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分析閩東傳統民居的地理經濟選擇及文化內涵

文化7.04K

[摘要]閩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延繼,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既與中原地區存在相同之處,又有自己的特色。體現了最樸實的審美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分析閩東傳統民居的地理經濟選擇及文化內涵

[關鍵詞]傳統民居;文化內涵;閩東

“傳統民居”是指那些鄉村的、非官方的、民間的、一代又一代延續下來的、以居住類型爲主的“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它是我國建築大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有的建築形式,其產生和 發展 是社會、 經濟 、文化、 自然 等因素影響的綜合反映。據史書記載,閩東居民祖宗多來自中原。因而閩東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繼,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也必定與中原地區存在相同之處,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它們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民居格局型制不但受其時代文化的制約,也順應生活實用需要發展,而且還流露出了最樸實的審美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閩東傳統民居的地理經濟特徵透視

閩東的民居不是 中國 傳統民居中的唯一代表,但它是中國民居中最爲普遍的樣式。在閩東的鄉土村落中,民宅是一個家族尊嚴的外在表現,民宅從開始的選址到以後的家族生活,都與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聯繫,他們幾乎是把全部的價值觀和對生活的熱愛都融鑄到裏面去了。造房子之前,請來陰陽風水先生看風水定陰陽,風水先生根據住宅型制和選址的地勢風水來確定住宅的朝向,然後擇良辰吉日,祭祀土地爺,祭祀祖宗,這才動土營造。這時候同宗同族的男男女女都來幫忙,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兒也牽兒帶女回來。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農業社會中,“禮”對人們的行爲的約束同時也反映到住宅的型制上。

閩東傳統住宅的型制格局一般爲獨立院落式磚瓦房,堂屋是住宅的主體,它比其他房子都要寬敞高大,在院落中顯得特別突出。堂屋分爲二部分,中間爲客廳,客廳裏設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時節下,生辰忌日,都在這裏設祭行禮;婚喪大典也在這裏舉行;平素若有貴客臨門,也在這裏接待。出嫁了的女兒回孃家一定得經過正院門然後進入堂屋拜見父母。由此可見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徵,是家族的禮制中心、教化中心。當地習俗是,只有兒子才能繼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兒子才能繼承堂屋。如兄弟折產分居,新屋必須有堂屋纔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結婚嫁娶時,女方最爲關心的是對象有沒有自己的堂屋。閩東傳統的封閉性獨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經濟下農民的保守思想和狹隘心理,同時,這種院落式建築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閩東的延續。 閩東住宅多爲磚木、泥木結構,此類結構的核心則是木結構部分。許多磚、泥築成的'東西山牆,不與其他房屋部分持有建築上的關聯,不承受屋頂的重量。閩東常見的傳統民居的樓梯,多沿兩山牆的內側設置。樓梯的內側,爲木結構的牆壁,各房間也用木壁隔成,樓上樓下佈局相類。構成任何一間房間的四壁均由木壁構成。屋頂也由木壁中的木柱支撐。住宅中的木結構部分自成系統,可單獨構成房屋。磚、泥結構的東、西山牆,就建築上的意義而言,具有將樓梯與外界隔開的作用,但木壁也可有相同的作用。東西山牆的主要作用是隔絕火災。以木結構爲核心的住宅,適宜於閩東的氣候條件。住宅的木結構部分有益於夏季晚間室溫的降低,但主要作用在於防潮。以磚、泥構成的牆壁,其土質吸收水分的能力甚強。

閩東傳統民居窗的設計也很有特徵。一般而言,南窗較大,位置適中。北側也設窗口,但甚小,位置頗高,靠近天花板。此類窗口的設置,利於夏季夜晚通風,降低室溫。夏季夜晚,室內氣溫均高於室外,較涼空氣由南窗涌入室內,室內原有熱空氣被擡升並向北側運動,自北窗排出。空氣交換流暢,利於熱空氣的迅速排出。若採用其他設計,均難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北側窗口較小,利於冬季防寒。冬季,室外南側有充足的日光照射,室內有一定程度的日照,室外北側則全無日照。白晝,室外南側氣溫高於室內,室內高於北側。開啓南窗可獲得溫度高於室溫的空氣,關閉北窗可防止暖空氣的散失。

