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課堂反思(集合15篇)

生物1.24W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課堂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課堂反思(集合15篇)

生物課堂反思1

生物課,對於七年級的同學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一門課程,但從同學們的觀念上來講已經把他定性爲副課。針對這兩個情況,爲了讓同學們能認真學習生物知識,上好課,我一開始就做了相應的努力。

作爲生物老師,我首先認真學習了教學大綱,刻苦鑽研了課本教材,做到對教學心中有數。對於學生來講,既陌生又枯燥的東西,學起來肯定沒有興趣,也就學不好知識。所以我備課時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上課前我總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做好準備。如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和圖片、去田野採集生物標本,或者親手拍攝或錄製一些動植物素材,精心製作,編輯到教案中去,創設了形象直觀的課堂教學環境,每次實驗都要在課前親自做一做,使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有趣,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身邊的許多生命現象就是自己正在學習的生物科學,從而增添了學生學習信心和探索神奇奧妙的生物世界的求知慾。

要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很多不足。首先我自己的業務水平非常需要提高,除了向有經驗的老師取經,平時要努力學習。同時要進一步分析教材,分散知識難點,讓不常發言的同學也踊躍參與。對於每節課的重點知識要及時鞏固,讓每個學生都真正理解和掌握。還要做到及時獲取授課的反饋信息,對於部分後進同學要常交流和給予鼓勵、關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生物課堂反思2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要求做到尊重學生,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方向。從教學實踐來看,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討論,還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關於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組討論,首先要擺正探究學習中教師的位置。正確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係,教師要適時的“顯”和“隱”,所謂“顯”,就是想方設法給學生創設機會,誘發學生的主動性,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適時加以點撥。所謂“隱”,就是指教師要在學生主動性發揮時,心甘情願的讓出“表演”舞臺,敢於讓學生自己探究創造。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有時要明確告訴學生,有時要故作不知,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其次,是讓學生關注並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目前,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問題或困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產生問題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

那麼,在解決問題時也應讓學生參與。但從我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往往要按我設計的問題來參與討論,而不是根據自身的學習需要來進行。現代教學要求我們從教師主觀、武斷地控制教學節奏轉變爲師生共同發現問題,探求新知,把提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學習過程則是學生先想,教師後導,學生先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尋求答案的過程。

二、關於把握討論的恰當時機

爲了使合作、探究學習不流於形式,並且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一般說來,在以下幾種情況時比較適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一是在知識理解的'關鍵處,即課文重點、難點處。二是在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或在相似的段落學習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探究學習歸納學法,然後運用學法指導學生自學,得出結論。三是在遇到某一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處,即課文的發散點,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散學生思維,力求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而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性的濫用討論教學,一些簡單的問題也讓學生討論,這就使討論、探究失去了意義。學生獨立自主的思維還沒有形成之前,他拿什麼去討論?仔細琢磨,應該讓學生對照註釋,查找資料理解大意之後,若有疑難再進行小組討論,效果必定會好些。

三、關於討論的時間及形式

我們在教學中常有這樣一種遺憾,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所探究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便很快終止了大家的討論,致使許多課堂探究學習流於形式,收效甚微。出現以上現象有其原因,如時間的不充足直接制約課堂探究學習的深入展開。而事實上,既然組織了探究學習,小組討論,就應想方設法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就只會流於形式了。而對探究學習的形式,我想不外乎有:全班探究、小組探究、同桌探究、好朋友或同觀念探究等。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靈活採用不同的形式,充分鼓勵那些不愛發言或不敢發言的同學多說,同時允許探究出現不同結果,允許不同意見的爭鳴,鼓勵學生求異思維,鼓勵百花齊放。

在教學中,只有積極、合理、適時的運用探究學習,由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才能變“學會”爲“會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舞臺,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中的主人。

生物課堂反思3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說明文。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設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2.學習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從實際上課情況來看,我覺得《生物入侵者》這一課合理之處有:

一、新課標多處提到“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正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好課文。新課標也強調學習生活中 “合作、探究”,本課正可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嘗試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在“體驗反思”環節中設置了以下三個思考題:1.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們該怎麼做?3、人與自然如何相處?就此擬寫一則宣傳標語。合作學習的方式是班上同學組成4人一學習小組,相互協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這項學習任務。這種學習方式既可以使我們獲得豐富的學習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學習方法。通過這一環節,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合理運用教學媒體,整合教學。本課的說明對象是生物入侵者,在導入新課之後,我安排了一個環節,取名爲“你認識我嗎”?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請同學們認出來,這既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了課堂氣氛,在此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效果不錯。

