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名師導學案設計

設計9.23K

【學習目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名師導學案設計

1.瞭解有關《論語》的常識,瞭解孔子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2.關注文言詞語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瞭解孔子的教育觀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爲規範。

【學習重點】

1.瞭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習難點】

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瞭解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學會聯繫孔子的政治思想。

【學習過程】

知識鏈接:

(一)辨析下列加黑加橫線的詞的含義:

以①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爲方①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方形

②毋吾以也通“已”認爲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土地縱橫

③則何以哉用、做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禮儀、禮

④以俟君子就,連詞,表順承④方欲行,轉視積薪後,狼洞其中剛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假如①吾與點爾贊同

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與②唯求則非邦也與

同“歟”語氣助詞

③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③遂與外人隔絕和

④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④往借,不與給

(二)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橫線的詞有什麼特殊用法(詞類活用)?

①端章甫:

②鼓瑟希:

③風乎舞雩:

④可使足民:

(三)下列句子與現代漢語的句子有什麼不同。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④何以哉

⑤④求,爾何如?

⑥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⑦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四)翻譯下列語句:

①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②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

⑧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⑨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答案:

(二)①端章甫名詞活用爲動詞②鼓瑟希名詞活用爲動詞

③風乎舞雩名詞活用爲動詞

④可使足民形容詞活用爲動詞的使動用法

(三)①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省略句

③則何以哉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④求,爾何如?省略句賓語前置

⑤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介賓短語後置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語後置

(四)翻譯句子

①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禮樂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②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的大典,我願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司儀。

③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結束,放下瑟站起來。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暮春時節,春天的夾衣都穿上了,約五六個成年(行過冠禮)人,六七個少年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唱着歌回來。

【學習小結】

知人論世

初讀課文

【學習過程】

一、合作探究研讀剖析

1.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度。

對子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爲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夠謙虛,這屬於“其言不禮”。

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

對公西華:認爲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結:“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認的科學教育原則,在這方面儒家創始人孔子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爲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2.孔子爲什麼要“與點”呢?

首先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針對子路“率爾”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爲國以禮,其言不讓”;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國家,既然如此,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針對公西華“願爲小相”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

3.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度謙和、親切,接着引用學生平時發牢騷的話,既激發他們發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爲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慍”),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爲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說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後,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課文中的孔子既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苦悶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來是問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樣施展自己的抱負,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嘆,對曾皙所說的深表讚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遊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嘆,便形象地表現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掛着“大成至聖文宣王”招牌的孔聖人,更爲可信動人。

【達標檢測】

(一)基礎知識題部分:

1)讀準下列加下劃線字的讀音。

①千乘之國②願爲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2)爲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居①坐②處於③住④住處⑤處在某種地位或某地方⑥佔,佔據⑦積蓄,儲存⑧平日,平時⑨用於“有頃”“久之”“頃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時間,意義較虛,相當於“過了……”

A.居則曰,“不吾知也!”(⑧)B.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⑤)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D.居十日,扁鵲復見(⑨)

E.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佛印居左,魯直居右(①)

F.囤積居奇(⑦)

(2).異①不同②奇特,與衆不同③奇怪,驚奇

a.異乎三子者之撰(①)b..漁人甚異之(③)

c.永州之野產異蛇(②)d.覽物這情,得無異乎(①)

e.父異焉(③)f.異曲同工(①)

(3).安①安穩,安定,安全②安逸,安樂,安全③安心④安撫撫慰⑤安置,安放⑥什麼,什麼地方⑦怎麼

a.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⑦)

b.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②)

c.竟不得半畝方塘爲安身立命之地(⑤)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⑦)

(4).知①知道②知覺,感覺③見解,知識④瞭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a.居則曰:“不吾知也。”(④)

b.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⑥)

c.不知木蘭是女郎(①)

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首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⑦)

e.人不知而不慍(④)

f.孰爲汝多知乎(③)

(二)課內語段閱讀題

閱讀文段,完成文後問題

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卻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給下列詞語注音:

①子路率爾而對曰

②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關加下劃線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D)

A.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侍奉

B.居則曰閒居

C.如或知爾瞭解

D.以吾一日長乎爾成長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是(B)

A.以吾一日長乎爾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C.如或知爾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爾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4.翻譯句子

①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譯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接連下來,又有飢餓。

②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平日裏說:“沒有人瞭解我。”如果有人瞭解你,那你打算做什麼事情呢?【學法指導】

注意探究總結方法規律。

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組長做好總結提升,形成小組意見,再在班內交流。

仍未解決的問題一定寫下來,通過各種途徑解決。

【學習小結】

寫下自己的收穫,在一點一滴中體會自己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