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推薦】端午節的作文彙編九篇

端午節2.46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端午節的作文彙編九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能夠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能夠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與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風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賣糉子啦,賣糉子啦!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

端午節的大街上,到處飄蕩着糉子的清香。爸爸帶我上街,給我買了一個鮮肉糉。哈哈!我最喜歡吃鮮肉糉了。它在所有的.糉子裏是最奇特的:其它糉子都是甜的,它卻是鹹的。

我迫不及待的剝開糉葉,咬了一口。啊!真是太好吃了,糯米白白的,軟軟的,還帶着一絲肉香。我很快吃完了糉子,擡頭看了看爸爸,爸爸突然哈哈大笑起來說:晨晨,看你變成小花貓了。說完,遞給我一張面巾紙,讓我趕緊擦擦嘴。

走在街上,爸爸指着不遠處的幾個小朋友對我說:晨晨,你能發現他們身上和你有什麼不同嗎?我仔細觀察了一會兒,說:他們身上都有彩繩和香包。爸爸說:對,這是端午節的風俗。香包能防蚊蟲,彩繩寓意着平安和吉祥。說完,爸爸也給我買了一個香包和三條彩繩作爲獎勵。

在回家的路上,我問爸爸: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呀?爸爸說:這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他的國家滅亡後,他悲憤地投入汨羅江自殺了。於是,人們便包糉子投到江中,希望魚不吃屈原的屍體。

原來,端午節也有很多知識啊!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此時,我不由得想起去年過端午節時,我們家一起吃糉子,正想着,那糉子的香味就迎面撲向我來。

記得去年端午節那天,一大清早,細雨綿綿,好象在表達着自己對端午節的喜愛。突然,雨停了,幫我們把世界沖洗得乾乾淨淨,讓我們迎接着快樂的端午節。媽媽從廚房走出來,手上拿着一些糉葉和包糉子的材料放到桌子上。只見,她一手拿着糉葉,一手把綠豆、豬肉……放進裏面。突然,她微笑着說:“我們不如做一些甜糉子。然後,往一個糉子裏放一枚硬幣。誰吃到了這個甜糉子,今天就可以許上一個願望。”說完,我們都拍手叫好,而且,每人都神氣十足地說:“這一個甜糉子一定會讓我吃上的`。”

不一會兒,一個個糉子做好了。糉子一出來,我們就像蜜蜂似的涌上了桌子。然後,冥思苦想,用手摸了摸這個,又用手摸了摸那個……我呢,用手撓着腦袋,兩眼目不轉睛地盯着桌上的糉子,最後,挑拿了一個最大的。我開始狼吞苦咽地吃起來,只見我吃完了,硬幣影子都沒有瞧見。忽然傳來了“啊!硬幣在我這兒!”我們一看,原來硬幣寶貝在爸爸手裏。爸爸連忙用手揮來揮去,然後,舉起手來開始許願說:“我希望我們一家人能夠天天健康、天天快樂、永遠幸福。”頓時,傳來了一片熱烈的歡呼聲,我們沉浸在歡呼聲中……

去年端午節,爸爸爲我們全家許下了一個願望。這個願望一直伴隨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如今,我們一家都在爲爸爸給我們的願望而奮鬥。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因爲前兩天我說想吃糉子,今天奶奶就決定包些糉子給我解饞。

看着奶奶手腳麻利地包着糉子,我也覺得難不倒我。誰知,當我動手去包的時候,才知道要把糉子包得漂亮又結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先拿出一大一小的兩片糉葉,先折出一個角,接着放進糯米、豬肉、再鋪上一層糯米把豬肉蓋住。當我合上糉葉時,不是左邊的糯米跑出來,就是右邊的糯米掉出來,試了好幾次都沒成功,最後還是在奶奶的幫助下才把糯米包好。

到了扎棕繩這一步了,我自作聰明地自創了新式扎法,把繩子打了好幾個美美的蝴蝶結,還沒等我展示自己的'大作,那幾個蝴蝶結就全散了架。

我不甘心,又用了很長的時間慢慢學習,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讓我成功地包出了一隻合格品,真是太不容易了呢!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吃糉子。每到端午節,大家都會吃糉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買。我非常喜歡吃糉子。我還聽過一個關於糉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在戰場上戰死了。大家爲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裏。爲了給屈原敬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進水池裏。過了幾天,大家才發現水池裏有魚,那些糖棒都被魚吃掉了。大家很生氣。這時,有一個人叫道:“大傢伙們,魚最怕菱角,可以用乾淨的`草葉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以後,大家將包好的糖棒扔進水池,魚看到糯米糖棒以爲是菱角,就不敢吃了。所以大家把糯米糖棒叫成“糉子”。

