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原文和註釋

冬至節2.83W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作品介紹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原文和註釋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的作者是杜牧,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20卷。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原文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作者:唐·杜牧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長。

頭圓筋骨緊,兩眼明且光。

去年學官人,竹馬繞四廊。

指揮羣兒輩,意氣何堅剛。

今年始讀書,下口三五行。

隨兄旦夕去,斂手整衣裳。

去歲冬至日,拜我立我旁。

祝爾願爾貴,仍且壽命長。

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陽。

憶爾不可見,祝爾傾一觴。

陽德比君子,初生甚微茫。

排陰出九地,萬物隨開張。

一似小兒學,日就復月將。

勤勤不自已,二十能文章

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堯湯。

我家公相家,劍佩嘗丁當。

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

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

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

多是撫州寫,今來五紀強。

尚可與爾讀,助爾爲賢良。

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

高摘屈宋豔,濃薰班馬香。

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

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

願爾一祝後,讀書日日忙。

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

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

願爾出門去,取官如驅羊。

吾兄苦好古,學問不可量。

晝居府中治,夜歸書滿牀。

後貴有金玉,必不爲汝藏。

崔昭生崔芸,李兼生窟郎。

堆錢一百屋,破散何披猖。

今雖未即死,餓凍幾欲僵。

參軍與縣尉,塵土驚??稹?/p>

一語不中治,笞?身滿瘡。

官罷得絲髮,好買百樹桑。

稅錢未輸足,得米不敢嘗。

願爾聞我語,歡喜入心腸。

大明帝宮闕,杜曲我池塘。

我若自潦倒,看汝爭翱翔。

總語諸小道,此詩不可忘。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註釋

1這首詩作於開成五年(840)冬杜牧在潯陽時,詳吳在慶《杜牧論稿·杜牧詩文系年及行蹤辨補》。

2緊:結實有力。

3江外:江南,指來潯陽(今江西九江)。

4《史記·律書》:“日冬至則一陰下藏,一陽上舒。”

5陽德:陽氣。

6九地:地下最深處。

7公相:三公、宰相。牡牧的祖父杜佑官至太保,曾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封岐國公。

8二百編:此指杜佑所著《通典》,凡二百卷。

9撫州:今屬江西。杜佑曾任撫州刺史,並在此撰寫《通典》。

10五紀強:六十多年。一紀爲十二年。

11屈宋:屈原、宋玉。

12班馬:班固、司馬遷。

13李杜:李白、杜甫。浩浩:水盛大貌。

14韓柳:韓愈、柳宗元。蒼蒼:指天空。

15爭強梁:爭強鬥勝比高低。

16崔昭:代宗朝人,曾任台州、壽州刺史,京兆尹,宣歙、浙東、江西等觀察使。爲人厚殖財賄。事見《唐會要》卷八九、《唐國史補》卷中。

17李兼:德宗朝曾任鄂嶽團練使、江西觀察使,卒國子祭酒任。見《資治通鑑》卷二三一。

18披猖:分散。

19???急迫不安的.樣子。

20笞?:鞭打。

21絲髮:喻錢財之少。

22大明:宮殿名,在唐長安城北。

23杜曲:地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唐時爲杜氏聚居處。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杜牧的詩全集欄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杜牧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爲後世傳誦。 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爲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臺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系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爲麻箋,縱28.2釐米,橫162釐米,46行,總322 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樑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爲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