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熱門】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2.31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注意“撥”字寫法,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裏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麼?

3、體會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記憶是人生的珍寶,值得回憶。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作者眼中“表裏的生物”究竟是指什麼。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寶。

【教學準備】

查找與課文有關的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生物嗎?你看過表裏藏着的生物是什麼樣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表裏的生物》

二、請大家自讀課文,說說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三、檢查預習,解決文字障礙。

(一)生字:

秒:秒錶、秒針

憐:憐愛、憐惜、憐憫、可憐

撥:撥號、撥弄、撥打

拒:拒絕、拒捕、拒諫飾非

怖:恐怖、陰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絃(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蟬(chán)

(三)多音字:

轉:zhuǎn(轉彎)zhuàn(轉動)

蒙:mēng(矇矇亮)méng(矇蔽)

(四)近(反)義詞:

立即--馬上呈現--顯現

增加--減少拒絕--接受

(五)生詞解釋:

和諧: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清脆:(聲音)清楚悅耳。

鉢:陶製的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

三、再讀課文,自由交流,嘗試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佈置作業:

寫本課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課時

一、 指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解決以下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段主要講了什麼?(明確:在作者的看來,一切能發出聲音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這段中有一句話使用了分號,注意體會分號前後兩句話之間的關係。

二、品讀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課文。

1、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在作者看來表裏的生物其實指的是什麼?

2、作者對錶裏的生物充滿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你從文中哪些語句中看出來了,請你讀一讀這樣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

3、作者結尾說“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其實表裏根本沒有生物,作者爲什麼會這麼說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纔不說了。”作者又爲什麼不說了?

5、從小作者童年的`這件事情中,你想對小作者說些什麼?

三、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過與小作者類似的經歷,用筆記錄下來。

第三課時

一、指生朗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

二、合作學習,解決:“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纔不說了。”作者說了什麼?爲什麼後來不說了?

三、拓展與運用。

⒈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講一講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經歷。

⒉結合課文理解文中分號的使用方法以及分號的作用。

四、讀詞語、句子,認真體會所要表達的意思,擴充積累。

五、佈置作業:

預習下一課。

生物教學設計2

1.教學重點

(1)瞭解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中間物質──rna的基本單位、化學組成和種類,以及它與dna在組成、結構、功能和分佈等方面的異同;

(2)理解基因表達的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和過程;

(3)比較轉錄和翻譯的異同;

(4)認知和區分相關概念:遺傳信息、遺傳密碼、反密碼子;

(5)計算問題:基因(dna)鹼基、rna鹼基和氨基酸的對應關係。

2.教學重難點

(1)理解基因表達的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和過程

(2)認知和區分相關概念:遺傳信息、遺傳密碼、反密碼子;

(3)計算問題:基因(dna)鹼基、rna鹼基和氨基酸的對應關係,以圖解方法解決。

3.教學建議

結合教材有關轉錄和翻譯的圖解或模型動畫演示。

4.課時安排

3課時

5.教學過程

學習

階段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

活動教學

意圖

導學

引入課題

學生自學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教師講解

思考討論

教師講解

思考討論

與生活聯繫,激發學習和探究知識的興趣

教師導學

設置問題情境播放2分鐘《侏羅紀公園》電影。

提問:電影中的科學家是怎麼使已滅絕的動物復活的?

(回答:復活的恐龍是科學家利用提取恐龍的dna培育繁殖而來的。)

教師引導:基因就像一張藍圖,生物體就是根據這張藍圖用蛋白質構建起來的。

思考:基因(dna)在細胞核中,而蛋白質的合成是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進行的,在細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細胞質中的蛋白質的合成呢?

教師指出:在dna和蛋白質之間,有一種中間物質──rna充當信使。

複習舊知:兩種核酸(dna和rna)在化學元素、基本單位、化學組成、結構、功能和分佈等方面的區別

(列表,閱讀課文10分種,學生填寫)

一、細胞中的兩種核酸的比較

dna rna

組成元素c、h、o、n、p

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4種)核糖核苷酸(4種)

化學組成一分子磷酸

脫氧核糖

a、t、c、g一分子磷酸

核糖

a、u、c、g

結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一般單鏈結構

功能編碼複製遺傳信息,控制蛋白質合成傳遞遺傳信息,並通過蛋白質表達出來

分佈細胞核的染色體,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的核糖體

另外,教師補充:rna的在細胞中有三種:

mrna(信使rna),trna(專運rna),rrna(核糖體rna)。

設問:dna→rna→蛋白質之間的`關聯?(學生閱讀課文10分鐘,小組發言。)

二、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

(一)轉錄:圖示p63圖4-4以dna爲模板轉錄rna的圖解。利用視頻:顯示轉錄過程。

1.定義:轉錄是在細胞核內進行的,是以dna雙鏈中的一條爲模板,合成mrna的過程。

2.過程:細胞中游離的核糖核苷酸與供轉錄用的dna的一條鏈上的鹼基互補配對,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連接,形成一個mrna分子。

3.小結:

場所:細胞核;

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條有意義鏈爲模板;

原料:4種核糖核苷酸(a、u、c、g);

合成產物:單鏈的mrna(信使rna);所需酶:rna聚合酶。

設問:dna的鹼基與rna的鹼基如何互補配對?

(二)翻譯:圖示p64圖4-6蛋白質合成示意圖。

1.密碼子和反密碼子的區分:

密碼子:mrna上三個相鄰的鹼基稱爲一個密碼子。

反密碼子:每個trna上的三個鹼基,可以與mrna上的密碼子互補配對。

trna(轉運rna)的特點:象三葉草的葉形,一端是3個鹼基,另一端是攜帶氨基酸的部位(如圖)。

思考:mrna的4種鹼基如何決定20種氨基酸?

