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幼兒教育

幼兒園教育反思13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教育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教育反思13篇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

活動目標:

1、在參加活動中通過觀察和討論,瞭解在家庭環境中活動時的安全注意事項。。

2、根據已有經驗,在木偶表演中,發現他人活動的危險,並積極爲他們提出安全建議。

活動準備:

1、事先與住在幼兒園附近的幼兒家長聯繫

2、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木偶。

3、教學掛圖和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帶幼兒參加真實的家庭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們去一個小朋友家做客,你們想去嗎?

2、幼兒觀察客廳,瞭解在客廳的安全注意點。

(1)觀察客廳,熟悉客廳中的擺放。

教師:我們先來到他們家的客廳,發現客廳中存在的危險。

(2)引導幼兒觀看木偶表演,發現客廳存在的危險。

①教師:請小朋友們看一看小弟弟和小妹妹在幹什麼?

②教師才做玩偶表演:小女孩被小椅子絆倒,小男孩的腳踢到電視櫃下面的尖角上。

③教師:小妹妹被絆倒疼不疼呀?怎樣走路纔不會被絆倒呢?小弟弟的腳踢到了哪裏?他的腳會感覺怎麼樣?

3引導幼兒觀察餐廳,知道在餐廳中的安全注意點。

(1)引導幼兒觀察餐廳,瞭解餐廳中的物品擺放

(2)引導幼兒觀看玩偶表演,發現餐廳中存在的危險。

4引導幼兒觀察臥室,知道在臥室中的安全注意點。

(1)引導幼兒觀察臥室,瞭解臥室中的物品擺放。

(2)引導幼兒觀看玩偶表演,發現臥室中存在的危險。

5觀看教學掛圖引導幼兒總結,結束活動。

教師:今天我們去做客,發現了小弟弟和小妹妹的危險,我們還幫助了他們。那我們在家的時候呀注意些什麼呢?

幼兒園小班安全教育——《我愛我自己》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瞭解男孩女孩的不同之處,知道要保護自己的身體。

2、能根據老師的要求閱讀、操作幼兒用書,能從閱讀中獲得安全知識。

活動準備

1、水彩筆人手一盒。

2、男女衛生間的標誌。

3、教學掛圖和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遊戲活動,加深幼兒對自己性別的.認知。

(1)教師:小朋友們,你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們來玩一個遊戲,遊戲的名字叫"男孩女孩聽命令",請小朋友聽清楚,按照"命令"完成動作。

(2)教師發出口令幼兒做相應的動作。教師:男孩,男孩,站起來。女孩,女孩站起來。男孩,男孩,跳一跳。女孩,女孩,轉一轉。

2、比較男孩和女孩衣着特徵。

(1)觀察比較男孩和女孩髮型特徵。

①教師:小朋友們互相看一看,男孩和女孩的頭髮長短和髮型樣式有什麼不同?

②教師小結:男孩一般都是短頭髮,沒有辮子;女孩有短髮也有長髮,有的女孩扎一個辮子,有的女孩扎兩個辮子,女孩還會戴很多樣式的髮夾,頭花等。

(2)觀察比較男孩和女孩衣着特徵。

①教師:男孩和女孩穿的衣服有什麼不一樣?男孩和女孩衣服的顏色和款式上有什麼不同?

②教師小結:很多女孩的衣服顏色比較鮮豔,女孩子可以穿裙子,也可以穿褲子;男孩子不穿裙子。

③教師:我們爲什麼要穿衣服呢?衣服幫助我們保暖身體,保護皮膚不受傷害等等。

教師引導幼兒邊做動作邊念兒歌:我愛我自己,時時多留意。衣服不掀起,保護好身體。

(3)觀察分辨男女衛生間的標誌。

教師:①小朋友看一看,這是什麼?我們會在什麼地方看見這個東西?

②這是衛生間的標誌。你知道哪個是男衛生間標誌,哪個是女衛生間標誌?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③想一想,還有哪些地方會區分男女呢?

(4)觀察分辨男女游泳衣。

①教師:這是什麼衣服?什麼時候穿的呀?這兩件游泳衣有什麼不一樣?哪一件是男孩穿的?哪一件是女孩穿的?

②教師小結:男孩穿游泳短褲,女孩穿游泳衣。

③教師引導幼兒邊做動作邊念兒歌:我愛我自己,時時多留意。外人不可以,隨便碰身體。

3、幼兒觀察教學掛圖,操作幼兒用書。

(1)引導幼兒閱讀教學掛圖。

教師:①請小朋友看看圖上哪一個是男孩,哪一個是女孩?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②圖上男孩和女孩身上穿着什麼?游泳衣把自己身體最重要的部分都保護起來了,這些身體部位都是自己的小祕密,不能露出來,更不能讓其他人觸碰。

(2)請幼兒在幼兒用書上爲自己相同性別的娃娃做標記,爲男孩、女孩的衣服圖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2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爲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爲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繪畫工具的多

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爲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五、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說:“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3

常規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規教育在讓幼兒社會化的同時,其自身的教育目的也發生了異化,導致了幼兒主體性及創造性的喪失,割裂了幼兒完整的生活。解放兒童,培育精神自由而自制的人才是常規教育的本真意圖。

對於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班級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作爲班級一員,孩子要遵守這個組織的種種規則,接受集體的管理與控制。但是約束與管理並不是把幼兒管死,要有一個“收”與“放”的平衡,即在追求常規教育下又不失兒童自由的發展。這不得不讓我們對現存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合理性進行重新審視,還常規教育正源。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展現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教師往往藉助各種管理技術與道具,實現對兒童的管理與控制,將幼兒的生活侷限在預定的生活軌道上。

1.常規教育常用的手段

場景1

“會說話”的教師手勢

吃完早飯後,老師們忙着擦桌子收拾碗筷,無暇“正式”顧及孩子們。此時是孩子們相對輕鬆快樂的時間,他們有的在熱情高昂地交談着,有的相互推搡嬉戲着,有的手舞足蹈沉醉在扮演動畫片的角色中……一時間,嬉笑聲、打鬧聲、桌椅搬動的聲音混雜在一起,實在是熱鬧非凡。收拾完畢,教師掃視了一下全班,然後舉起雙手拍起來:××|×××|××|×××|……孩子們看到教師拍手也一邊拍着手,一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場景2

