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推薦】

端午節3.14W

端午節的故事1

端午節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計謀,冒死進宮陳述其中的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在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來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端午節的故事【推薦】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了,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去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沒過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的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端午節的故事2

端午節的一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地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部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故事3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

端午節的.故事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4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與齊國能與之抗衡。鑑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與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與打擊。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裏,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的故事5

每當我一個人散步在池塘邊,看見嫩綠的蘆葦葉長茂盛的時候,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人們會用它的葉子包糉子,糉子可好吃了,粘粘的,一口就能出個蜜棗來,真讓人回味無窮。

想知道端午節怎麼來的嗎?下面要我來告訴你們吧!一次我無意中,從《七彩語文》中得知,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也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自幼聰明,才華出衆;二十多歲就參與楚國朝政,楚懷王很信任他,儘管朝廷中有些官員想方設法栽贓陷害他,破壞他和楚懷王的關係,但是他公正廉明,直到楚懷王去世。

後來,楚懷王兒子繼位,他年輕氣盛,親信常言,將屈原免職流放。不久楚國一天天衰敗,最終被秦國吞滅,屈原憎恨世界渾濁不清,沒有光明,非常痛心。於是五月初五這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江裏,當地老百姓直到了,都划船去救他,船在水面上像巨龍一樣騰飛,也沒能救出屈原,人們聽說被水裏蛟龍困住,又開始往水中扔五色線紮好的糉子,希望能趕走蛟龍。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買綠豆糕,賽龍舟,門前插艾條等一些民間習俗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故事6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關於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關於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故事7

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

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明人餘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係臂,名長命縷。”後人也稱“續命縷”。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傳統之俗,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般,繫於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孃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五彩縷有叫“五色線”、“朱索”、“百索”等,是端午節必備的物品。陝西風俗,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裏讓水沖走。

陝西地區的傳說認爲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蹟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裏,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發展到現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豔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麼色也非常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麼色就用什麼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端午節戴五彩線可是非常有講究的。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製成。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製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

由戴五彩線而演變出戴香囊的風俗習慣。香囊俗稱香布袋兒,也是端午節人們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種花色的布縫製而成,內裝由丁香、香草、白芷、甘鬆、蒼朮和雄黃等製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線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兒的形狀種類繁多,體現出時代特色。當然,在小孩子身上塗雄黃酒也是爲了避邪強身。正因爲有這麼多的作用和意義,所以,端午節戴五彩線、香布袋兒和塗雄黃酒仍延續至今而不衰。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爲端午節起源是

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但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也稱“毒日”)的禁忌。因爲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時節,俗稱“惡月”(也稱“毒月”),端午節這一天俗稱“惡日”,正是“諸蟲百毒盡消滅”的傳統節日。針對五月惡月,民間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直到現在,還可以從端午節許多的習俗中,找出驅邪避毒的痕跡

五彩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

端午節的故事8

端午節就要到了,每逢端午,人們總要賽龍舟,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嗎?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說一個好聽的故事。

從前,大象長得圓滾滾的,短短的鼻子,絨球一樣的小尾巴,就像是一個碩大的圓球,而且它的力氣還很小。一天,一個叫“賽”的大象,出門到小河邊找水喝,可是它太粗心了,居然沒有發現潛藏在河裏的鱷魚,於是它剛把短鼻子伸進河水裏,就被鱷魚給結結實實地咬住了。就在這時,一個村民看見了,連忙找來了一條形狀像龍一樣的'船,又找來了一條長繩,一頭綁在船上,一頭綁在大象的短尾巴上,然後用力地劃呀劃,可是鱷魚還是沒有鬆開嘴巴,於是他決定召集人們來賽龍舟,看看誰劃得最快,然後就讓這個人來拉這頭大象。就這樣經過激烈的比賽,人們如願以償,選出了劃得最快的人,讓他來拉大象,就這樣大象的鼻子終於掙脫了鱷魚的嘴巴,而且它的鼻子變長了,尾巴也變長了,而且它還變得力氣很大了!從此這頭大象一直保護人們的安全。

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要賽龍舟,慢慢的,它成爲了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故事9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

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非常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非常多。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10

古代因爲屈原投江而民衆競相划船,爲了救屈原。現代則爲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

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爲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爲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曆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爲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爲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爲贏。

