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春節心得體會(常用5篇)

春節2.46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心得體會(常用5篇)

春節心得體會1

春節已漸入尾聲,就像彗星拖着那長長的尾巴划向遠方……,無論是在家團聚過年的人們、還是外出旅行的人們都開始爲返程做起了準備,車站也將迎來新一階段的高峯。

春節固然輕鬆熱鬧,但我們卻不能逃過上班入學的命運。在許多人眼裏回家的心情總是很矛盾,也許本不準備回去,但是遙遠的家有着一絲牽掛與親情,便也就回去了。春節的氣氛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淡,但是家的親情卻一直很濃,家人們依然是忙碌的,沒有太多的語言,但是那樣的忙碌,在任何人的內心也洋溢着一種幸福。

時光飛逝,離別在即。原本很平常的一切,也許在離別的時候尤顯珍貴,當你邁出家的那一刻,也許會感覺特別的.辛酸與不捨、很沉重,甚至都沒有勇氣再和親人多說幾句,匆忙離開,只有心知道此時自己的心情。

火車上也許早已是人潮涌動,這樣的擁擠,幾乎連蹲的位置都沒有,擁擠就像是會呼吸的痛,刺痛着每一顆奔波的心。而今有一個位置其實在許多時候也是應該滿足的。然後,才知道幸福其實許多時候也很簡單,幸福其實不遠,永遠都到不了的地方纔叫遠方,幸福是相對的,當你過得比別人好就是幸福;當你能輕鬆的笑就是幸福。

汽笛長鳴,火車漸漸駛向遠方,時間只很慢、很慢,漫漫長夜唯有孤單的心事相隨相伴,但卻特別難受,想想即將告別在家的幸福與快樂,回到一個人孤獨打拼的崗位,淚無聲的滴落。

窗外的景色隨着火車的飛馳飛快的變化着,時針愈轉離單位就愈近,心情也在悄然的變換,將離別的愁死輕輕放入心匣中;將家人的祝福化作微笑掛在臉上,去迎接新的未來。一種新的信念在心底漸漸萌生:爲自己所愛的人去奮鬥、爲了親人的幸福去打拼。

一年中最開心的時候莫過於與家人相見,最悲傷的時候莫過於與親人分離。而分離是必然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沒有分離就沒下一次的相見。

返程很難,難在心頭,不想與親人們分離;難在眼前,新一輪的高峯期然返程變得困難。

當你們走向遠方,你們要記得在你們的身後一直有一盞亮着的長明燈,它爲你們守候、爲你們照亮遠行的路,即使你身處黑暗、即使你迷失方向,它都會在那裏,永遠亮着。

春節心得體會2

春節作爲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華夏大地上已經傳承了4000多年,它象徵着團結、和諧、興旺與安寧,並且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匯聚與交融逐漸地影響到了世界。在春節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盼,於我來說則有着兩種界線分明的感受:“懼怕”和期待。

“懼怕”是因爲自己又老了一歲,又多了一份成長帶來的責任;期待,是因爲對傳統節日和人情風俗的一次徹底迴歸。重要的是對歷史的祭奠,還有就是現代生活中繁忙的奔波間隙的一個徹底放鬆。

也只有春節的時候,才能夠靜下心來或是“強迫”自己花一份心思去思量、去回味一下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風俗,去營造一種被衆人所熟悉而又陌生的“年味”,讓歷史的陽光透過縫隙灑在現代人的.臉上,讓現代人那種勞碌和奔波的心有一個可以暫時小憩的驛站、有一個寄託—--那種寄託寄予在過年的鞭炮聲中、新春的鐘聲裏和新年的喜悅中…

朋友對我說:我們都是“老人”了,開始懷舊了。是啊,一年年的勞碌奔波沉澱下來的不只有五味回憶、容顏的蒼老,還有對過去的感嘆。有人說:“春節,是一枚枚頓號、逗號、感嘆號,是對傳統、歷史的一次回眸,一聲慨嘆。”我想它更加應該是一個省略號,因爲它在永不停息地在循環並留給了我們無盡的遐想與思考。

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對於過年是那樣的期盼、欣喜若狂,因爲所有的奢望在新年到來的時候都能實現,至少會得到相等的滿足;當我們與時代齊頭並進步入成年的時候,春節來臨我們不只是滿足於物質,而更加多的是心意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能夠得到平衡;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後,責任和義務無形中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特別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也許會爲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舒適的居所、一種幸福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奮鬥着,但有一種美妙的感覺千百年來一直在傳承那就是“團圓”,因爲它是生活永恆的主題,春節則無疑成了最大的載體。

