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設計1.89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

數學內容比較抽象,而國小生年紀小,好奇心強,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不能以純抽象的方式進行思維。如果教法單一,呆板,就會導致學生處於“老師講,我就聽”的被動活動中,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數學喪失興趣,產生厭煩情緒,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注意學生的好奇心,努力創設情境,用老師的情感去感染學生,鼓勵學生,並利用直觀、新穎的教具,組織一些學生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課,就能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到積極狀態,使學生主動地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對知識進行全面鞏固提高,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化靜爲動,用鮮明、生動的形象幫助學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國小生思維特點是從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教學時,要讓學生在鮮明,活動的直觀形象中,視、聽、說、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表象,逐步領悟新知識。利用兒童好奇心強,無意注意佔重要地位的特點,通過色彩鮮豔的圖例,生動形象的道具來吸引他們,引導他們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

例:教學應用題時,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如何使學生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呢?如果單純用靜止的圖,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改用活動教具就好理解,如以講停車場上原有6輛汽車,又開來4輛或開走4輛爲例。先出現汽車場停着6輛汽車,接着邊敘述邊演示,把開來的4輛汽車慢慢向前拉,和原來的6輛合併在一起,老師問:“可以求什麼?”“一共有幾輛汽車?”學生很快可算出6+4=10(輛),然後,把開來的4輛車翻轉過來,變成開走的樣子,慢慢向遠處移動,小朋友高興地說:“開走了4輛汽車,還剩6輛汽車。”我追問:“怎樣解答”,學生說:“因爲從10裏面去掉開走的4輛,所以10-4=6(輛)。”這個活動教具演示,便於提示數量的增減,學生又繞有興趣,從感性上知道了加、減法的關係。

二、運用學具,組織學生充分參與實際操作活動。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千方百計地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器官協調活動,這樣有助於形成穩定的表象,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使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讓學生按老師要求擺小棒,先擺34根小棒,再在它的下面擺出28根小棒,要求整捆和整捆對齊,單根和單根對齊,教師用活動燈片演示,並啓發:“這些小棒共有多少根。整捆整捆地加有多少?單根單根加有多少?單根小棒加起來超過10怎麼辦?”引導學生操作並回答,把新捆的一捆小棒加放在整捆的下面,老師再問:“還剩幾根小棒?就是個位上還剩幾?結合擺的.結果在豎式橫線下面個位寫上2。同時強調在加十位上的數時,千萬不要忘了加上個位滿10進上來的“1”,並在豎式的十位上寫上6,這樣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了新知。再如,在數的組成練習中和學生對口令,拍拍手,做各種數字遊戲,如練習10的組成,我出卡片8,學生出卡片6,學生出卡片4……這樣,採用多種活潑多樣的活動,學生興趣盎然,而且練習密度大,效率高。

三、設計課堂遊戲,讓學生在直接參與的“角色”中學習,低年級兒童很喜歡到臺上來表演,表現自己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可讓學生進行表演,做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保持旺盛的精力。

兒童邏輯思維能力較差,要正確理解應用題數量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如練習題(1)同學們排隊做操,小紅的左邊有5人,右邊有6人,一共多少人?部分學生對於這種數量關係不理解,我聯繫實際,以生活問題引入,根據題意分角色表演,讓學生通過語言,動作展示它們的數量關係,而後學生一起討論,找出解決辦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更深刻,更靈活獲取知識,有利於發展學生的邏輯思想,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真心誠意愛護學生,努力提高教學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成爲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繫,初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增強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探索並解決新問題的意識,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方法與手段:

使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繫,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圖。

談話:這是同學們在文具商店購物的畫面。你能從中瞭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交流後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下面的問題及相應的算式:

(1)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麗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個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課題。

提問:同學們不但提出了許多的問題,還列出了算式。請大家觀察這些加減法算式,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嗎?

談話:怎樣計算小數加減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小數加法和減法)

二、探究。

1、教學例1的第(1)問。

談話:你能用豎式計算“4.75+3.4”嗎?先試一試,再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討論:你是怎樣計算的?又是怎樣想的?

圍繞學生採用的算法進行比較,要求學生具體地解釋思考過程。

小結: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把兩個加數的'小數點對齊,然後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分別相加。

2、教學例1的第(2)問。

談話: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把小數點對齊後再算,那麼怎樣計算小數減法呢?

學生完成後,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怎樣想的,再進一步追問:用豎式計算小數減法時,爲什麼要把被減數和減數的小數點對齊?

小結:通過剛纔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3、教學“試一試”。

談話:這裏還有兩道題,你能用剛纔學到的計算方法自己算出結果嗎?

學生計算後,再要求說一說是怎樣算、怎樣想的。然後提出把計算結果化簡的要求,讓學生說一說化簡的結果和依據。

4、總結和歸納。

談話: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學會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你能說一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時有什麼相同點嗎?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些什麼?

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然後組織機交流。

三、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讓學生說一說計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找出每道題中的錯誤,再分別改正,並組織交流。

3、完成練習八第1題。

4、完成練習八第2題。

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適當加以點評。

5、完成練習八第3題。

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係,還可以自己補充問題:問學生你還想到了什麼?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有哪些收穫?你認爲自己今天學得怎麼樣?

五、延伸。

同學們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提出了許多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其中,有些問題我們已經解決,剩下的問題下節課在繼續研究。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3

活動準備: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頭4根,小貓3只,小魚3條,青蛙5只,荷花5朵,標記圖一張。

2、學具:幼兒用書33、34頁。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依樣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標記圖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導幼兒觀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規律,說說:圖上有什麼?它們是怎樣排隊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導幼兒幫它們排隊,請個別幼兒來操作,邊排邊說:一隻大象排在小狗的後面,一隻小狗排在大象的後面……最後,從前往後說一說:它們是怎樣排隊的?

(2)對應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頭圖片,讓幼兒看圖說說:這裏有什麼?誰來把它們送給大象和小狗,邊送邊說:××,我送你一根什麼,…

請個別幼兒在黑板上操作,學習正確運用量詞。

2、操作活動。

(1)、第一、二、三組。

排序匹配活動。

觀察標記圖上的動物,學習依樣接着擺放動物,再對應匹配食物,鼓勵幼兒邊操作邊說。

(2)、第四、五、六組。

依樣排序。

觀察標記圖上的圖片,請你依樣排列。

觀察實物數量,畫出相應數量的短線或小圈,記錄實物數量。

3、活動評價。

4、展示幼兒活動材料,請幼兒說說他市怎樣排卡片的,體驗有規律的序列。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小瓢蟲(3以內的數)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手口一致的數3以內的數

2、學習按數量分類

3、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1個斑點、2個斑點、3個斑點的紙製瓢蟲若干

2、樹葉3片,兒歌《小瓢蟲》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師幼共同玩手指遊戲“小瓢蟲”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這裏是什麼?(瓢蟲)今天我是瓢蟲媽媽,你們就是瓢蟲寶寶,瓢蟲最喜歡吃害蟲啦!我們一起去抓害蟲吧!

小瓢蟲,小瓢蟲(上下彎曲手指)

爬來爬去的小瓢蟲(五指作爬行狀)

緊緊追上大害蟲(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乾淨(停下做吃狀)

二、利用圖片練習手口一致的數3以內的數

1、觀察瓢蟲的外型特徵,確立對斑點的認識

師“寶寶們,累了吧!好,我們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蟲紙)師:咦?一些瓢蟲寶寶真頑皮,跑到這裏來了,看看這些瓢蟲寶寶它們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斑點不一樣)

2、通過數瓢蟲身上的斑點,學習數數1、2、3

(1)老師指着1只瓢蟲,提問:瓢蟲寶寶的背上有幾個斑點?(1個)

請個別幼兒上前來手口一致的點數1,並齊聲說1。

(2)指有2個斑點的瓢蟲讓幼兒來手口一致數2,並齊聲數1、2,那共有幾個斑點?(2個);

(3)指有3個斑點的瓢蟲讓幼兒來數一數,也齊聲數1、2、3,那共有幾個斑點?(3個)

三、利用遊戲,培養幼兒按數量分類的能力

1、數斑點

(1)現在媽媽請寶寶們看看自己身上有幾個斑點?拿下來,伸出手指數一數,數的時候,請你一邊數一邊說。

(2)幼兒數一數,教師巡迴指導

(3)請個別幼兒拿着瓢蟲上來數一數,說一說,學說一句話“我身上有幾個斑點?”

