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通用)

文化2.02W

中國飲食文化 篇1

有那麼一句俗話:“民,以食爲天。”食,在百姓的心中可以說是大若天地。中國上下五千年沉澱了中華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通用)

年糕,是我國漢族的傳統食物之一,也是農曆年時的應時食品。在春節,我國許多地區都會吃年糕,我的老家自然也不例外。

年糕,與“年高”諧音,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徵着收入、職位或小孩子的知識和身一年都比一年高。雖說只是寓意,沒有多大的真實性,但象徵了老百姓們樸實、簡單的美好祝願。

聽爺爺說,這年糕的由來,得從一個傳說講起。在遠古時候,有一種怪獸稱爲“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裏,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飢。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都躲起來過冬了。“年”餓得不得已時,便只好下山,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裏。“年”來到後找不到人吃,飢不擇食,便用人們製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後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爲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人們爲了紀念和感恩“高氏族”的`首領,便把“年”與“高”字和在一起,取其諧音爲“年糕”。

年糕,在我的老家是過年的必備品。拜神時,總要取一小塊年糕放在貢臺上,以祈求神靈保佑我們在新的一年能順順利利,萬事如意。

拜完後,便可以拿年糕來吃了!這對於我來說莫過於最好的事了。煎、炒、炸、蒸、煮,一塊普通的年糕在奶奶的巧手下,運用不同的烹飪手法做成了一道道各具風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燦黃燦黃的,別提有多誘人了!

吃的時候,大家都圍成一桌,一邊吃一邊聊着生活的趣事與近況,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他一語,好不熱鬧!其實,我想,在那一刻,重要的已不是年糕本身了,而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歡樂與親情。看着老人們欣慰的笑臉,皺紋裏滿滿的都是甜蜜,我的心中也彷彿有一股暖流淌過。是啊,傳統美食、風俗習慣什麼的,爲的不就是這一刻三代同堂的歡樂嗎?

如今,在這個幾乎所有的傳統手工食品都已經被放到了工業流水線上的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羣體,卻仍然在大年夜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講訴着彼此的故事,帶着美好的寓意和企盼,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國飲食文化 篇2

中國是禮儀大國,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話劇。

飲食禮儀知識

1、入座禮儀

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講究,從桌位入座情況並可知曉此人的輩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據“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爲尊”,先邀請賓客入座上席,再請長輩入座,入座時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切勿先不動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動,更不要製造異響,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進餐禮儀

有貴客到來時,主人及賓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佈菜禮儀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長輩、賓客先行動筷,表示對他們尊敬,如若要給賓客或長輩佈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餚送到他們跟前。

4、進食禮儀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齧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着吃完。

喝茶禮儀知識

賞茶

主人爲體現對你的重視,給你獻上一款好茶時,主人會先給你賞茶,這時,作爲客人的你,需要對茶葉做個簡單的點評。

聞香

主人洗茶後會給客人公道杯聞香。客人需雙手接過公道杯,聞香後你也要做出簡單的點評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不過要注意的是,千萬別把公道杯拿在嘴邊邊聞邊說話,你得將公道杯傳遞給下一個人或者歸還主人後再說話,否則說話時你的口氣和唾液濺到公道杯中,影響了他人聞香不說,看起來也很不舒服吧。

奉茶

無論是主人給你倒茶還是添茶,你都應該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輕敲兩下,這在茶禮中叫做叩手禮,表示對主人的謝意。

品茶

品茶時拿品茗杯的手勢也有一定講究,一般使用大拇指與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託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可不要一口乾哦,記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給你準備的好茶,不是拼酒。按照禮節,我們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送客暗示

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茶葉已經泡得很淡了,主人卻沒有再換茶。這時你也許會以爲是主人疏忽,其實不然,這是主人暗示你該回家了,可別還死賴在主人家裏,主人可能還有別的重要事情。

主人倒茶禮儀

清潔茶具

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乾淨。特別是長時間沒用過的茶具,時間久了會沾上灰塵、污垢,所以更要細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時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在沖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的做法既講究衛生,又能夠令茶葉有醒茶的效果,衝出來的茶湯會更好喝。

適量茶水

投茶量一般需要壺體積的三分之二左右,不過投茶量也需要視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場的人數,需要拿捏好投茶量。所謂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爲茶水是比較熱的,如果杯子滿滿都是熱茶。接手時茶杯很熱,這樣很容易導致被燙傷。

端茶得體

端茶都是需要雙手給客人端茶的。千萬不可以用一隻手把茶遞給客人,這樣會顯得很不禮貌。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當然現在普遍都會用杯墊端茶,這樣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也更顯禮貌。

茶點準備

一般在品鑑好茶時,不宜食用茶點,否則品嚐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費了一杯好茶。在非正式場合,就得準備點茶點,防止出現茶醉。食用的茶點,最好準備堅果類的零食比較適宜。

倒茶禮儀需要經常實操,才能融會貫通,減少失誤。

無論是朋友聚會喝茶,還是客戶拜訪、商務洽談,倒茶禮儀都派得上用場。這樣在舉手投足之間,不僅體現了自身教養,而且也體現了禮貌待客,給人留下好印象。

敬酒禮儀常識

1、敬酒時間

敬酒可以隨時在飲酒的過程中進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詞,就應在特定的時間進行,並不能因此影響來賓的.用餐。祝酒詞適合在賓主入座後、用餐前開始。也可以在吃過主菜後、甜品上桌前進行。

