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淺談中國酒文化

文化2.52W

淺談中國酒文化1

淺談中國酒文化

黃酒與白酒是中國傳統的兩大飲料酒。黃酒是用“曲”釀造的,制曲的開始年代,最遲不晚於公元前十二世紀;白酒問世是在宋朝以後。相傳穀物釀酒起源於奴隸社會。大禹時,儀狄釀出酯酒。禹喝了之後感到香甜,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於是疏遠了儀狄。禹與儀狄的故事不可考,可下面兩個例子卻能很好地證明聖人的話。

《左傳》載:鄭國伯有嗜酒如命,並在地窖專供夜裏飲酒。子皙帶着駟氏的甲兵攻打伯有並焚燒了他的地窖。伯有逃奔到雍樑,酒醒後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

春秋時楚恭王和晉厲公在鄢陵打仗,統帥楚司馬子反口乾想喝水,傭人谷陽拿着酒進獻司馬,司馬以酒當水,結果醉臥不起。楚恭王準備打仗,讓人叫子反,子反推辭說有心病。恭王親自到他的帷幄來請,卻聞到酒味,就說:“今天的戰事全靠司馬,司馬卻醉成這樣,這是要亡我的國家,不顧我的人民,不能再打了。”於是殺了子反,班師回國。

喝酒誤國誤己的例子舉不勝舉,酒能害身殺身,面對酒的誘惑,千萬要忍耐啊!編纂《勸忍百箴》的許名奎如是說。中國曆代較爲開明的統治者,爲了維護政權的穩固,社會的安定,從西周以降相繼發佈禁酒誥命,但收效甚微。喜歡喝酒的曹操也意識到酒會亡國,所以要禁酒。孔融就反問他,爲什麼不禁女人呢?因爲女人也會亡國。曹操啞口無言。“酒色財氣”都可以亡國亡身,但顯然這不是亡國亡身的必然因素。

凡存在的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否則酒也就不能流傳至今了。中國古典詩中關於友情、愛情、送別與感懷這一類的作品最多,故詩歌中經常流淌這兩種液體,一是眼淚,一是酒。淚的味道既鹹又苦,大多爲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爲男子所飲。兩者結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自從有了美酒,它就長久地伴隨着人類發展的歷史,並直接影響着人的精神和行爲,可以說,飲酒,是人類文化的一個方面。關於酒的文學,有〈〈周書。酒誥〉〉,就連艱澀難懂的〈〈周易〉〉爻辭中也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中孚。九二)”,後兩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們共醉一場”。詩歌的源頭《詩經》裏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小雅。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最有名的當屬〈〈小雅。賓之初筵〉〉,大概是詳盡描繪筵飲歌舞場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這麼說,沒有酒,也就沒有了中國古代的詩歌與詩人,也許五千年的文化,要遜色許多。

“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狀態,酒神狀態是一種痛苦與狂喜交織的癲狂狀態”(尼采語)。酒神精神張揚個性,激發精神自由。中國是個“存天理,滅人慾”的國度,倘若沒有酒的滋養刺激,不知道要沉悶多少。倘若沒有酒的刺激和味覺的牽引,有些傳諸百代的好詩好畫好字的“神來之筆”,也許永遠不會降臨。迷狂狀態下才會涌現的靈感妙語,如同“潘多拉盒子”裏的“希望”,沒有酒的刺激,它將被關閉在無意識的深沉結構之中,永無出頭之日。

倘若沒有酒,屈原也不會說:衆人皆醉我獨醒。從相對的角度來說,其實這話也可以說成是“衆人皆醒我獨醉”,否則他也不會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爲國而“醉”!假使沒有酒,性嗜酒的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如何能寫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他,外加撫養五個不爭氣的兒子,還有多少酒喝,也許《飲酒》詩裏的“酒”只能是摻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計也不錯,好友衛八來訪,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噴香的黃粱米飯,而且開懷暢飲,“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如若沒有酒,“買花載酒”的柳三變也許就寫不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就發不出“擬把疏狂圖一醉”的慨嘆了。“誰說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讓鬚眉,“東籬把酒黃昏後”,“三杯兩盞淡酒”,“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詩人中喝酒名氣最大的當屬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體現酒神的精神。他的《將進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寫酒的詩拿去壓榨,也許可以壓榨出大半壺的高粱酒來。詩人們爲什麼喜歡酒呢?難道是因爲黃酒的風味醇厚、鮮甜甘美、香氣濃郁;白酒的芳香濃郁、綿柔甘冽、回味悠長麼?我看不盡然。總有些什麼獨特之內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飄起來了,是形的消隱,還是韻的昇華呢?

