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八篇

文化4.18K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衚衕文化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衚衕文化教案八篇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 用朗讀的方式學習本課的語言

2. 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3. 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問題:

1.你對汪曾祺有什麼瞭解?

2.你瞭解北京的衚衕嗎?

3.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化的含義嗎?

自讀課文並討論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寫衚衕的原意,衚衕取名的來源有很多種。

第三段寫衚衕的寬窄。

第四段寫“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第五段寫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

2.學生朗讀課文6-9段,教師配樂範讀10-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遷。

第七段:北京人願住“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舉例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3請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

親切、欣賞、不滿、批評、懷舊、悵然低徊。

4品味語言:

1讓學生自己讀第8段、第11段對話部分找同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第12段讀“這二位同聲說”後面的部分、第13段。讀的過程中體味句中蘊含的感情。

2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形式表達一種感情。

語言特點.總結:

汪曾祺的語言文白夾雜,有時極雅,有時極俚,時能出人意表。他重視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他的語言有文人氣,但又和現代語言融合無間,是一種純熟,寓絢爛於平極的語言。

延伸討論

隨着時代的進步,北京的衚衕日漸被高樓大廈取代,更多的在高樓中長大的人認同“高樓文化”“社區文化”,你怎樣看待這樣的變化?

作業佈置

居住環境與人爲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教案示例二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教具準備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爲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爲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爲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衆多特點裏,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爲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着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內容預覽:

《衚衕文化》教案

教學目的: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虛實敘事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課文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學難點: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 的情感。

2.在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來,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國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蘊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遺留下的歷史文化遺蹟外,我們自然會想起老舍筆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着四合院的老北京,提着鳥籠,穿梭衚衕之間,養魚養花的悠閒自在的生活。他和我們黃土高原上吼着秦腔,吃着黏面的陝西人身上透着不同的氣質文化氣息。這種感覺得出卻道不明的東西是什麼呢?汪曾祺先生把他歸結爲《衚衕文化》。衚衕也是一種文化?特別吧!讓我們一起走進衚衕領略他的文化內涵!

二、整體研讀

大家知道這篇文章是汪先生爲他的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北京就衚衕天下有名,最能體現北京的民俗特點和市民生活特徵。

1.閱讀課文,思考:

(1)衚衕是北京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什麼?(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

(2)在作者的眼中,這四方四正的形式,僅是事物存在的一種方式嗎?(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3)這篇序言從內容上寫了兩方面的內容是什麼?(介紹北京的衚衕、受衚衕影響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觀念)

(4)衚衕是不是一種文化形式?在文中找

2、探討衚衕文化

(1)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形態呢?讓學生找關鍵詞句

明確:封閉

那些生活現象體現了它的封閉?

明確:安土重遷 獨門獨院

討論:安土重遷是什麼意思?他們的家是“金窩”“銀窩嗎”?那爲什麼不肯搬家?

明確:(住慣了,戀舊,圖安逸)破家值萬貫的內在思想

他們願意過封閉守舊的生活,獨門獨院是說他們深居簡出不彼此交往嗎?不

那能說北京人封閉嗎?

明確:能,平常不多交往,隨一點“份子”只是爲了合禮數

看來,這北京人送禮給你並不代表對你感情深,沒咱陝西人誠,陝西人不講客套、面子,對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雖然粗獷了點,但卻是赤誠之心。

(2)、大家用同樣的方法,讀後面的段落,看衚衕還有那些文化內涵?

明確:易於滿足 冷眼旁觀。

易於滿足在文中如何體現?文中有具體的生活驗證嗎?

第八段語言有什麼特點?讓學生示範朗讀。

衚衕的文化精義是什麼?(忍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通過什麼體現?找出文中最能體現這一文化精義的句子

“ 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地道的北京口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這句話的精彩之處,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衚衕文化的現狀如何?

小結:衚衕之中濃縮着北京人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可謂是一種意蘊豐富的文化形式,汪先生通過衚衕探討展示了一種文化。

三、討論分析

1、想想我們生活之中有那些文化形式?