三、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由於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特質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是告訴學生們,這節課我要教給你們什麼,而是讓學生自己思索,這篇課文我可以學到什麼。事實證明,大部分學生已經理解了說明文學習的精髓,即說明內容、方法和順序。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

一、 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體驗反思部分,假如時間允許,同學們的討論可以更充分些,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深入些。

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或表達看法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生物入侵者缺乏瞭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後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總之,聯繫《生物入侵者》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面對這篇課文只是一個文本,其意義是多樣的,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

千個哈姆雷特”。教師的責職並不在於對教材、教參或某種觀點的詮釋,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到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去實現與文本的視角融合,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激發創新慾望。我真心地希望經過探究和剖析,發現不足,並在日後的教學中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生物課堂反思4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人們的目光進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陣地——課堂,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是相當可喜的。但是,認真審視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1、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還要不要“接受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徵,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特徵的“探究式”學習越來越爲人們所關注,並逐漸成爲佔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於改變過去機械的、被動的“注入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探究式”是萬能的嗎?沒有“探究”就不是教學嗎?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們認爲:第一,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第二,“探究式”適合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學生的智力發展、知識水平不平衡是客觀現實,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第三,學生個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式纔是最有效的。

另外,“探究式”學習有優勢,也有弱點;“接受式”學習有弱點,但也有優勢。機械的“探究”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有意義的“接受”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關鍵在於教師的運用之妙。如果不顧實際,對於明明是簡單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事實上,“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取中、平衡、按本國傳統來整合”,“搞理論要走一點極端,搞實踐應用必須‘執其兩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兩個極端的中間。”顧泠沅先生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探究式”與“接受式”關係的最好詮釋。

2、教學注重“過程”,還要不要“結果”

“結果”與“過程”的關係實質上是“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係。倡導教學應該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這對糾正過去傳統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教學“重在過程”也已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隨之而來,有一種聲音似乎越來越流行,認爲知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

知識真的不重要了嗎?真變成第二位了嗎?不!從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係來看,知識是基礎。沒有知識,何談方法與能力。如果只讓學生追求形式上的“過程”,而不論“結果”,甚至不論“是非”,到頭來學生獲得的是什麼?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有明確的評價標準,這是我們的長處,是我國教育的特色。我們應當做的是改變過去輕“過程”甚至無“過程”的現象,不僅使學生“孤零零地掌握、記憶、再現”知識,而且使學生弄清知識發生過程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知識。“結果”與“過程”並非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統一的關係。

3、突出學生的“主體”,還要不要教師的“主導”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爲中心,學生只是作爲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處於主體地位了。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這一主體,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有些教師似乎沒有在新課程中找到準確的角色定位,他們由過去的“一切都管”變爲“一切不管”,課堂上教師不講授,完全是學生的活動,還美其名曰“敢於放手”,教師的作用被淡化,漸漸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其實,教學作爲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教師,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爲還取決於教師的態度和行爲,因爲,學生正處於認知、情感、價值觀的發展階段,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社會閱歷都有限,大部分學生對於自主學習還有一個適應過程,他們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學過程的發展、教學節奏的調控、教學效果的評價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後的課堂教學已不再是教師所能預設的,而是呈現出雙邊共時、動態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做什麼、怎樣做,也對其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廣大教師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創造出新的教育經驗,產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生物課堂反思5

本節內容較抽象、難理解,不易處理。曾經,我也嘗試過給資料讓學生分析,自主建構,可學生仍不顯主動。如何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讓學生充滿收穫,我自認爲本節課有幾個可取之處:

1、如何評價學生,評價表的推動作用不可低估。佈置探究任務時發放課堂過程評價表,保證學生明確努力方向,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學生知識的內化,能力、情感的發展起到催化作用。

2、學習問題源自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爲解決自己最關注的問題,學生們竭盡全力,查閱資料,討教父母,尋找直觀材料(好幾個學生帶來了有典型病症的CT片),很好地挖掘了閱覽室、網絡、學生個人潛能及家庭資源。

