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

老師們好,我今天想講的題目是《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用好統編教材》。一個遵循,一個尊重,用好統編教材,這三個方面是彼此連帶的。也許我們語文老師目前要面對、思考和探究的一個共同的話題。現在老師的確都很累,老師很難當,我們要爲老師減負、減壓,多一點時間用在教書上,少做點形式主義和無用功。但退一步來想,現在哪一行都很累,大人、小孩都壓力山大,加上社會環境等很多方面的影響,這個世事變化莫測都不容易,也就少一點抱怨,多一份職業的良心,在各種困難的夾縫中,儘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教師本來就是一個理想的職業,無論如何我們選擇了這行,要面對挑戰,尋找這個記憶,爲了學生,爲了理想,也爲了未來做好我們的工作。

今天我想跟老師們談談心。最近,也有要求我去講講課標的,說實在話我自己也在學習,也有很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或者是不理解的地方。當然,我也聽到了很多的議論,我覺得這都是正常的。課標,它的一個精神就是改革(課改),現在的教學現狀也在呼喚這種改革,所以我們要支持、要學習、要貫徹課標。儘管課標可能是並不是特別完善的,但它總是向上的,可以給我們一些教學上的指導,而我們的教學也需要遵循課標的精神。

實際上這麼多年來課標一直在改。在我理解課標不是一個嶄新的革命,而是吸收了過去課改的一些經驗。不應該理解爲推行新課標,就是要把以前的推倒重來,搞個顛覆式的徹底的革命,而是要守正創新,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行政的規定。我寧可用這個詞叫“改良”,是讓每個老師、每個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儘可能往課標認定的那個目標去改進。要遵照你們的學情,心理上不要煩躁,也不要抵制,要儘量去學習、理解課標,根據實際的情況出發,用好這個課標,用好教材。

那麼,比較新、舊兩個版本的課標後,我們發現新版的課標的確有很多變化,同時也提出一些新的教學觀念。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談一談:如何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用好統編教材。

首先,理解課標的功能

“課標”是課程的標準,是教學水平達到的一個基本要求。對照舊版(20xx年)和現在20xx年版課標可以發現它們一些基本的東西沒有變。什麼基本的東西呢?就是各個學段對語文基本知識能力的要求、標準沒有變。譬如說:識字,一、二年級認識1600個字會寫800個字,三、四年級會認2500個字會寫1600個字,國中會認3500個字等等。還有閱讀,三、四年級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國中默讀每分鐘不少於500字。國中要求能夠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等。甚至連語法、修辭知識的要點,識字、寫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沒有變化。古詩文背誦的篇目原來是136篇,國小75篇,國中61篇,現在國中減少了一篇是135篇,都沒變。這個課標主要的、基本的內容沒有變。這是因爲課標主要功能是課程的標準,全國都要達到這個基本的要求、標準。語文教無定法,至於你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實現這個標準,那是老師們可以發揮創造性的。新版課標和以前舊版的課標,實際上是銜接的,基本的東西都沒有變化,而且都體現在統編教材裏邊了。所以我們只要按照統編教材體力架構,分學年的、逐步的推進,就能夠完成達到課標的基本要求。所以老師們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那些概念上,還要放到基本的標準、基本的要求上。

第二,提出了“立德樹人”

課標站位高了,視野開闊了。在課程性質(語文課程的性質)這一章節開頭,就提了一句話“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這是語文課程的定位。一方面,語文課程擔負了文化的積澱、文化的傳承的任務。對於每個公民來說,他是要具備學習語言運用的能力,而語言是民族文化構成的一個主要的部分,或者說是主要的載體,文化的血脈、文化的DNA都體現在語言方面。所以我們學習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是一種文化的凝聚,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是三觀的養成。一個人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的養成,在他的國小、國中階段都是打基礎的。課標對這個也有強調,特別提到了要以文化人。因爲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有其他學科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新課標提出了一個比較高的站位就是“立德樹人”。以“以文化人”,這不是一個口號,這是社會發展提出的一個嚴峻的要求。但是“以文化人”也好,“立德樹人”也好,在我們語文課中應當做到四個字叫:潤物無聲。它不是穿靴戴帽的,不是過分的教化的,它是適合整個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的,我們在教學中要有這個意識。

第三,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核心素養

20xx版課標也提語文素養,它沒有“核心”兩個字,現在“核心素養”更明確了以前的概念。語文素養包括讀寫能力、聽說讀寫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學修養等等,沒有那麼明確的界定。在20xx版新課標中,它界定是清晰的,叫語文核心素養,它讓語文學科的定位清晰了,甚至可以說終結了長期以來關於語文是什麼?語文要教什麼?學什麼?人文性、工具性哪一個更基本呢?等等問題的爭論。所以不論是高中的課標還是現在義教階段的新課標,凝鍊了語文核心素養這個概念,把以前很多爭論,很多說不太清楚的問題理清了。所以,如果我們要問你,語文是教什麼,學什麼的?以前我們說:聽、說、讀、寫,或者是教的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都對。但現在覈心素養講得更清楚了,“核心”包括了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它不是並列的,而是把這四個方面分爲三個層次。第一是文化自信,它擺在前頭,它是一個基本的。然後是發展型的,還有更高的例如:整本書閱讀,綜合性的、拓展性的。這樣分,我能夠體會他的良苦用心,但我理解語文學科獨有的東西,就是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運用是基礎的,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把其他幾方面:思維、審美、文化等等帶起來,我想這樣的理解比較好。

以前高中課程標準沒有把它分成三個層次,現在20xx版課標把它分成了三個層次。目前,我在學習後認爲,還是要強調以一帶三,就是說語言文字運用它是基礎的,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中,把思維的訓練,把審美的培養,把文化的自信都帶起來,都融匯進來,彼此不分。這是一個看法,不一定對。

