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農業

農村經濟發展及小城鎮建設關係探索作文

農業6.55K

一、農村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關係

農村經濟發展及小城鎮建設關係探索作文

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生產要素可以自由地在區域內進行流動,按其內在的規律性來進行配置。我國是一個城鄉差距比較嚴重的國家。實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嚴重的二元化結構,切斷了城鄉間的流動,致使相對超前發展的城市和落後的農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人爲的城鄉阻隔政策,限制了城鄉之間生產要素自由合理的流動,形成農村與城鎮獨自發展的局面。城鄉經濟互動鏈條脫節,城鎮帶動農村力量下降,農村服務城市的能力減弱。廣大農村的市場化程度低,半自然經濟廣泛存在,幾十年中農業產業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發展極其緩慢,尤其是近年來農民的收人急劇下降,“三農”問題突出。

而作爲農村地域中心的小城鎮由於沒有穩定的產業和經濟支撐,其結構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農業型經濟基礎上,始終沒有擺脫小農經濟的影響。農產品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商業貿易場所也以分散、小型化、缺乏分工爲特徵,經濟效益低下。這種缺乏造血功能的小城鎮建設極其緩慢、甚至陷於停頓,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只能充當農村中進行小商品買賣的集散地的作用,廣大農民依然被束縛在土地上。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村經濟在社會發展中始終居主要地位。小城鎮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某一地區農村經濟繁榮,當地工商業就發達,那麼小城鎮發展就快。反過來,小城鎮發達又會依靠自身的優勢帶動本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二者其實是相互作用的,這實際上是我國小城鎮發展的一個客觀規律。當前的社會也不例外。

自農村改革以來,隨着農村經濟的逐步繁榮,小城鎮建設也開始復甦。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科技的推廣應用,發揮了農業生產長期積累的潛能,使農業生產得以迅速發展,併爲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鄉鎮企業的出現極大地打破了原有的城鄉二元經濟格局,開始了中國農村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結構轉變,有利於大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建設。在鄉鎮工業發展的同時,農村社會經濟中的第三產業從無到有,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各類技術服務業、教育業、旅遊業、衛生和社會福利等產業均有了較快的增長,極大地繁榮了農村的經濟。農村二、三產業的興起給小城鎮提供了穩定、可靠的物質基礎,促使小城鎮建設進了一個新的臺階。相反,衆多的小城鎮也以多種渠道帶動了周圍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農村經濟發展與小城鎮發展的現實互動

當前,社會的進步要求農業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農業結構必須進行轉型,向產業化方向轉變。部分較發達的地區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能極大地促進農業經濟的繁榮,順應了當今的農業發展潮流,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三農”問題,對小城鎮建設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同時,小城鎮建設在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小城鎮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1.農村產業化是小城鎮建設的強大推動力。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爲導向,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爲依託,以農戶爲基礎,以科技服務爲手段,通過將農業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結爲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實現了三次產業結構之間的依次轉換。農業的空間分散性和二、三產業生產的空間集聚性特徵導致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產業結構的轉換必然會帶來產業的空間集聚,使二、三產業在空間上轉移到城鎮,爲城鎮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並最終推動小城鎮的建設。

2.在農業產業化推進過程中,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不斷提高,農業剩餘生產力在實現產業之間轉移的同時還會實現空間上的轉移。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大中城市不可能全部吸納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大多數剩餘勞動力要依託鄉鎮企業就地進人小城鎮,滿足小城鎮二、三產業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小城鎮建設的初步階段,更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設成本。何況在這些豐富的勞動力當中有不少的各類技術能手,能創造新的經濟來源,有助於小城鎮的經濟繁榮。

3.隨着農村改革的深人,農民收人的增加,其消費水平也相應的提高,又爲城鎮裏的企業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不必再浪費大量的人、財、物去開拓市場,在周圍即可拉動需求,有利於我國弱小的鄉鎮企業有效運作。同時,小城鎮建設的資金不能完全依靠國家的收人,更主要的還是靠地方自力更生,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引導富裕起來的農民投資辦實業,聚集民間資本,解決小城鎮建設的資金不足問題。

4.農村經濟的繁榮意味着農產品豐富、種植業發達,可以爲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的各種原材料,尤其是距離城鎮近,運輸方便,降低成本的餘地大,便於組織生產,也縮短了流通時間,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鞏固城鎮建設的經濟基礎。其次,小城鎮建設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1.小城鎮建設爲農業產業化創造外部支持,農業產業化具有多節點、多鏈條相交織的產業特徵,它區別於傳統農業之外,在於其具有外部聚集效應,需要能源、交通、通訊、金融、供水、供電、倉儲、排污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體系的複合支持。在小城鎮,具備農業產業化的外部支持條件,可提供產業化相對集中、連片發展的空間。

