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7篇)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7篇)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1

獨立練習時讓小組內知識掌握快的小朋友,鼓勵他們幫助其他小朋友解決問題,當老師的小助手。學生之間都有了“比、學、趕、幫”勁頭。學習的效果有了很多的提高,每節課後學生看着自己的`作品,都透着開心的笑。

在瞭解到班上有一些小朋友之前已經接觸過一段時間電腦,還是些“小高手”的信息後,我有意的將上課的內容分爲幾個部分,提前佈置給學生準備,讓學生來當小老師傳授知識。雖然學生的年齡小,但他們有着強烈的表現欲,熱情非常的高。採用這樣的方法將信息技術的教學延伸到課外,促進學生利用有利條件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畢竟在學校的一點點時間是遠遠不夠。

激發了學生學習計算機興趣。有的“小老師”爲了能繼續輔導同學,有時竟然在課後問老師下節課將要學的內容,這樣他可以提前學習;被輔導的學生也不甘示弱,他們常常想:我什麼時候也能當“小老師”呢?於是課後則會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計算機!別人能當“小老師”,經過努力,我也能。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2

【摘要】地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建立在地球表層這一巨大系統上的,具有區域跨度大、綜合性和複雜性等特點。地理學科不僅包含了自然地理科學中天文、地貌、大氣、水等富有探索性的理科類知識,也包含了人文地理中人口、城市、工業、農業、交通佈局、環境等較爲抽象的理論化的文科類知識。如何突破這些重難點,是地理教師應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當今的信息技術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給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關鍵詞】地理 運動 教學 中學

一、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1 信息技術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中的作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是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爲中心的`,在教學中教師處於絕對主導地位,學生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在每堂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可以起到橋樑的作用,把學生很好地引導到新課題上,跟隨老師進入教學的意境中。

2 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有關地理空間概念的知識。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通過語言描述和畫

圖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但是語言的描述和平面圖的繪製,都較難幫助學生建立起立體空間的概念。而此時如果採用信息技術,利用電腦的三維立體動畫,就可以方便地幫助學生直觀地觀察三維立體的地理事物,從而更清晰地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地理空間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3

課改強調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本次培訓中提供了多種教學工具的使用課程,如Word、ppt、Excel、電子白板等工具。

培訓結果,可知自己在計算機與教學結合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計算機的靈活運用方面還不夠好。信息技術如果運用的好,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大學生的接收量。

多媒體設備還算比較齊全,信息化環境、信息化資源庫等方面都比較豐富,也給學生塑造了一個良好的信息技術壞境。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多使用多媒體來展示,給學生視覺衝擊。偶爾也讓學生自己在電子白板上面做練習與答題。備課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尤其是課程改革後,新課程標準更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備好課很重要。備教材與學材。教材是備課的資源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網絡、報刊、書籍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教育教學的源頭活水,在備課時,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學標準和三維目標,要善於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要善於將生活素材轉化爲課堂學材。實現目標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或挑戰:有可能在使用多媒體計算機方面會遇到實現發展目標的具體途徑:遇到不懂得向前輩請教,或者上網通過查資料看視頻進行自學。其次,還有不太會的可以去參加計算機培訓。可以通過實際的教學工作進行不斷的反思。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4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一場深刻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變革。在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實施過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實驗研究,也存在一些誤區和問題。本文從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內涵切入,多角度、多層面剖析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新課程的整合內涵,是指信息技術有機地與中學歷史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爲一體,就是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技術爲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師生的交流工具及評價工具。從而對中學歷史新課程的實施產生變革,促進教學效率和課程質量的提高。

從內涵來看,與新課程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而這種革命,不是僅僅指形式上的,更是一種理念上的變革,它包含了國內流行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小整合論”及“大整合論”。要以新課程改革的思想,以人爲本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使教學的各要素、各環節實現重組和優化,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主體意識。

二、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

1.片面重視設計技巧,忽視師生互動作用。許多課堂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學生努力睜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師的作用只是切換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歷史圖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響與唯美的動畫,如此師者的自身作用就隱蔽了,教學過程不再是由教師引導,而學生也不再是課堂思考的主體,歷史課堂的主角由人變成了機器,這就嚴重違背了新課改條件下歷史教學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響、動畫效果,忽視歷史學科的內在特點與薰陶。多媒體教學中有很多教師片面追求課件中的聽覺與視覺效果,在一個課件裏設置了大量的、無關緊要的音響與動畫。想通過這種求新、求異、求奇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激發學生的興趣,但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如有的老師在一些超級鏈接處設置怪異的“咔,嚓”等聲音,引得學生一片鬨笑,還紛紛跟着學腔拿調。對中學生來講,這種設計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極不利於課堂教學。學生從中並不能培養正確的歷史思維和感受到歷史情感的薰陶。所以這種脫離歷史教學實際,片面追求課件生動性、形象性功效的做法是亟須糾正的。