2、送瓢蟲寶寶回家

(1)讓幼兒把不同斑點的瓢蟲寶寶放到相應圓點的樹葉上

師“寶寶們,天黑了,該回家了,那你們的家在哪裏呢?(出示樹葉)。噢!原來在這裏,這些樹葉是瓢蟲寶寶的家。它們一樣嗎?哪裏不一樣?(圓點不一樣),那1個斑點的瓢蟲哪個是它的家呢?(一個點的樹葉),老師示範(也可以有意擺錯了,讓幼兒來糾正)。2個斑點的家呢?(幼兒上前擺放)3個斑點的家呢?(幼兒上前擺放)好,現在哪些瓢蟲可以到1個圓點的樹葉家裏?(請幼兒上來送)2個斑點的呢?3個斑點的呢?

(2)集體驗證。

四、幼兒操作

師:瓢蟲寶寶都送回了家,你們高興不高興?噢,你們真棒!好,現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那兒也有一些小動物們想回家,它們希望我們小五的小朋友們送它們回家,你們樂意嗎?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送它們回家吧。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圖形分類(數學)

一、活動目標能把大小(顏色)相同的圖形歸在一起,並能表達分類標準。

二、重點與難點能大膽表達分類標準。即分類後能說出是按顏色或大小分類的。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積木、雪花片、木珠,幾何圖形等。

四、設計思路分類活動屬於數前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爲幼兒以後理解數概念作心理準備。如幼兒理解數的實際意義,需要對某數所表示的物體的數目進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礎是能夠排除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徵的干擾。這種能力是在分類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進行分類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操作擺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讓幼兒表達分類標準是小班幼兒開展分類活動的重點難點。這是一因爲幼兒的'概括能力比較差,同時語文表達能力也比較弱。因此,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語給幼兒適當的提示,還可以採用放標記的方法讓幼兒先把想法表示出來,然後再學習用語言說明分類標準。

五、活動流程操作經驗——討論歸納——複習鞏固操作體驗在活動區中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積累有關物體的顏色,大小等特徵的感性經驗。

(1)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顏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種顏色的雪花片4——5片。指導語:請你把顏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分積木材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圓柱體積木各不相同4—5塊,每種形體的積木放在一起。指導語:請你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

(3)分木珠材料:四種形狀不同的木珠,每種4—5個,顏色不同。指導語:請你把形狀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請你把顏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4)分玩具材料:積木、木珠、雪花片。指導語:請你把顏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2、討論歸納經過分組討論幫助幼兒提出和轉換分類標準。

(1)給每個幼兒一些不同顏色的,幾何圖形,每種都有大和小兩種。指導語:請你們把這些圖形放在兩個盒子裏,每個盒子裏要放入一樣的圖形。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分類結果。並證明爲什麼把這些圖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請其他幼兒猜猜他是按什麼標準分類的。

(2)給幼兒再次分類指導語:剛纔你們是按圖形的顏色(大小)分的,現在你們再用別的方法分一次。

(3)給幼兒兩盒雪花片,每盒裏都有大小,顏色不同的雪花片,四個空盒子。請幼兒給兩盒雪花片分別進行分類,兩次要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分完後用標記(大)、(小)表示。然後再讓幼兒證明分類標準。說明標記應在課前先讓幼兒認識。

4、複習鞏固在活動中投資其他材料,並增加每種材料的數量,繼續讓幼兒操作,學習分類。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 100以內的加、減法的筆算,表內乘法(一),表內乘法(二),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現象,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繫實際的內容,爲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釐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7、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

教學難點:100以內的加、減筆算,以及數學實踐、數學思維的訓練。

五、全冊課時安排:(具體看教學計劃)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的“比長短”的學習,學習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主要特點有:

1、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3、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單元教學要求: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單元教學重、難點: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5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於教師觀念的轉變,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鼓勵、思考……將越來越成爲一位顧問、一位交流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這說明了一個道理:教師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確定“以人爲本”的觀念,把課堂教學看作自己也是學生人生中的一段激盪的生命經歷,鼓勵、激發學生去不斷探索,把學生的“發現”與“創造”視爲最有價值的勞動成果,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對話,與他們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動。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時的一些認識:

一、聯繫生活、感知數學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在實際問題和數學模型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數學、感知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主體(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既符合自身的認知規律,又有直覺洞察、直觀猜想、合理歸納與活動思維過程,有利於提高自己對數學的認識。

二、身臨其境,探索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學生的學習規律,提供現象和問題,創設思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行觀察、思考、探索。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時,我們可以按下列步驟來創設情境。

1.求三個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一般來說學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來,然後計算,學生可能體會不到什麼,此時課堂氣氛比較平穩。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這時很多學生會感到很繁,怕動手計算,課堂出現沉悶現象。此時教師立即口答出答案,學生就會感覺到很驚奇,爲之一振,進而產生疑問:“老師怎麼會看出答案?這裏會不會有規律?”課堂出現竊竊私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

3.提出問題:你能根據你開始的計算和老師的結論觀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們躍躍欲試,開始投入到觀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問題:你敢肯定你所猜測到的結論是正確的嗎?再一次激發學生的鬥志,使他們敢於說理、敢於證明,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三、由點到面,觸類旁通

複習不是簡單的知識重複,而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複習中的最大矛盾是時間短、內容多、要求高。複習既要做到突出重點、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在掌握規律中理解、記憶、熟練、提高。比如在複習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和根與係數的關係時,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根與係數的關係和二次函數的有關知識相聯繫,根的判別式可以作爲判別二次函數的圖像與x軸的交點個數的依據:當△>0時,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當△<0時,拋物線與x軸沒有交點;當△=0時,拋物線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即頂點。如果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用根與係數的關係可以求拋物線與x軸的兩個交點之間的距離,可以判別拋物線與x軸交點的位置(交點是在座標原點的左邊還是在座標原點的右邊)等等。這樣在複習過程中把知識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面對的是獨立、有個性、有思維的學生,課堂教學設計應適應學生的發展,應隨“學情”的變化而變化。課堂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完全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情況的瞭解。只有教師具備“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才能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爲學生考慮,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服務於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法。

2、初步經歷運用點子圖表示物體個數的過程,初步建立數感和一一對應的思想。

3、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事物,滲透應用意識。

4、在他人的幫助下,初步體會數學的意義與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再用點子圖表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式。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興趣的產生

談話:小朋友們都愛玩,你們最想到哪兒去玩呢?這節課老師要帶我們班小朋友到兒童樂園。(學生閉上眼後再睜開雙眼的同時,課件出示兒童樂園情境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學生對於第一節數學課,以兒童樂園遊玩作引子,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上課開始便能全心投入,進入一個學習狀態]。

二、自主探索興趣的維持

1、初步感知

(1)提問:在兒童樂園,你看見了什麼?

分小組交流後集體交流

(2)描述:燦爛的陽光下,綠樹成蔭,鮮花怒放,鳥兒歡快的歌唱,蝴蝶快樂的飛舞,小朋友們玩得多開心呀,他們有在騎木馬,有的在盪鞦韆,有的在坐小飛機,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聲情並茂的語言渲染,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切體驗教師的可親,課堂的可愛]。

2、數數交流

(1)提問:兒童樂園裏有好多東西,你能數出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學生先自己數一數,再數給同桌聽。

(3)選幾名學生做嚮導,帶領其餘小朋友按順序數數。

3、總結方法

(1)展開討論:怎樣數數才能又對又快?