有“魔力”的兒歌

喝水上廁所的時間到了,一部分孩子快速忙完後回到教室裏。他們有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形態各異的孩子都在嬉戲打鬧着。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盥洗室裏邊“悠閒”地忙着自己的事,有時還竊竊私語着。此時的教室裏又“開鍋”了。教師看了看盥洗室裏的孩子,瞅了一眼牆上的鐘表,邊拍着手邊念道“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背起來。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放起來……”孩子們一聽到兒歌立即“各就其位”,跟着老師做着動作念起兒歌來。

這些是在幼兒園中所看到的最普通的場景。教師的手勢、幼兒的兒歌都被賦予了特殊的任務——約束幼兒、進行常規教育。鈴聲、音樂、手勢及兒歌都是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手段。它們的出現,連同它所帶有的規限一同被兒童毫無疑問地接受,成爲幼兒班級生活的“指揮棒”。

2.幼兒無奈的生活

場景1

在教學活動後的過渡活動中,丫丫跑到教師面前問:“老師,我們接下來幹什麼呀?”還沒等老師回答,程程跑過來伸着頭說:“畫畫唄,每週這個時間不都是這樣的呀,你怎麼還不懂呀?”

場景2

吃午飯的時間到了,在老師一番“苦口婆心”強調吃飯的紀律後,孩子們都低着頭吧唧吧唧地吃着各自的飯。突然,莎莎叫到:“老師,宇宇不吃胡蘿蔔,還把米飯弄到桌子上了。”老師看了一眼不說話的宇宇,然後說道:“宇宇,你把胡蘿蔔吃掉,一會兒我檢查!小心點,別把米飯掉到桌子上。剛剛講過又忘了。莎莎你也快點吃!”宇宇沉默着並“艱難”地吃着他討厭的胡蘿蔔。

在幼兒園中,以上的場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場景一中的丫丫在常規教育的“高壓”下變得失去了自我,過分地依賴教師,而從具有“高智商”的程程的話中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生活的程序化與模式化。場景二中莎莎的告狀顯然與飯前教師“金科玉律”式的常規教育有關,而教師不分青紅皁白強求宇宇吃胡蘿蔔,這正是常規教育要求共性特點的顯現。宇宇在教師帶有恐嚇式的要求下,不情願地服從了老師的命令。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問題

1.幼兒園常規教育目的的異化

一提到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維護正常的保教工作,因爲這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需要。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應是爲了促進孩子的發展,使孩子從一個夢遊者、一個不自由的、被決定的、有依賴性的、被動的人改造成爲一個覺醒的、有意識的、能動的、獨立的人,即我們常規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成爲自制而自由的人。

然而,現實中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卻被異化了。它被異化爲防範並限制幼兒的行爲,異化爲爲教師開展活動提供便利。教師實施常規教育的過程成

了對幼兒行爲控制的過程,教師充當着至高無上的管理者的角色,是社會的代言人。他們全然不顧幼兒切身的需要與感受,把幼兒當成任意捏造的泥巴,等待修剪的樹苗。他們努力創設能夠控制幼兒言行的`外部環境,用心探索“有效的”手段,希望兒童的言行能達到自己的要求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幼兒整齊劃一的行爲、良好的班級制度、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場景中教師的“手勢”、創編的兒歌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常規爲教師工作便利之目的是班級制度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個外在價值表明受制度與常規約束之外的主體對之的需要。但是過高的估計制度及常規的外在價值,就會貶低其內在價值(即一種滿足幼兒的需要,爲幼兒的自我發展服務的價值)。若常規教育以管理爲目的,以成就教師的“方圓”(順利開展活動)爲目的,只能使常規教育由指導人健康發展的“燈塔”異化爲扼殺人的“劊子手”。高控制的常規教育只能導致兒童靈動式心靈的壓抑與封閉,造成盧梭所謂的“既是奴隸又是暴君”——還不會說話就在支配人,還不會行動就在服從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管理是手段,管理的真正目的是“育人”,是育精神自由發展的人,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現在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是不是有點偏了呢?

2.幼兒主體性的喪失與創造性的扼殺

場景中丫丫的話:“老師,我們接下來幹什麼呀?” (教師是主心骨,你不發話,我就不知道該幹嘛了。)宇宇默默地服從教師的命令以犧牲自己“胃口”。

這些幼兒園老師都聽膩了的話、見慣了的事,往往把原因歸爲“這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膽子太小了”,但是從來沒有認真地想過其中的意蘊,其實這正是幼兒主體性喪失的體現。

教師將幼兒視爲需要成人照顧和關心的不成熟的個體,但是過多、過細、過嚴的規則及常規將需要活潑成長空間的幼兒牢牢地拴在樊籠之中;常規將一切活動都程序化、規範化,像柵欄一樣不能使幼兒越“雷池”半步。在教師的腦海中,幼兒要聽老師的話,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沒有爲什麼。在幼兒的印象中,教師是權威人物,到什麼時候幹什麼,老師早已替我們安排好了,我們不用多想。教師的高控制管理和“包辦式”的照料使幼兒高度服從教師的意志,這種服從使得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很難形成。沒有自主性的幼兒就會更多地依賴於教師的安排,這導致了教師採用高控制的管理方式,於是形成了不良循環。“尊重幼兒,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逐漸成爲一句口號。

幼兒主體性的喪失意味着其創造性的沒落。幼兒擅長想象與聯想,擅長“跑題”,遇到問題總愛問個爲什麼;兒童的思維是衝動的、即興的,往往被眼前感性的東西所吸引並自我陶醉其中;兒童的思維是詩性的邏輯、音樂的邏輯、想象的邏輯、內心自由的邏輯、審美和藝術的邏輯。而常規教育要求幼兒遵守紀律,知道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要求幼兒按照既定的程序生活,到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吃飯不說話、走路不準跑、坐要放好手……幼兒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常規教育的要求,達到教師所期望的規定。這種程序化、模式化、一致化的生活方式與幼兒天生具有的“野性”是完全不相符的。在教師的控制下,幼兒變得唯唯諾諾。在常規的束縛下,幼兒靈動的詩性思維變成了僵硬的規範的邏輯。幼兒的創造力就在這規範化的班級制度與教師一致化要求下被扼殺。正如劉晶波所感言:“在這種教育事實中談論提高幼兒的素質、尋找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創造性的途徑無異於空中築樓。”