推理:1種鹼基決定1種氨基酸?(不可能)

2個鹼基決定1種氨基酸?(16種組合方式也不能決定20種氨基酸,不行。)

提出:mrna上每3個相鄰的鹼基決定1個氨基酸。

小結:64種密碼:61個編碼控制20種氨基酸合成,另外3個(uag、uaa、uga)不編碼任何氨基酸,而是合成蛋白質的終止信號又稱終止密碼。反密碼子:61種trna。

遊戲:請學生看圖,想象一下核糖體這個生產車間是如何工作的?能否做一個模型顯示出來?

2、翻譯:

利用視頻:顯示翻譯過程。

(1)定義:遊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以mrna爲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

(2)過程:核糖體與mrna的結合部位會形成2個trna的結合位點。第一個攜帶氨基酸的trna的鹼基與mrna的鹼基互補配對,進入位點1。第二個攜帶氨基酸的trna的鹼基與mrna的鹼基互補配對,進入位點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第一個氨基酸通過肽鍵轉移到位點2的trna上。核糖體沿着mrna移動,位點1的trna離開核糖體,位點2的trna進入位點1,第三個攜帶氨基酸的trna的鹼基與mrna的鹼基互補配對,進入位點2,繼續肽鏈的合成,直到讀取到mrna的終止密碼爲止。一個mrna分子可以與多個核糖體結合,同時進行多條肽鏈的合成。

肽鏈合成後,從核糖體與mrna的複合物上脫落離,經過盤曲和摺疊等方式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和功能的蛋白質分子。

(3)小結:

場所:細胞質的核糖體;

模板:以mrna爲模板;

原料:20種氨基酸(由trna搬運);

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肽鏈。

設問:已知mrna的鹼基序列是a u g g a a g c a u g u c c g a g c a a g c c g,這mrna上有多少個密碼子?寫出相應的反密碼子,並根據密碼子表,列出相應的氨基酸序列。

利用視頻:顯示蛋白質合成的全過程。(轉錄和翻譯過程)

再次總結:

(三)比較複製,轉錄和翻譯三個過程的差異:

dna複製轉錄翻譯

場所細胞核細胞核核糖體

模板 dna雙鏈dna一條鏈mrna

原料4種脫氧核苷酸4種核糖核苷酸20種氨基酸

合成dna分子mrna肽鏈

特點半保留複製,邊解旋邊複製邊解旋邊轉錄一個mrna分子可以與多個核糖體結合

(四)與蛋白質合成有關的計算:

思考:dna的鹼基、mrna的鹼基與氨基酸個數的關係?

小結:

dna的鹼基數:m rna的鹼基數:蛋白質的氨基酸數= 6:3:1

反饋練習學生觀看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思考:有中間物質傳遞信息。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並填寫表。

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小組討論。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思考

學生跟隨教師講解,理解翻譯的過程。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觀看。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以小組發言。

完成練習

生物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培養珍惜並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樹立與別人互助合作、融入集體的意識。

【重點、難點】

一、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二、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是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概括表述

這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爲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羣居性*生物的行爲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 “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爲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 警示。

【第一部分】借題發揮。提出問題:人類就像羣聚的昆蟲一樣,終日忙忙碌碌,雖然偶爾碰頭交流,但卻爲能脫離生物的屬性*。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爲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所以描述昆蟲行爲的人,唯恐被指斥爲“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 “有異於人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爲,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

作者卻不從衆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爲難”。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爲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爲與生物的社會行爲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爲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過着兩種生活”。作爲獨立的個體,我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思想”;但是隨着羣體的增大,智慧逐漸增強,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協調性*,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活物,而個體則更像是這個“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

生物作爲個體是微不足道的,但“組成巨大的生物”,就顯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對生物行爲的反思,是爲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人類雖然主宰了這個世界,但人類的行爲方式還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需要聯合,需要一團一結,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第三部分】文章結尾,作者以科研爲例,援引權威人士的觀點,再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羣體的智慧,就像一個鋸齒與整條大鋸的關係,個人的孤獨靜默也許有助於一些發明創造,但這些發明創造必須融人到羣體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

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

類比論證——在與人類行爲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爲,始終認爲人類行爲與生物的社會行爲有着共同性*

對比論證——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羣體方面做對比比較分析,突出羣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

舉例論證——對生物的社會行爲的描述,有詳有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抓住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由現象層面到本質特性*逐步深化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爲的論述?【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爲,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着羣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羣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

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步調一致的行動,集體協作式的勞動,有目的的行爲,互相交換信息等。

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是反思人類行爲,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爲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

作者的論述幽默調侃,視角獨特,見解獨到,議論深刻,給人理性*的啓迪和美感的享受。】

3.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啓發】諷刺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做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爲難。

【啓發】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爲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是有些爲難。“

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啓發】用誇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爲太接近人類了一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它不過是一段長着腿的神經節而已。

【啓發】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信息,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啓發】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爲“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爲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學內容分析

北京版國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將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按照人、動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節以講解和比較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爲主。教材中分別以家蠶和蝗蟲爲例,介紹了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課堂上讓學生分析資料,對常見的其它昆蟲的`生長髮育類型進行分類、總結。同時比較昆蟲、兩棲動物、人類和綠色開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點,課上通過啓發、觀察、比較、討論、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體驗到生物學知識與多學科的密切。

二、教學目標分析(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2.描述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3、比較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鍛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嘗試在基於本學科基礎上,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三、教學重點

能夠舉例說出昆蟲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四、教學難點

嘗試運用所學,對常見昆蟲的生殖發育進行分類;並嘗試與多學科內容建立聯繫。

五、板書設計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有性生殖無性生殖

七、課後小結

生物教學設計5

1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概述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2.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交流、討論,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養成傾聽和思考的習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學習,更加關注我們周圍豐富多彩的節肢動物,趨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2學情分析

探究式學習方法、提問法、分析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學生分析法等等。主要是突出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探究式學習,突顯重要感念。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

2.軟體動物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3.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4.節肢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難點:

1、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

2、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節肢動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導入

教學導入(3分鐘)

教師活動:

1.出示謎語:“沒有手,沒有腳,揹着房子到處走,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縮到房裏頭”,請同學猜一下這是什麼動物?