春節時大家談論最多的話語中還有一個叫作“幸福”的詞彙。它簡單明瞭又與衆不同,它觸手可得又遙不可及,因爲幸福的參照物很多,可以選擇與別人比或與自己比,可以選擇與自己的過去比或與自己的未來比。有這樣一個笑話說:一個偏遠山區的農民講自己的理想,說如果有一天他當了村長,全村的糞就由他一個人拾。他的幸福就是這樣的簡單,於別人也許會笑他,但是於他來說那真的是幸福的。生活中幸福的事兒很多,如果你用心留意你會感覺到它簡單真實的存在着:一次與家人的牽手,一次在發生衝突時的微笑面對,一種家人期盼你回家的眼神,或是當你風塵僕僕回家時能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飯,它不一定是美味佳餚但那一定是幸福的。有的人卻一生從未感覺自己幸福過,因爲他的思想里老是在拿自己與別人相比,與時代相比,和自己較勁,無論擁有的再多都會沮喪,不會去感知已經擁有的幸福。

其實,幸福只是一種心理的感覺,不分國界、不分年齡,它更加與收入和物質、環境條件無關,它只是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我相信幸福是可以傳染的,幸福是可以擴大的,只要你用心去細細體味,屬於你的幸福一定在那裏等着你。

人情世故,在春節的時候一一兌現,不管是誠心的還是違心的,總之都是陪着笑臉,給聚會一個理由;給求人辦事一個理由;人們在短短的時間裏對人情倫理進行了一次修補,對自己進行一次洗禮,給自己一個新的定位,感受自己的幸福,企盼美好的未來。

春節心得體會3

小時候在農村,十分嚮往過年。

嚮往過年,那是因爲過年有一年中最豐盛的年飯之享。

在我的記憶裏,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媽媽精打細算,厲行節約,她積攢一年到頭的美味佳餚,我們只有過年才能盡情享用。那時候農村過年,不像現在城裏過年下館子。鄉下團年,都選擇在中午,有的美食,頭日晚上就得開始煮,如豬腳和海帶就是頭日晚上開始燉,且要燉滿滿一鼎鍋。竈裏燒塊子柴,睡前悖(音beì)火,悖火就是把未燒盡的塊子柴團在竈中央,然後用灰將其覆蓋,這樣火種不滅,竈裏徹夜通紅。

這是家鄉的一種習俗,既有微火燉豬腳之效,又有預示來年紅紅火火之意。第二日早上,媽媽一大早就起牀了,她首先將鍋裏的豬腳海帶再次舀進鼎鍋,然後將豬頭臘肉香腸蘿蔔一鍋煮,煮熟之後,她得把肉食撈出來放在筲箕裏涼着待切,再將蘿蔔與湯舀到缸砵裏,目的在於騰鍋它用。鼎鍋裏的豬腳海帶,還得與炸酥肉、炒小菜、孔乾飯等一系列烹飪一起燉着。我家人多,兄弟姊妹六個,人人喜歡吃酥肉,每逢過年,酥肉必炸,團年過後,往往要剩壘尖滿弦一筲箕,足足有三、四斤之重。端上桌子的菜餚,葷菜居多,主要有肥大塊、豬頭肉、幹酥肉、糖熬肉、鹽煎肉、香腸、豬腳海帶湯、不少年份還要殺個雞燉起,缺少的是年年有餘(魚)這道菜,那是因爲家裏窮,買不起魚的緣故。團年飯桌上的菜,最有特色的是肥大塊。

肥大塊多用很肥的寶肋臘肉切割而成,切好的肉在鍋裏爆出油後,加入水醃菜(或蘿蔔弦、或大頭菜)炒幾下就做成了。肥大塊大的有巴掌大,最上面的肉橫過碗口兩邊還懸着。重的一塊接近一兩重,一般很難吃下三、四塊的。因爲是臘肉,拈起對着光看,晶瑩剔透,色香味俱佳,直叫人垂涎欲滴。我常常放筷子前還想吃,但怕吃不完而不敢拈。

爲此,不知到少次怨媽媽切的太大塊了,免不了事後要問媽媽:“過年的肥大塊爲什麼要切那麼大”媽媽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爲了讓你們少吃點才切那麼大塊的!”實際上,那是一種純樸民俗的體現,是待客熱情大方的方式,是彰顯富餘的表現手法。豬頭的蔥嘴、耳朵會留下過客時做下酒菜,其餘的切好就端上桌,每片肉的大小要比肥大塊小些。