3.幼兒生活的異化

幼兒生活的異化是指隨着兒童主體的喪失,兒童處於被訓練、被塑造的客體地位,失去了其生活的意義。兒童生活的異化就在於常規教育的規範化、科學化與標準化,線性的生活方式將兒童豐富的生活世界簡化爲“守規矩”、“聽話”式的單調生活。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幼兒學會了“解讀”教師的言行舉止,懂得了僞裝與迎合。他們過早地脫下兒童天真爛漫的“外衣”,不情願地戴上成人成熟而圓滑的“面具”。但是這“面具”只是在教師的面前發揮作用,在教師控制和常規的“漏洞”處,幼兒仍然有着自己真正意義的生活,有着自己解讀生活的方式,有着發自內心的振奮與激動,此時他們才真正屬於自己。這樣,兒童完整的生活被割裂爲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和教育的世界,他們要在這兩個世界中不時地變換自己的言行,以求得“主我”與“客我”的平衡。制度化生活將兒童從生活世界抽離出來的同時,兒童的生活發生了異化,快樂的童年在慢慢地消失。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使命:育精神自由發展的人,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人

“在教育的世界中一個最根本的衝突就在於自由與控制之間的矛盾。”常規教育是夾在自由與控制之間的兩難問題。在自由與秩序之間,教師是傾向選擇秩序以求得班級表面上的安靜。爲了達到此目的,往往將常規教育“科學化”、“標準化”,以致使“異化”,常規教育成了限制兒童自由發展的“條框”。我們應該還常規教育的本來“面貌”:解放兒童,發展兒童內心的自由,讓其成爲自己的主人。

20世紀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我們應該尊重兒童早期的個性表現,避免抑制孩子們自發活動,避免蠻橫地強加各種任務,加重孩子的負擔。”這說明真正促進幼兒自由發展的常規教育對其而言不是外鑠的、強加的“附屬品”,而是幼兒發自內心的需要,是在幼兒生活中自然生成的。

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爲強烈。當幼兒完全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時,他會表現出驚人的自制力與約束力並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協商、調解建立規則。此時,一切外在的規則與紀律對其而言都是多餘的。“你別弄我的,我也不弄你的,我們各玩個的”;“你給我看看你的玩具,我也讓你看看我的”。這種“自我中心化”、“幼稚性”的規則正是兒童內心需求的“原始”規則。當成人爲幼兒提供規則時必須考慮哪些規則是應該轉化爲幼兒的內在需求,哪些規則是不需要的,必須祛除的。讓規則在幼兒的生活中生成,讓規則在幼兒的體驗中獲得。這就要求教師將精力從過多地控制兒童轉向精心設計活動,創設有“準備的環境”;這就需要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與兒童對話,有敏銳的眼睛發現兒童的需求,有靈活的頭腦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與修改,讓其體驗到規則的缺失所帶來的問題,領悟到遵守規則帶來的自由與和諧。

“當一個人成爲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從某些活動準則時,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稱他爲守紀律的人。”我們所要培養的及社會所需要的正是這種能夠自由而自制的人,能夠自我管理的人。因此,常規教育的使命是解放兒童,引導兒童建立規則意識,培養能夠做自己主人的人。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4

1、來園:

幼兒來園,老師的接待工作是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有很多家長會不停地囑託老師:我們的孩子今天改注意什麼;他幾點該吃這個藥了;我家寶貝說誰誰誰不跟他好了等等……一連串突如其來的瑣碎之事,會讓你本來很清醒的頭腦一下子沉入海底,難以控制。因此我覺得,我們老師應該做個有心人,在班級做個留言板或在老師身邊放個小本本,以便對家長的一些囑咐做一個及時記錄。

2、盥洗如廁

幼兒園的盥洗室不是很開闊,場地限制,因此,當老師請孩子們去解小便,洗手,喝水的時候,廁所裏會產生擁擠吵鬧的現象。因此,我覺得可以嘗試請孩子採用化樣式地組織幼兒分批入廁,可以避免擁擠。但當養成一定的常規後,可以讓幼兒適當的學會合理時間的等待,從小讓幼兒養成見機行事。

3、餐點

那麼多孩子在一個教室裏用餐,難免會產生交頭接耳的現象,而且有的小組會產生衛生很差的現象。由此我覺得,我們可以嘗試讓幼兒在用餐的時候輕輕地說該說的話,養成不限制幼兒說話的習慣。關於衛生情況,中大班年齡段的可以選取小班長來監督衛生工作,以適當的調節班級衛生形象。

4、午睡

從小班開始我們就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但在小班午睡的時候,幼兒的外套,棉衣,棉褲,摺疊後放在牀上,有時真的受不了這個高度,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讓孩子把綿綿的外套統一放在衣筐裏,或統一的拋在被子上,這樣會更整潔。在睡前,講講一些溫馨的小故事,會讓孩子更安靜,更快速的入睡,這樣的方法可以推廣。

5、離園

幼兒在幼兒園呆了一天,離園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瞭解,就像老師期待着下班。因此,當家長在教師問口出現的時候,孩子會特別的興奮,特別的放肆。因此,我覺得在放學前,可組織幼兒進行自主的區角遊戲,閱讀遊戲等,慢慢地讓孩子養成不急不躁的個性。

【反思案例】:

一:《吃飯不講話》

事件描述:今天中午吃飯時,有的小朋友很快把自己碗裏的飯吃完了,這個時候我發現天佑碗裏還是滿滿的一碗飯,原來他一直和旁邊的小朋友講話,於是我把他換到其他位置上,不一會兒天佑就把碗裏的飯吃完了。