2、敬酒手勢

在飲酒特別是祝酒、敬酒時進行乾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議,可以是主人、主賓,也可以是在場的人。提議乾杯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後,再以左手託扶杯底,面帶微笑,目視其他特別是自己的祝酒對象,嘴裏同時說着祝福的話。

3、敬酒儀態

有人提議乾杯後,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樣子。將酒杯舉到眼睛高度,說完“乾杯”後,將酒一飲而盡或喝適量。然後,還要手拿酒杯與提議者對視一下,這個過程就算結束。

在中餐裏,乾杯前,可以象徵性地和對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酒杯低於對方的酒杯,表示你對對方的尊敬。

當你離對方比較遠時,用酒杯杯底輕碰桌面,表示和對方碰杯。如果主人親自敬酒乾杯後,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乾一杯。

4、敬酒順序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爲先後順序,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對他的稱號,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

既使你有求於席上的某位客人,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也要先給尊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很難爲情。

中國飲食文化 篇3

相傳,馬可波羅在中國當官的那段時期,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十分感興趣,他在回國時把中國隨處可見的大餅和麪食帶回了意大利,這兩種食品經過改良後,就成爲了我們熟知的意大利麪和披薩。而其中我最喜愛的就是披薩。

如今的披薩真可謂是風靡全球,據統計,全球有超過200萬家披薩店,意大利家庭每週也會吃一次披薩。難怪,披薩正以餡料的多樣性和濃濃的中國味,吸引着無數消費者的目光。

披薩的表面是芝士餡料和各種配料,有香腸、雞肉、牛肉等肉類,也有黑橄欖、番茄、菠蘿等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這些配料在芝士拉絲上宛如一個個小精靈在舞蹈,無論是素食比薩還是肉食披薩,它的獨特風味都會讓你着迷。

麪餅和普通大餅一樣,但是無論你怎樣吃,都會發現芝士的餘香留在了舌尖。各種地區的麪餅風味,意大利原味的麪餅柔軟,帶着一種芝士的香味;美式鐵盤的麪餅香脆可口,更適合喜歡快餐的人們;還有一種芝士卷邊披薩,讓麪餅的邊緣的奶香更加濃郁……

這麼“中國”的`西餐,還真在中國“創”出了一片“天地”。現在披薩也成爲了“快餐”,所以無論大街小巷,都有喜歡吃披薩的人,可是作爲快餐的它,卻也成爲了高雅的代名詞。你看,這“西式大餅”是不是很有魔力?

中西合璧的披薩深受人們的喜愛,它既保留了中國的傳統風味,又讓西方文化完美地展現與此。難怪披薩是我最喜歡的美食。

中國飲食文化 篇4

小窩頭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倉惶逃往西安。途中,有一天慈禧餓極了,叫人去找吃的。當差的找來一個大窩頭。慈禧幾口便把窩頭吃完了,連說好吃。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有一天又想起窩窩頭,就讓御膳房給她做窩頭吃,御廚不敢給她做大窩頭,於是把玉米麪用細籮篩過,加上白糖、桂花做成栗子大小的小窩頭。慈禧吃了說,正是當年吃過的窩窩頭。

豌豆黃 芸豆卷 有一天,慈禧在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有銅鑼聲。慈禧問是幹什麼的?當差的回答說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慈禧讓當差的把那個人叫進來,那個人說:敬請老佛爺嚐嚐這豌豆黃、芸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慈禧嘗過後說好吃。於是就把這個人留在宮中,專門爲她做小吃。 肉末燒餅 相傳有一天夜裏,慈禧做了個夢,夢見吃夾了肉末的燒餅。第二天早膳時,果然上的是肉末燒餅。慈禧一看和夢中吃的'一樣,心裏非常高興,說是給她圓了夢。問是誰做的燒餅,當差的說是御廚趙永壽。慈禧當即令人賞給趙永壽一個尾翎和二十兩銀子。從此,肉末燒餅作爲圓夢的燒餅流傳了下來。

中國飲食文化 篇5

《中國飲食文化》閱讀原文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爲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我國的烹飪技術講究食醫結合,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繫,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爲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調和的境界說。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在《禮記·月令》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爲是宇宙規律。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爲五種,併產生了“五味”說,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爲數衆多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爲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繼承,成爲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爲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儘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爲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通過協調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啓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爲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中國飲食文化》閱讀題目

4.下列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如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等。

B.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綿延了170多萬年,分爲了四個發展階段,風味流派繁多,有“烹飪王國”的美譽。

C.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區域文化,它在飲食文化的多個方面影響了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D.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甚至可以成爲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中國的烹飪技術講究食醫結合,食物要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國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

C.孔子說的“不食不時”,是說不吃反季節食品和定時吃飯的意思。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

D.中國人在飲食上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加工食物時要考慮季節、氣候的因素。

6.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製作飲食的烹飪遵循了“陰陽五行”規律,不僅產生了“五味”說,而且把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是隻要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就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是認爲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要獲得陽氣就要儘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啓發和影響下產生的,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