煮熟的糉子又香又好吃。有綠豆味的,有蜜棗味的,有香腸味的等等,我們家通常包的就是這三種。這三種我都喜歡吃。

糉子和端午節是親密朋友。因爲我喜歡吃糉子,所以我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轉眼間,春節已經過完,再過3個月,就是端午節了。想一想去年的端午節,真的很期待。

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等。相傳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節,人們就用糉子等方式來祭祀屈原。

端午節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大約在八年級或九年級人們就開始籌備過節所需的用品,做糉子的棕葉,肉餡……

到了端午節,早上人們就去包糉子,包糉子是很難的。包完了糉子,還得把糉子拿去煮。真是麻煩。

差不多到了中午的時候,人們就通通祭祀祖先,祭祀品最多的.就是糉子。

吃完了糉子,人們就都去看賽龍舟。這時到處鑼鼓喧天,彩旗飄揚。龍舟賽開始了,一條條龍船在大江裏遊,龍船各種各樣,五顏六色,有黃色的,糉色的,紅色的,藍色的……比賽開始了,賽龍舟的人都用盡了全力划船,都想爭奪第一名,大江兩岸人山人海,觀衆在岸邊大喊大叫,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他們在爲船隊加油。聽奶奶說,每年舉行龍船賽是我們潮州人的民俗文化,它是潮州人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象徵。這樣的龍舟賽既好看又有意義,真讓人喜歡至極。

端午節還有三個月就到了,大家都來看我們家鄉的賽龍舟哦!

這就是我記憶裏的端午節,同學們,你們記憶裏的端午節又是怎樣的呢?美滿的,還是……

端午節的作文 篇7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爺爺爬到山上去踏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珠洗眼睛。原來,傳說端午節早上晶瑩的露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聽了這一傳說,我也學着老人的樣子,認認真真地捧起晶瑩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爺爺告訴我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衛自己的國家。爲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爲了喚起當地百姓的愛國之心,他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對於這位愛國詩人敬愛有佳,他們擔心江裏的大魚會把屈原給吃了,於是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糉子,以餵養這些大魚們,讓屈原少受肌肉之苦。從那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以吃糉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香噴噴的糉子,我心中涌起無限的感慨:爲屈原的死感到惋惜,更爲他因爲愛國而死的精神感到欽佩。我要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還要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端午節的作文 篇8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我的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

每年的端午節我與爸爸媽媽都要到鄉下去與爺爺奶奶過端午節,到了鄉下那裏的天藍藍的,小花小草都是五顏六色的,美麗極了。包糉子是奶奶的拿手絕活,首先她把糉葉放到熱水裏浸泡,再準備好糯米、紅豆、棗與肉,把瘦肉切成小塊用醬油等材料拌好與米等放到用幾張糉葉捲成的“小鬥”裏,再用一張糉葉包一下,用線紮好,就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眨眼功夫,一籃子糉子包好了。然後,再把它們放到鍋裏煮熟。

這時,我就專門盯着鍋,沒多長時間,從鍋裏飄出一陣陣清香,這股嫋嫋升起的熱氣濃香撲鼻,呀!我已經忍不住流口水了,打開鍋,拿了一個來吃,哎!我吃的太急了,不小心燙到嘴了,爺爺看着我這樣着急的吃着糉子,笑着說不要着急慢點吃,可是,我怎麼不着急呢?那麼好吃的糉子。看來我的饞嘴還沒變呢?

記得有一次,也是端午節。奶奶照樣也做了很多的糉子,我與弟弟比賽吃糉子,那糉子滾燙滾燙的'根本沒法吃,但爲了好吃的糉子,爲了贏,我豁出去了,馬上大口的吃,呀!我的嘴快成兩根烤焦的火腿長了,再看看我的弟弟竟然很悠閒的唱起歌來了,這下可把我氣壞了,我看了看籃子裏的糉子只有一個了,我拿着最後一個糉子慢慢的吃,這時弟弟看看裝糉子的籃子,呀!糉子已經吃完了,哈哈!勝負已定。

這真是一次快樂的端午節呀!

