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10篇

春節2.95W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民俗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10篇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1

調查時間: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xx省xx市xx區

調查方法:在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問長輩

調查人:xx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 窗 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爲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爲"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爲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 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2

山東地區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春節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而又能彰顯一個地域獨特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春節又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但是隨着時代的進步和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傳統民俗逐漸被人們所遺棄,致使近年來年味漸淡。對春節民俗文化的調查,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底蘊。我來自山東濰坊,所以我對家鄉地區的春節習俗進行了社會調查,並對春節民俗進行了收集與整理,希望能讓大家對山東傳統文化有所瞭解。體驗各地域文化帶給我們的文化多樣性的無窮樂趣。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過春節的習俗,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就呈現出來多樣性的特點,不同地區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節日。山東地處黃河流域儒家文化發源地,歷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要說真正進入春節,那就理當從小年開始。在北方,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被稱爲小年,也被稱爲祭竈節、竈王節。據說這一天,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所以一大早人們就把印有竈王爺爺的年畫貼在竈臺旁,加以供奉。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另外這一天一定要吃水餃,取義送行餃子迎春風,在我們家鄉,剛出鍋的餃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竈王爺爺面前,並擺上筷子,用以供奉竈王爺爺和他的兩位娘娘。如果說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那麼小年過後人們便開始真正忙碌起來。民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說法,因爲“塵”與“陳”諧音,因此新春掃塵也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在這幾天人們一般會把家裏進行徹底大掃除,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什麼的。不單是要把家裏打掃乾淨迎接客人,也爲把原有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乾乾淨淨迎接春節的到來。

這段時間人們也都會忙着置備各種年貨。所以大街上到處都是賣東西的小攤位,從春聯、燈籠到各種吃食應有盡有。在農村地區更有趕年集的風俗,此時全家會一起出門購置年貨,買新衣,父母也會盡可能的滿足孩子提出的購買要求,另外在採購春節用品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爲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熱鬧。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因此春節前也是殺豬的最好時間,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保存較長時間,這也與南方過年制臘肉有相似之處。北方的主食是麪食,所以過年前也有提前蒸幾鍋饅頭、豆包備用的習慣。通常爲了供奉和好看,也會蒸一些花饃,類似刺蝟饃、棗山之類的。小時候每當媽媽過年蒸饅頭時,我也會因爲好玩而根據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狀各異的花饃,等到蒸好後便會先挑出自己親手做的花饃先吃掉,漸漸的長大了,再幫忙做饅頭時也就沒有了那份閒情。

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稱爲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說法。但是今年卻又有例外,閏年的緣由臘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東,除夕這天早上人們會提早起牀打漿子,貼春聯。所謂漿子,就是一些麪粉漿糊,煮過之後便是很好的粘合劑,用它來貼春聯,一年都不會掉。火紅的春聯貼在門上自然是喜慶,另外也會有很多家庭會在家門口掛紅燈籠,更增加了節日氣氛。貼好了春聯和福字,剩下的時間就是繼續做沒完成的工作,再就是準備年夜飯了。山東大部分地區都選擇在晚上吃一頓隆重的年夜飯,迎接新年的到來,也有少部分魯西南地區會選擇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隨着時代的發展,年夜飯自然已是相當豐盛,但是每年桌上都會有魚,有“年年有餘”之意,另外雞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爲雞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個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蘿蔔和蒜泥涼拌的“大雜燴”了,寓意來年家裏什麼都不缺。其他的就隨自己喜歡而定了。在我們這裏,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過除夕,妯娌們在廚房忙活着年夜飯,小孩們聚在一起玩耍,男人們則在桌前喝茶聊天。吃飯時通常都會分兩桌,男人們在正桌,女人們另外一桌,稍微大一點的男孩則會上正桌。在山東傳統習俗中,不管何時,家裏來客人留下吃飯時,女人都是不允許上桌的。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婦女地位逐漸提高,這一習俗逐漸被取締,但是傳統節日裏依舊會殘留一些痕跡,並且已經根深蒂固的影響了人們。此時全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吃團圓飯,其樂融融。除夕夜也有守歲之說,通宵守歲,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到一過零點時分,家裏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煙花,以鞭炮的響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此時女主人會在家裏的院子裏燒一些黃色的燒紙,這些紙在燒之前要用錢打一打,古時說這些紙是燒給天上的神仙們用的冥錢,神仙們收了錢就要保佑人們來年發財。零點過後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節,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爲去邪惡、求吉利,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稈,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像那幾年還在上高中時,父母在除夕夜時也會把芝麻稈撒在院子裏,寓意我們成績能節節高升,取得好成績。餃子要煮的多,必須有餘,飯後鍋裏要放上饅頭、豆腐。意在有餘頭,都有福。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竈王爺爺,而且餃子要用筷子挑開,方便神仙們食用。吃完餃子,春節的這頓年夜飯纔算真正的結束了。