豬腳和雞肉,熟透得已經骨肉分離,偶有肉附着在骨頭上,只需用筷子夾着骨頭一吸便可以把肉吸進嘴裏。團年後剩下的豬腳海帶湯,七年級泡麪,就是絕美佳餚。其他美食還有油炸紅苕丸子,新鮮瘦肉炒萵筍等,素菜每桌一般有三四個。吃團年飯所請的客人,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後來大哥分家了,姐姐出嫁了,也要請回過年,請朋友吃團年飯的很少見。

我家團年少則兩三桌,多則四五桌。長輩中年長者坐上席,上席坐齊後,長輩中年次者和次高長輩坐下席,我們小字輩只有分坐左右兩邊的份。有時候,爸爸還要把要飲酒的客人儘量安排在一桌,以便行酒令。

過去生活緊張,糧食匱乏,肉食尤爲稀缺,記得我家有幾年在吃團年飯之前,上每位客人先吃諾大一碗糯米飯,美其名曰吃茶。吃茶的目的在於讓客人先填飽肚子,以達到團年時客人少吃肉食的目的。

嚮往過年,那是因爲大年三十晚上有得壓歲錢之喜。

小的時候,我的瞌睡很多,往往在晚上七點左右在家裏不管哪裏倒地便睡,很多時間是睡在竈前的.柴草上的。吃晚飯要被打醒才能開口,這樣也多是一邊哭,一邊吃,一邊睡才能吃完。但是,大年三十晚上我們弟兄幾個是沒有瞌睡的,因爲要等着大人給壓歲錢。生產隊幹活要接近日黑才收工,大人收工回到家後纔有時間做家務,久而久之,農村便養成了入夜後纔開始做家務的不良習慣,大年三十也不例外。推磨、砍豬草、煮夜飯、煮豬稍、餵豬等家務活忙完後,全家人還要一起圍着腳盆洗個熱水腳,這次洗腳很講究,既要把膝蓋以下反覆洗禮。又不能洗過膝蓋,否則就叫洗翻了山,那樣來年的吃食運就會大打折扣。初,水很燙,腳放進腳盆的水裏就得馬上縮回來,把腳踏在腳盆口沿上。如此反覆試探,待水溫適宜了,才能將雙腳泡入水裏,洗腳要洗燙並用,搓揉兼施。如是洗腳,旨在乾乾淨淨迎新春。洗完腳的時候,已經接近深夜十二點了,這時候爸爸纔開始給壓歲錢,一般情況下,我們每人能得四角錢壓歲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一塊錢。得到壓歲錢,我們興奮,夜不能寐,全家人就燈圍桌散吹閒談,古今中外,日南海北無所不及,話題往往會涉及爲什麼不早點給壓歲錢的問題,媽媽總是回答:“早把錢給了你們,你們早就睡了,哪個來守歲!”。從此,我便知道了過年有“守歲”之說。

嚮往過年,那是因爲大年七年級上街有錢買零食吃之樂。

大年七年級街上很熱鬧,小孩喜歡的吃喝玩樂應有盡有,我們常常上街用壓歲錢買豌豆糕、甘蔗、花生等零食吃。豌豆糕實際上是油炸食品,豌豆之間有面粉(或豆粉)連接,豌豆被面粉包裹着,豌豆與豌豆之間的麪粉薄些,因此豌豆會明顯突出。豌豆糕可能是用刮涼粉的圓形刮子提着在滾油裏炸成的,吃起來香脆可口,要五分錢一個。口渴了,買一杯老鷹涼茶喝了解渴,老鷹茶一分錢一杯,用老式啤酒杯一樣的玻璃杯盛着,賣茶者一般在一張課桌一樣的桌上整齊地擺放八到十個杯子,每個杯子盛滿茶後,就用一張見方十公分左右的玻璃蓋上。喝茶者給錢後,賣茶者將邊緣杯上蓋茶的玻璃滑離杯子後拿走,口渴的喝茶者端起來一飲而盡。零食開支後剩下的錢,我都用作買小人書。後來上學讀書了,七年級用後剩下的錢,就交給媽媽存起交學費。