分小組討論後集體交流

(2)小結並強調一個一個按順序數。(從左往右,從上往下等)

4、搶答練習

(1)提問:1個……學生接:1個滑梯;2架……,學生接2架鞦韆……(課件演示,從主題場景中逐個抽取10幅片段圖)

(2)自己看圖說圖意如:3架木馬……

5、點子圖表示數

我們可以用一些最簡單的符號表示物體個數,你想用什麼表示?我們就用點子圖表示好嗎?1個滑梯用1個點子表示(演示出現1個點子)怎樣表示鞦韆的個數?爲什麼?怎樣表示木馬、飛機的個數?你還有什麼想法?(讓學生充分地說)

探索:什麼物體的個數用7個點子表示?8個點子表示的是什麼?怎樣表示氣球的個數?10個點子表示什麼?

三、寓教於樂興趣的體驗

過渡:小朋友,美麗的校園就是我們的樂園,讓我們一起到兒童樂園中去玩吧!(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找找數娃娃美麗的校園藏着許多數娃娃,你願意找到它們嗎?找到後與好朋友(包括老師)交流。

練練點子表示數(課前創設好特定場景)

1位白雪公主、2條手帕、3個蘑茹、4朵花、5只籃子、6個蘋果、7個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話般的.美麗場景,學生喜愛的童話人物,學得生動,練得有味]。

四、總結提升興趣的延伸

談話: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每一個數學王國的成員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們,你們想與它們交朋友嗎?你打算今後怎樣做?學生自由談論。

[第一節數學課,學習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學生愛學數學,願學數學,想學數學。達到延伸學生學習的數學的興趣的目的。]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7

一、實驗項目與活動概述

我校先後進行了“國小全程動態式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研究”等課題實驗,對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學生學的方式起到了良好推動作用。但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仍有不少教師觀念保守、方法落伍,致使教學效益不高,質量平平。

《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驗》,是我們國小於xxxx年4月向諸暨教研室申報立項,該項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的精神爲指南,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爲依據,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和數學素養爲目的的教學改革活動。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鍊並提高多種能力和培養一定數學思想觀念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課堂教學的有效設計。我校研究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活動,使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等方法,主動學習,高效學習,從而在數學課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都有更好的收穫與發展,即通過構建理想的數學課堂,促進師生共同和諧的發展。

爲做好本項研究與實驗,我校組成了由一把手唐善民親自掛帥的課題組,制定了細緻科學的實驗方案、具體完善的實施計劃、建立了系統有效的保障機制。歷時三年多,先後召開行政工作會議5次,舉行講座9場次,組織教學活動20多次,有70多名教師執教研討課121節,教師撰寫論文(案例)60篇以上,製作課件32個,外出參訓34人次,編輯內部教研教改刊物4期,還舉行“課堂教學開放周”、“有效教學研討月”活動5次,召開家長座談會2次,校領導聽評課共100多節次。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行動研究法。

4、經驗總結法。

(二)研究步驟

1、論證準備階段:xxxx年2月至4月,組建課題組,設計研究方案,學習相關理論。

2、實施調整階段:xxxx年5月至xxxx年6月,制定實施計劃,按計劃開展實驗和研究。

3、總結整理階段:xxxx年7月至xxxx年12月,收集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三、已進行的主體工作

我校紮紮實實地組織開展了“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至今爲止,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對數學課堂教學低效現象的分析

探究性教學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常用教學方式,自然成爲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寵兒”。自己教學、組內研討、外出學習,常常會親歷許多不同探究場景,我們對探究教學中許多低效乃至無效現象思考良多:

1、探究中過多幫、扶,缺乏應有的自主性。

2、探究中問題的設置缺乏探究性。

3、探究中組織的方法缺乏科學性。

4、過於依賴“預設”,缺乏“生成”藝術。

5、探究內容選擇不當。

6、不和諧的師生關係。

(二)對數學課堂探究教學界定的再思考

由於數學學科本身的特性,數學的學習更多是藉助於思維,而不是直觀操作,數學的結果的驗證也更多要求嚴謹,而不僅僅限於觀察操作.那麼對數學教學中的探究設計,就應該有着鮮明的學科特點,那就是在我們的課堂裏,探究可以更廣泛地指向任何一個問題只要這個問題能成爲學生思維的激發點,能讓學生經歷探討與研究的過程之後,獲得思維能力上的新增長。因此,數學課堂的探究教學有着豐富的研究素材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值得我們關注。

(三)認真實踐,積極改進,提高探究教學設計有有效性

理念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正是提醒我們,實施新課程,不能單靠有熱情,更需要有理性。選擇探究教學的設計進行研究,正是爲了在對教學環境中探究活動所涉及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周密的安排與合理規劃,包括如何選擇適宜的探究材料、對探究時間怎樣進行精心地預估與分配、根據學生學習的特徵、學習的準備條件及對學習環境的要求來設計有利於個體學習的探究教學方案等。在實踐中對探究教學的設計加以科學理論的指導,在實踐中驗證和更新自己的理念,大處着眼,小處着手,認真改進,相信可以切實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探究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數學上獲得更好的發展。四、實驗取得的成效(一)三年多來,我校組織各年級18個班級進行了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課題實驗。通過研究探索,我們有了以下主要收穫:

1、通過課題組老師的共同努力,很大程度上改變探究教學中的低效現象,並以此推動全體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升。三年裏,李靜、蘇燕、李虹、高愛娥等一大批青年教師在實驗中成長起來,26人次被評爲市骨幹教師、縣學科帶頭人。

2、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也培養了一批數學教學業務骨幹。近兩年,趙華、劉潔、黃斌、郭柳等老師在國家、省專業雜誌上發表數學論文7篇,朱躍瓊、李明玲等11人獲得市、縣課堂教學競賽獎。

3、通過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積累第一手研究素材和成果,爲我校的`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可供選擇和參考的教學案例,爲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經驗。xxxx年,我校被評爲荊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今年又被評爲荊州市教育科研示範學校。

4、我校把數學有效教學經驗向全縣10多所鄉鎮學校進行推廣,帶動了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我校連續兩年獲得全縣國小教學質量評估第一名,去年數學單科成績名列全縣第一,網市、白螺等我校對口援教學校也取得了教育教學的優異成績。

(二)通過實驗,我校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在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有效性的“五點”和“五重”。

1、從“興趣點”出發。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內容豐富,生動有趣。以往的教學,數學課上就是公式,定理,數字。在學生眼中枯燥無味,有的學生一旦碰到數學問題就非常頭痛,毫無興趣。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已成爲數學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例如我校的高愛娥老師,在設計《數學廣角》這一課的教學時,她考慮到學生愛看動畫片,就從學生們感興趣的方面引入新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從“重難點”入手。教材的重點難點是教學的重心所在,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也是數學教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學生如果經常遇到困難,就很難引起他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在重難點處設計問題,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如李靜老師的《可能性》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實際,讓學生在猜一猜、拋一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充滿童趣的情境中玩數學、學數學,學生通過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3、從“障礙點”突破。

數學的特點是抽象,學習過程中難免有攔路虎,解決不好會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所謂障礙點就是產生思維定勢或認知錯覺,認知方面走入死角,阻礙了對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思維的障礙點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走出認知的死角。如我校王君輝老師在設計《平均數》時,她在導入新課時,從計算不同人數的平均身高入手,引起學生認知衝突。