3、活動精加工,深挖掘。本節以學生活動貫穿首尾。活動一“掀起你的蓋頭來,讓我看看你的臉”,從語言設計上讓學生感到眼前一亮,解剖、觀察大腦後及時組織總結,使大腦的形態結構特點深深地烙在學生腦海中。學生彙報各主題研討學習時,課堂氣氛民主,允許學生隨時提問,給時間讓學生交流,激起思維碰撞,將活動成果感悟、內化,保證了學生知識、能力提高,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所以上完本節內容後,學生都可以底氣十足地回答“我學到了什麼”。

上完此課,我又再次感到學生值得驕傲。爲解決自己關注的疑問,課內、課外,學生們盡情地享受着羣體的智慧與合作愉悅。爲查資料,學生們上市圖書館、回家取寶、上網查詢,自己整理、剪接,自己製作展示課件,他們的知識涉獵、他們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辦事效率讓我咋舌!在與學生的合作過程中,他們時常就是我的老師!不論是知識、技能還是情感,我都與學生們一同成長。

課後,學生們意猶未盡,探討在延續着。我驚喜地發現生物課是我和學生們成長的天堂!相信也是你與你所愛着的學生們共同成長的天堂!

生物課堂反思6

一、知識性目標的反思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知識目標。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知識的學習筆者大多是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互動學習。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圍繞三個問題導入:1.什麼是呼吸,請說出你身邊的呼吸現象?2.人或動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麼不同?3.植物有沒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討論。有位學生提出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證明氧氣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學內容就這樣自然的延續。

二、技能性目標的反思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儘量列舉身邊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要求的分組實驗有具備條件,一個個都要開展,實驗過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七年級開展的用顯微鏡觀察人血塗片實驗,發現學生動手能力很強,出乎意料,對實驗也非常感興趣,當場給以表揚。當然對學生的肯定對幫助學生確立自信也是很有幫助。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反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爲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爲教學過程的靈魂。在學習七年級植物標本的採集過程中,“同學們植物標本可幫助我們認識多種多樣的植物,在科學研究中也佔有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該爲植物做些什麼呢?”“請我們大家一起來愛護花草樹木,以後不會再出現有的同學踐踏學校的草坪這現象。”學生也意識要愛護一草一木。篇二:國中生物教學反思國中生物教學反思根據教學實踐,對國中生物教學做如下反思:

1、教師的提問很重要,通過有效的提問能夠達到對新舊知識的銜接,在教學過程中較好的問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所以在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預先設計好問題方案做到在不同環節中設置難易適度的問題。

2、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狀況而且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動態。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優秀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忽略學困生的表現,導致這部分學生更強烈的逆反表現從而使師生間出現矛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照顧全面用不同手段來激發他們,千萬不要讓他們覺得老師忽略了他們。

3、要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從注重教法向注重學法方面轉化,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要做到突出學生主體教師就必須給自己很好的定位,我們在頻繁的考試中可能已經背離了我們的教育目標,用簡單的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從而把他們看作學習的機器弱化了對他們的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教育,所以我們首先放下“鞭子”融入他們,讓自己成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聆聽者、協調者、啓發者,切實實現有重知識向重培養學生能力方面轉化(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等)並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信息隨機生成出來。

4、要重視探究實驗的教學,其關鍵是要教給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法步驟思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結果或者結論無須多研究。

5、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說,凡是適應新課程理念的又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繫的內容教師教師都要去挖掘都要去教,讓學生達到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所謂的學以至用。學生也會在不斷的利用生物知去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興趣倍增。

6、利用好多種教學手段,課堂教學除了利用好多媒體以外,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另外教師的講課要有情感的投入。

7、教師要經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辦法,在不斷的積累中才會進步。

8、國中生正處於思維的活躍和叛逆時期,所以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要善於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

生物課堂反思7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優質課堂,是語文界、也是我自己近年來思考的一個問題。整體而言,課堂教學涉及“教什麼”和“怎樣教”這兩個問題。“教什麼”指向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的問題,“怎樣教”指向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環節的展開問題。

備教《生物入侵者》公開課的過程中,我在這兩個方面有了較深的認識。

下面選取兩個教學片段展開反思。

充分閱讀 精緻設題

——順暢的教學源於精緻的設計

教學片段一:

師:下面,我們進入課堂學習的第一環節,閱讀課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請同學們速度課文。

(課件出示:閱讀課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

學生默讀課文。(用時約4分鐘)

師:好。我們首先思考以下問題。看到問題後,我們首先要找到答題區間,就是說,在課文的第幾段我們能找到答案,然後閱讀相關文段,解答問題。首先看第一題:“生物入侵者”是指 。它有什麼危害?