2.通過小城鎮建設,可將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及相關的生產經營企業集中到小城鎮。一方面,這些企業依託小城鎮地理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小城鎮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生產和經營,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它們受城市經濟的輻射,以小城鎮較雄厚的經濟基礎作後盾,減少企業不必要的基建性投資,把資金用在主導產品的生產和經營上。

3.小城鎮可以把分散的農村市場納人到以城市爲中心的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中,實現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企業向鎮工業小區集中,土地向種地能手集中的方式,把大量的農民轉變爲城市居民提高城市化水平,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的'產業化升級。

4.小城鎮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發展二、三產業,因此能轉移更多的勞動力,使農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從多渠道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消費水平,緩解目前國內需求不足和農產品階段性過剩問題,讓聚集到小城鎮的農民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成果,使其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變化,加快農村現代化過程。

5.由於小城鎮具有人才多、信息通、財力豐的優勢,有利於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資金也容易在小城鎮集中,有助於解決現階段農村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問題。另外,小城鎮的優勢也有利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整體上提高人口素質。

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協調發展的對策

由於農村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而今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就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因而可以通過制定出促使農村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產業政策來有效地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轉換。同時,小城鎮建設一定要尊重規律,量力而行。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轉換相適應,走與農業產業化相適應的路子。

1.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發展小城鎮是實現城鎮化、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各地領導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拓寬思路,結合實地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走出一條以市場爲導向,以產業爲依託,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積極發展小城鎮,輻射農村,振興區域經濟的新路子,重點支持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比較明顯的小城鎮。另外,要把加強小城鎮建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來抓。因爲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產業化,農村的重要出路在於工業化,農民的重要出路在於城市化。發展小城鎮必須與調整產業結構、工業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三產業、生態建設、精神文明相結合。

2.改革小城鎮的行政、財務管理體制,不斷地進行制度創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目標和“政企分開”的原則明確小城鎮的事權和財權,強化鎮級政府的服務功能,在覈實機構編制限額內,允許鎮政府實行綜合治理,不要求上下完全對口。建立健全財政體系,增強和完善小城鎮的綜合財政功能,建立小城鎮發展激勵機制,參照國家農村稅費改革重點精神,統一財政預算內資金管理,實行綜合財政預算,從多方面來完善小城鎮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

3.拓寬投資和融資渠道。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提高社會和個人參與小城鎮開發的積極性,使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向政府投資、社會集資、農民帶資、招商引資等渠道的方向發展,根據“自願、適度、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建立進鎮居民勞務投人建設小城鎮基礎設施的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土地有償轉移的收人集中用於興辦二、三產業,有條件的地方可積極地引進外資進行小城鎮建設。

4.消除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加快市場體系的建設。打破城鄉分割體制,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型城鄉關係。改革城鎮戶籍制度,形成城鄉人口有序流動的機制。取消對農村勞動力進人城鎮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引導農村富裕勞動力在城鄉、地區間的有序流動。改革完善城鎮用地制度,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盤活土地存量,在保護耕地和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城鎮建設用地。積極完善就業、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解除進城農民的後顧之憂,增強城鎮的吸引力,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5.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這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人的根本途徑。在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同時,以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爲中心,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加快發展畜牧業、林業、水產業。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的區域佈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藉助於中心城鎮的優勢,大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儲運、保鮮等農業,提高農業的後續效益。引導鄉鎮企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大力推進科教興農,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應用,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扶持農業科技產業發展。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與檢測體系。調整結構要因地制宜,依據市場規律,維護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不搞強迫命令。

6.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加強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開發相結合。小城鎮建設要從實際出發,適當調整縣域內行政區劃,提高設鎮標準,鼓勵按照合理的經濟佈局,撤鄉並鎮,科學規劃,體現特色,規模適度,注重實效。叫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健全城鎮居住、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爲中心。加強城鎮生態建設和污染綜合治理,改善城鎮環境。同時,小城鎮建設也要加強縱向和橫向聯繫,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堅決避免以往的追求“大而全”的方式,防止重複建設,注重特色,發揮本地優勢,力求在新的更高層次上建設,爲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長期持續協調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對於產業優勢明顯,勞動力轉移相對集中的村鎮,要重點規劃、加快建設,逐步形成新的區域聚集中心,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發展最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本地區農業的有序發展。