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集錦八篇

端午節2.17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作文集錦八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每年的農曆五月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年的這個時侯我都會和我姑媽。奶奶一起包糉子,好吃極了。先拿一些綠豆。鹹蛋。豬肉。糯米。就用荷葉包起來,再用草繩紮起來。感覺到就像做手工一樣。我們穿着圍裙包糉子一邊包糉子一邊聊天。弄得我們滿頭大汗。但是我們的臉還是微笑着。我們感到很幸福。糉子一個一個地擺在我的視線裏。我覺得做一個糉子真不容易。晚上我們邀請了許多親友來我們家。熱情好客,我們請的親友和我的家人聊得多麼開心啊。我們一起吃飯,一起打麻將。最後我們拿出糉子分給大家吃。看大家吃得多開心那。他們人人欣賞我們包的糉子好吃。

一大早我們來到玉湖上,看到有龍舟比賽。人羣坐在龍船邊上。整整齊齊地使勁滑動龍船,使這條龍船更神奇。當龍船行駛後。人們在岸邊歡呼起來。端午節我們真開心,同時老百姓也是很開心。端午節把世界打扮的`絢麗多彩。

這就是我寫的中國傳統節——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端午節最早源於戰國時期,當時有個叫屈原的楚國人,他在楚王身邊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羣衆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羣衆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而賽龍舟是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而糉子則是羣衆不忍心忠臣被魚蝦吃食,故而將米飯等食品做成糉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屍。

孩子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孩子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好好的繼承下來!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端午節是吃糉子的日子,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更是懷念屈原投江的日子。那次經歷讓我愛上了這個節日。

去年過端午恰逢週末,我百無聊奈,嘴裏唸叨的滿是諺語,當讀到“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這一句時,我停了下來,不禁思忖:爲什麼呢?這也太假了吧!百思不得其解。忽然,媽媽微笑着說:“走,逛街去!”聽到這句話,好像把我從無盡深淵中拉了出來,讓心靈的幼苗漸漸舒展。是啊,逛街總比宅在家好,說時遲那時快,我胡亂地收拾好書桌就開啓了一次快樂之旅。

老媽帶着我在人海中穿梭,好不容易擠進了一家商場。嗬,商場裏好吃的好玩的商品琳琅滿目、數不勝數!媽媽告訴我,端午節臨近了,“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都是端午節的習俗。不錯,那貨架上擺放的幾乎都與端午有關:端午糉、雄黃酒、菖蒲我還真沒見過這些東西呢。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串糉子,絲絲糉香沁人心脾,早已忘記是哪家店鋪散發出來的。東邊食品西邊謎,逛完端午食品專賣區,我們又玩起了猜謎語。第一則“小米二字有變化(捲簾格?商品名)”我絞盡腦汁,自言自語“這也太太太”媽媽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提醒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哦,糉子!這也太簡單了吧!”說出答案得到獎品,我的興致不減。再接再厲,第二則“舉杯盡飲添歸心(節日?紀念日)”“這不是‘端午’嗎?”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脫口而出。結果,我又答對了,拿着兩份獎品,高興得像掉進了蜜罐子。我在心底默唸道:“端午端午,我愛你,因爲猜謎好運氣。”

走出商場,我們又來到了街上,一路望去,那條街大大小小的鋪面簡直是在開糉子盛會:北平糉子、浙江的湖州糉子、四川的椒鹽豆糉、廣州的中山蘆兜糉、閩南的糉子分礆糉、肉糉和豆糉,撲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看在眼裏,饞在嘴裏,另有一番滋味涌心頭。

回到家,我居然沒有一絲倦意,電視里正現場直播“賽龍舟”,每一艘船都奮勇向前,水花激盪,野鴨歡飛,那激烈歡快的場景至今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

端午節,我是徹底愛上它了,那你呢?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我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比如說: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春節。馬上,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快要來到了。每一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姐、重五節。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其實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關於端午節的兒歌有“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饊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已經瞭解端午節的習俗了,你呢?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南陽,家鄉有獨特的端午習俗,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喝雄黃酒,還有熱鬧的龍舟比賽。

