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團隊建設

語文組塊教學團隊建設經驗

教育是一羣人才能做成的事業,單打獨鬥難成教育的大事。抱團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智慧選擇。邁克爾·喬丹曾經說過:“一名偉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讓周圍的隊友變得更好。”而團隊的偉大,正在於讓每一個夥伴都變得更加優秀。

語文組塊教學團隊建設經驗

  一 、爲一大事而來

一羣人走到一起來,爲的是一起來做點事,做點對孩子、對教育、對語文有意義的事。百年語文,十年教改,沉痾依舊。教得累,學得苦,所得差強人意,以致給人“教和不教一個樣”、“學和不學沒兩樣”的錯覺。作爲語文教師,每一個人的肩頭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如何把更多人的這份責任凝聚成一個團隊的共同願景和歷史擔當?喬布斯爲時任百事可樂總裁約翰·斯卡利加入蘋果團隊,只問了一句話:“你想用賣糖水來度過餘生,還是想要一個機會來改變世界?”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羣人,一心就能走出一條路,一條語文教學的科學之路,一條改變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這是一件值得一羣人做一輩子的大事。爲一大事而來,團隊纔有持久的凝聚力和不懈的戰鬥力。

於是,我們常常追問:爲何教?教什麼?怎麼教?教得如何?……從中尋找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和邏輯起點,自己來重新定義:語文教學培養的是“理解與運用語言的人”,而不是“研究與談論語言的人”;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本質是言語能力;言語能力的內因是言語智能;言語智能是言語智力的實踐外化,即言語智慧技能。語文教學的着力點正在於此!“爲言語智能而教”成爲我們的教學主張。

由此,我們層層探究: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在於言語形式;言語形式的祕密在於言意的轉換規律;言意轉換的規律在於言意聯繫的發現、掌握與重構;學會聯繫就能實現言意之間的自覺轉換,便能生成言語的智慧技能。語文組塊教學的基本要義正在於此!“聯結性學習、板塊式課程、統整型實踐”成爲我們組塊教學的實施路徑,建設以言語交際功能爲主線的語文組塊課程,成爲組塊教學團隊的核心目標和矢志追求。

組塊教學始於1997年,最初是我一個人的執着,留下的僅僅是幾個不深不淺的腳印。一羣人、一個團隊的執着,留下的就是一條清晰可見的教改之路。2009年,組塊教學名師工作室成立,之後相繼成立了組塊教學研究聯盟、組塊教學研究所等專業團隊,僅核心團隊就有30多人。從單篇教學到羣文教學,從單學科內容的縱向建構到多學科內容的'橫向融合,從着力於組塊教學方法的運用到着力於聯結性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致力於教學內容的重組到致力於語文課程的建設,從備課方式的變革到教研方式的轉型,進而到語文教師發展的專業轉向……都來自於團隊的實踐智慧。2012年,組塊教學課題立項爲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是當年基礎教育界兩項課題之一,足見其研究的價值;2013年,組塊教學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基礎教育成果特等獎。一個人,縱有三頭六臂也無法做得成這麼多的事,更無法實現如此巨大的改變。我們堅信,組塊教學必將帶來語文教學的深層變革。一個團隊,唯有看到這樣的前景,唯有具備這樣的胸懷,才能緊緊地抱成一團。

  二 、一起快樂做事

做事並不難,難的是做得專業;做得專業也不太難,難的是做得快樂。做得快樂,才能做得長久。團隊的魅力就在於一羣人做事的快樂,那種夥伴之間竭誠互助、共克難關、共享成功的積極體驗,是最大的內在動力。

1.分享彼此的經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這是團隊最爲珍貴的財富。我們彼此講述自己的教學故事,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其間我們通過深度分析與理性歸納,從成功或失敗中提煉出具有普適性的教學規律。經驗的分享與提升,讓團隊中的每一個教師都成了研究者,都成了專業的支持者。

2.共讀教育名家。語文教學要做成大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遠,看得透,纔能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孤陋寡聞、閉門造車,難免辛苦勞作卻仍在重複前人早已完成的探索。現代語文教育涌現了衆多名家大師,葉聖陶、夏?D尊、朱自清乃至呂叔湘、張志公等,都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我們共讀語文教育大家的專著,汲取他們的教育教學思想,作出我們自己的解讀。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爲了不教”,我們讀出了三層含義:教爲孩子學會學;導是最貼切的教;教是最有效的學。“教材是個例子”,我們也讀出了三個共識:尊重教材,用教材教語文;改造教材,重組語文內容;創編教材,教自己的語文。讀名家的書,想自家的事。這樣的共讀,催生的是我們自己的思想。