我理解語文的核心素養的還有第二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語言文字運用,第二方面是:思維能力。課標它強調的是學習語言運用過程中,獲得幾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原來高中課標包括了邏輯思維,這大家都是比較理解的。一講思維都是邏輯思維,但同時又講到了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這次義教課標還講到了思維品質的提升,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性等等。但實際上在語言的思維訓練過程中最基本的一個是邏輯思維,一個是直覺思維,還有形象思維,這是最基本的,我們要重視。我根據我的學習的心得,認爲思維能力這個問題,是我們義教課標的一個亮點,雖然以前高中也這樣講思維能力,但這確實以前語文教學的一個弱項。現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又受制於應試教育,它不能不面對考試,或者它很難不面對考試,這是不利於思維發展的。所以新課標那麼強調思維的能力,還把直覺思維寫進去,我覺得是很了不起。那麼對於國小生、國中生來說,直覺思維可能顯得更加重要,要保護他們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對創新的追求。思維能力問題,可能會對我們的教學產生一個大的推動。這是關於我特別講講思維能力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是審美創造。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爲審美能力,要創造比較困難。課標要求通過審美的體驗、評價來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品位等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審美情趣、審美品位,以前提到的比較少,所以新課標現在給了一個提醒,應該是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問題。

當然更重要的,現在擺在第一位的是文化自信。隨着現在社會的發展,特別這些年的物質商品極大的豐富以後,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國家命運、國際的鬥爭等,都使我們感到需要文化自信。但是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還是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要批判、拋棄那些腐朽的、不合現代社會的傳統文化的部分,挖掘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處理好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發展的關係。我們要強調文化自信,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要學習怎麼用辯證唯物論逐步地看待這個文化現象。

所以,語文核心素養四個方面它是一個整體,彼此是不能分開的。在語文課程中,學生思維的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的提升,還有文化傳承,文化的理解,都是應該以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爲基礎的,這點是我們不能忘記的。同時這四個目標它不是一項一項完成,是綜合的,不是貼標籤的,要從四個方面協調發展。

我覺得語文核心素養這個概念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理論的生長點,也有現實的針對性,會對我們的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四,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羣

這是一個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比較難以理解,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去解釋和落實的這樣一個概念。

首先一點,這個概念的設想不是語文課標的獨唱,是由頂層設計提出的。就是說搞教育學的,他提供了這樣一個意見,參照國外的一些經驗,提出了素養型的教學。它是由頂層設計提出的,最後轉化、落實到各個學科,也包括落實到我們語文學科。在編寫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時候,就比較多的在單元設計上考慮到怎麼去落實任務羣,甚至它的每個單元、每個學習任務羣,都有學分上的考慮,所以高中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課標的學習任務羣來編的。但在編教材的時候我也提出了要守正創新,不能推倒重來,跟以前教材中好的經驗、體例應該是有些銜接。如果太新了,變化太大了,老師很難教。考慮到水平能不能跟得上,最後就做了一些妥協。現在高一、高二都是選修和選擇性必修一共5本。主要是單元結構的變化,以前主要是文體組織單元,或者是人文主題來組織單元,而現在是以任務羣加上某些人文主題、某些語文的要素來組織單元。譬如說:第一冊八個單元的主題有:青春理想、崇尚勞動、人生感悟、鄉土中國、學習之道等等。這八個單元分別承擔了各個不同的學習任務羣,包括思辨性閱讀,文學閱讀,實用類閱讀,還有當代文化差異,語言的積累與梳理,整本書閱讀等等多個單元。高二變化更大,他用專題式設計編排,例如: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兩三個專題,革命文化、外國文化、科學論著都有專題,把任務羣等同於一個專題這樣來設計,所以說高中課程教材的改革比較大。從目前教材使用的情況來看,還很難說它產生了實質性的改革。應該說這是試驗性的、一部分的改革。爲什麼?因爲老師不適應,因爲高中要面臨大學聯考,這是個巨大的現實。雖然任務羣在教材裏面也有所體現且現在落實比較困難,但從學科理論來看,提出學習任務羣是相當大的一個推進。這個推進讓現在的義務教育的課標也順着高中課標的那種提法,也提出了學習任務羣,但它的提法比較謹慎了。義務教育的課標可能也吸取了高中的一些經驗,考慮到國小、國中的複雜性,在國小和國中九年提出了六個任務羣,而這六個“籮筐”,就把國小、國中的九年包進去了,這個“籮筐”未免太大,其實也很難將整個9年的教學內容都裝進去。它是想作爲一種教學內容,結構化將任務羣呈現出來。這想法是很好的,但實際上很難的。六個籮筐裝的東西太多了,可能就稀釋了。所以這個年代的設想,是希望強化、結構化任務羣學習內容,從而設想是一塊專門講課程、課程的目標,另外一塊專門講課程的內容。課程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學習任務羣,但學習任務羣又是什麼?就是學習內容,大家理清這個邏輯了吧,學習任務全就是學習內容,對老師來說就是教學內容。

我們可以理解現在所說的六個學習任務羣,就是六個方面的教學的內容,或者是學習的內容。那麼這些學習的內容(任務羣),其實跟前面課程目標它是相通的,很多地方甚至是重複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工作是把它融合在一塊。現在他想把它分清,加以強調,但是我們一線教學總是有我們的需要。現在你你分得那麼細,前面是一個課程目標,後面是一個學習任務羣,學習任務羣六個方面,而這六個方面每一個學段都提出非常多的要求。那麼我們一線教學就很難處理,所以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要有分有合,要合起來。現在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羣,其實仍然是在探究、摸索,再進一步要把它的邏輯關係搞清楚,在實踐中去探索、落實。

所以我總是提出要學習課標的精神,理解學習任務羣的提出,一是想明確我們的教學內容。用學習任務羣來表達,把它清晰化,更加集中,具有創造性。二是想提出一個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設立一個情景,設定一個典型任務(六個任務羣),在六個任務羣下邊的某一個項目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進行教學,以此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的實踐性。

所以,這種教學模式的設想和現在通行的教學模式的確有很大的區別的。他強調的不是一課一課的講,不是文本爲綱,也不求知識的系統和完備,它更不是把訓練作爲純技巧的這種練習,他是想顛覆想改變這一點。讓教師成爲教學的組織者,學生是主體,學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帶着一定的任務進行夥伴式的學習、探究式的學習,得到自己的建知識的建構。

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羣,有兩個目標,第一個是內容的呈現方式,第二個是教學的方式,但是這六個學習任務羣太大了。與國小不同的是,高中階段將任務羣轉化成一個專題性的或者範圍性的內容,而國小階段有大量的文學性的閱讀和識字寫字,思辨性、實用性的閱讀比較少。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國小、國中的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相當於現在跨學科的學習或某一個任務羣的學習)。另一方面我們要學習領會課標的精神來改進我們的教學,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打破舊的教學的方式,將以前一篇一篇地教和大量地刷題這樣的做法,轉變爲利用任務羣整合單元的教學方式,從而改變以前語文課的零碎、重複、隨意。

