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雲南過春節的風俗

春節1.14W

導語:雲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種文化的互相碰撞與融合造就了七彩雲南如今祥和美滿的現狀,這不,馬上要過年了,居住在雲南的25個少數民族將用怎樣獨特的方式迎接春節呢?今天洋芋君就帶着大家一起去感受下雲南少數民族過春節的歡樂氣氛,體驗一下獨特的民族文化。

雲南過春節的風俗

彝族

彝族春節期間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七年級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表達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除此之外,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衝的彝族人過年還有“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爲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

白族

雲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爲名副其實的“高升”。

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從除夕開始互相拜年、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白族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哈尼族

哈尼族在過年期間,通常舉行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除夕當天,哈尼族婦女忙着做餈粑,而哈尼小夥則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

傣族

春節期間,雲南的傣族村寨,在八年級、九年級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

此外,春節期間,傣族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

布朗族

居住在雲南的布朗族人,在春節的第一天通常會準備糯米粉等節日貨物,在第二天殺豬宰牛、互贈糯米粑粑,以及到緬寺賧佛、唱歌跳舞、打布朗球等;第三天到緬寺聽佛爺誦經。

此外,居住內地的布朗族人過春節時,有的地方七年級凌晨要去山泉“搶新水”,期盼全年吉祥。

怒族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爲一年過一次。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

布依族

春季期間,布依族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

壯族

壯族從正月七年級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爲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九年級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景頗族

景頗族在春節期間會舉行“打靶”比賽。七年級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獲勝的神射手,將得到姑娘把水酒送到他嘴邊的獎勵。

獨龍族

居住在獨龍江鄉的獨龍族把年節即過年,叫作“卡雀哇”,又稱爲“農瓦德路”或“羅珊凱”。這是獨龍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節日期間,各個大家族以刻木結繩作爲請柬。木頭上有幾個刻紋,繩子結有幾個結,就是請客人來歡慶幾天。過年第一天由婦女們把自己精心編織的彩色麻布,掛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家族有幾口人掛幾塊,只許多不許少,多象徵家族人丁興旺。

水族

春節期間,水族的寨子會舉行聯歡,在鑼鼓和嗩吶聲中,男女青年盡情唱歌跳舞。聯歡會上使用的鑼鼓類型很多,最大的直徑一米以上,鑼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畫有花紋圖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間樂囂,又是工藝品。

普米族

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在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並吹海螺,然後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基諾族

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羣衆在過年時,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當夜幕降臨時,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嚐酒餚,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滿族

雲南的滿族在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七年級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

滿族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爲好,子時煮餃子,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

納西族

春節期間,納西族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此外,在城市和鄉村納西族都會舉辦燈會,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

藏族同胞在除夕那天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苗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爲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瑤族

“舞春牛”是瑤族過節的一種民俗文藝活動,在春節期間舉行。活動分3個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兩個青年男子扮演,扎黑綁腿,穿緊身衣,牛頭爲竹扎框架紙糊而成,牛身由一塊青土布製成。基本動作包括牛走路、過橋、喝水、搔癢、撒歡、發怒等。春牛進寨時,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鑼打鼓,還高聲念《迎牛詞》。春牛進到表演場中,便開始撒歡、“滾水”。這時,大家都爭着摸春牛的眉心,討開年吉利。

拉祜族

除夕,雲南拉祜族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七年級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爲快。同時,帶着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佤族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阿昌族

春節期間,阿昌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樣,也要走親訪友和舉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此外,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爲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爲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績,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餚,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爲更吉利。

傈僳族

傈僳族人們在春節期間最喜歡舉行“賽詩會”。會上,青年男女穿着節日的民族盛裝,遙遙相對,在戀歌中眉目傳情,而已婚的老歌手們,一邊品嚐着溫醇的水酒,一邊向年輕人傳授他們愛唱的名詩或名調。

德昂族

德昂族每年春節都舉行祭祀活動,他們把村寨附近或寨中的一棵大樹視爲寨神的棲息之所,禁止砍伐寨神樹,也禁止在其周圍大小便。

蒙古族

雲南蒙古族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高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轉初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

過年期間,蒙古族要五更吃餃子、放鞭炮。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七年級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着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標籤:風俗 春節 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