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農牧文化的交融說課稿

文化3.0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牧文化的交融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牧文化的交融說課稿

農牧文化的交融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農牧文化的交融。下面我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農牧文化的交融這一課時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世俗的時代”第一框的內容,涉及到得歷史時期是宋元時期,宋元時期上承漢唐,下啓明清,是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上的轉折點。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逐漸成長、民間世俗文化勃興,中國社會文化展現出獨特的風貌。本課重點講述了當時農牧民族之間的和與戰及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響與融合,描繪出中華傳統文明的發展脈絡,同時也爲後面內容展開預設了時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宋元時期並立政權及其更替情況。瞭解岳飛,能說出他的突出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閱讀課本和蒐集、分析、運用歷史資料等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具體史實的學習,認識古代民族間的戰與和是農牧文明交融的途徑之一;分裂是短暫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遊牧民族與北宋、南宋政權更替的過程

教學難點:政權更替過程中農牧文化的交融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主要採用啓發創新教學法:通過對問題的啓發思考,讓學生得到“創新”的認識。學習方法主要是合作、探究學習法:從問題入手,蒐集、分析、運用歷史信息,思考、討論相關問題,提出自身觀點,同學間交流、分享。

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分爲三個板塊:遊牧民族與北宋、南宋政權更替農牧文化的`交融農牧文化交融的啓示

導入的設計:由於本框教學內容較多,一方面佈置了課前預習,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初步瞭解這段動盪的時期和相關的歷史人物,另一方面在導入新課的時候以上節課的安史之亂導入,唐玄宗後期,奸臣當道,朝政混亂,唐朝由盛轉衰,9世紀後期,唐末農民起義爆發,瓦解了大唐帝國的統治,907年,唐朝滅亡,隨後中國歷史又進入了分裂動盪時期,在分析到這裏時,可以讓學生把課本翻到127頁中國歷史紀年表,細心的學生會發現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就是從五代十國到元朝統一這個歷史階段,讓學生對這幾個政權有初步的認識。

板塊一:遊牧民族與兩宋政權更替

出示地圖:圖4—64北宋、遼、西夏並立形勢圖和圖4—66金、南宋對峙形勢圖,給學生7—8分鐘時間,讓他們根據圖和課文內容完成一張與宋並存少數民族政權的表格,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通過觀察、對比、尋找共同點,培養學會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學會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綜合的歷史思維方法。

在這一板塊中還有一個難點就是怎樣看待澶淵之盟,這一活動可以採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從政治和貿易交流兩方面來評價,這樣的話,學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對於岳飛的故事可讓學生來說,主要是利用這一民族英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板塊二:農牧文化的交融

1、出示圖片: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圖片,猜一猜:哪些圖片體現的是農耕文化?哪些休現的是遊牧文化?造成這兩種文化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2、再出示書本108圖4—68和圖4—69契丹文字和西夏木活字,認認其中有哪些漢字的筆畫,想想這說明了什麼?通過之前的分析,學生馬上能想到是農牧文化交融的一種體現,在此基礎上,再補充除了文字外,在政治上:遊牧民族仿效中原王朝政治制度、科舉制度和典章制度。在經濟上:遊牧民族仿效宋朝賦役制度,學習農業生產、交流物資。在文化上:社會風俗、文化觀念逐漸同化。

教師最後總述: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各民族建立的政權之間既有兵戎相見,又有和平相處,相互交流,我們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就是各民族彼此交流融合的產物。宋元時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對我們今天處理民族關係、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有什麼借鑑作用?

板塊三:農牧文化交融的啓示

在這一板塊中請同學們任選一個感興趣的話題談談:1、怎樣對待本國的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

2、今天我們應如何處民族關係?