4、從“銜接點”拓展。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學習者不是空着腦袋進入教室的,因而教學不是從外部填入新知識,而是把學習者已有知識作爲新知識的生長點,是知識的處理和轉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得知識,這是最高教學技能所在。”因此要善於在聯繫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銜接點,以舊引新,設問激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獲得新知識。如我校費梅梅老師設計《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她抓住了商不變的性質與分數基本性質的內在聯繫,利用舊知識對新知識的遷移。

5、從“深化點”創新。首先是縱向提問,向學生滲透用運動的觀點探索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把問題由特殊向一般轉化(或由一般向特殊轉化),啓發學生探索,猜想,嘗試與創設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明確數學知識及思想方法的發生和發展,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的探索過程。其次是橫向提問,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或變式探索,使學生對問題有一個全面而清楚的瞭解。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深化,創新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還包括,數學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五重視”。

重視教學材料的設計。

教材,是衆多教育專家深入思考的產物,有着科學周密而蘊涵深意的經典編排。但教材並不是聖經,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有所調整。我校胡亞瓊老師在設計《9的乘法口訣》時,沒有按照教材編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導出乘法口訣,而是大膽地將“想想做做”中的題目作爲例題,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得出結論:1個9是10減1,得9;2個9是20減2,得18;3個9是30減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將9的乘法口訣的獨特之處揭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

我校張軼閩老師第一次教學《認識時分》一課時,爲了揭示一時和60分的關係,讓學生撥鐘面,將鐘面上的分針指向12,然後撥一撥,將分針轉一圈,看看時針走了多少。接着討論交流,再用課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結論。

結果發現學生掌握情況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數,立即調整設計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再將課件演示三遍,分三次讓學生觀察,觀察分針從數幾走到了數幾,走了多少小格?觀察時針從數幾走到了數幾,走了多少大格?觀察時針和分針是否同時走,同時停?並思考:“1時”和“60分”之間有什麼關係?中間可以加一個什麼符號?

這樣將學習的要求細化,學生有重點,按要求進行觀察,每一個步驟學生都學得紮紮實實。

重視提高教學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體和教具等教學手段的運用,要用在該用之處,使其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易於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創設適宜的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把難點化解,使學生各種感官並用,有效的幫助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年級數學課題組“學中玩,玩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三步運行程序:創設情景,激發活動樂於探索,激活主體寓教於玩,激勵發展。四年級數學課題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學生課堂全動活動的氛圍,讓學生活動在課堂始末。六年級數學教師陳愛喜,在教學實踐中提出多角度挖掘學生活動要素的方法,其課題研究論文見諸報端。

重視練習設計。

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和設計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每節課要留有充足時間給學生答疑或進行小練習、小測驗,實施“課堂達標”考查;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病歷”,以便分析學習動態,有的放矢地輔導。

二年級黃斌老師認爲: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爲了保持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狀態,除了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外,還特別注意練習形式的設計,注意使練習有趣味性。

重視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着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爲“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

如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8的分與合》的教學片斷:在學習了8的分與合之後,爲了幫助學生記憶,教師設計了“找朋友”的情境,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將1至7七張數字卡片發給學生,學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裏?”然後兩個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這樣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鐘。原本說一次8的分與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設計活動程序,卻要花更多的時間。教師把這個練習的形式過分強調和美化了,雖然能調動學生的練習熱情,但它畢竟只是鞏固8的分與合的一種手段而已。

(三)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學習質量、學習效益。

通過實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親自參加活動,學生開始主動思考問題,且學生參與活動真實有效,既有師生之間的合作,又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既有課內小組的合作,又課外小組的合作,課內課外聯動了;學生自由思索起來,所學知識和課外生活聯繫起來,

同時通過遊戲、比賽、辯論、表演、實踐、實驗等,讓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技能提升,學生從過去追求“標準答案”轉化爲追求“一題多解”,從過去追求“統一認識”轉化爲追求“多種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主要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而不是老師灌輸的結果。五、本項實驗的總結和推廣

雖然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繼續開展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驗,對構建國小數學課程評價體系所作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對於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下去,都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課題研究人員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進一步系統的學習“建構主義”等相關理論,廣泛學習外地老師的教研教改經驗,花大氣力總結和推廣本實驗的成果,以“新教育”實驗爲推動力,再通過幾年的研究探索,全面構建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操作體系,大力促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8

我在這次國培中學習了“國中數學概念課堂教學設計”。雖只有短短的時間,卻讓我受益匪淺。

數學概念是數學命題、數學推理的基礎,數學學習的真正開始是從對數學概念的學習開始的,作爲一名國中數學老師,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進行概念教學?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鐘,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通過這次國培,給我們今後的數學概念教學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鑑的教學模式:即“創設問題情景,歸納共同特徵——建立數學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鞏固、應用與拓展。”概念教學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的.每一個概念都是一個數學模型,老師們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了許多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現實背景與材料,極大的鼓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概念的得出注重了探究過程、分析過程,體現了活動主題。

通過一組實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徵。

3、鋪墊導入恰當,讓預設與生成合情合理。

課堂教學的優秀與否,既要看預設,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舊概念的基礎上滋生和發展出來的,她們這樣的引入,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教師適時搭建了一個新舊知識的橋樑,然後引導學生分析、觀察,學生就會印象深刻。

4、注重了數學陷阱的設置。

把學生對概念理解中的易錯點、易混淆點列出來,讓學生判斷、研究可以讓學生對概念理解更深刻。

5、注重了學科間的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數學概念,正確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極爲重要的,這是學好數學的基礎之一。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點:一要注重聯繫生活原型,對概念作通俗解釋,體驗探究數學問題的樂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質,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實際應用,實現知識的昇華。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9

上課班級:

上課教師:

設計思路: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數學 - 八年級數學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課堂實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鼓勵學生的直覺並且運用基本方法進行相關的驗證,指導學生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師生問好,組織上課。

師:我們在七年級第二學期就已經學習了乘法完全平方公式,請一位同學用文字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公式的內容?

生1:(答略)

師:你能用符號語言來表示這個公式嗎?

生1:(a+b)2=a2+2ab+b2 (a-b)2=a2-2ab+b2

師:不錯,請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完全平方公式其實包含幾個公式?

生齊答:兩個。

師:接下來有兩道填空題,我們該怎麼進行填空?

a2+ +1=(a+1)2 4a2-4ab+ =(2a-b)2

生2:(答略)

師:你能否告訴大家,你是根據什麼來進行填空的嗎?

生2:根據完全平方公式,將等號右邊的展開。

師:很好。(將四個式子分別標上○1○2○3○4)

問題:○1、○2兩個式子由左往右是什麼變形?

○3、○4兩個式子由左往右是什麼變形?

生3:(答略)

師:剛纔的○1和○2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完全平方公式,那麼將這兩個公式反過來就有:

a2+2ab+b2=(a+b)2 a2-2ab+b2=(a-b)2 (板書)

問題:這兩個式子由左到右的變形又是什麼呢?

生齊答:因式分解。

師:可以看出,我們已將左邊多項式寫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即將左邊的多項式分解因式了。

這兩個公式我們也將它們稱之爲完全平方公式,也是我們今天來共同學習的知識(板書課題)

師:既然這兩個是公式,那麼我們以後遇到形如這種類型的多項式可以直接運用這個公式進行分解。這個公式到底有哪些特徵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思考一下,同座的或前後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

(經過討論之後)

生4:左邊是三項,右邊是完全平方的形式。

生5:左邊有兩項能夠寫成平方和的形式。

師:說得很好,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的?

生6:還有一項是兩個數的乘積的2倍,國中數學教案《數學 - 八年級數學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課堂實錄》。

師:這“兩個數的乘積”中“兩個數”是不是任意的?