生1: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爲“生物入侵者”。

師:你是從第一段中找到答案的,對吧?你是直接讀了原文,而我們這裏是問“生物入侵者”是指,所以,需要調整一下語言次序。“生物入侵者”是指原

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看第二問,有什麼危害?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

師:兩方面,一是經濟,二是物種。

師:第二題:爲什麼對發現一兩隻從未見過的甲蟲這種普通人不會感到驚訝的事情,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卻會認爲這“不是件尋常小事”?往後。

生2:普通人不會感興趣,生物學家、生態學家對這件事就會與自己的思考。 師:從他們的專業的角度來思考,進行研究。

師:再看問題三: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生3:如果一個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它很可能會無節制地繁衍。

師:當一個物種無節制繁衍,大量繁衍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 衆生:產生生物入侵者。

師:也可能……

衆生:沒有產生生物入侵者。

師:也就是當地的生物平衡沒有被打破。好,我們可以做如下梳理。(課件出示)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爲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師:看最後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

生4:“人爲干預”就是把一個物種帶到新的環境中,使它成爲生物入侵者,破壞了生態平衡。

師:也許是這個問題本身有些模糊,我們看關鍵詞“如何理解”,這樣的題,我們一般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生4沉默。

師:往後。

生5:一種生物在新環境中繁殖很快,給當地帶來了損失。

師:看來,是大家不理解“人爲干預”的意思。你覺得什麼時候我們人類會採取“人爲干預”?

生5:把一個物種由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

師:我們前面說了,這種情況下會產生生物入侵者。這時,人類會怎麼辦?

生5笑而不答。

師:這樣,我們換個角度。你養過貓嗎?貓偷吃你家的食物,弄壞東西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生5仍笑,他生忙着支招。

生5:拴住它。

師:拴住它,對吧。這樣就不會繼續破壞食物了。我們回來,當出現生物入侵者時,人類該怎麼辦?

生5:採取措施。

師:什麼措施?比如說……

他生:引進天敵,製造毒藥,捕殺它。

師:好,具體怎麼辦我們今天不研究了,那是生物學家、生態學家的事。我們梳理一下。(課件出示)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爲干預”。

師: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人爲干預”?

衆生:第3段,第8段。

師:第8段中以美國爲例說到了世界各國的措施。我國也有自己相應的措施。我們看。

師: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對“生物入侵者”現象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反思:

綜觀以上教學片段,學生回答不夠精確,教師引導生拉硬拽。尤其是對問題4的回答,動用了兩位學生,再加上我的“強勢”引導,才勉強有些思路。

從教學內容選擇的角度看,我的選擇是合乎學理的,不存在教學內容偏、難的問題,那麼,爲什麼課堂教學卻是如此耗時費神呢?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和思考時間。課堂上我要求學生先速讀課文,之後纔出示了四個問題,在這樣的安排中,學生先前的閱讀是缺失明確導向的,面對四個問題時便多了緊張、少了從容,無法短時間內給出“圓滿”的思考結果。如先出示問題,後進行閱讀,會有效提升閱讀、思考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4本身存有提問不清、解答不明的缺陷。在先前的備課中,我直接從《教師教學用書》上“挪用”了這一問題及其答案,沒有細加推敲。結果造成在課堂教學中顯露了其中的缺陷,給學生的思考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給教學產生了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師沒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補救充分閱讀的缺失。其實,面對課堂教學顯示出的問題,如果我能及時調整策略,是可以有效補救的,如我把問題四細化爲“什麼情況下需要‘人爲干預’?‘人爲干預’的結果會怎樣?”,學生的思考會更有針對性,或者指導學生閱讀文中提到“人爲干預”一詞的語句,聯繫上下文思考採取“人爲干預”的前提和結果,也應會有較好的效果。

循序漸進 自主探究

——思維提升源於自主思考實踐

教學片段二:

師: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是需要我們細加研究的。首先我們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課件出示:理讀課文,概括段意。——概括每段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學生閱讀課文,勾畫關鍵詞。(用時約4分鐘)

師:好。我們逐段梳理每一段的意思。首先看第1段。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師: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內容嗎?