七年級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們最忙碌的一天,這天人們都會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戶的拜年。早起後,開門前要先放鞭炮,然後在門口外放一隻竹竿或木棍,來拜年的人們踩過木棍進門。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輩的年輕人,長輩的一般都會待在家裏,招待來拜年的客人。首先給家裏的長輩拜年,拜完之後纔出門到親戚家及鄰居家裏拜年。記得小時候我給長輩拜年時都要磕頭,現在很少見了,只是問好就可以了。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小孩子們盼望過年,其實很大成分就是想買新衣服和想要壓歲錢吧。想想小時候得到壓歲錢後的那個高興勁,現在想想還禁不住想笑。大年七年級還是有很多避諱的: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等。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3

姓名:

班級:

學號:

調查目的: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走訪、查閱資料 、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裏,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着炸。把搓好的麪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裏,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麪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裏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爲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裏,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麪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着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裏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裏任選一天,家裏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着孩子到自家田裏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着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 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牀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竈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擡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裏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竈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4

調查時間:寒假假期

調查地點:長輩親戚家

調查渠道:長輩親戚、網絡查詢、書籍尋找

調查結果:

長輩親戚:春節要團圓,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正月七年級,要早早起來去當地的寺廟燒香拜佛。春節八天,要到處拜訪親戚。

網絡調查: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貼春聯、掃塵、倒貼福等等的習俗。

書籍尋找: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竈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七年級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濃濃的.年味兒。書籍中於把一家幾口的人物放進去,從他們的視角看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中的一個城門甚至一個城牆垛都非常有講究。——《北京的春節》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5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古老節日,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裏麪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慶祝春節的到來,形成了與其它節日不同的民俗習慣。借這個調查機會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節獨具特色的民俗吧!

1.貼春聯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的科技水平有限,認爲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怪造成的。爲了抵抗它們在過年期間的騷擾,人們便把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兩個門神的名字(有時也會畫上它們的圖像),這樣,爲非作歹、邪惡的鬼怪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隨着發展,它以後被紅紙所取代,寫上字就成了現在人們所貼的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對於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徵年年有餘,而雞又是人們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給紅包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在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祟"用它的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

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4.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6.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爲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爲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爲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

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7.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爲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貼福字

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各地的春節文化也不盡相同,現在,就讓我們去中國乃至世界,感受那濃濃的年味兒吧!