對詩歌來說,酒可以刺激神經,可以把詩人帶入一種擯除世俗紛擾和功利煩擾的迷狂狀態,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這正是靈感爆發的契機,所謂“醉後樂無極,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恐怕這是詩人喜歡飲酒的一大緣故。王勃寫《滕王閣序》時,先磨墨數升,繼而酣飲,然後拉起被子矇頭而睡,醒來後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借得靈機,寫下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起筆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李白當年奉詔書爲玄宗寫清平調時,也是在爛醉之下用水潑醒後寫的。

酒對詩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澆去心中的塊壘, 起到“移情”之效;酒趨陽剛,讓人沉醉超脫出世。鄉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發泄到妻兒的身上,可詩人呢?詩人在清醒的時候往往難於擺脫世俗的得失厲害,因而創造力必然受到束縛壓抑。酒酣耳熱時則容易實現心靈的解脫、精神的超越。他敢說敢寫,敢哭敢笑,任情放縱,無所顧忌,創造力由此獲得解放。從“聽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爲本體的生命意志的性質變了,由盲目掙扎的消極力量變成了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量。

南朝的劉勰贊同司馬遷的.“發憤爲詩”的觀點,提出了一個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寫出的文章稱爲“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體的不快。酒卻能使詩人的“怨怒”轉移,酒可以隨物宛轉,與心徘徊。“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時歌〉〉通篇寫一“醉”字,醉酒、醉語、醉態、醉詩。但又是醒時擬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聞之慘愴。雖然是書贈鄭虔,卻字裏行間滲透詩人的淚血。神情搖曳,讀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撲鼻而至,彷彿看見了子美似醒似醉,憂憤移情於酒。其實,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飲;不醉又如何將那一腔不平盡發筆端呢?

酒可以給人以情感的慰藉,激發親朋故友間的溫馨與歡樂。劉伶的《酒德頌》、杜甫的《客至》、白居易的《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李白的《客中作》都是用酒釀出來的。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新釀的米酒,溫暖的火爐,在冬日的傍晚,更顯出對朋友的熱忱。想來劉十九的酒量有限,“能飲一杯無”的邀請表達出對友人的親切隨和;杜甫初到成都無親無故,忽然有崔縣令來訪,自然十分高興,“盤饗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客至》),爲家中清貧只好用陳酒招待客人表示歉意。唐朝的詩人招待親朋故友,喜飲新酒,不像現在的人以老酒爲貴。但無論新酒陳酒,難得的是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熱情、平等、友愛的精神。酒在這裏起到交流的作用。

酒還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淋漓酣暢地表現一個人的率直天性,豪放人格。曹操是古代詩人中最成功的一個。他身處亂世,以過人的文韜武略終結了漢末的軍閥混戰。如果沒有酒,曹操也不會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了。這樣的感嘆不是無病呻吟,而是展示了一代梟雄的闊大胸襟,非一般文弱書生可比。他的詩歌感情慷慨激昂,風格沉鬱雄渾。難道不是 “杜康”酒的陶養麼?辛棄疾的〈〈破陣子。爲陳同父賦壯詞以寄〉〉“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醉酒後夢語,以瀟灑、豪邁、壯烈的語言,表達出強烈的殺敵報國,平定中原,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