自我反思:吃飯聊天室最近班級裏的一個壞毛病,因此老師一定要及時關注,把容易講話的小朋友分桌吃,這樣就使得愛說話的小朋友沒有聊天的對象,讓他們養成吃飯不說話的好習慣。

二:《認識人民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我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們這節課我們來聽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爺爺問問題了:“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啊?”爺爺想了想笑着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同學們你們知道爲什麼嗎?以故事引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對於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區分,孩子們掌握的也比較好。真正的難題在後面,錢數的換算,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一元這個孩子們還容易理解,因爲前面我們已經學過10個一是10,可是要問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兩元就有點難了,在講這道題目的時候我着重講了幾個2加起來是10,並聯系生活舉例,引發學習興趣。

孩子們在換幣的過程中,也是利用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元、角、分之間的十進關係和角之間的換算關係。但對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孩子們一開始覺得難以掌握,因爲在計算的過程中關係到單位的換算,不能再象以前一樣直接把數字相加減,只有通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慢慢掌握。回顧本章的教學,覺得在有些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分析與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沒有及時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孩子對分幣的陌生,應該抓住孩子提出的問題“5分是5角嗎?”讓孩子來展開討論,加深理解。孩子對分幣比較陌生,因爲“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所以沒有着重講解,其實這是認識人民幣的開始,分幣的認識同樣重要,雖然分幣不大使用,但是讓孩子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係,分幣的認識不容忽視。

在認識人民幣的同時告訴孩子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我還要感謝我們班那些可愛的家長朋友,因爲有他們的幫助孩子們對人民幣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了,有位家長告訴我爲了讓孩子更形象的理解錢數換算,週末家裏換了一堆的零錢回來,我堅信有我們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定能夠在天華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5

我班有個孩子叫亮亮,他特別愛哭,不願意與人交往,還特別嬌氣。有一次一個小朋友拿了他帶來的小汽車看看,他看見了,就跑過去,非搶自己的汽車,還大哭起來,這時候我發現了,連忙跑過去,給他擦趕眼淚,輕輕地對他說,你帶來的汽車不就是要給我們大家玩兒的嗎!我們都是好朋友,要一起分享一起玩呀!這時,他好象懂得了我說的話,一會功夫他不哭了,還和小朋友一起玩汽車。

以後我總是有意無意地觀察他,發現缺點時,每次都及時地幫他糾正,告訴了他爲什麼不能那麼做的道理。孩子是純真的,我一講道理,他每次都會很認真地傾聽,而且懂得了以後也會改正很快。看着他一天天地變化,我由衷地欣慰,欣慰自己的教育在奇奇身上看到了結果,而且奇奇真的變得大方起來了,還經常把自己家帶來的糖果分給小朋友們一起吃。

是啊!每位教師只要有心,留意觀察一定能發現很多的問題。只要有心,也一定能創造出許多的`奇蹟。的確,我們幼兒教師就是要改變孩子不良的習慣,糾正孩子不良的性格。愛孩子,就要勇敢地說出孩子缺點;愛孩子就要大膽地糾正他,讓孩子們都能在我們的教育下健康成長。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6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常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很多教師在公開場合開始迴避常規教育的話題,他們似乎覺得談到常規就意味着約束、控制兒童,扼殺兒童的天性。而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都不會甚至從未想過要放鬆班級常規管理工作。這種“必須做,不必說”的態度着實耐人尋味。

在教師眼中,抓常規是爲了讓幼兒樹立集體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是爲了保護幼兒安全,保障活動順利進行……那麼,幼兒如何看待常規,教師瞭解過嗎?

一、幼兒眼中的“規則”

幼兒作爲常規的被約束者,他們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行爲。爲了瞭解幼兒是如何理解“常規”的,筆者隨機選取了某園大班的男孩和女孩各1o名,在輕鬆的氛圍中與他們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在訪談中,筆者用幼兒較易理解的“規則”一詞代替了“常規”,訪談內容包括幼兒對規則的基本理解和舉例等,涉及什麼是規則、規則有什麼用、誰制定規則、不守規則會怎樣、規則能否修改等問題。對於幼兒的回答,筆者整理歸納出了以下幾點。

1.“規則就是聽老師的話”

幼兒在解釋什麼是規則時,大都表達出“老師說,我照做”的意思。還有的強調:“老師說不能就不能。”“老師講什麼都要聽。”也就是說,幼兒認爲教師是規則的制定者,而自己是服從者,應該無條件遵守規則。此外,他們大都認爲規則一經制定就不能修改了,因爲“規則本來就是那樣的”。

許多幼兒都說教師也有要遵守的規則,而制定教師規則的是“園長”,也有幼兒說是“科學家”“董事長”。一個女孩還說:“規則是大王定的,大王就是很聰明的人。”

可見,在幼兒眼中,規則的制定者和服從者是不同的羣體,制定者應該比服從者有更強的能力和更大的權利,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

2.“規則很重要”

所有幼兒都認爲規則“很有用”“很重要”。儘管也有幼兒提出了他們心目中的“不好的規則”,如“每人只能喝一碗湯”“午睡起牀後不能站在牀上”等,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給予規則積極的評價。幼兒都說:“規則可以幫我們改正缺點”“規則可以幫我們養成好的習慣”“規則可以讓我們很安全”。不過,如此“懂事”的措詞也讓筆者不得不思考這是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還是教師反覆教導的結果。

只有一名幼兒談到不守規則的壞處:“上課說話就學不好本領,在活動室打鬧就會受傷,做操沒有精神就長不高……”其餘幼兒談到的違反規則的後果都是指“會受到懲罰”,比如“弄壞玩具就停止遊戲,午睡說話就不準午睡,犯了錯誤就要到外面冷靜一下”。一名幼兒還頭頭是道地對懲罰方式作了總結:“懲罰有很多種類型,比如,物品沒收、停止活動、口頭批評,等等等等。”看來,對於各種懲罰,幼兒再熟悉不過了。筆者不禁要想:幼兒守規則是不是隻爲了避免受罰呢?