2.利用PPT展示幾種常見軟體動物的圖片,並讓學生進行識別,讓學生想一想,這幾種動物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是否有相似性?

3.教師進一步指出:這些動物儘管在形態,結構上存在着很大差異,但是它們卻都屬於軟體動物。

爲什麼它們都屬於軟體動物?它們之間有哪些相同之處?它們的存在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實驗觀察和生活實例找到答案。

學生活動:

學生回答是“蝸牛”。

觀察、思考、做出假設。

活動2【講授】教學內容

(一)觀察縊蟶的內部結構(15分鐘)

教師活動: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分組實驗:結合書上12頁圖片,觀察縊蟶的內部結構。明確雙殼類的結構及其功能。

提出思考問題,供小組討論:其各結構與生存環境有何關係?

1.貝殼的作用是什麼?

2.靠什麼結構運動?

3.靠什麼結構呼吸?

4.縊蟶如何獲取食物?

學生活動:

觀察、填寫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討論,完成討論題。

1.依據經驗推測其具有保護作用。

2.靠足緩慢運動。

3.用鰓呼吸。

4.推測:在吸水和排水過程中攝取食物。

(二)常見的其他軟體動物(10分鐘)

教師活動:

在觀察雙殼類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書上13頁石鱉、蝸牛和烏賊的圖片, 提出思考問題:

1.石鱉貝殼是什麼形狀?它靠什麼運動?

2.蝸牛生活在什麼環境中?貝殼是什麼形狀的?它靠什麼運動?

3.烏賊生活在什麼環境中?貝殼有什麼特點?它是如何捕食和運動的?

在PPT上補充這三種動物的結構圖片,教師給出適當地補充,學生在進行對比觀察的同時 完成表格。(表格附後)

使學生通過比較,瞭解軟體動物之間的相似和不同,通過對其形態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分析,強化“生物適應環境”的概念。

學生活動:

觀察、思考,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思考、分析、判斷、填寫表格。

(三)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5分鐘)

教師活動:

1.教師指導學生比較表格中三種動物的相同點。

2.提示學生這些相同點就是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

3.通過主要特徵提升出類羣名稱:正因爲它們具備了這樣的特徵,它們才都屬於軟體動物。

4.板書: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學生活動:

通過比較、歸納、概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們的身體都很柔軟,都有外套膜,都有外殼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內殼。

(四)軟體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6分鐘)

教師活動:

閱讀教材13頁相關內容,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由發言,歸納、總結軟體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1.水產養殖:貝類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低脂肪。

2.藥用:鮑的殼(石決明)、烏賊的殼(海螵鞘)、珍珠粉。

3.螺殼和珍珠是很好的裝飾品。

4.有些軟體動物也對人類有一定危害,如釘螺。

學生活動:

閱讀、討論、記錄、交流。

課堂小結(1分鐘)

教師活動:

通過觀察和比較,我們認識了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也可以通過概念判斷某種動物是否屬於軟體動物。作爲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羣,軟體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都有豐富的多樣性以適應其生活環境。

學生活動:

傾聽、回憶、認同。

活動3【活動】板書設計

第三節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第1課時)

一、實驗:觀察縊蟶的內部結構

二、常見的動物:

常見的軟體動物 石鱉 蝸牛 烏賊

貝殼數及保護 8個覆瓦狀排列的貝殼;保護 一片;保護 有退化的貝殼海螵蛸;支持

有無外套膜及其作用 有,保護 有,保護 有,保護

身體是否柔軟 身體柔軟 身體柔軟 身體柔軟

足的種類 腹足 腹足 腕足

三、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是:

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四、與人類的關係

有益:養殖業――食用、藥用、工藝品

有害:疾病傳播

活動4【練習】隨堂練習

練習題

(一)軟體動物

1.軟體動物體外有貝殼,貝殼內的身體柔軟,目前已知軟體動物有 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 大類羣。

2.常見的`軟體動物有 、 、 、 等。由於它們的身體外面有兩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質貝殼,因而稱爲雙殼類。

3.軟體動物中除了雙殼類以外還有很多,如 、 、 等。

4.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是 。

5.軟體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1.下列關於蝸牛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蝸牛生活於水中營底棲生活B.蝸牛對農業生產有害處C.蝸牛的腹足肌肉發達D.蝸牛的身體表面有一個貝殼2.昆蟲的外骨骼不

1.下列關於蝸牛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蝸牛生活於水中營底棲生活

B.蝸牛對農業生產有害處

C.蝸牛的腹足肌肉發達

D.蝸牛的身體表面有一個貝殼

2.昆蟲的外骨骼不具有的作用是( )

A.保護內部柔軟的器官

B.支持內部器官

C.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D.感受外界環境的刺激

3.蝗蟲在生長髮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原因是( )

A.外骨骼不能隨身體生長而長大

B.有利於進行氣體交換

C.蛻掉原來的外骨骼使運動更靈活

D.減輕體重,有利於運動

活動5【測試】課堂小測試

1. 河蚌外套膜的作用正確的是: ( )

