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熱門】端午節日記集合七篇

端午節2.78W

一天就要結束了,在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用心地寫一篇日記了。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日記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端午節日記集合七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20xx年xx月xx日,星期x,毛毛雨。

誰也沒想到昨天還是大晴天,今天過端午節卻又成了毛毛雨的天。單純是過端午節的話,毛毛雨的天是好天,可以好好在家吃糉子、掛菖蒲,靜悄悄地祭奠屈原。然而,每年的端午節也是我們這邊要賽龍舟的日子,下雨天總歸是有風險的。還好雨不大,毛毛雨而已。

因爲下雨,往年一大清早就會去賽龍舟現場去等着看比賽的我們一家,改變了往年端午節的習慣,將現場看的比賽安排在了家裏看電視直播,這樣也方便了媽媽在廚房裏煮出最新鮮的糉子,以供我們一家過端午節享用。媽媽在廚房裏忙活了一會兒後,忽然端了一桶糉葉和一盆糯米出來,她問我“要不要學着包糉子呢?”從來都只是吃糉子的我,因爲在電視上看龍舟賽直播沒有在現場看有意思,聽到媽媽的召喚,趕緊應聲“好”,洗了手來陪媽媽包糉子。

媽媽從泡在水桶裏的糉葉拿了兩片出來,又舀了一勺已經和勻了的糯米,在我的面前包了起來。只見媽媽動作極慢地把糉葉將糯米一層層地裹好,又示意我拿一根她已經剪好了的小細繩將裹好了糯米的糉葉裹成糉子的形狀。這一系列動作,媽媽做得非常的慢,可是當我學着媽媽的模樣,將糉葉和糯米放在一起操作時,我這才曉得包糉子的難了。

媽媽看着我不會包,笑了笑,又用極慢的速度讓我看着她做。她沒做一遍,我也學會一點點,但真正要將我包的糉子拿出來示人,媽媽還是忍不住笑了。媽媽告訴我,她小時候在外公那裏學着包糉子,也學了很久很久,包糉子是一個巧手活,等包得時間長了,也就會了。

今天因爲下雨沒有去現場看龍舟賽,卻在家裏跟着媽媽學會了一點點如何包糉子,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收穫吧!

端午節日記 篇2

“話說屈原走到汨羅河悲痛欲絕,一頭跳進了江裏……”這是大家都熟悉的屈原投江的故事,而這也是端午節吃糉子的來由,我們家一般都是吃買來的糉子,端午節前天我迫不及待地問媽媽:“今年買什麼餡兒的糉子?”,媽媽神神祕祕地說:”今年我們自己動手包糉子!”我一臉的懷疑,媽媽會嗎?媽媽說,幹什麼都有第一次嘛!我也滿心期待着。

我們來到了超市裏購買了糉子葉糯米和蜜棗等等,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把棕葉泡上,洗乾淨,然後在把它煮上,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啦!

第二天,我一睜眼就想起了我的糉子,急急忙忙的把老媽叫起來開始忙活起來啦!我們先將煮熟的糯米和糉葉拿了出來。通過上網查說要把它做成勺子形狀,但這步實際上非常非常難,需要把米放的恰到好處,多則露,少則空,好不容易弄好一個我全弄散了,又重新弄了一個,老媽也是第一次包,她也弄得一團散,我們都覺得好難啊。實在沒有辦法,我們兩個只好停下來,再次認真研究總結,我們爲什麼沒有包好,過了一會兒,我們終於找到了竅門。看着包的有模有樣的糉子,我們倆相視而笑。不過最後一個環節綁繩子更難,左邊打上了,右邊散了,右邊弄好了,左邊卻鬧脾氣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打好了繩子,看着五花大綁的糉子,我心裏美滋滋的。放進鍋裏,看着一個個像跳到水裏的魚。開始煮了,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時間過得真慢呀。在我的期盼的眼神下終於煮好了,我拿了一個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我們邊吃邊看電視,空氣中都充滿了香氣……

通過這次包糉子,我覺得媽媽說的很對,做什麼事兒都有第一次,只要有耐心,掌握方法,不怕失敗,一定會成功的!