每到端午節,最有意思的是包糉子。媽媽會提前準備好糉葉和材料,我們自己動手包糉子,包糉子也不容易,看着媽媽熟練地包着糉子,我也想動手包一個,我拿了一個糉葉,放點米和紅棗,拿着繩子綁呀綁,費了好大勁才包好一個,雖然沒媽媽包的好看,但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還是很高興。

每到端午節的早上,我會早早的起牀,用媽媽提前準備的`水洗洗臉,傳說這水頭天晚上已被嫦娥下了藥,洗過臉後一年都不會得病。

餐桌上早已擺滿了熱氣騰騰的糉子、雞蛋、鴨蛋、大蒜等,我趕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給我帶來了許多喜悅和歡樂,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在我們家鄉還把端午節叫做“五月端午”,因爲它是陰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而我更願意把它叫做“糉子節”,因爲在這幾天,我都可以吃到美味香甜的大糉子。不僅如此,端午節的習俗也很多呢。

在我們家鄉端午節雖比不上春節、中秋那般隆重,但是家家戶戶也是很重視的。就拿我們家來說吧,在進入陰曆五月七年級這一天,媽媽就把提前買好的.紅葫蘆貼在了門口,和窗櫺外面。貼葫蘆也有講究,葫蘆的口要朝上,我就不明白了,問媽媽爲什麼要貼葫蘆,還要這樣去貼。媽媽說:“端午節貼葫蘆,掛葫蘆是爲了趨災避邪保安寧的。”“那爲什麼口朝上呢?”“聽老人們說是爲了把毒蟲,災難全都收起來,讓家家戶戶安寧。”媽媽笑着說。原來如此啊。當然貼葫蘆只是一個開始,因爲到了五月,正是蚊蟲開始活躍的時候了,家裏的老人們,也愛把剪好的葫蘆縫在小孩的衣服後背上。在肩頭還要縫上一個小布老虎,以求平安。媽媽說我小時候就有這樣的衣服,但是我已經不記得了。七年級這一天我們還要吃雞蛋,至於什麼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媽媽這天早晨要煮上一大盆,家裏的每個人都要吃上幾個。到了初五這一天,家家門口都插上艾草,也是驅蚊避邪的。曬乾的艾草還被姥姥做成了小香包送給我,當然這也是保平安的。這一天重頭戲就是吃糉子。媽媽早早的就把米、棗、葉子泡上。泡好後大家就開始包,一個個糉子就在大人們的手中包好了。煮熟的糉子透着葉子的清香,咬一口,米黏黏的,棗甜甜的,真好吃!

我真的很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傳統節日中蘊含的美好祝福。

端午節的作文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每至此時,人們自然想起賽龍舟、吃糉子,也更會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是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習俗。

小的時候,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正值花開四溢的時間,每每端午節的前天,我們都會去各家採摘花朵,端午節當天,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就是能用放滿花瓣的香水洗臉,尤其是女孩子,覺得那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想象着自己成爲一名花仙子,那真是一件特別開心的事情。端午節,還有一件開心的事情就是可以吃到大大的透明的鵝蛋,一般只有端午節纔可以吃到的哦!

慢慢長大,才知道端午節的真正含義,在學校裏學會了《離騷》,也知道了屈原。屈原的家國情懷是端午節的靈魂,而他“行澤吟畔”、“上下求索”的高尚愛國主義情操,則穿越了浩蕩的歷史長河,凝聚了千年的歲月滄桑,成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圖譜和羣體共識。

長大離開家之後,我才知道,端午,不僅是一個時間節點,更是一個符號。因爲端午,家庭親人間的'純樸情感被激發,渴望團圓;因爲端午,外地兒女的真摯呼喚被釋放,期待見面。此時此刻,端午是一種象徵,是五千年民族文化沉澱在每個華夏兒女血液裏的不變的因子,是十三億中國人共同精神世界裏永恆的記憶與牽絆。有了它,親人就會緊緊相連,依依相守。我們吃着飄香糉子的同時,更喚起了對端午歷史文化的記憶,追溯先哲們的偉岸精神,激發和培育自己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的作文 篇8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爲我國的端午節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