A.保護身體內部柔軟部分 B.參與呼吸和形成貝殼

C.能使貝殼開和閉 D.保護內部和形成貝殼

2. 下列動物中不屬於軟體動物的是: ( )

A.扇貝 B.海蜇 C.田螺 D.烏賊

3. 有關河蚌體內珍珠的形成,下列哪項敘述正確: ( )

A.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質包被異物形成的B.由貝殼外層細胞分裂形成的

C.由斧足上的細胞分泌的粘液形成的 D.由閉殼肌的分泌物包被異物形成的

4. 下列哪一特徵不屬於軟物動物 ( )

A.身體柔軟 B.身體分節 C.身體有貝殼 D.有外套膜

5. 下列哪種動物在捕捉食物時,使用觸手 ( )

A.水蛭 B.烏賊 C.扇貝 D.海蜇

6.蝗蟲的呼吸器官是 ( )

A.氣門 B.氣孔 C.氣管 D.肺

7.蝗蟲在生長過程中必須蛻皮的原因是 ( )

A.外骨骼不能生長 B.外骨骼損壞,需形成新的外骨骼

C.表皮細胞老化、死亡 D.蝗蟲的形態在發生變化

8.在無脊椎動物中,能飛行的是 ( )

A環節動物 B昆蟲 C鳥類 D鳥類和昆蟲

9.身體分節是節肢動物的一個特點,下列不屬於節肢動物的是 ( )

A蝦 B蟹 C臭蟲 D蚯蚓

活動6【作業】課後作業

教材上的相關課後練習

答案:1、(1)X (2)X

2、A

3、腔腸動物----身體表面有刺細胞 扁形動物--------身體扁平,有口無肛門 線形動物------身體不分節,體表有角質層 環節動物--------身體分節,運動器官爲剛毛或疣足 軟體動物---------身體表面有外套膜 節肢動物--------身體和附肢都分節,有外骨骼

4、相同點 :均能保護動物內部柔軟的器官

不同點:軟體動物的貝殼在保護動物的同時,也限制了動物的運動能力;昆蟲身體和附肢的外骨骼分節,可使動物的運動更加靈活,外骨骼還可減少體內水分的喪失。

5、繁殖能力強;體表具有保護功能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分節,運動更加靈活;感官器官發達;昆蟲的呼吸系統完善,適應陸地生活;體形較小,對空間和食物的需求較小,利於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更多的個體。

生物教學設計6

【文本研讀】

細讀《生物入侵者》,掘其文本特質以下:

一,詞語如“移民”“生物入侵者”“天堂”若干,披引號於身,齊聚一文,構成“華麗陣容”。“服飾"標明,這些詞語在句段中並非用其本義,表其本身,而是用其比喻義,身份是客(喻)體,是把別的事物比作了它們。這種帶引號標識的打比方,除了兼有“生動形象”的說明效果外,更凸顯表達的趣味性,簡言之:有趣。

二,幾個中心自然段,每每用核心句陳述說明要點後,立即舉上例子給予支撐,一例二例三例,不一而足,讓人信服十分半點無疑義。全文運用舉例子十多處,其效果亦可簡言之:有力。

三,本文雖爲說明,但推出成語方陣,組成一道語言典雅的風景線。且看異國他鄉安家落戶爲所欲爲物競天擇……在語文課上賞玩美的語言風景是幹自己的本分。語文課姓語,說明文概莫能外。

四,生物入侵系大話題,科學原理(知識)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普及緊迫性。課文全舉外國例,說外國情,不涉中國一言,不免有隔岸現火或遠水不解近渴之疏離。有此缺口亦妙,我來補之,補之以本國我土入侵狀貌 ,將課文內容簡縮例子化,與鮮近新材料相併有機整合,由遠而近,由人而我,激發虞思,培養科學精神,涵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設計】

一、導入——咄咄怪事(PPT展示)

老師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一則新聞:一個老人到一家診所就診,講了一件咄咄怪事,他在自家魚塘捧水洗手,冷不防從魚塘裏跳起一條魚咬到他的中指,並且死死咬住不放,他嚇壞了,把魚弄死,死魚才鬆了口,就立馬來診所診治。醫生聽了十分驚奇,一邊給老人治傷一邊問老人,這條魚顏色鮮豔,非常好看,是不是?老人說是;你最近在魚塘除了看到這種魚,你養的其它魚種很少看到了是不是,老人說是;這種魚過去養在魚缸裏的,是老外魚對不對,老人很驚奇說你怎麼知道的,這是我兒子旅遊時從國外帶回來的',先是養在魚缸裏,我看它好看,想養在魚塘裏讓它繁殖賺錢。醫生說你魚塘是死水還是活水,老頭說是死水,與外界是隔離的,醫生說還好,總算沒釀成大災禍。你的魚塘保不住了,得趕緊上報漁業部門。老人問爲什麼?同學們也一定在心裏問爲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重要的知識,而後化解我們心中的疑問。

二、整體感知,體會成語之美,讀懂課文(自然段)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1、回答導入中設置疑問:假如你是醫生,你來回答老人所問“爲什麼?”