生1: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師:完整地總結應是,提出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並點明它的危害。

生2:第2段,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

師:生物在自然條件下遷移、繁衍,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平衡。

生3:斑貝給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

師:不僅有斑貝,還說到了天牛、紅螞蟻。顯然這三者都是例子,它們共同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生3:如果一個物種在新環境中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

素制約,它很可能會無節制地繁衍。

生4:生物入侵者也對入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 師:這樣看來,我們可以把第3段、第4段的意思合併一下。

生4:都是寫生物入侵者帶來的危害。

師:概括很好。往後。

生5:生物入侵是由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

師:也就是說,生物入侵的……

生5:原因和途徑。

生6:面對生物入侵者人們束手無策。

師:一種情況,束手無策。

生7:一個物種在新的環境中必然遵循物競天擇的法則,不必擔心。

師:有學者專家認爲不必擔心。綜合第6段、第7段,都是寫人們的…… 生7:對策。

生8:世界上許多國家採取了措施。

師:這樣看來,本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衆生:邏輯順序。

師:注意發音,“luójí”。

師: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課件出示)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引出話題;接着擺出現象,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後討論對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做一下筆記。

反思:

以上教學環節是按照“逐段概括——合併歸納——得出認識”的次序展開的,核心教學目標是教學如何理清說明文的順序。

從教學實踐看,學生的概括能力較好,而合併歸納能力較弱,教學環節的展開還算流暢。今後教學中需要加強的是,不要一直把思考的主線握在教師的手中,應放手讓學生來合併歸納。

生物課堂反思8

課程改革在我校已深入開展,那麼課改究竟改的是什麼?我深刻學習課改精神,認識到課改是基於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而進行的,目的是揚長避短。我們的“短”是什麼呢?專家指出,我們基礎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弱。形成這一原因有諸多因素,但以“灌輸—接受”爲主的教學方式和以“聽講—記憶—練習—知識再現”爲主的教學方式是造成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

聽完馮麗美老師這節課後我充分感受到:

在生物課堂中應這樣去做:

一、注重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

二、如何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三、在實驗課中應用探究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活動,從中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多是在課堂進行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成爲我在課改中研究的重點。

1、首先教學轉變觀念,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方式

我本着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鑑,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啓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羣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教師間的`合作、交流,使教學方式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課堂教學,大膽嘗試。教改的過程,是在學校領導支持和教師共同參與、同步提高的過程。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操作合理的教學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分專題進行聽課,課後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通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式進行梳理、小結,並及時反饋,並運用課改的理念,進行評析,教學理念能及時更新,教學方式得以轉變。

2、我在新課改教學當中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1)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學生的視覺感知,讓學生去看、去想、去畫。

學生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爲主,孩子更喜歡生動直觀、色彩繽紛的知識。課堂教學中,實驗教師首先較爲深刻地領會了教材的編寫意圖,以活動增趣,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將學習和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合理地運用多種手段,爲教學服務。第三是鼓勵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描述自己心目中多彩的生物世界。

2)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去說、去讀、去講。

3)在學習過程中,營造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去玩、去動、去演。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教學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設計教學方法。

4)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

媒體課件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實驗立足於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開發、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的課件。絢麗的色彩、清晰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將乾巴巴的說教變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變得具體,靜的變成動的,虛幻的變成真實的,既可以爲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又能將學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來,使課堂也“活”起來。

3、勇於實踐,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

教學應着眼於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斷進取的精神,這一切,迫切需要教師勇於實踐,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

1)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具有幾方面的特徵,對國小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有內在的動力支持,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從教學內容入手,在教學中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引,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後,教師再進行點撥。我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爲課堂教學的引導着和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有了自信心,這一切,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活動中。

2)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習慣。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獲取,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如何在課堂上落實呢?我加大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使生生合作進行討論交流較普遍地在教學活動中應用。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這樣,使學生相互瞭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做出思考,教學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

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合作也得到充分運用,尤其在數學課上,老師常常運用師生合作的方式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生物課堂反思9

