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投資

淺析知識經濟下的會計基本假設

投資1.54W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知識經濟的來臨,使會計環境發生了變化,對傳統的會計實體假設產生了巨大沖擊;文章從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及貨幣計量假設四個方面作了詳細探討。?

淺析知識經濟下的會計基本假設

關鍵詞:知識經濟 會計假設 持續經營 會計分期?

貨幣計量假設對任何學科都很重要,因爲它爲該學科的理論和實務提供了研究出發點,但假說不是在成不變的。衆所周知,現行的會計基本假設是與工業經濟時代的會計環境基本適應的,而知識經濟的來臨,使會計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趨複雜化、多元化。當前財務會計只有及時完善、創新某些理論方法體系,才能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真正發揮會計信息的決策參考作用。?

按照《經濟大辭典》的解釋:會計假設亦稱會計假定,尋某些未被認識的會計現象,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趨勢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斷,而後形成一系列構成會計思想基礎的公理或假設。按照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覈算基本前提是:①會計主體;②持續經營;③會計分期;④貨幣計量。會計假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這一作用的正常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假設的科學性、合理性。當假設建立在合理、科學的基礎上時,它會推動本學科的發展;相反,當假設失支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實基礎時或者當假設所依據的事實與現實差距很大時,它便如空工樓閣,使舊有的會計假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會計假設也必須及時作出相應修正,以適應新的環境。

一、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又稱爲會計實體,指會計爲之服務的特定單位,它提出了會計活動的空間範圍。會計主體假設的起源,要追溯到15世紀業主財產與企業投資的分離,由於這種分離,使經營組織獨立化,要求會計不僅記錄和反映業主財產的變化,而且要視組織爲一體,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經營成果,會計上第一次出現了爲誰服務問題,即需要確定會計空間範圍,會計主體假設從而產生。從那時起一直到現今,傳統的企業會計只覈算企業範圍內的經濟活動,並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

1、“網絡經濟”的興起,使得會計主體界限越來越難以把握。以數字化技術爲先導,以信息高速公路爲主要內容的新信息技術革命,使得知識、信息的擴散與應用大大加快,交易、決策瞬間完成,電腦技術和發展與廣泛應用,使通過互聯網形成了所謂“網絡經濟”。“網上公司”又可稱爲“無實體公司”,它可以通過互聯網橫跨大洋把千萬個個體聯繫起來,一旦業務完成時,又可在幾秒鐘內解除這種聯繫。據美國商務部在其名爲《新興的數字經濟》的報告中的推斷,到2002年企業之間因特網商務的數額將超過3000億美元,這些網上實體的出現對傳統的會計實體假設是一個正面的挑戰。如何正確、客觀反映其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是知識經濟下會計假設應設法解決的問題。

2、企業社會成本,社會績效考覈及人力資源等信息,已不可能停留在傳統的會計實體中,需要延伸到企業的外部。在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以企業爲主體編制的三大報表基本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知識經濟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原三大報表在提供會計信息時的不完整性、侷限性:①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兼顧經濟增長與社會責任兩個方面,由此企業成本與社會績效考覈的會計信息成爲必要,這些信息的提供,不再單純是基於企業主體的經濟利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根據使用者的利益來確定會計主體及所需提供信息的界限。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在這一進行了有益的嘗試。②知識經濟又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爲主的經濟。人力資源將成爲企業未來經濟利益的主要源泉,人力資源競爭將強於任何一個時代。因此,揭示和披露企業人力資源方面信息將顯得十分必要。

二、持續經營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的基本含義時:除非有反面例證,否則就能夠認爲企業的經營活動將無限地經營下去,即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再面臨破產清算。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企業的再生產過程才得以進行,企業資本才能正常循環週轉,會計纔可以歷史成本而清算價格來確認。計量其資產要素,所有資產也將按照預定的目標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被消耗、售賣等等。事實上,這一假設具有很大的侷限性。一個企業不論其規模大小,它總是一個“有限生命”的組織,一旦能夠證明會計主體已無法履行其所承擔的各項義務時,本假設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實基礎。如出現以下情況:

1、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部分愈演愈烈,企業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破產、清算。據統計,美國高技術企業工發成功率只有10%-20%,某些高技術項目的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而這些項目的開發費用一般數目巨大。如此高的風險率,企業面臨倒閉、清算的威脅可想而知,持續經營假設由此受到衝擊。?