《中國飲食文化》閱讀答案

4.C

5.D

6.B

中國飲食文化 篇6

中國飲食文化特色具體體現在從宮廷到民間,從內地到邊疆,從王宮貴族到平民百姓,食風的“盛”“雅”“藝”“精”“奇”諸方面。

“吃”的繁榮———菜系林立,風味飲食小吃上千種,各地食風食味之獨特與多樣化。

“吃”的藝術———美食美味輔之以美器,追求三者的和諧統一,渾然一體,調味之精益,餚器之華貴。膳食之繁盛,烹飪技藝之巧妙,均堪稱舉世無雙,獨樹一幟。

“吃”的典雅———御宴排場之豪華,宮廷宴席與祭祀祭食禮儀之莊重,禮制和禮儀等級之森嚴,各式宴會氛圍之典雅。

“吃”的效益———官場之交接,人際關係之溝通,食療之精通,延年益壽之成效,益身健體、卻病療疾之功能。

“吃”的奇異———邊疆塞外,民族衆多,風俗奇異,民族食藝、食風、食味,別具情調,系少數民族文化奇葩。

在我國古代,由於漢民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程度均較其它民族爲高,因而漢民族的飲食文化也表現的更加豐富多彩,以五穀、熟食、素食爲主,以肉食、蔬菜爲輔,講究無味調和。遊牧民族則多以肉食和奶製品爲主,五穀爲輔,這與他們地處邊疆、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地城、地貌,生產,生活條件的制約、限制有關。

中國曆代傳統烹飪手法技藝精湛,花樣繁多,內容豐富。人們在味覺方面的追求之外,還有色、香、形、聲、器等方面的需求,最後是調和。

漢族古代食儀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爲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爲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譯成現代的文字,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乾的食品菜餚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乾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

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託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着賓客;冬天魚肚向着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

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裏,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衆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溼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於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中國飲食文化 篇7

韓國春節過年飲食文化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韓國稱春節爲舊正,與稱新年爲新正相對應,就是舊曆年的意思。國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是一年中假期最長的。

韓國春節又稱舊正,是韓國的傳統佳節。傳統上又稱“元旦”、“元日”、“歲首”。由於韓國是漢字文化圈國家,過春節習俗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少韓國人特別是年長者都知道自己的屬相,天干地支在韓國也很流行,比如20xx年“雞”年,韓國人稱之爲“乙酉年”,20xx年“狗”年,韓國人稱之爲“丙戌年”,20xx年稱農曆癸巳年。

韓國人過春節一般在家裏團聚,商店也都紛紛關門休業,街上十分冷清。中國人很喜歡熱鬧,春節期間街上到處是人,十分熱鬧。兩國人過春節的時候都會給晚輩壓歲錢,所不同的是,中國人用紅色的信封包成“紅包”,而韓國人則習慣用白色的信封裝壓歲錢。

韓國據說從新羅時代韓國就開始過春節了,然而在日本對朝鮮半島實行殖民統治時期,過春節被嚴格禁止。當時如果某個孩子的飯盒裏被發現祭祀用食品,這個孩子就會受到處罰。春節作爲一個傳統的節日,在韓國經歷了一段“等待”的歷程,直到1985年它才以“民俗日”的名稱再次出現。

1999年,韓國正式恢復了春節這個節日。

除夕

韓國人講究年三十之前必須回家探親。每年除夕之前,就會出現一幅數千萬大軍流動的回鄉場面。昔日車水馬龍的首爾突然清靜下來;平時高朋滿座的飯店也掛上“連休停業”的牌子,也有的.貼上“初×營業”的告示。

韓國飯店“三十不開門”的風俗由來已久。韓國人十分講究年夜飯自家動手,並在家裏就餐。他們認爲春節是祭奠祖先、傳承孝道的大事。除夕吃團圓飯不僅難得,而且象徵了家族興旺。連飯店老闆都說,既然家家戶戶都回家過年,廚師和服務員也不能例外。回家祭祖與開業賺錢相比,還是前者更重要。

韓國的年夜飯講究很多,最大的特點是飯菜一律爲傳統飲食,而且全部出自媳婦之手。全家要吃“五穀飯”,即雲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飯。另外還要做“打糕”,包韓式“饅頭”。主菜除烤肉外,還要擺上十幾種山野菜或泡菜。近些年韓國漸漸簡化了年夜飯的“程序”,更多的注重“團聚”的意義。

傳統韓國飲食的種類

1.米飯和粥

飯是韓國飲食的知主食,大部分人吃白菜飯。爲增加營養也有時添加豆類,栗子,高梁,紅豆,大麥,穀物。粥是營養價值高的飲食。種類很多,有添加米,紅豆,南瓜,鮑魚,人蔘,蔬菜,雞肉,蘑菇,黃豆牙等做成的。

2.湯

湯是上飯時必提供的飲食。湯的種類根據蔬菜,肉類,貝類,海草,牛肉骨等而不同。

3.砂鍋

砂鍋跟湯相似但比湯更濃。最有各的砂鍋最大醬砂鍋。砂鍋的味道較辣,在砂鍋裏煮好後趁熱端上來。

4.薰和燉食品

薰和燉食品是類似蔬菜里加入醬油調味製作的食品。薰和燉食品用微火製作。

5.拌菜

拌菜是加入鹽,醬油,椒鹽,芝麻油,蒜,洋蔥後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

6.醃海物(用鹽醃好的海產品)

