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

春節2.12W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1

一、考察內容

過年爲什麼要吃餃子?

二、考察原因

在中國,幾乎每年過春節都要吃餃子,這已經成了幾百年的歷史。我想通過觀察、考察親人的過節方式,體驗傳統節日的意義。

三、 參考資料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四、考察結果

通過這些資料,可以認識到,我國曆史的源遠流長;也能使人知道,民間民俗的多樣化以及它們的意義。希望自己在以後過春節時,可以吃一口餃子,就多一份爲我國的歷史驕傲的心意。

摘要:

隨着時時代的改變,科技的日益更新,春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的重頭戲也在發生着悄然的變化。但是無論怎麼改變,春節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歸宿,無論是對於一個家庭還是這個國家,春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關鍵詞:

春節送竈壓歲錢春晚

正文:

在我國要說節日的隆重恐怕沒有什麼節日能比得上春節了,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歷時方面春節都是其他的節日所不能相媲美的。春節的.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漢代。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就把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爲“歲首”(即“年”),春節從那時候開始便這樣定了下來,流傳至今。

春節並不像其他的傳統節日那樣一天就搞定了,春節是慢慢過的,以時間爲橫軸,氣氛爲縱軸的話那麼春節的圖像就是一個拋物線。幾乎是從冬天開始,大家就會想到快過年了。尤其是竈祭之後,也就是送竈,送竈的日期是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在這一天要送竈王爺上天。按照習俗這一天早上要起早吃糯米飯,同樣的竈王爺也要吃,就把糯米飯塗竈王爺嘴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可以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吃人的嘴短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哈哈其實送竈還有一個後續的環節,顯然,竈王爺被送走了不能不會來吧,那什麼時候回來呢?這個就有講究了,按傳統大年三十晚上竈王爺會給諸神引路帶來這家當年應得的吉凶禍福。這天只要換一個新的竈燈燒個香就行了,可是現在這個環節差不多都被省略了,起碼就很少有哪家還換竈燈的。

送竈之後這年味就可嗅可聞了。接下來大家就開始陸陸續續的置辦年貨了,有的甚至這之前就開始置辦的差不多了。竈祭之後緊跟着就要蒸花饃了,我們這裏叫做蒸糕,上面印有福祿壽喜纔等等字的那種,要用到模具,很有雕版印刷的意思。打記事時起就很少有人家做這個了,但是爺爺每年都做好多還送人,越到後來就越來越簡單了,但是每次都要把親友召集起來一起蒸包子饅頭什麼的,從早忙到晚,小孩兒當然是從早吃到晚啦。寫春聯這個是必須要進行的環節,沒有春聯就沒有氣氛。小時候每年快三十的時候莊上家家戶戶就忙着請人寫春聯了,寫了十幾年春聯的老人如今都快80了,當然他也很久沒有再寫春聯了,至今仍記得他當年潑墨揮毫在硃色紙上落下一個又一個龍飛鳳舞的大字時的那種豪情。那時候他纔剛剛有點兒老春聯的內容是很能反映一個時代的,以前的春聯好多現在都不怎麼能看到了,比如“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等等這一類的。有些老春聯還在用,比如“瑞雪兆非年,紅梅報新春”,其實也不是很老,如今的春聯增加了很多的現代元素,看了春晚的都知道。以去年的春節晚會就可以舉很多例子,比如說:(北京)上聯:三海九門京華迎奧運(上海)下聯:一江兩岸世博靚申城。

既然是過年嘛,那麼在如此隆重的節日之前很顯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掃除了,我們這裏都叫做撣塵。小時候的時候都要用竹枝綁在竹篙上撣塵,現在都買現成的毛撣了。爲什麼要掃塵呢?其實就是因爲塵與陳字同音,人們爲了塗個吉利,又因爲確實需要,所以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掃陳布新,把不好的東西全都掃出門,望即將到來的一年能夠好運滾滾!

接下來可就是重頭戲了,相信年夜飯在所有人的心中都佔着最重的分量。打家都辛辛苦苦了大半年了,盼望的就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幸福的吃個年夜飯,幸福的看看春晚。這個晚上是有很多內容的。首先是它的傳說,聯繫到它的名字除夕。傳說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的時候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響聲,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爲除夕了。這個其實只是個插曲,最重要的還是主題。這個年夜飯吃了是有講究的,豐盛自然不用說了,一定要有魚。還有的就是吃飯的時候不允許爭執任何事無論是什麼程度的,因爲這樣對來年的家庭和睦有影響,奶奶對這個管的超嚴但是這個現在幾乎沒人在乎了,既然是年夜飯麼,當然是要吃的開心,至於形式那個隨便了。

在此重頭戲的基礎上還有一個重頭戲,顯然是發壓歲錢嘛。每次除夕夜的年夜飯總是吃的最快,然後幸福的等着爺爺發壓歲錢,知道妹妹也想早吃完的時候我才把這個第一讓給了她。小孩子最期待就是這個環節了,記得小時候三個姑姑還沒出嫁的時候每次過年她們的零錢便都是我的了。如今時代變了又變,我們也從收壓歲錢到了發壓歲錢的年紀,但是壓歲錢這個環節始終這麼有人氣。

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說話聊天來辭舊歲迎新年。現在隨着科技的進步,電視的普及守歲不再那麼單調了,全家人可以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聊天,其樂無窮。

到這裏其實還沒完,這時候年紀越小便會越興奮,因爲明天早上大年七年級要起早拜年。從這裏開始,好吃的好玩的享用不盡,就這樣一直到初五迎財神氣氛不減。再接着走親訪友一直到十五元宵元宵節也是一個重頭戲,從明代時在北京就已經很常見了。

結論: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2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裏,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着炸。把搓好的麪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裏,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麪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裏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爲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裏,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麪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着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裏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裏任選一天,家裏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着孩子到自家田裏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着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

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牀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竈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擡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裏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竈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3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xx省xx市xx區

調查方法:

在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問長輩

調查人:

xx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爲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爲"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爲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題目:

春節民俗

姓名:

班級:

學號:

調查目的: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走訪、查閱資料、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4

調查時間:

xx年2月16日

調查地點:

紹興市

調查方式:

上網查找,詢問父母

風俗是世代相傳的文化,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生活習慣。只有全方面瞭解一個地區的風俗,才能融入到這個地區生活。爲了全面瞭解家鄉的風俗習慣,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節調查報告。

1、掃塵

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等,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佈新爲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此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用青竹葉與柚子葉綁在杆上,清掃屋頂天花,牆壁的塵垢蛛網。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着美好的願望,是中國獨特的文字形式。當人們在自己家門口上貼春聯或貼幅字時,就意味着春節即將來臨。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每戶人口都會挑漂亮的紅春聯貼在門上,迎接春節的氣氛,並辭舊迎新。

3、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除夕的習俗,又稱點歲火、敖年等。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爲除夕夜燈火整夜不滅,據說這樣過後,就會使家裏財富滿滿。守歲也指除夕夜家人團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是獨特的中華民族特色。春節期間,我們漢族大多數以活動表示慶祝。這些活動都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調查人:xx

  xx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