酒甚至可以避禍全身。莊子認爲,醉者由於處於精神與肉體渾然爲一的境界,無憂無喜,無驚無畏。據說有一次他喝醉了,從疾馳的車子上摔下而不死,就是“得全於酒”;阮籍喜好喝酒,有一次司馬懿想和他做親家,阮籍喝酒一醉就是兩個多月,司馬懿一直沒有機會提出來,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人生是幕悲劇,但就算人生是出悲劇,詩人們也要有聲有色地演出這幕悲劇,不要失掉悲劇的崇高與悲憫、壯麗和快慰。酒是喜劇的酵母,更是悲劇的產婆;酒是詩人的朋友、愛人,是詩人的生命。沒有了酒,中國文化的味道不知要遜色多少。

淺談中國酒文化2

酒海蒼茫,誰主沉浮。從先秦諸子散文到唐詩宋詞,無不飄逸着酒的芬芳,把酒貫穿於整個歷史長河之中,使人陶醉其中。

酒文化源遠流長,從黃酒到白酒的演變,從活血化瘀到杯酒釋兵權的轉變,直到今天成爲名貴的奢侈品。月轉星移,酒還是原來的酒,味道沒變,卻配上交易的色彩 。令人深思,今天,人們喝的是酒還是千年的文化,爲何如此醉人?

酒隨着社會科學的不斷進步也是改頭換面,披花戴星,逐漸成爲交易圈裏的主食。談生意,無酒不成席,沒那個味不行,對國人來說酒是滲到骨子裏去了,飯桌上說的色香味的味就是酒。外國人談生意不是咖啡廳就是電影院,尋找舒適、浪漫的情調,國人談生意非得上桌子喝酒,帶着文化,一邊說着,一邊品着,才覺得夠味道,能顯出美酒英雄,膽氣相依。

瓊漿玉液的美稱只有酒配得上。酒讓英雄有了豪氣,賭徒有了勇氣,歌妓有了嫵媚,書法家、詩人有了靈感與灑脫,酒,讓整個歷史變的雄渾而賦有魅力。

酒,是漫步雲端的感覺,是千年文化的傳承,切不可爛醉了溝渠。

淺談中國酒文化3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酒文化理所當然位在其中,和人的關係極爲緊密,幾乎人人、家家都要受酒文化的影響。

說中國酒文化,免不了先說說酒的起源。中國釀酒工藝的起源一說是“儀狄始作酒醪”;另一說是《杜康作秫酒》。二位都是夏朝人,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經過曹操寫“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詠唱,在世人心目中杜康成了發明酒的祖先,至今流傳“酒祖杜康”。衆說紛紜,難成定論。

老祖宗研製發明酒本來是供人享受的。家人過大節,朋友聚會,或有慶典活動,共同舉杯,開懷飲酒,是歡樂,是喜慶,是祈福,是吉祥。這正是酒文化的意義。中國民間流傳“無酒不成宴》。“人生不可沒友,宴會不可沒酒”。

歲月更替,時代變遷,灑文化被引入岐途,詩經中就記載”厭厭夜飲,不醉不歸”,古人就有暢飲通宵不醉不休的記載。曹操寫《短歌行》極力倡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詩句流傳至今,婦孺皆知。河南省汝陽把杜康當酒的招牌,包裝箱上就印着“酒祖杜康”。毫無疑問,曹操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讓人多喝酒的鼓吹者,是讓人喝酒解憂的榜樣。

另一箇中國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他寫了一首頗有名氣的《將進酒》,詩中寫道“人生得意須進酒,莫使金樽空對月”,“但願長醉不願醒”,“唯有飲者留其名”,“與爾同銷萬古愁”。據說他的許多詩是喝酒之後寫出來的。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傳說,這句名言也已婦孺皆知。毫無疑問李白是繼曹操之後又一個極力倡導人們多喝酒的鼓吹者,是教化世人狂飲爛醉的鼓吹者。本來人在不開心的時候喝幾杯酒解解悶,也就是曹操說的“解憂”,豈不知“抽刀斬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因爲曹操、李白竭力主張世人多喝酒,喝醉酒,自漢唐以來經歷了多少朝代,有多少糧食轉化成酒,有多少人以他們爲榜樣,常喝酒,多喝酒,喝醉酒,由此喝暈了,喝病了,喝死了,釀成了人生和家庭悲劇,使中國酒文化變味變質,酒文化成了“不像話”。據百度網提供的資料,中國各地大小酒廠釀酒所需的糧食超過四川、山東兩個產量大省的總和。中國每年喝酒致殘的人數達1700萬至多,因喝醉酒而喪命的人數達人,觸目驚心啊!前些年國家沒有蒼蠅老虎一起打的時候,不少政府公務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幾乎天天進酒場,猜枚划拳,喝五吆六,公款大吃大喝。社會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這裏特別一提的是古代人喝的酒是用五穀釀製的,喝酒的杯子像牛眼,多喝幾杯,對人危害不烈。今天有一些酒是用酒精勾兌的,甚至還有不法商販勾兌假酒。餐桌上用的是高腳大杯,喝下幾大杯這假酒劣酒的人不倒大黴就怪了。