在統編版國小語文教材中,到了中高年級都是以單元爲組,每個單元都有人文主題、語文要素且都有側重點,實際上這就是在落實某一個任務羣的某一方面。老師們不要認爲現在的教材是按照老的方式編寫的,實際上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已經領會到這種變革的需要。在教學中,老師們要積極地理解學習任務羣的好處,減少灌輸式的講解,勻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來自主學習,帶着問題學習,拓展閱讀面,解決讀書少的問題。

六個任務羣怎麼落實呢?現在的教材裏邊每個單元都有提示,要重點解決什麼問題,在人文主題方面,在三觀方面,還是在語文能力等方面都有提示,我們要按照提示更強化一點情景,強化一點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可以了。

關於羣文教學。現在都是單元教學,就是羣文教學,但單元教學(羣文教學)它不能完全替代單篇的教學。學習任務羣的提出,是以單元爲單位來進行教學,更有條理,也更重視學習的自主性。但是,我們也不要理解爲學習任務羣就是組織一些活動。有些課老師還是要多講一點,要精講,先讓學生讀懂,然後才能開展活動。當然也不要給老師規定比例,只能講多少。老師的講解要努力指向單元教學目標,要有針對性,要啓發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這樣做就把課標精神跟教學設計以及怎麼用新教材三方面結合起來。

第五,課標關於整本書閱讀

整本書閱讀其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了。古人讀書就是整本書閱讀,《大學》《中庸》《左傳》《資治通鑑》他們都是一本一本地讀,這是個好方法。但古人讀整本書,是因爲他們的時間比較集中、比較多,也不像現代人要學很多的科目。現在的語文教學跟古人不一樣,是新學堂以後,採取一篇一篇地學、一篇一篇地講,有不同類型的選篇、精讀,舉一反三,這是有來由的,不是說誰發明的。而這也都是因爲現代人沒有古人那麼多的時間,只能夠採取這樣的方法,但從閱讀量來說是不夠的。語文素養的提升不管用什麼好的、先進的方法,沒有閱讀量,無論如何是提升上不去的,但如果有閱讀量,有閱讀面,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點撥一下就能提升上去。現在中國人最好的讀書時間是國小,到八年級以後就一路下滑了,高中要大學聯考時間很緊張,一般都是碎片化的閱讀比較多不夠完整,數量也不夠。爲了彌補這一點,高中提出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在高中階段能夠接觸一點不同類型的整本的書,一方面是知道同類型書的某些基本的閱讀的方法,另一方面就是磨性子。現在的閱讀都是碎片化、網絡化和思維的平面化,要通過整本書的閱讀來磨磨性子和耐心。高中設計、提出了整本書閱讀,而現在國小、國中又把整本書閱讀放到課標裏邊了。實際上在國小教材中已經編排了“快樂讀書吧”,什麼是童話,什麼是通俗故事,什麼是神話,什麼是寓言,什麼是小說、詩歌,一樣一樣、一本一本地推薦給學生,這就是整本書閱,照現在教材的這種方法去推進就可以了。除此之外,還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方法,讀書的基本的常識,讓學生自己去讀。但是也不要把教材裏面推薦的內容完全定死了,要有一個相對自由的書單,要提倡學生自由的閱讀,如果老師們的規定動作太多,學生就沒有興趣。因爲現在我發現,凡是我們指定的閱讀書目,孩子們都不感興趣,一方面是因爲它是經典,可能有時代的隔膜,也可能是因爲現在學生的閱讀習慣不能適應。所以我們不能硬着來,可以稍微放鬆一點,允許學生有自由選擇的空間,來激發他們愛讀書的習慣,爲此國中教材把哈利波特都選進去了。不論是國小還是國中,我們不要過分地把整本書閱讀課程化。他雖然是課程的一個部分,但要組織很多的活動,佈置很多的任務;要寫筆記、寫心得;要小組討論、朗讀,還要演出孩子怎麼會喜歡呢?所以,我們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放鬆一點,想辦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沒有興趣也不要過分地苛求。

第六,新課標頒佈後,統編語文教材的修訂、使用

我們在編寫統編版語文教材的時候受到了課改,特別是高中語文的影響,努力貫徹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某些精神。根據調查顯示,義教階段語文統編教材在使用的這幾年是比較受歡迎的,但不可避免的還是要按照新課標的精神做一些修訂,我們會將吻合課標精神內容保留;將有些雖然沒有用課標的概念,但事實上體現課標精神的內容也做保留;將不符合的內容做一些修訂、改造。

最後,我想說一下,我不贊成所謂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還是要實事求是,尊重教學的規律,尊重教學的個性(老師的主動性)。要貫徹新課標搞課改,不一定要搞顛覆,不是說以前那套完全不行了現在重新來一套,不要把老師搞得灰頭土臉。要改革,必須要守正創新,以前好的經驗是可以用得上的,好的方法也還可以繼續用,要根據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情穩步地推進。登高一呼拋出的一些概念、新的口號,組織一些表演性質的公開課,然後要求依葫蘆畫瓢,一刀切,是不可能有好的、實在的收穫的。現在文風不好,我們語文課有責任提倡比較實在的文風。

以上我講的幾個方面,也是我正在學習20xx版新課標的過程中,力圖理解它的精神的個人想法、意見,也會有不到位的。今天的分享僅僅是提供給老師們參考,和大家一塊來討論,老師們不要認爲我是主持一個什麼觀點,其他的老師們又是主持什麼觀點,我們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都是彼此溝通,彼此切磋,共同推進、實驗。謝謝大家耐心聽完我的這樣一個零碎的演講,謝謝!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2

前一段時間我學習了信息技術課程新課標,加上自己幾年的實踐教學,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1、關於信息技術常規教學課應該怎樣上的心得:

“信息技術課堂怎樣控制?”、“如何讓45分鐘學生收穫的更多?”、“進行教學環節轉換時怎樣將學生’抓’回到課堂?”等等。這些一直是我經常遇見的問題。作爲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平時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調控課堂遊刃有餘呢?下面提供幾種策略以供研討:

2、養成策略——正面強化,培養學生良好的上課習慣。

3、以退爲進策略——順勢牽引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4、激勵策略——利用各種手段鼓勵學生,把學生的注意力帶回到課堂上來。