嚮往過年,那是因爲七年級之後還有過客和走人戶之趣。

農村過客走人戶,從正月八年級開始,到元宵節才結束,素有“正(音zhè)半年”之說。過客走人戶,農村和城裏的差別是很大的。農村的過客,一般是有新春客來才叫過客,新春客就是前一年結婚的親戚,這對新人,新春七年級下午拜媒人,八年級起開始拜新春,走到那家就是那家的新春客,新春客拜新春的禮物,一般是兩把面、兩包可爾糖之類的禮物,走遍所有人戶後,這份禮物最後還得回到新春客手中。同時,新春客拜到那家,那家還要打發,打發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紅包。新春客走到那家,那家就遍請親戚朋友,這就是農村所謂的過客。人情客往走得寬的,與新春客一起同行走一家親戚的客人,客人隊伍長達兩根田坎,如遇坡坎轉彎,往往出現一路人見頭不見尾的壯觀場面。因此,農村過客坐五六桌乃至更多,是屢見不鮮的事。過客的下酒菜,十分豐盛,什麼蔥嘴耳朵,肚條舌頭,心子肝子,香腸豆乾,瓜子花生等一應俱全,家家戶戶,桌上擺的下酒菜的幹盤子,少則十個,多則二十,酒席之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酒過三巡,划拳行令,非常熱鬧。我小的時候,雖然喝酒沒門,但是下酒菜可以管夠,時而要塊蔥嘴吃,轉身拿片耳朵嚼,跳幾下又抓顆花生剝……倒也其樂無窮。

我的過年情結,雖說不是與生俱來,但在我腦海裏,已經根深蒂固,昔日農村過年的豐盛美食和熱鬧場面,至今歷歷在目。近幾年回老家過年,所見景況,遠不如前,不少優秀傳統,有的瀕臨失傳,有的銷聲匿跡,如悖火、拜新春之俗和恭請長者坐上席之禮就是如此。每每想到此處,總有悵然若失之感。

春節心得體會4

吃餃子、看春晚、放鞭炮……除夕守歲,闔家團圓。除夕當天及大年七年級,這種看似普通的願望,對保德神東發電廠的一線值班人員來說,卻只是奢望。

在這萬家團圓、燈火輝煌的節日背後,卻有許許多多堅守在發電一線的電力員工們,用他們的責任、奉獻,爲人民羣衆“守歲”,爲大家過好年“守護光明”他們爲守護好自己的職責舍“小家”爲“大家”詮釋着新時代的敬業精神,堅守着自己的工作崗位,爲了“大家”的'團聚,貢獻着自己的“小家”。

運行二值就是這羣“奉獻者”中的一部分,我們在節日值班期間並沒有愁眉苦臉,而是擺正自己的心態,嚴格執行保運措施。在奉獻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在別人讚許的眼光裏感受溫暖。當然,我們在值班期間也感受到了來自公司的溫暖。節日期間,公司和部門領導多次到車間和主控室督導慰問,肯定了大家的辛勤工作,也溫暖了大家的心。讓我們在工作崗位上感受到了別樣的春節溫馨。

“年”就這樣忙忙碌碌中去了,有過甜蜜,有過感慨,但最多的還是電力工作者的責任。其實自從選擇了發電廠運行值班員這個崗位,就不再有節日的概念。這些年來,數不清有多少個節日,在大家最快樂,最幸福,共同舉杯暢飲的時刻我們卻依然工作在崗位上。回首想想,沒有遺憾,看着窗外的萬家燈火,我興奮,我自豪……

春節心得體會5

春節是人們出行高峯期,不管是乘車出行,還是駕車返鄉,抑或是外出旅遊,我們都要牢記文明,將文明時時裝在心中。事事處處做一個文明人,開車文明駕駛,遵守交規;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隨地吐痰。用文明的一言一行,爲自己、爲他人、爲社會創造和諧。這就是我們的“責任互動”,也是對春節堅守崗位同志的感謝。

對於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的行業,不管是大橋施工工人,還是企業車間一線,不論是快遞業,還是交通部門,抑或是環衛工,我們都應該對他們的工作給予理解和配合,用換位思考、文明禮讓、體諒寬容等實際行動尊重他們的`勞動。這就是一種“責任互動”,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對春節堅守崗位勞動者的致敬。

用“責任互動”致敬“春節堅守”,是一種公民素養,舉手之勞,體現於細節,落實於行動,人人可爲,人人應爲。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中,人與人之間充溢暖意,社會充滿溫情,春節也像“春天一樣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