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生物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可是,如果生物教師對於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對教學又不做認真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後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麼,又怎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問題的空間呢?那麼,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認識到這一點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非常注意從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兩方面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進行培養並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導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爲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新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導課激趣激疑,激活學生的“動情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可採用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着強烈的探究慾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教師把課前精心準備的相關教學內容以思考題的形式佈置給學生,並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看書自學,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同時,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創設輕鬆、愉快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消除緊張、壓抑、沉悶的情緒。如學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變異”等,可採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思考後進行討論作答,並相互修正,在討論過程中及時進行啓發誘導,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又要啓發學生進行聚合思維,同時還要讚賞學生的大膽見解,並及時指正,整個過程教師要控制好課堂討論時的氣氛,組織好課堂秩序。最後,師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針對出現的.相關問題,將課堂訓練引入競爭氛圍,以不同方式讓學生作答,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防止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防止養成思維隋性。

學生在學習中主要場所是在教室,中學生物學教學絕大部分時間也在教室裏,黑板粉筆,重複一年又一年。學生在教室裏是死板板坐着,面對黑板,面對書本,單調地重複學生像籠中小鳥,我發現適當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也起了很重要作用。並且在實踐當中,根據教學需要大膽離開教室,更換教學場所。如實驗室就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場所,那裏有做各種實驗的儀器設備,那裏有用於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型、標本、教具,那裏有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氛圍,所以我有很多課是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效果很好,學生可以動動手,培養操作能力,學生可動動眼,培養觀察能力,學生也不是一直坐着,根據需要時站時坐。再如:參觀大棚蔬菜種植和管理,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兩者關係及受哪些因素影響,最理想的地方,我試着把同學們帶到農民大棚裏,爲他們上課,使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對知識學習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並且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求知慾增強,教學效果如願以償。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的作用表現在:(1)教室是學生必需去又有所厭倦的地方,適當更換教學環境具有調節作用(2)在新的環境裏,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學習熱情和求知慾。(3)在教室裏可能接觸不到新環境中的信息,教學內容單調。

二、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佈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神經中樞和神經節、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麼枝節就可比喻爲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爲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爲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爲髓鞘,那麼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概括和理解,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真正被接納爲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深刻的領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具有積極的探索慾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在傳染病後,我就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現流黃鼻涕和頭昏的現象,請學生分析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把上述實際實際問題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教師可行引導學生思考感冒屬於哪一種傳染病是由什麼病原體引起的學生在這樣經常性問題解決過程中,領略到了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估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系統梳理知識的能力

對知識的系統梳理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知識的系統規律、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如在學習心臟的結構時,可啓發學生結合實物或掛圖將其總結爲“四腔”“八管”(主動脈、肺動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各一條。肺靜脈四條)“兩瓣膜”(指房室瓣和動脈瓣兩種)。而在學習人體“血液循環”時,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質可概括爲:“左心動。右心靜。肺相反。體相同”。這樣學生懂得生物學“怎麼學”、學什麼“。長期訓練可培養自學的習慣。有利於形成學習創新能力。

4、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置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後,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生物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爲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生物課堂反思10

我的第一節生物實驗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差錯。

上課前十分鐘我大概的講授了一下是按所要進行的內容,實驗儀器的使用以及需要強調的一些重點內容和注意的地方,然後就是學生們的自主實驗進行時間,當然最後實驗結束要有教師對本次實驗的總結。

我認爲對於課前實驗內容的講授一定要簡潔明瞭,最好是把大概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或者以PPT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們的實驗能夠按部就班的順利進行。在學生們自主實驗期間教師不能閒着的在實驗室內進行監督指導,防止學生破壞實驗儀器,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實驗的正確進行。我在觀看學生們自己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許多問題,一些學習認真細心的學生基本能將實驗順利完成並得到比較滿意的實驗結果,而對於一些學習馬虎,做事浮躁的學生往往出現較多問題,在進行詢問的時候他們往往是認爲自己的實驗步驟沒有問題而得不到正確的實驗結構,當我讓他們重新做一遍我在一旁觀察的`時候他們卻狀況百出:實驗儀器的用法不規範,實驗材料的取捨不正確,實驗步驟不是缺一步就是顛倒順序……對於這樣的現象教師應有一定的批評與懲罰措施,否則下次實驗同樣的學生同樣的問題依然會出現。最後的環節是總結,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因爲對於學生們實驗過程所出現的問題不及時解決就會延續到下一次實驗,不規範的操作也會影響學生理論知識的準確學習。

以上是我在上完一節實驗課後的所有課堂總結反思,希望我的實驗課教學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有所提升。

