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精品]端午節的作文5篇

端午節1.75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端午節的作文5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昨天,我們班進行了一次“包糉子”實踐活動,還邀請了許多老師跟我們一起包糉子,熱鬧極了。

老師給我們分了組,每四人一組。並詳細的告訴我們怎樣包糉子。大家就紛紛包了起來,叫聲、響聲、歡笑聲、說話聲響成一片,教室裏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我按照老師說得去做,首先拿出一張糉葉,把它下面的一頭握起來,變成一個“小漏斗”的形狀。然後再往“小漏斗”裏面裝江米、花生和蜜棗。裝好後像做手工一樣把它包起來,注意要包成四個角的形狀。最後用線把糉子捆住,一個形狀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

我原來學過包糉子,所以包得很快,我一共包了11個糉子呢。只是,我包出來的糉子有點像“蝴蝶結”。

最後大家都學會了包糉子,我們和老師一共包了滿滿一大盆還多呢。中午送到了學校食堂,下午就吃到了甜甜的.糉子。

熱騰騰的糉子飄着香氣,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比吃了蜜還甜呢。感謝老師讓我們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體會到了動手的快樂。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端午節在咱們那裏也不是什麼重要的節日。在我的記憶中,咱們那裏沒有慶祝過所謂的端午節。沒有其他地方舉行的什麼賽龍舟等活動!只不過到那一天的時候,家家都忙着包糉子,其他的都沒有什麼了。

小時候,對端午節沒有太多的記憶。也不知道怎麼跟大家說。只不過在最近幾年咱們村有不少人開始重視端午節。

到那一天,家家都以掛艾葉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刀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當然吃糉子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大多家庭都自己包糉子。一家人忙忙糊糊的,忙着過節,感覺很幸福。

自從出來上學工作之後就很少回家了,也沒有在家過過端午節,所以現在咱們家裏有什麼風俗習慣我也不是很清楚了。不過總之賽龍舟和吃糉子及插艾,是絕對不可能少的。

以上就是咱們家鄉的端午節,沒有什麼太大的活動,所以在我的記憶中也沒有什麼值得可想可給大家說的'。也許咱們的家鄉太落後了吧!這個也不清楚,在加上農村的人不太重視這個節日,所以大家有時候都淡忘了。所以請其他朋友把自己家鄉的端午節風俗習慣說出來讓大家來參考,說不定你們的風俗習慣咱們也會延用的喲!呵呵!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順次至五月爲午,因此稱五月爲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爲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爲沐浴”以浴驅邪認爲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爲“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爲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處處充滿了民族、民俗的文化,在此,我們藉助這個契機進行家園共育。

端午節這個民俗的節日中蘊含了很多的教育價值,在這個隆重的節日到來之際,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邀請家長參與課程,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包糉子》,讓孩子們更好的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在此之前,我們邀請了會包糉子的家長,主要以奶奶爺爺爲主,積極地參與了進來,同時,在活動當天我們準備了充足的包糉子的材料,如:糉葉、糯米、蜜棗、花生等等,活動在小朋友的期待中拉開了序幕,大家圍坐一起,爺爺奶奶們首先和小朋友們分享了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小朋友先說,爺爺奶奶來補充,如:賽龍舟、食棕、帶香囊、端午插艾等等,接着爺爺奶奶很細緻很認真的給小朋友們講解並實踐了包糉子的方法,從小朋友的表情中看到了滿臉的崇拜,眼神中透出了迫不及待,終於輪到小朋友開始,一個個小傢伙帶着大膽嘗試不服輸的精神,小手不斷擺弄着,一次不成功再來,有的小朋友直接走到奶奶的身旁舉起自己的小糉子說:“奶奶這樣對不對,奶奶再怎麼做?”當奶奶對着這羣可愛的孩子們豎起大拇哥時,孩子和家長的臉上都露出了快樂的笑容,同時這裏面還有幸福的音符,整個活動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進行着,開心、有序。大家齊動手,滿滿一桶糉子完成了,看到自己親手所做的成果,無比的開心。

在這個活動中,不僅有家長對端午節的講述,還通過視頻的方式向大家呈現了端午的由來及習俗,讓孩子在看、聽中更加深入的瞭解了端午節。

活動到此並沒有結束,下午我們活動繼續進行——《品糉》,吃着自己所包的糉子,流露出了濃濃的香味,不僅包的過程開心,吃的過程更是溫馨。

通過這次家長參與讓孩子們收穫頗多,不僅知道了包糉子的方法,增加了對民俗的瞭解,同時,親身體驗了生活,總之,本次活動快樂多多,幸福多多,溫暖多多,期待下一次家長的參與,我們會繼續努力,做到更好。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民強國的好主意,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得不得了,跳下了汨羅江。當地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灑下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外婆。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外婆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好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外婆包的糉子的原料及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端午節好熱鬧!我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