閩粵風采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廣東: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西北勁風

陝西: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擡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肅: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爲角色。

東北瑞雪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 依尊卑長幼 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 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 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着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爲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鏽,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吳越軟語

江蘇: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 : 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中原春色

湖南:湘潭一帶流存着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

民族風情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裏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傣族: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港臺習俗

香港:香港被稱爲“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首選就是逛花市了,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

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春節拜年時,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爲“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爲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臺灣: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七年級的早晨。

域外唐音

新加坡華人:新年吃魚意味着吉利。據說,此舉象徵着在未來的事業中發財和幸運。春節的第一天是小輩給長輩拜年的一天,也是孩子們的紅包日,他們將從父母和長輩那裏得到一包用紅紙包着的鈔票。

倫敦:每到春節,唐人街上就要張燈結綵,家家貼春聯迎財神。鞭炮煙花伴隨着舞龍舞獅和歌舞雜技表演。鑼鼓喧天之中,人們擠在唐人街上,看英國白人扮演的洋財神穿着長袍馬褂給兒童挨家挨戶恭喜發財討要紅包。

紐約:紐約唐人街有15萬華裔移民,這裏的春節無與倫比的熱鬧!大街上有傳統的龍船遊行,放鞭炮驅魔,武術雜技表演等。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6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寒假期間,我利用走訪的形式,對家鄉附近的一些老人進行了諮詢調查,並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對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進行了彙總整理,並作出如下調查報告。

關於我們邢臺人的春節習俗,據傳頌的民謠來形容:“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轉一轉......” 在我們這裏,春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菸酒瓜果、乾菜蔬菜,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春節是從臘月廿三開始的,這一天被稱爲“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我們這就有“二十三,祭竈官”說法,而且在這天還要包餃子。在我們這裏,很多人家的廚房設有竈王龕,有的人家裏是將竈王爺神像直接貼在牆上。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祭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擺放供品,這樣,他就不會在上天之後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我們這裏有“二十四,掃房子”的風俗,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認真的屋裏屋外徹底地打掃一番,要把這一年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着人們除舊迎新,來年更好的美好願望。之後的幾天就是蒸棗卷、蒸饅頭,炸丸子,許多人家要在臘月裏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到了正月,尤其是七年級到初六,天天要吃臘月裏置辦的年飯,預示着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進入了臘月的二十七八了,就開始貼對聯了。一般城市裏大多住的是樓房就是在門上貼個門神或者福字,而在我們這邊鄉村中,要把紅對聯貼滿整個院落,不用說門口,甚至拖拉機等農用工具上也要貼個“一路平安”。但其實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高並不注重對聯裏寫着什麼,就是圖個喜慶、紅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間還有抽空去理個髮,因爲在我們這裏有正月不能理髮的習俗,按照民間說法,“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但經詢問考證,這一傳統來自於清初對漢人強制實行的“剃髮政策”。爲了抵制清王朝,漢人以正月不理髮來寄託對明朝的“思舊”之情,不過在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之下出現了偏差,變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種習俗。不過近些年來這一習俗也漸漸不再被年輕人認可,只有一些年長的人還在注意並沿襲這個風俗習慣。

到大年三十,我們這裏值得額外闡述的地方性風俗是有請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儀式。這裏的“爺爺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過年的時有要請回家來一起過年。兄弟幾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處設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裏設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設供桌,依次類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將畫有家庭祖輩家譜的佳布掛上;然後,將爺爺奶奶的神符貼在佳佈下方。隨後將“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的老天爺全神符貼在爺爺奶奶神符的左邊。最後是再擺放上貢品。請爺爺奶奶的過程是由男性長輩帶領子孫,攜帶三柱香、燒紙和鞭炮,從家裏出發,來到老墳地(墳地遠的可以在村外路口邊)。然後一人將香插在墳頭(路邊請的,堆個土堆插香)點燃,一人燃放鞭炮。全體跪拜,長輩口唸“過年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吧”,隨後長輩持香帶領全體回家,中途不準與人交談,不準串門,不準回頭。接着再到正月七年級拜年的時候,兄弟子孫先面對供桌上方的“爺爺奶奶”神符,給“爺爺奶奶”下跪拜年,然後再給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親戚朋友來家拜年,也是先要給本家供奉的“爺爺奶奶”拜年,然後再給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這個送“爺爺奶奶”、上墳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飯包好餃子,先給“爺爺奶奶”上飯,上貢臺上擺上一碗餃子,再燒一炷香。“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折貢、撤貢,把祖宗三代爺爺、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後去上墳,在墳上將神符和燒紙一起燒掉。這個習俗整個過程就結束了。請祖先歸家過年,是延續古代神靈崇拜的“請神”習俗,也是每到佳節倍思親,後人寄託對先人思念的一種方式,表達出後輩不忘先輩的養育教導之恩,逢年過節對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頓年夜飯的時候了。吃年夜飯之前,村裏的人們要把貢品擺在院落裏,意思是上貢請衆神,過了一年了,他們要讓神先享用年夜飯,之後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發生的事,開開心心的吃一頓年夜飯。三十兒這天,大人小孩幾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門拉家常,更多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其樂融融,心情愉悅。這就是“熬年夜”也稱守歲。等到十二點整要跨年的時候,各家都要把準備好的鞭炮拿到院子裏放,一時間鞭炮齊鳴,過年的氣氛瞬間點燃,伴隨着喜鬧的鞭炮聲,舊的一年離去,新的一年來臨。