3.“不打鬧、不說話、不慢吞吞”

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和場合不能說話,不能在活動室裏打鬧,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外玩玩具,不能破壞玩具,不能慢吞吞,不能老師說什麼就是不聽,老師說幹這個事的時候不能不想幹就不幹……這些都是幼兒多次提到的規則。總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安靜”是幼兒眼中最重要的規則:“吃飯不能說話,睡覺不能說話,上課不能說話、不能插嘴、不能吵鬧……”從幼兒反覆提及的規則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平時強調最多的是哪些規則。而且從幼兒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強調規則時往往是告訴幼兒“不能做什麼”,而不是“應該怎麼做”。

4.“老師和小朋友的規則不一樣”

有幼兒認爲教師沒有要遵守的規則,一名幼兒還很堅定地說:“小朋友不能管老師的事!”但許多幼兒能列舉出一些教師必須遵守的規則,比如“不能對小朋友很兇&rdquo

;“必須上班”“必須準時開會”“必須記錄小朋友的表現”等。不過所有幼兒都說老師的規則不如小朋友的多:“小朋友的規則很多很多,說也說不完……”儘管幼兒在表達時並不帶着抱怨的情緒,但筆者不禁思考:幼兒園的規則真的很多嗎?這些規則都是必要的嗎?

值得關注的是,一名幼兒提到,同樣的規則對教師和對小朋友的要求是不同的。她說:“小朋友吃飯必須刨(用筷子撥)乾淨,老師(吃不完)可以倒了。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老師可以說的。”幼兒也許沒有想過要挑戰教師的權威,但這不代表他們感受不到這種不平等的.存在。

二、對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反思

1.究竟是誰制定規則

經常聽教師說他們會在活動中讓幼兒討論規則、共同制定規則,但在訪談中沒有一個幼兒談到自己參與了規則的制定。這並非說明教師沒有給幼兒制定規則的機會,但至少說明幼兒沒有感覺到自己參與了規則的制定。

皮亞傑認爲,3~7歲的幼兒處於道德他律階段,他們尊重權威,認爲服從規則是自己的義務,將懲罰視作是對自身不良行爲的報應。訪談中幼兒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理論。然而,如果我們將幼兒視作與成人平等的個體,將幼兒園視作教師和幼兒共同組成的集體,那麼幼兒園的規則理應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制定,幼兒有權利和教師一起根據實際情況對規則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要邀請幼兒參與到規則制定和調整的具體環節中來,並給予他們切切實實的權利,讓他們感到是自己在制定規則,而且這種規則和教師制定的規則一樣有效。這對於讓幼兒體會集體的平等氛圍,樹立主人翁意識,從而更積極地看待規則、遵守規則,是非常重要的。

2.制定規則爲了什麼

訪談中,幼兒說制定規則是爲了讓他們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但仔細分析幼兒列舉的規則,不難發現教師制定規則還有更多隱含的目的:一是爲了限制幼兒,讓他們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二是爲了成全別人,比如,睡覺不說話是爲了不影響他人,吃飯不灑落是爲了保持桌面整潔。

福祿貝爾將“兒園”稱爲“兒童的花園”,他認爲兒童像植物一樣有自己的習性,教育應當遵循他們的“生長習性”。他說:“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麼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這句話告訴我們,考查規則是否恰當的重要標準是能否促進兒童的發展,過分的約束和放任一樣可怕。《綱要》也明確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爲,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建立常規的目的在於讓幼兒在理解和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內化社會規範,獲得社會性的發展。因此,規則存在的意義不在於限制兒童,而在於促進兒童的發展。

當然,執行規則必然和約束相聯繫,但如果教師能讓幼兒體驗到遵守規則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甚至適當地讓幼兒體驗到沒有規則的混亂,那麼他們對於規則就會產生內在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把規則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師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出發來看待規則,同時引導幼兒從自身的需要出發來理解規則,規則可能就會變得親切很多。

3.安靜是最重要的規則嗎

“安靜”在幼兒園似乎從來都是一項很重要的規則,這和我們幼兒園普遍的大班額、活動場地有限有關。“安靜”這一規則是必要的,但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這一規則,教師應該讓幼兒知道爲什麼要安靜,而不是讓他們爲安靜而安靜,否則,規則就成爲教條了。

那麼,是不是所有情況下都有必要安靜呢?爲了讓幼兒好好吃飯,教師允許他們偶爾輕聲說話和要求他們保持絕對安靜效果差不多,但前者顯然更容易達成;要保證幼兒午睡不受打擾,與其勉強讓不能入睡的幼兒安靜地躺着,不如讓他們出去做點別的事。別讓保持“安靜”成爲教師習慣性的要求,以至於忘了去思考這一規則是否有價值。愛說愛笑是幼兒的天性,如果允許幼兒在恰當的場合充分地放鬆、自由地交流,那麼要求他們在另一些場合保持安靜就會容易得多。

4.規則面前教師有特權嗎

在幼兒面前,教師是強勢的羣體,是權威的象徵。規則的本意是它對於一個羣體中的每個人具有同樣的約束力,即使是強勢羣體也不能有特權。然而,教師在以高標準要求幼兒時,常常對自己放鬆要求。很顯然,有部分幼兒已經看到了教師享有的特權,他們或許尚未向教師提出疑問,但這一幕無疑會讓他們印象深刻。

很多教師都會說兒童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會說自己願意成爲兒童的朋友。那麼,首先拋棄自己在規則上的特權吧!兒童有明亮的眼睛、

智慧的心靈,他們時刻在注視着教師。教師要想引導兒童遵守規則,應從自己遵守規則開始。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7

本課的活動目標是在讓小朋友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會講故事,知道大人對我們很重要。在活動過程中,我首先爲小朋友們介紹一個生氣的小朋友——阿貴,他爲什麼不高心呢?由此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使幼兒能有較高的興趣,跟老師一起聽聽這個故事,在導課部分充分調動了小朋友的積極性,使幼兒注意傾聽。