2、自然段標序讀課文。

3、把課文中的成語找出來,說說在文中的意思,用其中兩個或三個說一段話。

異國他鄉 安家落戶 爲所欲爲 與日俱減 在劫難逃

嘯聚山林 五彩斑斕 束手無策 物競天擇 無動於衷

4、讀懂課文(自然段)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讀文填空:

第一部分(1):引出 ,並解說涵義。第二部分(2、3、4) :介紹生物入侵者之特徵,重點說明生物入侵者_______ ____ _ 。第三部分(5):明確生物入侵者增多的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6、7)生物學家、生物學生態學界學者___ _ 。 第五部分 (8):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 。

讀懂說明金鑰匙:倒讀課文一兩遍,課後題目來考參。核心語句劃劃劃,關鍵詞語圈圈圈。(何謂核心句?指文章中的首括句、承上啓下過渡句、結尾句、提問句和概念定義句等。)

根據上面理解明確說明順序: 。

三體會重要說明方法的效果與作用。

1、對於作者的一些說法,比如第8段中“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措施”,你認可不認可?信不信?爲什麼?

明確:舉例子的效果:具體有力 ,使人信服。

追問舉例子的作用:運用的舉例子說明方法,舉 的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 ,使人信服。

2,第3段和第8段放一起比較,加雙引號的詞語比較多。你更喜歡哪一段的說明的語言?爲什麼?

明確:加雙引號的詞語是打比方的新長相。其效果:生動形象,增加趣味。

追問打比方的作用: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 比着 ,生動形象地說明了 ,增加說明的趣味。

3、同桌合作,尋找並體會課文中若干舉例子、若干打比方,說明其作用。

四,迴應導入,興趣閱讀:瞭解食人鯧及我國生物入侵的相關信息。

1、前面我們學習情緒高漲,效果顯著。現在,我們繼續關切並深入瞭解有關 《生物入侵者》的 信息。讀下面材料。

材料一:這魚到底是什麼來頭?在網絡上,記者查到了和這條魚一模一樣的食人魚的資料。這種食人魚(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鯧,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魚。它們通常有15~25釐米長,最長的可達40釐米。食人魚具有尖利的牙齒,據說能夠輕易咬斷鋼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兇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羣起而攻之。食人魚羣可以在10分鐘內將一頭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圭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魚經常出沒的場所。

材料二: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外來物種通過郵包進入我國。有數據顯示,今年1月~9月,我國各郵路口岸共截獲禁止進境物品1.17萬批次,其中檢測出的有害生物達到1127批次……外來入侵物種的日益增多,使得我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面臨更大的壓力。在日前于山東青島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生物入侵大會”上,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萬方浩研究員指出,目前我國確認的外來入侵物種已達544種。我國已經成爲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損失更是達上千億元……目前入侵我國各類生態系統的外來有害物種已達544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入侵中國的就有50餘種。

讀了課文與上面閱讀材料,你有怎樣的觸動與思考?生物入侵動物兇猛,作爲中學生的你,你能身體力行做些什麼?

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者

說明內容 金鑰匙

引出話題生物入侵者並解釋 找自然段中心句

明晰例舉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徑 找承上啓下過渡句

專家對生物入侵者所持不同態度 找關鍵句與關鍵詞

世界各國生物入侵者採取措施

說明方法

舉例子 具體有力 使人信服

打比方 生動形象 增加趣味

生物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瞭解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古生物學的證據。

2.通過對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內容的學習,初步瞭解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形成的原因,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引導學生分析達爾文獲得成功的原因,學習達爾文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1.生物進化的證據是本小節的教學重點之一。生物進化的證據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遺體、遺物或痕跡,是某些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確鑿證據,化石是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不同地層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較不同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生物進化的歷程。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對不同地質年代地層中的化石結構、生存環境加以比較,並將化石生物與現存生物比較,發現各種不同類型的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生存年代和進化歷程以及進化的規律。判斷化石形成的年代對於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極爲重要的。科學家在研究化石過程中如何判斷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同位素測定的方法。

生物進化的證據有許多方面,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若有時間教師也可以簡單介紹一些其他方面的證據,如胚胎學的證據、比較解剖學的證據。

2.自然選擇也是本節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自然選擇是相對人工選擇而言的。雖然達爾文環球考察早於他對家養動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選擇這個概念是在觀察人工選擇的基礎上提出的。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向學生介紹人工選擇,瞭解人工選擇的方法和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自然選擇的過程和意義。

課時安排

本節參考課時數爲一課時。

教具準備

投影片(各種各樣的生物化石);掛圖:達爾文對飼養動物(家鴿何家雞)和栽培植物(甘藍)的研究工作。與進化相關的各種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學生閱讀教材P.146~148閱讀材料。

【提出問題,引出新課】

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進化演變形成的。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我們要問:(1)人類是如何獲得這個結論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2)接受這一觀點,需要一定的依據或證據。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各種生物是通過進化形成的?

(3)爲什麼生物會不斷髮展,原因是什麼?即生物是怎樣進化的?

這是這節課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

一、生物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科學家是如何瞭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麼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爲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瞭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我國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據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認爲太行山曾經是海濱。

什麼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於某種原因,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點,所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生物,它們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某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

化石有很多種,有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遺體化石,如骨骼化石、貝殼化石等;有保存植物葉片痕跡的印痕化石;還有遺蹟、遺物化石等。

爲什麼化石能夠說明生物的進化?

地球的地層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據存在於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判斷生物類型和生存的年代。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現:

(1)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

(2)從大約39億年前的地層中開始發現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層中,成爲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中成爲化石的生物越複雜、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層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較多;晚形成的地層中陸生生物的化石較多。

討論:科學家的這些發現說明了什麼問題?

【小結】(1)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得知原始地球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2)根據對化石的研究,我們知道了生物進化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

【提問】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推動着生物向前發展?