5、引人入勝策略——關鍵環節,運用截然不同的教學形式形成反差,讓學生思路回到課堂。

6 、運籌帷幄策略——提前備好課(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教學準備、備好教學設備設施、備好教學中所用的教學資源),對所要發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7、關於課堂教學中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心得:

教師要深入理解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內涵,針對具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條件,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並優化組合、取長補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確保達成教學目標。

下面提供幾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供研討:

A、以“任務驅動”貫穿教學過程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小組合作學習法

隨着新一論的課改革,各學校都着嘗試進行課改,我校也不例外,重點進行小組合作的方式,在信息技術課上,經過一段嘗試,如果利用好了小組合作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節課,我把重點點內容,主要是難點,利用十分左右的時間講一講,然後留給學生一個任務去做,小組間的同學交流合作,都完成任務纔算完成,最後,每組選出一個最優秀進行展示,這樣,小組的成員都很用心去完任務,不會了相互討論,水平高的同學完成之後,會指導組內其他同學完成,當起了小老師,這樣我基本就沒什麼事,就是到處轉轉,看看就行了,同學們主動學習了,都動起來了,效果真是不錯!

C、運用案例教學法

目前我們的機房大多具備多媒體電子教室功能,我們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講練結合,僅靠教師講,學生很難理解,而利用極域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中的廣播教學,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就聽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利用實例作品進行教學,向學生展示一些實踐中做得較好的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得到感悟,引起共鳴。同時,教師可構建信息技術教育網站,將教案、課件和操作難點做成遊戲放在網站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來瀏覽網頁和選取下載內容,使課堂教學與網上教學相結合。

網絡互動教學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要教學手段。

例如:採用先進的網絡教學軟件來輔助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利用計算機軟件或自制課件進行演示示範,並結合必要的講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練習中,教師可以運用“屏幕監看”功能來監看全體學生的操作練習情況,並針對學生的操作練習情況進行必要的輔導、提示,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在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操作運用情況時,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教學軟件的“文件分發”功能來進行練習題的分發,讓學生在自己的機器上獨立完成相關習題的操作練習。學生在操作練習過程中,還可以運用“電子舉手”功能來尋求同學及教師的援助。教師亦可以運用“電子舉手”功能來檢驗學生練習的完成情況。學生還可以運用“電子郵件”功能向教師提出一些問題,讓教師進行必要的釋疑解惑。生生之間及師生之間亦可通過“電子郵件”功能進行相關問題的交流及討論,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自主學習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好信息技術的重要能力。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礎知識和具備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後,教師的教就變得輕鬆了。在這兒學生纔是真真正正自主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不過是教學過程中的配角。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在教學難點上突破,注重激發學生利用基礎技能創新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3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標堅持立德樹人和素質教育的大目標,在“素養表現”“學科邏輯”“內容承載”“情境案例”和“學業質量”的邏輯中,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通過多次迭代、不斷優化,充分反映課程的時代性、科學性、育人價值和符合中國小生的認知規律。

“素養表現”細化了課程的培養目標,刻畫了不同學段中國小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四個維度,即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的表現,是課標的起點。

“學科邏輯”抽取了信息科學必須和適宜在中國小課程中涉及的主要知識及其之間的邏輯,課標列出了六個邏輯主線: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

“內容承載”是根據素養培養目標和學科邏輯,按照“大概念”“主題式”“體驗性”和“綜合化”設定的,是直接呈現出來的課程內容。

“情境案例”直接服務於內容承載,是把學生帶入信息科技和智能社會的抓手,既要符合素養培養目標,又要符合學科邏輯,主要選用學生有感受的、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情境和案例。

“學業質量”是對整體教學效果的評估,主要檢測的還是學生學習後的綜合素養表現。

新課標的頒佈實現了信息科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從“0”到“1”的進步,但是新課標的頒佈只是信息科技課程建設的新起點。新課標關注立德樹人和素質教育,去知識中心化,去知識單調化,去知識孤島化,關注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原來在地方運行的綜合實踐課程裏的信息科技課程有着非常根本的不同,可以說,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課程建設任重而道遠。教材的研製、課程資源的建設都迫在眉睫。擁有更多高水平的教材、高水平的資源是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4

今年4月21日,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終於有了自己的課程標準,並且正式更名爲“信息科技”,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需要教師打破以往的教學觀念和經驗,站在未來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揣摩課標的規劃意圖,同時,教師還要有勇於接受新觀念、新思想的精神。

“科”與“技”並重

信息科技強調課程的科學屬性,但並不弱化課程的技術屬性,也就是主張“科”與“技”並重。改變以往信息課程“工具論”的固化思想,避免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僅僅圍繞具體軟件工具的使用,應同時關注其蘊含科學原理,問題解決的思維方法和處理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技術倫理。

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深有體會,平時學生見到我們會稱呼我們爲“信息老師”,但是在上課時,問學生學過哪些內容,他們會回答“學過Excel、美圖秀秀、Scratch…”而不是回答“學過電子表格處理、美化圖片、製作小遊戲”,雖然我們上課時可能沒有明確的告訴學生我們學習的是哪一個具體軟件,但是我們可能在無形中給學生了一種暗示,我們學習的是這個軟件,這個工具,因爲我們在教學時就是緊緊圍繞某一個軟件展開學習的,從這個軟件叫什麼名字,到這個軟件的安裝、使用方法甚至是快捷方式的使用技巧,卻忽略了這個軟件實現的功能,這些功能實現的科學原理以及使用這個軟件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當教師自己有了“信息工具論”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我們面對的對象是學生,他們的發展在未來,我們要培養的是學生自覺適應信息科技快速更迭的能力。軟件的推陳出新和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這款軟件現在特別好用流行,沒過多久,更好用的軟件出現了,而我們舊的軟件纔剛入門,這樣會導致我們學的東西一直處於滯後狀態。而且現在的學生都是數字原住民,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比以往更快也更廣,如果他們知道有更好的替代產品,他們就會對學習內容產生懷疑,“爲什麼有更好用的工具我們不學要學習操作這麼麻煩的呢?”進而質疑教師的能力,影響教學效果。

主題式、大概念教學

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強調體驗,這樣可以保障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安排課程體驗的內容和程度,但是如果僅僅是體驗或者體驗的佔比太多,就會使教學流於表面,學生樂呵呵的上完一節課,到最後並沒有實質上的思考和收穫,所以課標把教學內容劃分了具體的主題單元,內容形式上使用大概念的方法,弱化知識點的學習。