大年七年級這一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在我的家鄉,七年級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餃子,接着換上新衣服,準備好糖果、瓜子、花生、煙,敞開自家的大門,歡迎鄰里街坊、親朋好友前來拜年,當然自己也會先到鄰居家裏拜年,然後回到老家給家裏鄉村的親戚拜年。大年八年級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日子,有女兒嫁出去的人家要熱熱鬧鬧的擺上酒席,跟女婿女兒坐在一起吃頓飯,好好聊一聊。九年級初四就沒有那麼多說法了,基本就是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這天是給先輩上墳、送爺爺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墳地上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祭祖,放鞭炮,送走“爺爺奶奶”。在我們這的風俗中,過了初五這個年就算是基本過去了,上班的也依次開工,之後就只有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放煙火的日子。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作爲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此次調查活動,儘管用時不長,但讓我對家鄉的一些民風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瞭解家鄉的一些習俗的來源,增長了見識,也增添了對傳承家鄉民俗文化的責任感。同時,此次調查的圓滿完成,少不了家鄉中人們的積極配合,也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家鄉民風的淳樸,對家鄉也更添一份親切感。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7

告別了20xx年,我們迎來了讓人興奮的20xx年。在春節中,大街小巷都掛上了火紅的燈籠,千家萬戶都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春節是個人人皆知的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在祖國的東西南北,流傳着許多的民俗!

貼春聯、掛燈籠、煮餃子、吃團圓飯……

東北一帶過年流傳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

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 ,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着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陝西的民俗有許多:推上碾子壓糕面,趕着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麪,炸油糕。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裏裏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

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秧歌拜年也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

湖南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爲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山東德一帶是:

臘月23謂之小年。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掃屋子、院子。

臘月26、27蒸饅頭、包子、黃面。

臘月28炸魚、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臘月29燉肉。

除夕上香、貼春聯。中午12點之前請老的少的家來。然後點鞭炮,一家人吃團圓飯。下午包餃子,晚上點鞭炮吃餃子。晚上繼續包餃子,守歲。零點放爆竹。大年七年級4點多起牀煮水餃,煮熟餃子都是先上供,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再吃餃子。

八年級開始走親訪友,先姥姥、姑親孃姨、丈人家。初六後朋友。一般初六飯店開

業,同學朋友聚會。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8

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爲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爲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爲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9

題目:春節民俗

內容來源:看書和資料

報告內容:

1、 春節爲什麼要放鞭炮貼福字呢?

2、 除夕之夜,爲什麼要給壓歲錢呢?

1、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國小生寒假調查報告:春節民俗。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着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衆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調查報告《國小生寒假調查報告:春節民俗》。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徵着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託着希望。

2、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

春節民俗調查報告10

一.過年長輩爲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爲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爲"守祟"。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

二.過年時爲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爲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