3.片面羅列知識,忽視課堂信息質量反饋。通過學習,學生應當掌握基本史實,形成一定的理論認識和思維能力。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正常人在45分鐘的時間內能夠接觸和理解的知識和要培養的能力都有個限度,我們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這個限度,又不能超越這個限度。很多教師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時,只是把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的相關網頁資源粘貼給學生,將大量素材資源羅列在一起,而缺乏對無關信息的過濾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對於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分類工作也沒有進行編輯,實際上這樣的資源就是披着計算機外套的厚本教科書,與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無法達到學科教學目的,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的新理念。

三、解決的有效策略

1.實現教學流程的互動性。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課程整合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學結構的作用。教師在上課前應根據教材內容對課堂的教學流程作精心設計,對教學環節進行周密安排,課件運行、設疑、學生的反饋等細節教師要心中有數。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探究,從而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這種教學方式重點培養了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

2.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環境。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資源環境就是要打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極大地擴充教學知識量,擴大學生知識面。教師可在校園網上利用自己設計的“歷史e課堂”網頁把大量的所需的資源整理出來,課堂上學生通過訪問該網頁來選擇有用信息;另一種學習方式是爲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介紹一些網址,由學生自己通過蒐集相關素材,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注重教學資源的實用性、科學性。遵循課件內在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技術性。避免在應用多媒體歷史教學中向學生羅列太多的知識資料而忽視信息質量反饋的傾向,選材時一定要謹慎。首先要確認材料的真實性;其次要精於取捨,選取最典型最具有說服力的材料;再次要有針對性圍繞突破重點、淺化難點、趣化枯燥點這一目的,選擇教學資源。

4.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師作爲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要充分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中的互動技術、網絡技術,學會自主學習,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和探究的手段以及解決問題的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環境,提高學生主動獲取信息和加工、整理、應用信息的能力。

總之,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愉悅中主動探索,在過程中發展思維,獲取知識,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探索,恰當地選用教學媒體,更好地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優化教學過程,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5

關鍵詞:任務驅動建構主義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具有明顯的時代進步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適用於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任務驅動”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方式,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信息技術是現在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通過實際生活的感受,而對計算機新奇而獨特的優越性的喜愛,另一方面是學生能夠從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因此,作爲信息技術教師應當竭盡全力,通過改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學習的熱情,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環境下對信息技術教師新的要求,要求教師無論何時都不能對教學過程“放任”和“隨心所欲”。而要充分體現信息技術教學的技能,則更多的要靠實施“任務驅動”的教學理念。

一、什麼是“任務驅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構件主義教學理念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究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進步性特點的課程。如果在教學中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會變得麻木、盲目,如:基礎差的學生無法消化教師課上的知識,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而基礎好的學生又吃不飽……

“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能很好的改變這一現狀。“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方式,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師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爲主線、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路。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運用

任務是課堂教學的主繩,是問題提出的表現。任務驅動的特點是指在教學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爲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一般來說,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上課的方式是“引入激趣——設計任務——提出問題——實踐練習、交流體會——評價小結”。整個過程就是,首先給學生演示相應的作品,如一份電子報,一幅圖畫,一個動畫等,然後邊演示邊講解完成作品的步驟,這個過程中便涉及了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具體的,在一節課中,僅用10-15分鐘講授和演示,其餘的時間都給學生實踐操作,教師只進行輔導答疑。每節課都要學生學會幾個操作技能,而這幾個操作技能就是本節課學習的任務,這樣,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任務清楚,循序漸進,學生操作及時,學有所得。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一般有以下幾個環節:

1、引入激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認識活動的內部動力,它是激發青少年學習積極性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覺完成任務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得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遵循學生興趣發展規律,努力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學生能以高漲的情緒學習知識。

比如在上《資源管理器》這一課時,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用了這樣的引入:同學可以想一想,平時自己的衣服、褲子、帽子、襪子是亂七八糟的塞在衣櫃裏呢,還是按照不同類型,分門別類地放在衣櫃裏的不同夾層上呢?如果有規律地存放着,不僅能給人一種整齊美觀的感覺,也能讓我們更省時省力地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同樣的,在計算機裏爲了更有效地管理計算機上的文件或文件夾,我們可以使用“資源管理器”來對文件或文件夾進行分門別類,使它們也像衣櫃裏的衣物一樣有規律的存放着。