大概念是將素養落實到具體教學中的錨點,是指反映專家思維方式的概念、觀念或論題,具有生活價值。理解大概念有助於達成高通路遷移,形成具體與抽象的複雜認知結構,不僅僅可以打通跨學段、跨學科的學習,而且能解決學校教育和真實世界相阻隔的問題。大概念是有層次的,包括跨學科大概念和學科大概念,從具體-抽象維度來看,層次越高的大概念,越爲抽象,可以輻射的範圍也就越廣。這裏的大概念是指“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強的遷移價值。信息科技要關注學生未來所要面對的真實世界,因此,大概念的遷移價值更體現在走出學校之後。

新出的義務階段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確實做到了站在未來的角度謀劃課程發展,思想理念超前,需要我們細細學習、琢磨和領悟,期待下一次更加具體的內容培訓,緊跟政策綱領,不落後於時代發展需要。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5

4月21日,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頒佈了課程標準,並正式改名爲信息科技,成爲了一門獨立的學科。至此,蘭山區教研室也組織了一系列對於課程標準的學習,聽了熊璋教授的分享,我受益匪淺。

熊璋教授以《論語》中的克己復禮爲引,強調努力的重要性,也鼓勵我們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志存高遠,還要腳踏實地,同樣信息科技課程也是如此。

信息科技課程的志存高遠。人類社會已步入高科技時代,人類以信息爲核心內容的現代科技競爭日益激烈,課程標準的制定也顯得尤爲重要。首先信息科技課程標準不僅有國家標準課程應有的屬性,還具有屬於信息科技獨自的擔當,比如探索創新精神、自主可控意識以及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等等。其次信息科技課程在教育教學上,正如熊璋教授所言,在學習信息科技課程時,學生愉快的學習、教師輕鬆地教學、家長放心的輔助,相互結合共同促進信息科技的發展。最後課程標準涵蓋12個年級,對於國小、國中以及高中的信息意識,每一個學段對學生都有不同的要求。課標從零到一上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一個新的平臺,新課標明確表示每一個階段學習的大方面內容,每一階段都是相互銜接,不會出現重複內容。比如儘管高中課程標準早已確立,但在該課程標準中仍有考慮。國中生通過學習已具備良好的信息基礎,而高中課程就在此基礎上設置,並不會斷層,也不會重複,這會使得所有學生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得到提高。

信息科技課程的腳踏實地。課程標準的頒佈實施是課程發展邁出的輝煌第一步,今後仍要負重前行,腳踏實地。首先,信息科技是我們老師共同的事業,對此我們要懷有敬畏之心,並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其次,新課標的實施也對我們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並不是單純的使學生學習幾個軟件的使用,使學生學會幾句編程,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協作的能力,以及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發展特長。最後要有實幹之心,信息科技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所以在講授課程時,要基於新課標,確定一個情景,聯繫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科技課程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昇華,逐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利用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課堂中有好主題、好情景、好案例,這樣才達到好課堂的要求。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的提出是該學科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探索中尋求道路,在創新中總結經驗,我也會緊跟時代的步伐,認真貫徹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課。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6

20xx年4月教育部發布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將原來的信息技術學科改爲信息科技,信息科技課標中不僅將信息科技課程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還明確了算法、人工智能在課程邏輯主線中的位置,同時學生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重要性也被重點做了闡述。省教研員魏雄鷹老師說: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從無到有、從有到專,很好地體現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新要求。從各位專家的解讀中,我理解出新課標傳遞了三個方面的重要信息。

一、從“技術”到“科技”

新課標把“信息技術”改爲“信息科技”,從這一個名詞的變化可以看到教育思維的重大變革。“技術”的導向,關注操作和知識點,培訓的方向是熟練程度和技巧。原來學校裏接觸信息技術課的就是參加各種比賽的一小部分同學,因而沒有辦法實現素質教育,也很難達到立德樹人。而新課標中的“科技”導向是幫助學生認識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是培養學生面對問題時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科技導向下培養的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因而學生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新課標的實施把原來重操作、重知識點的信息技術,轉變成重科學、重素養的信息科技,其覆蓋面也轉變爲涵蓋城市和農村、精英和普通的全體學生。

二、從“知識點”到“大概念”

大概念是一個學科的科學基礎,大概念約定了一個學科的知識關係,所有的知識在這個地方可以變成一個知識網絡,貫穿其中的是學科邏輯。11版的課程標準指向的是各項知識目標,而信息科技課的新課標裏,就有6個學科邏輯主線,它能夠在不同的年齡段引領我們的小朋友在知識網絡上有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所謂的大概念。在信息學科教學中,我們應當跳出具體的知識點,聚焦上述6個學科大概念,因爲定位於知識點的教學,容易忽略知識之間的普遍聯繫,容易忽略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最終會導致只見樹木,難見森林,並且零散的知識點不易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不易提供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零散的知識點,會使解決問題捉襟見肘。所以,在今後的課堂中,我們應當根據不同層級的概念建構學科知識體系,提供多種體驗來促進概念的建構和理解。

三、從“素質”到“素養”

原來的“素質教育”重不同學科的知識,而“素養”重知識內化、實踐和運用,所以新課標更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遴選課程內容,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推進考試評價改革,是新課標釋放的一大重要信號。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學得怎麼樣,還要關注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技術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就是核心素養的要求。

我們作爲一名信息教師,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爲國家培養科技後備人才這樣一個高度來學習新課標,要有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使命擔當,認真學習、精心準備,將信息科技的課程理念和培養目標在課堂落地,爲促進全國中國小生的信息科技素養提升貢獻我們的力量。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7

整個標準很長,共182頁。我拿到電子版後花了幾小時研讀了一下,讀完後有三點感觸:

(1)經真是好經,如果老師們都能按照新課標理念來教學,那孩子們沒有理由學不好數學;

(2)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理念與落實恐怕會有差距;

(3)我的公號和數學三書的理念與整個新課標的指導思想高度一致,好像我全程參與標準制定似的。

建議家長好好讀讀這個課標。讀完後就會知道,教學環節出現問題,我們不應該埋怨教育部。我們的頂層設計人員並不是大家口中的“磚家”,問題在於政策與落實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一線教師隊伍的數學素養仍有待提升。

我注意到,在闡述國小階段的內容時,全文多次提到了類比和歸納,這也是我一直都極爲看重的能力。爲此,我曾寫過兩篇長文:

類比的力量

歸納的藝術

標準的主體內容分爲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和附錄七部分。下面主要解讀前面幾部分,也就是綱的部分。

一、課程性質

這部分內容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

(1)數學是什麼?