聽完故事後,引導小朋友說出,阿貴爲什麼會希望這個世界上沒有大人呢?他的願望是在哪裏實現的?在夢境中阿貴在沒有大人的世界裏遇到了什麼困難?在此部分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幼兒充分理解故事。能夠大膽來表述故事,進行自由的交流,鍛鍊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在練習鞏固的`環節,讓小朋友們對阿貴所遇到的困難按順序進一步進行表述,在這裏進行這樣的處理是爲了讓小朋友更好的理解故事,訓練小朋友們表達事物的條理性,讓小朋友們進一步理解大人在對自己的重要性。

在授課過程中,沒能更好地、全面地使訓練幼兒的表達能力,如果在此活動中將此部分進一步深化、擴大,幼兒的能力將得到更好的培養。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8

【活動意圖】

教育反思讓幼兒知道眼鏡非常有用,它能幫助眼睛有毛病的人清楚地看東西。

【活動目標】

1、簡單瞭解眼鏡的不同用途,感受科學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

2、能積極思考,大膽提出問題。

3、引導孩子樂於接受治療。

4、幫助幼兒瞭解身體結構,對以後的成長會具有一定的幫助。

【活動準備】

1、經過驗視力和聽保健醫生的講解,對眼睛常見的疾病有一定的認識

2、一位戴隱形眼鏡的老師和戴近視眼鏡的老師。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注意

1、引起幼兒注意老師的近視眼鏡:“這是什麼眼鏡?”

2、“爲什麼老師要戴這樣的眼鏡?”

3、“如果不戴眼鏡,看東西會怎麼樣?戴了眼鏡看東西又會怎麼樣?”

二、多樣的眼鏡

1、出示太陽鏡,潛水鏡等:“你們認識這些鏡嗎?它們有什麼作用?”

2、向幼兒介紹各種眼鏡太陽鏡—可以保護眼睛,防止眼睛被強光刺傷。潛水鏡—潛水員專用的,防止眼睛被鹹澀的海水傷害,並能看清楚海里的東西。立體鏡—是供大家看立體電影的。紅外線夜視鏡—是在夜間觀察物體或環境用的。

3、你還知道哪些眼鏡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發明什麼樣的眼鏡?”

三、感受眼鏡的發展與進步。

1、觀察所有的眼鏡:“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2、請你們猜猜,老師有沒有戴眼鏡?(戴隱形眼鏡的老師)

3、老師向幼兒介紹隱形眼鏡,可讓小朋友觀察隱形眼鏡。並介紹隱形眼鏡的好處。

可以帶領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做副小太陽鏡,讓幼兒親身感受太陽鏡的作用。

幼兒對眼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瞭解了眼鏡有不同種類,不同作用。幼兒在觀察過程中能夠積極思考,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慾望。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將天氣和心情結合起來,巧妙地將幼兒感受別人情緒與天氣預報聯繫起來,在設計此活動時,我考慮到這是個偏重社會領域的活動,於是我把幼兒的`“注意聽”與“大膽說”作爲設計這次活動的重點。活動過程中,我注意用我的語言和眼神與孩子進行交流,爲他們創設了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老師的隨機教育能力和指導性語言的運用,還存在許多的問題例,我會在以後常教育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結合理論,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實踐過程縮短,以便自己不斷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9

怎樣才能通過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行爲呢?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該如何展開有效的自我反思。爲了尋找答案,我認真閱讀了董教授推薦的《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一書。該書由劉佔蘭、廖貽主編,本書按照教育教學之前、之中、之後的時間順序與案例研究線索,引導我們從思考主題和目標的確立開始,逐步學習提供適宜的的環境與資源,體會真正的主動學習的“課堂”,感悟如何根據幼兒不同領域學習的特點、發展進程進行有效的支持與促進,再嘗試着反思與改進教學。

全書共六個單元,前五個單元中作者都以“導讀——案例描述——個人反思——同伴研討——專家點評”的順序來編撰了二十八個案例,從每個活動的生成背景到組織過程,再到成果呈現都非常的詳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活動後分三個層面的反思與評價。首先是執教者作爲當事者對自身教學組織的梳理與反思,然後是同伴作爲旁觀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建議,最後是專家理論性的總結與指導。如果說執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實踐層面的話,專家的總結則更具有理論的高度。這樣分層次的評價,既清晰又全面,引導我們能夠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思考教學的價值,爲我們一線的教師提供了借鑑和學習的機會,懂得了反思與評價的要點。既開拓了我的視野,對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大的啓發。在最後第六單元,作者還特別加入了“教學案例研究”,藉助對若干個案例的評析,闡釋了案例研究的視角與方法,讓我們對如何撰寫案例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真的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反覆閱讀此書後,我對書中的第五單元“反思、改進教與學的行爲”深有感觸。通過對第五單元第一小節“以分組教學的形式關注全班不同學習需求的幼兒”的學習。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活動目標、教學內容、活動過程要根據孩子的不同需要而設置,按照幼兒的探究問題與已有經驗分組,並提出該組的活動目標與應獲得的新經驗,真正促進不同需求和不同探究水平的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與發現,讓幼兒在自信、主動地完成階段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產生進一步探究的動機。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光和影》。

“光和影”是幼兒園常見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在我們組織的活動中,會利用孩子玩影子游戲的興趣,全班一個主題,幼兒一起探究。老師確立教學目標後,全班孩子一起跟着老師的思路走,課後,我們也進行反思,然而反思的結果呢,並沒有改變按計劃教學的模式,只是在調整目標,目標難了,無法達成;目標簡單了,沒有挑戰性。總會出現有部分孩子在活動中是活躍的,但有部分孩子卻是盲從的,還會有一些孩子在這個活動中完全是被動的,看了這個案例之後,我學到了很多,也使我茅塞頓開。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作者嘗試分組教學的形式關注全班不同學習需求的幼兒。

 一、改進“一刀切、齊步走”的做法,嘗試“分組教學”。

徐春燕老師首先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把全班孩子根據水平和興趣分爲兩組進行探究。活動中,孩子們在暗室裏、在陽光下,用自己的身體、用各種工具,進行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索和發現。動態的小組不斷的分而又和,始終興奮着的老師不斷的判斷、反思且尋不同幼兒的需求並給予適宜的支持。