我在一個夜市吃喝大觀園看到,有的朋友相約喝酒,由於飲酒過量,失去理智,怒目相向,把朋友當仇人,掀桌子摔板凳;有的醉倒桌旁,隨地便溺,丟人失態;有的不醒人世,僱車送走;有的醉態昏迷,東倒西歪,口吐狂言。據我一位同鄉講,他見過兩個酒鬼喝酒勸酒的場景,其中一個說,我不敢再喝了,你敢把我怎麼樣?另一個勸酒者說,你如果不和,我敢把你頭割了。說着就動手,真的把好友頭割了。他本人行兇殺人,被警察逮捕,殺人償命,兩個好友因喝酒丟掉生命。本來是友好相聚,結果是釀成了個人、家庭和社會悲劇。我有一個轉業回家鄉某企業的戰友,夫妻只生一兒,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結了婚,因喝酒而喪生,大喜變成大悲。有醫學專家說,人喝醉是肝昏迷,喝醉一次等於患一次小肝炎,久而久之積累成大肝炎,酒精把肝臟燒壞了,併發成肝癌、肝壞死,肝衰竭,就要死期臨頭。

明代作家馮夢龍編著“三言”,不只一次規勸世人“飲酒不醉爲最高”。適量飲酒是享受,喝過量了是難受,狂飲濫醉危及生命是悲劇。爲了你和家人的幸福,牢記先賢飲酒不醉的名言吧。

作者王子慶,河南鄭州居民。

淺談中國酒文化4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我最喜歡酒文化。酒是一種常見的東西,有人結婚的時候,就要用到酒。

別小看那會讓人醉的酒,他可是有許多知識的,比如:評酒知識。評酒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說它是一門技術,是因爲我國和世界各國一樣,都要採用理論簽定和感官簽定兩種方法來對各種飲料酒進行品評,說他是一門藝術,是因爲不同酒的色、香、味、體所形成的風格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飲。”酒文化簡介。酒文化是中華是中華人民族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裏面還有一首詩:飲酒詩,杜甫寫的。“山坪如就下青雲,氣味濃濃香幸見。鳴董走送憐漁夫,洗盞開嘗對馬軍。”“酒的起源”也很有意思。在中國,酒神精中以道家哲學爲源頭,酒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杜康造酒說”、“老帝造酒說”。

酒文化真豐富!

淺談中國酒文化5

說起國人的飲酒習俗,確實很有趣。婚喪嫁娶,大小聚會,都不能沒有酒,無酒不成宴嘛,有酒才能營造氛圍,才能酣暢淋漓,增加相互間的溝通和感情,在這樣的場合中同樣也能顯現衆生真實的另一面。自杜康造酒以來,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飲酒文化也可謂是源遠流長。

酒是什麼,是粘合劑?是導火索?是色媒?還是豪情壯志?確實難以定論。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過飲是可以使人的思維混亂、行爲失常,所以,我以爲飲酒的最佳度爲——微酣狀態。