醃海物是特別鹹的食品,用魚,海蠣子,蝦,魚子,魚內臟等發酵製作。醃海物可以做爲一道菜。還可以在醃鹹菜時當調料使用。

7.烤食品

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烤魚。

8.煎餅

煎餅是把蘑菇,角瓜,乾魚,海蠣子,青椒,加鹽和胡椒粉的肉等。放入麪粉和雞蛋裏攪拌後,煎製成的類似煎糕的食品。

9.餃子

餃子是把肉,蘑菇,角瓜,綠豆芽,豬肉等絞成陷後,用麪皮餃好的食品。

中國飲食文化 篇8

中國美食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更是包含了華夏民族對美食的熱愛。魯、川、粵、閩、蘇、浙、湘、徽菜系爲中國的“八大菜系”,川菜的辛辣.粵菜的淡中求美......都是我的最愛。

一個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記錄片激起了我對中國美食的興趣。每天只要有時間,我就會打開電視看《舌尖上的中國》,它就像我的老師一樣,我每天如飢似渴的向他學習着。直到後來我才明白要真真正正的認識美食,只有你親身去體驗,去感受,你才能瞭解美食的真正意義。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與行路讓我認識了美食。

最近我在學校裏找到了一本科普類書籍,《十萬個爲什麼》下,其中講述了各種名菜、小吃、酒水、調味料等的來歷。我最爲喜愛的故事是:南通甜炒麪的來歷。故事是一位官員來到南通審查當地的情況,但是走到半路遇到強盜,搶光了他所有的東西。他來到一位地主的家裏請求住宿一晚,但地主看他不順眼,就對手下說:“把剩下的麪條和豬飼料抄一遍,打發給這個乞丐。”但那個廚師不忍心,就在裏面加了花生和白糖拿給那位官員,但官員吃起來味道非常好,官員問這道菜是怎麼做的,那個廚師一五一十的說了。官員回家吩咐廚師把這道菜做出來,味道絕佳。之後他們把配方傳了出去,這就是南通甜炒麪的來歷。這個故事就像這道菜的味道一樣,其中包含了那位廚師的仁慈。

我渴望有一個機會,能去歷史悠久的西安。爲了我能瞭解歷史的宏偉,爸爸媽媽帶我去了西安(因爲兵馬傭就在那裏。)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還有各種各樣的美食(這纔是我最重視的)。西安的名菜不多,但是形形色色的小吃可以說是一絕。說到小吃,西安的大麥市街回民風味小吃街人來人往,大多數都是來一品西安的美食文化的。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你走在這條街上,可以走到哪裏就吃到哪裏。

能用高級食材做出好菜的廚師不算是高手,但用普通的食材做出好菜的廚師纔是高手,肉夾饃就是一個例子,一張普通的麪餅再配上一些滷羊肉,就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又受人喜愛肉夾饃,雖然肉夾饃選材普通,但是它物美價廉,滷味醇香肥而不膩,深受人們的喜愛。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管什麼樣的美食它的背後總有一個故事,領略它的美意就品其中的滋味吧。

去年我去了瀘州的古藺縣,那裏產著名的郎酒,因爲它的名氣,我也斗膽品嚐了一小杯。聞起來很香,味道有些辣,嚥下後香氣返回口中,脣齒留香。席裏還聽到關於郎酒的故事:從前有一位青年很愛一位姑娘,但是丈母孃要求彩禮是一百壇酒,於是青年自己動手辛苦釀製了一百壇酒,娶了姑娘,以後釀酒爲生。他爲人很善良,釀出的酒深受人們歡迎,時間久了人們就稱那個青年釀出酒的叫“郎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認識美食,品嚐美食,讓我從中受益不淺,食物不分貴賤,食材也可以是普通的,只要製作的人用心就可以做出一份美食,它不僅僅是口感上的滿足,它可能更是一個故事、一份情感、一種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 篇9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吃飯是第一件大事。對聯是我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在這種傳統的文學形式中,自然不乏有關飲食的內容。

“谷乃國之寶,民以食爲天”。此聯出自舊時糧店,語雖淺白,但其意宏大。“一餐不吃餓得慌”,這是鐵定的真理。更多的飲食對聯出自飯鋪酒店,用於招徠顧客,如“享煮三鮮美,調和五味香。”“一枕黃粱熟,三餐白菜香。”“飯好菜香早晚便,茶熱湯美老少宜。”“美味可待雲外客,香氣能引洞中仙。”“飯菜飄香引來顧客靠恨,魚肉有味出自皰師二三。”“南北烹調聞香下馬,東西飯菜知味停車。”“花樣新蒸煮炒炸皆好,質量優色香味形俱全。”“店有佳餚但可隨心揀幾樣,客愛名酒不妨就此喝一杯。”“飯菜花樣多顧客停留誰肯去,茶酒味道香行人雖走欲重來。”諸如此類,無不帶有鮮明的飯店特色和強烈的`廣告氣息,飢餓時讀來更是令人饞涎欲滴。

飲食之道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一,一些體現飲食文化的對聯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輟箸停杯味還遠,吟詩賞畫興更濃。”“李白借問誰家好,劉伶還言此處佳。”“枵腹而來充腸而去,既飽以德如願以償。”“竹葉杯中萬里溪山閒送綠,杏花村裏一簾風月獨飄香。”“席上風生酒德劉伶曾作傾,盤中味美魚鮮張翰不思鄉。”這些對聯內容精緻、格調高雅。又如:“自飲自酌只要隨時方便,小餐小吃何須頓飯成席。”“喝一碗糖衝米酒豆漿養血,吃幾個油炸面窩餈粑提神。”“菜包糖包肉包包您滿意,炸餅酥餅月餅俱甜心。”“油條大豆漿甜經濟實惠,店鋪小衛生好文化新風。”這此對聯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樸素的平民風格。

