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被誤讀的端午作文

端午節2.76W

導語:節日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於挖掘和弘揚,有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後”的代名詞,而應該成爲新時代我們引以爲豪、爲傲的民族瑰寶。下面小編整理了被誤讀的端午作文,歡迎參考借鑑!

被誤讀的端午作文

  被誤讀的端午作文

劉石林,副研究館員,普任汨羅市屈原紀念館館長兼黨支部書記近20年,致力於屈原在汨羅的研究。劉老先生認爲端午節隨中華5000年文明起源,它本是祭龍的日子。因爲在佔代,五月江河漲水,人們不能解釋這種自然現象,就以爲是龍在操縱,而農作物的豐收與否主要取決於天氣,於是人們就把希望寄託在龍的身上,在五月來祭奠龍,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和行舟安全。

開始並不是定於五月初五進行祭奠,而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當初有5個以龍爲圖騰的部落就統一了五月的第五個日子爲祭祀日;當初還有一個數字崇拜的原固在裏面,人們崇拜1、3、5、7、9如正月正(春節)、三月三、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就像現在有些人崇拜6、8一樣。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被秦扣留,後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不願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

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於農歷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劉老認爲,屈原選擇這一天投江,是有幾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因爲端午是古代水鄉祭龍的節日,也是楚人最看重的一個節日,是一個吉日。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攝提貞於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爲自己生於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終生自豪,當然也要選擇個言日爲自己的生命畫上圓滿而輝煌的句號(乘龍升於天國)。節日習俗獻給屈原屈原投江以後,原來端午節慶豐收、祭祖先(龍)等最初的意義和掛艾葉、划龍舟的古俗,都漸漸讓位於對他的悼念。也就是說,人們把這個節日和節日裏所有的習俗獻給了屈原,以表達對他的崇敬,從而使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賦予了人文的底蘊;也使一個帶有強烈原始章味的節日,從此附載了一份沉重的心思。古文獻中最早有龍舟記載的是公元前318年一296年,相當於戰國中期的《穆天子傳》所記載時期。關於龍舟競渡的起源,傳說紛紜,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就是源於紀念屈原。

劉老先生也證實了這一點,他認爲:在此之前,龍舟只侷限於水上交通工具。屈原含恨抱石自沉汨羅江後,楚人憐之,紛紛駕船爭逐於江上相救,從而形成於帆競發的場面。隨着歷史推移,龍舟競渡逐漸從民間地方習俗演變成具有官方色彩的專業競技活動,形成有章法、有規範的龍舟體育文化,並蔓延到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

至於端午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的來歷,劉老先生認爲,古代醫藥不發達,全靠一些中草藥治病救人,而五月剛好是中草藥最茂盛、藥力最佳的時期,搗艾葉、掛菖蒲、唱雄黃酒又是其中比較普通的,所以一直沿用下來,寄託人們希望一年無病無災平平安安的美好心願。後來之所以與屈原聯繫起來就得讚歎前人的想象力了,他們把艾葉想象成屈原的打妖鞭、菖蒲想象成屈原的斬妖劍,可以除妖辟邪,說明屈原是正氣的化身。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還把端年節吃糉子的習俗與屈原聯繫起來。糉子本是先民舉行祭龍典禮的主要祭品。人們將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棕葉)裏,往水裏扔,給龍吃,自己也吃。傳說屈原投江以後,汩羅江兩岸的鄉民,爲了防止蚊龍和魚蝦吞吃屈原的屍體,便把糉子大量拋入汩羅江中。固傳說屈原不願糉子被蚊龍所食遂託夢提示,人們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被誤讀的端午作文

說端午節爲紀念楚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亡(確切地說,應爲龍舟競渡)是一個誤解,實際上與周昭王南巡(或周昭王南征)有關。

據東晉王嘉《拾遺記》載:“時東甌(東越,即荊蠻)獻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娛及昭王淪於漢水,二女與王乘舟,夾擁王身,同溺與水。故江漢之人,到今思之,立祀於江湄。數十年間人於江漢之上,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於水際。”說的是昭王死後,當地人發現周昭王與兩個女人的陰魂不散,常在江面上出現,人們於是在水邊立祠祭祀。並演繹成“至暮春上巳之日,?集祠間。或以時鮮甘味,採蘭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結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之器並沉水中,以驚蛟龍水(蟲上有一撇),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可見,最早向江裏投放包裹食品(用植物葉子包裹起來的做法與糉子無異),並非是爲了紀念屈原,而是因爲周昭王與二女延娟、延娛,後二女演繹爲“漢江女神”。