這個活動可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各小組踊躍發表各自的觀點,還可以請學生進行評論。

(這樣做拓展了“課堂”空間,引導學生聯繫實際,把“社會”引入課堂,將課堂鏈接社會,不僅把整堂課的內容提升到了一個“以史爲鑑”、“學以致用”的高度,也把學生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更高層次,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在課堂總結時可藉助表格和板書讓學生對今天的知識點再進行回顧和鞏固。

最後,這堂課在《愛我中華》這首歌曲中結束。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農牧文化的交融說課稿2

  一、說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農牧文化的交融說的是兩宋時期漢族與其他遊牧民族文化的交融,重點講述了宋元時期農、牧民族之間的和戰,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響與融合,爲後面的內容的展開預設了時代背景。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複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在上本課時,老師應當解釋清楚各個歷史現象和名詞,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由於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思維活躍的時期,因此本課的教學方法以活動法爲主,試圖通過較爲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愉快地融入課堂。

(三)教學目標

1.知道遼(契丹)、宋(北宋、南宋)、西夏、金、元朝等政權的更替。

2.掌握澶淵之盟,岳飛抗金、宋金議和等史實及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3.學會閱讀課本和蒐集、分析、運用歷史資料等方法;學會分析、比較、概括、綜合的歷史思維方法。

4.通過具體史實的學習,認識古代民族間的戰與和是農牧文明交融的途徑之一;分裂是短暫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國各族人們共同締造的。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交流、交融。

教學難點:理解農牧文化在戰爭與交流中融合。

  二、說教法

本課所採用的教法是活動法和問題法、情景表演法的結合,通過較爲活躍的教法使學生融入課堂。我的整節課堂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當時歷史史實的展示,通過學生表演的方式,展示4個故事:澶淵之盟、靖康之恥、精忠報國、一代天驕。每表演完一個故事,即進行提問,題型有必答題、搶答題。其中的情景表演,老師事先已經將班裏的同學分爲四組,同時選出小組長。跟同學溝通好之後,讓每一組好好準備所要表演的故事。第二部分是農牧文化交融的表現。首先通過講解農與牧的概念介紹,在此基礎上介紹文化交融分別在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以下是兩部分內容的詳細介紹:

第一部分:故事一澶淵之盟。此歷史故事講的是北宋與遼之間發生戰爭,北宋雖戰勝,卻仍舊屈服議和。故事情節展現議和場景:北宋代表團和遼國代表團,坐在談判桌上。請其他組猜出該故事,得到回答與澶淵之盟相關的一套題的回答權。該套題包括兩大題,第一爲選擇題,包括遼國的建立者、少數民族、都城。第二爲澶淵之盟相關內容,包括訂立的背景、內容和評價。

故事二靖康之恥。情境再現:金軍攻打宋朝至其都城開封,在北宋皇宮內,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宗室后妃等面對國將傾覆時的各種表現。人物:金軍、宋徽宗、宋欽宗、后妃代表。

同上。題一爲金國的建立者、少數民族、都城,以及北宋的建立者、民族、都城。題二爲金與北宋關係如何。

故事三精忠報國,情境再現:岳母在岳飛背上刺字精忠報國的場景。人物:岳母、岳飛。

題一位南宋的建立者、都城、民族、統治範圍。題二爲對宋金和議的評價。

故事四一代天驕,再現成吉思汗登基大典的現場。人物:成吉思汗

題一爲元朝的建立者、都城、民族、統治範圍。題二爲對於元朝統一過程的描述。

第二部分:通過展示教材P105與P107兩張圖片,說明北宋至南宋的歷史發展過程。

通過材料展示,農牧文化交融的表現,分別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這四個方面。

準備兩段材料:

(2)宋朝:南宋,有人這樣描述昔日汴京的臣民“黃髻小兒,但習歌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 南宋詩人林升也曾作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遊牧民族:驍勇善戰且注重發展軍事力量,革除陳舊體制,任用漢人爲宰相,實行漢人朝廷管理制度,注意革除北宋賦役繁重的弊端,減輕人民負擔……

問題:兩宋爲什麼被北方遊牧民族打敗?

(3)材料一:西夏設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材料二:西夏國王李元昊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 遼國部分寨堡的民戶,遷置州縣墾殖,從事農耕。遼代賦稅徵收的依據,一是“計畝出粟以賦公上”(《遼史》卷59《食貨志》。 材料三:觀察圖中契丹、西夏文字,看它們的字型結構與漢字是否相似?這說明了什麼? 材料四:西夏國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爲文宣帝。 材料五:女真人最初招待客人的飲食以肉類爲主。後來女真人招待客人有兩盤主要食物:一盤盛肉類,以生蔥、棗、粟飾之;另一盤茶食,糖粥、粟飯、麥仁飯,皆以棗、粟飾其上。

問題:農牧文化交融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