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除夕

人們爲什麼要過除夕節

除夕2.53W
人們爲什麼要過除夕節1

除夕的意思

人們爲什麼要過除夕節

除夕是指農曆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大年三十。除夕這一天對全球華人來說都是極爲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當晚往往通宵不眠,稱之爲守歲。有關守歲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在傳說以外,據史料記載,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時期。“歲”字在中國古代與“年”字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據《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穀梁傳》中也說“五穀大熟爲大有年”。就連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穀穗成熟的樣子。因而,可以推斷,“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而過年則是對豐年的慶賀和祈禱。

此外,除夕夜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是什麼日子?

除夕,也稱大年夜,舊語也稱爲“年關”,是農曆歲末的最後一晚,與歲首正月七年級相連。除夕是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是我國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後一個節日,因常在農曆(夏曆、陰曆等)臘月三十,民間俗稱“年三十”,這天晚上稱爲“除夕”。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話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裏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裏躲避夕。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

春節和除夕的區別

從有關資料查找,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爲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爲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大年七年級又是農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爲過年,也就是“除夕”。由於公曆的引進,將正月七年級的“元旦”移爲公曆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後,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檯曆、掛曆、日曆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年”,是否讓“春節”代替,真的說不好。

人們爲什麼要過除夕節2

在傳說以外,據史料記載,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時期。“歲”字在中國古代與“年”字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據《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穀梁傳》中也說“五穀大熟爲大有年”。就連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穀穗成熟的樣子。因而,可以推斷,“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而過年則是對豐年的慶賀和祈禱。

此外,除夕夜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貼春聯的禁忌

大門上忌貼“春”字

春節貼對聯時,可以在大門上單貼“福”字,但絕不能單貼“春”字!

忌諱貼反了左右聯

左右聯貼反了,這屬於硬傷。一般來說,如今左爲上聯,右爲下聯

忌錯誤時間貼對聯

古人認爲,春聯即爲天上的神仙,當春聯撕掉並燒燬後,就會升上天庭,稟告玉帝。所以,早撕晚撕都不好,早撕了玉帝會認爲這家人有問題,晚撕了神仙來不及送祝福。所以,撕對聯和貼對聯,最好是在除夕上午6點至12點完成!

有些福字忌倒着貼

很多人認爲,“福”字倒着貼,代表着福到,還要的把財字倒貼,也是希望“財到”。然而,並非所有地方都能倒着貼的,比如酒鋼、水缸、公共場所的大門上,如果倒着貼,就代表福氣“倒光光”,非常不吉利!

忌對聯中字有重複

上下聯中的字,最好不重複,比如上聯中有“福”字,下聯中就不能有。但有些巧聯,上下聯中卻可以有重複之字,總的來說看水平!當然,即便是巧聯,上下聯中的重字,也不能在同一位置,即上聯出現在第二個字,下聯可能第四個字!

除夕掛燈籠的寓意

掛燈籠象徵着團圓的意義,也是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綵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過年掛紅燈籠寓的意一,是爲了迎接新年的到來,過一個紅紅火火的吉祥年。

過年掛紅燈籠的寓意二,是爲了迎接第二年的運勢鴻運當頭。年三十一夜交兩年,辭舊迎新,而紅燈籠高掛頭頂,人在燈下走動,擡頭看燈鴻運當頭,寓意着我們新年交好運。

過年掛紅燈籠的寓意三,燈和丁諧音,掛紅燈籠的另一個寓意,就意味者家裏的人丁興旺,家族繁榮。

南方人除夕吃什麼食物

吃年糕

南方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中國人過春節,或稱過農曆新年,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主要是吃年糕,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老百姓。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如果是炒年糕,上海人在調味品中,喜歡放一點糖。感到更好吃!年糕作爲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爲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過年吃火鍋

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過年不少人喜歡吃火鍋,一來無論葷素,各種美味都可以在火鍋中吃到;二來過年吃火鍋寓意紅紅火火,討了個好彩頭。很多火鍋餐廳特意在春節期間推出春節套餐,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個特色火鍋,暖意融融,氣氛也不錯。

吃魚

過年食魚的習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區域,似乎有一個潛規則。魚是宴席上最後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爲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餘”。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着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着他,贊他肚裏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着他,誇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樑。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着誰、尾對誰,擺下後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綵”,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綵”),隨後大家纔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吃湯圓

元宵在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七年級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爲“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爲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標籤: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