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投資

機構投資者交易的羊羣效應

投資4.28K

一、前言

機構投資者交易的羊羣效應

機構投資者在西方國家的證券市場中發揮着市場中堅的作用。然而,行爲金融學的研究和實證表明,機構投資者交易行爲中確實存在羊羣效應,機構投資者傾向於模仿其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這種明顯的羊羣效應與機構投資者普遍採用的動量交易策略一起,造成了整個市場的反應過度。

在過去10年中,我國的機構投資者的規模迅速壯大,公募基金管理的資金達到了數千億。由於資金規模遠遠大於散戶,機構投資者已經成了市場的決定力量。通過觀察各基金的投資行爲可以發現,機構投資者往往傾向於投資大市值的藍籌股,並且買入賣出的方向十分相像。本文在回顧西方行爲金融學對羊羣效應的研究的同時,也考察了我國基金股票交易中的羊羣效應。

二、羊羣效應的原因

引起羊羣效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不完全、對名聲以及報酬結構的考慮。

1. 基於信息不完全的羊羣效應。

Banerjee(1992)等假定同等價格上的投資機會對所有投資者都是可以得到的,即供給是充分彈性的。然而這些理論不是完美的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模型,因爲早期的個人投資決策無法在隨後的投資價格上得到體現。

假定個體投資者面臨不確定條件下的類似投資機會,並對正確的行爲過程有着私人信息(即其進行私人研究所得出得結論)。同時假定個人能觀察到彼此的行動,而無法觀察各參與者所收到的信息和信號。如果個人能夠觀察到其他行爲主體的理性行爲,那麼博弈各方可以通過最後各參與方所選擇的最終行爲來對各參與方的私人信息進行推斷。在這種情況下,羊羣效應就有可能出現,而且這種羊羣效應下的行爲非常脆弱且難以預料的,因爲他有可能因爲非常零星的一點消息(如某一隨機事件)而改變。

假定幾個投資者相繼決定是否投資於一只股票。對於每個投資者,我們用V來表示相對於次優項目的回報。同時,V以相同的概率等於 1或者-1(次優項目的回報圍繞0均值正態分佈)。每個投資者觀察到一種關於投資回報信號,或者是好的(G)或者是壞的(B)。如果V= 1, G的概率爲 P,而B的概率爲1-P(0.5

應用貝葉斯法則,在觀察到G以後的V= 1的後驗概率爲:

於是,在Banerjee(1992)的模型中:所有投資者先驗看法相同,風險中性的代理人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選擇資產,他們有<1的概率得到正確率爲的信號。代理人1根據其信號進行決策,如果代理人2沒有獲得信號(概率爲1- ),就跟隨代理人1進行選擇。這時代理人3對於跟隨行動還是根據自己的信號行動是無差異的;如果代理人2有信號(概率爲 ),就根據信號來決策。如果其信號剛好與代理人1的信號相同,則兩個人的選擇也是相同的。由於兩個人得到同樣錯誤信號的概率很小,代理人3將總是忽視自己的信號,跟隨前面人的行動。直到代理人3的決定不包含他的內幕信息,代理人4就面臨和代理人3一樣的情況,羊羣行爲也就產生了。在代理人1得到錯誤信號,代理人2沒有得到信號並跟隨行動的情況下,整個代理人羣的選擇就是錯誤的。如果前面人的行動不是其信息的充分統計,即後面的人只能部分推斷出前面人的信息時,序列決策中的信息無效就會發生。

於是,只要前幾個投資者的概率較高,投資序列就開始了。並且,這種羊羣效應產生的概率是相當高的。不但如此,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紛紛採用錯誤的行爲的可能性極大。

Avery(1998)拓展了上述模型,並且假定每個投資者進行選擇之後,股票價格會對投資者的選擇做出反應,最後表明了在具有造市商的市場中,股票價格等於在公開市場信息的條件期望值,因而僅僅擁有公開市場信息的投資者對於是否投資沒有偏好。

2. 基於名譽的羊羣效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基於名譽的其它的羊羣效應理論。由於投資經理的能力是不確定的,對名譽的擔憂就產生了。