端午節的故事11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

當地的漁夫得知這個消息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那就是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真的好香好香。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

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12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糉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糉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糉,一種是竹筒糉。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糉子,引開魚蝦。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糉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戰國時期,請過爲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是,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衆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消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着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裏,自殺了。這是,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爲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鬧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端午節的故事13

端午是一個好節日,既不用像春節你來我往互相傷害,也不像清明之類的蒙上一層恐怖的陰影,充滿民族色彩,活動又多是我童年十分期待的。

我在北方,離水遠。並沒有划龍舟這樣的大型的活動,所以一些閒散的小活動深深地撩動着童年的我,每每都期待的前一晚睡不着覺,因爲第二天一早我們就要踏青。等我到了南方我才知道,原來清明也會踏青,現在想想可能是清明我們家鄉的雪還沒化完吧。現在的我並不能記踏青哪裏好玩,只記得童年時的興奮,未知的的樹木,各種沒見過的花草。前一天晚上睡在哥哥家裏,跟他擠在一張單人牀上,兩個孩子也並不覺的擠,再用他的鬧鐘訂上五點半,期待到恨不得一下子就到天明。好不容易盼到天亮卻只有我一個人醒來,哥哥也因爲賴牀而只剩下我向窗外忘,看着早早踏青的人呢忙碌着,有的已經回來,有的剛要出發。

踏青的過程總是輕鬆愉快的,雖然我並不能記得很清。哥哥家裏很早就有車,總是叔叔帶我們開去很遠的郊區外折下高高的樹枝,還記得信佛的姑姑說過就是植物也有生命的,所以不能折老樹枝,不好的。父親也會去很遠的地方折給我蒲棒的葉子,長長的,高的有一人多高,有的還帶着綠色的沒長成的蒲棒,散發着清香的氣息。媽媽也會買上一束香草,裏面有種子,像豆莢一樣黃色的乾草,有着特別的節日的味道。

折完樹枝我們就會去逛早市,回到家裏就要用到剛剛折回來的樹枝來掛葫蘆,葫蘆是早早買好的,那些年葫蘆還都是紙做的,帶着長長的流蘇。翠綠的樹枝映陳着,漂亮到讓我難以忘記。等到下雨天,雨水帶着葫蘆的顏色滴下來,像彩虹匯入街道。

記得在老房子的時候每到端午之前好像都會有嬸嬸和姑姑們一起來我家包糉子,有肉的有豆子和大棗的,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包糉子。後來因爲我們搬出老房子了,糉子我也不太喜歡吃,而新房子也不夠大不能湊齊一大家子人一起包,所以已經很久不包糉子了。逛早市媽媽總會買很多我喜歡的東西例如魚形的氫氣球,和一個淡綠色的香囊,裏面也裝滿了香草,帶着特有的味道。早飯的時候媽媽會拿出許多的茶葉蛋,前一天煮好的,很入味。吃完早飯,我就回央求媽媽幫我把氫氣球繫上一塊重物,讓它保持着漂浮在空中但是並不碰到天花板,這樣就能隨着屋子裏的氣流來回走動了。

再然後我就長大了。稍微大一點的我就開始自己準備我的端午了,各種顏色的繩子編成一起就成了端午戴的五彩繩,聽說可以避邪。所以還沒到端午我們就會買來一堆繩子在課堂上悄悄的編,編好後送給喜歡的人,我也幹過這樣的傻事。

再到後來我就上了高中,遇到了我第一個真心喜歡的人,愛情真的是很美妙的東西,真的會有心大力撞擊胸膛的.感覺,看過了時間規劃局這個電影,那裏的人開始啓動自己的時間的時候就會有彭的一聲的心跳聲,是一種大力到讓人上癮的聲音。我想我那時也是這樣上癮的。所以端午節的彩繩只編兩條,我一條,他一條,他的是黑色配紅色,我的是藍色配白色,他的皮膚黑爾健壯,黑色,剛好配他不良少年的形象。那年給他五彩繩的時候他正在外面上網,我直接給他送了過去,他還是露着壞壞的笑,然後我也直接和他一起玩一款當時很火的遊戲,我們在那晚一起建了新角色,通宵了一晚上,第一次通宵的我竟然也不覺得困。第二天走出網吧大門時我被端午早上的陽光晃到了眼睛,多年以後仍然忘不掉。爾我也彷彿偷偷的發了誓,說我再也不會愛上任何人了除了他。