中國飲食文化 篇10

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製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爲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和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

中國飲食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選料、加工和產品系統。中國飲食風味流派歷史悠久,民族衆多,飲食習慣,新舊更替,如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使中國飲食以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展現於世界飲食之林。

我國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孟子》等所記北方黃河流域的飲食風格,主食以玉米和黍shu之類爲主,副食以牛、羊、豬、狗之類爲主。

《楚辭》中所記南方主食多爲稻米,副食多爲爲水產,並明確註明了部分原料的產地。原料的差異必然導致了飲食文化地域風格的差異。

地方風味流派形成了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爲主的南北風味以及四方民衆口味及少數民族風味和素食風味。各地的風味有特色者爲北京、四川、山東、江蘇、廣東、福建、浙江、湖南、安徽、上海等穩定格局。

一、飲食風味流派形成的主要條件

(一)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等地域因素

人們擇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村。越是歷史早期,越是文化封閉程度高的地區越是如此。

(二)政治經濟與飲食科技因素

政治、經濟及飲食科技也是飲食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因素。經濟的發展,以飲食文化的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飲食文化圈處於不停止的動態過去之中,由於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歷史的變遷,而不斷的發生生變化。

(三)民族、信仰與飲食習俗因素

在中國西部遊牧文化區歷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風格差異較大的三個飲食文化區位。既有自然地理、氣候物產、政治經濟的原因,也有民族、信仰與包含習俗的因素。

二、劃分風味流派的主要依據

1、食品的品質、口味:食品的品質、口味,是劃分風味流派的基本依據。

2、原料依據:地域不同,產品風味不同。

3、工藝依據:是劃分風味流派的依據之一。

4、產品消費:依據食用人羣在飲食層次、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修養等方面的.不同,決定了食品原料構成,風味雅俗的差異

三、風味流派的主要類型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把風味劃分爲不同的流派。

1、按地域分

可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爲基本覆蓋全國的、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風味流派:廣東、山東、江蘇、四川。第二個層次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爲範圍的風味流派。在這一層次中,常有八大、十大、十二大風味流派之說。八大是上述四大之外再加福建、浙江、湖南、安徽;十大是八大之外再加北京、上海;十二大是十大之外再加西北和東北(或陝西和河南)。第三個層次是各省、區、市風味流派之下的地方風味流派。如江蘇流派下的揚州、南京、蘇錫和徐州四個流派。

2、從民族角度分

除漢族外其他民族都是少數民族。55個民族各有其風味流派。

3、以消費羣體分

歷史上按此方法劃分的有民間、寺院、宮廷等。

4、從原料性質上分

可分爲素食和葷食。

5、從時間角度上分

有仿古和現代風味之分。仿古主要有仿膳、仿唐、仿宋、孔府、譚家、仿紅樓、仿隨園。現代包括的範圍很廣泛,如現代民間、市井、工業製品等。

6、從食品功用

食療、普通兩大類。其中食療又可分爲食療、美容、優生、益智等。四、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風味流派

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還有許多地區性的鄉士、養生素食等風味有百種之多的風味流派。

1、魯菜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

2、川菜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

3、蘇菜用料廣泛,以江河湖海水鮮爲主;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適應性強;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

4、粵菜總體上特點是選料廣泛、新奇且尚新鮮,菜餚口味尚清淡,味別豐富,講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膩。

5、閩菜的風格特色是:淡雅、鮮嫩、和醇、雋永。特點主要表現在烹飪原料以海鮮和山珍爲主,刀工巧妙,一切服從於味,湯菜考究,變化無窮,烹調細膩,特別注意調味四個方面。

6、浙菜的特點是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

7、湘菜的特點:用料廣泛、製作精細、品種繁多;口味上注重香鮮、酸辣、軟嫩,在製作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8、徽菜的菜館四處林立,是雅俗共賞,南北咸宜,獨具一格,自成一體的著名菜系。

中國飲食文化 篇11

元旦飲食文化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着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爲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羣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爲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屠蘇酒:唐人韓鄂《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俗說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時纂要》中披露了這一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他說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裏,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七年級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裏。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

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爲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爲送竈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作爲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敷於散:是一種中藥,藥方出自葛洪《煉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粉碎成末,用乾淨井水飲服。

卻鬼丸:《荊楚歲時記》隋注講的處方是:武都雄黃丹散二兩,用蠟調和,使之像彈丸一般,正月七年級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會逃避的。不過《荊楚歲時記》說的卻鬼丸是服食的,與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後起的風俗。南朝梁的文學家庾肩吾《歲盡應制》中有“金簿圖神燕。朱泥卻鬼丸”之句,說明除夕夜有準備卻鬼丸的活動。司空曙《酬衛長林歲日見呈》有“朱泥一丸藥,柏葉萬年杯”的詩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爲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爲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說:“樑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麪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麪條之類的食品。

慶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爲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爲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爲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麼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於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於更爲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習俗文化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爲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中國飲食文化 篇12