生6:不是,而是剛纔兩項的底數。

師:剛纔三位同學都回答得不錯,每人都找出了一些特徵。再請一位同學來綜合一下。

生7:左邊的多項式要有三項,有兩項是平方和的形式,還有一項是這兩個數的積的2倍。右邊是兩個數的和或差的平方。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

1)多項式是三項式

2)有兩項都爲正且能夠寫成平方的形式

3)另一項是剛纔寫成平方項兩底數乘積的2倍,但這一項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負

4)等號右邊爲兩平方項底數和或差的平方。

師:我們如何將符號語言轉化爲文字語言呢?

生8:a、b兩個數的平方和加上a、b乘積的2倍,等於a與b的和的平方;

a、b兩個數的平方和減去a、b乘積的2倍,等於a與b的差的平方。

師:如果不用字母a、b,又怎麼表達?能否將兩句合併成一句呢?

生9:兩個數的平方和加上或減去這兩個數的乘積的2倍,等於這兩個數的和或差的平方。

師:非常好!我們以後只要遇到這種類型的多項式可以直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方便地進行因式分解了。

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有關知識,下面有幾道練習題向我們同學提出了挑戰,看你掌握知識的情況:

判斷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並說出理由。

(1)a2-4a+4 (2 )x2+4x+4y2 (3 )4a2+2ab+ b2

(4 )a2-ab+b2 (5 )x2-6x-9 (6 )a2+a+0.25

生10:第一題是完全平方式。有三項,其中有兩項正且能寫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項是減去這兩個數的積的2倍。

…… ……

生11:第四題不是完全平方式,因爲中間一項不是兩個數的乘積的2倍。

生12:第五題是完全平方式。三項,有兩項能寫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項也是兩個數的積的2倍。

師:其它同學同意他的意見嗎?有沒有補充的?

生13:這一題不是完全平方式,雖然有兩部分能寫成平方的形式,但這兩項不是平方和。

師: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答:同意。

師:因此我們在觀察一個多項式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式的特點時,不僅要找有沒有兩項能夠寫成平方的形式,同時還要看這兩項的符號是否同爲正,更要看另一項是不是這兩數的積的2倍。像剛纔的第2題和第4題都只滿足特徵中的一部分。

引例講解:將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6x+9 2、4x2-20x+25

問題:這兩題首先怎麼分析?

生14:將9改寫成32,6x正好是x與3的乘積的2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生15:將4x2寫成(2x)2,25寫成52,20x寫成2×2x×5

x2+6x+9=x2+2×x×3+32=(x+3)2

4x2-20x+25=(2x)2-2×2x×5+52=(2x-5)2

(聯繫字母表達式用箭頭對應表示,加深學生印象。)

師:由剛纔的例子,我們同學能否發現將因式分解爲兩數的和或差的平方,如何確定是兩數的和還是兩數的差的平方呢?

生16:由符號來決定。

師:能不能具體點。

生16:由中間一項的'符號決定,就是兩個數乘積2倍這項的符號決定,是正,就是兩個數的和;是負,就是兩個數的差。

師:總之,在分解完全平方式時,要根據第二項的符號來選擇運用哪一個完全平方公式。

例題1: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師:這道題目能否運用以前所學的方法分解?就題目本身有什麼特點?可以怎麼分解?

生17:題目符合完全平方式的特點,可以將25x4改寫成(5x2)2,1就是12,10x2改寫成2×5x2×1。(此學生板演,過程略)

例題2:把-x2-4y2+4xy分解因式。

師:按照常規我們首先怎麼辦?

生齊答:提取負號。〔教師板書:-(x2+4y2-4xy) 〕以下過程學生板演。

師:如果是這道題:4xy-x2-4y2 怎麼分解呢?(教師改變剛纔題型)

提示:從項的特徵進行考慮,怎樣轉化比較合理?四人小組討論。

生18:同樣還是將負號提取改變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

師: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只要三項式中能改寫成平方的兩項是同號,且另一項爲兩底數積的2倍,我們都能利用這個公式分解,若這兩項同爲正則可直接分解,若同爲負則先提取負號再分解。

練習題:課本p21 練習:第1題,學生板演,教師講解,學生板演的同時,教師提示注意點、多項式的特徵;第2題,學生口答。

例題3:把3ax2+6axy+3ay2分解因式。

師:先觀察,再選擇適當的方法。(學生板演,教師點評)

練習:課本p22 第3題分兩組學生板演,教師評講、適當提示注意點。

師:這一堂課我們一起研究了完全平方式的有關知識,同學們先自查一下自己的收穫,然後請同學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小聲討論)

生甲:我學到了如何將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遇到三項式中有兩項符號相同且能化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項爲這兩個數的積的2倍的形式,如果能化成平方項是負的,首先將負號提取再分解。第二項是正的就是兩數的和的平方,第二項是負的就是兩數差的平方。

生乙:有公因式可提取的先提取公因式,然後再分解,同時根據第二項的符號來選用合適的公式。

教師佈置課堂作業:課本p23 習題8.2 A組 4~5 偶數題

課外作業:課本p23 習題8.2 A組 4~5 奇數題

下課!

數學-八年級數學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課堂實錄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0

課題:小數加減

內容:小數加減法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兩位小數的加減法。

2、能結合具體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能運用小數加見方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CCTV業餘歌手大獎賽正在緊張激烈地進行,比賽分唱歌(滿分9分)、綜合素質(滿分1分)兩項,5號選手的專業得分是:8.50分、綜合素質得分是0.88分;9號選手專業得分8.85分,綜合素質得分0.45分。我們來看一看誰的表現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構建數學模型

1、怎麼樣才能看出誰的表現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兩名選手,誰的總分高。列算式。怎樣計算?

2、討論:爲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

3、10號選手的專業得分是8.75分,他的綜合素質得多少分就能趕上或超過5好選手?

4、第12頁第3題。怎麼樣才能寫得準確呢?看一看,和什麼有關係?

5、第12頁第4題。覺得要比較他們的身高最大的麻煩是什麼?單位問題,不同的單位很難比較。自己想辦法比較,把他們從矮到高的順序排列起來。

三、遊戲

1、第13頁第6題。

2、第13頁數學遊戲。

四、總結。

教學反思:這節課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採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分組討論“爲什麼小數點要對齊”。在研究第二個問題時,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思考,只要合理就行。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好習慣。這樣效果比較好。學生容易出錯的題目有:5—0.42 ; 5.01—5

85-34.7主要原因是數位沒對齊,忘記退位.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新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教學《分物遊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會用畫圖(連一連、圈一圈)或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

3.經歷與同學討論、交流平均分物的過程,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經歷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教具學具:小棒、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請了很多好朋友還準備了豐盛的食物,讓大家和他一起過生日,你們瞧(出示動物圖片)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動一:分桃子

?學生邊動手分一分,邊說一說分的過程。

?全班彙報交流。

2、活動二:分蘿蔔

學生幫小兔子分蘿蔔,討論說說怎麼分。

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老師提具體要求。

組織學生交流分法。

④小結。

3、活動三:分骨頭

?幫小狗分骨頭,討論分法。

?小組合作分一分。

?彙報:老師用磁鐵板演分的過程。

4、活動四:畫圖記錄分骨頭的過程

師:老師發現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煩,想想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分的過程。

?學生彙報畫的方法。

小結:小熊很感謝大家爲它解決的難題,表揚大家都很聰明。

三、鞏固練習,再次感知

四、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平均分”,請你們回去之後,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節課我們再來說一說。

教學反思:本節課是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並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設計了以小熊過生日進行分物串聯整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感知平均分。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建構,師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實現了由不知到知,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課堂上,能夠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但本節課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只顧慮教學環節的展開,忽略了課堂上對學生適時的評價,過渡性語言還不夠提煉,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總之,今後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努力鑽研教材,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2

 論文關鍵詞: 對話教學 課堂教學 設計原則 內容 設置

 論文摘要: 對話是師生的課堂生活方式,課堂中的對話具有知識、情感和精神層次。對話教學中的課堂教學設計要遵循“讓教學與生活融爲一體;讓想象與創造成爲課堂的主旋律;讓互動與合作充盈着教學肌體”這些基本理念,堅持四原則:問題導引、尊重差異、貼近生活、關注生成。