茶文化 酒文化 服飾文化 飲食文化

2、文化究竟是什麼?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A 、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爲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 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個錯綜是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美 杜威

C、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現代漢語詞典

看來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抽象概念,而他卻以具體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圍,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觀察發現文化的眼睛,汪先生就是一個成功的示例。文化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面對改革開放的今天,它的情況如何?一個熟悉北京文化的老北京,對這一歷史的必然作何感想?萬般感慨化作一句話,是什麼?(再見吧,衚衕!)

汪先生對這一歷史的必然既能正確的認識和接受,留戀,懷古,感傷之情對於他這個老北京是人之常情。豁達的態度和對文化現象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南的小橋流水孕育了秀美的江南園林文化,請大家用汪先生審視文化的方法,考察一下我們陝西的文化或者你們當地的村落文化。文化存在與我們的生活之中,只要你有文化眼光。

五、課後欣賞 《文化眼光》 馮驥才

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

封閉 安分守己 改革開放

衚衕→衚衕文化→ 滿足 忍 → 沒落

旁觀 逆來順受 衰敗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1、走近北京胡同:

1)課前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郵票、照片、圖片,對衚衕作一定的瞭解,獲得直觀感覺。

2)聽一聽北京城裏的“衚衕歌”,在歌聲裏走進悠悠的衚衕,去領略衚衕深處傳唱的北京的民風。——“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 單唱這北京城裏的小衚衕啊,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無名的衚衕數不清, 橫衚衕豎衚衕, 半截衚衕斜衚衕,就像那棋盤布在北京啊,磚塔衚衕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 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衚衕兩個人相遇,您哪,要側身行……”

2、走近汪曾祺,瞭解“文化”的概念。

1、看一看圖片:

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蒐集到的衚衕的圖片(老師可補充學生課前蒐集的不足),老師給圖片配上悠揚的樂曲,運用音畫效果來設置情景,讓學生走近衚衕。

2、說一說感受:

看了圖片,學生說說自己看了衚衕圖片後的感受。

3、讀一讀課文,找找衚衕的特點:

重點閱讀一~四段,採用圈點段落要點,根據要點理思路、概括要義的尋讀法,引導學生從課文對衚衕的描寫中發現衚衕的特徵。

衚衕的特點:走向——正 名稱——俗 數目——多 環境——靜 生活方便安靜

4、議一議衚衕文化:

1)閱讀第五自然段“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通常說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明晰“文化” 的有關概念。

“文化”從廣義說,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衚衕文化”,指住在北京胡同里居民的一種精神狀態或文化心態。

2)探究長期生活在這樣方正又安靜的衚衕里居民的習慣和精神狀態,即衚衕對衚衕居民的影響。

讓學生劃出能揭示衚衕文化的內涵的語句,抓點化要旨的句子來梳理思路、概括要義。

衚衕居民: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3)進一步探究衚衕文化的本質。採用發現、引導法對衚衕文化的內涵加以品讀。

作者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名稱來源、寬窄、居民居住方式,談市民文化形態——“封閉”;從北京人生活的理想“捨不得挪窩,獨門獨院”,寫他們“安土重遷”;物質要求不高,寫“易於滿足”,愛瞧熱鬧、不管閒事,突出“袖手”“忍安”。揭示衚衕文化的本質是“封閉”、“忍”。

探究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要讓學生理解,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作者賦予的,也是作者眼裏的衚衕文化,並不代表衚衕文化的全部。

4)探究衚衕建築特點、地域特點與文化的關係。採用討論法。

建築特點決定了其文化特點。衚衕安靜閉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響到思想意識,且長期處在政治統治和政治風暴中心,正統思想嚴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衚衕文化的前景如何,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點與其命運有何必然聯繫?

A、隨着舊城的改造,衚衕消失了,衚衕文化也會消失沒落.衚衕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前進的步伐,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B、衚衕文化中封閉、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點使這種文化失掉了吸收外來養料,發展進步的機會,沒有發展的文化註定了只能在消耗盡自身儲備之後走向衰亡;C、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也同時產生了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5、品讀、體味作者對衚衕、衚衕文化的情感 。

1)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爲精義的衚衕文化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展示幾幅衰敗的衚衕的照片,配樂朗讀文後三段,感受作者的情緒)

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再見吧,衚衕”這些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學生自讀自品,老師點撥。

明確: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但當他直面衰敗的衚衕時,也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2)進一步探究作者爲什麼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極爲複雜的情感?(教師點撥與學生品讀、討論相結合。)