端午節日記 篇3

看到滿街的條幅,聽到糉子的叫賣聲,讀過網絡上鋪天蓋地有關屈原的貼子,忽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節了。而明天的端午節,只是城裏人親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攤小販賺錢的契機,是商家推銷自己的良策,與屈原無關。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裏人的端午節,而在家鄉,端午節卻是五月十五。因爲五月初五農活正忙,稻田裏的秧苗還未插完,棉田裏的雜草還未除淨,正是農人們播種豐收播種希望的黃金時期,他們哪裏會有閒心坐下來過節呢,即使勉強自己將身體坐到了餐桌的旁邊,他們依然會魂不守舍,他們的心仍在田間地頭,仍在那些莊稼的'身上。於是我們的祖先便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節也要過,農活也不耽誤,只好讓端午節作出讓步,等農活做完後,就把端午節作爲慶祝播種的節日吧。這樣的端午節,自然與屈原無關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節是家鄉人每年必過的四大節日之一。根據農活完成情況的不同,家鄉人又把端午節分爲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鄉起初是沒有的,後來因爲農村與城市親友網絡的擴大,有好些嫁到城裏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家來過端午節,於是有親友在城裏的人家便把這一天當成他們的端午節了,後來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更有家道殷實的大戶人家以此作爲端午節的前奏,於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說了。而那些家道殷實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戶,家裏都請有長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長工或短工都還在爲他們辛勤的勞動,他們有些之所以選在五月初五過端午,其主要目的還是爲了慰勞一下那些長短工們,讓他們死心踏地的爲他們賣命,同時也是一種積德行善的途徑,以此博得鄉鄰的口碑,可謂一舉多得,他們又何樂而不爲呢。於是,即使家鄉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這一天依然與屈原無關。

家鄉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稱正端午。顧名思義,這一天才是家鄉人真正意義上的端午節,因爲到這一天爲止,家鄉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裏,農活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爲了紀念他們播種的辛苦,爲了慶祝他們階段性的勝利,他們便借用了這個傳統的節日,只是賦予了它暫新的內涵罷了。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熱鬧了,因爲在這一天,姑娘女婿都攜着子女回孃家過節,其實也沒有誰作出一個什麼規定,只是大家都這樣,於是便有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後來在家鄉便有了這樣的一種說法,端午節便是姑娘回孃家的日子,當然也就與屈原無關了。

家鄉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稱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說到這一天爲止,家鄉的端午節纔算過完了。據說之所以有這個末端午之說,一是爲了與早端午相呼應,二是照顧那些田多勞少又無力請工的人家,他們往往在正端午這一天還在地裏勞作,等到他們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過完了,於是他們便在五月廿五這天過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車吧,只是節日的氣氛淡了許多,但親情依舊,慶祝的心情依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們爲端午節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只是,這樣的端午節,依舊與屈原無關。

從早端午到晚端午,家鄉的端午節足足要過二十一天,而家鄉的春節從臘月廿四過小年開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燈送年爲止,滿打滿算也就二十二天,因此,家鄉的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者便大聲呼籲,鄉親們啊,端午節的戰線再不能拉長了,否則就要超過春節了,那還成什麼體統呢,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啊!到這時,才遏制住了端午節繼續發展的勢頭,否則,家鄉人一定會把端午節弄得比春節還要隆重。由此可見,端午節在家鄉人的心目中是多麼的重要,只因家鄉的端午節象徵着播種,象徵着希望,所以仍然與屈原無關。

其實家鄉並不叫端午節,他們叫過端陽,就如他們把春節說成過年一樣。儘管說法不同,但實際意義卻是完全一樣的。過年的意思便是年年難過年年過,那麼過端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生本是一條苦難的長河,偶爾在長河中拾起一小瓣精緻的貝殼或者到銀河採擷到一丁點星光,以此來點燃鄉親們播種的希望之光,自然也不失爲一種東籬採菊的怡然自得。只是,過了這些節日之後,他們依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在他們求索的空隙中,忙裏偷閒度過的這樣的端午節,真的與屈原無關。

端午節日記 篇4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相傳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大早,奶奶就給我們每個人剝了一個糉子。我們一邊吃着糉子,一邊觀看緊張、激烈的賽龍舟。

一家人開心極了!我喜歡端午節,也希望自己長大後像屈原那樣爲國家作貢獻!