二、生物進化的原因:

最先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的是英國的博物學家達爾文。

討論:達爾文是怎樣提出科學的進化理論的?(根據學生讀過的閱讀材料進行討論)

(1)從小熱愛自然,喜歡觀察並不斷地提出問題。

(2)科學考察,發現許多與“上帝造物論”不一致的問題。

(3)觀察研究人工選擇。

(4)提出自然選擇理論。

對於來自各方面對進化學說的攻擊,達爾文持有什麼態度?

1.人工選擇:

利用掛圖向學生介紹達爾文對飼養動物(家鴿和家雞)和栽培植物(甘藍)的研究工作。介紹時需要解釋什麼是品種?品種是怎樣獲得的?

達爾文認爲,在不同的飼養或栽培條件下,原始祖先產生了許多變異,人們根據各自的愛好對不同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經過若干年的選擇使所選擇的性狀積累加強,最後選育出不同的品種。

人工選擇是根據人類的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的選擇形成生物新品種。

達爾文由人工選擇的實例聯想到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物種的形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進化,選擇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2.自然選擇:

提出問題與學生討論自然選擇是怎樣進行的。

(l)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例:1株1年生的植物只產生兩粒種子,20年後會有多少後代?

大象壽命一般在100歲。一對大象一生可生6只小象,740~750年後一對大象的後代可以達到1900萬頭。

這樣的現象稱爲過度繁殖。

提問:過度繁殖會帶來什麼問題?

(2)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即要保證生物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間。生物生存的.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

提問:爲了生存,生物在這個有限的生存條件下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物之間爲了獲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的鬥爭,稱爲生存競爭。

(3)生存競爭總有勝敗。什麼類型的生物在生存競爭中容易取勝或者失敗呢?

實例:長頸鹿的進化。

(4)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中,誰在進行選擇?

小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種生物大多是適應環境的。自然界的環境有各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環境對生物的差異進行選擇,形成了適應不同環境的生物,同時,也產生了生物的多樣性。

提問:生物進化的歷程是否已經完成?如果還在進行,我們爲什麼不易發現生物的進化?

自然選擇的進程十分緩慢。生物界的豐富多彩是經過許多億年的選擇形成的。

【本課小結】根據人類已經得到的證據可以證明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通過不斷進化形成的。自然選擇學說能夠較合理的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但是關於生物的進化,到目前爲止,還有許多問題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還需要人類不斷的研究探索,進行完善。

生物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課,是國中一年級生物教材(下冊)的內容。本節教學主要講述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知識點和難點較多,也是本冊書重點和難點。本節教學通過對心臟的結構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這節內容是對前一章知識營養物質吸收進入血液後的去向及如何被細胞利用作進一步的說明,併爲後兩章“人體的能量供應”和“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的學習作好知識儲備而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都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對外界事物有着非常濃厚的興趣,但對於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不甚瞭解,所以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無法解釋。本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具體問題的同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3、區別動脈血和靜脈血;

能力目標:通過對心臟的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認識到擁有一個健康而強壯的心臟非常的重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於心臟有好處;

教學重點:

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

1、通過圖片觀察心臟的結構,心肌壁的厚薄與功能相適應。2、心臟瓣膜的開閉與血流方向的關係。3、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二、課堂反思

(一)成功之處是

1、巧用謎語導入課題--心臟.出示幻燈片心臟,引導學生進行自身體驗和觀察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心臟的位置、大小和形狀及感受心臟的跳動。此時教師設疑:“心臟爲什麼能夠不停的跳動?”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心臟的結構。

2、齊讀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讓學生有個簡單的瞭解,並標記。再自主學習觀看心臟解剖圖,獨立完成討論題。教師出示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心臟的內部結構,師生互動完成討論,並且進行總結規律,交給學生巧記的口訣。

3、交流與合作,小組交流合作,觀察血液循環的圖片,瞭解血液循環的途徑,並且複習就知識肺泡處的氣體交換,及吸入的氧氣最終被送到哪裏,瞭解血液裏氣體成分的變化,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動脈血和靜脈血。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並總結血液循環的口訣。

4、藉助與多媒體課件、以及視頻化解本節學習難點

用圖片觀察以及錄像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臟的四腔,連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瓣膜作用控制血液的流向化解難點,達成教學目的。

5、講練結合,鞏固本節學習的內容,加深理解。

(二)不足之處

1、本節教學內容安排實際上是兩課時的內容,內容量大,也是本冊書的難點,特別是血液循環途徑極其複雜,時間安排上有點不足,學生很難理解。

2、由於時間的關係,學生討論的時間較短。學生髮言覆蓋面還不夠全面,應該讓大部分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把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

三、對今後教學的啓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生物教學設計9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一):高中生物蛋白質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爲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爲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通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爲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複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後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

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要麼通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麼通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並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教材的教學採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並採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後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後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後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繫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裏並沒有按照教材通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通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基酸結構及結合方式

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積極思維

看圖激趣創設情景

變構感悟尋求思路

溫故知新探究發現

靈活運用深入探究

變式演練激勵創新

整理知識構建網絡

自我小結融入體系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二):高二生物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教學案例

克州(師範)三中於建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於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通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爲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瞭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爲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瞭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蒐集相關圖片和素材;製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國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瞭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爲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並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着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

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麼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着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三):高一生物染色體變異教學設計

染色體變異(第1課時)教學設計與案例

1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將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爲:

1.1知識目標

⑴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B.識記)。

⑵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B.識記)。

⑶單倍體和多倍體的特點,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種上的意義(B:識記)。1.2能力目標

⑴以貓叫綜合症產生原因爲例,引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以果蠅的染色體爲例,講解染色體組的概念,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⑵通過對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分類依據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比較、分類思維能力的訓練。

⑶通過單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原理、應用的學習,訓練學生演繹思維能力。1.3情感目標