這樣形象的比喻讓學生能更容易理解資源管理器的功能,並且產生了好奇,激發了學習興趣。

2、設計任務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後,往往就有要嘗試練習的慾望,這時就便可以適時的提出任務。根據教學的內容,可以將這一節課的或整個章節的內容設計爲一個大任務,這個大任務也就是教學目標,然後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生一起分析如何解決大任務,教師可以將整個大任務分解成幾個小的任務,這樣小任務裏面既包含舊的知識又有新的知識,層層推進,最終實現總體教學目標。

例如學習《資源管理器》這知識中,要求學生利用資源管理器實現對計算機上的資源進行管理,這個大任務裏面又包含着幾個小任務:①、啓動資源管理器、認識窗口的特點;②、新建文件夾、重命名;③、移動、複製、粘貼;④、刪除等。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就都隱含在這幾個任務中,當學生完成了這幾個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3、提出問題

每一個任務中包含着新、舊知識,當學生了解任務後,便要思考利用何種方法去解決這個任務,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正是他們所要學習的知識點,此時老師可以根據知識點的難度,採取“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演示講解”等不同方法將知識傳授給他們,這就激發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慾望。

4、練習實踐、交流體會

任務的設計,問題的提出後,便可以讓學生嘗試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協作互

助,通過自主學習課本的知識或教師服務器上的學習資源,也可通過小組交流、合作來完成。

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困惑,或者把自己完成任務的心得說出來,與同學分享。同時,教師再根據問題的難度適時的演示、講解,引導學生掌握操作技巧,以及操作中容易出錯的地方和一些小技巧。

5、評價小結

在課堂中可預留一些時間,對學生中比較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也可以讓學生在同學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展示,通過學生的評價、教師的評價,讓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體驗使用計算機的樂趣。教師在展示後可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將不足之處化爲希望。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設計好任務

在實際教學中,“任務”的設計、編排非常重要,直接影響着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備課的時候,首先“任務”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圍繞教材,要有針對性、趣味性,能夠突出重點、難點。第二,“任務”的設計要把好度。任務難度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

2、教師必須轉變觀念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基本的特徵就是“以任務爲主線、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轉變爲組織、引導;另一方面,在講臺上演示操作轉變爲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討論。

3、教學中儘量使用現有資源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應發揮教材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和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所使用的其他教學資源也應儘可能的使用本課的教學資源來展示。

信息技術是一門開設時間至今很短的課程,不少學校、地區纔剛剛起步,很多教學方法都需要我們去摸索,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新課程改革環境下普遍採用的教學方法,因此值得探究、學習。

參考文獻:

1、王煥景、於書芹·《基於“任務驅動”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國小電教20xx-191

2、呂品·《什麼是任務驅動》——中國小信息技術教學研究[DB/OL]

3、徐杏梅·《談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中國電化教育,20xx(7)

4、王貴清·《“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信息技術教育,20xx(10)

5、何克抗·《構件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hnbsp;史春化·《信息技術課任務驅動教學法初探》

7、郭芳·《淺談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中“任務”設計》

8、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6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信息技術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等優勢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尊受。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同樣的一節課,使用不同設計風格的多媒體課件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如何合理的設計、使用多媒體課件是我們在教學之前應該深思的問題。只有正確、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課件才能更好地完成課程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數學教學;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找規律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只有我們的教育要先於時代的發展社會才能進步。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信息技術已頻頻走入課堂,並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等特徵服務與數學教學,爲數學教育的發展創造了無可比擬的教學效益。這種技術將我們難以呈現的教學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練習等,用聲音或靜態、動態的圖像任意地結合在一起,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躍了起來。我在使用過程中親身感受到了它的優勢,但也發現了一些使用不當的問題。下面我就以二年級下冊《找規律》爲例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1.激活教學情境,使學生深入教學氛圍,深化主題。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需要從生活中總結歸納、引入課堂,因此,只有教師講或是用書中的主題圖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認識也較爲片面。如《找規律》一課,直接出示主題圖,內容就顯得單一,而且有爲了講課本而特意編題的嫌疑,像把學生生拉硬拽到課堂中。而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種有規律排列的圖片、場景集中起來,展現給學生,既生動又形象,學生也樂意去觀察。自然會發現這一些圖片和場景中存在着共同點,就是有規律。這樣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題內容。並且因爲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學習興趣也高,也使學生加深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認識。

2.簡化難點,優化數學過程。數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其操作性強,光讓學生聽和看並不能讓他們牢固掌握知識,只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在二年級下冊《找規律》這節中,規律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在腦中形成動態的變化影像,學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侷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間的變化很難連貫地展示,但有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動畫的形式,過程鮮明、有連續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從實物的變化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的模型,再動手操作時就不會手足無措。