端午節日記 篇5

眼看就到端午節了,王夫人這幾天特忙,家裏像趕集似的。老公的下屬紛紛來家送時令禮物,禮物都是一樣,糉子。糉子雖然都是糉子,包裝卻不一樣。有的裝在禮品盒子裏,有的裝在籃子裏,上面都有標價,有六百六十六元的,有一千六百八十八元的。王夫人自言自語道:“不就是糉子嘛,咋賣這麼貴?”等她打開包裝一看,原來內藏祕密。六六大順的,裏面有一條大中華香菸,一瓶洋酒,一六發發的糉子,裏面不但有洋酒高檔香菸,還有六種水果,比如芒果、火龍果、荔枝、洋桃、洋梅、鳳梨。但是有一個什麼局長送的糉子,卻是散糉,特意叮嚀,吃的時候小心點兒,什麼寶貴糉子,要小心點兒?

到了端午節這天,家裏到處堆得都是糉子,這麼多能吃完嗎?王夫人把洋酒、大中華香菸取了出來,水果放進冰箱,留了一些火腿的、豆沙的、五仁的,打電話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叫了來,讓她們拿回家去幫着吃,也省了再買了。逢年過節的,七大姑八大姨們都不用採購,王夫人會把她們叫來,把收到的禮物分給她們。像梅花參呀、魷魚呀、銀耳呀,都是上等的東西。也有金華火腿、宣威火腿、魚翅、鮑魚什麼的。

中午吃飯時,王夫人順手拿了一串糉子放到鍋裏煮了,端上桌來。老公是南方人,特愛吃火腿糉子。吃了飯,老公吸了一支大中華,品了品洋酒,咪上眼睛休息一會兒,突然感到肚子痛。王夫打電話叫來救護車,送到醫院檢查。醫生檢查了問:“李書記有胃病史嗎?”王夫人道:“從來沒胃痛過。”李書記叫道:肚子也痛!”醫生只好做B超檢查,又做CT,終於發現,胃裏的異物,好像是金屬一類的東西,只好安排手術。外科醫生切開李書記的胃,取出一枚鑽戒,順藤摸瓜,在大腸裏也取出幾枚鑽戒。

等老公手術結束,從手術室裏推出來,王夫看着鑽戒,才恍然大悟,爲什麼某局局長臨走說,吃的時候小心點兒,原來裏面藏匿着鑽戒呀。非常感動,寫下今天的日記!

端午節日記 篇6

大街上,人人都在慶賀;市場上,還有人在買糉葉;房子裏,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糉子正在誕生……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暗地顯示端午節來了

今天,媽媽和奶奶也包起了糉子。我學着她們的樣子拿出四片大小差不多的糉葉,學着她們的樣子把糉葉鋪在手上,再在鋪好的糉葉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幾顆大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左右,糉子熟了。我迫不及待抓起一個糉子,把猛吞下去,結果被燙的臉就紅了。媽媽在旁邊笑我:“你的紅臉蛋好可愛啊!”我聽後“無語凝噎”,只得陪笑。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日記 篇7

今天是端午節,我媽媽對我說。

早上,我對媽媽說:“我們去買糉子吧。”媽媽說:“好。”然後,我們就出發了。”

在路上,我看見有很多人,就問媽媽說:“這些人是做什嗎的?”媽媽說:“這些人和我們一樣,也是來買糉子的。”

到了超市,我看見那裏人山人海。我和媽媽從人羣中擠過來,對媽媽說:“糉子在那裏。”我們走了過去,看見只有不幾個了,就拿走了。我們給了錢就回家了。

到了家,我問媽媽多少元一斤?媽媽說:“3元4角一斤。”我說:“這麼貴。”後來我一吃說:“太好吃了,下一次我還要吃。”

標籤:七篇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