從人們的本意上說,飲酒是件愉快的事,都並不希望過飲,並不希望失態,因此在席間也往往推辭、懇求不已,但國人的習慣好像並不認可推辭和懇求:不飲--失敬,不飲--心不誠,不飲--不給面子,所以更在意勸飲:或命令式的,或誘導式的,或以身作則式的;不飲,或許是因爲不勝酒力,或許被理解爲不給臉面,或被猜測爲心存敵意,因而往往使人左右爲難:領導的敬酒不飲,想想後果吧;合作伙伴的敬酒不飲,想想利益的得失吧;長輩的敬酒不飲,想想孝道吧;些許風俗很是讓人進退維谷。也於是乎,在半脅迫、半誘導中,酒過飲了。結果是既受了罪又壞了心情。

因飲酒玉成的好事不少,但因飲酒辦糟的壞事也不少。接着又能引出酒風和酒德之說,聚衆飲酒不可能大家都是謙謙君子、都想法一致。人與人之間,性情不一,雅興不同,所以很難保證逢聚會就能盡歡而散,極易摻雜強差人意的情形。一場愉快的聚會往往會成爲美好的回憶,同樣不愉快的聚會也可能沒齒難忘,耿耿於懷。

說酒是粘合劑,這有些奇怪,最常見的是,酒前或因客人之間不熟、或因某客人身價高,或因性別不同,大家都端坐齊整,神態較爲肅穆,說話也較爲謹慎。但是幾杯酒下肚,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先是僵硬的面部肌肉舒展開來,語氣變得亢奮起來,隨之氣氛熱烈了起來,話語也隨意了許多,表情也不是那麼冷漠的了,甚至都可以忽視身價、性別的差異,大有恨相見恨晚之狀。而每每曲終人散,竟有些難捨難分,更兼分手時噴着滿嘴的酒氣搖搖晃晃、絮絮叨叨,總是那幾句暖心窩子的話。

說酒是導火索,那也是家常便飯,同樣是幾杯酒下肚,對話語的措辭、語氣極爲的敏感,對神態的捕捉極爲靈敏,幾絲幾豪都可能引起警覺,引起不快。在酒精的作用下,一些曾有過節的,或在長期彼此關係不佳但尚能保持緘默的,此刻不能隱忍了,於是揭竿而起,拍案怒斥,直至反目,互毆。

至於酒是色媒之說,自古就有之。久已心儀的或者突然而至的性心理,在酒後被激活。在燈紅酒綠之下,在迷離的醉眼中,在萬般的風情裏,於是演繹了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同樣也演繹了許多孽緣。

說酒是豪情壯志,同樣是幾杯酒下肚,典型的壯行酒使人神情飛揚,熱血沸騰、豪情萬丈,書寫出輝煌的壯舉。酒能激起英雄的萬丈豪情,也能壯起慫人之膽,霎那間的衝動,釀成無數的災禍,留下慘疼的教訓。

飲酒文化與一切事物相同,是一把雙刃劍,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在於人們如何去把握。陳規陋習當其丟掉,追求文明,傳承良好理念或許更加符合人的本性。

淺談中國酒文化6

中國關於酒的起源歷史悠久。酒對中國政治歷史、文學藝術、宗教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酒文化是一種政治文化,也是一種藝術文化,以下是“淺談酒文化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的功能”,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一、酒在中國的歷史起源

中國素有“酒的故鄉”之稱。據考證《呂氏春秋》和《世本》等較早的文獻都認爲酒爲儀狄所造。《戰國策·魏二》“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指出了儀狄造酒的時代;《世本》認爲這是造酒之始“, 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但在同一本《世本》裏又有杜康造酒之說,《事物紀原》也說“少康作秫酒”。張華《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潛《述酒詩》序說:“儀狄造酒,杜康潤色之。”儀狄,相傳爲夏禹時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時人。後來,儀狄造酒之說漸隱,杜康造酒之說益顯,遂使杜康成爲酒的代稱。

二、酒文化的內涵

關於“酒文化”,蕭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酒文化就是圍繞着酒這個中心所產生的一系列物質的、技藝的、精神的、習俗的、心理的、行爲的現象總和,圍繞着酒的起源、生產、流通和消費,特別是它的社會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現象,都屬於酒文化及其相關的範圍,酒文化是以酒爲物質載體,以酒行爲爲中心的獨特文化形態。酒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同時還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發生影響,與其他文化現象緊密聯繫。