閩東傳統民居因所處的具體位置與自然環境的具體差異,產生不同的形態變化。在閩東沿海與河口地區,以往因潮水侵襲,多毀壞住宅,房屋建得十分簡單。許多住宅以竹木爲架,屋頂至基部盡用稻草築成。內陸村鎮多位於河流兩側。許多臨河人家,在河中豎樁,樁上鋪板,板上築屋,並與岸上建築連爲一體,構成水上住宅。海島住宅以風暴爲首害,住宅多選位於背風向南之處,且牆甚低,以石築成。屋頂多以茅草覆蓋,以石塊壓背,並結繩網覆之。 住宅的形態、結構、居住習慣是多種因素構成的。對具體建築物而言,往往在某些方面與當地的客觀要求有差距,但對整體而言。地域特徵表現的又十分強烈。閩東氣候的炎熱潮溼特點對建築的影響,如:居室牆壁高,開間大;前後門貫通,便於通風換氣;爲便於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閩東地形複雜,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閩東一年四季花紅柳綠,環境顏色豐富多彩,民居建築外牆多用白色,利於反射陽光,閩東建築粉牆黛瓦,房子的顏色素雅一些,特別是夏季給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覺。閩東水資源較爲豐富,小河從門前屋後輕輕流過,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來飲用、洗滌。水又是中國南方民居特有的景緻,水圍繞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靈氣。如周寧鯉魚溪古村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二、閩東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

閩東傳統民居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的 哲學 思想和審美觀。“天人合一”是戰國時代提出的一種哲學觀點,其意爲在天與人的關係上是天道和人道合二爲一,或 自然 與人力合二爲一,也就是認爲人的一切活動應符合自然界的客觀 規律 。 中國 人尊重自然甚至崇拜自然,但並不認爲自然就盡善盡美。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念其實包括“天人互動”,人的“至誠”,可以“格天”。“陰陽五行”學說也源於戰國時代。“陰陽”指宇宙間貫通物質和人事的矛盾對立面,大自然的生命在於陰陽的結合,兩者互補依存、均衡協調,如有陽必有陰,有天必有地,有日必有月等。“五行”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古人認爲它們是形成並支配自然和社會的原因。宇宙萬物均按陰陽五行法則的節律來運行。近年來,學者們對於陰陽五行的實質進行了深入研究。從起初在陰陽之中發現的對立統一,在五行之中看到的將世界本原歸於物質元素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之中得出了更爲深刻的結論,即以人爲中心的宇宙一體化理論和強調整體結構功能的直觀、理性的系統觀念。而我國傳統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傳統文化基因在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的具體體現。正是在這種以人爲中心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傳統文化後來要求人們在自然變化未發生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和改造,在其變化既成之後儘量與之相適應,從而做到天隨人願、人不違天地,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正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周易·乾樸》)。從閩東傳統民居中反映出的人與天地、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思想與 現代 生態學中的基本觀點不謀而合。兩者都十分注重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閩東傳統民居十分注重利用自然條件,結合地形地貌,大多臨河而建,“小橋、流水、人家”所描寫的就是此種景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我國地域廣闊,地理氣候條件差別很大,人們在長期與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的適應中不斷改善傳統的民居建築,以求得更好的人居環境,同時也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爲了適應閩東地區夏季炎熱、冬季寒冷的特點,古代匠人常常通過巧妙地設置庭院來組織自然通風采光。庭院不同於普通的室外空間,而是建築內部空間中的外部空間。匠師們在設計處理上賦予它很多內部空間的特徵,經常在庭院周圍設置圍廊挑檐,這樣不但節約了用地,而且避免了夏季陽光的直射;起挑的檐部也能保證冬季室內有充足的光線,使之成爲一間沒有屋蓋的起居室。通過運用檐廊等一些手法的處理,更增添了庭院與室內居室空間的漸變特徵,強化了內外空間的相融共生。在這樣的“露天起居室”內再引入自然界的天然情趣,配以綠色植物,點綴若干花木盆景與山石;或通過各種花窗、漏窗向外界借景,在室內佈置各式盆景,使庭院中的綠色植物和居室內的山石植物交相輝映,十分巧妙地使人與自然融爲一體,共生共息。體現了生態文化中的共生觀念。

動態思維是閩東傳統民居的另一體現。早在古代的先哲們就已經具備了樸素的動態循環觀,傳統文化基因中的陰陽學說把陰陽交替變化看作宇宙的根本規律,五行學說更是指出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輪迴循環思想。這些思想早已深深植入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之中,直接影響着閩東民居的室內外環境設計。閩東民居在材料的運用上與中國其他傳統建築一樣,都是以磚木爲主,尤以木材作爲主要的結構用材。這些建築一般都採用樑架式的結構方式,由柱和樑承受荷載,外牆主要用於圍合空間,遮風避雨;內部通常在柱間插上板壁進行分割,有時還使用屏風進行空間的劃分。這樣,一旦家庭組織結構或使用功能發生變化,需要對內部空間進行重新調整時,就不會受到結構的影響和限制,完全能在保留原有建築的情況下適應功能上的動態變化需求。另外,還應該注意到閩東民居的磚牆外面大都飾以石灰粉刷,少量使用的石材一般也不大量施雕,在木材上只是敷以素色油漆,有的甚至不上油漆。這些處理都有利於材料的多次使用,符合循環使用的思想原則。

閩東傳統民居所特有的超前的生態設計和生態文化使人們不得不仔細思考如何運用和借鑑傳統民居的生態精神,利用一定的現代理論和科技手段營建一個具有良性生態循環和民族特色的生存空間,努力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