1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體現的中醫哲學思想

1.1 陰陽學說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而調之,以平爲期”。可見調理陰陽是飲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中醫認爲,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機能都可以分爲陰、陽兩種屬性, 陰是指具有滋養,濡潤、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質及其機能屬性;陽是指具有溫煦、興奮、推動、氣化等作用的物質及其機能屬性。[1]在中醫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形成了因人、因時、因地擇食的飲食觀。

1.1.1因人擇食

陰陽學說將人的體質分爲偏陽質、偏陰質、陰陽平和質三種類型;將食物劃分爲溫熱、寒涼和平性三種類型。“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 (《靈樞·經水》)告訴我們:飲食因先辨其體質再決定吃什麼食物調理。偏陽者應少食溫熱性食物,而宜食寒涼和平性食物,否則將會導致陽亢及傷陰;偏陰者應少食寒涼食物,而食平性和溫熱性食物,否則就會導致陰盛陽衰。陽虛者宜多食溫補之品;陰虛者宜多食甘潤生津的食物。

1.1.2因時擇食

“朝食三片姜,勝過人蔘湯”、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體現了陰陽學說中“因時制宜”的觀點。日出、春夏屬陽,日落、秋冬屬陰,人體飲食需與外界環境相適應,所以春夏、早上宜食溫熱食物,如生薑;秋冬、下午宜食寒涼、滋潤食物,如蘿蔔。

1.1.3因地擇食

自然環境的不同使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呈現出複雜的地域差異,陰陽學說中“山南爲陽,山北爲陰”,我國南方屬陽,北方屬陰,南北的氣候差異決定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各地人們的口味也因氣候差異而有所不同,四川、湖南一帶溼氣重,因而喜食辣;北方氣候乾燥,容易出汗,喜食潤燥食物。由此說明,飲食與地理位置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1.2 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的事物分爲木、火、土、金、水五個方面,從而構成不同級別的系統結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自然就被納入到這一結構模式中,如把食物分爲五味(酸、苦、甘、辛、鹹),五穀(麥、菽、稷、麻、黍),五畜(羊、雞、牛、犬、彘),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果(棗、李、杏、慄、桃)等。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在五味中分別是酸、苦、甘、辛、鹹;在人體五臟中是肝、心、脾、肺、腎;在季節中則是春、夏、長夏、秋、冬。各五行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就食物五味與人體五臟來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靈柩·五味》)同樣,五臟與五季之間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春季屬木屬肝,夏季屬火屬心,秋季屬金屬肺,冬季屬水屬腎。由五臟與五味,五臟與五季的關係可以得出五季與五味也有着密切聯繫,這些關係對飲食的宜食、宜忌有很大的影響,飲食只有在不違背陰陽五行生剋規律的前提下,才能維持着機體的動態平衡,從而維持身體健康。

1.3 病因學說

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飲食病因”在中醫思想裏面佔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爲飲食失宜(飲食不潔、飲食不節、飲食偏嗜),飲食失宜直接影響脾胃消化、運輸功能,導致營養失衡,引起其他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飲食不衛生造成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意在告訴人們不宜食變質、腐敗、不潔的食物,注意飲食衛生。

《靈樞·小針解》:“飲食不節,而疾生於腸胃”,飲食不節包括“食量無節”和“飲食無時”。飲食過少或過多均不利於身體健康,過少使人飢餓,水谷精微不足而營養不良;過多則使飲食積滯於胃腸,引起消化不良。飲食無時是指沒有按時規律的飲食,飲食應按四季,早中晚規律進食。

飲食偏嗜即爲嗜食偏寒、偏熱、偏酸、偏苦、偏甘、偏辛或偏鹹之物,以及嗜酒等。長期飲食偏嗜會導致機體臟腑陰陽失調。

2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飲食養生

2.1未病先防:調理脾胃

未病先防是通過飲食養生來維持機體平衡,而飲食養生的關鍵在於調理脾胃,“人以水谷爲生,故脾胃爲養生之本”(清·徐文弼《壽世傳真》),脾主運化,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有容納和助消化的功能,即“主受納腐熟水谷”, 食物中的精微物質都由脾胃吸收,化生氣血精*輸至全身,營養臟腑經絡及維持其活動。脾胃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保障,脾胃功能一旦受損,人體臟腑機能將會隨之受損。因此,飲食養生的關鍵在於調理脾胃。傳統中醫飲食養生觀強調必須以脾胃爲本,[2]重視保護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並認爲:“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中醫認爲養脾胃的關鍵在於飲食,五味偏嗜、過硬、過燙、過多或不規律飲食均會影響脾胃健康。因此,飲食只有以溫、軟、素、淡、鮮爲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注意飲食衛生,不偏嗜,寒溫適宜,陰陽五味調和,方能達到飲食養生的目的。

2.2 調理陰陽 寒溫適宜

飲食養生應以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爲依據來調理人體陰陽,使人體維持和恢復陰陽相對平衡,達到“陰平陽祕”狀態。調理陰陽包括補益陰陽之偏衰和祛除偏盛之邪氣,即損其有餘、補其不足。[3]陰陽學說認爲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按照陰陽學說劃分屬性:如食物、人類、四季、地勢的陰陽屬性。因此飲食宜三因制宜、寒溫適宜。《飲膳正要》:“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正是體現“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調理陰陽的目的。總之,調理陰陽、寒溫適宜是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重要飲食養生方法。