2、併購潮流將進一步加劇,會計個體被兼併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競爭激烈可想而知,併購將成爲一種趨勢。併購的作用於:①企業通過併購能擴展規模又能逐步現現代企業制度演進;②通過併購還能使企業轉移重心,集中發展“陽光”產業。併購能使企業在極短的時間內聚集發展所需資金、規模,而不必通過漫長的積累之路,因此併購成爲趨勢不可避免,持續經營假設又一次受支挑戰。?

3、“網上實體”不適用持續經濟假設,而適用破產清算與破產期間假設。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更新、擴散的速度很快,經濟活動面臨着較大的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網上實體”的特點。“網上實體”經營活動的“短暫性”,適時介入退出與轉換的特點,決定了持續經營假設已不能適應,而必須代之以破產清算與破產期間假設。

三、會計分期假設

會計分期假設是指可以將企業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爲若干個較短時期,據以結算帳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提供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會計分期假設本身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一種補充,它存在的原因與會計管理職能直接相聯繫。之所以要計算期間損益,定期編制會計報表,主要是通過報表,找出存在的問題,以利於下驪週期的生產經營。但是人力地劃分區間,並且“待攤”“預提”費用等,必然導致客觀經濟現實與會計反映結果之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離,成爲引盧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會計期間的劃分將不可避免引起會計信息的部分失真,這是會計分期假設本身固有的缺點。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傳統的以年度爲期的會計分期假設將受到衝擊。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法》均規定會計年度爲公曆年度,即以公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爲會計年度,而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內部管理會計以至戰略管理會計的推行,企業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將朝着多層次、多元化方面發展;在時間上而言,不同管理主體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會計分期應以它們的需要爲基礎,決不能以整齊劃一的日曆年度爲標準。

四、貨向計量假設

貨向計量假設是指會計主要運用貨幣對企業活動進行計量,並把結果加以傳遞的一個過程,在使用貨幣計量時,必須同時附帶兩個假設:①貨幣的幣值不變(或穩定);②幣種的唯一性假設。

貨幣作爲會計計量的.尺度,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如果沒有貨幣的出現,貨幣計理假設也就無從談起。在貨幣出現以前,會計計量的尺度較多,有實物量度、勞動時間量度等等,換句話說,貨幣計量只是會計計量史上的一個階段,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其侷限性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了。

1、幣值穩定受到衝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間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這樣就加劇了會計主體所面臨的貨幣風險,衝擊了幣值不變(或穩定)這一假設。東南亞金融危機所致的一些國家的貨幣大幅度貶值,便是佐證。

2、知識經濟的到來。單純用貨幣計量提供的會計信息,越來越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近年來,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們十分重視信息的相關性,期望財務報告能夠提供更多的面向未來的非貨幣信息,有些學者、專家對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下降表示憂慮,如美SEC委員會Steven?man在《Accounting?Horizon》的1995年、1996年、1997年連續發表了總標題爲《在發展的世界中會計與信息披露的未來:需要富有引人矚目的變化》等四篇文章,充分流露出了這一點,知識經濟的到來,有不少難以用貨幣計量,但卻對使用決策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如人務資源,企業外部環境、地理環境等,如果單純用貨幣計量,這些都只以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是財務報告之外。因此,必須改進計量手段,擴大會計報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貨幣化的信息,爲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孔慶林:“論基本會計假設”,《中國農業會計》,1995年第9期

[2]陶德言:《知識經濟浪潮》,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7月

[3]黃進:“美國企業併購潮流的啓示”,《港澳經濟》1998年第1期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