在其模型中,兩個風險中性的管理者(代理人)先後投資於兩個同樣的投資項目。管理者不是聰明的就是愚蠢的,但是沒有人(包括自己)知道其智力類型。代理人接收到關於該項目未來收入流的貼現值{, }的雙信號{SHi,SLi},信號滿足:P(SH| ,愚蠢)>P(SH| ,愚蠢),即聰明的代理人有更高的概率得到正確的信號; P(SH| ,愚蠢)=P(SH| ,愚蠢),即不管項目是好還是壞,愚蠢的代理人得到關於“該項目的價值爲高”的信號的概率是一樣的;P(SH|愚蠢)=P(SL|愚蠢),表明信號純粹是關於投資項目的,並不能被某一個代理人用來改進他對自己的智力類型的知識,聰明的代理人擁有的信號之間是完全相同的,即聰明的代理人具有同樣的預測誤差。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爲高”的信號後進行投資。由於代理人2關心的是他的名聲,不論信號如何,都會採取和代理人1一樣的投資策略。因爲如果決策正確,他的名聲就得到增加;如果錯誤,則表明要麼兩人都是愚蠢的,要麼兩個人都是聰明的,但得到了同樣的錯誤的信號,這並不損害其名聲。如果採取不同的決策,委託人就認爲至少有一個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會一直運用羊羣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間的信號差異。

如果幾個投資經理相繼做出投資決策,每個人都模仿第一個進行選擇的投資經理的決策。最終,如果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好的信號將佔優。私人信息最終將不會體現在投資決策中,因爲所有投資經理都會跟隨第一個投資經理做出決策。於是,這種羊羣效應是無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爲,後面的投資經理的投資行爲會因爲第一個投資經理所收到的一點信息而改變。

3. 基於報酬的羊羣效應。

如果投資經理的報酬依賴於他們相對於別的投資經理的投資績效,這將扭曲投資經理的激勵機制,並導致投資經理所選擇的投資組合無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其報酬隨着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增加,隨着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減少。代理人和他的基準投資經理人都有着關於股票回報的不完全信息。基準投資人先進行投資,代理人觀察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後選擇投資組合。基於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羣效應模型,投資經理的投資組合選擇將傾向於選擇和基準投資人相近的投資組合。而且,報酬制度也鼓勵投資經理模仿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因爲,如果他的投資績效低於市場的平均投資績效,他的報酬將受到影響。

三、羊羣效應的市場後果

羊羣效應對市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3方面:

首先,羊羣效應導致投資者的最後行爲決策不能反映個人的私人信息。一方面,投資經理往往跟隨別的投資經理做出決策,這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當許多投資者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股票時,對該股票的超額需求曲線將迅速增加,導致單個股票價格大幅度變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

其次,羊羣效應導致市場對信息的反應過於敏感。如果市場信息是利好消息,將造成追漲,這就造成了泡沫;而如果市場信息是利空消息,這將加劇危機。

第三,羊羣效應的發生基礎是不完全的信息。這種效應是脆弱的而且非常不穩定。因爲羊羣效應下的羣體行爲完全取決於很少的一部分信息,一旦有新的信息到來,羊羣行爲就會瓦解。

四、我國基金投資的羊羣效應

對我國股票型投資基金的2002年4季度和2003年1季度的重倉股的分析可以發現投資基金羊羣效應非常明顯,具體體現爲投資基金的持股集中度及持股特徵(注:下列分析所用數據和表中數據來源於“巨靈證券數據系統”)。

首先,對股票型投資基金的重倉股數量進行分析。2003年1季度股票型基金投資組合中出現的不重複的重倉股數目是178只,較上季度末新增的重倉股爲39只,增持的重倉股爲57只,減持的重倉股爲78只,可以發現基金重倉股的數量進一步減少。

其次,對基金核心重倉股進行分析(核心重倉股是最能夠反映基金重倉股特徵及狀況的部分),可以發現更明顯的數量減少傾向。通過對2003年1季度基金重倉股組合的統計,其核心重倉股的數目是45只,而2002年4季度基金核心重倉股的數目是55只,在基金數目增多的同時基金核心重倉股數量的下降反映出基金整體資產集中化的特徵,而這種特徵從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體現,並且一直在加強。另外,市場表現指標顯示(下表中所列出的是2003年1季度基金核心重倉股的一些特徵指標)1季度末基金重倉股在市場帶動下表現活躍,並且平均價格漲幅超過同期A股市場漲幅;從相對估值指標看,由於價格的上漲,1季度末基金核心重倉股的平均市盈率和平均市淨率較上季度末基金核心重倉股有所提升;從規模指標看,1季度末基金核心重倉股的平均股本規模較4季度有比較明顯的提升,這也是基金大量增持大盤股的結果。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投資基金在2002年下半年特別是2002年4季度以來的持股集中化和投資價值型大市值股票的傾向不斷增強,表現爲市場中的羊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