端午節的作文 篇9

飛絮悄然隱沒在濃濃的綠蔭中,綠色開始濃重起來。最早的那些花在幾場漓漓落落的小雨裏散盡,下一場花事不久便會繽紛而來。

一些果實,隱約在枝頭,搖曳着芬芳的五月。記憶裏那個五月的節日,此時姍姍而來,

北方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飲黃酒,包糉子那樣濃烈的氣氛,而是以自己獨特的傳統方式,配香荷包,掛葫蘆,挑艾蒿。小時侯的記憶,就是這些,可以驅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願,在幼小孩子們的心裏有了關於端午節最初的朦朧的記憶。

直到自己長大了,做了母親,又把這些教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們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們似乎什麼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日對我們這樣的大人有什麼意義。

五月裏的這個節日,在我們這裏叫五月節。一直是記憶裏那個溫暖,淳樸,幸福的節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玻璃窗照射近來,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是五月節。伸開胳膊,手腕和腳腕都繫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繫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日裏幸福的標誌。院子裏的臉盆裏,早已盛滿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涌進鼻孔,清爽,還有那麼一絲芬芳。媽媽忙着早飯,五月節煮荷包蛋,這是北方過節的習俗。五月節,這個節日應該是意味着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實,那時的五月節是從七年級開始的。七年級的雞蛋鵝蛋都要作上標記,留到初五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腳腕系的是一根紅線,初五才能繫上五彩線,剩下的幾天裏大人們要準備一些小禮物,比如縫荷包,荷包很小,樣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應該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種顏色的荷包裏面裝着香草,隨着風遠遠都能聞到一股濃香。

心靈手巧的母親用剩下的零布頭,爲我們縫製各種小飾品,我們最喜歡的小辣椒,是用紅布縫的,比小拇指一半還小,還有一樣最精巧的小掃帚,用麻線作的,掃帚把只有牙籤粗細,用紅線纏繞着,掃帚頭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串起來與荷包在一起,縫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後肩上,當時真是一種炫耀。現在還能想起來,這既是一種濃濃親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習俗。

後來知道,南方和北方過五月節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糉子,划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樑上掛上葫蘆。家家戶戶都飄着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爲了紀念什麼,他們只是延續着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日的,只是爲家人驅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我們小時的五月節不能缺少的是自己親手疊的葫蘆。也最樂於做這個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紙,經過幾道繁雜的工序,放在嘴邊,用氣一吹,就成了一個裏面空着的立方體,還帶着兩個或四個靈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針串上半尺左右彩條紙,一個完美的葫蘆就做成了,盯着母親手裏的彩紙靈巧地翻來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親的指點去做。時常爲了一個葫蘆,要練習半天,疊完了又拆,然後再疊,才能七擰八歪地疊成一個葫蘆。再從自家的樹上折下一小節樹枝,把葫蘆三個或五個栓在樹枝上,插在窗戶和大門上,翠綠的'樹枝間飄着五顏六色的葫蘆,這是北方五月節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風景。那些花花綠綠的葫蘆隨風飄起,彷彿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災禍擋在外面,我們在親情的呵護,祈願裏,幸福而安寧。

我想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這風景,有些東西,在人們的心裏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們固執地拽着歲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時光的隧道一樣。

如今,又到了這個節日,徜徉在街邊,看不到手疊的方方正正的葫蘆,還有那縫製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種溫馨的喜悅在心裏淡了,遠了。年紀大了的母親也已經不再親自疊葫蘆和縫製香荷包了。看着這些機器作出的葫蘆很漂亮,那各種的樣式也是手工疊不出來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時尚。卻總覺得少了那麼一種親切和質樸,包括那記憶裏散發着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種香味已經變的有些枯燥和飄浮。

畢竟,有一些記憶也漸行漸遠,然後淡去消失。歲月的年輪在一年年遞增,而歷經過那種溫暖我們,已經牽着如自己那時一樣個頭的兒女們,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懷着心底的眷戀,淡然行走在季節濃郁的風裏,時光靜淌,而我們的溫暖依然在心裏。

無論季節遠近,芬芳的節日依然還會如期而至,疊加在歲月的長河,蜿蜒綿長,靜謐無聲。我們守在與這個五月相約的路口,用目光裏的餘熱,溫暖掌心的記憶。在一份平淡的相守裏,靜靜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溫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