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報告

文化2.56W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報告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報告1

一、調查背景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暑假時間,對此我對家鄉的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在我家鄉的農村裏,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1、調查時間: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

2、調查地點:縣鎮村。

3、調查人:

4、調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對自己所在的村進行了較爲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及通過問卷的方式瞭解。

5、調查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二十年來到現在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羣(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二、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範圍和人羣來說,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按時間來說

從近二十年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變化來看,經歷了先慢後快的發展過程。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農村的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同時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衝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裏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爲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國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下面是我對1990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調查及XX年我家鄉的家電普及百分比。(統計圖略)

通過20年的發展,我家鄉的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生活條件也逐步提高。到XX年我家鄉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下面是對下在家鄉家電的調查:(統計圖略)

2、按不同人羣來說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也有了較大變化(統計圖略)

農村文化生活的主體30歲到45歲之間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裏還是自己家裏,他們主導着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式和進行的內容,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從19世紀到現在也有了極大的變化。

隨着人們的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娛樂方式也隨只變化。下面是對當前家鄉人普遍的娛樂方式的調查,當然這也是我組調查的幾個村的一個縮影。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報告2

一、調查背景

當前,黨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暑假時間,對此我對家鄉的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在我家鄉的農村裏,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1、調查時間: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

2、調查地點:縣鎮村。

3、調查人:

4、調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對自己所在的村進行了較爲詳細的查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及通過問卷的方式瞭解。

5、調查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二十年來到現在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羣(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二、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範圍和人羣來說,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按時間來說

從近二十年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變化來看,經歷了先慢後快的發展過程。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農村的整體面貌有了很改觀,但同時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衝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裏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爲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都受過國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下面是我對1990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調查及XX年我家鄉的家電普及百分比。(統計圖略)

通過20年的'發展,我家鄉的情況有了較的變化,生活條件也逐步提高。到XX年我家鄉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下面是對下在家鄉家電的調查:(統計圖略)

2、按不同人羣來說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也有了較變化(統計圖略)

農村文化生活的主體30歲到45歲之間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裏還是自己家裏,他們主導着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式和進行的內容,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從19世紀到現在也有了極的變化。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報告3

北京郵電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戶;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二)農村部分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達到了在網絡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爲止,全區共有517戶農民家庭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佔農民家庭總戶數的4。26%。農民目前對電視、互聯網的應用還基本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沒有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缺乏正確引導。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衆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後,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爲對信息情報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守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銷售渠道、提高農戶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爲一種依賴,成爲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山西省應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爲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量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幹部羣衆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爲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臺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爲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佈、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爲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爲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戶、流通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到農村工作。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報告4

按照縣走轉送活動的安排,我深入到聯繫點東張孟鄉北蘇莊村,圍繞走轉送活動的要求開展調研。通過與走訪廣大羣衆、基層幹部和黨員,瞭解摸清了該村的基本情況,並就加快該村發展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東張孟鄉北蘇莊村基本情況

東張孟鄉北蘇莊村位於縣城東北部,309國道南側,交通便利,位臵優越。全村共有人口2700人,耕地4300畝,黨員43名,兩委幹部7名。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鬥力比較強,羣衆整體素質較高,村風淳樸,各項工作基礎不錯。近幾年來,北蘇莊村兩委班子帶領廣大羣衆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縣有關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產業,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村民小農經濟意識嚴重,制約產業發展。在與該村農民談話中,他們認爲現在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已經很滿足了,至於在此基礎上怎樣追求更高、更好則是茫然的、無所作爲的。雖然經過近幾年農業種植產業的發展,給羣衆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於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把自己定位在一個較低層次的需求水平上,不能使

他們大膽地、勇敢地去搏擊市場經濟的大潮,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大產業還沒有真正形成。

(二)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投入資金不足。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發展亟待解決的薄弱環節。近年來,北蘇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促進了該村經濟的發展。但總體來看,由於受資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電力設施老化、文化基礎設施尚未健全,嚴重製約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業產業結構有待優化調整,影響農民增收。該村在農業生產上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業種植業爲主,且沒有形成規模經濟;養殖業主要是以養雞、養豬等傳統養殖業爲主,但規模不大,比較分散,不利於發展。該村還是採用以前的、低層次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民無法在其他經濟作物生產上增收,農民增收渠道少,增長緩慢。

三、關於下一步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要充分發揮北蘇莊緊鄰309國道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立足現有的沿路貿易和蘇莊商貿市場基礎,實施規模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做大做強,從而帶動商貿等相關產業發展。

(二)圍繞新農村建設抓好鄉村規劃建設。高標準搞好鄉村建設規劃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鄉村規劃。在制訂規劃時,既要着眼於美化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另外,要確保村鎮建設規劃得到實施。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民房舍建設要符合規劃要求,對不符合規劃的建設行爲要及時制止。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竈、改廁、改路、改房,實現雨污分流、人畜分離、垃圾清理,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現象。

(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和設施建設。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要結合村莊建設規劃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配套服務。重點搞好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爲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事業進步的“瓶頸”制約,建立起適應羣衆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訊、環保、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體系,促進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和諧穩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新型農民。一是抓好新型農民的教育培訓。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民居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農民爲目標,教育培訓好農民。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有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二是鼓勵全民創業。大力宣傳縣委、縣政府實施倍增計劃、鼓勵全民創業的優惠政策,引導有經濟頭腦的“能人”走出家門,闖市場、辦企業、上項目,示範帶動,形成全民創業的良好局面,帶動經濟發展。三是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積極組織開展歌舞、球類、棋類等健康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羣衆

文體生活。要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採取有力措施制止賭博、迷信和計劃外生育等行爲。加大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治安環境,構建和諧農村。

標籤:調查報告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