩叫“長命繩”、“快樂繩”、“辟邪繩”。它是五色繩,它有青、白、紅、黑、黃,它們分別是木、金、火、水、土,可以強身健體,長命百歲。

晚飯到了,餐桌上的菜各色各樣,聞起來就香,中間盤就是魚了。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幾桌的人都滿了,他們滿臉的笑容,話有說不完的話。端午節很熱鬧呀。

端午節,真是別具一格,令人難忘得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 篇6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