(2)數學有什麼用?

對於數學是什麼,《課標》開始就給了概括性的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二、課程理念

這裏面最重要的是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強調“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與“四能”(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導向是本次新課標所有課程都遵循的依據。

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是我一直所提倡的。我記得之前有人跟我提過現在市面上的一種論調,說提前學的孩子可以不強調基本概念的理解,等到他學到更高階的知識後自然就會加深之前那些基本知識的理解。對此,我只想說: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在課程內容方面,《課標》強調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其中,有兩點尤其值得關注:

(1)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這裏面,許多中國古代的數學問題都已經出現在了各個階段的試卷中,算是在數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和簡單的一種方式。我在《超級數學小玩家》一書裏,專門有一章介紹了20箇中國古代數學問題,覆蓋了算術裏的多個方面。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遠不止存在於數學問題裏,類似於太極八卦都飽含數學思想。

在教學活動方面,《課標》要求“教學活動應注重啓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孩子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

上面這短短的一段話,說起來容易,能做到的有多少,我不得不打個問號。我之前在《計劃教育下的數學教育之怪狀》一文中提到了下面兩個案例。我們現在的某些老師過度追求“標準答案”,要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轉變,任重而道遠。

在教學評價方面,《課標》建議“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要“採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施起來也不容易。

在第六部分的《課程實施》部分,專門有對多元化評價的建議,裏面大致是這麼說的:

(1)評價方式豐富

評價方式應包括書面測驗、口頭測驗、活動報告、課堂觀察、課後訪談、課內外作業、成長記錄等。

(2)評價維度多元

在評價過程中,在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對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不僅要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評價主體多樣

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4)評價結果的呈現與運用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評價結果的呈現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過程。

這個評價方式的願景確實很美好,但回顧一下大學聯考錄取方式的改革,就知道有效實施起來有多難。而且,大學聯考因爲得篩選,不管怎樣都得弄出個量化評價標準。國小階段不用篩選,我擔心最後落實時有些老師可能會乾脆放棄客觀評價。

三、課程目標

這裏面主要闡述核心素養的內涵、總體目標以及各學段的目標。

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素養,概括爲“三會”: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養特別強調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迴歸生活。這一點正是《給孩子的數學思維課》一書的主旨,書中的緒論就是”數學源於生活”,整本書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生活現象背後的數學問題而展開的,深入地詮釋了什麼叫“三會”。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其中國小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國中階段側重對概念的理解。把國小和國中一盤棋考慮,不割裂國小和國中的教學,是這次新課標修訂的一大特色。

國小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爲: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國中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可以看到,這裏面對於國小和國中的表述有些只差兩個字,比如“意識”vs“能力”,“意識”vs“觀念”。可不要小看這細微的文字差別,兩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關於“意識”vs“能力”,我以推理意識和推理能力爲例。

國小階段的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這回事;能夠通過簡單的歸納或類比,猜想或發現一些初步的結論;體驗數學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過程;對自己及他人的問題解決過程給出合理解釋。

國中階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他命題或結論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規則;能通過特殊結果推斷一般結論;理解命題的結構與聯繫,探索並表述論證過程;感悟數學的嚴謹性,初步形成邏輯表達與交流的習慣。

關於“意識”vs“觀念”,我以模型意識和模型觀念爲例。

國小階段的模型意識主要是指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數學模型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能夠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問題都與數學有關,有意識地用數學的概念與方法予以解釋。

國中階段的模型觀念主要是指對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有清晰的認識。知道數學建模是數學與現實聯繫的基本途徑;初步感知數學建模的基本過程,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

所以,模型意識主要是瞭解,頂多會用模型來解釋問題,而模型觀念則側重於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顯然是更高階的要求。

《課標》希望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達到:

(1)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最後一點對於培養科學精神非常重要,正如我在《給孩子的數學思維課》第一章的標題所言,“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8

最近教育部頒佈的新課標牽動着我們所有教師的心,尤其是信息技術學科改動最大,學科的名字由信息技術變爲信息科技。今天觀看了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標研製組的組長熊璋教授及核心專家組成員對於新課標的解讀,理解了爲什麼把信息技術改爲信息科技,信息技術以知識導向爲主,講操作、講編程。信息科技以素養導向爲主,着重於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強調信息社會責任。課程價值方面,學生會操作幾種機器、會編寫小程序、會使用幾種軟件,這些都在不斷的淘汰、變化和更新,光學會幾種操作並不能適應和勝任社會的發展去做創造性的工作,信息科技的課程價值在於育人,關注學生的認知力、理解力和學習態度,訓練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舉一反三,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能有所提升。

教師要弄明白什麼是素質教育,現在的信息技術課偏重於技術操作,而技術導向撐不起素質教育,要把教學的重點從教學生技術轉移到如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要建立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項目學習的主題具有引領性;學習任務的佈置在有趣性的同時具有挑戰性;設計持續性學習評價,評價的方案和標準很重要;要善於發現和利用身邊的資源構建數字化、開放性學習環境;不斷在教學中進行總結,進行反思並改進。

課標的改革在大層面上是很好的,培養青少年數字素養,服務國家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但具體實施起來還是有困難的,教師要改變之前固有的教學模式,側重於項目教學,要更加註重學生素養的提高。國中的主要內容是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與智慧社會、跨學科主體互聯智能設計,教材是否統一,教材上的案例是否能夠具有代表性,在讓學生感興趣的同時完成相應的任務。教師在面對這樣全新的課程時,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培訓和鑽研,要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精神,全力譜寫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篇章。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9

一、從“技術”到“科技”

新課標把“信息技術”改爲“信息科技”,從這一個名詞的變化可以看到教育思維的重大變革。“技術”的導向,關注操作和知識點,培訓的方向是熟練程度和技巧,它會導致我們的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培養方式重精英、重大城市,原來學校裏接觸信息技術課的就是參加各種比賽的一小部分同學,因而沒有辦法實現素質教育,也很難達到立德樹人。而新課標中的“科技”導向是幫助學生認識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是培養學生面對問題時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科技導向下培養的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因而學生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新課標的.實施把原來重操作、重知識點的信息技術,轉變成重科學、重素養的信息科技,其覆蓋面也轉變爲涵蓋城市和農村、精英和普通的全體學生。