2.3謹和五味

食物五味即酸、苦、甘、辛、鹹,其屬性在人體五臟中分別與肝、心、脾、肺、腎相對應,五臟之間相互資生又制約着,因此,五味對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影響。《黃帝內經》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五味調和,臟腑得益,人體自然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將導致臟腑陰陽失衡,髒氣功能紊亂,進而生成疾病。例如:過食酸,會使肝氣偏盛,從而傷害脾臟,使脾氣衰竭;過食鹹,則使骨質受到損傷,引起心氣抑鬱或者肌肉萎縮;過食甜,可引起心煩胸悶,面色發黑,或使腎氣失衡;過食苦,可使脾氣受損而不濡潤,胃氣損傷而脹滿;過食辛,會使筋脈損傷而鬆弛無力,精神消沉。因此,飲食應“謹和五味”,而不宜偏嗜五味,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

綜上所述可知,傳統飲食在中醫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以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爲理論基礎,通過整體觀和辨證進食方法,堅持“審因施食”,“三因制宜”,“辯證用膳”的平衡膳食觀,遵循“陰平陽祕”的健康觀,“健脾調胃,去除誘因,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養生觀;使機體維持動態平衡,以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在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傳統飲食方法是最科學的飲食方法。

參考文獻:

[1][3] 張登本,中醫學基礎 [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xx年(22)

[2] 周儉、白克江,《脾胃論》養生特點及其貢獻 [J] 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xx年3月第二期 (77)

中國飲食文化 篇13

學習目的: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有一個總體瞭解,掌握各地方風味的形成、特點、分支、名菜,掌握中國著名麪點及風味小吃。

重點: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

難點:記憶各地方風味的形成、特點、分支、名菜

記憶掌握中國著名麪點及風味小吃

第一節 概述

一、中國飲食文化發展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貢獻:A造巢 B積鳥獸之肉聚草木之實,但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脫離了動物,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是最早的農具,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爲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爲當時沒竈,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鬹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竈,始爲竈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竈具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蒸谷爲飲,烹谷爲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爲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

7.漢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峯,過分講究。如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代表唐代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的.又一高峯,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滿漢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飲食高峯。

二、吃的十種境界

1、境界一“果腹”

吃的第一大境界當然是“果腹”,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2、境界二“饕餮”

吃的第二大境界應該是“饕餮”。吃的是一個“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衆的館子,稀里嘩啦點上滿滿的一大桌菜,價錢卻不貴,胡吃海塞一通,興致所致,還能吆喝兩聲,劃幾下拳,甚至還可以赤膊上陣。適合這種吃法的有涮肉、大衆菜等。但免不了一個“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時也有浪費之嫌疑。

3、境界三“聚會”

吃的第三大境界應該是“聚會”。此境界重在這個“聚”字。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屬於這一類。這種吃不需要太多的講究,“吃”是個形式,關鍵在“聚”背後的引申含義。逢年過節、生日聚會、升遷發獎,友人來訪,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去趟館子,這是一種禮節上的習慣。這種吃講究個熱鬧。不需要太豪華和奢侈。

4、境界四“宴請”

吃的第四大境界應該是“宴請”。多以招待爲主。商場招待、官場招待、公務招待、上下級招待、危機處理招待、重大事情招待等都屬於這一範疇。這種吃不以“吃”的本質爲主旨,關鍵在於這個招待背後的目的。所以,這種吃重在講究一個排場,價錢昂貴,因此也多以公款招待爲主。這種吃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多都是在“包間”進行,所以,對館子的要求要嚴格一點。但這個境界的吃難免給人一種有暴殄天物之嘆,吃後回來,卻又發現沒有吃飽。

5、境界五“養生”

吃的第五大境界應該是“養生”。它比較講究“食補”, 是大吃大喝在認識觀念上的一種理性昇華。

6、境界六“解饞”

吃的第六大境界應該是“解饞”,吃的東西一定要“鮮”。這個境界有兩個層次:一是吃“物”,如那些只常聽說卻鮮見的鮮物鮑魚、龍蝦、法式大餐之類;二是吃“名”、吃“文化”:如大董和全聚德的烤鴨,順峯、黎昌的海鮮以及淮揚菜、杭州菜、本幫菜、譚魚頭火鍋、皇城老媽、孔乙己酒店等。

7、境界七“覓食”

吃的第七大境界應該是“覓食”,那就得四處去“找”。在尋找中獲得“吃”的樂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處。這個“找”又分爲兩個層次,一個是有目的地去找口頭盛傳的流行館子;一個是漫無目的地找尋意中的吃處。這個“找”字重在一個偶然發現,豁然開朗,一下子就對上了當時的心情和感覺。

8、境界八“獵豔”

吃的第八大境界應該是“獵豔”,所以館子要“奇”。這樣的館子都是比較稀罕的特色店,如:非洲來的、越南來的等都在這一範疇。“新”、“奇”、“特”是主要特徵。適合這類館子的人羣一般是時尚人士、有品位的少夫少妻、白領人羣等。價錢中檔,不用擔心被宰。

9、境界九“約會”

10、境界十“獨酌”