3.一課三磨。語文教學的落腳點在課堂,我們將組塊教學的理念帶進課堂,在實踐運用中磨合創生,提出了“一課三磨”,即一個人將一篇課文,在不同的班級上三次,每一次重點解決一個問題:一磨,重在文本解讀,確定教學內容,精簡教學目標,讓課堂變得更純淨;二磨,重在教學活動的創意設計藝術整合,並選擇與之適切的教學方式方法,讓課堂變得更有效;三磨,重在教學過程的調控和生成,磨練及時應對的教學機智,讓課堂變得更靈動。每一次磨課,團隊夥伴都從不同的觀察視角,提出改進的意見和重構的思路,時時帶來新鮮與驚喜。磨課的過程是艱辛的,但充滿了成長的快樂。之後,我們又嘗試了三人教一課,同題異構;一課三教時,讓教學更有推進感;一課三學段,釐清學段界限。一課三磨,帶來的是課堂的變化,更是我們思想的變革。

4.和專家面對面。在教學研究中,總有一些我們想不到或者想得到但做不成的事。重要的不是我們做不成什麼,而是我們還認識誰。組塊教學團隊邀請衆多的教育教學專家,和我們面對面地交流、對話,楊九俊、成尚榮、彭鋼、王榮生等教育專家,對組塊教學課例的深度評析和理論的整體建構,給予了我們全新的思考。

  三 、讓夥伴更優秀

偉大的團隊,總能讓即使平凡的隊員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組塊教學團隊在共事成事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個的發展平臺,提供了一次次的鍛鍊機遇,成就了每一個人,讓團隊中的每一個夥伴都變得更加優秀。

1.讓自己長成一棵大樹。作爲團隊的領銜人,我深知“水漲船高”的道理,也深知“海闊心無界、山高人爲峯”的哲理。做強自己,讓自己長成一棵大樹,才能更好地引領團隊。我始終紮根教學一線,將理論建構和實踐創造融爲一體,不斷推陳出新。凡是老師感到難教的課文,我都作爲課題來研究,發現並建構適宜的教學內容,尋求最佳的教學設計,發現普適的教學原理,並現場教學展示、講解示範。每一個教學範例,都力求簡單實用,便教利學;每一個教學理念,都力求簡潔明瞭,學以致用,用即有效。由此,我的語文課爲廣大語文教師所借鑑、模仿,被稱爲最接地氣的語文課。

2.讓夥伴變得更加優秀。教學是一種創造,是人的一種內生力量的創造。同是組塊教學,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有不同的風格。“似我者死,學我者生”,團隊研究的意義在於“求同存異”,保持每個人的獨特性與唯一性,在於“成人”。我們期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聽得到不同的聲音,看得到不同的風格,讓每一個人都成爲他自己,而不是千人一面,不是成爲組塊教學刻印出來的“模子”。沈玉芬老師從聯結性學習出發,建構了自己的“關聯教學”理論;王曉奕老師從教與學的關係出發,提出了“適性教學”主張;徐國榮老師積極踐行“言語形式教學”;金潔萍老師着力“兒童作文”……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每一個人成長的足跡,變得更加優秀而自信。

3.讓更多的人自覺追隨。參加語文名師工作室、名師共同體、組塊教學研究所等團隊的教師,畢竟有限。讓更多的教師有機會參加組塊教學實踐研究,是我們的共同心願。2004年起,我們在廣西桂林象山區建立了組塊教學聯盟,先後有崇善國小、平山國小、回民國小及寧遠國小加入聯盟,兩百多名語文教師成爲團隊的研究夥伴;2013年,江陰市成立組塊教學研究工作站,有20多位骨幹教師組成了新的研究團隊;我們還通過網絡,吸納衆多的語文教師一起研究、一起實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雪花膏”。2013年,組塊教學研究成果集結出版:《爲言語智能而教》、《現在開始上課》、《做大寫的教師》、《薛法根教語文》。真正的團隊夥伴,即使從未見面,也會默然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