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壯族春節的風俗

春節1.99W

壯年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壯族春節的風俗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壯族春節的風俗

打扁擔過新年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

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着堂”,寄託着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爲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嫺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鬆完成。喜慶佳節的打扁擔活動,更是熱鬧非常。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之伴奏,圍觀的羣衆不時地傳出唱彩聲,節日氣氛特別熱烈。

除夕壓年飯

除夕這一天,要多煮米飯,壯家俗稱“壓年飯”,它預示着來年五穀豐登,米食充足。

壯族人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竈節後便開始着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糉子,二十九做餈粑。除夕這天,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起,煮出七年級全天吃的米飯,叫“壓年飯”,這是預祝來年五穀豐登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大年七年級,天還沒亮,人們就起牀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開始。

新年挑水好運多

而大年七年級則是壯族最隆重的節日,因爲這一天的活動是最豐富的。大年七年級天剛亮,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邊挑水,到了河邊或者取水處,先把香插好,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裏投放,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回到家裏,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新水,這一天壯族人是絕對不喝去年存水的,因爲他們相信大年七年級的水最純淨、最吉利,可以給一家人帶來整年的好運氣。

將挑來的新水放入紅糖、生薑、竹葉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着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便可更加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藉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裏找到如意郎君。據說喝了伶俐水,小孩會變得聰明伶俐;姑娘會嗓子清甜;老人會祛病長壽。

舞雞舞春牛

壯鄉春節舞春牛

年俗畫:舞雞。

大年七年級,由舞雞的青年提着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着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

大年七年級家家戶戶吃年糉,家裏的小孩子、年輕人早就跑出去放炮竹、舞春牛去了。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撐着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着“春牛”,簇擁着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蕩蕩,喜氣洋洋。

“春牛”,並非真的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着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裏,哪裏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七年級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爲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着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在南寧周邊的壯族地區,還有在大年七年級搶頭鴨、擡紙狗拜年的習俗。

散年吃母糉

決大多數的壯家人大年七年級是不串門的,白天吃湯圓,晚上才吃葷菜,據說可以消災去病。

到了年八年級,婦女便帶着孩子在丈夫的陪同下,拿着禮品紛紛回孃家了。壯族人的春節新奇而有熱鬧到了元宵節,再次祭祖以後,家家戶戶才把供品撤掉,這被稱爲“散年”。

“散年”是由家中長女攙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長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後剝開“母糉” (超級大的糉子),按家中年齡長幼有序地分發,每個人則須恭敬地接受並將其吃完,這就是“吃母糉”。吃完“母糉”,全家老小便拿着糉葉、香火,到叉路口或江河邊,焚香肅立,邊唱“避邪歌”,邊拋撒糉葉,以此“送兇禍”。

節日問侯表達直接

壯族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的習俗,而是直接通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因此在春節,壯族人是不會給長輩磕頭拜年或者作揖的。熟人在路上相見,互相道賀“恭喜發財”,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客氣話哦!這是壯族人最真心的祝福。

標籤:壯族 風俗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