 二、判斷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水平,爲不同的幼兒提供更適宜的指導。

第一組幼兒經歷了找影子、踩影子——在暗室裏製造影子——繼續製造影子,並給影子搬家——讓影子與物體分開——我們的影子可以與身體分開嗎——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六個探究活動。

第二組經歷了找影子、踩影子——在暗室裏製造影子——讓影子變大變小——製造彩色的影子——我們的影子可以與身體分開嗎——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六個探究活動。 雖然兩組幼兒探究活動的數量相同,但內容卻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爲徐老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所獲得的經驗及已經達到的經驗水平提供了有針對性的適宜教育與指導,使每組都能夠進行適合自己的教學。

本書的.第六單元對“什麼是教學案例”“什麼樣的主題適合做案例研究”“教學案例研究的基本過程是怎樣的”“如何撰寫教學案例研究案例”“教學案例的基本寫作形式有哪些”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與說明,希望可以爲教師們進行教學案例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教學案例就是對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真實的、包含有疑難問題以及矛盾衝突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情境的描述,它以豐富的敘述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幼兒的典型行爲、思想在內的故事。

二、教學案例主題的選擇

(一)圍繞一個突出的主題。

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必須圍繞一箇中心論題,要突出一個主題,而不能追求面面俱到。

(二)具有典型的教育學意義

教學案主題的教育學意義可能體現在兒童發展規律與學習特點的揭示方面,也可能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原則的探討方面,但更多的是體現再關鍵經驗的確立以及教育教學行爲的選擇等具體操作策略方面。

(三)要有延伸、發展的空間

教學案例的主題應該是開放性和發展性的,一個好的教

學案例研究的主題必然是一個具有多種可能性的主題,不管是問題呈現的方式,還是問題解決的途徑都可以引發案例開發者和他人繼續深入地思考與探討。

(四)能促進教師和兒童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0

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1983年創立的多元智能理論,是當代新型智能理論的傑出代表。該理論認爲,每個人都具有至少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然博物智能、自省智能等);人與人之間並無智能多少的差別,只有同一類型智能的強弱差別;先天的智能差異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改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教育在各項智能上達到很高的標準。多元智能理論對於規劃孩子的教育,開發他的智能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那麼,在課堂上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漢語拼音的教學?

一、聯繫生活,發展語言智能

鑑於拼音符號抽象枯燥的特點,教師如果不爲剛剛進校的一年級孩子在頭腦中建起一座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樑,那麼,拼音將有可能成爲孩子學習上第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對於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信心是極爲不利的。所以,我認爲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理解。語言來源於生活,在拼音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地爲兒童創設一種語言環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帶調音節組詞或者說一兩句簡單的話,賦予音節以意義。例如,在教“m”這個音節時,可以請三個孩子上臺來站在一塊組成“m”的形狀,然後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用一兩句話說出來。另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孩子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教“yi”這個音節時,我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告訴他們這個音節不能分開拼,只能整體認讀。而作爲孩子,天生就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所以,到學習zicisizhichishi的時候,我就可以讓他們自己講故事學習記憶了。

二、兒歌串連,發展音樂智慧

兒歌是一種將所學內容本身轉化爲音樂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對於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爲喜歡。在拼音教學中,無論是教字母的發音,還是規範字母的形式,都運用了大量的兒歌,有的是傳統的兒歌。例如“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aaa;太陽出來紅彤彤,公雞一叫ooo;清清池塘一隻鵝,水中倒影eee。”有的.可以是我們爲了教學需要,自編的兒歌。例如在教“ei”這個複韻母時,就可以編這樣一首兒歌:“小兔飛飛,愛喝咖啡。e前i後,喝了一杯。”像這樣的兒歌還有很多。例如,在教“d、t、n、l”四個聲母時,學生給“小兔追馬圖”配上了一首有聯繫的兒歌:“小馬馱大米,米粒灑一地,小兔追上來,勸它快停蹄。”由此可見,通過兒歌,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發展了音樂智慧。

三、找好朋友,發展交際智能

對於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那麼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在教學中,可以經常開設“找好朋友”的活動,來調動學生拼讀的興趣。學生已學過了6個單韻母,讓學生把它們做成“頭飾”戴在頭上,在課堂上讓學生伴着音樂進行找好朋友的活動,學習的聲母分別與哪些韻母相拼,並試着拼出來。找對了,找對了,兩個就成了好朋友的活動。這樣的安排比以往的直接出示音節讓學生進行拼讀,效果要好得多。

四、色彩記憶,發展視覺思維智能

低段兒童對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爲主,即主要是以看來記憶的。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除了能夠引起視神經中樞的興奮外,還能在他們的“心靈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給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塗色,給前鼻韻母和後鼻韻母塗色,給字母和音節塗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號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彩色記號,讓學生在填色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薰陶,記住了這些抽象符號在形狀上的細微區別,而且發展了視覺空間智慧。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設計我想可能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總之,在漢語拼音教學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特點,科學的處理多元的教學內容,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寓教於樂,就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生動地獲取知識,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1

寒假裏,我閱讀了由北師大出版的《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一書。雖未讀完,已感受益匪淺。比起一般純理論性的書籍,本書更加直觀、易懂。它用一個個案例來引導學習,從組織活動的最初立主題和制定目標開始,逐步學習環境的配合、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課後的詳細反思及改進,都能爲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指導和借鑑,從而爲孩子們營造一個科學、合理的主動學習的課堂。

本書的最大看點是每個活動後分三個層面的反思與評價。首先是執教者對自身教學組織的梳理與反思,然後是同伴作爲旁觀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建議,最後是專家理論性的總結與指導。這樣分層次的評價,既清晰又全面,引導我們能夠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思考教學的價值,爲我們一線的.教師提供了借鑑和學習的機會,懂得了反思與評價的要點。既開拓了我的視野,對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大的啓發。