對話教學是指師生在民主、平等、尊重、寬容和愛的氛圍中,以言語、理解、體驗、反思等互動方式在經驗共享中產生知識和教學意義,以及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教學形態。這是一種尊重主體性、體現創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面向生活世界,讓教學與生活融爲一體;舒展學生個性,讓想象與創造成爲課堂的主旋律;學會溝通和分享,讓互動與合作充盈着教學肌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思想,是課堂設計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引領下,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應堅持以下幾項主要原則,即問題導引、尊重差異、貼近生活、關注生成。下面筆者就四項原則的運用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問題導引,引領教學

問題,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情景,一種“個體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這種事所需要採取的一系列的行動,既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存在着差距與轉換的障礙”。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成功轉換的召喚,吸引着對話教學的師生之間、人與文本之間的持續不斷的互動行爲。換言之,問題是對話的焦點。也就是說,對話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對話。因此,加強問題導引是對話教學課堂設計的關鍵一環。

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新的知識一定要結合學習者的認知水平,當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就要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順應新的學習需要,並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作爲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例如學生對函數概念學習感到困難,這是因爲過去所學習的代數式恆等變形,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都是通過運算來求得結果,着眼點是“運算”,而函數概念則是用變化觀點來考察數量之間的關係,其着眼點是“關係”,表達方式是解析式、表格、圖像。原有認知結構不能和新的知識相適應,學習就會產生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問題導引,幫助學生調整改組認知結構。如對於以40千米/小時行駛汽車,試分析行駛時間與路程關係,可採取如下問題鏈:

(1)讓學生分析這一問題中有幾個量變化。

(2)若用s,t表示路程和時間,找出s,t之間的關係表達式。

(3)找出關係式s=40t後,讓學生自己發現當時間t變化時,路程s也隨之變化,最後教師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函數定義,新的認知結構也就隨之形成了。

數學問題千萬,情景變化萬千,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情境適當通過導引,營造學生思維空間,同時設計出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攻克難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尊重差異,舒展個性

巴赫金指出:“對話性是具有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說,真正的對話關係承認個體生命的同等價值,是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之間的“同意或反對關係,肯定或補充關係,問和答的關係”。可見,差異性是對話展開的基礎和前提,在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中,我們應尊重這種差異性(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行爲習慣、性格等)併合理地引導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不應該用統一的教育目標來評價學生,而應走進千差萬別的學生世界。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應預想出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從而預設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案,設計出動態的教學過程,給課堂提供彈性的教學空間。

例如:“同底數冪乘法”一節課中,對於“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的性質的形成過程。有的教師是這樣處理的:先提出問題a ·a =?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嗎?得到以下過程:

a ·a

=(a·a·a)·(a·a)(根據乘方的意義)

=a·a·a·a·a(根據乘法結合律)

=a (根據乘方的意義)

然後安排“做一做”:仿照上例,計算下列小題,說出每個運算步驟的根據。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原式與結果的關係猜想結論“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之後再推導公式a ·a =a (m,n爲正整數)。

以上設計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班上的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都會有所不同,對於“做一做”中的三個小題,有的學生每道題都仿照例題去做,有的學生做一題後就可以感覺或猜想到性質,而後邊的兩題就直接寫答案。同時上述設計也明顯束縛了一部分學生的手腳,沒有給學生“節外生枝”的空間,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無法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要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可採用以下設計: "

首先以問題情境引入新課:算一算:有一種電子計算機,每秒鐘可以做10 次運算,那麼10 秒可以做多少次運算呢?得到:

10 ×10

=(乘方的意義省略)

=(乘法結合律省略)

=10 (乘方的意義)

這樣引入與之前例的設計對比,設置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便於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爲後續教學埋下伏筆。

然後安排“做一做”:仿照前例,計算下列小題,說出每個運算步驟的根據。 對於以上內容預設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案。

方案一:與前例設計相同,學生仿照引例完成“做一做”之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結果中的冪與原算式中冪的底數和指數的關係,從而猜想出結論再推導。

方案二:“做一做”中的三道題,如果學生只把第一題按引例寫完整過程,而後兩題直接寫出了答案。說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用不完全歸納法猜想到了結論並運用了,這時教師可順勢提問:“後兩個小題的答案你是怎麼得到的呢?”從而引出性質再做推導,如果三個小題都直接得到答案也可這樣處理。

方案三:引例中10 ×10 =?如果學生直接得到10 ,說明學生很聰明已經不需要教師“小步走”細緻的引導,這時教師順勢提問:“你的答案是怎麼得到的呢?”引導學生把他已經用了的性質說出來,然後用“做一做”中三個小題進行驗證,再推導。

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教育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彈性教學方案的設計,需要教師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準備,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隨機應變,從而給課堂提供彈性的空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同時,使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個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當代多元智力理論也認爲,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這些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甚至同一個人身上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性。如果用統一的要求培養個性和多元智力有差異的學生,勢必影響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確立差異教學觀念,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差異精心設計差異性和選擇性的教學內容,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善、自由和發展,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中取得成功,獲得輕鬆、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尊重多元,崇尚差異,追求個性,凝練特色是差異性教學原則核心。

3.貼近生活,面向世界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分析,“面向世界”指的是由科學世界面向生活世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學說,他認爲:①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②教育必須作用於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③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更是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這正道出了教育的本源:生活是教育、學習、道德、創新之源。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生活的數學化”和“數學的生活化”去實踐,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活動真正走進生活,同時生活也走進數學教學課堂。

同時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爲,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書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根據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對外部信息主動探索,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採取的教學方式,必須與生活零距離接觸,貼近社區、學校和學生實際,從中提取鮮活的生活素材,嘗試設定現實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去創設問題情境,既能使學生感到親切,又容易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達到有效教學目的。

例如:有一位老師在講授《平面直角座標系》這節課時,他的引入是這樣的:

師:大家看過電影嗎?

生(異口同聲):看過。

師:如果你的票是5排2號,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請一位同學說說。

生(一位同學自告奮勇):先找到第5排,再找到第2號。

師:如果把排號寫在前面,號數寫在後面,你的位置就可用一對有序數對(5,2)表示。那麼(2,5)可表示……

生:第2排第5號。

師:對。如果把位置看作一個點,那麼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不就可以用一對有序數對來確定了嗎?今天啊,我們就來學習“平面直角座標系”。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電影票問題中蘊含着重要的數學規律,通過對排數、號數與位置關係的分析,同化爲對平面直角座標系、點的座標的學習,使有效學習在情境導入中得到落實。 "

貼近生活必須處理好“走進”與“走出”的關係。教學設計要走進生活,是要解決與生活脫節的問題,以增強趣味性,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體驗知識對自身的意義;走出生活,意味生活化的教學設計不是複製生活內容,不是讓學生去重溫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而是讓學生學會建構、學會以數學的眼光來思考現實問題,把知識融入自身的經驗結構之中,生成新知識;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鍛鍊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獲得生長和發展。

4.關注生成,共享成功

生成相對於預設來說,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動態生成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教師要及時抓住課堂上即興生成的亮點,並以此作爲活的教學資源。 教學的生成強調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師生提供交流的可能,要保證充裕的“前理解”時間和對話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去閱讀、去思考,自悟自得,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對話教學的課堂是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具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滿足於“帶着問題走向學生”是遠遠不夠的。要使預設的問題要具有生命力,則必須要在複雜多變的課堂教學情景中不斷吸納即興的、始料未及的許多新成分。換句話說,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要加強對生成性問題的關注,加強對課堂中生成性問題的關注,也就是關注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的所思、所惑、所感、所悟,並以之作爲問題的生長點。

對話教學是一種活動中的教學,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在對話教學中師生要圍繞問題展開對話,讓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發生多元的碰撞;其次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少用指令性語言,多用商談性語言,同時要讓學生的正當要求能夠順暢表達出來;最後是尊重對話主體之間所表達出的真實看法或意見,在對話過程中,主體要表達的可能會是他們的一種偏見,但只要是真誠的,就是一種對別人和自己負責的表現,因此偏見並不是對話過程中要消除的障礙,真誠的偏見是對話發生的前提。對話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行爲來自他們自己的思考,他們成爲了自己的主人,也成爲學習的主人。對話教學不僅使師生在課堂中能圍繞知識性的問題進行平等的探討,而且能使師生在課堂中獲得愉快健康的情感體驗,同時更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獲得道德上的啓迪,懂得學習對人生的幸福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

[3]張增田.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理念與原則[J].課程·教材·教法,20xx,(5).

