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週記(通用5篇)

端午節8.61K

時光飛逝,如梭之日,轉眼一週又過去了,我們既增長了見識,也鍛鍊自身,這時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寫一篇週記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週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週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週記(通用5篇)

端午節的週記(通用5篇)1

在中國,我們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在這一天,我們都會吃糉子、划龍舟,這是爲了紀念屈原,淺淺成了一種傳統習俗。

每當端午節時,外婆都會包糉子,先要準備好材料,然後就可以開始包了。只見外婆把兩張葉片疊在一起,接着放入糯米和各種調料,可以包成各種形狀,最後用細繩纏緊。現在糉子的口味越來越多了,以前沒有餡的,只是粘點糖吃,如今有紅豆的,有鮮肉的,有蛋黃的,還有火腿的……糉子的形狀也各種各樣,有橢圓形的,有圓錐形的……我看得眼睛都花了。

外婆把包好的糉子放入蒸鍋蒸上十來分鐘,一股香氣撲鼻而來,饞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馬上剝開咬了一口。

端午節吃糉子,看龍舟,真是樂趣無窮。

端午節的週記(通用5篇)2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週記(通用5篇)3

隨着端午節的漸漸臨近,商場、超市裏已擺滿琳琅滿目的各色糉子,預示着節日的臨近。大街小巷彷彿充滿了糉子的香味,空氣都帶着淡淡的糉香,忙的都有些遺忘了,又是端午了啊。

父親住院有半個月了,幾日來都是在忙忙碌碌中渡過的,送孩子、上醫院、做飯,幾乎天天如此,如果不是看到超市裏的各色糉子,幾乎忘卻了端午節的來臨。

父親在家的時節,此時家裏早已是糉香滿屋,孩子們歡歌笑語的嬉鬧着,等待那美味的糉子在滾燙鍋裏翻騰個夠了以後,拿到桌上的那一刻。拿起熱氣騰騰的糉子,迫不及待的扯下包裹在糉衣上的絲線,剝除掉美味最後的保護,沾上甜甜的白糖,小心翼翼的塞入嘴中,呼出一口熱騰騰的蒸汽,閉上眼睛,品味着那濃濃的糉香從嘴裏一路向下,直到全身被糉香包裹,真是一個美呀。

父親一直說我手笨,怎麼也學不會包糉子,試過許多次,一直不得要領,現今,父親不在家中,只有靠母親一人了。抽時間回家了一趟,說是幫母親包糉子,其實,也就是打一個下手,自己實際也幫不了多少的忙。拿起放着的竹葉,看着母親熟練的擺動着,不一會,一個完美的糉子就成型了,可是我擺弄了半天,不是包不緊,就是包不住,母親看不過去了,及時喝止了我,把我趕到了一邊,只好坐到一邊看着母親包了。

母親的白髮又增多了。這一陣由於父親生病,母親益發的操心,白髮愈發多了起來。

現今我家端午節倒是講究不多,無非是包個糉子,家門口插上幾株艾葉而已,完全不如家鄉那樣了。家鄉的端午節端是熱鬧不凡,龍舟、懸掛菖蒲、艾草,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糉子等等不一而足。唉,好久沒有回家鄉了。

看着母親包完糉子,煮在鍋裏,才匆匆而去。傍晚時分,砰砰的敲門聲響起,打開門一看,原來是父親,手裏提着一兜的糉子,往家裏一放,沒說幾句話就走了,看着那兜糉子,只覺得兩眼發酸,眼淚幾乎奪眶而出,久久無法平靜。

那一個個的糉子,就是濃濃的愛意。濃濃的深情。那一顆顆的米粒、一個個的蜜棗就是一顆顆跳動心,一片片不捨的情啊。

悠悠端午節,濃濃糉香情。

端午節的週記(通用5篇)4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起牀後,我看見桌子上有很多好吃的。

有糉子,有綠豆糕,還有杏子和桃子,我每樣都吃了一點,媽媽還給我講了糉子的由來。原來吃糉子是爲了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他爲了國家投江自盡了。人們爲了保護屈原的軀體不被魚蝦吃掉,就在每年的這一天用糉葉裹上糥米,扔到江裏餵魚蝦。這下我知道了每年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了。

端午節的週記(通用5篇)5

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每到農曆5月七年級,天才矇矇亮,母親便叫醒我說:“快起來,割艾草、菖蒲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裏,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裏,散發着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早飯吃過後,不用母親吩咐,便邀好幾個夥計上山去摘箬竹葉扎糉子了。

其時的家山,新竹成林,蟬鳴嘶嘶。還有滿山的芒花,開得紅豔似火,“或一簇簇,或一片片,乍看似少女的笑靨,彷彿又如天邊的彩霞。”

箬竹葉一般長在地勢較陰的山坳裏。其竿細細,其葉碩大。山風吹來,葉葉相撞,沙沙作響。摘箬竹葉,要揀新葉,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葉片,中指一頂葉柄,“啪”的一聲脫落。

我們這些孩子們,在故鄉的懷抱裏,這山望着那山高地跑着,跳着,留下一路歡笑。我們比着,誰摘得箬葉多,誰摘的箬葉大。

箬竹葉摘回家後,母親拿到鍋裏淖過,再拿到清亮的溪水裏,一張張洗刷乾淨,就開始包紮糉子了。母親把箬竹葉捲成圓錐型,然後用飯勺,填進糯米,用筷子插實,包好,將嫩竹篾一捆,一隻只棱角分明的糉子便紮成了。

糯米需淘洗乾淨,晾乾,用少量的鹼和之。有時還在糉子中包上一些紅豆、紅棗、花生米及臘肉,味道就更好。

糉子紮好便是晚上了。晚飯過後,父親把糉子放在鍋裏,用準備好了的乾柴煮上三四個小時,再讓它燜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糉子餘溫尚存,還帶着濃郁的箬竹葉的清香。

糉子從八年級一直吃到初五。到初五那天,母親還要做包子,煮鹽水蛋,煨大蒜子。對了,母親還在蛋殼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我的脖子上。這種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蛋當然是越大越好,如果能在脖子上掛上一個大鵝蛋那就雄壯了。玩膩了,就用蛋打架,誰的蛋碰破了,就吃掉。最後留下的就勝利者了。

到了傍晚,母親把艾草、菖蒲收起來,蘸雄黃酒,撒到屋的每一個角落,消毒避蟲。還在我們的額頭上,手背上,腳背上塗一些雄黃。

故鄉的端午節,浸透着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