然而我愛了很多人,可那種上癮的心跳的感覺,卻像隨着我的青春一樣再也不見了。我們的家鄉很小,有一個西湖公園,我曾經跟我的好閨密說過,端午的早晨去那裏走一圈,你想見的不想見的人就都可以見到了。

雖然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去過那裏。

端午節的故事14

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一名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

在此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故事15

端午節到了,家家都飄出糉子香味。節日味道隨着糉子清香沁入肺腑。試想,在當今快節奏生活中,如果沒有了糉子,還真很難找到其他屬於這個古老傳統節日特徵。沈從文《端午日》裏那樣豐富多彩民風民俗隨着生活節奏加快,也一點點消失在時代步伐中。可那些多姿多彩節日習俗,總是讓人懷念。我也總會在這個傳統佳節之際不由夢迴童年,一遍遍在心裏回味兒時過端午情景。

老家在蘇北一個偏僻鄉村。每年端午,都已是農村“大忙”季節。家裏人多勞少,農忙時候,我都是算是主勞力之一,也就只有在端午這一天,我可以不下田,專門在家裏忙家務。記得那時爸爸會一大清早就到鎮上稱點肉,買點魚放在家裏。平時吃不上這些,也只有過節這天才奢侈一次,打打牙祭。我則早早起牀,忙活好其他家務,就提着籃子,去田間地頭採集各種野草回來留着下午燒水洗澡,說用端午這天百草燒水洗澡可以保整個夏天身體健康,不生皮膚病。那時在農村老家這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習俗之一。百草當中最重要是艾草和菖蒲,當然還有河邊金銀花,田頭薄荷草等,我把各種野草採回來,放在我家那口八張鍋裏,把鍋裏放滿了水,再在鍋裏放些雞蛋和蒜頭(有時蒜頭是放在竈膛裏烤),這些都是必須得有,也是端午習俗之一,然後就開始燒,一直把水燒開。燒開水,是青綠色,水燒開了,雞蛋也煮熟了,蒜頭也煮爛了。蒜頭我們不稀罕,我們稀罕是煮雞蛋。我們姐弟幾個最起碼可以一個人分到一個雞蛋,因爲平時雞蛋都要省下來賣錢補貼家用,只有端午這天才能吃到煮雞蛋。那時我們總是把圓滾滾熱乎乎雞蛋捧在手裏把玩,捨不得吃。雞蛋殼也沾染上了青綠色,看起來更加誘人,聞起來除了蛋香還有清香。那時我們經常是把雞蛋把玩到晚上,才小心剖開雞蛋殼,慢慢把雞蛋吃掉。水燒開以後,撈出裏面野草,把水舀到洗澡用木桶裏,待溫了後洗澡。把弟妹們洗好澡以後,還得給他們繫上絲絨線。那時端午時候,鎮上到處都是賣絲絨線,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因爲在老家端午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洗完澡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要繫上這些絨線,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讓喜鵲銜去爲牛郎織女晚上相會搭建七彩橋。

說實在,我一直都不知道這些習俗是怎麼由來,也沒有聽村上老人講過。只知道那時家家都這麼做。而且我一直奇怪是那時每年端午我們村上竟沒有人包糉子,但家家卻都熱熱鬧鬧。即使是農村最忙時候,也沖淡不了節日氣氛。下傍晚總是看到幾乎所有孩子都洗乾乾淨淨,手裏都拿着煮雞蛋,脖頸上繫着五顏六色絲絨線,在小夥伴面前炫耀。我是直到上了國中才知道端午是紀念屈原節日。以前我對這方面知識瞭解完全是空白。因爲家鄉河流少,所以所謂賽龍船等這些與水有關傳統習俗我們那裏都是沒有。

時隔十幾年,那些兒時節日習俗,也在老家逐漸消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如過節,節日氣氛也淡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也找不到那些曾經用來燒水野草蹤跡了。只是不知道,孩子們現在不繫絲線,牛郎織女沒有喜鵲搭建七彩橋,他們怎麼相會呢?哦,忘了,現在老家,連喜鵲也很難見到了。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