在工作中反思是一種自我積累的過程,常常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自然就會爲自己增加不少經驗。善於反思的教師能借助於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來分析、判斷自身所確定的目標、選擇的內容、採用的組織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指導策略等是否適宜,從而減少教師在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錯誤。善於反思的教師能夠從活動反思中逐步學會教學,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在讀過本書和查看了一些資料後,我意識到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評價不再把幼兒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作爲重點取向,更多的是關注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對幼兒知識技能的評價,往往由於幼兒知識技能發展經驗的不足,導致幼兒在活動中屢遭挫折,影響其學習興趣和情緒。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評價一定要多元化,以欣賞的態度去評價幼兒,全面地賞識幼兒各方面素質的新的進展,使幼兒能較多的感受成功與被肯定的喜悅,從而激發出更強烈的學習動力和自身的潛力。當然在評價中也要發揮家園共育的優勢,讓家長參與進來,努力提升家長在評價中的地位。例如,可以在家長開放日中爲家長設計評價表格來評價自己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在家長園地中掛上家園聯繫本,進行家園交流;爲孩子建立成長記錄表格;以及各種調查表等,請家長參與對幼兒的評價,讓家長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更有效的共促幼兒個性化發展。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2

幼兒園小孩對是非的分辨能力較差,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都很弱,在這個《寶寶愛自己》安全週中就有一堂《不跟陌生人走》,在開學初,家長排隊接孩子時,幼兒就會哭着跑着要衝出去,因此針對於這類現象,我們就專門利用空餘時間進行了教育,幼兒安全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

這次安全週中的《不跟陌生人走》鞏固了開學初教給幼兒的理念,在課上我考慮到中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性的,因此我以談話的形式引出動畫故事《小熊安全教育》通過故事讓幼兒知道小熊是因爲相信了陌生人的.話而被賣到動物園的,從此小熊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親人,引發幼兒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談談對“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見陌生人應注意些什麼。再舉例介紹小雨在學校發生的事讓幼兒懂得不要跟陌生人走,陌生人硬拉着你走你要反抗。在活動中請配班老師客串做陌生人,設置了一些與幼兒實際生活非常貼近的情境,引起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認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初步對我們班幼兒形成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因爲我認爲僅僅告訴幼兒“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況。然後指導孩子如何去做,特別是配班老師用糖果和玩具誘惑時,我班的個別幼兒有點動容了,看上去有點想跟走的趨勢 ,我抓住了這一點進行了針對性的教育,讓幼兒明白不能隨便亂吃東西,因爲可能食物裏已經下了藥,吃了你就被抱走了。

整個活動幫助幼兒認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共同分析判斷,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話,更不要跟陌生人走。這次活動,由於是假設性的,讓認識的老師來做壞人,不能真正的測試,只能停留在讓幼兒瞭解的層面,我如果請其他班的陌生人阿姨來客串會更客觀,最後我覺得還可以延伸到家園共育層面,因爲安全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僅靠老師的教育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可以讓家長共同參與到平時的生活活動,因爲進階段接孩子時會出現孩子在前面跑,家長在後面走,上月拿被子也出現了,家長在拿小朋友的被子,小朋友自己跑掉了,家長都沒來得及拿好被子,就追出去了,這些都是存在安全隱患的,要讓小朋友和家長共同重視這個安全教育,家長可通過讓小朋友瞭解有關家裏的情況,比如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家園緊密配合,共同關心共同教育孩子。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3

區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爲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由於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纔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並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啓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於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張釗想用趙—巖手裏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趙—巖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張釗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趙—巖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麼有意思。終於,趙—巖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着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鬆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區域活動時,小朋友們邊建構邊交流,心情非常愉快。王志偉小朋友突然擡起頭,好奇地問:“老師,‘節約’是什麼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約會”接近學期尾聲,我也發現小朋友們似乎成熟了許多,對男女性別特別敏感,常常發現或是男女生勾肩搭背,或是偷偷地親一下臉,特別是王志偉小朋友,也許是家長不太管的原故,也許是言情電視看得太多的原故吧,他總是抱住幾個漂亮的小女孩時不時地親一下,所以他竟會把“節約”當成是男人和女人約會,這是一個很好的隨即教育機會,活動結束後,我就讓孩子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了兩個字“節約”,我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兩個字寶寶嗎”大家齊聲說:“知道,是節約。”我又問:“節約是什麼意思呢”這下象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說:“節約用水,就是用水省一些。”有的說:“節約用電,就是要隨手關燈、關電器。”又有的說:“節約用紙,就是不要浪費白白的紙,也就保護大樹了,因爲紙是用大樹做的。”我又問:“那又爲什麼要節約用水、用電、用紙呢”這時馬昕宇臉上非常嚴肅地說:“昨天,我在電視裏看見,有一個地方沒有草地、大樹,不下雨,好久沒有水了,大家快要渴死了,他們就派了五個人去尋找水,結果四個人餓死了四個人,回來了一個人,而且也沒有找到水,幸虧科學家來到那裏考察後,用一架大機器鑽開地面,纔在很深很深的地下找到一點水,後來他們每天用水非常節約,一個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半碗水,大家都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

uo;這個故事一講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周棱說:“剛纔,沈一成就用手指摁住水龍頭,浪費了很多水。”周之惠說:“趙玲今天畫畫用了六張紙,每張紙上都畫了幾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小朋友把平時看到的不節約的行爲都一一例舉,說着說着,小朋友們還意識到時間也應該節約,節約(珍惜)時間會學到更多本領。

可是當孩子們分散活動時,王志偉又輕輕地跟我說:“老師,媽媽就是跟爸爸說———你再這樣下去,你就去‘節約’吧。”我聽了馬上意識到剛纔理解錯了,王志偉媽媽指的是“節育”而不是“節約”(可能他媽媽普通話不太準)。這該怎樣給孩子解釋呢我隨手拿起一本《袋鼠媽媽的故事》書,跟孩子說:“你看袋鼠媽媽的袋子裏裝了幾隻小袋鼠呀”“一隻。”“對呀,多生了寶寶媽媽的袋子就裝不下了,你媽媽生了哥哥和你,要好好照顧你們,他們也感覺很累了,所以媽媽認爲生孩子也要節約,不能再生了,你懂了嗎”王志偉歪着小腦袋想了一會兒,點點頭說:“老師,我懂了。”雖然看上去,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個難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會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