⑴通過了解在自然或人爲條件下,染色體會發生結構或數目的改變進而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⑵通過單倍體和多倍體在育種上應用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2.1教學重點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2教學難點

(1)染色體組的概念。

(2)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繫。

生物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從生物圈中獲取食物和氧氣,並把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須通過循環系統的運輸。血液是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循環系統的基礎。

2、教材內容:本課教學包括:血液的組成及功能;血漿的成分和功能;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及功能;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研究。

3、重點難點分析及確定的依據:分析教學內容,與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識難度,減少了過多的專業術語,避免學生學習過細過難的生理學知識。所以我把重點難點放在以下幾方面:

教學重點: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裏循環流動,帶動着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爲學習“血液循環”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藉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塗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4、學情分析:學生對血液既熟悉又陌生。雖有流血、驗血的經歷,但對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麼作用,還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c、瞭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

二、教法學法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爲建造一座大樓房,那麼教師應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築材料——磚頭、石灰等,把這一切堆砌的工作應當由學生去做。爲了充分體現教師是引導着,學生是主體,我在這堂課的設計過程中運用先學後教、合作探究、問題探究等教學手段,運用啓發式,討論式,問題激趣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活動,即發揮了集體的作用,也能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1.熱點問題引入法:

通過“白血病”這一熱點,引出什麼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現異常會有什麼嚴重後果,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體,真實形象的展示血液,並安排指導學生實驗,給與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自由探究的空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獲取及處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讀圖分析小組合作學習:

通過讀圖析圖,獲取信息,讓學生認識顯微鏡下的血細胞,進一步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來鞏固問題、深入問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同學們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

4、模擬轉換角色法:

通過角色的互換,進一步體驗血液及各種成分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並能加深鞏

固基礎知識,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程序分六個步驟

1、熱點問題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有關白血病的有關報道,由學生說出對白血病的認識與看法,引出學生對血液的興趣。教師出示幾組圖片,明確血液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進一步認識探究血液的積極性。

2、讀圖實驗自主探究

首先,教師出示血液分層圖,血常規化驗單,血漿成分示意圖提出下列問題:a、試管中的血液分爲幾層?各層呈什麼顏色?各層的比例大致是多少?b、綜合上面的資料,你認爲血液可能由那幾部分組成的?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別應在什麼層次?c、血漿的主要成分是什麼?d、爲什麼把血液稱爲“流動的組織”?

指導學生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並且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對照顯微鏡下的血細胞的圖片回答問題:a、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塗片中數量最多的細胞具有什麼特點?這是什麼細胞?b、你是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的?c、爲什麼看不見血小板?利用你認識我嗎這個活動鞏固新知,激發學生興趣。

然後,教師播放一段有關血紅蛋白的影片,血紅蛋白的特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把難點易化

3、角色互換知識再現

通過我是小醫生、角色互換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並能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使知識得以再現。

4、鞏固小結自我評價

通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圖表,加深鞏固基礎知識,形成網絡體系,增加整體記憶。

5、前沿科技思想昇華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人造血液”和“造血幹細胞和幹細胞研究”,激勵學生致力於科學研究,造福人類,實現學生思想的昇華。

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於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爲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爲、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爲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爲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爲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爲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爲什麼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影響着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彙報)

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徵包括脈搏、呼吸、體溫、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徵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

讓同學們可以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溫、血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簡單彙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麼?

(教師爲每個同學發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

身體的活動情況

(收齊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裏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

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爲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祕密給揭開,好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大膽發言交流發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溫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牀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裏,心跳頻率和體溫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牛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牛花是什麼時間開放的嗎?

生物教學設計12

一、案例背景及學情分析

《減數分裂》是蘇教版《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二章“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節內容。本節課內容與上學期學過的有絲分裂有密切的關係,同時又是後面學習遺傳變異的基礎,所以本節課內容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習中有着承上啓下,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本節課內容由於圖像多,曲線多,變化抽象等特點,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較經典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們廣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節課。爲了學生便於理解,這節課採用多媒體動畫、繪圖和列表等方法來模擬減數分裂各時期的變化以及整個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在整個減數分裂的學習中採取多種活動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讓學生用建好的彩紙到講臺上演示減數分裂染色體的變化。另外,由於我們普通班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所以在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體化和直觀化,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減數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過程;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的化。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活動,體驗合作的力量,養成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用辯證的觀點認識生命現象。

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的變化

教學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啓發式教學法、模型模擬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法等來學習減數分裂的相關內容。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用ppt打出“受精過程”和“胚胎髮育”的動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爲進入學習目標做好心理準備。然後和學生一起討論我們人類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

教師提問:假設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絲分裂的方式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這個假設成立嗎?通過學生的假設,從而進入新課《減數分裂》。

(2) 減數分裂的概念

活動一 小組自主學習:減數分裂的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對象”、“時期”、“特點”、“結果”幾個字,讓學生從這幾方面來更深刻的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開始減數分裂模擬探究活動。

(3) 精子的形成過程

在讓學生模擬減數分裂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同源染色體”、“聯會”和“四分體”這三個概念,並在ppt上投出:1對同源染色體=1個四分體=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

活動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過程

每組分發一套染色體模具(用硬紙剪成染色體形態,2種顏色紙表示同源染色體,用小磁鐵表示着絲點),其中讓一組去黑板上模擬精子的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爲變化規律。

學生通過模擬減數分裂的過程,基本掌握了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通過小組的構建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模式圖,關於各個時期的特點學生也發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種主要模型構建: 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後期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 ②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着絲點沒有分裂 ③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知道染色體如何分配