[4]餘子俠.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朱軍輝.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情境導入策略[J].考試(教研版),20xx,(2).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3

隨着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豐富多變的課堂活動設計成爲國小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之一。然而,在這些活動的背後,不少卻露出浮華,流於形式。讓人感受到了熱鬧,卻很少讓人心動、記憶深刻。究其原因,許多課堂的活動僅爲活躍氣氛而設計,缺少深刻的挖掘,沒有觸及到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那麼理想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可以利用樸實的素材、樸實的課件、樸實的語言、樸實的評價演繹一堂堂讓人賞心悅目的高效課堂。我更加深信樸實,能讓數學課堂更精彩。數學的真諦在於簡而美,如何才能將樸實的思想貫穿於課堂教學活動?結合自身的教學感受與觀摩優秀教師課堂教學體驗,有以下粗淺的認識:如果讓真、樸、誠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可讓數學課堂返璞歸真。所謂的真就是國小數學的教學情境創設簡潔真實、樸指教學方法力求簡樸實用,誠指教學評價中做到簡明真誠。正是這三者可以支撐起樸實的數學課堂,讓課堂更精彩。

一、教學情境簡潔真實良好的教學情境設置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如果牽強、盲目地應用教學情境效果會適得其反。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其銜接性和連貫性特徵更加明顯,因此,數學教學情境應該建立在學生學習起點上,只有真實才會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生聯繫,激活個體的認識。同時簡潔、真實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儘快地投入學習、交流活動中。爲了實現簡潔真實教學情景創設,需要充分聯繫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學情景設置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聯繫已有的知識從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漸進是數學教學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已知是學生學習未知的基礎。因此,聯繫已掌握的知識結構,創設簡單、學生可接受的教學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執教《千以內數的認識》時可以設計三張數字卡片:0、1、6,讓學生自己任意擺一個三位數,試着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比一比。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關注起點,讓教學自然流暢。

(二)來源於生活體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設計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興趣,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如在《百分數的認識》教學中,可用兩個瓶子,一個爲礦泉水瓶,另一個爲果汁瓶。課堂上,學生們很好奇,他們天天見的瓶子,但從未認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於是,讓學生看看兩種飲料成分比例,並進行比一比。通過瓶子的標籤認識,學生知道了百分數的表示方法和應用。用兩個瓶子爲百分數的教學做了鋪墊。

(三)設置問題探索情景以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爲素材,將數學知識點加工成問題情景,而且這些問題是學生自己希望和樂意去解決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應用的思考。比如說,學習百分數的知識以後,創設這樣的一個情節,首先需讓學生明白商場促銷打折的百分數含義,商場開展文具促銷活動,購滿30支筆打八五折,購滿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學想買筆,請問如何購買最划算?這樣聯繫教材和實際生活的問題,學生是喜歡的,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並進行了數學的應用探索。

二、教學方法簡樸實用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新課程改革中涌現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學法、遊戲教學法、自學輔導法、研究性教學法等等,這些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了很好的補充,對提升教學效果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適性,只針對某個特殊問題,或某堂具體課來說是有效的。但對於數學的學科特性來說,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才真正貫穿與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此,我們需要掌握一些數學教學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課程內容的制約,信手拈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就從教學媒體、教學工具及教學語言三方面,探討如何將一些簡樸實用的教學方法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中。

(一)以板書爲主,課件爲輔多媒體課件已成爲現代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數學課堂並不反對課件的使用,但反對誇大課件的作用。事實上,數學課重視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課件可能會讓學生抓不清主次,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而且,課件代替不了教師的板書,尤其是數學教學,教師用板書一步步的推演,學生獲得的是一種過程體驗,這是多媒課件無法比擬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板書往往比課件更具體,更有親切感。數學課堂中,利用課件的作用只是輔助性的,並且是要用在特別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學內容中。而樸實、有效的課堂卻貫穿於普通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出教師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筆,一個推導,一句提問,就可將數學課堂演繹的.十分精彩。

(二)學具教具身邊找越簡單的學具和教具,學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試驗和模仿,這對學生思維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可以這麼說數學的學具教具就在身邊。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中,用到一張A4的打印紙,問學生這張紙的面積如何計算?學生自然的想到長乘寬。當我用剪刀將打印紙沿對角線剪開,變成了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再試問學生,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學生很容易聯想和推導出三角形的計算公式:長乘寬除以二。一張紙簡單的演示,學生輕鬆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語言力求精煉簡約數學語言是一種科學語言,嚴謹和準確是其主要特點之一。這就要求數學課堂語言能規範、簡潔和明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做到言簡意賅、防止含糊不清,通過精煉簡約的語言傳遞數學思想。如,對於描述定理等式兩邊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爲0的數,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爲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數,等式仍成立,這樣就會出問題。又如,關於倍數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與倍數一起搭配使用時要嚴謹,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的部分,而增加到指在增加後總的結果。因此教學過程中,從細微入手,潛移默化,通過嚴謹的語言爲學生規範的數學表達打下紮實基礎。

三、教學評價簡明真誠良好的教學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同時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學評價需要由結果評價轉向過程與結果並重的評價。課堂中積極的教學評價不要吝嗇,但也不要太多太濫,否則讚揚就會貶值,失去了激勵功能。簡明指出受表揚的行爲,並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從中挖掘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及思考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態度和能力,並真誠明確的點出來。如三角形內角和爲180度的教學過程中,給每個學生髮一個紙質的三角形,讓他們計算三個角之和的度數,大部分同學用量角器,分別量三個角的度數再求和。但也有同學將三個角撕下來,拼在一起。還有同學將三個角按順序分別描在一起。對於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內角和爲180度的學生,需要表揚他們基礎紮實;而對於撕下三角形的學生要讚揚他們的想象力豐富;對於通過畫畫來求和的學生要讚賞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強。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具體的能力與表現提出針對性的評價和表揚,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強化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用簡明、真誠的評價語言需要指向學生優秀的品質,落在課堂關鍵的地方,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使學生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煥發,精彩不斷。綜上所述,針對數學簡而美的本質特徵,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簡潔真實的教學情境、簡樸實用教學方法,以及真誠地實施教學評價,能讓數學課堂實實在在,誠誠樸樸。樸實的課堂,不僅留個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同時也爲教師留下更多的空間去觀察學生的所思所想。總之,多一份實在,少一份喧譁;多一份真誠,少一份敷衍,樸實,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4

教學設計

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它源於分數,又有別於一般分數。在教學百分數意義時,我適當改進教材內容,爲學生的研究活動提供比較感興趣、比較貼近實際的材料,從生活常見實例出發,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生活中去學習百分數。通過比較得出百分數的概念,即"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然後通過學生的有針對性的自學討論,補充完善對百分數的認識。要特別注意的是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相比的一種關係,不表示一個數值。百分數的後面不能帶單位表示一個具體的量。這就是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區別,所以百分數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學中,我注意孕含百分數應用題的基本思想,可通過讓學生分析一些百分數表示誰與誰比,爲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並抓住一些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計資料,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練習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層次性和針對性,有的放矢。

教學目標: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學會讀寫百分數,初步認識百分數的應用。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激發學生形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興趣。

教具:多媒體

學習準備: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填寫到調查記錄單上。

教學過程:

裏莊是個籃球之鄉,村村都有籃球場,是不是?同學們愛籃球、畫籃球、更愛玩籃球。誰能告訴我班裏誰打籃球_?前階段舉行的全國第十屆運動會上,知道男籃和女籃冠軍都給哪個隊拿走的嗎?(解放軍隊),我們江蘇獲得多少塊金牌?