吃的最後一個境界應該是“獨酌”,在於一個“品”字,吃什麼不太重要,關鍵是一個寥落的心情,要麼傷感、要麼閒適。這種館子一定要是隱匿在很深的巷子裏,店面古樸,又十分寧靜。這個時候還應該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飄着零星的雨絲或雪花。一個人淺斟低酌,物我兩忘。惟一的遺憾是,這種店已經很少有,恐怕只有在夢裏纔可以見得着。

中國飲食文化 篇14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中國飲食文化禮儀,希望各位客官喜歡!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1、餐桌禮儀

圓形餐桌一直是中國人用餐時的首選。因爲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並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纔可坐下。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爲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齊後方可開始進餐--即使有人遲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隻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飯一般不會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於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嚐,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嚐。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骨盤中。堆放的盤子如果骨頭過多,必須及時用乾淨的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會提供刀叉,但身爲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爲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裏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子去取一塊食物時,儘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後,將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爲此,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先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爲自己斟。當人家爲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後幼,先女後男。

中國人向來“以食爲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曆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後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2、宴飲之禮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爲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爲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爲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爲客人淨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後,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爲馬奶酒是聖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爲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爲上,是爲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爲首座,相對者爲二座,首座之下爲三座,二座之下爲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有時顯得相當嚴肅,有的朝代皇帝還曾下詔整肅,不容許隨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下端的現象,事見《宋史·禮志十六》的記述:

景德二年(1020xx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紀律。況屢頒於條令,宜自顧於典刑。稍歷歲時,漸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會,宜令御史臺預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譁。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同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閤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屬勘斷訖奏。……

朝中筵宴,預宴者動輒成百上千,免不了會生出一些混亂,所以組織和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並不太多,我們可以由《明會典》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諸宴通例”說:

(筵宴)先期,禮部行各衙門,開與宴官員職名,畫位次進呈,仍懸長安門示衆。宴之日,糾儀御史四人,二人立於殿東西,二人立於丹墀左右。錦衣衛、鴻臚寺、禮科亦各委官糾舉。

凡午門外飲賜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題準光祿寺,將與宴官員各照衙門官品,開寫職銜姓名,貼注席上。務於候朝外所整齊班行,俟叩頭畢,候大臣就坐,方許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坐及越次失儀。……又題準光祿寺掌貼注與宴職名,鴻臚寺專掌序列貼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祿寺行鴻臚寺,查取與宴官班次貼注。若貼注不明,品物不備,責在光祿寺;若班次或混,禮度有乖,責在鴻臚寺。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3、待客之禮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已有明細的禮儀條文,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禮儀的具體內容。

首先,安排筵席時,餚饌的擺放位置要按規定進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則。帶骨肉要放在淨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則放在右方;膾炙等肉食放在稍外處,醯醬調味品則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如有肉鋪之類,還要注意擺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顛倒。這些規定都是從用餐實際出發的,並不是虛禮,主要還是爲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飲器的擺放,僕從端菜的姿式,重點菜餚的'位置,也都有陳文規定。僕從擺放酒壺酒樽,要將壺嘴面向貴客;端菜上席時,不能面向客人和菜餚大口喘氣,如果此時客人正巧有問話,必須將臉側向一邊,避免呼氣和唾沫濺到盤中或客人臉上。上整尾魚餚時,一定要使魚尾指向客人,因爲鮮魚肉由尾部易與骨刺剝離;上乾魚則正好相反,要將魚頭對着客人,乾魚由頭端更易於剝離;冬天的魚腹部肥美,擺放時魚腹向右,便於取食;夏天則背鰭部較肥,所以將魚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這細微之處體現出來,僕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會鬧出不愉快來。

再次,待客宴飲,並不是等僕從將酒餚擺滿就完事了,主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導,要作陪伴,主客必須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煩就多了。陪伴長者飲酒時,酌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拜而受之。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還入座而飲。如果長者舉杯一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幹。長者如有酒食賜與少者和僮僕等低賤者,他們不必辭謝,地位差別太大,連道謝的資格都不給。

侍食年長位尊的人,少者還得記住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雖先嚐食,卻又不得自己先吃飽完事,必得等尊長者吃飽後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還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嚥下去,隨時要準備回覆長者的問話,謹防發生噴飯的事。

凡是熟食製品,侍食者都得先嚐一嘗。如果是水果之類,則必讓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搶先。古時重生食,尊者若賜你水果,如桃、棗、李子等,吃完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須懷而歸之,否則便是極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將沒吃完的食物賜給你,若盛器不易洗滌乾淨,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則於飲食衛生有礙。

尊卑之禮,歷來是食禮的一個重要內容,子女於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要表現出尊重和恭敬。對此,不僅經典立爲文,朝庭著爲令,家庭亦以爲訓。《明史·禮志十》有“庶人相見禮”,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兩度下令,都爲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禮儀。

洪武五年(1372年),凡鄉黨序齒,民間士農工商人等平居相見及歲時宴會謁拜之禮,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長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內外官致仕居鄉,惟於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禮。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坐於無官者之下。與同致仕官會,則序爵,爵同序齒。

古代的許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禮作爲家訓的訓條,教導子孫謹守。清人張伯行《養正類編》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禮》,就提到這樣的訓條:

凡進饌於長,先將几案拂試,然後雙手捧食器,置於其上,器具必幹潔,餚蔬必序列。視尊長所嗜好而頻食者,移近其前,尊長命之息,則退立於傍。食畢,則進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則揖而就席,食必視尊長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將畢,則先畢之,俟其置食器於案,亦隨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