首先要從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文化修養談起。作者的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幾十年。衚衕是他生活的家園,衚衕是滋長他文化的土壤,那裏的一草一木,那裏的一朝一夕,無不蘊藏着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無不寄託着作者對傳統文化濃濃的情感。細品此文,不難看出作者對北京文化的瞭解之細、熟悉之深和喜愛之濃。這些都說明作者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的感情,傳統文化已在作者心中深深打下了永不能磨損的烙印。對於這樣一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老人來說,衚衕的消失,難免讓他對即將消逝的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留戀之情。

其次,在北京胡同文化豐富內涵中,具有一些作者所推崇、所鍾愛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作者這麼認爲)。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安土重遷等。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眷戀,實際上也是安土重遷思想在作者身上的集中體現。事實上,這種思想不只是在作者身上存在,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所共有的一種懷舊情結。

商品大潮的衝擊,歷史發展的必然,又決定了衚衕的衰落命運。作者態度是達觀的。所以,無奈中有懷念,批判中有失落。

6、聽一聽歌曲:欣賞《前門情思大碗茶》,更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裏玩耍,/高高的前門彷彿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着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鹹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牆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裏想着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着童心帶着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7、評一評:

1)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評價?

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既看到這一衝擊不可避免,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並有意識 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2)怎樣評價“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兩種居住氛圍,你更喜歡那一種?闡明理由。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意見。

街巷衚衕消失後,作爲衚衕文化的替代品──高樓文化,並不能立即填補失去衚衕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爲封閉”的一面。雖然高樓文化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擁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廣播、電視、互聯網的普及,傳媒的`迅速發展,信息的高速流動,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盡曉天下大事。這在某種意義上說,確是徹底打碎了傳統封閉文化的桎梏,讓人們充分享受到開放帶來的成果。但是,在人們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奧祕的同時,與我們近在咫尺的鄰里、朋友、同事之間卻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樸的鄉土之風、親切的鄰里之情日漸淡化,更多的卻是無可名狀的孤獨。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爲封閉”的一面。 雖然高樓文化並不是完美的文化,還有很多侷限性,但高樓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衚衕文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儘管不十分完美,但確實是先進的文化。我們須用坦然的心態接受它。

8、想一想:

1)北京在發展,衚衕文化在發展,暢想一下今天的衚衕及衚衕文化。

2)試給北京、西安這樣的文化名城做一個發展規劃。

閱讀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西安這座城》,在讀、思考、與《衚衕文化》對比中感受兩者文化意蘊的不同。

選定四個對比點,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研究。1)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作者感情的異同;2)對比兩文的語言特色;3)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風俗習慣;4)討論“文化”一詞的內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歷史古蹟之外,跟有那充滿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視着西安,在濃釅的歷史古意中發現着生命的活力。

2)《衚衕》語言京味濃、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餘年,北京的民風民俗到了作者筆下,一股濃郁的京腔京調的衚衕韻味,醺人慾醉。有獨特的京話詞語,如約二斤雞蛋、“挪窩兒”“處街坊;還有北京人特殊時期的獨特話語,如把學生與東說成“鬧學生”、“過學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態“封閉”、“忍”,《西》一文對古風古韻是一種讚賞的心態。

1)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評價?

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既看到這一衝擊不可避免,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並有意識 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2)怎樣評價“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兩種居住氛圍,你更喜歡那一種?闡明理由。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意見。

街巷衚衕消失後,作爲衚衕文化的替代品──高樓文化,並不能立即填補失去衚衕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爲封閉”的一面。雖然高樓文化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擁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廣播、電視、互聯網的普及,傳媒的迅速發展,信息的高速流動,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盡曉天下大事。這在某種意義上說,確是徹底打碎了傳統封閉文化的桎梏,讓人們充分享受到開放帶來的成果。但是,在人們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奧祕的同時,與我們近在咫尺的鄰里、朋友、同事之間卻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樸的鄉土之風、親切的鄰里之情日漸淡化,更多的卻是無可名狀的孤獨。高樓文化同封閉的衚衕文化相比,有其“更爲封閉”的一面。 雖然高樓文化並不是完美的文化,還有很多侷限性,但高樓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衚衕文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儘管不十分完美,但確實是先進的文化。我們須用坦然的心態接受它。