一、報道引入,揭示課題

(出示)10月23日,全國十運會在江蘇南京隆重閉幕。我們江蘇隊獲得56塊金牌,佔了金牌總數的12%,解放軍隊獲得的金牌數是金牌總數的9%,廣東隊獲得的金牌數是金牌總數的10%。

同學們,這三個隊中,你們知道哪個隊獲得的金牌數_呢?然後呢?_的又是哪個隊?

你是怎麼知道的?能具體說說看嗎?如果把金牌總數看作是100份的話,江蘇隊就獲得了——12份,解放軍隊?廣東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板書:百分數的意義)

二、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理解意義

老師在課前佈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數?帶來了嗎?

(1)從生活中的百分數引出意義

A、實物投影學生收集的百分數。說一說,這個百分數是誰與誰比的。

板書:是的

B、像這樣,請同桌交流你收集的這個百分數的意義。

C、我們現在已經接觸了各種各樣的百分數了,同學們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樣的數,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數了呢?

板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

(2)鞏固對意義的理解

老師收集兩條信息。

(出示)我國耕地面積約佔世界的5%,人口卻佔世界的20%。目前,我國的耕地面積由於沙漠化、開發等因素,還在不斷減少。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4%,而日本卻高達60%。儘管如此,日本卻從中國大量進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國樹木。

問:這條信息中的百分數的意義是什麼?看了這句話你還有什麼想法?

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百分數的`意義?你還知道有關百分數的什麼知識?

那你還想知道百分數的什麼知識?

(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有順序的板書:讀寫法、用途、和分數的區別……)

三、自學課本,探究交流

1、自學是我們高年級同學常用的有效方法。看書P89-90

要求:默讀、劃出重要地方——思考所提問題——自由交流,看能解決其中的哪些問題?或者你還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生默讀後,引導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解答問題。

(1)讀法:讀黑板上的百分數。

寫法:請學生上來,大家一起邊說邊寫。

(2)用途:便於統計和比較,因爲百分數的分母都是100。

是嗎?讓我們來試一試,能不能用剛學到的百分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哪組是_投籃組。

組別投球數投中數

甲組5043

乙組200180

丙組300252四人小組分工計算,請其中的一個同學彙報。

彙報,我們一下子比較選出了_投籃組了。

(3)和分數的區別

我們還是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吧!

(出示)下面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爲什麼?

一堆煤97/100噸,運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當於46/100米的50/100。

(口答)

因此我們知道,百分數只能表示……,而分數呢?

現在,你認爲分數和百分數在意義上有何區別?

(出示)“一堆煤97/100噸”不能改寫成97%噸。爲什麼?

小結:通過我們的自學交流,我們已經掌握了百分數的(指讀)意義、讀寫法、用途以及它和分數的區別。下面,我們就通過練習檢查一下同學的掌握情況。

走入生活,實踐運用

1、填一填:P91第4題

看誰填得又對又快!

2、根據這些讀法,寫出百分數

出示: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三點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十四點七

百分之一百三十

百分之零點六五

百分之一

百分之五點七

百分之二百八十點三

百分之七十

學生動筆書寫的過程中,教師突然叫停筆。

A、你寫好幾個,完成了任務的百分之幾?

B、完成了任務的百分之一百的舉手(展示評價)

C、請同學們讀出其中_的一個百分數,_的、等於1的、等於二分之一的。

3、辯一辯:

1.分母是100的分數就叫做百分數。

2.我們羊毛衫廠的產品質量特好,一件羊毛衫中的羊毛含量可達200%。

3.下週一大掃除,各班派10%的同學打掃,那每班派出的人數一樣多。

4.一根繩長50%米。

五、小結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

愉快嗎?

問題?

你_的收穫是什麼?(交待:……知識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對自己今天的學習滿意嗎?滿意度可以達到百分之多少?

2、老師送大家一句名言,與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

3、課外作業:收集一段含有百分數的資料,分析這個百分數的意義,談談感受,寫成一篇數學小論文。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5

國中數學教學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如何使系統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如教師、學生、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等)組成最佳結構序列,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學效能,是研究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教學設計作爲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工作之一,對教學工作起着先導作用,它往往決定着教學工作的方向;同時,教學設計的技能作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已成爲教師從師任教必備的基本功。因此,加強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教學對象研究,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設計的過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學生的過程。只有瞭解學生,纔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無效勞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才能瞭解學生呢?教師不妨先回答下列問題: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況,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狀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二、加強教學內容研究,準確把握教學內容

1、研究教學內容的特點,確定如何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及該部分內容在整體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節教學內容的範圍與深度、重點與難點,以適應多層次學生的需求,注意選擇教學內容的典型性。

3、研究蘊含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開發。

三、研究教學目標的制定,準確把握教學方向

一堂好課應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落腳點,它支配着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着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設計教學目標?

1、鑽研課標,做到“依據課標,忠於課標”。在設計一節課時,鑽研課標主要應鑽研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標準,對課標進行分解,認真研究學生在課堂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2、鑽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鑽研教材應依據課程教學目標“直讀”教科書中直觀素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編寫者爲什麼要設計這個內容?其目的何在?對於這節課的整體目標有什麼作用?這個題材對我的課堂、我的學生能用嗎?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適?……另外,還應挖掘教科書中直觀素材背後的隱義。

3、鑽研教學資源,做到“充分運用,優教促學”。教師在選用教學資源時應該從優教、促學兩方面出發,提高使用的有效性。“優教”是指教學資源的內容和形式有利於教師科學組織課堂教學;“促學”是指材料內容和形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提高學習效益。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鑽研教學資源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貼近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並能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以促進教學。

4、進行學情分析,調整學習目標,即將操作目標結合學情分析進一步細化。學情分析包括教學起點分析,對學科知識、學生和教師進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對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的正確分析。

四、研究教學策略選擇,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爲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教學策略因着眼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

具體的教學策略有:

1、傳統的接受式教學策略;

2、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策略;

3、斯金納的程序法教學策略;

4、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策略;

6、提問教學策略;

7、創設情境教學策略;

8、反饋和矯正教學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學評價設計,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進程的預設及評價,是促進教學進程反饋調控、教學環節連貫落實、教學目標逐步達成的必要途徑,是教學設計必不可少的內容。

1、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目的是診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教學中的不足,以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形成性評價一般有提問、討論、練習、小測驗、問卷、觀察、個別談話等。

2、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一種階段性評價,也是一種目標參照性評價,其目的在於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總結性評價一般有單元考試、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給出成績或等級)。

評價應爲學生學習服務,提高學習的效率,成爲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教學評價應體現以人爲本的思想,關注學生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差異,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以促進每個學生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價值。在具體評價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反饋功能;

2、加強過程性評價:重視過程記錄與分析反思;

3、加強綜合性評價:三維目標的評價;

4、加強自主性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

可以說,教學設計是一門藝術。對於教師來說,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成功課堂的良好鋪墊;對於學生來說,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快樂學習的美麗詩篇。優秀的教學設計,是應該讓老師教得快樂、學生學得開心,是應該能提升課堂教學整體效果、促進師生和諧進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恆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老師去實踐、思辨、提升,使它成爲現實。

標籤:課堂教學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