同時,中國酒文化也是一種地道的社會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卻是一種特殊的飲食。“酒食所以合歡也”、“飲食男女”等等,其中“飲”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國,“飲”與“食”同樣具有極強的親和力,把這一親和力用之於人際交往,就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酒作爲中國人追求個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與政治軍事、皇權社稷、世俗人情、悲歡離合、親疏遠近、喜怒哀樂、性情風度等有着密切聯繫。

三、酒文化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滲透

酒,可謂是中國人飯桌上不可或缺的東西。朋友聚會觥籌交錯間,距離拉近,家人聚會中舉杯盞影間,流露着默默溫情。同時,各種社會風俗習慣中也離不開酒。如新人結婚,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滿月,其父母會大辦操持一場“滿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端午佳節,人們要喝雄黃酒,寓意驅邪避禍。清明重陽更是要以酒祭祖,表達對先人逝者的懷念。可見,酒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語“無酒不成席”,可見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國傳統習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約定盟誓功能

在中國人的婚嫁慶典上,無論是在中國當今社會還是傳統社會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品,甚至在許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終都有酒的參與。酒固然有喜慶的含義,但同時酒還有約定盟誓的功能。結婚的序幕是“訂婚”,許多民族訂婚的俗儀,都是酒字當頭,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來拉開的了。例如在東北,男女雙方經媒人的中介議婚後,第一步就是“喝相親酒”。相親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場敬酒。雙方無異議時,席面上由雙方的主婚人交換酒杯一飲而盡,或由媒人舉杯飲盡,謂之“端盅”,以示婚約已成。而在陝西安康一帶,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時,一進門,便有兩個婦女向之遞酒,名曰“喝迎門酒”。隨後拜完天地,進入洞房,新婚夫婦雙方還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巹酒”發展來的,“巹”是葫蘆,一分爲二成爲兩瓢,夫妻雙方各執一瓢盛酒同飲。酒在此便是約定盟誓作用,表達了夫妻雙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禍福同享的決心。

2、酒的交際禮俗功能

在現代人們的交際生活中,喝酒應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在少數民族傳統習俗中,以“酒”示儀的傳統禮俗更是比比皆是,表達了對客人的歡迎和真摯熱忱的情感。如廣西瑤族的喝“三關酒”的禮俗,當有賀客來臨之時,主人就在屋外組成三關,每一關都敬客人兩杯酒,以示款待之誠。瑤族有喝“笑酒”的習俗,當親朋聚飲之時,或提出笑話佐酒,或邊喝邊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詞”。還有廣西壯族喝“交臂酒”的禮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時,要主客交臂,各飲自己所執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誼之深。人們推杯換盞的舉動,就是互敬互讓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傳統的漢族祭祀活動大都有三祭:春節祭、薦新祭(收穫季節的農耕習俗)、清明祭,這些祭祀活動中都離不開酒的存在。以春節祭祖的習俗爲例,祭祖寄託了後世子孫對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終追遠”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譜”懸掛在堂屋的北牆上,下設供桌,擺上供器、供品。貼上對聯吊錢等物,作爲祭祖的神壇。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帶着燒紙和白酒去先人的墳頭燒紙奠酒,意爲給逝者帶去錢財、酒肉。燒完紙,奠完酒,要點上一餅爆竹,意爲請先人在此“喝酒拿錢”。同時。除夕十二點除焚高香、燒大紙、供酒、奠酒的祭儀外。還要添加供飯、子孫們磕頭禮拜的祭儀,酒在這裏又一次充當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動外,一些少數民族還有祭天地、川澤、山林、社稷、芒神、蠶神、財神、龍王爺、藥王爺、牛王爺、馬王爺等祭祀活動,寄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口平安的願望。

五、小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酒從不單純的作爲一種飲食,而是作爲一種傳達寄託情感的媒介,一種交際往來的手段和符合。中國傳統酒文化有着濃郁的精神文化特點,它被寄寓了豐富的個人希望和社會期待。同時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獨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價值都已經遠遠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備的內涵。所以中國酒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把廣闊的精神文化內涵和實際社會功能相統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標籤: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