生物課堂反思11

應該說,通過這節課的講解,我又一次感受了理化生組的熱情和領導的重視。在評課過程中,各位同仁的點評既熱情洋溢又恰到好處。在這裏一併表示感謝。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優點:

1、讓學生練得很充分而且有學生主動參與非常難得。

2、學生聽課、講解的'狀態很自然,有疑義能馬上提出來。

二、不足:

1、仿生可以由學生講解並舉例,聯繫實際。

2、應該讓學生多說說答題時語言組織的技巧,讓學生表述更準確。

聽了這麼多的意見和建議,心裏感到特別溫暖。要不是她們一次次誠懇的幫助,我就不會有一丁點兒的進步,哪敢嘗試課改的講解?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課堂的藝術不高,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等還需加強。

生物課堂反思12

這節課後學生們都非常激動,許多同學跟我說:“生物課太有趣了”,聽了學生們真誠的話語,我也很興奮。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孩子都是在遊戲中學習長大的”,對於中學生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呢?

教師爲學生搭建一個學習遊戲的平臺,學生們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親自作出計劃,參與調查、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並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變成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資源的開拓者,合作的意識、自主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的能力差異較大,比如在進行調查時,第一組調查校園內的生物,爲了快速有序地調查,他們在組內又劃分出了三個小組,一個小組調查樹木,一個小組調查花壇中生物,另一個小組調查動物。第四組同學調查了龍沙公園內的生物,在時間的分配上就沒有第一組計劃得周到,但他們也有聰明之處,參觀動物園時,他們爲了得到確切的`數據,走訪了園長。

這些也啓示我們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很

的挑戰,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

生物課堂反思13

一、國中生物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爲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爲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爲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爲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絕毒 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 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爲教學的依賴。我認爲,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爲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爲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爲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爲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全面發展。

四、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爲“興趣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爲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爲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 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讓“課本劇”化爲“教育詩”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閃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而且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如在講到“動物的發育”時可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若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可將其改爲“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諺語來說明生物學道理。同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心理需求,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生物課堂反思14

評講試卷失敗的案例

講評試卷的答案時,原本爲了節省時間,把正確的答案先讓學生對照了一遍並改正了過來,然後我問學生:哪一題不懂?請針對你不懂的題目說出題號來。於是一個學生就說第5題不懂。我便認真地講解了一遍,又接着問:還有哪一道題不懂?需要我講解的請舉手。結果又有一位學生站了起來說:第8題、第12題、第15題、18題都不懂,我都做錯了。我又將這些題目講解了一遍,然後再問:還有哪些題目需要我講解的?於是,又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問題。如此這般,一堂課下來,我發現我中途的問來問去,耽誤了很多時間,實質是說了很多費話,看起來學生在主動地找錯誤,主動地詢問老師,尋求正確答案,但卻效率不高,真是欲速則不達。倒不如直接從頭到尾把試卷講評一遍,只要根據題目的難易,顧及重點,講透難點就沒有問題了。