周昭王,生卒年不詳。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系西周第四代國王。(根據“夏商周斷代史”考證,周昭王是公元前995年左右的人,在位19年。)在位期間,曾對鄂東南地區的銅礦資源表現出極大的關注,並對處在周人南下索銅通道上位於漢水東最大支流?樗?饔虻陌腿慫?ǖ姆焦?盎⒎健保ㄒ凰到窠?饜賂桑┙?辛舜蚧鰲U獯穎彼文曇湓諍?斃⒏諧鐾戀摹鞍倉萘?鰲敝?噸蟹蕉Α吩疲骸拔ㄍ酰ㄖ苷淹酰┝睿??┠瞎?シ椿⒎街?輳?趿鈧邢仁∧瞎??嶁小⒁脹蹙印!泵?目芍?4笤莢詵ァ盎⒎健焙蟛瘓茫?苷淹跤摯?肌澳險鞽?!保ㄒ喑瞥?⒕#?迕??闖????簟:蟪?ň#?食憑B??使盼南字幸話愣嗉?B??褐賦そ?杏魏核?饔蛞淮?環?躉?耐林?焦?筒柯洌?託芤鍀?⒌?楚國沒有關係)。遺憾的是,周昭王客死漢水。

據《國語。周語》載:“昔周昭王娶於房,曰房後生穆王焉。”意思是說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附體而生下了周穆王。如果此說無誤的話,周昭王曾與房人(丹朱所建房國。丹朱爲其“胤嗣子”(嫡長子),因出生時全身紅彤彤,故名)通婚。《左傳》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房國一般人認爲在今河南遂平縣,一說在今湖北房縣。房出自堯子丹朱,爲祁姓,子爵,故稱房子國。《竹書紀年》載:“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不克,朱遂封於房,爲虞(舜的國號)賓。”《鄖陽府志》、《房縣誌》亦載有:“昔堯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封爲房子國”。丹朱死後葬於房陵城西南二郎崗丹朱冢(一說在今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而西周時期,南下有兩條線路,一條從豐鎬(今陝西西安)出發,沿漢水南下;另一條從成周(今河南洛陽,西周時的東都)出發,沿隨棗走廊南下。

因房後的緣故,周昭王一時興起去房國巡狩,結果“昭王南巡狩不返”。故《史記·周本紀》載:“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古代帝王死後“密不發喪”最早的記載)。1976年出土於陝西扶風《史牆盤》(盤高16.2釐米,口徑47.3釐米。內底鑄有銘文18行284字,現藏陝西省周原扶風文物管理所)銘文說:“弘魯昭王,廣批荊楚,唯狩南行”,說昭王因巡狩而到南方,銘文中全無“南征不返”之說。但《竹書紀年》卻載有昭王巡狩的原因,雲“昭王之季,荊人卑詞致於王曰:願獻白雉。昭王信之而巡。”以至於屈原在《楚辭.天問》說:“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維何,逢彼白雉。”不料“船人膠舟以進之,昭王渡沔(今漢水),中流而沒”(見《水經注》)。

但史籍中更多地記載“昭王南征”。周昭王南征,是西周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事見於《左傳》、《呂氏春秋》、《楚辭》、《竹書紀年》等文獻記載,主要有二次:

第一次是周昭王十六年,漢水流域的艮(fú)國攻擾周土,昭王親師南征。達到南疆後,艮國歸附,並派使者迎接昭王。當時的南夷(漢水流域諸國)、東夷(淮水流域諸國)的二十六邦國均來朝見,取得南征勝利。據《徵人鼎》和《京師?尊》(通高21釐米)銘文中有“王涉漢伐楚,天君(王后)隨行,克楚城斤邑(即麋國,今湖北鄖縣五峯,一說湖北蘄春)”記其事。

第二次是周昭王十九年,又繼續南下攻打荊楚。越漢水後遭到以兕(sī即犀牛)爲圖騰的部落阻擊,周軍大敗,六師盡喪。昭王亦死於漢水之中。周昭王因輕敵冒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週六師盡喪,更爲離譜的是,周昭王竟然在撤退混亂中落入漢水中溺死。更揣測周昭王可能喪於鱷魚之口,因爲當時漢江一帶鱷魚橫行。

周昭王是怎麼死的?至少有三種說法:

一、《竹書紀年》亦載有:“(周昭王)十九年春……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耍??方哉穡?チ?τ諍骸!幣饢?珊核?保?捎諂?蚨窳櫻?椎緗患櫻?膠楸?ⅲ?災掠諫チ?τ諍骸?/p>

二、《呂氏春秋。音初》雲:“周昭王親將徵荊,辛餘靡長且多力,爲王右。還,反?h漢,樑敗,王及祭公?d於漢中,辛餘靡振王北濟,又反振祭公。”確指橋樑坍塌所致,雖周昭王車右(貼身侍衛)辛餘靡(皇甫謐作“辛遊靡”)奮力將其救上岸來,然而不幸的是,或許是周昭王驚嚇過度,抑或是溺水時間太長,最終仍難逃一死。

三、《史記正義》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其右辛遊靡長臂且多力,遊振得王,周人諱之。”說的是周昭王回師時“船人”獻膠粘接的新船,行至中流,船隻解體,周昭王溺水而死,導致兩位陪侍在側的美女延娟和延娛一起沉江。

有意思的是,“昭王南征而不返”無疑是對周王朝一次沉重的打擊,從此,周人視漢水而爲畏途,轉而東征淮夷了。正是在這樣形勢下,蟄伏在荊山之間的楚人才能迅速崛起,並稱霸於江漢流域。這是後話。