3.激發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對數學的認識。魯迅曾預言:用活動的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是的,時代進步了,教學課堂也在不斷改革。現代化教學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動性、情趣性、直觀性、快速性代替教師的講和寫的'教學手段。如《找規律》這節課因爲有生動、真實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從開課就對這節課很有興趣。集中注意力去觀察,從觀察中發現規律、思考規律並操作發現的規律,從而創造新的規律。正是因爲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圖片、聲音、動態的影像等多種媒體相結合構建了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數學變得生活化、趣味化。學生才能始終保持興奮、愉悅,對知識保持高度渴求的狀態,在無意識間吸收了大量知識。讓學生學得輕鬆,變聽課爲主人,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產生了優化的效果。

多媒體課件如果運用得當,與數學課堂教學融爲一體,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但隨着多媒體課件的廣泛應用,也有人認爲:信息技術與一支筆、一塊黑板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都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運用必須以提高教學質量爲必須前提,若一味貪圖它的熱鬧就會走彎路。

信息技術運用的反思7

教師比學生提前知道知識,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講授讓學生們儘快明白,我們經常是靠一根粉筆講完一節課。同時,上課過程中任務活動受限於教材,往往被限定於指定“打印”類材料的交流討論。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開始藉助信息技術手段,比如PPT演示文稿或視頻音頻等軟件,傳遞給學生信息,這些方式會讓課堂變得活躍,更能吸引學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讓學生明白的目的。

目前,我們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是PPT課件。曾經我一味地追求過製作課件的精美,圖片、字體、動畫、顏色搭配與內容的相互配合,製作出的幻燈片讓自己感到賞心悅目,豈不知這些竟讓上課的學生走了神,往往忽視了課堂本身的內容。後來,我開始關注幻燈片內容的呈現,恨不得將自己所講的話都打在屏幕上,先製作課件再寫教學設計,本末倒置,目標不明,甚至是容量大到學生還無法看清一頁的內容,就匆匆瀏覽到下一頁,一頁又一頁,一節課下來,老師被課件牽着鼻子辛苦不已,學生暈頭轉向不知所以。

經過一系列嘗試和反思,我開始靜下心來研讀課本,開始先注重自我的文本解讀,查閱大量資料,明確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最後才根據需要去製作課件。可是,問題又來了!當學生的回答和課件製作的答案,在內容或答案順序上不相符時,老師必然再次受到課件的限制,在課堂上多少會顯得比較尷尬,甚至會給聽課的學生一種刻板印象,同時讓學生思維受限或精彩的呈現變成了徒勞無功。比如:上《看雲識天氣》,有老師帶領學生回憶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但只答出了“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隨即老師讓同桌補充回答,他的引導是:在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前面,還有什麼順序?學生雖然順利地答出了“時間順序”,但我們可能會疑惑,老師在引導的時候,爲什麼要強調答案的順序呢?這三種順序本來是不分先後的。當看到課件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課件答案出場的順序是時間空間到邏輯。老師爲了追求答案順序的一致性,忽略了對第一位學生回答的肯定,急於完成任務。類似的例子很普遍。老師們最擅長給學生統一的答案,可是,這樣就完全違背了教師做引導,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本質!

這些授課方式,看似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但實際上,既不能很好地輔助教師的教,也不能吸引幫助學生的學。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調整和改變這些問題呢?

首先,我們需要改變教育觀念。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是現代教育的大趨勢。在課堂上打造一個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我們要始終清楚課堂目的:一方面優化教師的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學。進而使學生學會學。所以,我們要以“學”定“教”。信息技術既不是簡單的技術羅列疊加,也不是內容的大量填鴨,更不是被信息技術牽住鼻子思維固化。而是要研讀文本,在實踐中尋找與信息技術相匹配的方法,讓融合更加的科學規範。

其次,不要讓刻板的答案限制了老師和學生的思維。我們通過課件提出問題,通常情況下,會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尤其是文科類課堂。實際上這是可以試着改變的。曾經聽過一堂語文示範課,教師只是通過課件顯示了問題,學生圍繞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回答異常精彩,老師也不斷在肯定學生們的妙語連珠。有的聽課老師開始擔心這位教師的課件會給出怎樣的答案?結果是,沒有答案!課件不復雜,只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的工具,教師將功夫下在了研讀文本和問題設置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後,信息技術在不斷髮展,老師們也要與時俱進,掌握實用易操作的軟件,實現交互式課堂,從而促進教和學。除了我們常用的PPT課件製作,其實還有很多新研發出來開始慢慢普及的軟件。比如希沃授課助手,希沃白板等軟件,它們不需要老師花時間去學習掌握新的電腦技術,而是能方便快捷地使用裏面的資源,爲課堂服務,交互活動讓老師的教更有效,讓學生的學更輕鬆,從而激發出學生個性化的思維體驗。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十多年教學歷程,讓我看到的,不是教學理念與信息技術的一成不變,而是都在不斷完善與優化。這也催促着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任重而道遠!

標籤:反思 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