7、聽一聽:欣賞《前門情思大碗茶》,更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8、想一想:試給北京、西安這樣的文化名城做一個發展規劃。

閱讀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西安這座城》,在讀、思考、與《衚衕文化》對比中感受兩者文化意蘊的不同。

選定四個對比點,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研究。1)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作者感情的異同;2)對比兩文的語言特色;3)對比兩文所表現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風俗習慣;4)討論“文化”一詞的內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歷史古蹟之外,跟有那充滿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視着西安,在濃釅的歷史古意中發現着生命的活力。

2)《衚衕》語言京味濃、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餘年,北京的民風民俗到了作者筆下,一股濃郁的京腔京調的衚衕韻味,醺人慾醉。有獨特的京話詞語,如約二斤雞蛋、“挪窩兒”“處街坊;還有北京人特殊時期的獨特話語,如把學生與東說成“鬧學生”、“過學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態“封閉”、“忍”,《西》一文對古風古韻是一種讚賞的心態。

衚衕文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北京的衚衕及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2. 體味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複雜情感。

能力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態度。

教學方法:1.教法:點撥法

2.學法:朗讀法、討論法

輔助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1. 談談自己對於北京的印象.

(莊嚴,古老,現代……)

2. 學生髮言,談談對與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體觀看幾張有關北京的圖片

4. 自己.總結: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裏有着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一樣也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呈現)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他當過教師、編輯。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整體感知,明確學習內容

1. 提問: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接着用多媒體觀看幾張衚衕的圖片。

2. 提問:什麼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體.總結明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問:什麼是衚衕文化呢?請同學翻看文章找出有關語句。

然後用多媒體呈現有關語句: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

( 學生分組討論),談談比如“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優缺點,有意識得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四、理清思路,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1. 齊讀1—4段,談談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自己板書:佈局,名字,數目,環境)

(讓學生走上來在黑板上填寫有關特點的字詞)

衚衕文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裏。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爲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着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裏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裏的北京市民卻有着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設疑討論】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小結】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爲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爲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爲什麼?

【明確】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裏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爲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爲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爲精義,以“封閉”爲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着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瞭解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特點。

(2)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積累民居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互動討論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如果到北京旅遊,你會遊玩那些景點?

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故宮。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宮很遺憾。

前些年新興旅遊的熱點:衚衕。坐上一個老實黃包車,到衚衕裏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們的導遊)作者介紹: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記事》等。雖是江蘇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對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寫作風格和沈從文相似,取材自由,講歷史、掌故、花鳥蟲魚、四方食事。其作品以營造氣氛爲手段來抒發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力。

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然後梳理文章思路。

1. 北京胡同的特點(1----4)

2.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5----12)

3. 衚衕文化發展的趨勢(13----15)

我做一個示範:讀文章第一段。然後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反正不當影響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這個方法,快速默讀文章2------4段。

提問,然後歸納。

衚衕特點:

衚衕特點——正

名字來源——廣

衚衕數目——多

衚衕環境——靜

第五段是一個過渡段落。

衚衕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徵。

居住習慣——安土重遷

鄰里關係——過往不多

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處事態度——置身事外

先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後在此過程注意品味語言。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2.“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麪?”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麪就行。……”

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徵

市民生活 衚衕文化

安土重遷

封閉

過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於滿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點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語言:

1.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2.再見吧,衚衕

討論作者的感情:

1. 喜愛與批判

2.傷感與留戀

3.理智與豁達

七、作業

課本84頁。研究性學習

衚衕文化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爲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

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閱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爲擴大學生閱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衚衕文化教案 篇8

一、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理清思路的能力,《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教案。

2、 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3、 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概括要點的方法。

2、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三、教學設想

實施“探究”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進行研究性學習。

四、課時安排

本文的教學爲1課時,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教案》。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猜一個謎語

謎面:“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謎底:建築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蘊育了一種又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種文化又和當地的民居息息相關,如上海的石庫門文化、蘇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衚衕文化等。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文——《衚衕文化》。今天,我們就來穿越北京的衚衕,領略汪曾祺先生筆下獨具情味的“衚衕文化”吧。

標籤:八篇 教案 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