  被誤讀的端午作文

中國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時,情濃糉飄香,作爲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

起源叫法衆多,習俗不斷演變

端午節是我們當代最常用的叫法,但實際上,統計顯示的端午節叫法多達20多個,比如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等。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叫法?因爲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歷朝歷代節日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比較廣泛的起源說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古越民族圖騰祭說和龍的節日說等等。

在不同的時代,端午節的習俗也不禁相同。戰國時,人們會在這天沐浴,魏晉南北朝時把五色絲染練製成日月、星辰、鳥獸形狀做成長命縷,宋代時講究貼天師符,明代把端午節又稱“女兒節”,家家都極力打扮小女兒。

不僅如此,中國各地過節也有很多不相同的習俗,包括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吃糉子、賽龍舟等等。

曹煜:習俗的話,好像全國各地有很多習慣習俗,好像我們家鄉(陝西)那邊的習俗就是吃糉子,然後會在手腳上綁一些五色花繩,這個好像是防止蛇來咬,然後還會抹一些叫艾灸還是什麼。

肖梓樑:前幾年的話端午節也會有賽龍舟比賽,至於糉子麼,這個中國人傳統的小吃,也是從小到大都非常喜歡。其他的,還有香囊小時候做了會戴,當護身符用,掛在我們的胸前。

百里不同俗,各地糉子大不同

這麼多的習俗,這麼豐富的節日項目,其實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大都市已經不多見了,吃糉子倒仍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過節方式,被不斷髮揚光大,併成爲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

曹煜:小時候就是吃糉子,印象主要是吃糉子,家裏奶奶會自己包糉子,會買一些糉葉。

李相如:吃糉子啊,我姥姥她們家會包一些糉子。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各地的糉子也是形狀各異、獨具特色,近年來來,互聯網上還曾興起糉子口味的甜鹹之爭。

北方糉子個頭大,爲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爲餡。南方糉子個頭略小,糉葉包裹着糯米、鹹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等。不少地方也有獨特口味,例如四川人嗜辣,所以糉子也有甜辣之分。

肖梓樑:我們那邊(南方)比較常見的就是糯米糉,還有裏面夾各種肉啊,蛋黃啊,比較有特色的是,溫州地區有一個叫貓咪糉的。因爲這個其他地區都沒有,非常好吃。(介紹一下貓咪糉?)它其實就相當於普通的炒飯,做成糉子的那種形狀,裏面有五香、五花肉、雞蛋之類的東西,外表看上去是白色的,所以跟糯米糉看上去不太一樣,但是口感非常好。

陸俊超:糉子我們那邊一般是鮮肉的,蛋黃鮮肉,還會有紅豆沙的。

傑森:好吃,我喜歡。

漢森:好吃。

端午節不應變成“糉子節”

雖然糉子的味道很豐富,但這種味道仍不能代表端午節的“文化味”。作爲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原來有“蘭湯洗浴”、“掛系艾蒿、菖蒲”、“飲藥酒”、“吃糉子”、“賽龍舟”等等九大類主要習俗,而現如今,似乎除了“吃糉子”和“賽龍舟”,其他民俗漸漸淡化,越來越難覓蹤影了。繚繞着端午節的,不該只有糉葉與糯米的香氣,端午節也不該過成“糉子節”。

肖梓樑:小時候的話,感覺節日的氛圍不是很重,因爲那時候好像沒有端午節放假的這種(習慣),到了端午嘛,就是包糉子,然後現在國家比較重視,有三天假期,感覺節日氛圍好像有濃重起來。

民俗學者蔡飛飛指出,民俗活動是傳承文化的有效載體,應提倡和引導民衆參與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弘揚端午文化,喚醒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蔡飛飛:尤其是這種節日的民俗活動已經越來越少,已經淪爲,大家一到民俗節日,是剩下食品了,只剩下吃,我們想說真正把傳統民俗節日中的很多這種寓意以及先人對我們這種節日所賜予的一些特殊的含義,把它挖掘整理出來,然後傳承下去。

端午,不忘文化血脈,莫說“節日快樂”

今年的端午節適逢週末,3天假期又與父親節、夏至日重合。家人團聚、大快朵頤、外出遊玩,成爲許多人度假的選擇。但這些,並不是國家將端午節列爲法定節假日的初衷,龍舟競渡所追求的是強健體魄,艾草香囊所體現的是健康生活,還有那些因爲都市生活漸漸淡化、消逝的傳承千年的寶貴習俗,都是端午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屈原,歷經亨達、被讒、流放,幾經輾轉,始終不改對家國的赤誠之心。節日,總是爲紀念些什麼而存在。反過來說,也只有珍貴的東西才值得用節日來紀念。說到底,不趁此追根溯源、尚友古人、反思生活、反省內心,這樣的過節未免有些可惜前人的苦心。在這樣一個節日,也許我們不應只以一句“節日快樂”輕鬆帶過。

標籤:端午 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