看完學生的展示後,老師對每個組的模式進行糾正,重點講解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特點,減數第二次分裂的特點和有絲分裂基本相同。在給學生進行指導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知識點:①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形成四分體的時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時期 ②着絲點分裂的時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時期 ③染色體減半和DNA減半的時期

老師強調: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了4個精細胞,精細胞經過變形成爲精子。

老師ppt展示精子形成過程,看完展示讓學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驟:

師生共同總結:一個精原細胞經過兩次分裂形成了四個精細胞,每個精子細胞中含有數目減半的染色體。

(4)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活動三 合作探究: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合作模擬探究、閱讀教材、動畫展示,讓學生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構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模型(座標圖以及表格),並要求學生能用表格進行歸納總結,安排學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體內的染色體爲2N爲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數量變化畫出減數分裂過程的變化曲線。

(5) 歸納總結

①染色體複製發生在: 間期

②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發生在: 減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體分離發生在: 減Ⅰ後期

④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發生在:減Ⅱ後期

⑤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 減Ⅰ分裂完成時

⑥DNA數目減半發生在: 減ⅠⅡ分裂完成時

(6) 作業佈置:完成導學案相關練習

(7)板書設計

2.1減數分裂

一、減數分裂概念

對象:

時期:

特點:

結果:

二、精子形成過程

1. 部位:

2. 過程

三、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教學反思:減數分裂的學習是在以學生過去的知識-有絲分裂爲基礎的,教學中通過“溫故而知新”的方式複習有絲分裂的知識,進而導入新課。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減數分裂是微觀,動態,連續的變化給正確認知帶來困難。爲了突破教學難點,一方面製作多媒體動畫演示減數分裂過程,精心設計將微觀變爲宏觀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學生自制的模型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爲,化抽象爲具體,化複雜爲簡單讓學生對減數分裂的過程掌握得更爲透徹。同時,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一步步滲透着學生主動參與的新課程理念。

生物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3.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2.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三、課時安排

2(上課1和實驗1)

四、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讓學生以國中的知識來思考,回答。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

〔板書〕

一、組成細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S(Ca)P、

主要元素:C

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思考與討論〕生思考師提示。

1.提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區別主要看它們的分子組成中是否有碳元素,如糖類是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水是無機化合物,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當然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區別。對這兩類化合物的嚴格區分,請參照化學教科書。

2.提示:細胞中最多的有機化合物是蛋白質,無機化合物是水。蛋白質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在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離開水,生命活動就無法進行。

3.提示:植物的葉肉細胞、果實細胞和種子的細胞中通常含有較多的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如禾穀類的果實、種子中含澱粉(多糖)較多;甘蔗的莖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種子中含脂質多;大豆種子中含蛋白質多,等等。要想從植物的果實、種子中獲得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就要設法使細胞破碎,再將這些物質提取出來。

三、實驗

〔到實驗室做實驗〕

3.生物材料中有機化合物的種類、含量不同。因此,我們應選擇多種多樣的食物,保證獲得全面的營養。

〔小結〕略。

〔作業〕一二題。生思考師提示

〔提示〕1.(1)跡唬2)√擰

3.B。

拓展題

1.提示:細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動地從環境中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元素。這是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統內部有嚴謹有序的結構,不是物質隨意堆砌而成的

生物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陽光、溫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2、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非生物因素的種類及其對生物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四、《教法》

以“一案三爲主”爲模式的學案導學教學方法

五、《學法》

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觀看視頻《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導入:自然界中的環境因素多種多樣,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生物的生活,這節課我們學習《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二)、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讀學習目標

(三)自主研學、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學一,分組讓學生回答。

2、展示圖片和資料,分析是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3、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影響:

(1)閱讀黃粉蟲幼蟲資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展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3)小組長領着同學們實施計劃,讓學生畫實驗記錄表

(4)學生分組實驗,把黃粉蟲幼蟲放置後,靜置五分鐘,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黃粉蟲幼蟲在兩種環境中的個體數量,把實驗數據填在記錄表中。(等待5分鐘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實驗:1、本實驗的變量是什麼?2、爲什麼要用10條黃粉蟲幼蟲做實驗?只用1只黃粉蟲幼蟲做實驗行嗎?爲什麼?)

(5)五分鐘後,學生統計實驗數據,求出平均值。

(6)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7)表達交流:這個實驗中有哪些因素對黃粉蟲幼蟲有影響?

4、出示自主研學二,分組讓學生回答。

5、展示圖片,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學生暢談收穫,教師展示主要內容,並進行感情昇華

(五)佈置作業:讓同學們寫一篇以保護環境爲主題的倡議書

(六)鞏固練習:分組比賽練習

(七)評選表演優秀小組,鼓勵其他小組。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對正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的確存在着神祕感,自然而然地成爲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輕女思想,特別是在經濟落後的地區,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的問題。本節教學內容雖不難,但較抽象,通過安排一系列的學生活動,讓學生更多地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討論獲得結論,從而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二、學生分析

根據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熱情。他們不喜歡、不滿足簡單的教材裏的圖畫、文字,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但樂於觀察、分析圖片,自己動手做實驗等來表現他們的活力。如果能爲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控制的,說明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2.能力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模擬實驗得出正確的結論,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能夠對性別歧視現象作出正確的評價;通過探究活動,形成大膽思考和勇於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男女染色體的圖片,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通過模擬隨機受精活動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五、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

新課程是“以探究爲特色,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本設計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注意面向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也有較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六、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猜測驗證法、綜合歸納法、科學探究法。

七、課前準備

教師:製作課件,蒐集相關資料,準備活動材料。

學生:調查不同範圍的人口性別比例。

八、教學過程

標籤:教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