二、從“知識點”到“大概念”

大概念是一個學科的科學基礎,大概念約定了一個學科的知識關係,所有的知識在這個地方可以變成一個知識網絡,貫穿其中的是學科邏輯。11版的課程標準指向的是各項知識目標,而信息科技課的新課標裏,就有6個學科邏輯主線,它能夠在不同的年齡段引領我們的小朋友在知識網絡上有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所謂的大概念。在信息學科教學中,我們應當跳出具體的知識點,聚焦上述6個學科大概念,因爲定位於知識點的教學,容易忽略知識之間的普遍聯繫,容易忽略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最終會導致只見樹木,難見森林,並且零散的知識點不易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不易提供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零散的知識點,會使解決問題捉襟見肘。所以,在今後的課堂中,我們應當根據不同層級的概念建構學科知識體系;提供多種體驗來促進概念的建構和理解。

三、從“素質”到“素養”

原來的素質教育”重不同學科的知識,而“素養”重知識內化、實踐和運用,所以新課標更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遴選課程內容,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推進考試評價改革,是新課標釋放的一大重要信號。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學得怎麼樣,還要關注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技術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就是核心素養的要求。

我們作爲一名信息教師,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爲國家培養科技後備人才這樣一個高度來學習新課標,要有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使命擔當,認真學習、精心準備,將信息科技的課程理念和培養目標在課堂落地,爲促進全國中國小生的信息科技素養提升貢獻我們的力量。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0

暑假期間,我學習了《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xx年版)》。信息科技學科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作爲信息科技教師,自身應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教師將學生帶領到哪一個知識層次,取決於教師的自身素質。因此,信息科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應具有先進的信息科技的教學理念、熟練的信息科技教學技能以及信息科技的教學研究能力。

我認識到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中國小信息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教師在平時備課教研中必須將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相結合,在評價環節落實各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

我還了解到信息科技的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了“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和“信息責任”四個方面。從個性和共性的角度出發,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分析應以學科核心素養爲主,又兼顧總的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一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時刻爲培養學生可行性的核心素養和素養技能。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1

我校信息科技組三位老師認真研讀文字材料,在此基礎上認真聆聽解月光教授對《新課標》的解讀,解教授從指導思想到課程宗旨,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到教法,學法,評價等方面做了詳盡的解釋,讓我們收益匪淺。

27日,在教研室鄭老師的組織下,全組老師又參加了20xx義務教育信息科技新課標的研討會,此次講座中,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程課標研製組長熊璋教授從兩個綱領性問題出發介紹了新課標制定的歷史性意義,聽講座的老師備受鼓舞,也深感身上的責任之重大,另一位課標研製核心專家組成員樊磊從幾個新變化出發,給老師們解讀了本次新課標修訂中的一些新變化,新問題,並給一線教師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

《新課標》的學習是一個不斷領悟和實踐的過程,我們將不斷聽取國家、省市區等專家的解讀和系列講座,把從中傳遞出來的思想,思路、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慢慢滲透,並加強研討和交流,肩負起一線教師的責任和擔當。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2

《能力標準》是規範和引領中國小教師在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準則。對教師在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中應用信息技術提出了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其中,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爲基本要求,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爲發展性要求。

基本內容則是根據兩個要求根據技術素養、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的五個維度,進行系統的闡述。

實施要求是從各級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個人的角度對《能力標準》的學習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

術語表是本標準中的有關係術語的解釋,讓我們更能理解常用術語的基本含義。從總體內容看,《能力標準》主要學習一個基本要求和一個發展性要求,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解、啓發、示範、指導、評價等教學活動應具備的能力;而發展性要求則是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生具備網絡學習環境或相應設備的條件下,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所應具有的能力。

針對兩項要求,我覺得,要做一名自主發展型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掌握教師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製作課堂教學的課件、具有簡化教學的動畫、具有針對性的微課等;能根據課件、動畫、微課等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

2。會利用word、excel等軟件。利用常用軟件製作教學案,進行測試統計,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3。能掌握基本信息技術裝備的簡單使用。特別是電腦、多媒體、白板、網絡等常用設備的操作。確保在備課中、課堂教學中正常使用這些設備輔助教學。

4。能引導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技能進行有效學習。幫助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積極應用網絡技術,開拓視野,拓寬知識面。

5。能合理整合信息技術與本學科的教學。理解信息技術與本學科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達到最優化的教學設計。

6.會應用信息技術使用本校或是城域網中的服務平臺。現在教學中利用平臺整合知識的方面已很多,我們要充分學習相關知識,利用相關平臺實現教學的遠程監控。

總之,本標準除了要求老師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外,還要求老師要指導學生學習提高使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現教育數字化、管理數字化、評價數字化。真正爲實現數字化校園作出就有的力量。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3

上學期剛開學我們學習了信息技術課程新課標,加上自己一年的實踐教學,我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1、關於信息技術常規教學課應該怎樣上的心得:

“信息技術課堂怎樣控制?”、“如何讓40分鐘學生收穫的更多?”、“進行教學環節轉換時怎樣將學生‘抓’回到課堂?”等等。這些一直是我經常遇見的問題。作爲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平時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調控課堂遊刃有餘呢?下面提供幾種策略以供研討:

2、養成策略——正面強化,培養學生良好的上課習慣。

3、以退爲進策略——順勢牽引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4、激勵策略——利用各種手段鼓勵學生,把學生的注意力帶回到課堂上來。

5、引人入勝策略——關鍵環節,運用截然不同的教學形式形成反差,讓學生思路回到課堂。

6 、運籌帷幄策略——提前備好課(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教學準備、備好教學設備設施、備好教學中所用的教學資源),對所要發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7、關於課堂教學中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心得:

教師要深入理解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內涵,針對具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特點,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並優化組合、取長補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確保達成教學目標。

1、以“任務驅動”貫穿教學過程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

2、推行協作學習法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要求教師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以“學”爲“主”,同時積極爲學生創建協作學習環境。

3、運用案例教學法

目前我們的機房大多具備多媒體電子教室功能,我們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講練結合,僅靠教師講,學生很難理解,而利用極域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中的廣播教學,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就聽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利用實例作品進行教學,向學生展示一些實踐中做得較好的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得到感悟,引起共鳴。同時,教師可構建信息技術教育網站,將教案、課件和操作難點錄成視頻文件(可用“屏幕錄象專家”)放在網站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來瀏覽網頁和選取下載內容,使課堂教學與網上教學相結合。