教學活動中成功案例的反思

1 課堂導入成功案例分析

在教學《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一節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首先播放視頻:一隻剛出生的小狗依偎在狗媽媽的懷裏吃奶,隨着小狗的長大,慢慢地經過主人的訓練學會了到指定的地點進行大小便,還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算術計算。學生極爲投入地觀看視頻,被小狗可愛的表情逗得大笑不止。一分多鐘的視頻一放完,我抓住時機及時提問:爲什麼小狗一出生就會吃奶?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爲呢?爲什麼小狗要經過訓練才能學會到指定的地點進行大小便呢?聰明的小狗經過訓練學會做算術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爲呢?一連幾個問題馬上引起了學生的思考,並試圖猜測答案。接着我便引入到我們將要學習的新內容。這種通過有趣而又與我們所需要的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短片導入新課的方法,在多媒體教學中使用得較爲常見,這樣導入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意中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所瞭解,增強了感性認識,激發了求知的'慾望,另一方面又省去了教師課前組織教學的時間,讓精彩的視頻內容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謂一舉兩得,確實提高了教學效率。經過反思,我認識到,作爲教師,在選擇視頻內容上要注意兩個原則:其一,趣味性原則,視頻內容要適合學生胃口,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其二,相關性原則,所選取的視頻要能呈現出與將要學習的內容相關連,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新課導入的效率。又如我在教學《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一節中,一走進教室,見到學生的紀律還可以,就隨便問了一句:同學們,你們見過別人家養的寵物狗嗎?(學生答:見過,我還很喜歡呢。)另一學生還補充說:我們家也有一隻。我又問:你們有誰不吃肉的嗎?有學生就說:那不成了和尚了嗎?接着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一個一個不停爭着發言。我見氣氛被調動起來就轉入正題:看來你們在生活中與動物接觸的機會還真多,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動物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於是開始進入第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活動。這種問題情景導入法,能夠儘快切入主題,設置學生熟悉的話題進入課堂,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興趣,被老師牽引着進入學習內容,融入課堂情景中,用時短,效率高。同樣的道理,在學習《植物的蒸騰作用》時,由一句俗語引入: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同學們想知道這裏麪包含有什麼生物學原理嗎?由此展開新課的教學;在學習《血液的組成及功能》時,在課前出示了一張血常規化驗單,並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這張血常規化驗單上各數據分別代表什麼?各有什麼功能?怎樣判斷這些數據是否正常?這樣的導入法,都是從學生身邊的現象、事實入手,通過設置疑問,創造了學生思維上的矛盾衝突,給學生留有思維上的“空白”,從而激起學生通過學習來填補“空白”的慾望,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 講授新課中成功案例分析

我在教學七年級《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一節時,我便利用從人教版下載的課件根據自己的教學設想和流程,對課件進行了修改,添加了一些染色體和基因方面的圖片,補充了“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視頻,同進將課件中的字體加大加粗,更爲美觀大方,教學中還輔以幾根木棍做成的染色體和實驗室提供的DNA模型加以演示,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細胞核中遺傳物質的結構特點,在一節課中很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帶着成功的喜悅,讓我想到幾點:在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的今天,利用課件上課已成常態,課件的好壞對教學的有效性有顯著的影響,但課件不應該成爲我們的唯一教學手段。新課教學是一堂課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途徑,應該保證新授課有30分鐘的時間,而且應該讓學生全力參與,不管用什麼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應該時刻想着如何讓學生主動地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生物課堂反思15

課程改革在我校已深入開展,那麼課改究竟改的是什麼?我深刻學習課改精神,認識到課改是基於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而進行的,目的是揚長避短。我們的“短”是什麼呢?

專家指出,我們基礎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弱。形成這一原因有諸多因素,但以“灌輸—接受”爲主的教學方式和以“聽講—記憶—練習—知識再現”爲主的教學方式是造成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聽完xx老師這節課後我充分感受到:

在生物課堂中應這樣去做:

1、注重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

2、如何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3、在實驗課中應用探究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活動,從中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多是在課堂進行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成爲我在課改中研究的重點。

1、首先教學轉變觀念,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方式。

我本着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鑑,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啓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羣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教師間的合作、交流,使教學方式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課堂教學,大膽嘗試。教改的過程,是在學校領導支持和教師共同參與、同步提高的過程。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操作合理的教學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分專題進行聽課,課後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通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式進行梳理、小結,並及時反饋,並運用課改的理念,進行評析,教學理念能及時更新,教學方式得以轉變。

2、我在新課改教學當中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1)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學生的視覺感知,讓學生去看、去想、去畫。

學生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爲主,孩子更喜歡生動直觀、色彩繽紛的知識。課堂教學中,實驗教師首先較爲深刻地領會了教材的編寫意圖,以活動增趣,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將學習和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合理地運用多種手段,爲教學服務。第三是鼓勵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描述自己心目中多彩的生物世界。

(2)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去說、去讀、去講。

(3)在學習過程中,營造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去玩、去動、去演。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教學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設計教學方法。

(4)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

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實驗立足於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開發、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的課件。絢麗的色彩、清晰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將乾巴巴的說教變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變得具體,靜的變成動的,虛幻的變成真實的,既可以爲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又能將學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來,使課堂也“活”起來。

3、勇於實踐,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

課堂教學應着眼於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斷進取的精神,這一切,迫切需要教師勇於實踐,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

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具有幾方面的特徵,對國小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有內在的動力支持,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從教學內容入手,在教學中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引,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後,教師再進行點撥。我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爲課堂教學的引導着和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有了自信心,這一切,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活動中。

標籤:課堂 反思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