2 網絡互動教學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要教學手段。

例如:採用先進的網絡教學軟件來輔助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利用計算機軟件或自制課件進行演示示範,並結合必要的講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練習中,教師可以運用“屏幕監看”功能來監看全體學生的操作練習情況,並針對學生的操作練習情況進行必要的輔導、提示,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在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操作運用情況時,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教學軟件的“文件分發”功能來進行練習題的分發,讓學生在自己的機器上獨立完成相關習題的操作練習。學生在操作練習過程中,還可以運用“電子舉手”功能來尋求同學及教師的援助。教師亦可以運用“電子舉手”功能來檢驗學生練習的完成情況。學生還可以運用“電子郵件”功能向教師提出一些問題,讓教師進行必要的釋疑解惑。生生之間及師生之間亦可通過“電子郵件”功能進行相關問題的交流及討論,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2 自主學習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好信息技術的重要能力。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礎知識和具備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後,教師的教就變得輕鬆了。在這兒學生纔是真真正正自主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不過是教學過程中的配角。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在教學難點上突破,注重激發學生利用基礎技能創新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關於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體現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思想的心得:

談談學科整合,當今時代計算機及網絡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爲學生提供了更爲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該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以致用”。這樣能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知識的重要性與實用性,促進學科的同步發展,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也增長了知識面,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4

二十一世紀是國際化、信息化的全新社會,也是“知識經濟社會”的時代,這就必然向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開發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質,發揮人的潛能。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教學又是一門有難度的工作,如何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我們每位從事教學工作者應當深思的問題。

過去的課堂教學是由老師教學生學(被動接受),後來發展爲我要學——我會學——自主學——互相交流學,這也是教學的必然發展過程。課堂教學模式也由學生的指名、輪流轉化爲發言不必舉手,想說就說,井然有序的發言變成迫不及待的搶答,課堂教學更民主化,學生有了大膽表現自己的機會。

在教學中我們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它有利於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我認爲過於頻繁就會適得其反,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時候用,討論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絕不能留於形式,以防止教學出現“浮躁與虛假”“課堂教學熱熱鬧鬧,結果卻爲低效”等現象。教學工作也是腳踏實地、不斷革新的艱辛嘗試與實踐,絕不能使“有效教學”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妝品。

新時代,新要求,新挑戰。讓我們從事教學工作的每一位同行樹立良好的形象,用愛心和睿智去譜寫自己的教育人生。

雖然很早以前就參加過課標、教材的培訓,但是以前在很多時候只是走走形式,自身並沒有真正走進研究與探索中去。現在我校要在開學初對所有的教師要進行專業的測試,我發現我對新課標認識還很膚淺,一次次的自己研究,面對新的體制我在理解新課標時出現了不少新的問題,這些問題迫使我不得不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新課標,從而也有了更新的體會。

新教材編寫體現了“新”“實”“活”的特點。新主要表現在選材新、結構新;實主要表現在更貼近學生實際、更強調實際運用、更突出實用效果;活主要表現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處理和開發、教法學法要活潑、爲生活化學習提供範例。這樣既拉近了信息技術與生活的關係,更體現了信息技術本身的個性,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感覺到信息技術與生活更貼近了。

使學生願學樂學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新教材體現“新”“實”“活”三個特點,在此,我只想談談對“活”的認識,“新”“實”“活”三個特點,在此,我只想談談對“活”的認識,尤其是在課堂上,如何使一節課鮮活。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曾嘗試這樣做:在閱讀教學中營造寬鬆的課堂氛圍,儘量讓學生帶着興趣、帶着問題在探索中體驗閱讀的快樂。情景創設的形式力求活潑生動,符合學生心理特徵,能夠與學生產生共鳴,最好是能夠在共同的學習探索中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實踐操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一個感情體驗的過程。老師不能爲完成教學任務和所謂的教學秩序而剝奪學生探索和體驗的權利,而是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享受探索的樂趣,在實踐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體驗是個體生命獨有的心理過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要允許有差異,不要把專家的實踐操作體驗強加給學生。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地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講對操作的瞭解,對結果的理解,對不同問題的見解。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忘我的投入,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樂感,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也使得教師的講課更富有激情與活力。

努力做到上課使人喜聞樂見,下課使人回味無窮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信息技術新課標心得體會15

20xx年x月x日,我參加了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培訓。觀看了以xx教授爲中心的專家成員對於新課標的解讀,經過專家對於新版課程標準的解讀,不僅讓我對新課標有了深刻認識,而且爲我今後教學工作指明瞭方向。20xx版新課標給我們傳遞了三個方面的關鍵信號,下面我淺談一下自己對於新課標學習的認識。

1、由信息技術到信息科技

20xx版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最大的變化是課程名稱的修改,將信息技術改爲信息科技。並且將信息科技及其所佔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獨立設置爲新科目。由名稱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教育以及人才培養的改變。“信息技術”是爲了培養具有熟練程度的人才,而“信息科技”的範圍更廣,更多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力以及探究探索能力,體現“科”與“技”並重。

2、由知識素質到數字素養

舊版課程標準注重的是“知識素質”,也就是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而新課標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素養,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核心素養,尤其是數字素養和技能的培養。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關鍵能力。新版課程標準細化了培養目標,分段描述了學生在數字素養中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等上的表現,這四方面相互滲透,共同促進學生的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

3、由知識實踐到科學實踐

信息技術課程強調學生掌握知識,以知識爲指導進行實踐活動。而信息科技課程更注重科學實踐。以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這六條信息科技學科邏輯爲主線,以認知發展規律爲依據設計課程,體現了信息科技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在學生學習中,以知識爲主線指導學生的科學實踐。

4、由單一學科到跨學科主題

新版課程標準引入“跨學科主題”這一新的關鍵詞,落實並強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單一學科的學習具有侷限性,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新版課標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打破原有的邊界,用跨學科的原理結合學科的特點進行課程組織。對於學生來說,經常參與跨學科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認知能力,他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的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念都需要不斷學習。新課標的修訂目的是讓課程標準真正成爲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讓課標引領學生學習。通過了這次新課標培訓會,我加強了對於課程、課標的認識,也明白了今後工作的目標。總之,一天的學習讓我收穫良多,今後會更加努力工作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不斷成長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